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江保昌生態
❶ 生態攝影的概念是什麼
2月26日下午2時45分到3時45分,野生動物攝影師奚志農、生態攝影師徐健做客搜狐,談什麼是生態攝影。
奚志農,著名野生動物攝影師。多年來一直致力於中國野生動物的拍攝和保護,實踐著用影像的力量促進自然保護的信念。
在這一信念的指引下,他將鮮為人知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滇金絲猴展現在大眾面前,並由此保住了它們所棲息的一片原始森林;他首次報道了藏羚羊被大肆獵殺的危機狀況以及「野氂牛隊」為保護藏羚羊做出的艱苦卓絕的努力,極大地促進了國內外公眾對長江源頭生態及藏羚羊保護的關注;他首倡舉辦了中國第一個野生動物攝影訓練營,為在自然保護第一線的工作者提供了技術和設備的幫助,進一步壯大了以影像保護自然的隊伍。他的作品在《中國攝影》、《美國國家地理》等國內外知名期刊上大量發表,並且成為各大國際環保組織宣傳資料;獲得英國BG野生動物攝影年賽"瀕危物種"大獎、英國 「自然銀幕電影節」 「TVE獎」,是首位在這兩項比賽中獲獎的中國攝影師。這些優秀作品也為他贏得了《中國攝影》優秀攝影師、2004中國攝影傳媒大獎年度攝影人物乃至 「地球獎」「保護母親河獎」等大量榮譽。他還因為自己的貢獻被雲南省環保局聘為 「雲南省環境大使」。
徐健,野性中國工作室圖片庫項目總監、攝影師。「中國野生動物攝影訓練營」指導教師和教材編寫者。曾任BBC自然歷史部&中視傳媒,中國自然和野生動物紀錄片「美麗中國」節目組調研員。中國國家地理《博物》雜志 編輯部主任,《中國國家地理》雜志,野生動物欄目編輯、攝影師。
❷ 找一篇關於破壞生態平衡的真實事例
1、和諧共處,保護自然
由於人類的盲目自大,破壞了生態平衡,屢屢招來毀滅人類自己的生態災難。破壞生態平衡的誘因歸結為三類:一、破壞環境:由於環境是生態系統的成分之一,它的改變會影響生態系統的穩定。
由於破壞環境打破生態環境平衡的例子很多,諸如:湖沼富營養化的形成;日本汞中毒事件;氟化物破壞了臭氧層;阿斯旺水壩生態環境惡化;「六六六」、「DDT」施用後的惡果;地球的「濕室效應」等。
二、破壞植被,以森林為主體的植被是陸地生態平衡的杠桿,地球上由於破壞植被導致的生態災難最多,如1934年發生在美國西部的黑風暴,毀掉耕地4500餘萬畝;1963年發生在前蘇聯農墾區的大風暴,毀田3億多畝;同樣因森林的破壞,使古老的巴比侖文明滅亡;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的塔爾平原,因森林破壞淪為沙漠,沙漠面積達65萬平方公里;中國黃河流域生態條件的變壞,源於其中上游森林植被的破壞,當今長江將變成第二條黃河;東北林區生態條件變壞,主要原因是對西南林區和東北林區森林的不合理採伐和過度採伐。三、破壞食物鏈:破壞食物鏈打破生態平衡的例子如:因過量捕殺害蟲的天敵引發林木病蟲害;印度曾大量捕殺水獺使病魚增多,魚產量下降;牧業發達的澳大利亞,因牛糞覆蓋草地成災引發蜣螂解救的例子更為新鮮。當然在生物圈內往往是幾種誘因並存的。
中國是一個生態災難多發的國家,中國感受最早最深的生態災難是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氣候變壞、洪水泛濫、庫壩被淤等。近年來,我國水域污染增多:網眼小了,魚蝦少了。科學家們預言:「生態危機將成為21世紀人類共同面臨的最大危機。」這就告訴人們,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和人口壓力的加大,人類必須學會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2、我大學畢業後,乾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某雜志社當編輯。這是家小雜志社,只有八九個人、四五間辦公室、一輛破汽車。不過雜志社上有財政撥款,下可以通過系統發行,日子還算過得去。大家整天都是嘻嘻哈哈地混日子,沒有人主動干工作,更不願意多干工作。我那時心高氣傲,不願意這樣混下去,再加上急於「立功」表現自己,於是整天琢磨來琢磨去,終於發現了突破口:雜志在社會上沒有影響力,很長時間也難有一個廣告。我爸爸有個朋友,是某國有企業的一把手。他單位效益不錯,更重要的是這位老伯特別愛出名。我想,反正他也幹了不少工作,要是在我們雜志上給他搞個專訪,進而讓他的企業做幾次廣告,沒准兒能成。我跟主編一匯報,主編喜出望外,當即讓我坐著單位的破汽車上門采訪。
我對這位老伯很熟悉,所以沒費什麼勁就寫出了一篇讓他心花怒放的專訪。然後又在封三上發表他的3幅書法作品,並配有短評。幾天後,我去給他送清樣,他非常高興。我本來希望他能連做3期廣告,沒想到他開口就定下了一年的封底,先給6期的錢,餘下的半年後一次到位。
第一筆錢到賬後,主編在全體會上狠狠地表揚了我一番,還說:「過去讓大家去聯系廣告,有些同志說雜志知名度低,沒有人願意做,現在看來,還是工作沒有做到家……」並宣布給我提成1000元。我本以為大家應該對我刮目相看,可是我卻發現大家對我的態度微妙了起來。一天下午,我從外面辦事回來,大家正在熱火朝天地聊著什麼,見我進門,突然都不說話了。我只聽見小王說了一句「這個小姑娘不簡單」。我看了看小王,小王有些尷尬。
不久,我去看望大學時的一位老師,跟她說起了這事。老師提醒我不要破壞單位的「生態平衡」,別讓大家因為我而產生不安全感。我當時年輕氣盛,雖然一時覺得如坐針氈,但很快就又覺得自己作為新人,就是要給單位帶來新氣象。
後來,我又幹了一件傻事。雜志社的廢紙很多,落選的稿件、舊報舊刊,隔段時間就要處理一次,每回都是一個姓馬的老頭上門來收。這事以前由高姐管,我來後,賣破爛這種臟累活都由我干。這天,我在上班的路上,看見一個收廢紙的老頭,就隨口問他廢紙多少錢一公斤。老頭說一塊。我想也沒想就把他領到了辦公室。見到高姐,我像立了大功似的,大聲說:「高姐,咱把廢紙賣給這老爺子吧!」高姐說:「咱從來都是賣給老馬的。」我說:「老馬只給6毛,人家給一塊。」高姐不再說什麼,在一旁冷冷地看我收拾各處的廢紙。
下午,主編來找昨天的報紙,高姐指著我說:「找她,她上午剛賣的報紙。」我清楚地記得,我上午專門把最近的報紙放到了櫃子上。新報紙不能這么快就處理掉,這道理我懂。可是,我怎麼找也找不到,主編皺著眉走了。高姐滿臉的幸災樂禍。
雜志社的考勤制度執行得並不嚴格,特別是下午,可以提前溜號。有一天我有事提前走了,第二天發現有人在考勤表上給我畫了早退。考勤制度執行得雖然不嚴格,但只要畫上了遲到、早退,就要被扣20元的工資。我心裡很窩火,悄悄打聽是誰乾的,後來才知道是高姐。我到底哪裡得罪了她?「明眼人」給我「指路」了:收廢紙的老馬,是高姐先生的遠房親戚,單位的破爛都是半賣半送給老馬的。
這以後,我表面上蔫兒了,可心裡還是不服氣,一直努力工作盡量表現自己。見習期滿,我要轉正、定級了。單位開了「背靠背」會議,讓大家評議。我本以為是走過場,可是沒想到,會後主編嚴肅地找我談話,說大家不同意我轉正,說要讓我繼續鍛煉一年。我知道我沒有辦法再在這里待下去了。
現在,我離開這家雜志社已經好幾年了。關於這段經歷,我漸漸少了怨恨,多了理性的反思:我當時的一些同事的確不夠大度、磊落,但我當時似乎也有不妥的行為。每個小環境,都有擺在桌面上的規則,也有伏在暗處的潛規則。不摸清人家的游戲規則,就自作聰明地按著自己臆想的牌理出牌,不輸得一塌糊塗才怪呢。
❸ 功能性滅絕的白鱀豚重現長江是真的嗎
5月14日一共有三名科考隊員拍攝到疑似白暨豚的影像。對於其中一名隊員拍攝到的視頻,專家們首先用肉眼識別判斷,然後又使用計算機對圖像放大,在視頻畫面中發現是江豚。但對於其他兩名科考隊員拍攝的視頻,專家們尚在分析研判中。
「就是說,現在即使在野外發現零星的個體,也不足為奇;即使發現零星的白鱀豚個體,也不會改變其『功能性滅絕』的命運,」張先鋒表示。
❹ 關於生態環境或自然資源被破壞的事例
森林面積銳減
長江流域的原始植被喪失了85%,上游森林覆蓋率已由50年代初30%,下降到現在的10%左右。曾經吸納雨季大量雨水的森林大半已不復存在。
建國初期,長江流域大部分地區均存在較好的植被覆蓋。後由於幾次較大的森林破壞,特別是長期以來掠奪性的、超計劃的、以現代化工具為手段的木材採伐,加之一些地區毀林開荒,致使流域內各省森林郁閉度大幅度減少。50年代到80年代,流域12個省區有林地面積年均下降率為0.6-0.8%,有林地降為疏林的面積以年均9.8%的速度增大,上游地區荒山荒坡面積已達到1.7億畝,占土地總面積的11.3%。1994年,川、滇、陝、甘四省的國有林區採伐森林面積達178.8平方公里,而同期造林僅42.7平方公里。重慶市巫山縣1949年至80年代森林覆蓋率由23.6%下降到11.7%,每年由於森林過度砍伐而新增加的土壤流失量已佔到該區域土壤流失總量的8-12%。
水土流失擴大
50 年代,長江上游水土流失面積 29.95萬km2,目前已達到 39.3萬km2, 占流域面積的 39.1%。長江上游以年平均 6.8億噸 的泥沙輸入中下游,大部分沉積在荊江段和洞庭湖內。目前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積 55.18萬km2,占流域土地面積的 36.2%,年平均侵蝕土壤 24億噸。每年都有幾百萬公頃土地退化,甚至形成裸岩,長江河道河床每年以 1cm 的速度抬高。
研究表明,長江泥沙主要來源於嘉陵江流域、沱江流域、烏江流域和金沙江流域。據宜昌站測定,多年平均年輸沙量達 5.3億噸, 水土流失主要物質來源於耕地,占入江泥沙量的 60%~78%。宜昌站以下,漢口站的年均輸沙量為 4.3億噸。宜昌和漢口間的差值主要是淤在洞庭湖。根據研究,洞庭湖平均每年入湖淤積量高達 0.984億m3,其中 82% 來自長江中上游,而通過湘、資、沅、澧四水的淤積僅占 18%。湖南省由於不合理的開發,水土流失面積從 50 年代的 1.1萬km2 增加到 90 年代的 4.72萬km2,有些地方形成了紅色沙漠,湘、資、沅、澧四水輸入洞庭湖的泥沙 80 年代比 90 年代增加了 34.4%。在四川省,泥沙淤積使400餘座水庫報廢,大渡河龔嘴水電站13年 來累計淤積泥沙2.32億立方米,占庫容的2/3,烏江渡水庫的淤積已 占庫容的1/2以上,水庫調蓄庫容的損失,使洪水暴漲暴落,加劇了洪澇災害與水土流失災害。由於長江夾帶泥沙在長江入海口大量沉積,使得長江入海口北淵航道幾乎近於閉塞,使行洪能力大大減低。
公路、鐵路、礦山開采等開發建設過程中忽視水土保持,隨處亂采亂挖,亂倒亂棄,破壞地貌植被,是水土流失加劇的又一重要原因。四川省每年僅因修公路一項就增加水土流失2678萬噸。據統計,長江中上游地區每年因開發建設造成的人為水土流失面積達1200平方公里左右(其中上游約800平方公里),由此產生了約1.2億噸(上游約1.0億噸)的人為新的水土流失。
萎縮的湖泊
長江流域湖泊眾多,平原和高原地區均有分布。平原地區的湖泊都是淡水湖,總面積約為2.2萬平方公里。全國五大淡水湖中,長江流域佔四個,即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聚納贛江、撫河、信江、鄱江、修水五條河流的來水,煙波浩渺,枯水期面積達3500多平方公里,汛期湖面可達5000平方公里;第二大淡水湖是號稱"八百里洞庭"的洞庭湖,調蓄湘江、資水、沅江、澧水四水,吞吐長江;第三大淡水湖是太湖,第五大淡水湖為安徽的巢湖(淮河流域的洪澤湖為第四大淡水湖)。此外,還有著名的雲南昆明滇池、湖北的洪湖等。
長江岸邊的湖北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譽,50年代有湖泊1066個,總面積達8 300平方千米,但目前僅存309個,總面積縮小到2 656平方千米。武漢三鎮亦有"百湖之城"之譽,但現在已名南符實,湖泊數量銳減為27個。
清代中葉時,洞庭湖面積達6000多平方公里,著名的"八百里洞庭"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此後,水域不停地受到泥沙的侵犯,20世紀60年代以來,每年經荊江"三口"(松滋、太平、藕池)入湖泥沙約12300萬噸,經"四水"(湘江、資水、沅江、澧水)入湖泥沙為3460萬噸,合計15800萬噸。而在出口城陵磯流回長江的泥沙僅為3800萬噸,湖區每年淤積12000萬噸,上百年的淤積,其嚴重程度可想而知。加上人為的築堤墾影響,結果洞庭湖已縮至2820平方公里了,萎縮成"洪水一大片、枯水幾條線"的慘景。1949年到1983年的34年間,湖面縮小38%,圍湖造田使湖面減少2 000萬畝,湖水容量減少40%以上。
鄱陽湖,原來比洞庭湖小,是中國第二大淡水湖。由於洞庭湖受長期的泥沙淤積和圍墾影響,湖面由6000平方公里逐漸縮減至如今的2820平方公里,結果鄱陽湖成了中國第一大淡水湖。
由於鄱陽湖的平時水位高於長江,長江水進不了鄱陽湖,汛期長江水位增高,江水倒灌入湖,可吞吐部分洪水,所以長江泥沙進入鄱陽湖的很少,而鄱陽湖主要對"五水"(贛江、撫河、信江、饒河即潘江、修水)起調蓄作用。因此,鄱陽湖主要受"五水"的泥沙淤積和人為的圍墾影響。
❺ 搜集生態環境及自然資源遭破壞的事例、數據
我國森林覆蓋率僅為13.92%,人均佔有森林面積只相當於世界人均水平的17.2%。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每年消耗一次性筷子450億雙,耗費木材133萬立方米,要砍伐大約2500萬棵大樹,需毀掉146平方公里的森林。一次性木筷的廣泛使用,給森林資源帶來較大的壓力。我國是世界上用水最多的國家,同時也是水資源浪費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生產同樣的糧食,我們比美國多用一倍的水。據水利部副部長張春園介紹,農業用水是我國用水的大頭,約占總用水量的72%,但真正被有效利用的水只佔農業灌溉用水總量的1/3左右,多半損失在送水過程和漫灌之中。工業上,我國萬元產值的耗水量是225立方米,發達國家卻僅有100多立方米。另外,城市生活用水的數量雖遠遠低於農業用水和工業用水量,但生活用水中人們對水資源的毫不吝惜和肆無忌憚的浪費卻與前二者相差不大。據統計,北京市僅一年的洗車耗水量,就相當於一個多昆明湖或6個北海的蓄水量。人們不僅浪費著正在用的水,還在無形中破壞著那些尚未用的水資源。目前,全國約有1/3以上的工業廢水和9/1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經處理就排入河湖, 使得全國90%的城市水環境惡化,加劇了可利用水資源的不足。80年代末期,昆明的一個農民往盤龍江里傾倒一小板車廢舊染料,把整個江染成紅色,使自來水廠停產一天,「一個人就污染一條江」。破壞水、污染水容易,而要治理污水卻很不容易。全國水污染最嚴重的淮河地區每年有180萬噸嚴重污染物COD進入淮河,1998年實施「零點行動」後,COD量降至90萬噸,而要真正達到治污標准,則需將COD量降到30萬噸,這至少還需要投入1萬億元。
除了浪費水和污染水外,由於不明水規律,對水資源的開發缺乏統一規劃和科學管理,也不利於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例如,城市規劃與工業布局未能充分考慮水資源條件,造成局部地區地下水超量開采,水源枯竭。在河西走廊的甘肅省石羊河上,位於下游的民勤盆地80年代尚有6億立方米水資源, 90年代猛降至0.8億立方米,缺水危機籠罩著民勤人,究其主要原因是由於缺乏統一規劃,相距僅百公里的上游武威盆地佔據了16億立方米的水資源。生活在這個豐衣足食時代的我們,是否還記得「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的深遠含義呢?也許沒有多少人還記得了吧。事實就是如此。由於近年來人們的生活過得越來越好,「節約」一詞在人們的心裡已日漸忽視和淡忘了。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種種的浪費現象如果繼續下去的話,其後果是很嚴重的!13億人口,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如果每人每天浪費1元,一年全國就浪費了4745億元;如果每人每月浪費500克糧食,一年全國就浪費了65萬噸糧食;如果每人每月浪費1噸水,一年全國就浪費了156億噸水!每人浪費一度電,就有多少的發電廠一天的發電量啊。積沙成堆,積水成河。如果我們每天都能夠節約一點點的話,就不會出現這些巨大的浪費了。全球最權威的獨立環保機構———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會(WWF)9日發表了迄今為止最詳盡的有關地球資源狀況的報告。該報告預測,由於目前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利用超出其更新能力的20%,如果各國政府再不進行干預,2030年後人類的整體生活水平將會下降。
❻ 地理上的自然狀態什麼意思
自然狀態指沒有受人類活動影響的狀態。
1自然地理環境的穩定性增強
2不是,
❼ 生態學這方面的著名成功人士有哪些成就怎樣
陽含熙,中科院院士,生態學家、林學家,我國生態學開拓者之一。http://museum.nju.e.cn/yc/renwu/yhx.html
李博,中科院院士,植被生態學和草地生態學家,參閱http://www.esc.org.cn/st_mx.asp?xh=494
馬世駿,中科院院士,昆蟲生態學家,參閱網路。
龐雄飛,中科院院士,昆蟲生態學家,參閱網路。
蔣有緒,中科院院士,森林群落學家,參閱http://www.forestry.ac.cn/newcaf/top/jyx.htm
孫儒泳,中科院院士,動物生態學家,參閱http://www.cnnb.com.cn/gb/node2/channel/node13890/node18707/node46725/node46728/userobject7ai1152915.html
劉建康,中科院院士,魚類生態學家,淡水生態學家,參閱http://www.suda.e.cn/ShowNews.aspx?Id=a830de04-2519-4a05-bd05-d3673ca0eb64
張新時,中科院院士,我國數量植被生態學和國際信息生態學研究的創始人,參閱http://www.pyskx.org.cn/news_view.asp?newsid=536
馮宗煒,中國工程院院士,森林生態學和環境生態學家,我國酸雨研究創始人之一。參閱http://www.rcees.ac.cn/dse/cn/team/show001.php?id=19
林鵬,中國工程院院士,海岸生態學家,參閱http://news.fjii.com/2002/10/15/73369.htm
金鑒明,中國工程院院士,環境生態學家,參閱
http://www.mep.gov.cn/tech/zxwkjw/wyjj/wy/200707/t20070720_107012.htm
李文華,中國工程院院士,森林生態學家,參閱http://www.cma.gov.cn/ysfc/jl/200804/t20080425_1018.html
李佩成,中國工程院院士,農業生態學家,參閱http://www.cuaa.net/cur/xyb/yuanshi/gcjj.jsp?id=504
孫鐵珩,中國工程院院士,wuran生態學家,參閱http://www.chinacses.org/CN/News/2006-08/EnableSite_ReadNews118111151156176000.html
辛德惠,中國工程院院士,農業生態學家,參閱http://xyh.cau.e.cn/see_personality.jsp?loginid=539
可參照名人網-環保名人-生態環境部分,http://www.mr699.cn/mr_list_64.html,
我所列的都為科研領域所指生態學范疇。不知你所指的生態學范圍是否和我指的一樣。
❽ 請問期刊 人民長江 和 生態環境 哪個比較好,
不知道你說的生態環境是不是生態環境學報?如果是的話,那就《人民長江》好,這兩個刊物都是中文核心,是同一級別的。生態環境學報以前被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收錄,但是現在不是了。既然都是核心,那就比主管和主辦單位。人民長江是水利部主管的,環境是廣東科協主管的。不是一個級別。如果不是《生態環境學報》的話,那就沒有什麼可以比較的了,因為在正式出版物中,沒有《生態環境》這個刊物。刊名: 人民長江Yangtze River主管: 水利部主辦: 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周期: 半月出版地:湖北省武漢市語種: 中文;開本: 大16開ISSN: 1001-4179CN: 42-1202/TV郵發代號: 38-22歷史沿革:現用刊名:人民長江創刊時間:1955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期刊榮譽:中科雙百期刊Caj-cd規范獲獎期刊第二屆全國優秀科技期刊刊名: 生態環境學報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主管: 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主辦: 廣東省土壤學會;中國土壤學會;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周期: 月刊出版地:廣東省廣州市語種: 中文;開本: 大16開ISSN: 1674-5906CN: 44-1661/X郵發代號: 46-272歷史沿革:現用刊名:生態環境學報曾用刊名:土壤與環境;生態環境;熱帶亞熱帶土壤科學創刊時間:1992該刊被以下資料庫收錄: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2008)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期刊榮譽:Caj-cd規范獲獎期刊請問期刊 人民長江 和 生態環境 哪個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