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生態的變化
Ⅰ 身邊生態環境情況變化
發展循環經濟,走清潔發展、安全發展道路,實現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回可持續發展。在河流源答頭區、重點水源涵養區、水土保持的重點預防保護區,認真實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和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態建設工程。加強全市森林資源常年性管護;完成退耕還林和配套荒山造林3萬畝。2010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72.8%。繼續加強水土保持工作,2010年治理水土流失89866.67公頃。
工業企業要樹立循環經濟理念,推行清潔生產方式,加強污染治理力度,降低單位產品能耗、水耗、物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努力實現工業「增產不增污,增效不增耗」。對不能達標的企業堅決「關、停、並、轉」,對位於市區嚴重擾民的高污染、高載能工業企業,要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改造、遷移或關閉。
全面開展以基礎設施建設、飲用水源地保護、能源建設、生活污水及垃圾處理、農業有機物處置為主要內容的效城鎮環境綜合整治。進一步加快城市污水收集管網和垃圾處理場、垃圾收運系統建設,通過生態養殖、沼氣池建設、生產有機肥料等方式對農村生活垃圾實行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利用,有效維護農村生態環境。
Ⅱ 我國生態環境的基本狀況是什麼
1、自然環境先天不足
中國土地總量雖然較大,土地總量位居世界第三,但人均佔有土地面積只有0.8公頃,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山地、高原、丘陵面積占國土面積的69.27%,所構成的復雜地形地質條件,在重力梯度、水力梯度的外營力作用下易造成水土流失,再加上地質新構造運動較活躍,山崩、滑坡、泥石流危害嚴重。
2、水土流失仍很嚴重
據國務院公布的遙感調查結果,1989年底中國輕度以上的土壤侵蝕面積為367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38.2%,其中水蝕面積179萬平方公里,風蝕面積188 平方公里,全國平均每年因人為活動新增水土流失面積達1萬平方公里,每年流失土壤總量達50億噸,佔世界年流失量的19.2%,其中有33億噸是耕地土壤。
3、荒漠化面積呈擴大趨勢
中國是世界上荒漠面積較大、危害嚴重的國家之一,全國荒漠化土地總面積為262.2萬 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27.2%,其中風蝕荒漠化160.7萬平方公里,水蝕荒漠化20.5萬平方公里,冰融荒漠化36.3萬平方公里,土壤鹽漬化23.3萬平方公里,超過全國現有耕地面積的總和,有近4億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威脅,全國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540億元。
4、生物多樣性減少
中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其豐富程度佔世界第9位。中國的野生動物和植物分別佔世界總數的9.8%和9.9%,中國陸地森林生態系統有16大類和185類,區系豐富,生態類型多,為野生動、植物棲息和繁衍創造了優越的條件,中國陸地的野生動、植物有80%以上物種在森林中生存。
(2)環境生態的變化擴展閱讀:
一、保護措施:
1、保護生態環境,防止土地荒漠化
實施綠色工程,保護生態環境,防止土地荒漠化是當前一項緊迫的任務。保護長江黃河源頭,嚴禁在江河源頭採金、挖草(甘草、蟲草、發菜);加強長江黃河上中游森林植被建設、「三北」防護林建設;嚴格實施生態脆弱區的禁采禁伐、禁漁、禁獵,實施退耕還林、退耕還草、退耕還湖還海,封山育林、風沙區造林植草。
2、建立適合現階段生態環境建設的自然保護區管理體制。
自然保護區是近代人類為保護生態環境、野生動植物、生物多樣性、自然遺跡的一大創舉,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象徵。自然保護區制度盡可能地保護了典型的生態,保護了動植物種質遺傳資源。
截至1997年底,中國已建成各類自然保護區926個,總面積76.98萬k㎡,占國土面積的7.64%。其中14個自然保護區加入人與生物圈網路,6個被列人國際重要濕地名錄。因此,進一步加強適合中國國情的自然保護區管理體制,必將為中國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做出貢獻。
3、正確對待自然生態資源,實行綠色經濟。
發展模式生態環境的破壞是人類追求超額回報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付出的慘重代價。生態環境的恢復需要比所得回報數倍乃至數十倍的付出,同時還得忍受數十年甚致上百年的生態災難。為此,人類必須改變傳統的無償佔有、掠奪式的經濟發展模式,實行綠色經濟模式。
承認並正視生態環境資源的資本的屬性,在經濟成本核算中要提取「折舊」費,要提生態資源稅,還要分得相應紅利——即利潤中的台理分額,以保證生態環境的保護、修復以及改善有充分的經濟基礎。
4、提倡綠色消費,節約物質資源。
綠色消費是人類在確保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提高生活水平的消費方式。綠色消費應盡快取代一味追求享樂的高消費而毫無節約的消耗自然資源的消費觀。當前,應提倡適度消費,要減少一次性消費,要加強資源的重復利用,要把地球上的其他生命物種看作維系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夥伴。
綠色消費就是不影響子孫後代的生存和發展,為他們留下青山綠水,留下豐富的可供永續利用的生態環境資源。
二、生態系統的組成:
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其中生產者為主要成分。不同的生態系統有: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分為湖泊生態系統、池塘生態系統、河流生態系統等)、農田生態系統、凍原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
其中,無機環境是一個生態系統的基礎,其條件的好壞直接決定生態系統的復雜程度和其中生物群落的豐富度;生物群落反作用於無機環境,生物群落在生態系統中既在適應環境,也在改變著周邊環境的面貌。
各種基礎物質將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緊密聯系在一起,而生物群落的初生演替甚至可以把一片荒涼的裸地變為水草豐美的綠洲。生態系統各個成分的緊密聯系,這使生態系統成為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機整體。
Ⅲ 近幾年來生態環境的變化
近幾年是拉尼抄娜現象主導襲,取代了前些年的額厄爾尼諾氣候.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面溫度持續異常偏冷的現象(與厄爾尼諾現象正好相反),是熱帶海洋和大氣共同作用的產物. .2008年年初的南方雪災可以看出,拉尼娜仍未消失.
Ⅳ 簡述東北生態環境變化的主要表現
東北地區生態環境的變化主要表現在:
①森林采育失調,可采森林資源枯竭,生態功能嚴重衰退;
②東北平原西部地區土地荒漠化嚴重;
③黑土區水土流失嚴重,質量退化;
④濕地大幅度萎縮退化,生態功能嚴重衰退;
⑤松遼流域水質污染嚴重,城市河段尤其突出;
⑥大城市空氣顆粒物污染嚴重,部分地區酸雨污染突出;
⑦部分資源型城市礦山環境問題嚴重。
Ⅳ 景觀變化會對生態環境帶來哪些影響
第一,自然界沒有廢物,每一個健康生態系統,都有一個完善的食物鏈和營養級,秋天的枯枝落葉是春天新生命生長的營養。公園中清除枯枝落葉實際上是切斷了自然界的一個閉合循環系統。在城市綠地的維護管理中,變廢物為營養,如返還枝葉、返還地表水補充地下水等就是最直接的生態設計應用。第二,自然的自組織和能動性,自然是具有自組織或自我設計能力的,熱力學第二定律告訴我們,一個系統當向外界開放,吸收能量、物質和信息時,就會不斷進化,從低級走向高級。進化論的倡導者赫胥黎就曾描述過,一個花園當無人照料時,便會有當地的雜草侵入,最終將人工栽培的園藝花卉淘汰。第三,邊緣效應在兩個或多個不同的生態系統或景觀元素的邊緣帶,有更活躍的能流和物流,具有豐富的物種和更高的生產力。如海陸之交的鹽沼是地球上產量最高植物群落之一。城市或綠地築物的邊緣,在自然狀態下往往是生物群落最豐富、生態效益最高的地段。與自然合作的生態設計就需充分利用生態系統之間的邊緣效應,來創造豐富的景觀。第四,生物多樣性自然系統是寬宏大量的,它包容了豐富多樣的生物。
生物多樣性至少包括三個層次的含意,即:生物遺傳基因的多樣性;生物物種的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多樣性維持了生態系統的健康和高效,因此是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基礎。與自然相合作的設計就應尊重和維護其多樣性,「生態設計的最深層的含意就是為生物多樣性而設計」。為生物多樣性而設計,不但是人類自我生存所必須的,也是現代設計者應具備的職業道德和倫理規范。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根本是保持和維護鄉土生物與生境的多樣性。通過生態設計,一個可持續的、具有豐富物種和生境的生態綠地系統,才是未來城市設計者所要追求的。
Ⅵ 成都近年來的生態環境的變化
以成都市區為中心的成都平原及其毗鄰的岷江上游地區,共同組成了中國西部唯一的一片「森林-水田農業生態區」,也是中國西部最發達的經濟區。近50年來,這一地區生態環境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成都平原缺水,天氣變得干而熱,岷江上游森林植被萎縮,乾旱河谷擴大,水量減少,水土流失加劇等等。在考察中發現了以下事實:成都市區近60年來,降水量減少25%;地下水位由1-3m下降到10-20m;都江堰供水區年缺水量達12億m3。而岷江上游地區森林覆蓋率則由40年代的39.5%下降到目前的29.6%;乾旱河谷擴大到流域面積的1/5,其中有30%的面積已出現荒漠化;
Ⅶ 近幾年來生態環境的變化
(1)物質循環 能量流動 信息傳遞 (2)抵抗力 小 (3)恢復力 (4)森林生態系統
Ⅷ 身體生態環境的變化作文800
朋友們,當你們坐在茂盛的樹木下看書時,當你們在青山綠水中泛舟時,當你們在青專草叢間嬉戲時,你屬想沒想過綠樹、碧水、青山……
這一切有一天會離我們而去嗎?當你在飛機上鳥瞰這一切,他們只是小綠點,而我們眼前的是驚心的沙漠和荒山。現在,我們的環境還算可以,天空還是蔚藍的,天上白雲朵朵,晚上可以看見星光閃爍。在這種環境下,每個人生活的都很舒適。
可內蒙古前幾天有2300萬人被沙塵暴害死。我們將會經常來沙塵暴,是人類正在不斷的砍伐樹木,使綠地變得沙化了,將會很糟糕。隨著生活條件越來越高,人們生活水平越來越好,環保出現了大問題。整潔的街上綠樹蒼蒼,而以後會變得到處漂著白以塑料帶,一次性筷子,泡漠等等。如果咱們保護大地,她就會像慈母一樣對待咱們。如果咱們破壞大地,她就會像一個冷酷的屠夫一樣對咱們,對咱們冷冰冰的。
請大家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千萬不要讓咱們的生態環境再變化下去了,要保持現狀。
Ⅸ 人類對生態環境做了哪些改變
如退耕還林,退耕還湖,禁止撲殺稀有動物。種草植樹,興修水利建立自然保護區
Ⅹ 成都近年來的生態環境的變化
以成都市區為中心的成都平原及其毗鄰的岷江上游地區,
共同組成了中國西部唯一的回一片「森林-水田農答業生態區」,
也是中國西部最發達的經濟區。近50
年來,
這一地區生態環境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成都平原缺水,
天氣變得干而熱,
岷江上游森林植被萎縮,
乾旱河谷擴大,
水量減少,
水土流失加劇等等。在考察中發現了以下事實:
成都市區近60
年來,
降水量減少25%
;
地下水位由1-3m
下降到10-20m
;
都江堰供水區年缺水量達12億m
3。而岷江上游地區森林覆蓋率則由40年代的39.5%
下降到目前的29.6%
;
乾旱河谷擴大到流域面積的1/5,其中有30%
的面積已出現荒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