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四眾生態

四眾生態

發布時間: 2020-12-31 11:05:57

① 當前政治生態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

1、政治生活「形式化」。部分幹部對黨的政治理論學習、研究、領會不深入,對民主議事的規定、規則執行不自覺、不認真;部分基層黨組織生活、民主生活匱乏,甚至流於形式;

批評與自我批評中黨味不足、辣味不濃,使「一把手」權力得不到有效制衡和監督,其他班子成員得過且過;仍有極個別黨員領導幹部在行使運用權力中以權謀私,進行權權交易、權錢交易,大搞利益輸送。

2、紀律規矩意識較弱。一是還存在不講政治個例。極個別黨員幹部不能真正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對涉及黨的方針政策隨意發表評論,口無遮攔,毫無顧忌,甚至對上級決策部署陽奉陰違,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二是還存在不守規矩怪圈。拉小山頭,搞小圈子,致使「老鄉圈」、「同學圈」、「玩樂圈」等各種利益「圈子」客觀存在。

三是還存在不要原則的操作。特別是在經濟利益突出的項目建設、工程發包及重大資金使用上依然存在著不講制度講關系,不講程序講運作,不講公平講擺平的諸多不正常現象。

3、選人用人透明度不高。受前些年政治生態詬病的影響,一到幹部選用和提拔時,幹部群眾依然認為,所謂民主推薦、組織考察、集體研究等有時不過是玩程序、走過場、掩人耳目罷了。

雖然十八大以來,中央對買官賣官問題進行了專項整治,提出讓賣官者身敗名裂,讓買官者「賠了夫人又折兵」,但要徹底消除「潛規則」帶給幹部群眾的傷害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4、作風建設仍需加強。當前,部分黨員幹部在作風建設上還存在一些問題。如高高在上,脫離群眾;欺上瞞下,弄虛作假;急功近利,好大喜功;重權輕責,胡亂作為;心浮氣躁,慵懶散漫,不思進取;安於現狀,得過且過;貪圖享樂,揮霍浪費。

這些問題具體表現為,對上吹吹拍拍、曲意奉承,對下官氣十足、頤指氣使;幹事創業「玩空手道」、「練假把式」等等。

5、擔當精神需要激勵。少數領導幹部遇事「難」字當頭、「退」字當先,遇到矛盾和問題,上推下卸、左躲右閃,能推則推。

有的八面玲瓏、四處討好,當「兩面人、老好人」,把「不表態」當法寶,把「打哈哈」當護身符。有的在駐村幫扶上沉不下去,在督導檢查上走馬觀花,在民主生活上只放禮花,在落實執行上敷衍塞責等。

② 論述生態系統成分以及各成分關系

生態系統必須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組成,其中生物因素就是生產者,分解者,消費者(有的時候可以沒有),非生物因素要有光,水,等等。而一棵樹只是屬於生產者,不能是一個生態系統。生態系統那些必要元素:生產者,分解者,消費者,非生物因素必須都要有。
復雜的有關於生態系統的知識:
生態系統的概念是由英國生態學家坦斯利(A.G.Tansley, 1871—1955)在1935年提出來的,他認為,「生態系統的基本概念是物理學上使用的『系統』整體。這個系統不僅包括有機復合體,而且包括形成環境的整個物理因子復合體」。「我們對生物體的基本看法是,必須從根本上認識到,有機體不能與它們的環境分開,而是與它們的環境形成一個自然系統。」「這種系統是地球表面上自然界的基本單位,它們有各種大小和種類。」

隨著生態學的發展,人們對生態系統的認識不斷深入。20世紀40年代,美國生態學家林德曼(R.L.Lindeman)在研究湖泊生態系統時,受到我國「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泥巴」這一諺語的啟發,提出了食物鏈的概念。他又受到「一山不能存二虎的啟發,提出了生態金字塔的理論,使人們認識到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和能量流動的特點。今天,人們對生態系統這一概念的理解是:生態系統是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范圍內,在各種生物之間以及生物群落與其無機環境之間,通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而相互作用的一個統一整體。生態系統是生物與環境之間進行能量轉換和物質循環的基本功能單位。

為了生存和繁衍,每一種生物都要從周圍的環境中吸取空氣、水分、陽光、熱量和營養物質;生物生長、繁育和活動過程中又不斷向周圍的環境釋放和排泄各種物質,死亡後的殘體也復歸環境。對任何一種生物來說,周圍的環境也包括其他生物。例如,綠色植物利用微生物活動從土壤中釋放出來的氮、磷、鉀等營養元素,食草動物以綠色植物為食物,肉食性動物又以食草動物為食物,各種動植物的殘體則既是昆蟲等小動物的食物,又是微生物的營養來源。微生物活動的結果又釋放出植物生長所需要的營養物質。經過長期的自然演化,每個區域的生物和環境之間、生物與生物之間,都形成了一種相對穩定的結構,具有相應的功能,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生態系統。

1. 生態系統的概念

生態系統(ecosystem)是英國生態學家Tansley於1935年首先提上來的,指在一定的空間內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構成的一個生態學功能單位。它把生物及其非生物環境看成是互相影響、彼此依存的統一整體。生態系統不論是自然的還是人工的,都具下列共同特性:(1)生態系統是生態學上的一個主要結構和功能單位,屬於生態學研究的最高層次。(2)生態系統內部具有自我調節能力。其結構越復雜,物種數越多,自我調節能力越強。(3)能量流動、物質循環是生態系統的兩大功能。(4)生態系統營養級的數目因生產者固定能值所限及能流過程中能量的損失,一般不超過5~6個。(5)生態系統是一個動態系統,要經歷一個從簡單到復雜、從不成熟到成熟的發育過程。

生態系統概念的提出為生態學的研究和發展奠定了新的基礎,極大地推動了生態學的發展。生態系統生態學是當代生態學研究的前沿。

2. 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

生態系統有四個主要的組成成分。即非生物環境、生產者、消費者和還原者。

(1)非生物環境 包括:氣候因子,如光、溫度、濕度、風、雨雪等;無機物質,如C、H、O、N、CO2及各種無機鹽等。有機物質,如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類和腐殖質等。

(2)生產者(procers) 主要指綠色植物,也包括藍綠藻和一些光合細菌,是能利用簡單的無機物質製造食物的自養生物。在生態系統中起主導作用。

(3)消費者(consumers) 異養生物,主要指以其他生物為食的各種動物,包括植食動物、肉食動物、雜食動物和寄生動物等。

(4)分解者(decomposers) 異養生物,主要是細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動物和蚯蚓、白蟻、禿鷲等大型腐食性動物。它們分解動植物的殘體、糞便和各種復雜的有機化合物,吸收某些分解產物,最終能將有機物分解為簡單的無機物,而這些無機物參與物質循環後可被自養生物重新利用。

3. 生態系統的結構

生態系統的結構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其一是形態結構,如生物種類,種群數量,種群的空間格局,種群的時間變化,以及群落的垂直和水平結構等。形態結構與植物群落的結構特徵相一致,外加土壤、大氣中非生物成分以及消費者、分解者的形態結構。其二為營養結構,營養結構是以營養為紐帶,把生物和非生物緊密結合起來的功能單位,構成以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為中心的三大功能類群,它們與環境之間發生密切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

4. 生態系統的初級生產和次級生產

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開始於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積累的能量是進入生態系統的初級能量,這種能量的積累過程就是初級生產。初級生產積累能量的速率稱為初級生產力(primary proctivity),所製造的有機物質則稱為初級生產量或第一性生產量(primary proction)。

在初級生產量中,有一部分被植物自己的呼吸所消耗,剩下的部分才以可見有機物質的形式用於植物的生長和生殖,我們稱這部分生產量為凈初級生產量(net primary proction, NPP),而包括呼吸消耗的能量(R)在內的全部生產量稱為總初級生產量(gross primary proction, GPP)。它們三者之間的關系是GPP=NPP+R。GPP和NPP通常用每年每平方米所生產的有機物質乾重(g/m2.a)或固定的能量值(J/m2.a)來表示,此時它們稱為總(凈)初級生產力,生產力是率的概念,而生產量是量的概念。

某一特定時刻生態系統單位面積內所積存的生活有機物質量叫生物量(biomass)。生物量是凈生產量的積累量,某一時刻的生物量就是以往生態系統所累積下來的活有機物質總量。生物量通常用平均每平方米生物體的乾重(g/m2)或能值(J/m2)來表示。生物量和生產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是生態系統結構的概念,而後者則是功能上的概念。如果GP-R>O,生物量增加;GP-R<O,生物量減少;GP=R,則生物量不變,其中的GP代表某一營養級的生產量。某一時期內某一營養級生物量的變化(dB/dt)可用下式推算:dB/dt=GP-R-H-D,式中H代表被下一營養級所取食的生物量,D為死亡所損失的生物量。生物量在生態系統中具明顯的垂直分布現象。

次級生產是除生產者外的其它有機體的生產,即消費者和分解者利用初級生產量進行同化作用,表現為動物和其它異養生物生長、繁殖和營養物質的貯存。動物和其它異養生物靠消耗植物的初級生產量製造的有機物質或固定的能量,稱為次級生產量或第二性生產量(secondary proction),其生產或固定率稱次級(第二性)生產力(secondary proctivity)。動物的次級生產量可由下一公式表示:P=C-FU-R,式中,P為次級生產量,C代表動物從外界攝取的能量,FU代表以糞、尿形式損失的能量,R代表呼吸過程中損失的能量。

5. 生態系統中的分解

生態系統的分解(或稱分解作用)(decomposition)是指死有機物質的逐步降解過程。分解時,無機元素從有機物質中釋放出來,得到礦化,與光合作用時無機元素的固定正好是相反的過程。從能量的角度看,前者是放能,後者是貯能。從物質的角度看,它們均是物質循環的調節器,分解的過程其實十分復雜,它包括物理粉碎、碎化、化學和生物降解、淋失、動物採食、風的轉移及有時的人類干擾等幾乎同步的各種作用。將之簡單化,可看作是碎裂、異化和淋溶三個過程的綜合。由於物理的和生物的作用,把死殘落物分解為顆粒狀的碎屑稱為碎裂;有機物質在酶的作用下分解,從聚合體變成單體,例如由纖維素變成葡萄糖,進而成為礦物成分,稱為異化;淋溶則是可溶性物質被水淋洗出來,是一種純物理過程。分解過程中,這三個過程是交叉進行、相互影響的。

分解過程的速率和特點,決定於資源的質量、分解者種類和理化環境條件三方面。資源質量包括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物理性質包括表面特性和機械結構,化學性質如C:N比、木質素、纖維素含量等,它們在分解過程中均起重要作用。分解者則包括細菌、真菌和土壤動物(水生態系統中為水生小型動物)。理化環境主要指溫度、濕度等。

6. 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

能量是生態系統的基礎,一切生命都存在著能量的流動和轉化。沒有能量的流動,就沒有生命和生態系統。流量流動是生態系統的重要功能之一,能量的流動和轉化是服從於熱力學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因為熱力學就是研究能量傳遞規律和能量形式轉換規律的科學。

能量流動可在生態系統、食物鏈和種群三個水平上進行分析。生態系統水平上的能流分析,是以同一營養級上各個種群的總量來估計,即把每個種群都歸屬於一個特定的營養級中(依據其主要食性),然後精確地測定每個營養級能量的輸入和輸出值。這種分析多見於水生生態系統,因其邊界明確、封閉性較強、內環境較穩定。食物鏈層次上的能流分析是把每個種群作為能量從生產者到頂極消費者移動過程中的一個環節,當能量沿著一個食物鏈在幾個物種間流動時,測定食物鏈每一個環節上的能量值,就可提供生態系統內一系列特定點上能流的詳細和准確資料。實驗種群層次上的能流分析,則是在實驗室內控制各種無關變數,以研究能流過程中影響能量損失和能量儲存的各種重要環境因子。

在這里我們還介紹一下食物鏈、食物網、營養級、生態金字塔等概念。植物所固定的能量通過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關系在生態系統中的傳遞,這種生物之間的傳遞關系稱為食物鏈(food chains)。一般食物鏈是由4~5環節構成的,如草→昆蟲→鳥→蛇→鷹。但在生態系統中生物之間的取食和被取食的關系錯綜復雜,這種聯系象是一個無形的網把所有生物都包括在內,使它們彼此之間都有著某種直接或間接的關系,這就是食物網(food web)。一般而言,食物網越復雜,生態系統抵抗外力干擾的能力就越強,反之亦然。在任何生態系統中都存在著兩種最主要的食物鏈,即捕食食物鏈(grazing food chain)和碎屑食物鏈(detrital food chain),前者是以活的動植物為起點的食物鏈,後者則以死生物或腐屑為起點。在大多數陸地和淺水生態系統中,腐屑食物鏈是最主要的,如一個楊樹林的植物生物量除6%是被動物取食處,其餘94%都是在枯死凋落後被分解者所分解。一個營養級(trophic levels)是指處於食物鏈某一環節上的所有生物種群的總和,在對生態系統的能流進行分析時,為了方便,常把每一生物種群置於一個確定的營養級上。生產者屬第一營養級,植食動物屬第二營養級,第三營養級包括所有以植食動物為食的肉食動物,一般一個生態系統的營養級數目為3~5個。生態金字塔(ecological pyramids)是指各個營養級之間的數量關系,這種數量關系可採用生物量單位、能量單位和個體數量單位,分別構成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和數量金字塔。

7. 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

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circulation of materials)又稱為生物地球化學循環(biogeochemical cycle),是指地球上各種化學元素,從周圍的環境到生物體,再從生物體回到周圍環境的周期性循環。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是生態系統的兩個基本過程,它們使生態系統各個營養級之間和各種組成成分之間組織為一個完整的功能單位。但是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性質不同,能量流經生態系統最終以熱的形式消散,能量流動是單方向的,因此生態系統必須不斷地從外界獲得能量;而物質的流動是循環式的,各種物質都能以可被植物利用的形式重返環境。同時兩者又是密切相關不可分割的。

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可以用庫和流通率兩個概念加以描述。庫(pools)是由存在於生態系統某些生物或非生物成分中一定數量的某種化學物質所構成的。這些庫藉助於有關物質在庫與庫之間的轉移而彼此相互聯系,物質在生態系統單位面積(或體積)和單位時間的移動量就稱為流通率(flux rates)。一個庫的流通率(單位/天)和該庫中的營養物質總量之比即周轉率(turnover rates),周轉率的倒數為周轉時間(turnover times)。

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可分為三大類型,即水循環(water cycles)、氣體型循環(gaseous cycles)和沉積型循環(sedimentary cycles)。水循環的主要路線是從地球表面通過蒸發進入大氣圈,同時又不斷從大氣圈通過降水而回到地球表面,H和O主要通過水循環參與生物地化循環。在氣體型循環中,物質的主要儲存庫是大氣和海洋,其循環與大氣和海洋密切相關,具有明顯的全球性,循環性能最為完善。屬於氣體型循環的物質有O2、CO2、N、Cl、Br、F等。參與沉積型循環的物質,主要是通過岩石風化和沉積物的分解轉變為可被生態系統利用的物質,它們的主要儲存庫是土壤、沉積物和岩石,循環的全球性不如氣體型循環明顯,循環性能一般也很不完善。屬於沉積性循環的物質有P、K、Na、Ca、Ng、Fe、Mn、I、Cu、Si、Zn、Mo等,其中P是較典型的沉積型循環元素。氣體型循環和沉積型循環都受到能流的驅動,並都依賴於水循環。

生物地化循環是一種開放的循環,其時間跨度較大。對生態系統來說,還有一種在系統內部土壤、空氣和生物之間進行的元素的周期性循環,稱生物循環(biocycles)。養分元素的生物循環又稱為養分循環(nutrient cycling),它一般包括以下幾個過程:吸收(absorption),即養分從土壤轉移至植被;存留(retention),指養分在動植物群落中的滯留;歸還(return),即養分從動植物群落回歸至地表的過程,主要以死殘落物、降水淋溶、根系分泌物等形式完成;釋放(release),指養分通過分解過程釋放出來,同時在地表有一積累(accumulation)過程;儲存(reserve),即養分在土壤中的貯存,土壤是養分庫,除N外的養分元素均來自土壤。其中,吸收量=存留量+歸還量。

③ 貴州經驗形成五個綠色,五個結合,的建設格局分別是什麼

「五個綠色」:

一是因地制宜發展綠色經濟。堅持多彩貴州拒絕污染,聚焦發展生態利用型、循環高效型、低碳清潔型、環境治理型「四型」產業。目前,全省綠色經濟「四型」產業占生產總值的比重已提高到37%。

二是因勢利導建造綠色家園。率先劃定生態保護紅線,25個縣被列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30%的縣(區、市)完成縣域鄉村建設規劃編制,城市污水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均達到90%以上,創建「四在農家·美麗鄉村」省級新農村示範點157個、新農村環境綜合治理省級示範點192個。

三是持續用力築牢綠色屏障。大力實施「青山」「碧水」「藍天」「凈土」四大工程,完成退耕還林607萬畝,治理石漠化面積270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5406平方公里。

強力實施六盤水市水城河環境污染源等十大污染源治理和磷化工、火電等十大行業治污減排全面達標排放專項行動,啟動實施磷化工企業「以渣定產」,實施草海綜合治理五大工程,全面全域取締網箱養魚;中央環保督察組交辦的3478件群眾舉報投訴件全部辦結。

四是與時俱進完善綠色制度。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省級空間規劃、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等國家試點,全面加強生態文明法治建設,取消地處重點生態功能區的10個縣GDP考核,強化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實行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問責。

五是久久為功培育綠色文化。連續十年舉辦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將每年6月18日確定為「貴州生態日」,舉辦了「保護母親河·河長大巡河」和「巡山、巡城」等系列活動,編制了大中小學、黨政領導幹部生態文明讀本,全面開展了生態縣、生態村等生態文明創建活動。

「五個結合」:

一是大生態與大扶貧相結合。實施生態扶貧十大工程,計劃用三年時間助推全省30萬以上貧困戶、100萬以上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增收。最近正在開展單株碳匯精準扶貧試點,探索「互聯網+生態建設+精準扶貧」的扶貧新模式。

二是大生態與大數據相結合。在加快大數據產業發展的同時,運用大數據手段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環境大數據監控全覆蓋。2016年以來,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國家綠色數據中心等獲批建設,蘋果中國雲服務、華為數據中心、騰訊數據中心等項目落地貴州。

三是大生態與大旅遊相結合。2017年貴州成為西南地區唯一的「國家全域旅遊示範省」,接待遊客人次、旅遊總收入分別增長37%和41%。梵凈山成功申遺,貴州世界自然遺產地達4處,數量居全國第一位,多彩貴州正風行天下。

四是大生態與大健康相結合。促進綠色與健康相得益彰。2017年大健康醫葯產業重點工程累計完成投資780億元,中葯材種植總面積達650萬畝,產業增加值突破1000億元。

五是大生態與大開放相結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正確處理「五個關系」,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積極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

與雲南、四川共同設立赤水河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基金。與重慶、四川、雲南共同建立長江上游四省市生態環境聯防聯控、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機制和長江上游地區省際協商機制。與重慶建立綠色產業、綠色金融等領域務實合作機制。

(3)四眾生態擴展閱讀

根據中辦國辦印發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貴州)實施方案》,貴州要圍繞長江珠江上游綠色屏障建設、西部地區綠色發展、生態脫貧攻堅、生態文明法治建設、生態文明國際交流合作「五大示範區」戰略定位,開展綠色屏障建設、促進綠色發展、生態脫貧、生態文明大數據、生態旅遊發展、生態文明法治、生態文明對外交流合作、綠色績效評價考核等八項制度創新試驗。

兩年來,通過積極探索實踐,貴州基本建立了多元參與、激勵約束並重、較為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一是探索有利於守住生態底線的制度。大力推動「多規合一」試點、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等工作,在全國率先開展生態保護紅線劃定、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探索完善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制度、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等工作。

劃定永久基本農田5257萬畝,建成省市縣三級「三條紅線」指標體系,實現所有河流、湖泊、水庫河長制全覆蓋。率先在全國實行全域取消網箱養魚。

二是培育激發綠色新動能的制度。掀起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產業革命,下大力調減玉米種植面積,促進農村發展和生態保護協同共進。建立培育發展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主體、加快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等政策機制,改革礦業權出讓收益由收繳制變為徵收制,實現排污權有償交易1.53億元。

貴安新區獲批為國家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生態文明大數據共享和應用平台基本建成。開展綠色經濟統計試點。農村「三變」改革深入推進。

三是建立大生態與大扶貧深度融合制度。探索建立了易地扶貧搬遷「貴州模式」,對遷出地進行土地復墾或生態修復。率先在全國出台生態扶貧專項政策,實施生態扶貧十大工程,推動「大生態」與「大扶貧」相互融合、相互促進。

四是出台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適應的地方生態環境法規體系和環境資源司法保護制度。率先出台全國首部省級層面生態文明地方性法規《貴州省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頒布實施30餘部配套法規。率先設置環保法庭並成立公檢法配套的生態環境保護專門機構,率先開展由檢察機關提起環境行政公益訴訟的探索,全省環境資源司法機構達108個,實現全覆蓋。

五是建立以生態文明為主題的國際交流合作機制。連續成功舉辦十屆生態文明貴陽國際會議和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建立中外前政要、國際組織負責人組成的國際咨詢會,與聯合國環境署等國際組織以及瑞士等發達國家建立了務實的國際交流合作機制。

④ 生態系統四種成分關系圖

A、2是消費者,主要是指動物,屬於異養型生物;3是分解者,主要是指腐生的細菌和真菌專,②代表呼吸作屬用,③代表光合作用,A錯誤;
B、3是分解者,主要是指腐生的細菌和真菌,還包括少數動物(蚯蚓等),屬於異養型生物,B錯誤;
C、1是生產者,屬於自養型生物,能進行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機物,供自身和其他生物生存,所以生產者是生態系統的主要成分,是生態系統的基石,C正確;
D、2是消費,主要是指動物,屬於異養型生物,D錯誤.
故選:C.

⑤ 如何建設美麗中國毛概

答( - )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必須珍惜每一寸國土。 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 -的原則 ,控制開發強度, 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二)全面促進資源節約。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加強節能降耗,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推進水循環利用,建設節水型社會。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三)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 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 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

理,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加快水利建設,增強城鄉防洪抗旱排澇能力。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氣象、地質、地震災害防禦能力。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四)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 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 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 制。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 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 制度。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 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積極開展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 權交易試點。加強環境監管, 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加強生 態文明宣傳教育, 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⑥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作文

,讓我們幸福生活,可是這綠色正在大片大片的消失……
在遠古時代,地球氣候溫暖濕潤,空氣清新,水源豐富,植被茂密,鳥語花香,是人類理想的棲息之地。可是近年以來,隨著地區人口增加,土地被大量開墾,人們又多以木材為燃料,致使森林大量減少,造成水土流失,導致河床堵塞等多種惡果。
森林過去曾是動物們的天然綠色的居住場所,它們可以在那兒悠閑自在地生活。但是好景不長,這「風水寶地」被人類發現了,他們把森林開辟出來,用來造房子、工廠。從這以後,這里就變成人類的棲息地,動物的集中營,動物們只好千方百計逃亡。可他們逃到哪兒呢?在食物鏈中植物(即生產者)是最重要的一環,要是這一環出現嚴重問題,就等於割斷了動物的命脈。從而導致動物們無法生存,讓動物們瀕臨滅種。別忘了,人也只是所謂「高等動物」。
人類生活所需的森林資源本來是可以再生,為人類長期做貢獻的。可是因為人類亂砍伐樹木,用來造紙、做傢具、修鐵路、造房子……森林資源逐日變得供不應求了。樹木的作用廣泛,於是人們便大量採伐,越來越多的樹木進入了加工廠,以至於一些樹種漸漸絕跡了。人們大肆地亂砍濫伐樹木,還造成水土流失,洪水泛濫。雖然有有公德心和環保意識的人會去制止他們這樣做,但是幾乎於事無補:還是有一些人打著「需求」的旗號去砍伐樹木,而去還不是少數。有人認為,一個地球上森林面積那麼廣,砍一些也沒有關系。這種說法,在遠古時代可以這么說;而在現在,就大錯特錯了。你砍「一些」我砍「一些」,森林資源只會越來越少,沙漠的面積只會日益增加,也許不久的將來,地球就會變的光禿禿的。
古語雲:「地力之生物有大數,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取之無度,用之無節,則常不足。」這難道還不清楚嗎?開發是要度的,你超過了這個度是會成惡果的。不過還得請你自己吞下這枚苦果。
除此之外樹木還可以凈化空氣。這就是為什麼城市的空氣質量總是沒山區好了:車多人多但樹少,樹木也忙不過來呦。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