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生態景區
❶ 東黃山旅遊度假區的景區特色
東黃山旅遊度假區所在的安徽省黃山市譚家橋鎮地處東部黃山腳下,位於東經117°-118°,北緯30°,總面積136平方公里,轄6個村,49個村民小組。鎮境東與旌德縣、績溪縣相連,南和歙縣、湯口鎮接壤,西倚世界級風景名勝—— 黃山,北與三口鎮、新明鄉毗鄰,是進入黃山的必經之地,被稱為黃山的東大門。與城區(甘棠)相距27公里,距黃山南大門(湯口)18公里,是205國道、103省道和即將竣工的合銅黃高速公路之交匯點,是「黃山—— 太平湖—— 九華山」旅遊專線上的重鎮之一。 東黃山旅遊度假區所在的譚家橋鎮,連接著東、南、北三個方向的交通,南北向的合銅黃高速公路和向東的205國道在這里交匯,從而使東黃山成為黃山通往江浙滬的樞紐。皖南山區屬於武夷山北部余脈,山水景觀變幻無窮。黃山作為皖南山區的最高點,自然成為長江與新安江的分水嶺。東黃山旅遊度假區地處黃山東大門,在分水嶺的長江一側。
度假區周邊古村落眾多,內有茶花餐廳、夏家湖生態餐廳,特色是改良徽菜,使得徽菜更合適沿海地區的口味。周邊土菜館林立,經營的都是本地種養殖的傳統美食,各有特色,新鮮有機。 「生態旅遊」不僅是指在旅遊過程中欣賞美麗的景色,更強調一種行為和思維方式,即保護性的旅遊。不破壞生態、認識生態、保護生態、達到永久的和諧,是一種層次性的漸進行為。生態旅遊以旅遊促進生態保護,以生態保護促進旅遊,准確說就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區了解環境的文化和自然歷史,它不會破壞自然,還會使當地從保護自然資源中得到經濟收益。
保護自然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的美學價值
在自然界山水之中感悟到美,體驗到樂,不僅需要主體的審美意識,而且需要主體的道德意識,二者是不能截然分開的。中國古人向來不把道德體驗和審美體驗分割開來,孔子說過,「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仁分說,各有偏重,但這里所說的知,不是與仁毫無關系的知性之知,這里所說的仁,也不是與知毫無關系的情感態度,二者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樂,是在山水之中,體驗人生、感悟生命的樂趣,表達了人與自然界之間的一種微妙的生命關系,是一種人生體驗、感悟與慨嘆。
東黃山旅遊度假區所在地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 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時間長, 年平均氣溫16.3℃年降水量2058mm無霜期達230天左右。7 0%的降水集中在春、夏雨季。主導風向夏季多為東南風,秋季多為北風、西北風。南部臨黃山的高山區,農作物侯象比畈區略遲,落葉喬木凋枯較早。
東黃山旅遊度假區內自然環境得天獨厚,資源極為豐富。內山峰林立,河流縱橫,山清水秀,物產豐盛,景觀頗多。東黃山旅遊度假區范圍內涉及三條水系,東西走向的蒙家河與南北走向的南山河,以及區域內主要河流麻川河。
❷ 各位幫幫忙,黃山景區生態旅遊市場開拓情況如何,最好寫個200字左右,全面一點,論文急用,非常感謝!
很好,安徽省針對黃山不考核工業發展產值,有利於生態保護。
❸ 黃山在哪裡
被譽為「天下第一奇山」的黃山,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四絕」聞名於世,黃山奇松則是「黃山四絕」之首,黃山「無處不石,無石不松,無松不奇」。黃山松,以石為母,以雲為乳,七十二峰,處處都有青松點染,如一支支神奇的畫筆,把五百里黃山抹上了生命的色彩。且不說那展翅欲飛的鳳凰松,玉麒騰躍的麒麟松;也不說那輕歌低吟的豎琴松,纏綿親妮的連理松。單是那漫山遍野普普通通的無名松,就足以把黃山裝點得妙不可言。正因有了遍布峰林溝壑的黃山松,於是,黃山的景美了,山活了,風動了,雲涌了,雨多了,泉響了……連山石也有了靈氣。難怪古人說:「黃山之美始於松。」俗話說「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
黃山松針葉短硬,樹冠扁平,頸干粗韌,葉色濃綠,盤根於石,傲然挺拔,生態適應性極強,1961年,著名林學家鄭萬均等通過考察和鑒定發現黃山松與台灣松其實是同一樹種。
黃山松,是植物學上一個獨立的品種,是以黃山命名的兩針葉松樹,廣布於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灣諸省及河南南部、湖北東部,生長在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峰山頂、陡坡、山脊、裸岩等地段。黃山松針葉短硬,樹冠扁平,頸干粗韌,葉色濃綠,盤根於石,傲然挺拔,生態適應性極強,在懸崖陡壁上形成樹冠平展的旗形樹,在平緩的山坡或山脊上形成不同年齡級的黃山松林,姿態各異,構成景區獨特的景色。黃山松的外形與華北、西北的油松極為相似,故過去很長時間里人們一直把黃山松當作油松。1936年,中國植物學家來黃山進行實地考察,經鑒定認為黃山松針葉短,微細,樹脂的數量、位置與油松截然不同,是一種新樹種,因為這一科學現象是在黃山首次發現,所以就以黃山來命名這一樹種。1961年,著名林學家鄭萬均等通過考察和鑒定又發現黃山松與台灣松其實是同一樹種,於是將黃山松與台灣樹合並為一種,改學名為PINUS TAIWANENSIS,仍保留「黃山松」這一中文學名。
雙龍松
黃山松盤根於危岩峭壁之中,挺立於峰崖絕壑之上,或倚岸挺拔,或盤曲虯勁,或獨立峰巔,或倒懸絕壁,或冠平如蓋,或尖削似劍。有的循崖度壑,繞石而過;有的穿罅穴縫,破石而出。忽懸、忽橫、忽卧、忽起。巨松高數丈,小松不盈尺,破石而生,蒼勁挺拔。那姿態,美得讓人稱奇,奇得讓人叫絕。
黃山松的千姿百態和黃山的自然環境有著很大的關系。黃山松的種子能夠被風送到花崗岩的裂縫中去,以無堅不摧、有縫即入的鑽勁,在那裡發芽、生根、成長。黃山泥土稀少,但花崗岩中肉紅色的長石中含有鉀,夏天雷雨過後空氣中的氮氣變成氮鹽,可以被岩層和泥土吸收,進而為松樹的根系吸收;松樹的根系不斷分泌一種有機酸,能慢慢溶解岩石,把岩石中的礦物質和鹽類分解出來為己所用,花草、樹葉等植物腐爛後,也分解成肥料,被黃山松吸收,這樣黃山松便在貧瘠的岩縫中存活、成長。由於大部分黃山松都有是依峭壁而生,植物天生的喜光性,向陽性和求取水份的本能,使得黃山松的枝枒都明顯地向一邊傾斜。正是因為地理環境和陽光、雲霧、風霜等氣候條件的影響,造化出黃山松千姿百態的奇狀。
連理松(冬)
黃山松是黃山自然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1990年,黃山列入《世界雙遺產名錄》,其中有54棵古樹名木被列入了《名錄》,這54棵古樹名木中有32棵就是黃山松。
黃山松堅韌傲然,美麗奇特,但生長的環境卻十分艱苦,因而生長速度異常緩慢,一棵高不盈丈的黃山松,往[3]往樹齡上百年,甚至數百年;根部常常比樹干長幾倍、幾十倍,由於黃山松的根扎得很深,能夠汲取岩石深處的養份,黃山才松能堅強地立於岩石之上,雖歷風霜雨雪卻依然永葆青春。
龍爪松
黃山松是黃山自然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數出名字的松樹成百上千,每顆都獨具魅力。黃山園林部門從1982年3月開始,陸續為黃山古樹名木登記建檔,目前已完成110株古樹名木的登錄工作,其隸屬21科、32屬、36種。
黃山松的觀賞價值自然不用多說,黃山松同時還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南唐李廷珪曾用黃山鬆鬆煙為原料,製作出豐肌膩理,光輝如漆,經久不褪,香味濃郁的佳墨,直到今天,李廷珪墨仍然是文房四寶之一徽墨中的一個響當當的品牌。
黃山松具有使人陶醉的魅力,富有雄渾浪漫的詩意和含蓄深邃的意境,誘發藝術家無限的遐想和創作激情,並且付之筆端,躍然紙上,攝入鏡頭。
豎琴松(冬)
黃山是「黃山文化」的發祥地,而黃山松則具有使人陶醉的魅力,富有雄渾浪漫的詩意和含蓄深邃的意境,誘發藝術家無限的遐想和創作激情,並且付之筆端,躍然紙上,攝入鏡頭。因此,以黃山為題材的文藝作品大量涌現,這些文藝作品不僅有鮮明的藝術特色,而且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藝寶庫。
明末清初,有一批畫家寄情黃山,描繪黃山的美景,如漸江、石濤、查士標、梅青、虛谷、雪庄,其中最有成就的是石濤。現代名家有黃賓虹、汪采白、張大幹、傅抱石、劉海粟、李可染等,他們筆下的黃山,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為中國山水畫寶庫中留下了珍貴的遺產,形成了黃山畫派。黃山松則是他們筆下最重要的創作對象之一。
探海松與石筍峰
古往今來,詠贊黃山的詩詞歌賦不計其數,最早吟詠黃山的文學作品出現在唐代,大詩人李白游歷黃山,寫下了《送溫處士歸[白鵝峰舊居》和《贈黃山胡公暉求白鷳(有序)》兩首,最早記述黃山的游記是宋代吳龍翰的《黃山記游》,作於宋咸淳戊辰(1268)年,明萬曆年間潘之恆編纂的《黃海》,就記載了宋代、元代、明代的一些名人游黃山所寫的游記。據不完全統計,從晚唐到清末,描寫黃山的詩詞歌賦就有近3萬首,後人寫黃山的詩文就更加不計其數了。
倒掛松
倒掛松在蓮花峰道中,舊志所列九大名松之八。奇松似蒼虯逆懸,根莖怒生。此松已枯死。如今在去玉屏樓道中的「一線天」左側峰壁下。也有倒掛松,其根在上,盤生於石隙中,主幹倒長約1米又折向上伸出枝葉,如龍戲水.倒掛高空,形態奇特,獨具一格。
望泉松
望泉松生長在盼客松附近,生於一懸崖峭壁上。古松巨大,斜向生長,樹冠伸向湯泉,似在探望湯泉之勝,故名「望泉松」。有詩詠曰:「大夫峰頂望溫泉,幾度滄桑已變遷。萬態風雲遮眼過,老松相伴有青煙。」
貼壁松
貼壁松在天都新道「試膽石」下。古松高大挺拔,緊貼岩壁,故名「貼壁松」。其枝幹傾斜,向一側伸展,形態奇特。有詩贊曰:「貼壁而生足底堅,人間遙隔幾重煙。天崩地裂身猶健,哪怕嚴寒酷暑煎。」
有兩株。一株位於黃山白雲新道,從天海至步仙橋段的懸崖峭壁上,海拔1450米處。紮根於岩隙,主幹緊貼岩壁,樹枝向兩側舒展,形如一幅美妙的鐵畫。樹齡200年,高7.5米,干圍0.65米,冠幅直徑4米。另一株位於黃山天都新道「試膽石」下,海拔1700米處。高大挺拔,主幹緊貼岩壁,枝梢向前斜傾,形態奇異。此樹樹齡400年,高11米,干圍1.5米。
黃山松,生長在海拔800米以上的黃山之巔,是植物學上一個獨立的品種,它盤根於危岩峭壁之中,挺立於峰崖絕壑之上,巨松高數丈,小松不盈尺,破石而生,蒼勁挺拔,那姿態,美得讓人稱奇,奇得讓人叫絕。
黃山松千姿百態,或聳立挺拔,似擎天巨人;或翠枝舒展,如流水行雲;或虯根盤結,如蒼龍凌波;或矯健威武如猛虎歸山——迎客松,送客松,陪客松,讓人倍感親切;豎琴松、連理松、探海松、讓人浮想聯翩……
黃山松的特點是針葉短而稠密,樹冠平整如蓋蒼翠欲滴,惹人喜愛。
且不說那展翅欲飛的鳳凰松,玉麒騰躍的麒麟松;也不說那輕歌低吟的豎琴松,纏綿親妮的連理松。單是那漫山遍野普普通通的無名松,就足以把黃山裝點得妙不可言。
而立於玉屏峰上的迎客松,則是千千萬萬黃山松中的至寶,她雍容端莊,儀態萬方,讓人魂牽夢繞,流連忘返。迎客松是黃山的代表和象徵,更是黃山人的化身和驕傲,她不僅被黃山人視為珍寶,更被中國人視為國寶。於是她的倩影走進了各族人民的心中,走進了人民大會堂,如今,又伴隨著改革開放,和黃山旅遊事業的真正身為黃山人才惦量得出。發展而走出國,走向世界。可是,迎客松畢竟已是壽逾千年的古鬆了。黃山人極為重視迎客松的保護工作。黃山園林局自1983年起,就為迎客松配備了一位專職特護,對她實行全天候科學守護。十多年來,迎客松未出現過任何意外。
黃山松,熱情而又穩重,好客卻不謙卑,親切略帶矜持,迎賓絕無虛意,她不僅描繪了黃山人的性格,更體現了中國人的風采!
迎客松挺立於玉屏峰東側,文殊洞上,破石而生,壽逾八百年。松名始見於民國《黃山指南》。樹高10米左右,胸徑64厘米,地徑75厘米,枝下高2.5米。樹千中部伸出長達7.6米的兩大側枝展向前方,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揮展雙臂,熱情歡迎海內外賓客來黃山游覽。此松被稱為黃山松的代表。姿態蒼勁,翠葉如蓋,剛毅挺拔,彬彬有禮,形象可愛。有詩贊曰:「奇松傲立玉屏前,閱盡滄桑色更鮮。雙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壽干年。」遊人到此,目睹此松,頓時游興倍增,紛紛攝景留念,引以為幸。北京人民大會堂安徽廳陳列的巨幅鐵畫《迎客松》,就是根據它的形象製作的。迎客松已蜚聲中外,成為中華民族熱情好客的象徵。迎客松作為國之瑰寶,是當之無愧的。
從天都新道「天地一線」回首,可見此松。它伸展巨臂,姿態很像玉屏峰前的迎客松,似在盼望遊客登臨,故名「盼客松」。但長期僻居深山,寂寞千百年,自天都新道開通後才展現風采。今人有詩贊曰:「古松曠劫守深山,盛世而今路始盤。盼到天明終有客,願將青翠獻人間。」
望客松
望客松在玉屏峰至蓮花溝的途中。松干粗矮,樹皮黝黑,樹冠密集而傾斜,姿態蒼勁優美,因其挺立高崖,似登高眺望遊客,故名「望客松」。有《相見歡·望客松》詞詠之:「千年久立高岩,笑顏堆。待客情深乍見,又分開。留難住,歡聲去,幾時回?望眼欲穿揮淚,盼重來。」
清康熙八年《黃山志》列為九大名松之五。在玉屏樓至蓮花溝道中,老鷹石下。樹身高3米,側枝密集在2米高度,盤曲於四周,然後平伸,向北面傾斜,針葉簇集頂部,樹冠鋪展平整,狀如用蒲草編成的供僧、道打坐、跪拜之用的蒲團,故名。冠幅直徑10米,投影面達78平方米。清人丁廷健有詩詠曰;「蒼松三尺曲如盤,鐵干橫披半畝寬。疑是浮丘錢坐處,至今留得一蒲團。」詩中將蒲團松的形狀與浮丘得道的傳說聯系在一起進行描述,使蒲團松顯得更加神[1]奇而富有魁力。今人亦有詩曰:「松冠平扁似鋪棉,形若蒲團半畝圓。大廈千間張錦綉,何如頂上好安眠。」
探海松在天都峰頂,經過天橋,可望見一棵古松懸在危崖上,即為探海松。它有一側枝很長,傾伸前海,猶如蒼龍探取海中之物。故名。相傳,有位仙人應邀去天 探海松都赳宴,行至橋上,只見雲海翻騰,浩氣臨空,於峰萬壑,倏忽變幻。他看得如醉如痴,將赴宴忘得一干二凈。另一位仙人東方朔見此光景,即拍拍他的肩膀,笑曰:「老翁老翁,猶似老松,不嘗他酒,獨飲海風,一醉千年,其樂無窮。」那仙翁一聽,覺得此話頗有道理,心想:這里比仙宮還美,何不在此一醉千年?於是便搖身一變,化作一棵蒼勁的松樹,日夜飽飲海上的煙霞。這就是探海松。因其造型奇特,故舊志將它列入黃山「十大名松」。有詩詠之:「天都絕壁一松奇,古干傾斜勢欲離。要與龍王爭海域,側身欲跳舞披靡。」
分迎客松、陪客松和送客松。
迎客松:
迎客松迎客松在玉屏樓左側,倚獅石破石而生,高10米,胸徑0.64米,樹齡至少已有800年,一側枝椏伸出,如人伸出臂膀歡迎遠道而來的客人,雍容大度,姿態優美。是黃山的標志性景觀。
陪客松:
位於黃山玉屏峰前文殊台上,海拔1670米處。四棵古松,猶如仙女,亭亭玉立,姿態秀麗,常年累月在此陪伴遊人觀景,故名。樹齡均已500年,均高5米。東側兩棵,干圍1.15米;西面兩棵,干圍1米。冠幅直徑均為5米。陪客松正對玉屏樓,如同一個綠色的巨人站在那兒,正陪同遊人觀賞美麗的黃山風光。
送客松:
送客松高4.8米,樹齡約450年,立於玉屏樓右側道旁,虯干蒼翠,側伸一枝,似作揖送客,故名送客松。
黃山延綿數百里,千峰萬壑,比比皆松。黃山松,它分布於海拔800米以上高山,以石為母,頑強地紮根於巨岩裂隙。黃山松針葉粗短,蒼翠濃密,干曲枝虯,千姿百態。或倚岸挺拔,或獨立峰巔,或倒懸絕壁,或冠平如蓋,或尖削似劍。有的循崖度壑,繞石而過;有的穿罅穴縫,破石而出。忽懸、忽橫、忽卧、忽起,「無樹非松,無石不松,無松不奇」。
黃山松是由黃山獨特地貌、氣候而形成的中國松樹的一種變體。黃山松一般生長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地方,通常是黃山北坡在1500-1700米處,南坡在1000-1600米處。黃山松的千姿百態和黃山自然環境有著很大的關系。黃山松的種子能夠被風送到花崗岩的裂縫中去,以無堅不摧、有縫即入的鑽勁,在那裡發芽、生根、成長。黃山泥土稀少,但花崗岩中肉紅色的長石中含有鉀,夏天雷雨後空氣中的氮氣變成氮鹽,可以被岩層和泥土吸收,進而為松樹的根系吸收;松樹的根系不斷分泌一種有機酸,能慢慢溶解岩石,把岩石中的礦物鹽類分解出來為己所用;花草、樹葉等植物腐爛後,也分解成肥料;這樣黃山松便在貧瘠的岩縫中存活、成長。地勢崎嶇不平,懸崖峭壁縱橫堆疊,黃山松無法垂直生長,只能彎彎曲曲地甚至朝下生長。由於要抗暴風御冰霜,黃山松的針葉短粗,冠平如削,色綠深沉,樹乾和樹枝也極堅韌,極富彈性。黃山松的另一特點是,由於風吹日曬,許多松樹只在一邊長出樹枝。黃山松姿態堅韌傲然,美麗奇特,但生長的環境十分艱苦,因而生長速度異常緩慢,一棵高不盈丈的黃山松,往往樹齡上百年,甚至數百年;根部常常比樹干長幾倍、幾十倍,由於根部很深,黃山松能堅強地立於岩石
最著名的黃山松有:迎客松(位於玉屏樓的石獅前面),送客松(位於玉屏樓的右邊),蒲團松(位於蓮花溪谷),鳳凰松(位於天海),棋盤松(位於平田石橋),接引松(位於始信峰),麒麟松(位於北海賓館和清涼台之間),黑虎松(位於北海賓館和始信峰之間),探海松(位於天都峰的鯽魚背旁邊),團結松──這就是黃山的十大名松。過去還曾有人編了《名松譜》,收錄了許多黃山松,可以數出名字的松樹成百上千,每顆都獨具美麗、優雅的風格。
❹ 黃山旅遊生態資源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
優勢:1、自然生態旅遊資源得天獨厚,人文旅遊資源具有獨特性,素有「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
2、合理的組織結構和健全的法律法規。
3、區位於交通的優勢,位於長三角位置,接近於主流客源市場。
4、政策扶持,安徽省「861」計劃與「443」計劃明確提出把黃山市建設為國際化的旅遊度假基地。
劣勢:1、地名混亂,黃山的名稱問題至今難以得到解決。
2、經濟單一,旅遊淡旺季懸殊。旺季主要集中在5-10月及節假日,其它時段比較冷清。
3、部分旅遊產品質量欠佳,接待設施有待改善。
4、旅遊市場的營銷的宣傳力度不足。
5、經濟總量與旅遊產業總量都偏低。
6、缺乏高素質的體育旅遊人才。
機遇:1、體育旅遊需求逐年增加,客源市場廣闊。
2、新時期交流與合作帶來的機遇。
3、北京奧運與上海世博會帶來的契機。
威脅:1、體育旅遊會給環境帶來一定的負面效應。
2、周邊旅遊地激烈的競爭環境,黃山距離蘇浙滬較近,像千島湖、烏鎮等景點競爭激烈。
3、旅遊管理體制落後,黃山市從事旅遊業的有集體企業、三資企業、私人企業等。各種企業的性質、規模、經濟水平、服務水平相差很大。
❺ 黃山市西溪南濕地公園在哪裡
黃山市西溪南濕地公園全名叫做黃山市西溪太平湖國家濕地公園,地址在黃山市黃山區103省道。
太平湖國家濕地公園位於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境內,地處黃山和九華山之間,是鑲嵌在"黃山-太平湖-九華山"黃金旅遊線上的一顆璀璨明珠,被贊譽為"黃山情侶"、"皖南翡翠"和"東方日內瓦湖",總面積98.5平方公里,其中水面面積88.6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0米,屬國家一級水體。
其濕地景觀資源豐富且獨特、生態環境優良、山水風光優美、動植物資源豐裕、歷史文化底蘊深厚。
(5)黃山生態景區擴展閱讀:
黃山市西溪太平湖國家濕地公園主要景點:
1、濕地生態保育區。濕地生態保育區是濕地公園保護的"核心區",面積10.24平方公里,這里擁有典型的河口濕地和草本沼澤濕地景觀,薈萃了太平湖濕地的精華,其功能定位科學考察、生態監測、濕地研究和生態旅遊。除建設一些用於科學研究的設施。
2、濕地科普教育區。濕地科普教育區緊鄰公園的核心保護地帶,面積12.21平方公里,是太平湖濕地公園內包含陸地面積最多的區域,既有濕地景觀,又有景色宜人的田園風光。其功能定位生態科普教育、生態觀光和鄉野休閑。
3、大湖親水運動休閑區。大湖親水運動休閑區是太平湖水面最為開闊的區域,面積35.42平方公里。充分利用和提升現有的基礎設施,並結合公園入口外圍的停車場、加油站等旅遊服務設施的建設,打造為濕地公園主要的遊客接待區域。
4、九曲灣歷史與民俗文化體驗區。九曲灣歷史與民俗文化體驗區的面積25.21平方公里,這里不僅水域蜿蜒曲折,湖灣港汊參差錯落,還分布有以眾家山遺址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和古人類文化、以龍窯寨為代表的制陶文化、以輪渡村和平龍山茶園為代表的鄉村民俗文化和農耕文化等。
❻ 我國著名的風景區――黃山的位置及特點
1、位置
黃山風景區位於安徽省黃山市,南北長約40公里,東西寬約30公里,面積約1200平方公里,其中精粹風景區154平方公里。黃山山脈東起績溪 縣的大嶂山,西接黟縣的羊棧嶺,北起太平湖,南臨徽州山區。主峰蓮花峰,海拔1864.8米。黃山是中國著名風景區之一,世界游覽勝地。
2、特點
(1)黃山處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內,由於山高谷深,氣候呈垂直變化。同時由於北坡和南坡受陽光的輻射差大,局部地形對其氣候起主導作用,形成雲霧多、濕度大、降 水多的氣候特點。黃山集名山之長。泰山之雄偉,華山之險峻,衡山之煙雲,廬山之瀑,雁盪山之巧石,峨嵋山之秀麗,黃山無不兼而有之。明代旅行家、地理學家 徐霞客兩游黃山,贊嘆說:「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又留「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美譽。更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稱。可以說無峰不石,無石 不松,無松不奇,並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 黃山四絕著稱於世。其二湖,三瀑,十六泉,二十四溪相映爭輝。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異。黃山還兼有「天然動物園和天下植物園」的美稱,有植物近 1500種,動物500多種。黃山氣候宜人,是得天獨厚的避暑勝地,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療養避暑勝地。
(2)黃山自然環境條件復雜,生態系統穩定平衡,植物垂直分帶明顯,群落完整,還保存有高山沼澤和高山草甸各一處,是綠色植物薈萃之地,森林覆蓋 率為56%,植被覆蓋率達83%。黃山野生植物有1452種,其中屬國家一類保護的有水杉,二類保護的有銀杏等4種,三類保護的8種,有石斛等10個物種 屬瀕臨滅絕的物種,6種為中國特有種,黃山特有2種,首次在黃山發現或以黃山命名的植物有28種,尤以名茶「黃山毛峰」、名葯「黃山靈芝」馳名中外。 黃山動物種類300多種,有梅花鹿、黑麂、毛冠鹿、蘇門羚、長尾雉等14種中國國家級保護的野生動物。
❼ 黃山旅遊最佳路線
太極拳是我們國家第一批申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也是智慧的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
太極拳的來源最早出自南北朝時期的程靈洗(黃山市屯溪區篁墩村)
「黃山旅遊」黃山養生之旅 5天4晚 ¥2480/人起
黃山
【四大道教名山-齊雲山】源於山水,根植沉浸式養生隱文化。獨特的道文化和道士文化,接天氣更接地氣。齊雲山是太極鼻祖張三豐羽化的地方。太極其妙,妙在「慢」字,因而才能平心靜氣、修身養性進而思考天地道法與己身達到養生之效(體驗太極養生需加500元/場自理,2.5小時為一場)。
【徽派古村—唐模】被譽為「中國水口第一村」,這里田園風光幽雅別致,水口園林碩果僅存,亭坊街橋古韻悠悠。古戲台喝茶聽戲。
徽州生態茶園(採茶炒茶體驗)
【生態茶園】黃山產茶始於宋明。初稱黃山雲霧。至清光緒,終更名毛峰。黃山毛峰為烘青綠茶的代表。了解徽州茶葉製作、徽州茶道之禮,從選茶、泡茶、品茶進一步了解茶葉的養生之道;
【黃山毛峰】中國歷史名茶之一,屬於綠茶。其外形微卷,狀似雀舌,綠中泛黃,銀毫顯露,且帶有金黃色魚葉(俗稱黃金片)。入杯沖泡霧氣結頂,湯色清碧微黃,葉底黃綠有活力,滋味醇甘。
❽ 黃山簡介的內容是什麼
黃山屹立在中國安徽省南部(北緯30度1分,東經118度1分),盤垣於歙、黟、太平、休寧四縣之間,方圓250平方公里,精華部份154平方公里。黃山原稱作黟山,因傳說軒轅皇帝曾在此修身煉丹,唐天寶六年(公元747年)改名。黃山不僅以奇偉俏麗、靈秀多姿著稱於世,還是一座資源豐富、生態完整、具有重要科學和生態環境價值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屬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已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黃山現已成為中國名山之代表,素有「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天下第一奇山」之稱,並與長江、長城、黃河並稱為中華民族的象徵之一。
黃山為群山構造,「奇松、怪石、雲海、溫泉」被稱為「黃山四絕」,神奇的冬景和壯美的日出,更讓遊客流連忘返。山中有名可數的就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他們或崔嵬雄渾、或俊俏秀麗,布局錯落有致、巧然天成。蓮花峰、光明頂、天都峰為黃山三大主峰,海拔高度均在一千八百米以上,並以三大主峰為中心向四周鋪展,跌落為深壑幽谷,隆起成峰巒峭壁,呈現出典型的峰林地貌。「峰奇石奇松更奇,雲飛水飛山亦飛」,遍布峰壑的黃山松,破石而生,盤結於危岩峭壁之上,挺立余風牙決壑之中,或雄壯挺拔,或婀娜多姿,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黃山無時不松,奇特的古松,難以勝數。最著名者有迎客松、卧龍松、探海松、黑虎松等30餘株。多少年來,它們抵禦風吹雨打,霜劍冰刀,吸取岩石中的點滴水分和營養,迎著陽光穩穩地屹立於峰崖之上。而黃山雲流動於千峰萬壑之間,或成濤濤雲海,浩瀚無際,或與朝霞、落日相映,色彩斑斕,壯美瑰麗。
黃山溫泉,古稱「靈泉」、「湯泉」、「硃砂泉」,水質清澈,可飲可浴,是黃山一絕。黃山是長江與錢塘江兩大水系的分水嶺。特殊的地理位置,構成36條大峽谷、形成36源,匯流24溪。山水迸瀉,形成飛瀑,懸垂如練,濺珠噴玉。「山中一夜雨,處處掛飛泉」,瀑布中著名者有「人字瀑」、「百丈泉」、和「九龍瀑」。
由於黃山花崗岩體垂直節理十分發育,斷裂和裂隙縱橫交錯,形成瑰麗多姿的花崗岩洞穴與孔道,使之重嶺峽谷,關口處處。更有力帶豐厚的文化積淀,摩崖石刻等名勝古跡200多處。加上日出、日落、雲霧、松濤、佛光、秋色、物松、冰掛等自然奇觀,幽谷泉鳴,鳥語花香,整個景區猶如一幅幅立體的壯麗畫卷。
黃山是美的綜合體,是天地造化的寵兒。隨便一處,或松或石、或雲海清泉,無一不美,無處不奇,置身其間,使人似覺得到了天上人間,不得不感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美麗的黃山,以她博大的胸懷,張開了熱情的手臂,迎接著五湖四海的朋友們。
黃鶴樓簡介:沖決巴山群峰,接納瀟湘雲水,浩盪長江在三楚腹地與其最長支流漢水交匯,造就了武漢隔兩江而三鎮互峙的偉姿。這里地處江漢平原東緣,鄂東南丘陵余脈起伏於平野湖沼之間,龜蛇兩山相夾,江上舟輯如織黃鶴樓天造地設於斯。
黃鶴樓是古典與現代熔鑄、詩化與美意構築的精品。她處在山川靈氣動盪吐鈉的交點,正好映和中華民族喜好登高的民風民俗、親近自然的空間意識、崇尚宇宙的哲學觀念。登黃鶴樓,不僅僅獲得愉快,更能使心靈與宇宙意象互滲互融,從而使心靈凈化。這大約就是黃鶴樓美的魅力經風雨而不衰,與日月共長存原因之所在。
巍峨聳立於武昌蛇山的黃鶴樓,享有「天下絕景」的盛譽,與湖南嶽陽樓,江西滕王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黃鶴樓始建於三國時期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傳說是為了軍事目的而建,孫權為實現「以武治國而昌」(「武昌」的名稱由來於此),築城為守,建樓以嘹望。至唐朝,其軍事性質逐漸演變為著名的名勝景點,歷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覽,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唐代詩人崔顥一首「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已成為千古絕唱,更使黃鶴樓名聲大噪。
至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黃鶴樓已具規模,使不少江夏名士「游必於是,宴必於是」。然而兵火頻繁,黃鶴樓屢建屢廢。最後一座「清樓」建於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毀於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此後近百年未曾重修。
年10月,黃鶴樓重修工程破土開工,1985年6月落成,主樓以清同治樓為藍本,但更高大雄偉。運用現代建築技術施工,鋼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結構。飛檐5層,攢尖樓頂,金色琉璃瓦屋面,通高51.4米,底層邊寬30米,頂層邊寬18米,全樓各層布置有大型壁畫、楹聯、文物等。樓外鑄銅黃鶴造型、勝像寶塔、牌坊、軒廊、亭閣等一批輔助建築,將主樓烘托得更加壯麗。登樓遠眺,「極目楚天舒」,不盡長江滾滾來,三鎮風光盡收眼底。
黃鶴樓的形制自創建以來,各朝皆不相同,但都顯得高古雄渾,極富個性。與岳陽樓、滕王閣相比,黃鶴樓的平面設計為四邊套八邊形,謂之「四面八方」。這些數字透露出古建築文化中數目的象徵和倫理表意功能。從樓的縱向看各層排檐與樓名直接有關,形如黃鶴,展翅欲飛。整座樓的雄渾之中又不失精巧,富於變化的韻味和美感。
❾ 去黃山旅遊一般需要用多少天
黃山旅遊一般安排三天,建議自助游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