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山水庫
1. 化紹新嵩山水庫釣魚視頻
1,你在上好的餌上再沾上一些粉餌,讓粉餌在上層散開吸引小魚,讓你的釣餌快速的沉到底部。,2以麥麩撒向下風處引導小雜魚追逐而去,這是我一般用的方法!
2. 江河湖海怎樣區分
江的最初本義是指:長江,如同「河」是指黃河。江河的區別可從兩個角度來看:
① 地域上的區別(南「江」,北「河」)
比如中國南方的河流多稱為「江」,例如:長江、珠江、錢塘江、岷江、怒江、金沙江、瀾滄江、雅魯藏布江、灕江、麗江、九龍江等等。可見南方人一般習慣把河流稱之為「江」。北方的河流人們多稱為「河」,例如:黃河、淮河、渭河、經河、洛河、汾河、青河、遼河、飲馬河、沁河、柴達木河、塔里木河等等。可見北方人習慣把河流稱之為「河」。
人們對江河名稱上的劃分區域和傳統南北劃分略有不同
西藏、四川、重慶、湖北、江西、浙江(含)以南多稱「江」,以北多稱「河」。這是南方北方對河流命名習慣上的區別。
② 規模上的區別(大「江」,小「河」)
雖然有地域的大致劃分,但凡事沒有絕對。人們在對河流命名時也會根據河流的大小規模來區別稱之為「江」或「河」。我們看看例外:北方的嫩江、鴨綠江、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南方有象瀏陽河之類的河),這些河流在北方被稱為「江」;
而這些「江」的共同之處在於長度、流量、流域,規模上是較大的,所以除了地域對河流命名的習慣外,人們通常會把一些小的河流稱為「河」,而對於大一點的「河」人們習慣上稱之為「江」。
(2)蒿山水庫擴展閱讀
河(River)是一種自然形成的水道。一種水體形式。我們說的溪,江,川,水,河等都可以視為接收徑流而形成的水道。根據使用的場合而有不同的詞語選擇。
河流中的水通常是淡水,可能從冰川,較高的地勢發源,流向較低地勢的海,洋,湖,地下縫隙,或者另一條水道。或者因為中途水流入量比蒸發量小或者沒有遇到其他水體而乾涸殆盡。
介紹
黃河,中國古代也稱河,發源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青海省巴顏喀拉山脈,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9個省區,最後於山東省東營墾利縣注入渤海。幹流河道全長5464公里,僅次於長江,為中國第二長河。黃河還是世界第五長河。
黃河從源頭到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河口鎮為上游,河長3472公里;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間為中游,河長1206公里;桃花峪以下為下游,河長786公里。
(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種說法,這里採用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黃河橫貫中國東西,流域東西長1900公里,南北寬1100公里,總面積達752443平方公里。
黃河多年平均流量1774.5立方米/秒,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580億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徑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畝均水量324立方米。
黃河中遊河段流經黃土高原地區,支流帶入大量泥沙,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輸沙量達39.1億噸(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16億噸,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
"河"字在秦漢以前基本上是黃河的專稱,而河流稱為"川"或者"水"(但也有例外,如《山海經》曰:"昆侖山,縱廣萬里,高萬一千里,去蒿山五萬里,有青河、白河、赤河、黑河環其墟。")先秦的文獻中找不到黃河一詞,成書於漢武帝征和年間的《史記》全篇也不見黃河的說法。
據學者李鄂榮考證,黃河一詞最早見於東漢班固《漢書·地理志》中"常山郡·元氏縣"的釋文里。黃河的"黃"字用來描述河水的渾濁,這在古書中也早有記載:戰國時期的《左傳·襄公八年》鄭國的子駟引《逸周詩》說"俟河之清,人壽幾何!";《爾雅·釋水》記有"河出昆侖,色白,所渠並千七百一川,色黃。"
黃河上源的星宿海由扎陵湖、鄂陵湖等數量眾多的水泊和海子組成,在陽光照耀下星宿海的無數湖沼光彩奪目,如同孔雀開屏,十分美麗壯觀,因而當地的藏族居民把這一段黃河稱作"瑪曲"(rma chu),即"孔雀河"的意思。甘肅省"瑪曲"縣即以此河段命名。
源頭
黃河發源於青海巴顏喀拉山脈,歷史上人們對黃河源頭的認識有一個過程。
《尚書·禹貢》曾有"導河積石,至於龍門"的記載,"積石"在現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附近的阿尼瑪卿山,離黃河源頭還有距離。
《山海經》、《爾雅》有河出昆侖的記載。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後,有黃河發源於於闐,東流至鹽澤,再潛行地下,南出為河源的說法(見於《史記·大宛列傳》)。這些說法都不確切,但卻延續到隋唐。
隋唐以後人們逐漸對黃河河源建立了正確的認識。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滅吐谷渾後置河源郡,即現今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和海南藏族自治州部分地區,表明人們已知黃河發源於此。
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年)為平定吐谷渾叛亂,將領李靖、侯君集、李道宗曾率領人馬到達星宿海一帶,《新唐書》載他們"次星宿川,達柏海上,望積石山,覽觀河源"。唐宋以來,長期將星宿海稱為黃河源頭。
至元代人們開始對對黃河河源進行實地考察。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派都實等人勘察黃河河源,對星宿海一帶作了詳細考察。1315年潘昂霄根據都實的調查寫成《河源志》一書,明確指出黃河發源於星宿海西南百餘里處,該處有"水從地湧出如井,其井百餘"。
清康熙帝四十三年(1704年)康熙帝命拉錫、舒蘭探黃河河源。他們到達星宿海,發現星宿海上源還有三條河流,但並未追至源頭。
拉錫、舒蘭歸京後繪有《河源圖》,舒蘭還寫有《河源記》。康熙帝末年組織全國性的地形測量,康熙帝五十六年(1717年)派喇嘛楚兒沁藏布、蘭木占巴及理藩院主事勝住等人前往河源地區進行測量,此行"逾河源,涉萬里",回京後將測量結果繪入《皇輿全覽圖》。此次測繪把星宿海以上的河源也勘查和繪制出來。
清乾隆帝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帝命門侍衛阿彌達"恭祭河源"。阿彌達到達星宿海以西300里處,對星宿海上源三條河流進行了實地勘查,認定星宿海西南的阿勒斯坦郭勒河(即今卡日曲)為黃河上源。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西方探險者和地理學家深入青藏高原進行考察活動,他們也曾到達河源地區搜集自然、人文資料,如印度人阿喀,法國人竇脫勒、敖倫,俄國人普爾熱瓦爾斯基、士納可、科茲洛夫,德國人費士勒、台裴爾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黃河源頭進行了多次考察。
1952年,由黃河水利委員會組織,在項立志、董在華率領下,對黃河河源進行了數月勘查。河源勘查隊認定約古宗列曲為黃河正源,雅合拉達合澤山是它的源頭,鄂陵湖在上,扎陵湖在下。這一結果與前人考察結果不相吻合,在學術界引起爭論,但黃河發源於約古宗列曲的說法廣為流傳。
1978年,青海省邀請中央和地方有關科研專業人員,再次對黃河源頭和扎陵、鄂陵兩湖進行實地勘查,確認卡日曲為黃河正源,扎陵湖在上,鄂陵湖在下。1981年-1982年,學者楊聯康徒步考察了黃河全程。
他認為黃河最遠源流是始於巴顏喀拉山山脊的拉郎情曲,它長於約古宗列曲30.5公里,長於卡日曲11.9公里。1985年,黃河水利委員會根據歷史傳統和各家意見,確認瑪曲為黃河正源,並在約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瑪曲曲果樹立了黃河源標志。
星宿海上源的三條支流分別是扎曲、約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扎曲居於最北部,發源於查哈西拉山,河長70公里,河道窄,支流少,水量有限,一年中大部分時間斷流。
約古宗列曲位於星宿海西,在三條上源中居中,發源於約古列宗盆地西南隅,海拔4750米,水量甚小,為寬1.0-1.5米,深0.1-0.2米的小溪。
河.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