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學零度
⑴ 生物競賽中關於生態學
一、 名詞解釋
生態學:生態學是研究生物及環境間相互關系的科學。
環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體或生物群體以外的空間,以及直接或間接影響該生物體或生物群體生存的一切事物的總和。
生態因子:是指環境中對生物生長、發育、生殖、行為和分布有直接或間接影響的環境要素。
生存因子:在生態因子中凡是有機體生活和發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環境因素。
生態環境:研究的生物體或生物群體以外的空間中,直接或間接影響該生物體或生物群體生存和發展的一切因素的總和。
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態特性的生態體或生態群體總是在某一特定的環境中生存和發展,這一特定環境叫生境。
種群:在一定時間內和一定空間內,同種有機體的結合。
群落:在一定時間內和一定空間內,不同種群的集合。
系統: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作用的因素的集合。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長取決於那些處於最少量狀態的營養成分。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個生態因子在數量上或質量上的不足或過多都將使該種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限制因子原理:一個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榮取決於綜合的環境條件狀況,任何接近或超過耐性限制的狀況都可說是限制狀況或限制因子。
似晝夜節律:動物在自然界所表現出來的晝夜節律除了由外界因素的晝夜周期所決定的以外,在內部也有自發性和自運性的內源決定,因為這種離開外部世界的內源節律不是24小時,而是接近24小時,這種變化規律叫似晝夜節律。
阿朔夫規律:對於夜出性動物處於恆黑的條件下,它們的晝夜周期縮短,對於夜出性動物處於恆光的條件下,它們的晝夜周期延長,並且這種延長的增強,這種延長越明顯。對於日出性動物處於恆黑的條件下,它們的晝夜周期延長,對於日出性動物處於恆光的條件下,它們的晝夜周期縮短,並且這種縮短隨著光強的增強,這種縮短越明顯。
生物鍾:是動物自身具有的定時機制。
臨界溫度:生物低於或高於一定的溫度時便會受到傷害,這一溫度稱為臨界溫度。
冷害:喜溫生物在0℃以上的溫度條件下受到的傷害。
凍害:生物在冰點以下受到的傷害叫凍害。
霜害:在0℃受到的傷害叫霜害。
超冷:純水在零下40℃以後開始結冰,這種現象叫超冷。
適應性低體溫:它是一種受調節的低體溫現象,此時體溫被調節很低,接近於環境溫度的水平,心律代謝率及其它生理功能均相應的降低,在任何時候都可自發的或通過人工誘導,恢復到原來的正常狀態。
貝格曼規律:內溫動物,在比較冷的氣候區,身體體積比較大,在比較暖的氣候區,身體體積比較小。
阿倫規律:內溫動物身體的凸出部分在寒冷的地區有變小的趨勢。
喬丹規律:魚類的脊椎數目在低溫水域中比在溫暖水域中多。
生物學零度:生物生長發育的起點溫度。
有效積溫:生物完成某個發育階段所需的總熱量。
露點溫度:空氣中水汽達到飽和時的溫度叫露點溫度。
相對溫度:大氣中的實際水汽壓與最大水汽壓之差。
飽和差:最大水汽壓與實際水汽壓之差。
蓄水量:生產單位重量干物質所需的水量。
土壤質地:機械成分的組合不同百分比。
基因型:每一個體的基因組合。
等位基因:決定一個性狀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基因組合。
基因庫:在一個種群中,全部個體的基因組合。
基因頻率:在一個基因庫中,不同基因所佔的比率叫基因頻率。
基因型頻率:在一個基因庫中,不同基因型所佔的比率叫基因型頻率。
哈-溫定律:在無限大的種群中,每一個體與種群內其他個體的交配機會均等,並且沒有其它干擾因素(突變、漂移、自然選擇等)各代的基因頻率不變,無論其基因型頻率和基因頻率如何,只經歷一代,即達到遺傳平衡。
遺傳漂變:一般發生在較小的種群中,因為在一個很大的種群里,如果不發生突變,根據哈-溫定律,不同的基因型頻率將保持平衡狀態,但在較小的種群中,既使無適應的變異發生,種群內基因頻率也會發生變化,也就是由於隔離,不能充分的隨機交配,種群內基因不能達到完全自由分離和組合時產生的誤差所引起的,這樣那些中性的或不利性狀在種群中繼續保存下來。
環境容納量:對於一個種群來說,設想有一個環境條件所允許的最大種群值以k表示,當種群達到k值時,將不再增長,此時k值為環境容納量。
生命表:用來描述種群生存與死亡的統計工具。
動態生命表:根據觀察一群同一時間出生的生物死亡或存活的動態過程而或得數據編製得生命表。
靜態生命表:根據某一特定時間對種群作一個年齡結構調查,並根據結果而編制的生命表。
空間異質性:指生態學過程和格局在空間分布上的不均勻性及其復雜性。
邊緣效應:指綴塊邊緣部分由於受外圍影響而表現出與綴塊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態學特徵的現象。
生物多樣性:生命有機體及其賴以生存的生態綜合體的多樣化和變異性。
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
內稟增長率:在沒有任何環境因素(食物、領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條件下,又種群內在因素決定的穩定的最大增殖速度稱為種群的內稟增長率(intrinsic growth rate),記作 rm。
動態生命表:根據觀察一群同一時間出生的生物死亡或存活的動態過程而獲得數據編制的生命表。
靜態生命表:根據某一特定時間對種群作一個年齡結構調查,並根據結果而編制的生命表。
鄰接效應:當種群密度增加時,在鄰接的個體之間所出現的相互影響。
-3/2自疏法則:如果某種植物的播種密度超過一定值時,種內對資源的競爭不僅影響到植株生長發育的速度,而且影響植物的存活率,這一現象叫自疏現象。
領域:指由個體、家庭或其它社群單位所佔據的並積極保衛不讓同種其它成員侵入的空間。
領域行為:生物以威脅或直接進攻驅趕入侵者的行為。
領域性:生物具有領域行為的特性叫領域性。
集群:動物聚集在一起叫集群。
阿里規律:動物種群有一個最適的種群密度,因而種群過剩和種群過低或過密或過疏都是不利的,都可能對種群產生抑制性的影響。
社會等級:一群同種的動物中,每個個體的地位有一定順序性或序位,其基礎是支配-從屬關系,這種順序性叫社會等級。
種間競爭: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生物共同利用同一資源而產生的相互排斥的現象。
基礎生態位:物種所佔據的理論上的最大空間叫基礎生態位。
實際生態位:物種實際占據的生態位叫實際生態位。
生態位:在生態因子變化范圍內,能夠被生態元實際和潛在占據、利用或適應的部分,稱作生態元的生態位。
生態元:從基因到生物圈所有的生物組織層次均是具有一定生態學結構和功能的單元稱為生態元。
存在生態位:在一定時間和生態因子變化范圍內對某一生態元存在和可占據的生態位。
非存在生態位:在一定時間和生態因子變化范圍內,對某一生態元不存在和不可占據的生態位。
生態位寬度:在現有的資源譜中,一個生態元所能利用的各種資源總和的幅度。
生態位重疊:指不同生態元的生態位之間相重合的程度。
競爭排斥原理:在環境資源上需求接近的兩個種類是不能在同一地區生活的。如果在同一地區生活,往往在棲息地、食性、活動時間等方面有種不同。若兩個物種生態位完全重疊,必然是一個物種死亡,若使兩個物種同時生存,則要使生態位有差異,使生態位分化。
零增長線:一種生物利用某種必須營養元素時該種生物能存活和增殖的邊界線。
寄生:一種生物從另一種生物體液、組織或已消化的物質獲取營養,並造成對宿主的危害,這種現象叫寄生。
種群平衡:指種群較長時間的維持在幾乎同一水平上,這一現象叫種群平衡。
種群大爆發:某種生物種群的數量在短時間內急劇上升,往往造成不利影響。
生態入侵:指由於人類有意識或無意識把某種生物帶入適宜棲息和繁衍地區,種群不斷擴大,分布區逐步穩步的擴展,這個現象叫生態入侵。
種群間的協同進化:指一個物種的性狀作為對另一物種性狀的反映而進化;而後一物種的這一性狀本身又作為前一物種性狀的反映而進化。
漸變群:選擇壓力在地理空間上的連續變化,導致基因頻率或表現型的漸變,形成一個具有變異梯度的群體。
趨同適應:不同種類的生物當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環境條件下,通過變異選擇形成相同或相似的形態或生理特徵以及相同或相似的適應方式或途徑,這種現象叫趨同適應。
趨異適應:同種類的生物當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環境條件下,通過變異選擇形成不同的形態或生理特徵以及不同的適應方式或途徑,這種現象叫趨異適應。
生活型:不同種類的植物之間或動物之間由於趨同適應而在形態、生理及適應方式等方面表現出相似的類型。
生態型:同種生物由於趨異適應而在形態、生理及適應方式等方面表現出不同的類型。
生活史對策:各種生物在進化過程中形成各種特有的生活史,這種生活史是生物在生存過程中獲得生存的對策。
K對策:生物種群數量達到或接近環境容納量的水平,這種類型稱作k對策。
群落最小面積:指至少要有這樣大的面積及相應的空間,才能包含組成群落的大多數生物種類。
優勢種:對群落的結構和群落環境的形成有明顯控製作用的植物種稱優勢種。
建群種:群落中存在於主要層次中的優勢種。
亞優勢種:個體數量與作用都次於優勢種,但在決定群落性質和控制群落環境方面仍起著一定作用的植物種。
伴生種:為群落常見種類,它與優勢種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
偶見種或罕見種:在群落中出現頻率很低的種類。
多度:物種間個體數量對比的估測指標。
相對密度:某物種的個體數與全部物種個體數的比值。
投影蓋度: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積占樣地面積的百分比。
基蓋度:植物基部的覆蓋面積。
頻度:某物種在調查范圍內出現的頻率。
相對重量:單位面積或容積內某一物種的重量佔全部物種總重量的百分比。
生物多樣性:生物中的多樣化和變異性以及物種生境的生態復雜性。
生活型譜:群落內每類生活型的種數占總種數的百分比排列成一個系列。
生態等值種:在不同地理位置但環境相同或相似的地區由於趨同進化而具有相同生活型的植物稱為生態等值種。
層間植物:群落除了自養、獨立支撐的植物所形成的層次以外,還有一些如藤本植物、寄生、腐生植物,它們並不獨立形成層次,而是分別依附各層次中直立的植物體上。
演替:指在某一空間內,一種生物群落被另一種生物群落所取代的過程。
原生演替:從原生裸地開始的演替。
次生演替:從次生裸地開始的演替。
演替系列:從生物定居開始直到形成穩定的群落為止,這樣的系列過程稱為演替系列。
頂級群落:一個群落演替達到穩定成熟的群落。
伴隨種:不固定在某一定的植物群從內的植物種。
排序:把一個地區內所調查的群落樣地按照相似度來排定各樣地的位序,從而分析各樣地之間及其與生境之間的相互關系。
直接排序:根據一個或多個已知的環境梯度進行排序的方法。
間接排序:根據群落本身的屬性例如種的相關性、群落相似性等導出抽象軸或群落變化方向的排序。
植被型:指在植被型組內,把建群種生活型相同或相似同時對水熱條件的生態關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聯合為植被型。
植被型組:凡建群種生活型相似而且群落外貌相似的植物群落聯合為植被型組。
群系:凡是建群種或共建種相同的植物群落聯合為群系。
群叢:凡是層片結構相同各層片的優勢種或共優種相同的植物群落。
食物鏈:由於生物之間取食與被取食的關系而形成的鏈鎖狀結構。
食物網:不同的食物鏈間相互交叉而形成網狀結構。
營養級:食物鏈上每個位置上所有生物的總和。
生態系統:是指一定時間和空間內,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相互作用而組成的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的有機統一體。
同資源種團: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資源的物種集團。
十分之一定律(能量利用的百分之十定律):食物鏈結構中,營養級之間的能量轉化效率大致為十分之一,其餘十分之九由於消費者採食時的選擇性浪費,以及呼吸和排泄等而被消耗掉,這就是所謂的「十分之一定律」,也叫能量利用的百分之十定律。
耗散結構:是指開放系統在遠離平衡態的非平衡狀態下,系統可能出現的一種穩定的有序結構。
生物量:單位空間內,積存的有機物質的量。
現存量:在調查的時間內,單位空間中存在的活著的生物量。
產量:生物體的全部或一部分的生物量。
初級生產力:單位時間、單位空間內,生產者積累有機物質的量。
總初級生產力:在單位時間、空間內,包括生產者呼吸消耗掉的有機物質在內的所積累有機物質的量。
凈初級生產力:在單位時間和空間內,去掉呼吸所消耗的有機物質之後生產者積累有機物質的量。
群落凈生產力:單位時間和空間內,生產者被消耗者消耗後,積累的有機物質的量。
流通率:物質在單位時間、單位面積或單位體積內的移動量。
生物學的放大作用:又叫食物鏈的濃集作用,在生物體內,有毒物質沿食物鏈各營養級傳遞時,在生物體內殘留濃度不斷升高的現象。
生態平衡:一個地區的生物與環境經過長期的相互作用,在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之間建立了相對穩定的結構以及相應功能,此種狀態即穩定態。
環境容納量:對於一個種群來說,設想有一個環境條件所允許的最大種群值以k表示,當種群達到k值時,將不再增長,此時k值為環境容納量。
休眠:指生物的潛伏、蟄伏或不活動狀態,是抵禦不利環境的一種有效的生理機制。
同化效率:指被植物吸收的日光能中被光合作用所固定的能量比例,或被動物攝食的能量中被同化了的能量比例。
尺度:一般是指對某一研究對象或現象在空間上或時間上的量度,分別稱為空間尺度和時間尺度。
表型可塑性:由於環境對基因型的影響,表型發生變化的能力叫做表型可塑性。
種群:是在同一時期內佔有一定空間的同種生物個體的集合。
競爭:是指利用有限資源的個體間或物種間的相互作用。
生態演替:指在一個自然群落中,物種的組成連續的、單方向的、有順序的變化過程。
穩態:有機體在可變動的外部環境中維持一個相對恆定的內部環境,稱為穩態。
群落:是指在相同時間內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許多物種種群的集合。
有害生物:和人類競爭食物或遮蔽所、傳播病原體、以人類為食,或用不同方法威脅人類健康、舒適或安寧的生物。
適應:生物所具有的有助於生存和生殖的任何遺傳特徵。
內調節:生物細胞不可能在劇烈的變動環境中運行,因此,有機體要採取行動以限制其內環境的變異性,這一過程稱為內調節。
負反饋:大多數生物的穩態機制以大致一樣的方式起著作用;如果一個因子的內部水平太高,該機制將減少它;若水平太低,就提高它。這一過程稱為負反饋。
生態系統:是指包括生物群落和與之關聯的、描述物理環境的各種理化因子聯成的復合體。
適合度:是指個體生產能存活後代、並能對未來世代有貢獻的能力的指標。
基礎生態位:在沒有競爭和捕食調節下,有機體的生態位空間叫做基礎生態位。
棲息地(生境):指有機體所處的物理環境。
相對濕度:是指空氣的水蒸氣含量,用在一定溫度下飽和水含量的比率來表示。
馴化:有機體對實驗環境條件變化沉水的適應性反應。
氣候循環:有機體對自然環境條件變化沉水的生理適應性反應。
光合能力:當傳入的輻射能是飽和地、溫度適宜、相對濕度高、大氣CO2和O2的濃度正常時的光合作用速率。
生物量:指在某一特定時刻調查時單位面積上積存的有機物質。
富養化:由於直接向湖泊排污或農用化肥隨地表徑流輸入湖中,使很多以硅藻和綠藻占優勢的湖泊轉變成以藍綠藻占優勢的湖泊,這個過程叫富養化。
礦化:生態系統的分解過程中,無機的元素從有機物質中釋放出來的過程。
異化:有機物質在酶的作用下分解,從聚合體變成單體,進而成為礦物成分的過程。
再循環:進入分解者亞系統的有機物質也通過營養級而傳遞,但未利用物質、排出物和一些次級產物,又可以成為營養級的輸入再次被利用。
自養生態系統:生態系統能量來源中,日光能的輸入量大於有機物質的輸入量則屬於自養生態系統。
異養生態系統:現成有機物質的輸入構成該系統能量的主流則是異養生態系統。
⑵ 什麼是有效積溫
即生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必須從環境攝取一定熱量才能完成某一階段的發育,而且各個生長發育階段所需的總熱量是一個常熟。公式:K=N(T_To)
⑶ 007玉米種子積溫多少
007.積溫要超2400度。120天。密抄植。不太抗旱。招過蜜蟲。
玉米種植積溫,就是玉米生長的下限溫度。
種植積溫每種植物都有其生長的下限溫度。當溫度高於下限溫度時,它才能生長發育。這個對植物生長發育起有效作用的高出的溫度值,稱作有效積溫。植物在整個生育期內的有效溫度總和。
每一種植物都需要溫度達到一定值時才能夠開始發育和生長,這個溫度在生態學中稱為發育閾溫度或生態學零度,但僅僅溫度達到所需還不足以完成發育和生長,因為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即需要一定的總熱量,稱為總積溫或者有效積溫。這就是有效積溫法則,它的表達式為:
K = N(T - C)
K:植物完成某階段發育所需要的總熱量,用「日度」表示
N:發育歷期,即完成某階段發育所需要的天數
T:發育期間的平均溫度
C:該植物的發育溫度
⑷ 問大家一些關於環境生態學的一些題 希望高手們鼎力相助啊 !!
組成細胞的化合物大體可以分為無機化合物和有機化合物。無機化合物包括水和無機鹽;有機化合物包括蛋白質、核酸、糖類和脂質。水、無機鹽、蛋白質、核酸、糖類、脂質等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才能體現出生物體的生命活動
⑸ 什麼是玉米種植積溫
某一段時間內逐日平均氣溫≥10℃持續期間日平均氣溫的總和,即活動溫度總和,簡稱積溫。是研究溫度與生物有機體發育速度之間關系的一種指標,從強度和作用時間兩個方面表示溫度對生物有機體生長發育的影響。一般以度·日(d·℃)為單位。
計算作物所需要的積溫時,應遵循以下原則:按作物生長發育時期來劃分計算時段;只累加該時段內高於及等於B值各日的平均氣溫值。
(5)生態學零度擴展閱讀
每種植物都有其生長的下限溫度,當溫度高於其下限溫度時,它才能生長發育。由於有效積溫中不包含低於植物生物學零度的那部分溫度, 因而能夠更為客觀准確地表徵作物生育對熱量條件的要求。與活動積溫相比,有效積溫變化小,且較為穩定,多應用於作物生育速度的計算和發育時期的預報。
此外,有些作物還存在上限溫度,即當溫度上升到一定界限以後,溫度再升高,並不能使作物的發育速度明顯加快,甚至會起抑製作用。
在適宜溫度范圍內(在上、下限溫度之間),作物發育速度與溫度成線性關系,如有效積溫表達式所示,此時溫度為實際有效溫度,其累積值為實際有效積溫;而在大於下限溫度,包括上限溫度以上的范圍內,上述線性關系則變成非線性關系,見水稻氣象。
⑹ 幾道生態學填空題 請做一下對一下答案 十五個空 一空一分
1 基因流
2 紅藻 海水透光層分布
3 發育 熱常數
4 樹冠火 壤土
5 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
6 水平地帶性 垂直地帶性 (註:表述上不確定)
7 β-多樣性
8 最小
9 11 29
⑺ 有效積溫公式怎麼使用
您好來!
每種植物都有其生長源的下限溫度。當溫度高於下限溫度時,它才能生長發育。這個對植物生長發育起有效作用的高出的溫度值,稱作有效積溫。植物在整個生育期內的有效溫度總和。
每一種植物都需要溫度達到一定值時才能夠開始發育和生長,這個溫度在生態學中稱為發育閾溫度或生態學零度,但僅僅溫度達到所需還不足以完成發育和生長,因為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即需要一定的總熱量,稱為總積溫或者有效積溫。這就是有效積溫法則,
它的表達式為:
K = N(T - C)
K:植物完成某階段發育所需要的總熱量,用「日度」表示
N:發育歷期,即完成某階段發育所需要的天數
T:發育期間的平均溫度
C:該植物的發育閾溫度
作物生長發育需要一定的溫度(熱量)條件。在作物生長發育所需要的其他條件均得到滿足時,在一定溫度范圍內,氣溫和發育速度成正相關,並且要積累到一定的溫度總和,才能完成其發育期,這個溫度的累積數稱為積溫。
⑻ 關於作物的積溫
不是的。
1、上述溫度一般是指:活動積溫。
活動積溫:當日平均氣溫穩定上升到版10攝氏度以上時,權大多數農作物才能活躍生長。把大於等於10攝氏度時期內的日平均氣溫累加起來,得到的氣溫總和,叫做活動積溫。
2、有效積溫:每一種生物都需要溫度達到一定值時才能夠開始發育和生長,這個溫度在生態學中稱為發育閾溫度或生態學零度,但僅僅溫度達到所需還不足以完成發育和生長,因為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即需要一定的總熱量,稱為總積溫或者有效積溫。
⑼ 簡述有效積溫模型
對植物生長發育起有效作用的高出的溫度值,稱作有效積溫。植物在整個生育期內的有效溫度總和。
概念
每種植物都有其生長的下限溫度。當溫度高於下限溫度時,它才能生長發育。這個對植物生長發育起有效作用的高出的溫度值,稱作有效積溫。植物在整個生育期內的有效溫度總和。
每一種植物都需要溫度達到一定值時才能夠開始發育和生長,這個溫度在生態學中稱為發育閾溫度或生態學零度,但僅僅溫度達到所需還不足以完成發育和生長,因為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即需要一定的總熱量,稱為總積溫或者有效積溫。這就是有效積溫法則,它的表達式為:
K = N(T - C)
K:植物完成某階段發育所需要的總熱量,用「日度」表示
N:發育歷期,即完成某階段發育所需要的天數
T:發育期間的平均溫度
C:該植物的發育閾溫度
作物生長發育需要一定的溫度(熱量)條件。在作物生長發育所需要的其他條件均得到滿足時,在一定溫度范圍內,氣溫和發育速度成正相關,並且要積累到一定的溫度總和,才能完成其發育期,這個溫度的累積數稱為積溫。
種類
積溫有兩種,即活動積溫和有效積溫。每種作物都有一個生長發育的下限溫度(或稱生物學起點溫度),這個下限溫度一般用日平均氣溫表示。低於下限溫度時,作物便停止生長發育,但不一定死亡。高於下限溫度時,作物才能生長發育。我們把高於生物學下限溫度的日平均氣溫值叫做活動溫度,而把作物某個生育期或全部生育期內活動溫度的總和,稱為該作物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的活動積溫。
活動溫度與生物學下限溫度之差,叫做有效溫度,也就是說,這個溫度對作物的生育才是有效的。作物某個生育期或全部生育期內有效溫度的總和,就叫做該作物這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的有效積溫。
區別
活動積溫和有效積溫不同之點,在於活動積溫包含了低於生物學下限溫度的那部分無效積溫;溫度愈低,無效積溫所佔的比例就越大。有效積溫較為穩定,能更確切地反映作物對熱量的要求。所以在制訂作物物候期預報時,應用有效積溫較好。但應用於某地區熱量鑒定,合理安排作物布局和農業氣候區劃時,則以用活動積溫較為方便。
⑽ 3、什麼叫有效積溫利用它在實際生產中有哪些價值
有效積溫 :每種植物都有其生長的下限溫度。當溫度高於下限溫度時,它才能生長發專育。這個對屬植物生長發育起有效作用的高出的溫度值,稱作有效積溫。植物在整個生育期內的有效溫度總和。
能通過有效積溫 了解這一地區是適合種什麼樣的產品,早熟的 ,中早熟的,或者晚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