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泉發展史
1. 溫泉文化的歷史
傳說遠古時代,日本的醫療之神少彥名神就發現了道後溫泉,可見日本人很早就會利用溫泉。但是,日本的溫泉文化的形成,客觀上是受中國溫泉文化的影響,加以日本式創造的結果。日本人稱溫泉為「湯」,「湯」是熱水、開水的意思,詞源來自中國。相傳商周時代,有一種專供沐浴的盤,叫「湯盤」,盤上刻有銘文「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等語,可惜湯盤早已失傳,只給後人留下「湯盤孔鼎有述作,今無其器存其辭」(李商隱《韓碑》)的感嘆。日本人認為「泡湯」即沐浴溫泉,不僅可以潔身凈體,而且能洗去精神上的苦悶,「一洗容顏端正,二洗百病俱除」,不僅可以緩解生理上的病痛,而且能治療心理上的疾病。沐浴時人們放鬆身體,釋放心靈,通過坦誠相見而達到一種返璞歸真的境界。日本從鐮倉、室町時代就出現了「湯屋」,到江戶時代和明治時代,「錢湯」已成為社會大眾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活動場所,東京就有2500多家公共浴池,日本人家裡有洗浴設備,但仍喜歡到「錢湯」中。一邊泡溫泉,一邊輕松休息,一邊交流信息,體現日本人性中最有特色的合群意識,成為獨特的「錢湯文化」。
中國溫泉文化源遠流長,遠古時代,我國勞動人民就把壬夫和丁芊作為「溫泉之神」加以崇拜。我國民間有許多祭祀「湯神」的習俗,哈尼族人嬰兒出生3天用溫泉「洗三」;湖北省京山縣人替未滿月嬰兒洗溫泉浴;山東臨沂溫泉附近的群眾,世世代代逢清明節舉行3天「湯頭大集會」,是時人山人海,四鄉人流匯集,相傳這天,湯神顯靈,在五更前飲湯泉水能「怯病消災」;在雲南怒江僳僳族自治州,他們在春節後的第3天,都聚集到登埂溫泉,載歌載舞舉行盛大的溫泉歌會,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泡澡堂會。
我國有溫泉3159處,分布廣泛,類型齊全,幾乎包括世界所有類型的溫泉。「造物獨鍾情,地熱溫泉流沸水;尋幽得勝景,樓高碧樹映湯山」,經過4000多年對這些珍貴地熱資源的開發,神州大地處處開遍絢麗奪目的溫泉文化之花。「神龍歿幽靜,湯池流大川,地底煉朱火,沙旁放素煙,沸珠躍明月,皎鏡含中天」,這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對湖北應城溫泉的贊美詩;「誰燃丹黃焰,焚此玉池水。客來爭解帶,萬劫付一洗」這是大理學家朱熹對廬山黃龍溫泉的贊頌詩;「三十六峰高插天,瓊台瑤宇貯神仙,嵩陽若與黃山並,猶欠靈砂一道泉」這更是人們對黃山溫泉的絕妙評價。我國的溫泉文化最大的一個特點是散見於我國有2000多年悠久的歷史被稱為「一方之總覽」的地方誌中,這些地方誌記錄了某地溫泉的發現經過,水質特點,神話傳說,詩詞對聯,溫泉功效,翔實豐富、科學性強,把它集中起來就是一部中國溫泉文化的網路全書,如讀到《天水縣志》我們可以知道甘肅省武山溫泉是國內外極其珍貴的氡泉,武山靠近諸葛六齣祁山古城堡,街亭古戰場,漢飛將軍李廣墓,靠近人稱「東方雕塑博物館」的麥積山石窟,是令人神往的旅遊勝地。而當我們讀到《福州志》中載的南宋名相李綱的溫泉詩「玉池金屋浴蘭芳,千古華清第一湯,何似此泉澆病叟,不妨更入荔枝鄉,」我們不禁陶醉在荔枝叢泡溫泉的勝境,知道「偽閩天德二年,占城遣其國金氏波羅來道里,不時遍體瘡疥,訪而沐之,數日即瘳」,可見中國溫泉的養生治病功能在世界是有口皆碑的。中國是詩歌大國,地方誌又是我國獨特的文化遺產,浩如煙海的溫泉詩和地方誌輯錄的溫泉珍聞,是我國溫泉文化的雙璧,是世界其他國家所無或缺乏的。我國描寫溫泉的精英文化與俗文化並存,互相輝映,文學藝術形式多姿多彩,這又是中國溫泉文化的另一個特點。
中國是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國,中華民族勤勞、聰明、富於創造性,善於利用溫泉,其利用溫泉是全方位的:唐代王建的《華清宮》就有「酒幔高樓一百家,宮前楊柳寺前花。內園分得溫湯水,二月中旬已進瓜」,我國勞動人民在唐代就懂得利用溫泉栽瓜果;有些縣還利用溫泉水澆灌,使水稻一年三熟;湖南人利用灰湯溫泉水養出味道鮮美的鴨子;遼寧人用興城的五股泉給婦女喝,喝了能通經生乳,活血緩痛;唐代畫家韓晃的女兒患了惡疾,用南京湯山溫泉水沐浴治癒,為了感謝「神泉」韓晃把女兒的嫁妝的錢也捐出來建「聖湯延祥壽寺」,可見中國人對溫泉的情結是何等深厚!利用溫泉可以說達到很高的水平。「春日洗浴、升陽固脫。夏日浴泉,暑溫可祛。秋日泡泉,肺潤腸蠕。冬日洗池,丹田溫灼。」我國利用溫泉最輝煌的成就是創造了加料溫泉———「中華湯」。我們的祖先在溫泉水中加上經過處理的靈芝、蘆薈、三丫、人參、菊花、牛奶、美酒、醋……人們浸浴其中,起到很好的療疾、養生的效果。這是繼承我國春秋時代的《黃帝內經》、《素問》、《金匱要略》的傳統醫學成果的偉大創造。屈原《離騷》有雲「浴蘭湯兮沐芳」,泡在加料溫泉中,處於四圍花木繁蔭、泉石流泉、明月松間的天人合一之境,療疾養生、其樂陶陶,這正如古人在河南汝州溫泉泡浸菊花、人參湯恢復元氣後寫的一首詩,「崆峒山下秘陽春,瀉作溫泉向廣堂。解起沉痾參菊水,頓除污惡陋蘭湯。源抽坤髓元元渾,氣奪炎精本自香。萬似華清浴妃子,一身膏澤萬民瘡。」中華湯治癒了千千萬萬的患者,為人們延年益壽立下了不朽的功勛,600年前,明代三保太監鄭和七下西洋,也讓「中華湯」在國外顯示威力,一次與鄭和並列正使太監的王景弘就在東南亞地區用花草加入溫湯中,救治了不少當地百姓,受到東南亞人民普遍的贊揚,連有溫泉大國之稱的、以「湯治」馳譽世界的日本,也稱「中華湯」確實了不起。「中華湯」是中國溫泉文化的精髓。
2. 御臨門溫泉的歷史與發展
九和溫泉的歷史難以考究,據說從有當地縣志記載起就有該溫泉了。版九和溫泉的主泉眼位於熱水權村,旁邊有條熱水河。以前當地居民不但每天利用該溫泉洗浴,還經常在溫泉泉眼旁邊燙雞殺狗。90年代當地曾經有人投資建設了一些簡易的住宿和溫泉池,但檔次比較低,市場影響很小。直到五星級的御臨門溫泉度假村的出現,珍貴的九和溫泉水才得以從山林深處走向廣大消費者。
2003年開始,金鵝集團和白雲建設集團對九和溫泉進行綜合考察,在廣泛調查了解和分析策劃研究的基礎上,2004年廣州金鵝集團與廣州白雲建設集團聯合投資,度假村正式動工;當年底,廣東省紫金縣金鵝溫泉投資有限公司與著名的廣州花園酒店管理公司簽訂溫泉酒店委託管理合作協議;2006年4月26日,客家文化節在御臨門溫泉度假村開幕,御臨門溫泉度假村開始正式對外營業。
盡管開業時間短,在市場上尚未進行大規模推廣,但由於擁有優質的100%天然溫泉水、別具特色的巴厘島風情和廣州花園酒店管理公司的經營運作 ,許多客人成為回頭客。自開業以來,御臨門溫泉度假村接待的客人已經超過10萬。
3. 藍田湯峪溫泉的歷史發展
東湯峪溫泉的發現利用,據傳始於唐初,唐玄宗時大興土木,建成玉女、融雪、蓮珠、澈玉、濯纓五池,並賜名「大興湯院」。以後歷代修建。「院」供宮民洗浴。直到清朝初年,這里仍然修建有四座湯池。每年從四鄉八鎮趕來的洗浴者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故有「桃花之水值千金」之說。不少來治療的患者,由於沉痾痼疾得到了治癒,恢復健康,激動之餘不免揮毫潑墨,吟詩作賦以頌揚湯峪溫泉。
湯泉歷史藍田湯峪位於西安南38公里,歷史上以溫泉著名。「桃花三月湯泉水,春風醉人不知歸」,是古長安的名勝之一。
湯峪溫泉地處秦嶺北麓,其歷史悠久,始於漢朝,鼎盛於唐朝,是歷代皇家沐浴之地。漢代建有聞名於世的「皇室御湯院」,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劉徹,曾在湯峪、焦岱一帶修上林苑,興建鼎湖宮,還經常在此狩獵演百戲進行娛樂活動。他的兒子漢昭帝劉佛陵又把石門湯水賜給其姐蓋長公主作為沐浴之用。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也在這里留有許多傳說和遺跡。
到了唐代李隆基將漢代沐浴文化發揚光大。在大唐盛世時期泡湯、沐浴文化對世界開放,使中國的休閑沐浴文化傳播至日本、東南亞等國。
地處石門關的湯峪溫泉是李隆基與楊貴妃最早沐浴的地方,因此人們把湯峪溫泉確定為皇室沐浴之源,世界溫泉沐浴發祥地。宋敏求長安志載:「明皇時賜名大興湯院,並擴建五湯曰:融雪、玉女、漣珠、漱玉、濯纓」,分別供官紳、軍人、婦女和平民淋浴。唐玄宗與楊貴妃沐浴後賜名「大興湯院」。在此沐浴人之眾多,唐玄宗為讓天下百姓共享此處溫泉的好處,遂與楊貴妃另擇他處沐浴泡湯。
其實東湯峪溫泉水含有鉀、鎂、鐵、鈣、碘等多種元素。出水口水溫為50℃左右。有促進人體組織代謝和殺菌作用,對牛皮癬、慢性濕疹、慢性關節炎、腰肌勞損等病均有較好的療效,是一處不可多得的療養沐浴治病處。又建成了湯峪療養區,供人們休息、療養和治病。
4. 陽江溫泉的發展歷程
陽江溫泉度假村擁有五星級的溫泉假日酒店;「一瀑、三湖、六泉、八池」系列內大型露天溫泉健康中心;粵西地區容唯一國際標准高爾夫球會等完善的娛樂設施。
陽江溫泉度假村的溫泉歷史悠久,是一個古老而神奇的溫泉。經中山醫學院微量元素、礦泉分析室檢測分析,泉水富含硫化氫及弱放射性氡等五十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屬稀有的醫療保健熱礦泉,是三大醫療性熱泉之一,對多種潛在疾病、美容、減肥均有獨特療效。
建設中的高爾夫項目,是粵西地區首個國際標准高爾夫球會。將由世界名家打造,凝聚智能,挑戰至高。每洞設計靈感源於大自然,球道婉蜒於山谷之間,與自然地勢環境相映。宏偉的景觀及精心設計的球洞,激起球手的自信心,揮出漂亮的一桿。
陽江溫泉度假村集生態、健康、休閑、度假、商務、會務於一體,是廣東省綜合評估值最高的五星級度假村。
度假村的開發利用是陽江市政府極力打造的旅遊品牌,開發陽江豐富資源的又一舉措。
5. 溫泉的發展趨勢
溫泉最大特點就是人性化的服務。大多數溫泉都分室內、室外和兒童區,室內除了有各式按摩池外,化妝間內更會免費提供毛巾,化妝品、吹風機、飲用水、體重機、搓背機等,十分體貼周到。針對女性的服務更是琳琅滿目:搓澡、全身美容按摩,經絡按摩、腳按摩、拔絨毛、修指甲、敷艾草等美容項目。據說韓國女人之所以漂亮起來一是泡溫泉洗澡;二是化妝。韓國的溫泉在形成方式上同國內不同,中國的溫泉大多為火山生成,水會刺激人體;那較濃的硫磺等溫泉味有點「烤驗」人。而韓國的溫泉則是從花崗岩中湧出,水溫較低、水質細膩,對皮膚大有益處。還有從地下120米深處抽取的岩層海水同綠茶混合的海水綠茶溫泉,浸泡在融合了綠茶的溫泉中,茶香彌漫,全身松軟舒適。
「三伏溫泉」是由現代養生科學依託古法而倡導的夏季養生保健新理念,主要是根據中醫學科中的冬病夏治衍生而來。由於夏季陽氣旺盛,人體陽氣也達到四季高峰,尤其是三伏天,肌膚腠理開泄,進行三伏溫泉療養,有效成分最容易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能通過經絡氣血直達病處,從而收到輔助冬病夏治,養生健體的效果。因此,泡三伏溫泉日漸成為都市娛樂休閑一族的新時尚。
6. 溫泉是如何形成的
一種是地殼內部的岩漿作用所形成,或為火山噴發所伴隨產生,火山活動過的死火山地形區,因地殼板塊運動隆起的地表,其地底下還有未冷卻的岩漿,均會不斷地釋放出大量的熱能由於此類熱源之熱量集中,因此只要附近有孔隙的含水岩層,不僅會受熱成為高溫的熱水,而且大部份會沸騰為蒸氣,多為硫酸鹽泉。
二則是受地表水滲透循環作用所形成。也就是說當雨水降到地表向下滲透,深入到地殼深處的含水層形成地下水。地下水受下方的地熱加熱成為熱水,深部熱水多數含有氣體,這些氣體以二氧化碳為主,當熱水溫度升高,上面若有緻密、不透水的岩層阻擋去路,會使壓力愈來愈高,以致熱水、蒸氣處於高壓狀態,一有裂縫即竄涌而上。
拓展資料:
溫泉是泉水的一種,是從地下自然湧出的,泉口溫度顯著地高於當地年平均氣溫的地下天然泉水,並含有對人體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的礦物質泉水。現在也有很多地區人工打井,一般在600-2000米,用深水水泵抽取地下水,富含多種有益礦物質,水溫一般在20度以上,也叫溫泉井。由於各地所處的氣候、緯度及海拔高程之不同,溫泉的溫度下限很難統一。
從嚴格意義說,溫泉是湧出地面的、水溫高於當地地表的自然水,從地下抽出來的,也不能叫做溫泉。目前已有通過加熱並添加一定化學比例的人工溫泉機,以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故而從模糊概念學角度出發,目前所謂的溫泉有了包含自然湧泉式、人工抽取式和人工加熱配比式三種。
7. 東湯溫泉的發展歷史
東湯鎮溫泉資源得天獨厚。東湯溫泉發現於唐朝,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水溫高達78℃,含有28種微量元素和5種陽離子,5種陰離子,屬碳酸鹽、碳酸鈉型高溫水,以其水療效果極佳享有盛名。溫泉水的日湧出量達2600噸,水質無色透明,是含氟量高的放射性氡高醫療礦泉水。
清乾隆皇帝曾親筆御書「聖泉第一」,當地百姓修築廟宇「聖泉寺」以示紀念,並在廟門以「聖泉第一」為橫額配成了一幅絕妙的對聯,上聯是:人間聖泉獨一處;下聯是:世上神水無二家。眾頌東湯溫泉「遼東神水」。
改革開放以後,當地政府充分利用了得天獨厚的地熱資源。建成了現在以溫泉洗浴療養為特色的東湯鎮。現在的東湯溫泉在遼寧省內外聞名遐邇,各地浴客慕名而來,以遼寧省會——沈陽人為最多。
(7)溫泉發展史擴展閱讀:
溫泉特色
東湯溫泉資源得天獨厚,堪稱「三奇」——奇溫、奇色、奇質。旅遊區現建有溫泉度假村、溫泉游泳館、療養中心等多類溫泉療養休閑場所百餘家。
1、奇溫
普通溫泉出水溫度一般在40~60℃左右,東湯溫泉出水溫度達78℃,是非常罕見的高溫溫泉。
2、奇色
一般常見的溫泉含硫元素較多,而東湯溫泉含氟元素較多,看上去呈獨特的淡藍色,溫雅而浪漫,品嘗則絲絲帶甜。
3、奇質
東湯溫泉礦物質含量豐富,富含28種礦物質和5種陰離子、5種陽離子,屬碳酸鹽、碳酸鈉型高溫水,具有舒筋活絡、袪風散寒、調節神經、消炎止痛、護膚美容之功效,對各種風濕症、腰腿痛、關節炎、神經炎等具有神奇療效。
8. 湯山溫泉的歷史沿革
自南朝以來,歷代達官顯宦,文人雅士來此游覽沐浴。
據傳南北朝蕭梁時期有位太後用泉水治好了皮膚病,被皇上封為聖泉。
據說,唐朝德宗時候,有一個叫韓滉的浙江觀察使,他的女兒得了「惡疾」,四處求醫,都不見好,後來聽說湯山泉能治,專程送女兒到湯山沐浴,果然很快治好了她的病。
為此,他用為女兒陪嫁的費用,在這里修建了「聖湯延祥寺」(俗稱湯王廟)。
民國初年,有大批達官貴人在此建造溫泉別墅,其中以江寧名人陶保晉於1919年建的「陶廬」最為有名。1927年陶氏將「陶廬」作為賀禮送給了蔣氏夫婦。 1940年代的湯山溫泉蕭瑟冬日,樹木凋零,幾座青灰色的磚瓦房前,一池熱騰騰的溫泉散發著白蒙蒙的霧氣。昌平區檔案館新徵集到的一張老照片,生動再現了湯山溫泉70多年前的歷史風貌。據了解,這也是該檔案館迄今為止收集到的關於湯山溫泉最早的照片。
這張老照片是從一名中日友好人士手中徵集到的,大約拍攝於20世紀30年代。根據相片中的日語註解,該溫泉為長八角形浴池,長一百六十尺(約53米)。相片注釋中還有這樣的描述:「浸泡在那升騰的熱氣中彷彿浮現出古時春寒洗凝脂的傾國幻影,而那殘存的石階,則使人回想到歷代皇帝來浴時的豪華壯麗畫卷。」
照片中的湯池就是當年老百姓俗稱的「八角琉璃井」。「湯池裡溫度很高,把雞蛋放到裡面很快可以煮熟,被稱為『沸泉』,東側大約3米處還有一處主泉,溫度適中,被稱為『溫泉』。」
9. 溫泉的歷史
溫泉文化究竟起源於何處?這個答案也許已年代久遠得不可考了。一開始,人類發現溫泉,更發現動物在泉水中恢復疲憊。據說日本人一開始並不知道溫泉具有治療疾病的功能,後來是因為看到一隻受傷的小動物在泡過溫泉之後奇跡般地迅速復原,這才使他們開始認真地研究起溫泉的功能。現代人漸漸把泡溫泉作為休閑養生、解壓甚至治療的方法,這種趨勢迅速在全球漫延。
秦始皇建「驪山湯」是為了治療瘡傷,徐福為了山海尋找長生不老葯,輾轉漂流到了日本歌山縣,至今當地仍保留了「徐福」之湯溫泉浴場。到了唐朝,唐太宗特建「溫泉宮」,詩人也留下了不少創作,描寫脂粉美女從溫泉出浴的情形,足見我國悠久的溫泉歷史文化。
日本人愛好溫泉的程度實在是不必多說,三步一小湯,五步一大湯,泡湯對日本人而言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發展出一套不同於其他各國的泡湯文化及溫泉療效整理,我們稱之為「湯治文化」。同樣擁有悠久歷史的歐洲大陸的古羅馬人,他們引泉水加熱再流到建好的浴場中讓人們使用,其中英國巴斯及土耳其等地有名的溫泉浴場,一直都還在使用。 我國溫泉有文獻記載者多達972處,其中溫度高於50℃的就有229個。經地質普查,據初步統計,現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已發現溫泉達3000多處。
我國勞動人民發現和應用溫泉治病,已有數千年的悠久歷史。早在先秦的《山海經》里就有了「溫泉」的記載。1000年前的《山經注》記有:「寇水出代群靈丘縣高壓山……,又東合溫泉水,水出西北喧谷,其水溫熱若湯,能愈白芨百疾,故世謂之溫泉焉。」漢代天文學家還專門寫了《溫泉賦》,文中寫到:「覽中域之珍輕,無斯水之神靈。……於是殊方跋涉,駿奔來臻,天地之德,莫若生兮。帝育臣民,資厥成分。六氣淫錯,有疾療兮。溫泉泊焉,以流歲兮,除苛,服中正兮。熙哉帝哉,保性命哉。」
這一段文字生動的描述了當時的勞苦大眾紛紛去溫泉洗澡的盛況。公元400年,北周庾信寫了《溫泉碑文》,記述了溫泉的治病作用。公元1000年,唐庾在《湯泉記》中探討了溫泉形成的原因。明代的楊慎著《安寧溫泉詩序》,概括了我國溫泉的分布。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將我國的礦泉分為熱泉、冷泉、甘泉、酸泉和苦泉,是我國最早的溫泉分類學者之一。 第一代溫泉是洗浴的文化,就是人們常說的「泡湯」;第二代溫泉文化是洗浴加游戲,強調溫泉的動感、豐富;第三代溫泉則是洗浴加休閑的文化,突出溫泉是一種休閑旅遊;最新的第四代溫泉文化是最具包容性的,它不再專屬年輕人,而是與上一代共同享有的引入保健概念的全新溫泉。
這就是溫泉的文化變遷,它最直接地反映著人們不同時期的不同需求。隨著社會大眾對健康的日益重視,第四代溫泉閃亮登場。這類溫泉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提供適合不同體質的溫泉浴,且通常會在入口處設有診所,讓遊客在泡湯前接受簡單的體檢,以體現保健溫泉的宗旨。根據體檢結果,可在保健醫師的指導下選擇適合自己的溫泉。另外,還有諸如恢復疲勞、減肥美容之類的水療方案可供人們選擇,以及多種多樣的設施保證遊客一年四季都可盡情享受。
第四代溫泉中的代表有亞洲規模最大的保健主題溫泉——韓國的思帕比斯,珠海御溫泉亦是以健康休閑為主題,大量運用中醫理論設計具保健作用的「個性化泡湯」產品。 《水經注》是我國古代一本著名的地理學著作,作者是1400多年前北魏時期地理學家酈道元。酈道元從少年時代起就喜歡研究水文地理、自然風貌,充分利用在各地做官的機會進行實地考察,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在《水經注》中,酈道元以水道為綱,將河流流經地區的地理、歷史、經濟、政治、古跡及風俗等均作了盡可能詳細的描述,為後人研究古代地理和人文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水經注》中載有溫泉31個,按溫度的不同從低溫到高溫分5個等級,依次為「暖」、「熱」、「炎熱特甚」、「炎熱倍甚」和「炎熱奇毒」。如「炎熱特甚」的溫泉,可以將雞、豬等動物的毛去掉;「炎熱倍甚」能使人的足部燙爛;「炎熱奇毒」泉水可以將稻米煮熟。書中還對各個溫泉的特點、礦物質、生物等情況進行了比較詳細的敘述,如有的溫泉有硫磺氣,有的有鹽氣,有的有魚等。
《水經注》多次提到溫泉可以「治百病」,如「魯山皇女湯,可以熟米,飲之愈百病,道士清身沐浴,一日三次,多麼自在,四十日後,身中百病癒」,真實的記載了溫泉的保健作用。又如「大融山石出溫湯,療治百病」、「溫水出太一山,其水沸涌如湯。杜彥回曰,可治百病,水清則病癒,世濁則無驗」等,都說明早在當時人們對溫泉的醫療價值已有了相當的認識和研究。
帝王泡溫泉的最早記載,可能要數黃帝。在安徽的黃山,有處黃山溫泉,古稱「靈泉」、「湯泉」、「硃砂泉」,由紫雲峰下噴涌而出,與桃花峰隔溪相望,傳說軒轅黃帝就是在此沐浴七七四十九日羽化升天的。據民間傳說:軒轅黃帝在黃山溫泉洗過澡,頭發由白變黑,返老還童,黃帝極為高興,便稱黃山溫泉為「靈泉」。從此,溫泉聞名四海,向來有我國東南名泉之稱。黃山溫泉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水質純正,溫度適宜,可飲可浴。唐代詩人賈島曾發出「遐哉哲人逝,此水真吾師」的感慨。
與帝王淵源最深的,應該是陝西的華清池。秦始皇、唐太宗、唐玄宗等傑出帝王,都與之結下緣分。華清池位於臨潼縣南驪山西北麓,距西安市30公里。古時,這里已是長安附近的旅遊勝地。2700年前的西周時,這里的溫泉已被發現,名為「星辰湯」。幽王曾在此建有離宮,秦始皇當他當上中國的第一個皇帝的時候,又在這里修築離宮,引泉入室,起名「驪山湯」。又名「驪山湯」。漢武帝時再度擴建了離宮。唐太宗貞觀十八年(645年)又營建了許多宮閣,如「湯泉宮」等。唐玄宗天寶六年(747年),又在此大興土木,就山勢興建行宮,改名為「華清宮」,規模更為宏偉、富麗,有二閣、四門、四樓、五湯、十殿。唐玄宗每年冬天攜楊貴妃來此游宴、沐浴。詩人白居易曾在名詩《長恨歌》中賦:「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華清池的故有建築,安史之亂後已遭毀壞。現今華清池許多古色古香的亭台樓閣、名泉名池,是西安解放以來修建恢復的。
從公元745-755年,每年10月,唐玄宗都要偕貴妃姊妹和親信大臣來華清池「避寒」,直至翌年暮春才返回京師長安。「安史之亂」後,歷代雖有修葺和振興之舉但終未能使盛唐恢弘再現。從開元二年到天寶十四年間(714-755年),唐玄宗共正式出遊華清宮36次。臨時短期出遊不計其數。每次出遊均有百官羽衛隨行,簡直把中央政府機關全部搬到了華清宮。隨著玄宗的頻繁巡幸,華清宮周圍商賈雲集,里閭縱橫,形成了京城東側的新型城市;三則在這里發生過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從「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到「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凄婉感人的歷史故事就發生在這里。
往下,則有康熙、乾隆的沐湯故事。清朝皇帝每次去清東陵必先去沐浴「湯泉」,康熙帝曾做詩贊美道:「湯泉泉水沸且清,仙源遙自丹砂生,沐日浴月泛靈液,微波細浪流蹤崢」,一邊泡溫泉,一邊批奏摺,「工作」、享受兩不誤。乾隆帝也曾留下了行宮聽政的故事。在這水氣蒸騰氤氳中,水溫緩緩地滲入肌膚,全身心都能在這溫水中得到最大的放鬆。
溫泉因帝王而聞名,帝王因溫泉而更神爽氣清,溫泉與帝王的故事,成為了中國古代溫泉文化的主流。 華清池是國內有文字記載開發利用最早的溫泉,恐怕也是人們最耳熟能詳的溫泉,素有「天下第一溫泉」之稱。早在西周時這里的溫泉便已被發現,叫「星辰湯」。幽王曾在此建「驪宮」,至秦始皇以石砌池,名「驪山湯」、「神女湯」。後經漢、隋、唐歷朝帝王修擴,至唐玄宗時,宮室擴建並納湯池於其中,宮室改名「華清宮」,湯池從此也改叫「華清池」。
華清池因為唐玄宗的愛妃楊玉環在此一濯芳澤,以及他們之間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而從此蜚聲天下。華清池現存唐代湯池中有一個海棠湯,池內平面呈盛開的海棠花狀,便是當年唐明皇作為愛情的禮物賜給楊貴妃的,也稱貴妃池。楊貴妃有羞花閉月之貌,她的美更因溫泉水的滋養而更嫵媚迷人。白居易《長恨歌》中「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記錄的便是楊貴妃在海棠湯出浴後的嬌態,為世人留下了一幅美麗的「貴妃出浴圖」。據說,楊貴妃能長期「三千寵愛在一身」,唐玄宗六七十歲仍風流倜儻,都與長期泡湯沐浴大有關系。
華清池見證過多少歷史風雲變幻。現代史上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也是發生在這里。1959年,郭沫若先生游覽華清池後感慨萬千,親筆題寫「華清池」金字匾,並欣然作詩曰:「不僅宮池依舊制,而今庶民盡天王。
唐太宗李世民不僅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帝王,同時也是中國書法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以身體力行促使唐代書法成為書法史上最輝煌的一頁。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李世民在驪山溫泉營建「湯泉宮」(也即今日之華清池)。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新宮竣工,李世民率文武百官臨幸新宮,親筆御書《溫泉銘》來頌揚驪山溫泉,並命石匠制碑拓印以示群臣,開創了中國書法史上以行書入碑的先河。
《溫泉銘》中說:「朕以憂勞積慮,風疾屢嬰,每濯患於斯源,不移時而獲損。」原來李世民患風濕病多年,正是在驪山泡溫泉治癒的。李世民以帝王之尊而如此隆重的親自為溫泉立銘宣傳,足見當時世人對溫泉的認識和重視。
《溫泉銘》原碑已亡佚。現存唐代拓本殘片,仍可一窺李世民遒勁飄逸、奔放圓熟的書風。
湯崗子溫泉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相傳,唐朝太宗李世民率兵東征,途經此地,征途遙遠,將士們疲憊不堪。唐太宗李世民的坐騎馬失前蹄,不想竟踏出一泓清澈的泉水。將士們在此安歇休整,洗浴征塵,神奇的泉水將疲勞一掃而光,軍隊士氣大振。當即,李世民登上身後小島的亭閣,凝視東方許願:「如果我東徵得勝歸來,必將重新修建此亭。」果然,此次東征大獲全勝。唐太宗李世民不忘許下的諾言,命人重修此亭,名叫「祈願亭」。
湯崗子溫泉現於鞍海路(G202),可從站前乘13路到湯崗子溫泉站下
對於湯崗子溫泉由來的真實性我們已無從考證,但唐太宗東征時期,將士們在此洗浴卻有史料記載。據《海城縣志》記載,唐貞觀十八年時,溫泉即已發現。據裨史記載:唐太宗李世民東征時曾至此並赴泉「坐湯」( 當地人稱沐浴為坐湯),浴後大悅,並立「祈願亭」以資褒獎。遼、金時曾在此設「湯池縣」,縣以泉而得名。據傳金太宗也曾來這里「坐湯」。溫泉附近有明崇禎三年所立《娘娘廟碑》,明崇禎年間,湯崗子溫泉以其「名池秀峰」之譽吸引了眾多善男信女爭相進香,各地商賈也雲集於此。清乾隆年間,乾隆皇帝三次回盛京祭祖,途經湯崗子也曾駐蹕沐浴。
溫泉附近現遺有《重修龍王廟》殘碑一塊,依稀可辨認:「重修龍王廟碑」及「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60年)」字樣。據此,可認為此處曾建有一座龍王廟,建、毀於何時已不可考。據口碑資料,在今溫泉水庫附近確有龍王廟遺址。建廟時間至少在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60年)以前。
晚清以來,湯崗子溫泉目睹了日俄侵略者在東北大地犯下的滔天罪行。
中日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期間,日軍和俄軍先後佔領湯崗子地區,侵略者看中了這里神奇的泉水,建立官兵療養所,以供將兵療傷。1904年俄軍庫洛巴特欽將軍在湯崗子溫泉地設立官兵療養所。1905年8月30日,日軍大山大將的總司令部自大連移設於此地半成的房屋,謂「滿州軍總司令部」,並把此地兼做「陸軍轉地療養所」。
民國初年,日本的「滿鐵株式會社」設計並建造了以溫泉為中心的大公園,當時公園面積已達536764平方米,成為當時偽「滿洲國」著名的游樂場所。日本裕仁天皇的叔叔、二弟、三弟及日本駐奉天(沈陽)總領事大橋東一等都曾數次來此避暑享樂。
20世紀初期,滿鐵又修建了玉泉館和對翠閣。1931年11月13日,溥儀曾到這里的對翠閣樓上住了一個星期,又於1932年3月6日,在由旅順赴長春的途中,偕同皇後婉容及滿清遺老遺少第二次來到湯崗子,下榻對翠閣。
世態滄桑,斗轉星移,湯崗子溫泉屈辱的歷史已成為過去。新中國成立後,歷經滄桑的湯崗子溫泉又一次煥發了青春,成為全國最大的療養勝地和慢性病治療中心。她佔地64萬平方米,擁有床位1300張,職工近千人。這里是國家衛生部認定的全國物理康復醫師培訓基地,同時也是遼寧省康復中心及遼寧省康復醫學研究會所在地,中華醫學會的《中華理療雜志》編輯部也設在這里。近10餘年來,隨著對外開放力度的加大,通過與俄羅斯、日本、韓國等國家進行廣泛的合作,這里已逐漸走向世界,成為國際康復理療勝地。
祈願亭在溫泉靜心湖風景區北部的假山上,有一座名為「祈願亭」的精緻亭榭。相傳這里正是唐王李世民東征時的「沐浴處」。
唐貞觀年間,李世民率軍東征。途經湯崗子溫泉,將士們疲憊不堪。相傳太宗坐騎不堪征程遙遠,馬失前蹄,不想卻踏出一池金漿玉液。太宗見狀大喜,親赴湯池沐浴。並令將士安歇休整,洗浴征塵。神聖的泉水將疲勞一洗而光,軍隊士氣大振。目睹此景,太宗皇帝登上身後小島的亭閣,凝視東方許願:「如果我東徵得勝歸來,必將重修此亭,以謝神泉。」天如人願,東征大勝。太宗不忘諾言,重修此亭並命名為「祈願亭」。
亭前有一座唐王李世民躍馬縱橫的銅像。銅像立於一石台之上。石台高約2米,長約3米,寬約1.5米, 石台前面刻有四個字「唐王浴像」。石座之上唐王縱馬像與真人真馬比例相當,唐王面向東方,目光堅定,面容剛毅。跨下的坐騎口鼻賁張,肌腱畢現,整座銅像栩栩如生。 該別墅建於20世紀20年代初期。龍泉別墅建於一處較大的泉眼之西。據說此別墅是當時的東北軍政首腦張作霖為其三姨太所建。
張作霖原籍遼寧海城,海城距湯崗子溫泉僅30公里。年輕時代的張作霖就對湯崗子溫泉早有耳聞。因此在發跡後在此地為其家人修建了這座別墅,供其家人休息度假之用。張學良將軍與乃父都十分喜愛中式風格的建築,無論是建別墅還是建公館,基本上都是中式風格的建築。例如張氏父子在沈陽的大帥府、張學良將軍在撫順地區為其父修建的元帥林都是標準的中式建築。
龍泉別墅就是這樣一座中式建築風格十分明顯的建築物。該別墅建築面積1370平方米,坐北朝南,屬中式歇山頂建築,共三層,為磚木結構。屋面為黑灰筒瓦。三層正脊均建成花洞式,脊端裝飾有龍尾正吻。各層垂脊均塑有垂獸,飛檐角脊上塑有走獸。山牆上開有天窗,兩山博脊,垂檐下沿博脊飾以彩色防水油漆。主牆為一色青磚,建築西側有懸山二坡頂青磚青瓦一層廂房,其東面主牆內為通長走廊,西側設7個11.2平方米的房間。主樓有28個房間。進入正門有小正廳,對面為通向樓上的樓梯,東西貫通走廊。南側為房間,房間修飾設施均為普通抹灰刷漿白牆,木製地板。28個房間中,其中10個為普通房間,另有10個較高級房間,用以接待「滿鐵」中國職員、官員。
10. 北溫泉的發展歷史
北碚附近的溫湯峽,峽谷峻峭,泉如溫湯,林木蓊蔚,風景幽絕。南朝劉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建造溫泉寺後,歷代遊人不絕,唐代詩人司空圖到此留詩而去,北宋理學家同濂溪曾多次來游,元憲宗蒙哥率兵打釣魚城,中炮風,崩殂於寺中。譽為名勝,已非一日。但是,自清代以來,日益衰敗,到清末民初,土匪聚峽區,溫泉古剎為盜匪所盤踞;美妙的乳花洞是土匪殺人棄屍的魔窟。盧局長初到這里時,溫泉寺僅存破廟幾殿,雜樹叢生,野草遍地,稍有平坦去處,均開成了稻田。清清的泉水,散流於凄涼陰森的亂石雜草之中。盧局長雙手撓動著這溫暖柔和的湯泉,腦子里頓時閃現出一個念頭。多麼青的山,多麼綠的水,要是在這里開僻個公園該多好呀?
1927年5月,正是盧作孚出任北碚峽防局長兩個月的時刻,便決定在溫湯峽開辦一個嘉陵江溫泉公園。5月初即向溫泉寺住持隆素和尚租用溫泉寺廟地及其周圍廟產為基地,借用峽防局四十元公款為經費,親自率領峽防局職員、士兵三十人,住於溫泉寺中,辛勤勞作,開建公園。盧局長親自設計園林布置,親自指揮工程施工,一住便是三個多月,每天開荒整地,築路修池;栽花植樹,營造亭閣。「沿古寺四周,峻險者令之平,低窪者促之起」。首先迎流砌池,名曰千頃波;後又挖田修塘,命名愛蓮池。嗣後峽區匪情收斂,又先後調來峽防局常備隊兩個中隊,住園參加建設。
盧作孚創建北泉公園,除了身體力行,親自參加建設外,更重要的是開辟資金來源,募捐建設經費。他鼓吹川中各路軍閥,取得他們的支持後,又以他們的名義,四處奔波,發起募捐。幾年中得捐款三萬余元。他在募捐中還針對不同對象,採取不同辦法,取到了巨大的 效益。他發現陳書農願留名於此,便勸說他捐獻巨款,在園中心修建一幢別墅,取名「農主」,鄭東琴只捐有兩百元,則就其金額,修建小巧玲瓏的茅舍一幢,取名「琴廬」。軍閥范紹增常到縉雲山打獵,往返下榻北泉時,喜歡同江北士紳文化成等打牌賭錢,盧作孚乘機動員他們將贏的錢捐獻給公園。數帆樓就是用這筆款建造的。合川吳瑞符信神,自稱慈善家,盧作孚便登門拜訪,勸他捐款整修溫泉寺。吳很高興,他除自捐一百元外,並外募了數百元,用四個月的時間,把溫泉寺殿宇換修一新,廟內的佛象,也重上金身,金碧輝煌,有如初塑。如此,歷時僅兩年多,公園便初具規模。樓台亭榭,星羅棋布。浴室、游泳池相繼建成開放;旅舍、餐廳先後完成使用。開辟了乳花洞、蘭谷、小庚嶺、愛蓮池、戲魚池等游覽區。新建了數帆樓、農庄、磬室四大院;修整觀音殿兩側的僧舍,命名為花好樓和益壽樓。亭榭建築除園內建起了菱亭、聽泉亭、瓢亭外,還在後山修建了暢晚亭、白鳥亭、飛來閣。站在飛來閣,可遠望上下峽門,俯觀全園風景。細數江帆,足助吟思。到抗戰前夕,北泉公園就有「重慶的北戴河」之美稱了。
民國十七年《補修溫泉寺碑記》:「溫泉公園,自初無有也,得作孚建之……」盧作孚創建北泉公園時,初名嘉陵江溫泉公園,不久便改稱溫泉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