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土家生態米

土家生態米

發布時間: 2020-12-27 06:32:42

㈠ 土家硒泥坊蘆薈綠茶睡眠面膜和綠茶小米睡眠面膜有什麼區別

蘆薈的是保濕
小米是美白

㈡ 土家族過春節的習俗

土家族習俗

--------------------------------------------------------------------------------

由於長時期與其他兄弟民族的交往,生活習俗、文化等互相影響、吸收,現已通用漢語和漢文。生活習俗與其他民族大同小異,現保留的獨特部分極少。

居住 土家族採取倚山建房,一般為吊腳樓,樓上住人,樓下關牲畜。建房要求背有靠山,面有向山。一般是四列三間,居中的一間要設祖先神位。正側左右兩房住人,多為兩小間,叫住「小二間」。小二間前設火鋪,火鋪中間置火炕,火炕用於取暖的煮飯,火炕上放著鐵制三角架。火炕上空吊有炕架,用以烘炕物品。特別是春節之前,用以烘炕臘肉和香腸等物。

婚姻 土家族的婚姻有姑表開親之俗。一般姑家之女嫁舅家之子,稱為「骨種」,「接親路」,視為親上加親。土家族的婚禮,要送三道人情。姑娘出嫁前要練《哭嫁歌》。要哭眾親友,還要提前1~2天不飲食,叫做「不吃茶飯」。姑娘婚後生了孩子,男方要到女家報喜。由女婿提壺酒,送到女家放在堂屋的香龕上,壺嘴朝外,表示生男孩;壺嘴朝內,表示生女孩。後由女家親戚送糧食、雞、肉、蛋到男家吃「月米酒」,男家也要反送禮物。

服飾 土家族男女大多喜穿大衣袖、大褲腳,在褲腳上刺綉花、鳥一類,褲子要接腰,男女頭上喜包白帕子,腳上穿白底布鞋,大方美觀。婦女頭綴銀飾,胸前配有銀刀、響鈴、牙簽等。男女小孩帽上有各種各樣的頭飾,帽後配有銀飾響鈴,叮當作響。

喪葬 土家族的喪葬,老人去世,大都要舉行隆重的葬禮。要請土老師主持選擇安葬日期和墓地以及座山、向山。發喪時,路上要丟「引路紙錢」,墳內禁放有鐵的東西。因此,要自己的親人挖井,待死者埋葬以後,才能離開。埋葬的過程中,要請土老師開棺、清棺、「拋米」。拋米時,親人在棺前跪地用背後衣服接米,有的當場將米嚼細吞下,也有的將米帶回煮食,表示後代要團結和睦,衣食不愁,繼承老人的遺風。

節日 土家族有過「趕年」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臘月二十八、二十九日過年,現土家族聚居的部分村寨,一直保留了這一習俗。「四月八」是土家族送毛蟲的節日,要自念諺語,祈望莊稼免遭蟲害,五穀豐登。

信仰 土家族崇拜祖先,認為祖先是最大的神,處處保佑子孫。普遍信奉「土王」,傳說「土王」是土家族的祖先,每逢節日都要燒化錢紙,祭祀祖先和「土王」。土家族還信奉土地神,過年期間,凡是走親訪友經過土地廟時,都要燒香化紙,也還在不少土家族供奉「三王廟」的,廟內供有冉、楊、田三神位,祈禱三王神保佑人口平安、六畜興旺。

背景:湘、鄂、川、黔邊界上家族的一些地方,每年要過三次年:臘月二十九(或二十八)「過趕年」;農歷六月二十五過「六月年」;十月初一過「十月年」。

漢族以及一些有關民族過大年(簡稱「過年」,即春節)都在臘月三十(或二十九)。土家族人提前一天趕著過年,故稱「過趕年」。土家族人為什麼要過趕年呢?在湘、鄂、川、黔邊界民間流行著四種不同的說法:一種是說為了抵禦外國的侵略。傳說明嘉靖年間倭寇(日本)入侵中國,永順土司工彭翼南奉命出征,他率領士兵三千,提前一日過了年奔赴前線,大敗倭寇,立了「東南戰功第一」。為了紀念這次征戰勝利,同時,也為表達廣大民眾對抗倭將士的深切懷念,永順縣土家族人就定在臘月二十九(或二十八)過年,這種「過趕年」的習俗已經持續了好幾百年的歷史。另一種說法是,為了打敗異族的騷擾。緣於民族戰爭頻繁,土家族民眾常常不能安全過年。於是,本民族頭領便施巧計,出奇制勝。頭領讓民眾提前一天過年,爾後,率領將士猝然出擊,敵人過年大吃酒肉,毫無戒備,被土家族人打得落花流水,倉皇撤離。還有一種說法,土家族人祖先貧困,給財主當長工,窮得無法過年,不能合家團圓,只好提前一天「團年」。另外也有說,四川西陽、秀山一帶的士家族人分別在農歷三月三、四月十七過年,是因為明代萬曆年間土家族人奉命出征,班師回朝的日期不一致,所以過年的時間也就不一樣。

從以上四種不同的說法(傳說)中,可以找到一些共同的東西,那就是:不論是外國的侵略、異族的騷擾或者地主的盤剝、掠奪,土家族人從來就是英勇無畏,同仇敵汽,並且足智多謀,以奇制勝,這是一個英勇的民族,豪爽的民族。

「過趕年」的晚上,寨上燒起沖天大火,調年旗高高飄揚,男男女女圍著旺火跳擺手舞,唱調年歌,舞「毛古斯」。這種「過趕年」的爽快樸野、紅火亢奮,別有一番情調。

土家族人豪爽、痛快的民族氣質的形成與發展,與其歷史進程中曾經飽經患難、備受欺壓,幾度被迫舉族(氏族或部族)遷徒卻能泰然處之的史實分不開。因而,同其先輩楚民族(或巴人,「南蠻」)一樣,養成了念祖、懷舊、齊心、尚武的強烈民族精神,這在上家族過「六月年」和「十月年」的風俗與傳說里鮮明地體現出來。

民間傳說中說,古代土家族人原住江西一帶,因不堪忍受官府、財主的掠奪、欺壓,避免被斬盡殺絕的災難,他們約定在農歷四月初八開始准備,然後悄然離開,經過洞庭湖,溯沉江而上,到達武海派點心合時令陵山區一個山青水秀的地方。這里有大樹可蓋吊腳樓,有清泉可醞「苞谷燒」(家制白酒),能夠安居樂業,值得歡慶一番。於是,新落居的土家族民眾就決定先過一次年:宰牛,祀神,「擺手」,唱歌。這一天是農歷六月二十五,就叫「六月年」。

經過幾個月的辛勤勞作,新墾的土地肥沃,五穀顆粒粗壯,六畜見風長膘,土家族人迎來了新的家園的第一個豐收的秋天。這樣,他們又在農歷十月初一再過一個「十月年」(這也與他們的祖先——楚人以十月為歲首的「十月年」自然有關)。家家蒸「苞谷燒」,寨寨殺大肥豬,人們紛紛串寨,登門拜年,相互表達美好的祝願。

在我國湘西、鄂西一帶富饒美麗的土地上,自古以來居住著一個勤勞勇敢的兄弟民族,這就是土家族。

土家族約有五百七十萬人(一九九零年),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龍山、保靖、古丈等縣為主要聚居區,其餘分布在湖北省恩施地區來鳳、利川、鶴峰、咸豐、宣恩等縣和四川石柱黔江、彭水等土家自治縣。

土家族的語言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接近彝語支。沒有本民族文字,長期以來使用漢文。絕大多數土家人都通用漢語,部分人兼通苗語,僅永順、龍山一些偏僻地區,只會講土家話。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稱漢族為「客家」。二千年以前,他們定居於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帶,那時與其他少數民族一起,被侮稱為「武陵蠻」或「五溪蠻」。關於土家族的族源說法不一,一說是古代巴人的後裔;一說是古代由貴州遷入湘西的烏蠻的一部;一說是唐末至五代的初年(一九一零年前後),由彭咸率領的從江西遷居湘西的百藝工匠的後裔。這些說法,都有待進一步研究。但有一點可以斷定。即大約自五代以後,湘鄂西地區土家族這一穩定的人們共同體,開始逐漸形成為單一民族。

土家族所居住的湘鄂西區丘陵地帶,海拔多在四百至一千五百米之間,境內山嶺重迭,崗巒密布,武陵山脈橫貫期間,酉水、澧水、清江縱橫交錯,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具有發展農、林、牧、副、漁業的良好條件。山區森林密布,梯田滿崗,種植水稻、玉米、薯類、麥類等;經濟作物有甜菜、薴麻、棉花、油桐、油茶、茶葉等,其中油桐、油茶是土家族地區多種經營中的主要項目,在土家族人民的經濟生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經濟林木有松、杉、楠、柏等。此外,貴重的葯材、水產與地下礦藏也很豐富,特產娃娃魚是聞名中外的珍貴動物。

土家族民俗

跳喪舞
土家族跳喪舞又叫繞棺、打繞棺、喪鼓舞,是巴人在兩千年前傳承下來的民間歌舞。老人逝世,停靈樞於堂前數日,親屬鄰里前往弔唁。入夜,「打鼓踏歌」,通宵達旦,以增熱烈氣氛,謂為亡人人解寂,慰新屬節哀。土家人熱愛跳喪舞,「聽到鼓聲響,腳板就發癢」。跳喪舞的特點基本與土家族擺手舞相似,手腳同邊,舞凈豪放,動作平委、舒緩們著節奏強烈的打示波器樂,舞者邊跳邊唱,唱腔多用假嗓,近似喊歌。適合男女老幼齊跳,舞蹈詞彙健康,一般以歌頌死者生平事跡、歌唱撫育以及生產勞動方面的內容為主。土家跳喪舞集歌、舞、吹、打於一體,是一種綜合的民間藝術,跳喪舞本質上是一種民間祭祀活動,表現了土家人對祖撫的崇拜。 2、板凳龍

是土家族以板凳作「龍燈」的舞蹈形成。兩人、三人均可,兩人舞是一前一後,三人舞是前二後一。舞蹈動作有「河鷹展翅」、「雪花蓋頂」、「黃龍纏腰」、「猛虎下山」等。活動時間多在農歷大年三十至正月十五。喜慶節日亦有之。

燈戲

燈戲是流行武陵山區民間的地方戲種。其特點有四:一是服裝簡單,一件官衣、一頂紗帽、三副口條、一把劍足矣;二是人物少、生、旦、丑三行,出台常為一男一女,最多不超過4人;三是器樂不多,文場只需1人用「大筒子」伴奏,武場增加鼓、鑼……,四是不擇演出場所,院壩、廣場皆可。燈戲因演出意義不同而名稱各異新春宵,歡度佳節,稱「賀新燈」,清明祭祀,稱「清明燈」,壽誕祝壽,稱「壽燈」,男婚女嫁、抱子添孫,稱「公燈」。燈戲劇目肯60多個。

女兒會

女兒會原是土家族(苗族也有)青年談情說愛的傳統習俗節日,農歷五月實三、七月十二舉行,男女青年穿戴一新,前往趕會。舊時,女孩平素不得出門,唯這天去集於會,故稱「女兒會」。欲擇夫婿的女孩兒,著衣多層,內長外短,以讓所有好衣裳都能被人看到。趕會時,稍帶一些土產山貨,佯裝趕集售物。欲覓對象的男子則身背空背簍,佯裝購物,相中那位姑娘,便近前「購物」。在一場風趣的「計價還價」中各顯聰明才智,進行互相了解。如物價看漲,表明姑娘不答應,不伙子應知趣走開,否則便會挨罵。反之,即表示姑娘默許,雙方退出鬧市,找一僻靜處自訂終生大事。

薅草鑼鼓

土家人謂水稻中耕為薅秧,玉米中耕為薅草。此兩項農事,均值盛夏時節,難免疲勞睏倦,為振作精神,調節心身,即伴以鑼鼓助興,故謂薅草羅鼓。薅草鑼鼓一般是一鑼一鼓,自敲自唱,唱詞多為祝願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一類,也有說唱歷史故事的,此外,說唱人還時常即興發揮,開玩笑逗趣,起鼓勁加油的作用。 6、注米年肉

土家族人為祝願年吉慶有餘:有米有肉,特以上好臘肉拌糯小米蒸製成菜,供「團年」時合家品評,以米、肉為題講四言八句求吉利。

南劇

南劇取施南府之「南」字而名。又因其音樂系由「南路」(似「二簧」)、「北路」(似「西皮」)、「上路(似「秦腔」)三大聲腔組成,又與公儺戲、燈戲、本地山歌及祭祀音樂等匯融,故成為一種得具特色的劇種。南劇音樂由鑼鼓譜和曲牌樂組成,角色分生、旦、凈、丑四大行,文武兼備,文戲武唱,氣功武術雜於其中。劇種多為傳奇戲和歷史故事劇,傳統劇目近千。 8、儺戲

儺戲是在民間習俗的酬神還願儀式基礎上演變發展而成的一種地方戲曲。以戴面具表演為特徵;儺戲分「正八出」和「外八出」兩種,「正八出」統屬巫教儀式,「外八出」是有情節的摺子戲和連台大戲。角色分生、旦、凈、丑四大行,唱腔分高腔、平腔、哀腔、花鼓腔、山歌腔。儺戲以古樸、簡單、生活化而受鄉村人民喜歡。鄉民逢酬神祭祖、祝壽、添子、婚喪、榮升、金榜題名、迎神賽會以及消災求福、沖難去邪,皆演儺戲。

過社

土家人重視春社,即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社日前十天便有過社者,過社的主要活動有二,一是上墳祭祖,但祭掃新墳不過檢;二是吃「社飯」,即用艾篙末、野蒜、地米萊、豆千粒、臘肉丁為佐料蒸制的糯米飯,親鄰好友,彼此饋贈以示和睦團結,社日禁鋤犁,否則會妨農事。

陪十姊妹

陪十姊妹是土家族姑娘哭嫁的獨特形式。新娘出嫁的頭天晚上,爹娘邀請鄰中的未婚姑娘9人,連新娘共10人圍席而坐,通宵歌唱,故稱陪十姊妹歌。十姊妹轉坐一桌,首先由新娘哭「十擺」,新娘哭「一擺」,廚師在桌上擺一樣菜,擺完後,其餘九姊妹輪次哭,最後又由新娘哭「十收」,廚師再一樣一樣將酒菜收進,菜收完,陪十姊妹活動告結束。哭嫁的歌詞內容很多,「十擺」、「十收」有哭祖宗之德,爹娘之恩,姐妹之誼,兄嫂之賢,故土之情等等,有時也哭罵媒人。音律多用七字八句的順口溜。

西蘭卡普

西蘭卡普是流傳在武陵山區土家族集散地的一種古老傳統的土家工藝織錦。在土家語里,「西蘭」是鋪蓋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蘭卡普即為土家族人的花鋪蓋,系土家族人民智慧和勤勞的結晶,被譽為土家族工藝美術之花。西蘭卡普,在北宋時期就名噪一時,這種用棉紗彩織的布,當時是土司朝拜皇帝的一種貢品。同時,土家人也用來美化自已服飾。到了近代,色彩熱烈鮮明,紋樣豐富,成了土家姑娘的陪嫁品之一。據說,這種陪嫁品必須要新娘新手紡織,花樣由新娘自已構思,圖案是花鳥蟲魚和各種幾何圖表,織工精細,色彩絢麗、樣式古樸典雅,質地精良。西蘭卡普講究花紋圖案和做工精細。被面上的花紋圖案,由各種彩色絲線紡織而成,花卉和圖案達100多種。西蘭卡普一般每幅寬約50厘米,3幅連綴可做被面,單幅可做枕巾、圍裙、桌墊、腳被等。

過月半

土家人更重視過月半,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說。本來是農歷七月十五為月半節,但因過月半須全家團聚,並接回出嫁姑娘,這在時間上就有「婆家過月半走不脫,娘家過月半必須去」的矛盾,於是訂七月初一至十五,均為過月半。過月半的主要活動是祭祖,以紙錢封包,寫已故親長名字,焚於戶外,揚聲呼名哀悼,以示敬送銀錢,並以香、燭遍插小徑,謂之路燭,化錢於野外,施給孤魂游鬼。

冬科喹

是流行在土家族青年男女中的一種小樂器,它的製作是簡單,只要用三四寸長的小毛竹一節,鑿四個小孔,內裝一個小活舌,即可吹奏。

土家族青年男女都吹冬冬喹,一般在勞作間歇或閑暇時,或蹲在古樹下,或立在小溪邊、竹林中,或三、五人齊奏,或一人獨奏,他們眼望長空,吹奏著自己的心曲,那種古想方設法悠揚的曲調,令人陶醉。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土家族有個婦女叫冬冬,她勤勞善良,心靈手巧,常常幫助另人織土花被面,織蛇皮花帶,做鞋,縫衣,因此土家人都喜愛冬冬。後來冬冬的丈夫被抓去給土王爺相等王宮,冬冬的丈夫臨走時說:「在桃花開的時候,我就要回來的。」到了春天,冬冬坐在桃樹下,望著桃花開,等候丈夫回來,等得苦悶,她隨手摺了根毛竹,鑿了小眼,留了活舌。對著桃花吹奏起來,以寄託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桃花開了,桃花落了,丈夫還沒有回來。第二年也如此,第三年冬冬正吹小竹管時,飛來一隻小喜鵲歇在桃枝上,對冬冬報信說:「不要吹了,丈夫死了,不要吹了,丈夫死了。」原來冬冬的丈夫被折磨死了。冬冬聽得惡訊,也在桃樹下活活哭死了。冬冬死後,每當桃花盛開的時節,在夜靜更深的夜裡,還可聽到這悠揚凄楚的聲音。

土家族人民為民思念冬冬,也照冬冬生前做的小竹管吹奏,同時把這小樂器取名叫做「冬冬喹」,「喹」是「吹」字的變音。

過趕年

南方人過春節多叫「過年」,而土家人的春節叫「過趕年」。趕年是土家人的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所謂「趕年」,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提前一天或兩天(即臘月二十八或二十九)過年,對此土家人有自己的傳說解釋。

相傳在明朝嘉靖年間,土家族先民隨胡宗憲將軍征計倭寇,一年,春節將至,倭寇未除。遠離家鄉的土家人在臘月二十九那天就提前過了年,總帥大犒將士,激厴鬥志。將士們在豐盛的慶賀之後,養精蓄銳,軍心大振。第二天(除夕)乘倭寇沒有防備之時,發起進攻,取得了戰爭的勝利。為了紀念祖先,土家族從此總是提前過年,並稱之為過趕年,以此為每年最盛大的節日。

土家人過年,還要殺年豬、春糍粑、做點心。特別是這個年糍粑,很有特色。打糍粑多在臘月二十七這天,而且常常是左鄰右舍幾家人合在一起打,洋溢著歡笑與和諧。方法是:把糯米蒸熟後,用特製的粑槽、粑槌打糅,然後再壓成扁扁的。糍粑打好後,總是五個一串串起來,另外還要做五個大粑,他們叫「庫弄糍粑」。原來這種粑粑是用來向土五進貢的,後來沒了土王,但習久成俗,也就相沿至今。據說,如果哪家不做大糍粑,一年都會不吉利。

六月六

古歷六月初六日,是土家族紀念古代英雄覃厘的盛大節日。這一天,土家山寨喜氣洋洋,殺豬、宰羊、打糍粑、做豆腐,把遠方的客人接來家裡作客,家裡的衣服都拿出來曬一曬,女人們在溪流里洗頭發,晚上燈籠火把,還要在擺手堂里跳擺手舞。

傳說有一年,土家族聚居的地方鬧飢荒,覃厘的老娘活活餓死了,有一晚老娘給覃厘托夢,要覃厘栽上一山南竹,在堂屋裡練三年六個月的箭,等到雞飛狗上屋的時候,把箭向北方射去,就可以射死皇帝,登上皇帝的座位。覃厘聽了老娘的話,在後山栽了山楠竹,自己關起大門在堂屋裡練箭,囑咐嫂嫂等到滿了三年六個月,看到雞飛狗上屋就喊他。過了三年,嫂嫂等得不耐煩了,把黑狗放在屋上,把雞趕得滿天飛,然後高聲喊覃厘,說是三年六個月了,雞飛狗上屋了。覃厘聽得嫂嫂的喊聲,慌慌張張地開了大門,然後拉滿弓,連發三枝箭向北方射去。箭一射出,後山的楠竹根根炸破了,他們還沒騎上馬背,射出的箭也沒有射中皇帝。皇帝拔出釘在龍位上的簡桿一看,上有「湖廣覃厘」四個字,於是派兵馬大元帥帶五千兵開到上湖南捉拿覃厘。覃厘和嫂嫂躲進大山,躲了三年六個月,兵馬大元帥好象海里尋針,沒見覃厘的蹤跡,安排回朝日期,誰知覃厘在山溝里洗澡,背上三務金龍閃閃被官兵看見了,於是被抓住解到京城,關進監牢里,嫂嫂也跟著到京控望覃厘,嫂嫂囑咐覃厘說:「你只要說背上的金龍是畫成的,皇帝就會放你。」第二天皇帝親自審問。皇帝看到覃厘背上的金龍,本不敢殺他,問是生成的還是畫成的,覃厘記得嫂嫂的囑咐,答應說畫成的,皇帝聽說是畫的微微一笑,吩咐刀斧手拖出去斬了,嫂嫂趕到殺場,抱住覃厘痛哭,血濺在她的衣服上、頭發上。覃厘被殺之後,天地不分,日月不明,雞犬不叫,皇帝知道殺錯了,皇帝不穿龍袍,不登龍位,讓覃厘的陰靈穿一龍袍、坐一天龍位,做一天皇帝。
土家族人在這天曬衣服也叫曬龍袍,就是覃厘做一天皇帝的傳說,這天女人們洗頭發,也是因為血油在嫂嫂的頭發上留下的故事。現在土家地區流傳有「三年都等了,卻等不起六個月」等俗語都是指的覃厘的故事。

牛王節

土家族的祖先從事農耕較早,從古以來養成愛護耕牛、尊重耕牛的傳統。每年古歷四月十八日,定為牛的生日。這一天,土家族人都要給牛做生日,哪怕春耕生產很忙,到了四月十八那天,也要讓所有的牛休息一天,還要給牛煮稀飯,主人還要恭恭敬敬的念一首《祝牛王詞》。 據說念到這里,老牛眼淚汪汪,感到主人講到它的內心之處。

相傳,牛王原是天的一員神將。一天,他陪著玉帝在南天門觀看凡間風景,當他看到凡人沒有飯吃,一個個面黃肌瘦,就向玉帝求情,給凡人送糧食種,讓凡人吃胞肚子。玉帝答應了牛王的要求,但囑咐說:「叫凡人三天吃一餐吧。」牛王歡歡喜喜來凡間,給凡人送了許多種子,並教給耕種的方法,但他慌慌張張把玉帝的話傳錯了,說一天吃三餐。凡人有了糧食,一天吃三餐,肚子胞了,日子過好了,個個吃得肥胖胖,沒有事做,敲著鼎罐蓋唱歌,鬧得玉帝不安寧。一天,玉帝對牛王說:「凡人吃了飯沒事做,你到糧食地里撒些草籽種,後業糧食地里長滿了青草,薅薅草草吧。」這回牛王又把玉帝的話聽錯了,走一步撒三把草籽種,後來糧食地里長滿了青草,薅也薅不完,人們邊薅罵,罵玉帝害死了凡人,罵得玉帝不耐煩。一天,玉帝把牛王叫來說:「都是你把好事做壞了。凡人功夫做不完,你下界幫凡人拉犁拉耙做陽春去吧,餓了就吃地上青草。」四月十八這天,牛王下凡了。從此以後,後王老老實實地給凡人做事,幫助凡人拖犁拉耙,一年苦到頭不得歇氣。餓了就吃青塞肚皮。人們為了報答牛王,於是把四月十八日定成牛王的生日。 「四月十八牛歇駕」,直到現在,這個古樸的風俗還牢牢保持著。

堂屋

土家發居一般依山而建,律明三暗王布局,兩廂吊腳樓,正房中間為堂屋,堂屋上設香盒(神龕),供奉名路神主。堂屋子是土家人祭祀活動的神聖之地,也是舉辦婚喪嫁娶重要儀式的場所。尤其是每遇年老亡故的喪事,土家人都要在堂屋舉行跳喪舞的悼念活動。土家人相信「萬物有靈」和「靈魂不死,」因而喪事喜辦,用歡快熱烈的跳喪舞悼念亡靈,活躍氣氛。所以,《隨書》志上說:「老人死,置屍棺舍,領里少年,各持弓箭,繞棺而歌,以箭扣弓為節,歌其生平樂事以致終卒。」從這段史志看,這很可能是巴人最早的「跳喪舞」,其意是遠古的人們用弓箭驅邪防鬼,為亡者歌功頌德,相似於現在人們為死者開追悼會。

㈢ 貴州土家族桌子上放大米是什麼意思

貴州土家族桌子上放大米是什麼意思?他肯定是有什麼說的吧,是吉祥的意思。

㈣ 何為土家摸泥節有哪些活動的

摸泥節,是湘西土家族群眾尤為隆重的傳統民俗節日。土家族青年男女通過專往心儀對象的臉上、身上塗抹泥屬巴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愛意。
現在演變為紅石林摸泥節,每年三月三和七月七(陰歷),這次是8月22日-23日,紅石林國家地質公園,舉辦「七夕紅石林土家摸泥節」,推出梯瑪神歌、摸泥祈福儀式等非遺表演。晚上熒光音樂趴、帳篷觀星等活動的額。

㈤ 土家族的婚姻法

土家族婚姻制度在歷史上曾經經歷了群婚、普那路亞婚、對偶婚等原始婚姻形內式,最後進入一夫一容妻制。土家人的現代婚俗,我們可以從他們的結婚儀式中領略其特有的民族風情。 兄弟收繼婚、姊妹填房制:過去在土家族習俗中,如果哥哥死亡,弟尚未婚配,就可與寡嫂成婚,這叫「弟坐兄床」;若弟弟早亡,哥哥也可以和弟媳成婚,俗稱「兄坐弟床」。只有當弟弟或哥哥不願娶寡嫂或弟媳、夫家族中也無同輩男子願意婚配時,女子方可外嫁。而如果妻子死亡,妻妹尚未婚禮,姐夫也可續娶妻妹,俗稱「填房」。這種兄弟收繼婚禮和姊妹填房制是對偶婚在土家人現代婚俗中的遺存。鄂西的「女兒會」,湘西龍山、保靖、永順的「挑蔥會」,土家婚禮中的找「摸米」以及擺手活動後鍾情男女之間的幽會也都帶有對偶婚色彩。

㈥ 苗族土家族過春節的習俗

殺豬打糍粑預示著春節的來臨。苗族人對春節十分看重。當時間進入臘月後就開始傾其所有辦年貨了。幾乎每戶都喂有肥豬(稱「年豬」),作為過節的肉食准備,冬臘月下旬宰殺,在這個季節里,家家戶戶都響起「砰!砰!」打糍粑的聲音,預示著春節已臨近。糍粑既是苗族人必備的年貨,也是祭祀祖先的主要供品(從春節到清明節祭祀祖先糍粑是必不可少的供品),因此,即使是困難時期比較困難的人家都必須多少搗上一點,有些家庭搗的糍粑多達十多槽。我在家時,我們年輕人過年難過的一關是打糍粑,因為太多的連續作戰,確實很累人。

以清新的環境敬老的形式過大年。除夕的這天,全家將樓頂懸掛的揚塵以及室內外清掃干凈,然後貼春聯和年畫,以清新的環境迎接新年的到來。

春節期間,要在堂屋上方祖先靈位前燃香點燭(點然後不分晝夜一直延長到元宵節),讓祖先們與家人共度佳節。

大年三十晚上,稱「舊年飯」,置備豐盛的酒菜,合家聚食。春節期間的一切食物,都要先祭過祖先後,全家人才能享用。年飯在開席前,擺好菜和碗筷,在堂屋點香燒紙,所有的人都到屋外迴避,由長者首先敬請祖宗先「吃」,長者一邊口念祭詞和招引列祖列宗的名字,一邊倒酒意思是請諸位祖人回來過年,一同享用。長者需將各位祖人的名字記清,盡量一一請達,記不清或是漏請的請其他祖人轉告。此刻燃放鞭炮。10分鍾左右之後,全家人入席,開席的第一個程序是最小的下輩向最年長的老人敬酒,祝老人長壽,隨後由小到大輪流敬酒,受敬者用傳統最好的語言對敬酒者以表達良好的祝願。

春節作為一歲之首,對於苗族來說,是一個神聖的節日。三十晚上「守歲」而不睡覺。

從初一開始,最鮮亮最激動人心的各種活動由此開始。有祈神禱富的祭祀祖先,有驅癘禳災的驅邪、有祈禱豐年的占歲,有謝恩的喂牲,有聯絡感情的拜賀新年,有娛人娛神的各種活動等,此外尚有一系列禁忌習俗約束人們,不可沖犯神靈,以祈福分。

正月初一這天很熱鬧。

一是天剛亮後看誰家先放鞭。

二是看誰先到路口給路神燒香。

三是拜年,新年伊始,萬象更新,正月初一,苗族人的親朋好友們都要互相拜年賀歲,共祝在新的一年裡吉祥如意。初一一大早,家長們就會給孩子們打扮齊整,早早地打發他們去給本家的長輩們拜年。小輩先向長輩拜年(先拜自家人後拜家族內的長者),拜年將得到的壓歲錢,我們小時為將得到許多壓歲錢高興得睡不著。孩子們背上糍粑,帶一兩瓶燒酒,踩著遍地的鞭炮紙屑、頂風冒雪走出家門到伯伯叔叔家去拜年。村寨中已是熙熙攘攘,來來往往,每一個人都是新衣新帽,神采飛揚。大人們在路上見了面,都是滿面堆笑,滿口「新年好、恭喜發財」之類的喜慶招呼話語。

四是在自家堂屋向祖宗磕頭燒香,向祖宗敬供點心和油茶。

五是由當家的主婦將一個大蘿卜按在家的實有人數切塊,每人吃一塊以示團結。

六是請鄰居來吃油茶和甜酒。

七是早晨吃過新年飯後,要舀點年飯來喂牛和狗,以此感謝牛辛勤耕耘和狗帶來谷種的功勞。牛是農家耕地的勞力,傳說是狗最初帶來谷種,兩者對農戶來說都十分重要。

正月初二是出嫁的姑娘回娘家。已出嫁的女兒春節必須回娘家拜賀,成了不成文的規矩。對於新出嫁的女兒或特別講禮信的女兒,春節期間總是根據娘家親戚的總戶數,備辦禮品(一般的禮品有豬肉一塊,糍粑4-6個和燒酒兩瓶),雙雙回來一一拜達。女兒到家後的第一餐飯將享受得到媽媽或嫂子在過年的晚上給她們預留的年飯(一般是留雞腿子、大扣肉和魚塊等傳統的好菜)。

正月初三這天,是苗族辭祖和拜謁祖先墳墓的重要日子。每家每戶攜酒、肉、飯和糍粑到各位祖先的墓前,先將墳墓四周清掃干凈,於墓前燃三炷香,焚化錢紙,將祭品供到墓前,然後跪在墓前磕三個頭,並燃放鞭炮。這個活動又稱「拜墳」,意在給祖先「拜年」。同時,為求得神靈的保佑,家族必須派出代表到香火旺的寺廟去敬供,有的不辭辛苦一天走是幾十公里的路程。

苗族的春節氣氛一直要延續到正月十五。在苗族的春節觀念中,春節和十五是聯系在一起的。苗族稱正月初一為「大年」,而稱十五為「小年」,對十五仍十分看重。一般女兒都回娘家過十五,與家人團聚。

由於長時期與其他兄弟民族的交往,生活習俗、文化等互相影響、吸收,現已通用漢語和漢文。生活習俗與其他民族大同小異,現保留的獨特部分極少。

居住 土家族採取倚山建房,一般為吊腳樓,樓上住人,樓下關牲畜。建房要求背有靠山,面有向山。一般是四列三間,居中的一間要設祖先神位。正側左右兩房住人,多為兩小間,叫住「小二間」。小二間前設火鋪,火鋪中間置火炕,火炕用於取暖的煮飯,火炕上放著鐵制三角架。火炕上空吊有炕架,用以烘炕物品。特別是春節之前,用以烘炕臘肉和香腸等物。

婚姻 土家族的婚姻有姑表開親之俗。一般姑家之女嫁舅家之子,稱為「骨種」,「接親路」,視為親上加親。土家族的婚禮,要送三道人情。姑娘出嫁前要練《哭嫁歌》。要哭眾親友,還要提前1~2天不飲食,叫做「不吃茶飯」。姑娘婚後生了孩子,男方要到女家報喜。由女婿提壺酒,送到女家放在堂屋的香龕上,壺嘴朝外,表示生男孩;壺嘴朝內,表示生女孩。後由女家親戚送糧食、雞、肉、蛋到男家吃「月米酒」,男家也要反送禮物。

服飾 土家族男女大多喜穿大衣袖、大褲腳,在褲腳上刺綉花、鳥一類,褲子要接腰,男女頭上喜包白帕子,腳上穿白底布鞋,大方美觀。婦女頭綴銀飾,胸前配有銀刀、響鈴、牙簽等。男女小孩帽上有各種各樣的頭飾,帽後配有銀飾響鈴,叮當作響。

喪葬 土家族的喪葬,老人去世,大都要舉行隆重的葬禮。要請土老師主持選擇安葬日期和墓地以及座山、向山。發喪時,路上要丟「引路紙錢」,墳內禁放有鐵的東西。因此,要自己的親人挖井,待死者埋葬以後,才能離開。埋葬的過程中,要請土老師開棺、清棺、「拋米」。拋米時,親人在棺前跪地用背後衣服接米,有的當場將米嚼細吞下,也有的將米帶回煮食,表示後代要團結和睦,衣食不愁,繼承老人的遺風。

節日 土家族有過「趕年」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臘月二十八、二十九日過年,現土家族聚居的部分村寨,一直保留了這一習俗。「四月八」是土家族送毛蟲的節日,要自念諺語,祈望莊稼免遭蟲害,五穀豐登。

信仰 土家族崇拜祖先,認為祖先是最大的神,處處保佑子孫。普遍信奉「土王」,傳說「土王」是土家族的祖先,每逢節日都要燒化錢紙,祭祀祖先和「土王」。土家族還信奉土地神,過年期間,凡是走親訪友經過土地廟時,都要燒香化紙,也還在不少土家族供奉「三王廟」的,廟內供有冉、楊、田三神位,祈禱三王神保佑人口平安、六畜興旺。

背景:湘、鄂、川、黔邊界上家族的一些地方,每年要過三次年:臘月二十九(或二十八)「過趕年」;農歷六月二十五過「六月年」;十月初一過「十月年」。

漢族以及一些有關民族過大年(簡稱「過年」,即春節)都在臘月三十(或二十九)。土家族人提前一天趕著過年,故稱「過趕年」。土家族人為什麼要過趕年呢?在湘、鄂、川、黔邊界民間流行著四種不同的說法:一種是說為了抵禦外國的侵略。傳說明嘉靖年間倭寇(日本)入侵中國,永順土司工彭翼南奉命出征,他率領士兵三千,提前一日過了年奔赴前線,大敗倭寇,立了「東南戰功第一」。為了紀念這次征戰勝利,同時,也為表達廣大民眾對抗倭將士的深切懷念,永順縣土家族人就定在臘月二十九(或二十八)過年,這種「過趕年」的習俗已經持續了好幾百年的歷史。另一種說法是,為了打敗異族的騷擾。緣於民族戰爭頻繁,土家族民眾常常不能安全過年。於是,本民族頭領便施巧計,出奇制勝。頭領讓民眾提前一天過年,爾後,率領將士猝然出擊,敵人過年大吃酒肉,毫無戒備,被土家族人打得落花流水,倉皇撤離。還有一種說法,土家族人祖先貧困,給財主當長工,窮得無法過年,不能合家團圓,只好提前一天「團年」。另外也有說,四川西陽、秀山一帶的士家族人分別在農歷三月三、四月十七過年,是因為明代萬曆年間土家族人奉命出征,班師回朝的日期不一致,所以過年的時間也就不一樣。

從以上四種不同的說法(傳說)中,可以找到一些共同的東西,那就是:不論是外國的侵略、異族的騷擾或者地主的盤剝、掠奪,土家族人從來就是英勇無畏,同仇敵汽,並且足智多謀,以奇制勝,這是一個英勇的民族,豪爽的民族。

「過趕年」的晚上,寨上燒起沖天大火,調年旗高高飄揚,男男女女圍著旺火跳擺手舞,唱調年歌,舞「毛古斯」。這種「過趕年」的爽快樸野、紅火亢奮,別有一番情調。

土家族人豪爽、痛快的民族氣質的形成與發展,與其歷史進程中曾經飽經患難、備受欺壓,幾度被迫舉族(氏族或部族)遷徒卻能泰然處之的史實分不開。因而,同其先輩楚民族(或巴人,「南蠻」)一樣,養成了念祖、懷舊、齊心、尚武的強烈民族精神,這在上家族過「六月年」和「十月年」的風俗與傳說里鮮明地體現出來。

民間傳說中說,古代土家族人原住江西一帶,因不堪忍受官府、財主的掠奪、欺壓,避免被斬盡殺絕的災難,他們約定在農歷四月初八開始准備,然後悄然離開,經過洞庭湖,溯沉江而上,到達武海派點心合時令陵山區一個山青水秀的地方。這里有大樹可蓋吊腳樓,有清泉可醞「苞谷燒」(家制白酒),能夠安居樂業,值得歡慶一番。於是,新落居的土家族民眾就決定先過一次年:宰牛,祀神,「擺手」,唱歌。這一天是農歷六月二十五,就叫「六月年」。

經過幾個月的辛勤勞作,新墾的土地肥沃,五穀顆粒粗壯,六畜見風長膘,土家族人迎來了新的家園的第一個豐收的秋天。這樣,他們又在農歷十月初一再過一個「十月年」(這也與他們的祖先——楚人以十月為歲首的「十月年」自然有關)。家家蒸「苞谷燒」,寨寨殺大肥豬,人們紛紛串寨,登門拜年,相互表達美好的祝願。

在我國湘西、鄂西一帶富饒美麗的土地上,自古以來居住著一個勤勞勇敢的兄弟民族,這就是土家族。

土家族約有五百七十萬人(一九九零年),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龍山、保靖、古丈等縣為主要聚居區,其餘分布在湖北省恩施地區來鳳、利川、鶴峰、咸豐、宣恩等縣和四川石柱黔江、彭水等土家自治縣。

土家族的語言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接近彝語支。沒有本民族文字,長期以來使用漢文。絕大多數土家人都通用漢語,部分人兼通苗語,僅永順、龍山一些偏僻地區,只會講土家話。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稱漢族為「客家」。二千年以前,他們定居於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帶,那時與其他少數民族一起,被侮稱為「武陵蠻」或「五溪蠻」。關於土家族的族源說法不一,一說是古代巴人的後裔;一說是古代由貴州遷入湘西的烏蠻的一部;一說是唐末至五代的初年(一九一零年前後),由彭咸率領的從江西遷居湘西的百藝工匠的後裔。這些說法,都有待進一步研究。但有一點可以斷定。即大約自五代以後,湘鄂西地區土家族這一穩定的人們共同體,開始逐漸形成為單一民族。

土家族所居住的湘鄂西區丘陵地帶,海拔多在四百至一千五百米之間,境內山嶺重迭,崗巒密布,武陵山脈橫貫期間,酉水、澧水、清江縱橫交錯,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具有發展農、林、牧、副、漁業的良好條件。山區森林密布,梯田滿崗,種植水稻、玉米、薯類、麥類等;經濟作物有甜菜、薴麻、棉花、油桐、油茶、茶葉等,其中油桐、油茶是土家族地區多種經營中的主要項目,在土家族人民的經濟生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經濟林木有松、杉、楠、柏等。此外,貴重的葯材、水產與地下礦藏也很豐富,特產娃娃魚是聞名中外的珍貴動物。

土家族民俗

跳喪舞
土家族跳喪舞又叫繞棺、打繞棺、喪鼓舞,是巴人在兩千年前傳承下來的民間歌舞。老人逝世,停靈樞於堂前數日,親屬鄰里前往弔唁。入夜,「打鼓踏歌」,通宵達旦,以增熱烈氣氛,謂為亡人人解寂,慰新屬節哀。土家人熱愛跳喪舞,「聽到鼓聲響,腳板就發癢」。跳喪舞的特點基本與土家族擺手舞相似,手腳同邊,舞凈豪放,動作平委、舒緩們著節奏強烈的打示波器樂,舞者邊跳邊唱,唱腔多用假嗓,近似喊歌。適合男女老幼齊跳,舞蹈詞彙健康,一般以歌頌死者生平事跡、歌唱撫育以及生產勞動方面的內容為主。土家跳喪舞集歌、舞、吹、打於一體,是一種綜合的民間藝術,跳喪舞本質上是一種民間祭祀活動,表現了土家人對祖撫的崇拜。 2、板凳龍

是土家族以板凳作「龍燈」的舞蹈形成。兩人、三人均可,兩人舞是一前一後,三人舞是前二後一。舞蹈動作有「河鷹展翅」、「雪花蓋頂」、「黃龍纏腰」、「猛虎下山」等。活動時間多在農歷大年三十至正月十五。喜慶節日亦有之。

燈戲

燈戲是流行武陵山區民間的地方戲種。其特點有四:一是服裝簡單,一件官衣、一頂紗帽、三副口條、一把劍足矣;二是人物少、生、旦、丑三行,出台常為一男一女,最多不超過4人;三是器樂不多,文場只需1人用「大筒子」伴奏,武場增加鼓、鑼……,四是不擇演出場所,院壩、廣場皆可。燈戲因演出意義不同而名稱各異新春宵,歡度佳節,稱「賀新燈」,清明祭祀,稱「清明燈」,壽誕祝壽,稱「壽燈」,男婚女嫁、抱子添孫,稱「公燈」。燈戲劇目肯60多個。

女兒會

女兒會原是土家族(苗族也有)青年談情說愛的傳統習俗節日,農歷五月實三、七月十二舉行,男女青年穿戴一新,前往趕會。舊時,女孩平素不得出門,唯這天去集於會,故稱「女兒會」。欲擇夫婿的女孩兒,著衣多層,內長外短,以讓所有好衣裳都能被人看到。趕會時,稍帶一些土產山貨,佯裝趕集售物。欲覓對象的男子則身背空背簍,佯裝購物,相中那位姑娘,便近前「購物」。在一場風趣的「計價還價」中各顯聰明才智,進行互相了解。如物價看漲,表明姑娘不答應,不伙子應知趣走開,否則便會挨罵。反之,即表示姑娘默許,雙方退出鬧市,找一僻靜處自訂終生大事。

薅草鑼鼓

土家人謂水稻中耕為薅秧,玉米中耕為薅草。此兩項農事,均值盛夏時節,難免疲勞睏倦,為振作精神,調節心身,即伴以鑼鼓助興,故謂薅草羅鼓。薅草鑼鼓一般是一鑼一鼓,自敲自唱,唱詞多為祝願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一類,也有說唱歷史故事的,此外,說唱人還時常即興發揮,開玩笑逗趣,起鼓勁加油的作用。 6、注米年肉

土家族人為祝願年吉慶有餘:有米有肉,特以上好臘肉拌糯小米蒸製成菜,供「團年」時合家品評,以米、肉為題講四言八句求吉利。

南劇

南劇取施南府之「南」字而名。又因其音樂系由「南路」(似「二簧」)、「北路」(似「西皮」)、「上路(似「秦腔」)三大聲腔組成,又與公儺戲、燈戲、本地山歌及祭祀音樂等匯融,故成為一種得具特色的劇種。南劇音樂由鑼鼓譜和曲牌樂組成,角色分生、旦、凈、丑四大行,文武兼備,文戲武唱,氣功武術雜於其中。劇種多為傳奇戲和歷史故事劇,傳統劇目近千。 8、儺戲

儺戲是在民間習俗的酬神還願儀式基礎上演變發展而成的一種地方戲曲。以戴面具表演為特徵;儺戲分「正八出」和「外八出」兩種,「正八出」統屬巫教儀式,「外八出」是有情節的摺子戲和連台大戲。角色分生、旦、凈、丑四大行,唱腔分高腔、平腔、哀腔、花鼓腔、山歌腔。儺戲以古樸、簡單、生活化而受鄉村人民喜歡。鄉民逢酬神祭祖、祝壽、添子、婚喪、榮升、金榜題名、迎神賽會以及消災求福、沖難去邪,皆演儺戲。

過社

土家人重視春社,即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社日前十天便有過社者,過社的主要活動有二,一是上墳祭祖,但祭掃新墳不過檢;二是吃「社飯」,即用艾篙末、野蒜、地米萊、豆千粒、臘肉丁為佐料蒸制的糯米飯,親鄰好友,彼此饋贈以示和睦團結,社日禁鋤犁,否則會妨農事。

陪十姊妹

陪十姊妹是土家族姑娘哭嫁的獨特形式。新娘出嫁的頭天晚上,爹娘邀請鄰中的未婚姑娘9人,連新娘共10人圍席而坐,通宵歌唱,故稱陪十姊妹歌。十姊妹轉坐一桌,首先由新娘哭「十擺」,新娘哭「一擺」,廚師在桌上擺一樣菜,擺完後,其餘九姊妹輪次哭,最後又由新娘哭「十收」,廚師再一樣一樣將酒菜收進,菜收完,陪十姊妹活動告結束。哭嫁的歌詞內容很多,「十擺」、「十收」有哭祖宗之德,爹娘之恩,姐妹之誼,兄嫂之賢,故土之情等等,有時也哭罵媒人。音律多用七字八句的順口溜。

西蘭卡普

西蘭卡普是流傳在武陵山區土家族集散地的一種古老傳統的土家工藝織錦。在土家語里,「西蘭」是鋪蓋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蘭卡普即為土家族人的花鋪蓋,系土家族人民智慧和勤勞的結晶,被譽為土家族工藝美術之花。西蘭卡普,在北宋時期就名噪一時,這種用棉紗彩織的布,當時是土司朝拜皇帝的一種貢品。同時,土家人也用來美化自已服飾。到了近代,色彩熱烈鮮明,紋樣豐富,成了土家姑娘的陪嫁品之一。據說,這種陪嫁品必須要新娘新手紡織,花樣由新娘自已構思,圖案是花鳥蟲魚和各種幾何圖表,織工精細,色彩絢麗、樣式古樸典雅,質地精良。西蘭卡普講究花紋圖案和做工精細。被面上的花紋圖案,由各種彩色絲線紡織而成,花卉和圖案達100多種。西蘭卡普一般每幅寬約50厘米,3幅連綴可做被面,單幅可做枕巾、圍裙、桌墊、腳被等。

過月半

土家人更重視過月半,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說。本來是農歷七月十五為月半節,但因過月半須全家團聚,並接回出嫁姑娘,這在時間上就有「婆家過月半走不脫,娘家過月半必須去」的矛盾,於是訂七月初一至十五,均為過月半。過月半的主要活動是祭祖,以紙錢封包,寫已故親長名字,焚於戶外,揚聲呼名哀悼,以示敬送銀錢,並以香、燭遍插小徑,謂之路燭,化錢於野外,施給孤魂游鬼。

冬科喹

是流行在土家族青年男女中的一種小樂器,它的製作是簡單,只要用三四寸長的小毛竹一節,鑿四個小孔,內裝一個小活舌,即可吹奏。

土家族青年男女都吹冬冬喹,一般在勞作間歇或閑暇時,或蹲在古樹下,或立在小溪邊、竹林中,或三、五人齊奏,或一人獨奏,他們眼望長空,吹奏著自己的心曲,那種古想方設法悠揚的曲調,令人陶醉。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土家族有個婦女叫冬冬,她勤勞善良,心靈手巧,常常幫助另人織土花被面,織蛇皮花帶,做鞋,縫衣,因此土家人都喜愛冬冬。後來冬冬的丈夫被抓去給土王爺相等王宮,冬冬的丈夫臨走時說:「在桃花開的時候,我就要回來的。」到了春天,冬冬坐在桃樹下,望著桃花開,等候丈夫回來,等得苦悶,她隨手摺了根毛竹,鑿了小眼,留了活舌。對著桃花吹奏起來,以寄託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桃花開了,桃花落了,丈夫還沒有回來。第二年也如此,第三年冬冬正吹小竹管時,飛來一隻小喜鵲歇在桃枝上,對冬冬報信說:「不要吹了,丈夫死了,不要吹了,丈夫死了。」原來冬冬的丈夫被折磨死了。冬冬聽得惡訊,也在桃樹下活活哭死了。冬冬死後,每當桃花盛開的時節,在夜靜更深的夜裡,還可聽到這悠揚凄楚的聲音。

土家族人民為民思念冬冬,也照冬冬生前做的小竹管吹奏,同時把這小樂器取名叫做「冬冬喹」,「喹」是「吹」字的變音。

過趕年

南方人過春節多叫「過年」,而土家人的春節叫「過趕年」。趕年是土家人的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所謂「趕年」,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提前一天或兩天(即臘月二十八或二十九)過年,對此土家人有自己的傳說解釋。

相傳在明朝嘉靖年間,土家族先民隨胡宗憲將軍征計倭寇,一年,春節將至,倭寇未除。遠離家鄉的土家人在臘月二十九那天就提前過了年,總帥大犒將士,激厴鬥志。將士們在豐盛的慶賀之後,養精蓄銳,軍心大振。第二天(除夕)乘倭寇沒有防備之時,發起進攻,取得了戰爭的勝利。為了紀念祖先,土家族從此總是提前過年,並稱之為過趕年,以此為每年最盛大的節日。

土家人過年,還要殺年豬、春糍粑、做點心。特別是這個年糍粑,很有特色。打糍粑多在臘月二十七這天,而且常常是左鄰右舍幾家人合在一起打,洋溢著歡笑與和諧。方法是:把糯米蒸熟後,用特製的粑槽、粑槌打糅,然後再壓成扁扁的。糍粑打好後,總是五個一串串起來,另外還要做五個大粑,他們叫「庫弄糍粑」。原來這種粑粑是用來向土五進貢的,後來沒了土王,但習久成俗,也就相沿至今。據說,如果哪家不做大糍粑,一年都會不吉利。

六月六

古歷六月初六日,是土家族紀念古代英雄覃厘的盛大節日。這一天,土家山寨喜氣洋洋,殺豬、宰羊、打糍粑、做豆腐,把遠方的客人接來家裡作客,家裡的衣服都拿出來曬一曬,女人們在溪流里洗頭發,晚上燈籠火把,還要在擺手堂里跳擺手舞。

傳說有一年,土家族聚居的地方鬧飢荒,覃厘的老娘活活餓死了,有一晚老娘給覃厘托夢,要覃厘栽上一山南竹,在堂屋裡練三年六個月的箭,等到雞飛狗上屋的時候,把箭向北方射去,就可以射死皇帝,登上皇帝的座位。覃厘聽了老娘的話,在後山栽了山楠竹,自己關起大門在堂屋裡練箭,囑咐嫂嫂等到滿了三年六個月,看到雞飛狗上屋就喊他。過了三年,嫂嫂等得不耐煩了,把黑狗放在屋上,把雞趕得滿天飛,然後高聲喊覃厘,說是三年六個月了,雞飛狗上屋了。覃厘聽得嫂嫂的喊聲,慌慌張張地開了大門,然後拉滿弓,連發三枝箭向北方射去。箭一射出,後山的楠竹根根炸破了,他們還沒騎上馬背,射出的箭也沒有射中皇帝。皇帝拔出釘在龍位上的簡桿一看,上有「湖廣覃厘」四個字,於是派兵馬大元帥帶五千兵開到上湖南捉拿覃厘。覃厘和嫂嫂躲進大山,躲了三年六個月,兵馬大元帥好象海里尋針,沒見覃厘的蹤跡,安排回朝日期,誰知覃厘在山溝里洗澡,背上三務金龍閃閃被官兵看見了,於是被抓住解到京城,關進監牢里,嫂嫂也跟著到京控望覃厘,嫂嫂囑咐覃厘說:「你只要說背上的金龍是畫成的,皇帝就會放你。」第二天皇帝親自審問。皇帝看到覃厘背上的金龍,本不敢殺他,問是生成的還是畫成的,覃厘記得嫂嫂的囑咐,答應說畫成的,皇帝聽說是畫的微微一笑,吩咐刀斧手拖出去斬了,嫂嫂趕到殺場,抱住覃厘痛哭,血濺在她的衣服上、頭發上。覃厘被殺之後,天地不分,日月不明,雞犬不叫,皇帝知道殺錯了,皇帝不穿龍袍,不登龍位,讓覃厘的陰靈穿一龍袍、坐一天龍位,做一天皇帝。
土家族人在這天曬衣服也叫曬龍袍,就是覃厘做一天皇帝的傳說,這天女人們洗頭發,也是因為血油在嫂嫂的頭發上留下的故事。現在土家地區流傳有「三年都等了,卻等不起六個月」等俗語都是指的覃厘的故事。

牛王節

土家族的祖先從事農耕較早,從古以來養成愛護耕牛、尊重耕牛的傳統。每年古歷四月十八日,定為牛的生日。這一天,土家族人都要給牛做生日,哪怕春耕生產很忙,到了四月十八那天,也要讓所有的牛休息一天,還要給牛煮稀飯,主人還要恭恭敬敬的念一首《祝牛王詞》。 據說念到這里,老牛眼淚汪汪,感到主人講到它的內心之處。

相傳,牛王原是天的一員神將。一天,他陪著玉帝在南天門觀看凡間風景,當他看到凡人沒有飯吃,一個個面黃肌瘦,就向玉帝求情,給凡人送糧食種,讓凡人吃胞肚子。玉帝答應了牛王的要求,但囑咐說:「叫凡人三天吃一餐吧。」牛王歡歡喜喜來凡間,給凡人送了許多種子,並教給耕種的方法,但他慌慌張張把玉帝的話傳錯了,說一天吃三餐。凡人有了糧食,一天吃三餐,肚子胞了,日子過好了,個個吃得肥胖胖,沒有事做,敲著鼎罐蓋唱歌,鬧得玉帝不安寧。一天,玉帝對牛王說:「凡人吃了飯沒事做,你到糧食地里撒些草籽種,後業糧食地里長滿了青草,薅薅草草吧。」這回牛王又把玉帝的話聽錯了,走一步撒三把草籽種,後來糧食地里長滿了青草,薅也薅不完,人們邊薅罵,罵玉帝害死了凡人,罵得玉帝不耐煩。一天,玉帝把牛王叫來說:「都是你把好事做壞了。凡人功夫做不完,你下界幫凡人拉犁拉耙做陽春去吧,餓了就吃地上青草。」四月十八這天,牛王下凡了。從此以後,後王老老實實地給凡人做事,幫助凡人拖犁拉耙,一年苦到頭不得歇氣。餓了就吃青塞肚皮。人們為了報答牛王,於是把四月十八日定成牛王的生日。 「四月十八牛歇駕」,直到現在,這個古樸的風俗還牢牢保持著。

堂屋

土家發居一般依山而建,律明三暗王布局,兩廂吊腳樓,正房中間為堂屋,堂屋上設香盒(神龕),供奉名路神主。堂屋子是土家人祭祀活動的神聖之地,也是舉辦婚喪嫁娶重要儀式的場所。尤其是每遇年老亡故的喪事,土家人都要在堂屋舉行跳喪舞的悼念活動。土家人相信「萬物有靈」和「靈魂不死,」因而喪事喜辦,用歡快熱烈的跳喪舞悼念亡靈,活躍氣氛。所以,《隨書》志上說:「老人死,置屍棺舍,領里少年,各持弓箭,繞棺而歌,以箭扣弓為節,歌其生平樂事以致終卒。」從這段史志看,這很可能是巴人最早的「跳喪舞」,其意是遠古的人們用弓箭驅邪防鬼,為亡者歌功頌德,相似於現在人們為死者開追悼會。
土家族:

㈦ 土家族米豆腐的做法

  1. 米豆腐切成1厘米見方的小塊;植物油燒熱後稍放涼,澆在辣椒面上,然後加鹽回、醬油、芝麻油答調、生抽調成調味汁

  2. 香蔥洗干凈後切成蔥花備用;鍋內放清水燒開,放入米豆腐塊焯一下,水再次沸騰就可以了,不要久煮

  3. 撈出來瀝干水倒入碗中,澆上辣椒油、放上蔥花,拌勻即可

㈧ 綠豆粉怎樣泡米做土家綠豆粉怎樣做出來好吃出來的粉才軟

加工方法:
其製作來過程分磨漿、烙炕自兩個步驟。磨漿具體操作如下:先將綠豆浸泡去皮,糯米和大米浸泡10—12小時,再將這幾種原料混合磨成漿汁,用文火將鍋燒燙後,再用刷把蘸油抹在鍋周圍,舀一勺漿汁均勻地攤在鍋面上烙炕成鍋蓋形的豆皮,揭下後在竹竿上稍加冷卻,折疊成扁筒狀,切成筷子寬的條。

食用方法:
將新鮮的綠豆粉下在沸水裡煮半分鍾左右撈在碗里,加上佐料即可。綠豆粉的佐料也很講究,有姜粒、蔥花、花椒油、豆醬、木椒油、豬油或松菌油等。

特色:
綠豆粉具有清熱解暑功能,在氣候比較炎熱的思南頗受群眾喜愛,吃起來清香可口。炎熱天吃一碗綠豆粉會使人感到渾身清爽,暑氣頓消。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