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態調查
㈠ 原生態這方面發展前景如何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4-2018年中國生態修復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回據顯示,生態環答境惡化還表現為植被被破壞、水土流失、沙漠化等方面。根據全國第二次土地侵蝕遙感調查,我國水土流失面積為356萬平方公里,沙化土地174萬平方公里,每年流失的土壤總量達50億噸,全國113108座礦山中,采空區面積約為134.9萬公頃,采礦活動佔用或破壞的土地面積238.3萬公頃,植被破壞嚴重。
為了應對氣候變化並改善生態環境,我國政府提出了2020年全國森林覆蓋率從目前的20%增加到23%,2050年森林覆蓋率達到並穩定在26%以上的目標。目前有關部門已開始重點投入礦山生態修復和沙漠化治理等方面的國土整治工作,其中生態修復已成為一個新興的生態環境建設領域。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要求,對礦產、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水利水電工程持續大規模投入,國家也投入大量資金用於修復基礎設施建設造成的生態破壞。前瞻產業研究院預測,到2015年,我國生態修復行業的總體規模將達到3000億。
㈡ 如何進行心理調研研究原生家庭對個人性格的影響
很難調研
你發問卷
大家不會跟你說實話的
但是你調研了
就比不調研了好
不過這個很費錢
你需要有經費哦
㈢ 調查報告的格式
一、調查目的
二、 實踐目的如下:
三、實踐過程
四、實踐感想
五、實踐總結
1、多和藝人交流、多做記錄
2、時時發問、積極和藝人探討有關剪紙的技巧
3、大家互幫互助、一起完成實踐活動
具體是:
一、調查目的
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是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有效途徑,是推進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的重要舉措。為了貫徹和落實黨的十六號文件精神,積極響應團中央關於大學生開展暑期「科技、教育、文化」三下鄉活動的號召,我決定在暑期走進農村、深入基層、開闊視野、增長見識、鍛煉自我的實踐能力並且報名參加了河南科技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於2007年暑期組織的「河南科技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赴南溝村瀕危民間藝術調查采風團」,前往三門峽市陝縣南溝村調查當地民間藝術——南溝剪紙的現狀,力求全面了解南溝剪紙的歷史、現狀、生產工藝和未來發展的問題。
陝縣南溝村剪紙源遠流長,別具特色,構圖飽滿,圖案多取自傳統和鄉土題材,是中國農耕文化的典型代表。由於多方面的原因,這一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正在逐步萎縮,面臨失傳的危險。作為藝術設計院系的學生,在弘揚民族藝術,拯救、研究、發展民間工藝美術文化遺產方面,有著責無旁貸的責任,因此,我們選定極具地方特色的陝縣南溝村剪紙作為調查對象,來完成此次實踐活動。
二、 實踐目的如下:
1、本著弘揚和保護瀕危民間藝術,繼承和發展民族文化遺產的原則和希望,利用自身從事藝術學習的便利條件,為瀕危民間藝術的發掘、收集、整理和保護等出一份力。
2、通過實地考察調研,思考在建設新農村過程中,怎樣更好的保護、繼承、發展民間工藝美術。
3、鍛煉鍛煉自身的吃苦毅力、 學習能力、團隊意識,著力提高自己的審美情趣,努力讓自己的藝術修養文化內涵得到提升。
4、通過赴農村社會實踐,逐漸自己作為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增強,使自己的思想觀念得到進一步提高。
5、通過材料搜集和實地調查,可以使更多的自己了解和認識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也讓更多的志同道合年輕朋友投入到保護、繼承、發展、弘揚民間藝術的行列。激發的他們藝術創作興趣和對我國民間藝術的熱愛。
三、實踐過程
1、滿懷期待的來到南溝村
當我換乘上開往南溝村的汽車時,心中的喜悅不時的顯在言語中,大約過了20多分鍾,汽車在高原的谷地里轉了幾個彎,突然停在一個村子路口,我知道南溝村到了,當我下車進村的時候,心裡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感覺好像是到家了。我家也是農村的,但是在豫東北平原地區,相似的是那種鄉村特有的東西,果園莊稼地。
南溝村位於豫西黃土高原,鄉土文化濃厚,村裡現有2000多口人,有300多人從事剪紙,其中200人稱得上剪紙藝人,且大部分是男性,村裡人稱之為:「男巧巧」;南溝村的剪紙主要採用掏剪的方法,剪紙素材以花草動物為主,構圖簡潔、粗獷豪放、質朴誇張、厚重凝練,極生動地體現了中原農耕文化的特徵。在剪紙創作中,村民們將自己的情思才華和對生活的美好心願傾注指間,形成了獨特的南溝村剪紙藝術。
2、住在任大姐家裡
當我們一行人來到村子裡後,在南溝村剪紙協會會長的安排下我們被老鄉們分別領走,我被安排在任蘇靜任大姐家,任大姐只比我們大幾歲,但是她的剪紙技藝確是一流的,她家的房院是豫西特有地坑式院落,我們就被安排在地坑院的西屋裡,其實是個洞房,任大姐把她的住房讓給了我們,真是對我們太好了。
圖2-1 任大姐家的地坑院
接下來的幾天里任大姐給了我們莫大的關懷,不論是在生活上還是在學習上都是非常的用心,讓我非常的感動,時間雖然很短但是我們之間已經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這段經經歷我終生難忘。
圖2-1 任大姐的剪紙作品
3、與南溝村剪紙協會會員座談,訪問會長任更厚
南溝村剪紙協會,於2006年3月成立,這也是河南省第一個村級剪紙協會,現有會員100多名。平時會員們都各忙各的,但一有空餘時間都會到會長任更厚家集合,在一起剪紙,研討剪紙技法。
「正月里來無有花兒采,唯有迎春開。奴有心采一枝頭上戴,猛想起月季花月月開。二月里來龍抬頭,王三姐梳妝上綵樓。手把樓門向下望,紫金花兒開路旁……」空閑時候會員們都會聚在一塊,上至古稀老人,下至戲耍孩童,幾十人團坐在一起,邊剪邊唱,真是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南溝剪紙演繹得淋漓盡致。
在交談中剪紙協會會長任更厚熱情的向我們介紹到:「南溝村從事剪紙藝術的人家非常多,全村500多戶人家中,有200多戶從事剪紙,剪紙藝人大部分是男性。南溝村的剪紙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是很有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在中國的其他地方,剪紙一般都是以紅色剪紙或彩色剪紙為主,但南溝村的剪紙卻是以黑色為正色。這種現象在一般尊崇紅色,以紅色代表喜慶,忌諱黑色的中國來說是不多見的。但這里是夏文化的衍生地,而夏朝時又把黑色作為國色,對黑色尊崇有嘉。南溝人也認為黑色最雄壯,莊重,而且黑色也不易掉色,保存比較持久。
圖3-1南溝黑色剪紙
南溝村剪紙的構圖簡潔、粗獷豪放、質朴擴張、厚重凝練、內涵豐富,極生動地體現了中原農耕文化的特徵。特別是該村剪紙藝人發明的點染技術,即以白棉紙剪成圖案後再著色,來增強藝術的感染力。這項技術突破了多年來只有在中國剪紙之鄉河北蔚縣才有點染技術的說法。因而薄松年等專家在考察了南溝村的剪紙藝術後,一致認為:南溝村的剪紙藝術具有原發性、豐富性、包容性的特點。「豫西剪紙是與先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及思想觀念密切相關的,原汁原味的原生態藝術,確實是一個民間
圖3-2 南溝三染色剪紙
文化遺產的寶庫。」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我國著名美術史專家中國民間剪紙權威薄松年在三門峽市考察後,對豫西民間的剪紙藝術做出了如此評價。我們采風的陝縣西張村鎮南溝村的剪紙藝術,就是被薄教授所稱道的民間文化遺產寶庫最典型的組成部分。
同時,任會長也希望與我們河南科技大學合作,讓南溝村成為我們學院學生的社會溝村的影響力。
4、我們也動手剪紙了
在和村子的剪紙藝人們親切交談過之後,我們有了強烈的動手剪紙的願望,經過一個晚上的准備,第二天一早我們聚集在一起開始學剪紙了,剛開始的時候我們都顯得很笨拙,老是把紙給剪破了,連最簡單的雙喜都剪不好,但是藝人們沒有嫌棄我們,我們也沒有放棄,而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中尋找原因,並加以改進,皇天不負有心人,我們終於能剪出可以看的作品,藝人們還快我們學的快呢。
圖4-1 我的第一張剪紙作品 圖4-2 我的第一張三色染紙作品
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我們對剪紙工藝大概有了些了解,從它的折紙、構圖、剪裁等步驟也稍有了解,現在基本上可自己動手剪些小東西了。之所以我們可以進步那麼快,這得益於我們的藝術功底,我們都會自己作畫,也對色彩的構成有所了解,所以才會進步的比較快,當然這只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剪紙藝人們的教導有方,還有任大姐的我們另開小灶,所以我感到欣慰,這次來南溝村采風沒有白來,真的學到了不少的東西,剪紙只是一個方面。
5、和任大姐談南溝剪紙的未來
這些天來一直住在任大姐家,晚上沒事的時候我們就在談南溝剪紙的未來,和她將來的打算,在談話中我了解到任大姐是個很精明的女人,有自己的想法和打算,在談到南溝剪紙的未來時,任大姐似乎對南溝剪紙的未來並不看好,她說:現在市場經濟時代,這些低俗的農村剪紙真的沒有什麼生命力,我告訴任大姐: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是有些不太景氣,但這是你們宣傳還不夠,還沒有打出自己的品牌,路還有很長,得一步一個台階的往前走,是急不來的,在交談中我知道任大姐還是對南溝剪紙的明天充滿希望的,我也衷心的希望南溝剪紙能夠早日走出大山,走出河南,走出中國,走向世界。
5、話別會
俗話說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幾天的相處讓我們彼此都產生了感情,一時要分別時大家心裡都很難過,可是我們都還有自己的事情要做,要有自己的路要走,因此分別是個永恆的話題,「桃花潭水深錢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每當話別時內心也是總與古人一個樣,有話萬千卻說不出口,只好擰成一股汪汪淚泉,話別會上大家說了很多很多,那場景每個人都會終生難忘。
四、實踐感想
通過對南溝剪紙近距離的實地調查和學習,我們深深感受到我國悠久的民間藝術的深厚底蘊。在領略精美藝術品的同時,我們又明白的感觸到了南溝剪紙目前所處的尷尬地位:發展空間的狹小、傳統工藝與現代印刷技術的沖擊、與時代發展的不合拍……等等,正是由於這些原因,才使得這一度輝煌的民間藝術正逐步走向瀕危的邊緣。如何把這民族的、民間的藝術形式保留下來,並讓其發展壯大起來,確實是任重而道遠的課題。
值得欣慰的是,南溝村和當地政府正通過自身的努力,在積極弘揚和發展這一民族的、民間的藝術。如何發掘、保護、發展這一民族藝術的瑰寶,已經被納入地方建設范疇。作為藝術院系的學生,我們應該責無旁貸的擔負起保護它、宣傳它和發揚它的責任和義務,讓我們的民間藝術發揚光大。
五、實踐總結
這次社會實踐活動時間雖然不長,但是實踐安排卻是十分緊,每天早上8點30開始,大家都在會長家裡集合,開始剪紙,中午稍微休息一會,下午接著剪紙和探討剪紙技法,直到傍晚才結束工作,整理自己的作品拍照回去。在實踐過程中,我們大家都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和積極性,以謙虛、好學、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投入到學習剪紙中去,使得我們都在這次實踐活動中得到了鍛煉,為了能圓滿完成這次實踐活動,我做了以下幾個方面:
1、多和藝人交流、多做記錄
在來南溝村之前,我就有做記錄的想法,並且給自己准備了實習記錄本。在實踐過程中,我也對剪紙的每個製作工藝都進行了詳實的記錄,並在交流中做了筆錄,同時也用數碼相機拍了照片,這將為我的實踐成果展示提供豐富的資料。
2、時時發問、積極和藝人探討有關剪紙的技巧
在這次活動中,我做了一次對南溝剪紙的歷史、現狀以及未來發展的全面了解和探索,因此,和老藝人交談是必不可少,從中我聽到了老藝人門的心聲,也可以看出了南溝人對南溝剪紙未來的希望。在這個方面,我表達了自己的想法,也從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和壯大個事例,給南溝剪紙提了自己的一點看法。
3、大家互幫互助、一起完成實踐活動
這次實踐活動,我們住在老鄉家裡,有些來自城裡同學一時間很難適應農村的生活,感到種種的不適應,但就是在這樣的環境里卻沒有誰說自己受不住了,要中途回去,每個人都堅持到了最後,而且在這些天里大家都互幫互助,一起來完成該做的工作。
實踐結束以後,每個同學都表態要把自己所搜集的圖片、音像資料整理出來,撰寫出一份合格的調查報告,並設計製作出關於南溝剪紙的展版在校園裡面展示,好讓更多的人來了解南溝剪紙——這一民間藝術瑰寶,我們將志願擔負起保護它、宣傳它、發展它的責任和義務。事實也證明了,我們在這幾天的時間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表明了他們對南溝剪紙的熱愛,對民間藝術的熱愛。
最後,感謝關心和支持我們的學校領導和老師,他們給了「赴陝縣南溝村瀕危民間藝術調查團」莫大的支持,同時也對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來給我們指導的南溝村的藝人們表示忠心的感謝,感謝他們為我們所做的一切。
㈣ 原生流動構造的辨別和調查
(一)原生流動構造的辨別
目前的研究表明,許多侵入岩體還受到後期區域構造變形的疊加。由於侵入岩中的原生流動構造包含岩漿流動組構和固態流動組構(包括高溫固態流動組構和低溫流動組構),這樣就存在著這樣一個問題,即侵入體中的塑性變形構造哪些屬於固態流動組構?哪些為後期塑性變形組構?
這一問題僅靠露頭或手標本的觀察可能難於回答,真正的答案需要通過詳細的野外和室內研究並結合區域上組構特徵的比較才能得出:
(1)一般情況下,如果固態流動組構在岩體邊部十分發育,但向中心逐漸減弱,並過渡為岩漿組構,這種情況下,可以確定固態流動組構是原生的,當然,在過渡部位,可以存在固態流動組構對岩漿流動組構的疊加,如在自形長石、角閃石定向的岩石中,顯微鏡下發現有少量的透鏡狀長石,以及內存在機械雙晶、雙晶彎曲等應變組構,與之伴生的是壓扁拉長的石英顆粒和相應的晶內應變組構。
(2)這些固態流動組構與圍岩中的塑性變形組構在特徵和產狀上可以是連續的、協調的,也可以切割圍岩組構,如果深成岩中固態流動組構切割圍岩中的塑性變形組構,也可證明是原生的。
(二)原生流動構造的調查
為了查明岩漿侵位過程和岩漿侵位與區域構造的關系,必須對侵入岩體中原生流動構造的進行系統的調查。需要查明如下內容:
(1)查明原生流動構造的基本特徵(包括原生流動構造的類型、發育特徵、空間分布和產狀)及原生葉理和線理的組合(S型組構、S>L型組構、S-L型組構、S<L型組構和L型組構)。這是分析岩漿流動方式、流動速度和判斷侵入岩體形態的依據(圖9-6,圖9-7)。
要完成這項工作,詳細的地質填圖是必不可少的,並且,除露頭尺度和顯微鏡下的觀察外,磁化率的各向異向性的測量將對原生流動構造的研究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因為在礦物優選定向不明顯的岩石中,磁組構可以反映岩漿流動組構的存在。這可以通過在野外採取定向樣品,在實驗室內進行磁化率的各向異向性的測量來完成。
(2)盡可能觀察和記錄岩漿侵位過程中可能存在其他相關現象,如包體、原生層狀構造、內部成分層接觸面、阻隔岩塊(Stoped Blocks)、岩漿斷層和褶皺,通過各種可以利用的方法和手段查明原生流動構造與這些現象及與區域變形構造之間的相對時間順序。
(3)使用顯微構造觀測技術和方法確定原生流動構造形成時的流變學狀態,查明這些組構是懸浮流動形成的還是顆粒支撐流動形成的,屬於岩漿流動組構還是固態流動組構(表9-1)。這一部分的工作還需要通過高溫高壓實驗研究把所保存的顯微構造與不同流變狀態下的變形機理聯系起來。
(4)在岩體的不同位置確定組構的應變特徵,包括應變橢球體的形態(長球形、三軸橢球、扁球形)、組構發育程度、組構要素的方位、與組構有關的運動學特徵。尤其是對不同類型標志物(包體、長石、黑雲母等)的應變特徵進行測量,不同標志物有不同的表現行為。在單一岩體中,可以有多種岩漿流動組構形成,根據岩漿組構的構造型式,結合應變橢球體的形態和運動學數據,可以提供岩漿在某一地點運移的方向和運動方式(圖9-23)。
圖9-23 根據橢球體特徵並輔於運動學特徵分析流動類型流程簡圖
(據Paterson et al.,1998)
對侵入岩中組構和包體的應變測量可以採用Rf/θ法、Fry法和平均軸率法等。
㈤ 調查常見的十種動植物各十種,觀察它的形態結構和你感興趣的話題
杜鵑 花冠闊漏斗形,5花瓣,花萼大,5深裂,葉子卵狀橢圓形或橢圓披針形,莖圓柱形
馬褂木 花被片9 葉端常截形,兩側各具一凹裂
櫻花
【形態特徵】
樹冠卵圓形至圓形,單葉互生,具腺狀鋸齒,花單生枝頂或3-6簇生呈傘形或傘房狀花序,與葉同時生出或先葉後花,萼筒鍾狀或筒狀,栽培品種多為重瓣;果紅色或黑色,5-6月成熟。
落葉灌木。枝密生,有細刺,幼枝有柔毛。小枝紫褐色,老枝灰褐色。葉片三角狀卵形至棱狀卵形,長2~6cm,寬0.8~2.5cm,基部截形或寬楔形,兩側各有3~5羽狀深裂片,基部1對裂片分裂較深,邊緣有不規則銳鋸齒。復傘房花序,花序梗、花柄都有長柔毛;花白色,直徑約1.5cm;萼筒外有長柔毛,萼片內外兩面無毛或內面頂端有毛。梨果深紅色,近球形。花期5~6月,果期9~10月。
山桃
形態特徵:落葉小喬木,高達10m,干皮紫褐色,有光澤,常具橫向環紋,老時紙質剝落。葉狹卵狀披針形,長6~10cm。鋸齒細尖,稀有腺體,花淡粉紅色或白色,果球形,徑 3cm,肉薄而乾燥。花期3~4月果期7月 。
旱柳
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高達20m胸徑80cm。樹冠倒卵形。大枝斜展,嫩枝有毛後脫落,淡黃色或綠色。葉披針形或條裝披針形,先端漸長尖,基部窄圓或楔形,無毛,下面略顯白色,細鋸齒,嫩葉有絲毛後脫落。雄蕊2,花絲分離,基部有長柔毛,腺體2。雌花腺體2。花期4月:果熟期4~5月 .
蘆葦
形態特徵
多年水生或濕生的高大禾草,生長在灌溉溝渠旁、河堤沼澤地等。蘆葦的植株高大,地下有發達的匍匐根狀莖。莖稈直立,稈高1~3米,節下常生白粉。葉鞘圓筒形,無毛或有細毛。葉舌有毛,葉片長線形或長披針形,排列成兩行。葉長15-45厘米,寬1-3.5厘米。圓錐花序分枝稠密,向斜伸展,花序長10一40cm,小穗有小花4—7朵;穎有3脈,一穎短小,二穎略長;第一小花多為雄性,余兩性;第二外樣先端長漸尖,基盤的長絲狀柔毛長6—12mm;內稃長約4mm,脊上粗糙。具長、粗壯的匍匐根狀莖,以根莖繁殖為主。
海桐
【形態特徵】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達3米。枝葉密生,樹冠聊。葉多數聚生枝頂,單葉互生,有時在枝頂呈輪生狀,厚革質狹倒卵形,長5-12厘米,寬1-4厘米,全緣,頂端鈍圓或內凹,基部楔形,邊緣常略外反卷,有柄,表面亮綠色,新葉黃嫩。聚傘花序頂生;花白色或帶黃綠色,芳香,花柄長0.8-1.5厘米;萼片、花瓣、雄蕊各5;子房上位,密生短柔毛。蒴果近球形,有稜角,長達1.5厘米,初為綠色,後變黃色,成熟時3瓣裂,果瓣木質;種子鮮紅色,有粘液。花期5月,果熟期9-10月。
金銀木
形態特徵: 金銀木為落葉性小喬木,常叢生成灌木狀,株形圓滿,高可達6米。小枝中空,單葉對生;葉呈卵狀橢圓形至披針形;先端漸尖,葉兩面疏生柔毛。花成對腋生,二唇形花冠。花開之時初為白色,後變為黃色,故得名「金銀木」。漿果球形亮紅色。花期5月至6月,果熟期8月至10月。
大葉黃楊
[形態特徵]
大葉黃楊屬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小枝略為四棱形,枝葉密生,樹冠球形。單葉對生,倒卵形或橢圓形,邊緣具鈍齒,表面深綠色,有光澤。聚傘花序腋生,具長梗,花綠白色。蒴果球形,淡紅色,假種皮桔紅色.
紫穗槐
形態特徵
紫穗槐是豆科紫穗槐屬,落葉灌木。高1-4m,叢生、枝葉繁密,直伸,皮暗灰色,平滑,小枝灰褐色,有凸起銹色皮孔,幼時密被柔毛;側芽很小,常兩個疊生。葉互生,奇數羽狀復葉,小葉11-25,卵形,狹橢圓形,先端圓形,全緣,葉內有透明油腺點。總狀花序密集頂生或要枝端腋生,花軸密生短柔毛,萼鍾形,常具油腺點,旗瓣藍紫色,翼瓣,龍骨瓣均退化。莢果彎曲短,長7-9mm、棕褐色,密被瘤狀腺點,不開裂,內含1種子,種子具光澤,千粒重10g。花果期5—10月。
桂柳
形態特徵:檉柳為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葉互生,披針形,鱗片狀,小而密生,呈淺藍綠色。小枝下垂,纖細如絲,婀娜可愛。總狀花序集生於當年枝頂,組成圓錐狀復花序;花粉紅色,夏秋開花,有時一年開三次花。蒴果10月成熟,通常不結實。檉柳的老枝紅紫色或淡棕色。由於生活在惡劣環境中,葉子變得很小,像鱗片一樣密生於枝上,每個葉子只有1—3毫米長。在綠色的嫩枝頂部生出圓錐形的花序,花小而密,粉紅色,淡雅俏麗。檉柳的花期很長,從每年的5月到9月,不斷抽生新的花序,老花謝了,新花又開放了。幾個月內,三起三落,綿延不絕,所以有的地方也稱它「三春柳」。
鱉、泥鰍、青蝦、龍蝦、牛蛙、塘角魚、河蟹的生活習性
1、甲魚的生活習性
鱉是變形動物水陸兩棲,用肺呼吸,鱉無鰓,出水爬行用肺呼吸,有鼻孔、氣管、支氣管和肺等完善的呼吸系統。肺大而多泡,海綿狀,對水中生活十分適應。鱉的咽壁粘膜上也布滿了用於水中氣體交換的毛細血管,隨著水流從口中的吞吐,也可進行水中氣體交換。所以,鱉在冬眠期潛棲水底泥沙中,只把嘴尖和管狀鼻孔伸到貼近水底的泥沙表面,即可吸收水中的溶氧以維持生命。由於鱉具有以上特殊器官,所以它能較長時間潛棲水底。
在溫暖地區的水系,鱉的生長期很長;在北方地區,每逢北風呼嘯霜鋪地、草衰葦敗綠水寒的季節,鱉潛伏水底泥沙中冬眠,不吃也不動。鱉平時潛棲在水底泥沙上,頭頸藏在體內,雙目炯炯窺視水底世界,當魚蝦等游到它的身邊時,則突然伸頸襲擊,一口咬住不放。在晚春、炎夏和初秋季節,波平浪暖,綠菌鋪地,它們常常爬到岸邊曬太陽。在風平浪靜的炎夏中午前後,常浮到水面,把管狀的鼻子伸到水外呼吸空氣。稍有風吹草動,立即潛入水中。在溫暖季節,每到氣壓低的陰雨天,鱉也紛紛游到水面呼吸,有時全身露出水面。尤其在陰雲密布、大雨滂沱、江河漲水、驚濤拍岸時,常有幾十公斤的老鱉探頸張望。
鱉的生活習性可歸納為「三喜三怕」即喜靜怕驚,喜陽怕風,喜潔怕臟。對周圍環境的聲響反應靈敏,只要周圍稍有動靜,鱉即可迅速潛入水底淤泥中,所以養鱉場或養鱉池地環境一定要保持安靜。鱉如果經常受到驚嚇,對其生長繁植都是很不利的。
鱉是以肉食為主的雜食性動物。主要食物為小魚、小蝦、螺、蚌、水生昆蟲、蚯蚓、動物內贓等。 同時也兼食蔬菜、草類、瓜果等。在食物不足時,同類可互相殘食。所以在飼養時一定要大小分類,切不可不同規格的鱉混養在同一池中,以免互相殘殺,造成損失。鱉既貪食又耐餓,一次吃後很長時間不吃東西,也不會死亡。當然,這是靠它自身積蓄的營養來維持生命活動的,在人工養殖時一定要供給它充足的食物,以加快它的長生。
鱉是一種變溫動物,對周圍溫度的變化非常敏感。當外界溫度降至15℃以下時,鱉就開始停食,潛伏在水底泥沙中冬眠(一般為10月至翌年4月),冬眠期長達半年之久。因此,在自然條件下養鱉,生長緩慢,一般一年只長100克左右。為了加快鱉的生長速度,在人工養殖中常採用加溫措施,打破鱉的冬眠習性,加快生長速度。
2、泥鰍的生活習性
泥鰍營底本生活喜生活於淤泥較厚的靜水中。棲息於稻田、池塘,湖沼和江河等有軟泥的地方。由於生活於光線較差的淤泥中,眼睛退化,只有靠觸須來尋找食物。泥鰍可生活在溶氧極小的水或淤泥中,除進行鰓呼吸外,還可用皮膚和腸直接從空氣中吸取氧氣。當水溫高、氣壓低或密度過大、水中溶氧不足時,可躍出水面吞吸空氣,行腸管呼吸。泥鰍的適宜生活水溫為20-30℃。當水溫過高或過低,以及天旱水淺時,往往潛入泥層度過不良環境。通常除遇到缺氧、染病和氣候惡劣等原因外,幾乎不到水的中、上層活動、冬季池水乾涸時,鑽入軟泥中,靠少量水分保持皮膚濕潤,並行腸呼吸維持生命。
泥鰍是雜食性魚類。主要食物是小型甲殼動物、昆蟲幼體、水絲蚓、藻類以及高等植物碎屑、水底腐植質等。幼體階段捕食動物料,然後轉為雜食性,成鰍以攝食植物性餌料為主。水溫在15℃以上時,食慾逐漸增加,上升到25-27℃時食慾特別旺盛,生長迅速。一旦超過32℃,食慾則減退。平時多在夜間攝食,生殖期間則在白天,而且雌魚攝食明顯增加。
3、青蝦的生活習性
青蝦生活在淡水,且能適應低鹽度的水域。水質要求中性或偏鹼性。青蝦在水溫上升時,在沿塘邊、河岸淺水處活動,秋冬季向深水處移動,由於深水的溶氧、餌料生物條件的影響,青蝦很少進入池塘中心的深水水域。青蝦適應的潛伏深度為1-1.5米。青蝦的游動能力較弱,通常是在塘底和水草叢中攀緣爬行。白天喜隱蔽,晚上出來活動覓食。越冬期間則潛伏於水底的石礫、泥穴、樹枝或草叢中,清明前後出來活動。
青蝦是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的雜食性動物。不同的發育階段食性不同。幼體孵出後,從第一次蛻皮到第八、九次蛻皮的階段為幼體發育期,總的時間為20-30天(即每年5月-6月),平均每1-3天蛻皮1次,每蛻一次皮,蝦體即長大一次,這一階段的食物主要是有機碎屑和單細胞藻類,特別是藻中的絲狀藻,鼓藻和矽藻中的固著性藻類,其他還包括水中的無節幼體和昆蟲幼蟲等,或人工投喂的蛋黃和豆漿。經4-5次蛻皮的幼體,即可投喂煮熟的魚肉或其他切碎的動物性飼料。仔蝦階段後為幼蝦階段(變態結束到性成熟前),生活習性轉入底棲。每隔7-11天蛻皮1次,這一階段為35-45天。這一階段的食物主要是小型的水生昆蟲、蠕蟲、動物屍體等,也喜食人工投喂的軋碎貝類、魚蝦、蠶蛹等動物性飼料及豆餅、米糠、水草、菜葉等植物性飼料,包括魚粉、蝗蚓、蠅蛆、小蛤等,植物性飼料則包括豆餅、豆渣等。青蝦成蝦特別喜食糖糟。在飼料不足時,青蝦會自相殘殺。
青蝦貪食,生長快,適口的飼料投入後,2-3分鍾即能充滿全胃,但總的攝食強度取決於水溫。一般3月份,當水溫達14℃時即開始攝食,4-10月攝食強度最大,12月進入越冬階段,即很少攝食,只在氣溫回升時少量攝食。
鱉、泥鰍、青蝦、龍蝦、牛蛙、塘角魚、河蟹的生活習性
1、甲魚的生活習性
鱉是變形動物水陸兩棲,用肺呼吸,鱉無鰓,出水爬行用肺呼吸,有鼻孔、氣管、支氣管和肺等完善的呼吸系統。肺大而多泡,海綿狀,對水中生活十分適應。鱉的咽壁粘膜上也布滿了用於水中氣體交換的毛細血管,隨著水流從口中的吞吐,也可進行水中氣體交換。所以,鱉在冬眠期潛棲水底泥沙中,只把嘴尖和管狀鼻孔伸到貼近水底的泥沙表面,即可吸收水中的溶氧以維持生命。由於鱉具有以上特殊器官,所以它能較長時間潛棲水底。
在溫暖地區的水系,鱉的生長期很長;在北方地區,每逢北風呼嘯霜鋪地、草衰葦敗綠水寒的季節,鱉潛伏水底泥沙中冬眠,不吃也不動。鱉平時潛棲在水底泥沙上,頭頸藏在體內,雙目炯炯窺視水底世界,當魚蝦等游到它的身邊時,則突然伸頸襲擊,一口咬住不放。在晚春、炎夏和初秋季節,波平浪暖,綠菌鋪地,它們常常爬到岸邊曬太陽。在風平浪靜的炎夏中午前後,常浮到水面,把管狀的鼻子伸到水外呼吸空氣。稍有風吹草動,立即潛入水中。在溫暖季節,每到氣壓低的陰雨天,鱉也紛紛游到水面呼吸,有時全身露出水面。尤其在陰雲密布、大雨滂沱、江河漲水、驚濤拍岸時,常有幾十公斤的老鱉探頸張望。
鱉的生活習性可歸納為「三喜三怕」即喜靜怕驚,喜陽怕風,喜潔怕臟。對周圍環境的聲響反應靈敏,只要周圍稍有動靜,鱉即可迅速潛入水底淤泥中,所以養鱉場或養鱉池地環境一定要保持安靜。鱉如果經常受到驚嚇,對其生長繁植都是很不利的。
鱉是以肉食為主的雜食性動物。主要食物為小魚、小蝦、螺、蚌、水生昆蟲、蚯蚓、動物內贓等。 同時也兼食蔬菜、草類、瓜果等。在食物不足時,同類可互相殘食。所以在飼養時一定要大小分類,切不可不同規格的鱉混養在同一池中,以免互相殘殺,造成損失。鱉既貪食又耐餓,一次吃後很長時間不吃東西,也不會死亡。當然,這是靠它自身積蓄的營養來維持生命活動的,在人工養殖時一定要供給它充足的食物,以加快它的長生。
鱉是一種變溫動物,對周圍溫度的變化非常敏感。當外界溫度降至15℃以下時,鱉就開始停食,潛伏在水底泥沙中冬眠(一般為10月至翌年4月),冬眠期長達半年之久。因此,在自然條件下養鱉,生長緩慢,一般一年只長100克左右。為了加快鱉的生長速度,在人工養殖中常採用加溫措施,打破鱉的冬眠習性,加快生長速度。
2、泥鰍的生活習性
泥鰍營底本生活喜生活於淤泥較厚的靜水中。棲息於稻田、池塘,湖沼和江河等有軟泥的地方。由於生活於光線較差的淤泥中,眼睛退化,只有靠觸須來尋找食物。泥鰍可生活在溶氧極小的水或淤泥中,除進行鰓呼吸外,還可用皮膚和腸直接從空氣中吸取氧氣。當水溫高、氣壓低或密度過大、水中溶氧不足時,可躍出水面吞吸空氣,行腸管呼吸。泥鰍的適宜生活水溫為20-30℃。當水溫過高或過低,以及天旱水淺時,往往潛入泥層度過不良環境。通常除遇到缺氧、染病和氣候惡劣等原因外,幾乎不到水的中、上層活動、冬季池水乾涸時,鑽入軟泥中,靠少量水分保持皮膚濕潤,並行腸呼吸維持生命。
泥鰍是雜食性魚類。主要食物是小型甲殼動物、昆蟲幼體、水絲蚓、藻類以及高等植物碎屑、水底腐植質等。幼體階段捕食動物料,然後轉為雜食性,成鰍以攝食植物性餌料為主。水溫在15℃以上時,食慾逐漸增加,上升到25-27℃時食慾特別旺盛,生長迅速。一旦超過32℃,食慾則減退。平時多在夜間攝食,生殖期間則在白天,而且雌魚攝食明顯增加。
3、青蝦的生活習性
青蝦生活在淡水,且能適應低鹽度的水域。水質要求中性或偏鹼性。青蝦在水溫上升時,在沿塘邊、河岸淺水處活動,秋冬季向深水處移動,由於深水的溶氧、餌料生物條件的影響,青蝦很少進入池塘中心的深水水域。青蝦適應的潛伏深度為1-1.5米。青蝦的游動能力較弱,通常是在塘底和水草叢中攀緣爬行。白天喜隱蔽,晚上出來活動覓食。越冬期間則潛伏於水底的石礫、泥穴、樹枝或草叢中,清明前後出來活動。
青蝦是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的雜食性動物。不同的發育階段食性不同。幼體孵出後,從第一次蛻皮到第八、九次蛻皮的階段為幼體發育期,總的時間為20-30天(即每年5月-6月),平均每1-3天蛻皮1次,每蛻一次皮,蝦體即長大一次,這一階段的食物主要是有機碎屑和單細胞藻類,特別是藻中的絲狀藻,鼓藻和矽藻中的固著性藻類,其他還包括水中的無節幼體和昆蟲幼蟲等,或人工投喂的蛋黃和豆漿。經4-5次蛻皮的幼體,即可投喂煮熟的魚肉或其他切碎的動物性飼料。仔蝦階段後為幼蝦階段(變態結束到性成熟前),生活習性轉入底棲。每隔7-11天蛻皮1次,這一階段為35-45天。這一階段的食物主要是小型的水生昆蟲、蠕蟲、動物屍體等,也喜食人工投喂的軋碎貝類、魚蝦、蠶蛹等動物性飼料及豆餅、米糠、水草、菜葉等植物性飼料,包括魚粉、蝗蚓、蠅蛆、小蛤等,植物性飼料則包括豆餅、豆渣等。青蝦成蝦特別喜食糖糟。在飼料不足時,青蝦會自相殘殺。
青蝦貪食,生長快,適口的飼料投入後,2-3分鍾即能充滿全胃,但總的攝食強度取決於水溫。一般3月份,當水溫達14℃時即開始攝食,4-10月攝食強度最大,12月進入越冬階段,即很少攝食,只在氣溫回升時少量攝食。
4、龍蝦的生活習性
紅螯螯蝦的生理適應性較強,包括耐低氧和耐高溫,卵和幼體除外。棲息的水體為河流、湖泊、水庫和池塘。白天潛伏在水體可陷蔽的地方,傍晚和黎明前出來覓食,喜夜晚活動,營底棲爬行生活,喜群居。交配季節所有的蝦白天都顯得十分活躍。試驗證明,紅螯螯蝦能夠在水溫11℃的條件下生存,在水溫5℃的條件下存活3周,但如長期生活在水溫為9℃的條件下,會產生大量死亡。該蝦在不利的生活條件下會打洞,據觀察,在較軟的池底泥中越冬過程中,這種蝦會打洞。
紅螯螯蝦耐低溶氧能力較強,如水中溶氧量為1毫克/升時仍能生存,在潮濕微水狀態下,亦能存活較長時間,在養殖或越冬過程中,常發現紅螯螯蝦出現在堤埂上。幼體和懷卵蝦則不宜在低溶氧中,否則會導致幼體和卵胚的死亡。故在養殖過程中溶氧一般不應低於4毫克/升,在孵化過程中溶氧量還應高一些。
紅螯螯蝦為雜食性動物,在天然條件下,主要攝食有機碎屑、水生藻類、絲狀藻類、水生植物的根、葉及碎片,特別喜食汁多肥嫩的綠色植物如水浮蓮、水葫蘆、馬來眼子菜、綠萍和苦草等。動物性食物喜食水蚯蚓、蚯蚓、水生昆蟲卵、蛹、螺、蚌和魚肉等。人工飼養中,適量投喂市售的配合飼料均可攝食。
紅螯螯蝦從稚蝦生長到成蝦的整個生長過程中將發生多次蛻皮。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剛孵出的稚蝦,每次蛻殼的時間間隔較短,在1-2天蛻殼1次,隨著身體的長大,蛻殼間隔的時間也就延長。在蛻殼期間,該蝦最容易受敵害生物或同類侵食,是該蝦引起死亡的危險期,若在此期間人為捕捉、搬動、水質差或缺氧則易於死亡。
5、牛蛙的生活習性
牛蛙屬變溫動物,一生經過產卵,卵孵為蝌蚪,生活於水中,後經完全變態成為幼蛙,開始兩棲生活。牛哇喜棲於溝塘邊,若水面長有浮水植物,則伏於水上,將頭露出水面,遇驚擾便潛入水中。牛蛙常常是幾只或幾十隻群居共棲,在適應環境後,一般不再遷移。每年4月-9月,牛蛙開始抱對產卵,受精卵3-4天孵化為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成為為幼蛙後,過著水陸兩棲生活。冬季水溫降到10℃以下時,牛蛙躲藏於洞穴或淤泥中,進入冬眠。待氣溫回升到10℃以上,又出來覓食。
牛蛙是變溫動物,它的體溫隨外界溫度變化而改變。在自然條件下,蝌蚪的生存的 水溫為2-35℃;最適於生長發育的水溫為23-25℃;水溫超過35℃蝌蚪便陸續死亡,溫度低於15℃時、蝌蚪不攝食;水溫低於9℃時便進入冬眠狀態。成蛙攝食、生長的適宜溫度為2 0-30℃,最適溫度為25-30℃。秋季水溫降至18℃以下時,食慾與活動減弱;15℃以下停止攝食;9-10℃開始冬眠。當水溫超過32℃時,活動和攝食明顯減弱,水溫超過35℃時,牛蛙陸續死亡。
牛蛙皮膚沒有防止水份蒸發的保護組織,因此不能長時間離開水,在乾燥的空氣中或日曬過 久均能造成牛蛙死亡。皮膚的溫度直接影響牛蛙的生殖、排卵,蝌蚪的生長、發育需在水中進行,因此水是牛蛙不能缺少的生態需要。牛蛙一般具畏光性,晝伏夜出,喜歡棲息在有利於生長發育和繁殖的向陽環境。但避免陽光直接照射,喜歡弱光,更喜歡藍光。
牛蛙蝌蚪以有機屑及浮游動物等為食,幼蛙和成蛙以某些水生和陸生動物為食。捕食時,選擇安全、僻靜和餌料豐富的淺水處,或陸地上,耐心等待,當發現被捕食對象活物時,則以猛撲的方式跳躍捕捉。在離蛙較遠時,則輕輕爬向目標,伺機捕捉。在餌料缺乏時,牛蛙有大吃小的現象。
6、塘角魚的生活習性
塘角魚也叫革鬍子鯰:頭部扁平,頭後側扁,魚體光滑無鱗。體色深灰色或黑色,體兩側具有灰黑色蝕狀斑塊,胸腹部白色。口寬、橫裂、齒利,口稍下,有觸須4對,上下吻各2對。上下頜和犁骨上密生絨毛狀細齒。
原產非洲尼羅河流域,喜溫怕寒,適宜生長和水溫為18-32℃最適宜生長的水溫為22-32℃,15℃以下攝食量很少,生長慢。當水汩降至臨界7℃時則會凍死。
生活在水的下層,夜間活動敏捷,攝食旺盛。由於革鬍子鯰魚具有樹枝狀(又稱珊瑚狀)的鰓上呼吸輔助器官和皮膚呼吸功能,能夠生存於一般魚類不能生存的低氧或淺水和污染的水域中,只要其體表保持濕潤,離開水幾天仍能生存。由於革鬍子鯰的胸鰭外緣有一根堅硬粗壯的硬刺,能在陸地上爬行,它能越過障礙物,從一個魚池遷移到另一個魚池。它的四對口須頗長,且能靈活轉動。
革鬍子鯰是以動物為主的雜食性魚類。貪食,且一次吃飽,具有群聚爭食的習性。
7、螃蟹的生活習性
自然生長的河蟹一般是穴居或隱居。在食物豐盛、飽食時,它們為躲避敵害,常常營穴居生活。沒有穴居條件時,它們便躲在石礫或草叢中隱居。河蟹通常喜歡生活在水質清潔、水草豐盛的江河湖泊中,在池塘中時,它們常隱伏在池底的淤泥中。河蟹晝伏夜出,在餌料豐富,環境適宜時安於定居,一旦成熟,便棄穴離去。
河蟹在淡水中生長,在海水中繁殖。蟹苗進入淡水後,一般在餌料豐足的河灣、湖泊中生活18個月左右,性腺逐漸成熟。成熟的河蟹在秋末冬初開始到海淡水混合的近海區產卵,這就是生殖洄遊。交配後的雌蟹不久便可產卵,卵一串串貼附在雌解的腹肢毛上,堆積在腹部,直到孵出幼體。這類蟹稱「抱卵蟹」。河蟹一次可產數萬至百萬粒卵,並且能產2-3次。
在自然界受精卵要經過4個月才能出苗,孵化率可達90%左右。剛孵出的幼體很小,形狀像水蚤,稱蚤狀幼體。蚤狀幼體經過五次蛻皮,大約35天就長成蟹苗(大眼幼體),蟹苗再蛻一次皮,成幼蟹。剛脫殼的蟹稱軟殼蟹,它無力攝食和防敵,1-2天後殼才漸硬,這時才漸漸活動,脫殼後蟹體顯著增大。河蟹繁殖後,身體很快便衰老、死亡。
河蟹的食性很雜,它葷素均吃,並且喜歡吃魚、蝦、螺、蠕蟲、蚯蚓、昆蟲及其幼早等動物性食物,也殘食受傷或剛蛻殼的同類,抱卵蟹在飢餓時還取卵當食。在自然環境中河蟹容易得到的多為水草,所以植物食性為主。
河蟹十分貪食,食量也大,消化能力很強。在食物豐富時可以吃得很多,而沒有食物時,幾天甚至一個月不吃,也不至餓死,這是因為在飽食後,會把多餘的營養貯存在肝臟中,剛脫殼的「軟殼蟹」就是預先貯存的營養來維持生命的。在穴洞里越冬期間,才停止或減少攝食。
河蟹不僅貪食,而且有搶食好鬥的習性。為了爭搶一頓美餐,經常會互相殘殺。
1、蚯蚓的生活習性
蚯蚓是喜溫、喜濕、喜安靜、怕光、怕鹽、怕單寧味的夜行性環節動物。白天棲息在潮濕、 通氣性能良好的土壤中。棲息深度一般為10~20厘米, 夜晚出來活動覓食。它以腐爛的落葉、枯草、蔬菜碎屑、 作物秸稈、禽畜糞、瓜果皮,造紙廠、 釀酒廠或麵粉廠的廢渣以及居民點的生活垃圾為食。特別喜歡吃甜食, 比如腐爛的水果,亦愛吃酸料,但不愛吃苦料和有單寧味的料, 鹽料對它有毒害作用。蚯蚓是好氣性的低等動物。 對周圍環境反應十分敏感,適於生活在15度~25度,濕度在60%~70%,酸鹼度PH值為6.5~7.5的疏鬆土壤中,條件不適時,就會爬出逃走。
2、田螺的生活習性
田螺是腹足類軟體動物,喜棲息於冬暖夏涼、底質松軟、餌料豐富、水質清新的水域中,特別喜集於有微流水之處。田螺屆雜食性,攝食水中的微生物和有機物或水生植物的幼嫩莖葉等。田螺喜夜間活動,夜間攝食旺盛。
3、蜈蚣的生活習性
在自然條件下,蜈蚣白天一般棲息在山坡、田野、路邊或雜草叢生的地方,或棲息並沿、柴堆以及瓦縫隙間,或陰暗的角落裡。特別喜歡在陰濕、陳舊的地面,活動於腐殖質、石塊、瓦礫之間。活動的基本特點是晝伏夜出。在溫度低於10度時停食,零下7度進入冬眠期。蜈蚣是典型的肉食動物,食性廣雜,特別喜食各種昆蟲及它們的卵、蛹、幼體等,同時還吃蠕蟲、蚯蚓、蝸牛及各種畜禽、水產動物的肉、內臟、血、軟骨等,也吃水果皮、土豆、胡蘿卜、嫩菜等,其它如牛奶、麵包等也可作蜈蚣的食物。 累死我了
㈥ 原生環境水文地質問題
原生環境水文地質主要研究天然地下水動力場和化學場與人類健回康的關系,特別是研究答生命所必需的組分和有毒有害組分的來源、遷移、聚集規律;研究地方病和異常生理狀態分布規律與水土環境的關系;進行天然地下水環境質量評價等。
原生環境水文地質的研究是表生地球化學、水文地球化學、環境地學、環境醫學、環境化學和環境生態學等多學科的綜合性研究。自20世紀30年代,蘇聯提出生物地球化學地方病的概念以來,國際上開始普遍重視這一問題,我國在近20年來也開展了較大規模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在水源水質與大骨節病的研究方面,我國自1968年以來,對黑龍江、吉林、陝西、山西、四川、甘肅等病區進行了深入的病因調查和防治措施的研究,提出了改水防病等行之有效的措施。此外,我國還開展了克山病、地方性甲狀腺腫、氟病與齲齒等地方性疾病病區的原生環境水文地質研究工作。
㈦ 原生家庭調查中的預計困難有哪些 要做好怎麼樣的提前准備
人生的調查中遇到困難有哪些?要做好提前准備,我就跟他說是做一個正確的事情啊。
㈧ 地下水原生環境問題評價
在人類生存的環境中,水對化學元素(或組分)的遷移和富集起著重要作用。許多化學元素均以水為媒介進行遷移,在適宜的地質-地理環境中富集。元素的遷移是在各種物理化學作用下,使元素在水-岩(土)-氣系統中分布達到平衡。元素的遷移具有可逆轉性,包括元素從圍岩、氣體和生物體等轉移到地下水的過程和再從地下水中轉移到圍岩、氣體和生物體中的過程。這種轉移過程是由於圍岩中的地下水在賦存和運動中伴隨著一系列作用,如分子擴散、滲透、吸附、離子交換、溶解和沉澱等,使地下水的成分和濃度發生變化。因為地下水元素遷移的方式、強度與存在形式受到元素的內在因素和外部地質環境的影響,所以使得地下水水質的形成環境更加復雜化和地下水化學類型多樣性。由於地下水某種元素含量高或低,導致一些地方病如克山病、克汀病、大骨節病、甲狀腺腫大、氟骨症等發生。因此,需要對原生地下水環境問題進行專項調查,包括高氟水、低碘水、富鐵水、高砷水、高氡水、鹹水和鹼水等,查明分布范圍及形成的機制(李家熙等,2000)。
高氟水:氟是生命必需的一種重要微量元素,在天然水中分布較廣,其含量大於1.0mg/L者稱之為高氟地下水。
低碘水:目前有關飲用水中的碘含量的標准尚無具體規定,一般認為不得小於10μg/L,最低不得小於5μg/L。通常認為水中碘含量在10~125μg/L之間為適宜飲用水源。
富鐵水:地下水中鐵含量超過飲用水質標准(0.3mg/L)時,水便產生渾濁,並具有鐵銹味,稱富鐵地下水。
高砷水:飲用水質評價中以總砷(
高氡水:劃分氡異常水與非異常水的指標因地而異,結合我國廣大地區水化學找礦資料和有關文獻,提出的地下水中氡異常標准為:①潮濕地區,>110~180Bq/L;②乾旱及半乾旱地區,>110Bq/L;③氡在水中的含量與水點所在地區的自然底數之比為水氡異常系數,通常以水氡濃度等於或大於底數2~5倍者,為最低水氡異常系數。
鹹水:「旱、澇、鹼、咸」是農業區低產、多災的根源。鹹水分布區內存在的大量地下鹹水,不僅加速了土壤積鹽和鹽漬化,而且削弱了土壤抗旱防澇的能力,是產生「旱、澇、鹼、咸」災害的主要內在因素之一。鹹水以礦化度(M)為劃分標准,即淡水,M<1g/L;微鹹水,1<M<3g/L;半鹹水,3<M<5g/L;鹹水,M>5g/L。
鹼水:鹼性水是指地下水pH值大於8.3、鈉離子的摩爾濃度百分數(SSp)大於90%的重碳酸鈉型水(小蘇打型水)和碳酸鈉型水(蘇打型水)。pH值為7.8~8.3、SSp在70%~90%之間的小蘇打型水稱為微鹼性水。
㈨ 環保調查報告怎麼寫
問題:你使用一次性筷子嗎 ?
A經常使用
B從來不用
C很少使用
問題5:你會讓你的電腦處於待機狀態嗎 ?
A從來不待機,不用了就關機
B沒有電腦
C經常待機,覺得關機再重開很麻煩
D偶爾會待機
問題6: 電腦電視台燈等電器一旦不用你會立即拔掉插頭嗎 ?
A通常我會拔掉
B有時會拔掉
C幾乎不,覺得沒必要
問題7: 你現在用手帕嗎 ?
A從來不用,覺得紙巾更方便
B想用或試過用手帕,但覺得麻煩就不用了
C一直就用手帕,雖然有點麻煩
D一直就用手帕,感覺很好
問題8: 您會自覺將垃圾分類嗎?
A經常
B偶爾
C從不
問題9:你經常雙面使用紙張嗎?
A經常
B很少
C幾乎沒有
問題10:你常常對水二次利用嗎?
A經常
B偶爾
C幾乎沒有
問題11:您認為「吃」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有關嗎?
A.有關
B.無關
C不知道
問題12:按生產季節分類,您認為選購什麼食品是低碳行為?
A.應季節食品
B.反季節食品
問題13:當你在生活中發現有人破壞環境時,你的態度是?
A積極制止
B觀望
C無所謂
問題14:如果讓你為環保事業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你願意嗎?
A願意
B看情況
C不願意
問題15:您對低碳時代的到來持有什麼態度?
A支持
B反對
C不知道
五、調查結果及分析
通過村民的走訪調查,我了解到時下很多村民對於低碳生活的認知水平還是很低,尤其是年輕人.然而大多數老年人的低碳意識比較強,調查中的老年人都比較支持我們的調查,比如有位姓徐的老大爺欣然接受了我們的調查在聽我的解釋後,徐大爺似懂非懂的低了點頭,說:「自己小的時候在農村住的石頭房子是最低碳的了.」並嘮叨起農村生活的艱苦,雖說很艱苦,可這是一種原生態的生活,難怪那時的環境好呢!!當我們結束調查,請徐大爺在宣傳板上簽字時,徐大爺表示非常支持我們的活動,他會發動家人一起節約能源,從電、水和回收三個環節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當談及到節能減排的問題時,很多村民認為隨手關燈,及時調節空調溫度的行為只是出於用的是自己家的電,不節約用電就會花錢,如果是辦公室、學校等公共場所可能就不會考慮到這些.但是,還有一些村民沒有意識到的現象,如因看完了電視和DVD,摁下遙控器並不是徹底關機,其實它還在耗電,只有將電源拔下,它才徹底不耗電(或開關);垃圾不分類丟棄,造成回收困難甚至資源浪費;年輕人趕潮流,經常添置新衣服,將過時的舊衣服丟棄,大大提高了co2的排放量……
家用衛生紙隨處可見
用完電腦處於待機狀態
水直接流入下水道
通過計算調查問卷的結果顯示93%不了解低碳生活,覺得低碳生與自己無關;高達97.6%的人出去買菜購物從來不自帶購物袋;95%的村民在電腦電視台燈等電器不用是幾乎不把插頭,覺得沒有必要;只有8%人(幾乎都是老年人)一直用手帕,從來不用紙巾;91.3%的人從不將垃圾分類;27%的人會對誰二次利用89%的人認為吃與溫室氣體排放無關;99%的人在遇到別人破壞環境時採取無所謂的態度.而大多數村民對於低碳時代的到來確都表示支持.因此我認為要提高村民的低碳生活意識.
用塑料袋裝物品
六、解決方案
(一)針對本村居民未意識到低碳生活重要性的現象,可以做好村委會的工作,聯系村委會有關人士,召集各村居民,組織進行一場主題為「低碳生活·從我做起」的簽名儀式.
流程如下:
1、儀式開始前給每位到場居民發低碳環保標志胸章(紙制)
低碳環保標志
2、主持人宣布儀式開始
3、播放低碳環保歌曲《低碳生活 綠色未來》
4、請主持人為大家宣讀一篇與環保歌曲同題的演講稿,以此來呼籲大家進行低碳生活.
演講稿如下:
低碳生活 綠色未來
----關於呼籲低碳環保的演講稿
各位父老鄉親:
大家好!!
眾所周知,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的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已正式開始,它倡導的理念是「低碳、綠色、環保」.那麼,什麼是低碳?為什麼低碳生活方式會成為世界人民關注的時尚生活方式呢?我們又怎樣開始我們的低碳生活呢?
所謂「低碳生活」,就是指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耗用的能量要盡可能地少,從而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