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生態環境問題的哲學反思
A. 對哲學進行反思和批判的時候嗎
大牌科來學家中至少有溫伯格自和費曼明確反對哲學,二人都是美國物理學家。
自然科學全面取代自然哲學,就是科學在自然領域對哲學的「反思和批判」,這個過程漫長(相對於人類個體生命尺度)而平順,大概大多數人都感覺不出來。
社會領域,有經濟學和社會學歷史上的三次大交鋒可以看成是科學與哲學的初步對抗 (哲學是幾乎所有社會人文學科的基礎,而經濟學是所有社會人文學科中公認最接近科學的),每次經濟學都贏了,結果是經濟學大幅度擠佔了社會學的地盤,社會學被邊緣化,故有「經濟學帝國主義」的說法。
B. 為什麼哲學是對科學的反思
因為,哲學是科學抄之母。
科學建立在襲,哲學所推論的大世界觀圖景之上,哲學一旦反生新的發現或者更迭,當前的一切科學將被證偽,或者發現其瑕疵和短見。
比如,日心說出來之後,之前的地心說一切知識徹底完蛋了。
牛頓研究出萬有引力之後,開創整個工業時代。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發現牛頓的理論還很蹩腳,於是開發出來以後,為近現代打下基礎。
現在還有一些沒證的哲學猜想和邏輯模型,科學是跟不上哲學的步伐的。
比如,史蒂芬霍金的理論,比如我國學者王東岳老師的《遞弱代償衍存法則》。
所以,哲學不僅僅是對科學的反思,更是深層次的解構或者重塑科學。
C. 怎樣用哲學原理反思人生
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美好生活的向導,也是對於人內生的一種反思。哲學是思容維和存在的問題。哲學思維是一種以思想為對象的反思的思維,它反映的不是思想對象而是思想本身。另外,作為哲學的這樣一種人類活動,它是對於人生的系統的反思,即能夠系統地反思人生的活動叫做哲學活動。哲學的特徵在於追求本質,不斷反思。在內容上,哲學的反思對象無所不包;在深度上,哲學的反思是無窮無盡的。現實中,我們可以借用哲學的思維方式,但不能照搬,即我們直接關注的現實是具體有限的。哲學解決的是根本性問題,但是它沒有現成答案。哲學是一種意識形態,就是關於世界觀的學問。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統一。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和基本的觀點,實踐的原則是馬克思主義的構建原則。馬克思主義哲學從實踐出發去反觀、透視和理解現存世界,把對象、現實、感性當作實踐去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把哲學對象規定為作為現存世界基礎的人類實踐活動,把哲學的任務規定為解答實踐活動中的人與世界、主體與客體、主觀與客觀的關系,從而為改變世界提供方法論。
D. 為什麼說哲學具有反思的特點
哲學是研究一切存在之間抽象的相互關系的學科。抽象是哲學的根本特點。一切具體的存在和發展都必須遵循抽象的規律;一切具體的應用學科都應該遵守抽象的哲學原理,但這必須以哲學原理的正確性為前提。抽象不能脫離具體而獨自存在;具體的內在結構和外在關系必須遵循抽象的規律。把握抽象必須用具體;把握具體的內在結構和外在關系只能用抽象。研究哲學不能脫離研究具體問題的應用學科;某一具體的應用學科的內在邏輯結構和它與其它學科的外在關系,應該遵守抽象的哲學原理。把握抽象的哲學原理必須依賴具體的應用學科,具體的感性現象和具體的生活體驗;把握具體的應用學科的內在邏輯結構和它與其它所有學科的外在關系只能是哲學。哲學就是用簡單的說話來體現出隱含深層意義的道理,讓人們去思考和體會。哲學本身就是用來完善自己的精神修養和幫助其它人完善思想的。哲學的特徵在於追問本質,不斷反思。內容上,哲學的反思對象無所不包;深度上,哲學的反思是無窮無盡的。現實中,可以借用哲學的思維方式,但是不能照搬哲學的思維方式。也即是說直接關注的現實是具體而有限的,思維的不可封閉性使得人們在解決具體問題時不能進行無窮追問。把哲學低估於現代科學是不負責任的,哲學隱藏在現實生活中的每一部分,如果將哲學簡單的與現代科學相提並論,則成為了一種狹隘的唯科學主義。哲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是物質與意識之間的關系。即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對立關系。凡是承認物質為第一性,意識是物質的產物,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稱唯物主義者;凡稱意識第一性,物質依賴與意識存在的,稱唯心主義者。 哲學的特點: 1.哲學具有最高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2.哲學是通過一定的概念和范疇系統把握對象的,這是由哲學是一種反思所決定的。 3.哲學是遠離物質基礎的意識形態。哲學的功能: 1.哲學最主要和最突出的功能就是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2.哲學的功能還表現在它是一種強大的精神武器。
E. 社會、人生熱點問題的哲學反思文章(1200左右)
全球化消費主義中的當代傳媒問題
在"公共性"問題日益成為社會熱點的今天,在思想界文化界的當代轉型中,全球化消費主義日益與當代文化中世俗化的東西互滲而成為特有的文化景觀。如果說,在現代社會出現了生產拜物教和消費拜物教,那麼,後現代社會卻出現了"傳媒拜物教"。當代傳媒以跨國資本的方式形成全球性的消費意識,其文化霸權話語漸漸進入國家民族的神經之中。於是,在倡導多元價值、多元社會的文化語境中,大眾在多元主體之間,將個體感性差異性推到極端,甚至以個人的絕對差異性為由,割裂個人與他人的同一性, 在廣告傳媒和文化經紀人的操縱下日益以產品的市場需求取代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對這種世界性的世俗化消費時尚,本世紀的思想家進行了相當深入的研究,值得關注。1
一、現代公共傳媒空間中的身體資本
20世紀思想史上的思想家,大都注重對現代人的"精神"和"身體"的內在關系加以研究,因為這有可能深入到對大眾媒體所產生的心理文化根源的分析。如何綜合性反思身/心關系、個人/社會關系、文化/自然的關系,如何通過對"身體"視域的分析展示身體資本與當代傳媒的關系,如何從身體性入手審視"自我"問題,成為現代性和後現代性研究中的一個基本切入角度。但是僅僅研究"自我"還不行,因為"自我"和"他者"之間有著非此不可的關系,只有從二者的關系入手進行分析,弄清"自我"和"他者"不僅有古典哲學的自我和他者,而且有心理科學的自我和他者(弗洛伊德、榮格、拉康等)、還有解構的自我和他者(德里達、福柯、巴特等),甚至還有社會理論的自我和他者(布迪厄、吉登斯等),才能看到真正的問題之所在。
1.身體感與現代城市處境
在對"價值理性"的關注日漸讓位於對"感性肉身"的關注中,"生命"變成了一個感性本體論的范疇。從世紀之初的尼采、狄爾泰、西美爾、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到存在主義哲學以及福柯和拉康哲學,大都將生命作為理性化本質飄散以後的意義空白的填充物,於是,現代性標明這樣一個事實:感性肉體取代了理性邏各斯,肉體的解放成為"現代性運動"中的重大母題。
在西美爾(Georg Simmel)看來,現代人深深陷入一個飛速發展而不可知的世界中,處在多種文化元素交錯的語境中。文化元素擠壓著人,因為人不可能完全清理和吸收文化,同時人又不可能完全對抗文化,因為文化是人類發展所無法擺脫的境遇,也是人自己處身的周遭環境。在文化的現代性中,人的本質不再是一些抽象的形式原則,而是充滿肉體慾望和現代感覺的"生命"。人體中的面部是內部統一最表面的尺度,同時也是在精神上獲得整體美的關鍵。從面部最豐富的精神性表現中,可以看出人的心靈變化。人的形象是心靈和生理沖動合力所造成,那種忽略面部的精神性而只是注重肉體的表現性,將是心靈和肉體的雙重衰退。面部很容易表現出柔情、膽怯、微笑、憎恨諸感情譜系,它是"觀察內心世界的幾何圖",是心性所能臻達的最高表現域。而身體相對於面部,尤其相對於眼睛而言,則居於較次要的地位,因而面部與軀體就猶如心靈和現象、隱秘和暴露那樣存在著本質的差異。但是,今天的現代或後現代藝術已經從"面容之美"表現走向了"軀體之力"的表現,從精神意象的呈現走向了慾望肉體的展示。身體成為肉體性、享受性和存在性的? っ鰨
F. 試從哲學的角度反思當代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
生態危機,作為一種特殊的危機,猶能體現現代化的特點。生態學,原指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學問。人如何面對自然,這是一個古已有之的問題。然而,為什麼特別強調此問題與現代性的相關性?有兩點體現。首先,隨著現代化以來科學、技術的變革以及人類的能力的拓展,人已經不再是人與自然關系中的受動者,反而成為了主導者和決策者——這意味著人必須決定如何面對自然,甚至如何「改造」自然。如果不主動地進行規劃和決策,而是繼續盲目地面對自然,自然會報復人類——這就體現為「生態危機」。[ 當然,強調知識的「自反性」學者,如貝克、吉登斯會認為,恰恰是人類的主動決策,導致了「生態危機」,因此,「生態危機」在某種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這種矛盾可以通過可能性計算加以領會,但卻不能通過這種方法消除。」轉引自吉登斯等,《自反性現代化》,13頁,商務印書館,2001。而我們認為,問題的關鍵在於,人類的決策是基於工具理性還是超越了工具理性的,這種差異會導致結果的不同。]其次,生態危機,不僅僅是人如何面對外部環境的問題,正如吉登斯所指出,「『自然』之物與『生活』之物完全攪在一處……在人類必須進行實踐決策和道德決策之處,『自然』便轉變為行動的領域。」[ 吉登斯等,《自反性現代化》,2頁。]他在分析後傳統社會的特性時,強調了自然的社會化,這體現為自然從占支配性地位到成為人的決策的產物。
如此,生態危機就需要引起我們的生態意識以及生態學意識。然而,對生態危機的思考,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更是一個「生態學-社會學-哲學」問題。如果說,其中的生態學維度標示著人與自然的關系,社會學維度則標示著以自然為中介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進一步,哲學維度標示著人通過自我反思而為前兩者找到一種出路。
生態危機引起了人們對生態學的關注。自19世紀下半葉至今,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生態學流派。如各種形式的人類中心主義,動物解放/權利論,生物平等主義和生態整體主義。這些理論形式就思想形態而言是逐漸展開的,從人類到動物、生物乃至生態。然而,大體而言,一個可靠的劃分是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原因在於人類與非人類之間的區分要大於動物與生物,以及整個生態之間的區分。
這里需要有兩點澄清。首先,這樣的一個二分的模式並非表明,人類中心主義和非人類中心主義完全隔岸相望;也並非意味著,在各自自身理論內部是鐵板一塊,齊心協力(每一個陣營內部都有極端的形式和溫和的形式)。盡管我們為了研究的必要將其作為「理想形態」對待,但不可否認,不同的生態學理論,即使屬於同一陣營,也有著不可小視的差異。其次,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共享著同一個理論預設,即人類應該通過自身的自我意識,以理性(慎思)的方式,積極面對大自然——不管是保護自然還是利用自然。人類對自然應有所規劃——盡管規劃的方式和其所依據的理論不同,但人不能盲目地坐以待斃。非人類中心主義絕不是取消人的主體意識,恰恰相反,它呼籲人應該對自然負有比我們目前所承擔的更重的責任。所以,以非人類中心主義分有了這一理論預設為由,認定非人類中心主義是虛假的理論形態(其本質不過是人類中心主義的翻版),這其實是混淆了理論預設與理論內容,在同一個層次上談論不同層次的問題。
下面簡要回顧一下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之爭的歷史。事實上,人類中心主義是先登上歷史舞台的。19世紀末期,隨著工業的發展,人們發現環境遭受了破壞,而這將影響人的長遠利益。於是,有一批有識之士意識到,需要重新界定人與自然的關系,這是生態學意識的第一次覺醒。早期的人類中心主義認為不能只考慮人的當前利益,而不顧及未來的利益。盡管倡導以人類的利益為本,但正因此需要保護生態環境。
隨後,非人類中心主義也開始覺醒。人們發現不能把焦點只集中在人身上,其他的生物同樣是值得我們關注的,它們的存在也能體現為一種價值,它們也需要像人一樣擁有權利。其代表人物是史懷哲和萊奧博爾德。非人類中心主義的出現打破了自啟蒙以來的以「人」為絕對核心的範式,開啟了以「生態」為中心的理論模式,這無疑是很大的進步。
20世紀下半期,生態問題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各種不同的流派層出不窮,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之爭也開始展開,它們各自的理論擺脫了剛建立時期的貧瘠與不充分,開始系統化和完善化。那麼,它們各自的理論要點是什麼呢?它們的爭論又聚焦於何處呢?
大體上,人類中心主義的立場是:道德、權利只屬於人類和人的世界;價值,即使不是只屬於人,人的價值也高於其它生物的價值。非人類中心主義的立場則恰好相反:道德、權利可以屬於動物、生物世界;生態整體的價值,高於人的價值。在這個定位中,有兩個核心問題:一是道德、權利的歸屬,二是關於價值的所與。
在第一個問題上,非人類中心主義強調應該把「權利」、「平等」推廣到其他生物,至少是動物身上。他們的依據是「天賦權利」。這繼承和發展了西方人「天賦人權」的想法,但是,人類中心主義的反駁在於,動物沒有理性,而傳統的權利觀是和理性相關的;權利與義務是對等的,動物有權利卻不能承擔義務,因此動物權利是非對稱的。[ 詳細的論證可以參考P.Taylor,Respect for Nature:A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Ethic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6,pp245-251。轉引自羅爾斯頓,《環境倫理學》譯者前言,5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這個反駁至少使非人類中心主義遭到了困難。於是某些非人類中心主義者轉向了第二個問題,他們嘗試「從價值中推導出義務」,[ 羅爾斯頓,《環境倫理學》,2頁。]如羅爾斯頓。
在第二個問題上,人類中心主義往往承認,生物也有其內在價值(不只是工具價值),但人的價值卻高於生物。而非人類中心主義則強調整體的價值高於局部,即使這局部具有某種優先性。羅爾斯頓甚至提出了「系統價值」的說法,它綜合了工具價值和內在價值,強調價值的整體性,力圖打破人類中心主義的單一敘事(storyline)。然而,問題在於,自然價值與人對自然的義務之間,是否有著必然的關聯,這是值得商榷的。
總而言之,人類中心主義強調人的優先性和典範性,這體現為人擁有理性,所以,人與生物之間是巨大的斷裂;而非人類中心主義強調人與生物的連續性,人類也是大自然的一員。兩者各執一詞,不分伯仲。
G. 社會人生問題的哲學反思(論文1200字左右)
人生哲學論文 (版權所有)
--從寓言」亡羊補牢」說起
What is the use of running when we are not on the right road.
「從前,有人養了一圈羊。一天早晨,他發現少了一隻羊,仔細一查,原來羊圈破了個窟窿,夜間狼鑽進來,把羊叼走了一隻。鄰居勸他說:「趕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那個人不肯接受勸告,回答說:「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干什麼?」第二天早上,他發現羊又少了一隻。原來,狼又從窟窿中鑽進來,叼走了一隻羊。他很後悔自己沒有聽從鄰居的勸告,便趕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從此,狼再也不能鑽進羊圈叼羊了。」
「亡羊補牢」的寓言故事我們都知道,那麼上升到哲學的理論上有怎麼去分析呢?
首先,強調幾個條件:一.有羊圈在牢中;二.這個牢是不完美的,是破的;三.圈外有狼的存在。
我們從羊主人的角度出發來看「亡羊補牢」的寓言故事。羊主人明明知道羊圈破了,卻不去補,而導致羊被叼走,羊主人明知故犯,這種消極的人生態度,在我們當中不是也會犯同樣的錯誤嗎?
人活一世,難得糊塗,卻最怕裝糊塗!而裝糊塗卻並未見得罪大惡極,但,如果羊主人看見別人家的養圈破了卻故作不知,裝糊塗,這就該是罪大惡極了!這也就要上升到一個人的道德品質上。
一個人傷害自己叫作自殘,傷害別人叫作犯罪。在這個物慾橫流的這會中,無論如何在任何情況下,我們得留住自己的品德,不可把自我的良心丟掉,為自己也為他人,只有如此,才會快樂的生活並且把這種快樂贈予別人,與他人同享!
羊主人的行為不但傷害了自己的利益,同時對羊圈裡的羊來說是不公平的。
羊本來就受「牢獄之苦」,卻因為羊主人的懶惰和僥幸心理而遭斷命之災,這對任何一個生命來說公平嗎?
其實,生活中我們有時何嘗不是像圈中的羊一樣呢?只是羊主人是我們自己而已。我們自己封閉了自己,把心靈的窗戶封鎖起來,心裡看不到陽光,反而責怪這個世界太黑暗。一個缺少陽光滋潤的人,一旦受到外界的絲毫的影響,他必然是方寸大亂,迷失方向,陷入無邊的迷茫……乃至人生黯然失色。
就像羊圈中的小小的缺口一樣,僅僅是一個小小的缺口,卻因為羊的柔弱全線崩潰,第一隻羊沒了,第二隻羊沒了……如果我們的心門依然緊鎖,那麼結局必然像圈中的羊一樣,人的自信和忍耐力一點一點的被磨滅吞噬掉,最終走向絕望的深淵!
再從羊的角度來分析「亡羊補牢」這則寓言。
羊是受害者,究其原因很簡單,羊處於事物鏈中狼的下一個營養級,會被狼吞食掉是符合生物循環的。羊始終會死,這是必然的!被養主人殺掉或者被狼殺掉,但,羊是無知的,他們不會去選擇為誰犧牲,他們只是為自己基本的生命活著!
如果一個人的一生之是為自己活著,像圈中的羊一樣,任人宰割。身陷困境卻渾然不知,那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呢?
「男子漢大丈夫死要死的其所,活要活的轟轟烈烈。」作為一個人,必須要有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哲學觀,必須要有不懈追求的理想,必須要有處人樂施愛己愛人的情操。
羊正是沒有那種自我保護的意識,才一次又一次的被狼偷襲,如果羊們可以團結起來,又怎麼回命丟狼口呢?
人生得上自己掌握主動權,生命只有一次,不要讓別人把自己圈住,更不上別人從自己的缺陷中借機消滅自己,認得餓一生,我們要不斷的豐富自我的靈魂,培養自我的情操,決不做一隻沒有思想的小綿羊!
那麼羊是怎麼看待情感的呢?
毫無疑問,羊的敵人是狼。羊們只知道傷害他們的是狼,由此在它們眼中,狼是最大的天敵,天生產生畏懼感,而對圈羊它們的養主人來說,則是救世主!我想「亡羊補牢」這則寓言中,尚未被狼叼走的羊肯定還會認定那個明知圈破而不去補的羊主人是世界上最大的救世主!
我們也說:人生最大的失敗是把朋友看成敵人或把敵人看成朋友。
我們身邊有許多愛我們的人和需要我們去愛的人,只不過需要我們用心去察覺、發現,這樣才不會讓愛留下遺憾,用心去愛!
最後從狼的角度,又如何來看這則寓言呢?
無庸置疑,狼是最大的贏家。
無論是自然界還是當今社會,「弱肉強食」、「適者生存」是永恆的真理。
狼正是抓住狼主人的一個致命的錯誤,從而獲得捕食的機會。同理,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生存,生存就會有競爭!如果狼不去走一走,害怕羊主人的獵槍或者羊主人的陷阱,那又怎麼能夠獵食呢?
在我們的人生征途中,同樣如此,切不可循規蹈矩,要大膽的嘗試新的想法,要不斷創新,走自己的路,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們必須把握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去創造去探索,這樣才能活出精彩,活出意義!
再看狼的行為,你會發現狼不止一次的來到養圈裡,而是一次又一次的叼走了養。這不是狼的錯,更不是不是羊的錯!這一切都要歸結為兩個字:貪婪。知足而常樂,如果為了追求那些本不該屬於自己的東西,而失去快樂和自由,你願意嗎?所以做人做事,要學會滿足!
「亡羊補牢,尤未晚矣」人生總是有得有失,當我們得到一樣東西的時候,同時也失去了一樣東西,但只要我們用心去彌補失去的遺憾,用心去珍惜得到的一切,那麼真的是亡羊補牢,尤未晚矣。
一個通俗的寓言故事,卻告訴我們許多的真理。在人生的征途中,我們不斷的從羊、羊主人、狼三個角色中變換,無論如何,做個你愛的自己吧!當有一天狼愛上羊的時候,我想你的人生會變得非常的和諧美好快樂!
H. 科學技術的哲學反思主要有哪幾種態度
哲學是在實踐基礎上「仰望星空」的產物,所以離不開「反思」。
單單強調反思、認識、苦思冥想,並不是唯物主義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