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生態
① 森林和生態
森林,是我們地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是因為人類的亂砍亂伐,導致森林面積急劇下降,造成了很多自然災害。就說北京前幾年的一次沙塵暴吧,到現在我還記憶猶新。
記得在幾年前,我目睹了北京突如其來的沙塵暴。那天早晨,我一醒來,就覺得屋子裡的沙子很多很多,幾乎喘不過氣來。所以我就想開窗通通風,認為那樣空氣會好一些,於是我迷迷糊糊地把窗戶打開,一陣黃沙迎面而來,我的臉上就被蒙上了一層厚厚的黃沙,嗆得我直咳嗽,我用一隻手趕快把臉捂上,另一隻手連忙關上了窗戶。「咳,咳,咳!」我大聲地咳嗽起來,這才清醒了過來。我往窗外一看:我看不清白鴿的身影 ,昏黃的天空籠罩著影影綽綽的樓群。「哇,太可怕了,這是怎麼回事?」我驚訝地叫著。我穿上衣服,打開電視,正巧,電視上正在播新聞:「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收看新聞。今天,北京遭遇了很強的沙塵暴……」我恍然大悟,關上電視,頂著風沙,跑到了陽台上,往樓下一看:簡直是「平沙莽莽黃入天」,一場沙塵暴正襲擊北京城,漫天黃沙把天空染成了橙紅色,濃重的土腥味讓人們的呼吸都變得困難;看不清前方的路程,公交車亮起了車燈;行人蒙上了沙巾,抵擋撲面的沙塵。那天,媽媽本來說要帶我去公園玩的,沒想到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沙塵暴而去不了。
後來,我查了網路全書,從而了解到:沙塵暴是一種風與沙相互作用的災害性天氣現象,它的形成與森林銳減、物種滅絕、氣候異常等因素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其中,人口膨脹導致的過度開發自然資源、過量砍伐森林、過度開墾土地是沙塵暴頻發的主要原因。沙塵暴作為一種高強度風沙災害,並不是在所有有風的的地方都能發生,只有那些氣候乾旱、植被稀疏的地區,才有可能發生沙塵暴。在我國西北地區,森林覆蓋率本來就不高,貧窮的西北人民還想靠挖甘草、摟發菜、開礦發財,這些掠奪性的破壞行為更加劇了這一地區的沙塵暴災害。裸露的土地很容易被大風捲起形成沙塵暴甚至強沙塵暴。
這些資料都顯示出:我們北京遭遇的沙塵暴其實就是因為人類過度的砍伐森林而造成的。而亂砍樹木也不只會造成沙塵暴,還可能造成泥石流、全球變暖、動物滅絕……要用樹木的地方也實在是太多了,比如:一次性筷子、報紙、傢具……我們砍伐一棵大樹只要用幾秒鍾,但是這棵如果要長成蒼天大樹,又要用多少年的時間呢?
風和日麗時,我們心裡往往只有詩興,絕沒有環境;到沙塵窒息著我們時,我們才覺得環境重要。縱使生態在人們的搶救下發生逆轉,大自然的創傷彌合也需要幾年乃至幾十年的時間。因為保護森林非常急迫, 所以, 只有全社會重視起來,行動起來,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精心呵護氣候環境,才能減少和減輕天氣氣候災害,地球也才能變得更加清新怡人,我們才能在這塊土地上舒暢自如地呼吸。
「生命」是古今中外眾多文學作品永恆的主題,也是每個人最寶貴的財富。生命是奇妙的,生命是堅強的,生命也是變幻無常的。生命就象嬌小的花朵一樣,美麗又很脆弱,需要我們去用心呵護,用美麗的生命好好地感受世界的和諧與美好。
現在人類的生活越來越好,許多人都有房有車,生活過得有滋有味。站在寬闊平坦的道路上,一眼望去,到處都是高樓大廈,身旁是一輛輛飛奔而過的汽車。過去的老牛破車,現在都變成了滿目琳琅的家用電器;以前那破舊的茅屋,如今已換成了高高聳立的樓房。但隨著生活條件的優越,人類的環保意識月都跟著薄弱.......
土地這樣廣袤,為何耕地越來越少?物種原本如此繁多,為何還將許多動植物視為國寶?水域那麼遼闊,為何常常受水荒困擾?礦產這么豐富,為何也有用盡的時侯?正是因為人類的貪得無厭,地球的資源才會變得那麼少。隨著濫伐森林和生態環境被破壞,現在野生動植物物種滅絕的速度正以百倍的速度增長,許多野生動物和樹木已經面臨滅決的威脅。人類為了生存、發展,無止境地向大自然索取取之不「盡」的資源。如現在市場上有很多「貂皮大衣」、「虎皮裙」等......,都是不法商人使用一切手段殘忍地捕殺珍稀動物,換取這違背良心的金錢。這種例子舉不勝舉!
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繁衍的物質基礎。保護好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前提。人類和自然環境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想要繼續生存在地球上,那麼請保護好環境吧!惡劣的環境、污濁 的空氣會危害到我們的健康。
生命只有一次,請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讓我們美麗的生命生存在一個綠色的環境里吧!我們要愛護小動物,不再傷害它們,不要再亂砍樹木。樹木與我們是息息相關的,缺少哪一者都不行,千萬不要讓我們人類自己毀滅自己。為了生存,我們必須控制人口增長、保護動物、建立自然保護區、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等。如果人類能做到以上幾點,我相信,地球一定會恢復成原來那個美麗而富饒的面貌。
讓我們像愛護生命一樣來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星球吧!讓人們在優每的環境中享受生命吧!只有保護好環境,我們才能更好地享受生命、感受生命的真締!
② 反對和生態
嘎魁不
③ 環境和生態環境的概念內涵為什麼有區別
環境既包括以大氣、水、土壤、植物、動物、微生物等為內容的物質因素,也包括以觀念、制度、行為准則等為內容的非物質因素;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會因素;既包括非生命體形式,也包括生命體形式。環境是相對於某個主體而言的,主體不同,環境的大小、內容等也就不同。狹義的環境,指如環境問題中的「環境」一詞,大部分的環境往往指相對於人類這個主體而言的一切自然環境要素的總和數生態環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就是「由生態關系組成的環境」的簡稱,是指與人類密切相關的,影響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各種自然(包括人工干預下形成的第二自然) 力量(物質和能量)或作用的總和。生態是指生物(原核生物、原生生物、動物、真菌、植物五大類)之間和生物與周圍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生態環境與自然環境在含義上十分相近,有時人們將其混用,但嚴格說來,生態環境並不等同於自然環境。自然環境的外延比較廣,各種天然因素的總體都可以說是自然環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態關系構成的系統整體才能稱為生態環境。僅有非生物因素組成的整體,雖然可以稱為自然環境,但並不能叫做生態環境。
④ 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的意思
所謂綠色農業,是指以生產並加工銷售綠色食品為軸心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綠色農業是廣義的「大農業」,其包括:綠色動植物農業、白色農業、藍色農業、黑色農業、菌類農業、設施農業、園藝農業、觀光農業、環保農業、信息農業等。在具體應用上我們一般將 「三品」,即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合稱為綠色農業。所謂生態農業是指在保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態學、生態經濟學規律,運用系統工程方法現代科學技術,集約化經營的農業發展模式,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農業。生態農業是相對於石油農業提出的概念,是一個原則性的模式而不是嚴格的標准。
⑤ 和生態有關的排比句
那是樹木哭泣的聲音。
那是小草倔強的吶喊。
那是花兒哀愁的傾訴。
那是被人類無情刺穿的自然。
那是地球。
我們的家。
⑥ 環境學和生態學有什麼區別
環境科學是一門研究環境的物理、化學、生物三個部分的學科。它提供了綜合、定量,和跨學科的方法來研究環境系統。由於大多數環境問題涉及人類活動,因此經濟、法律和社會科學知識往往也可用於環境科學研究。一門研究人類社會發展活動與環境演化規律之間相互作用關系,尋求人類社會與環境協同演化、持續發展途徑與方法的的科學。
生態學是德國生物學家恩斯特·海克爾於1866年定義的一個概念:生態學是研究生物體與其周圍環境(包括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目前已經發展為「研究生物與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科學」。有自己的研究對象、任務和方法的比較完整和獨立的學科。它們的研究方法經過描述——實驗——物質定量三個過程。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的概念和方法的引入,促進了生態學理論的發展。
生態學主要關注生物體與其周圍環境(包括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環境)的相互關系。而環境學不限定於此。
⑦ 人與生態是怎樣的關系
人工生態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區別是十分明顯的。首先是生物成分中的變化。生態系統中的各個生物是以食物鏈為紐帶而相互聯系的,它們彼此間又可按能量利用的效率排序,構成「生態金字塔」。處於生態金宇塔的頂極位置的,是一些捕食能力特強的動物,如獅子、老虎等。
如今,這個角色由人類取而代之了,人類已成了食物鏈的終端環節,登上了生態金字塔的頂峰。這樣,人類的生存需要強烈影響著生態系統中的一切生產者和消費者,以及通過食物鏈運行的能流和物流。
⑧ 生態系統和生態問題的區別
生態系統簡稱ECO,是ecosystem的縮寫,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間內,生物與環境構成的統一整體,在這個統一整體中,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不斷演變,並在一定時期內處於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狀態。生態系統的范圍可大可小,相互交錯,最大的生態系統是生物圈;最為復雜的生態系統是熱帶雨林生態系統,人類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農田為主的人工生態系統中。生態系統是開放系統,為了維系自身的穩定,生態系統需要不斷輸入能量,否則就有崩潰的危險;許多基礎物質在生態系統中不斷循環,其中碳循環與全球溫室效應密切相關,生態系統是生態學領域的一個主要結構和功能單位,屬於生態學研究的最高層次。
隨著生態學的發展,生態學家認為生物與環境是不可侵害的整體,以至後來歐德姆(E.P.Om)認為應把生物與環境看作一個整體來研究,定義生態學是「研究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科學」,研究一定區域內生物的種類、數量、生物量、生活史和空間分布;環境因素對生物的作用及生物對環境的反作用;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規律等,他的這一理論對大學生態學教學和研究有很大的影響,他本人因此而榮獲美國生態學的最高榮譽--泰勒生態學獎,也是首次提出生態系統概念的人。
1935年,英國生態學家,亞瑟·喬治·坦斯利爵士(Sir Arthur George Tansley)受丹麥植物學家尤金紐斯·瓦爾明(Eugenius Warming)的影響,明確提出生態系統的概念。認為:
「(原文)Ecosystem is the whole system,… including not only the organism-complex, but also the whole complex of physical factors forming what we call the environment…[3]」(生態系統是一個的『系統的』整體。這個系統不僅包括有機復合體,而且包括形成環境的整個物理因子復合體……這種系統是地球表面上自然界的基本單位,它們有各種大小和種類)
坦斯利對生態系統的組成進行了深入的考察,為生態系統下了精確的定義。
1940s,美國生態學家R.L.林德曼(R.L.Lindeman)在對賽達伯格湖(Cedar Bog Lake)進行定量分析後發現了生態系統在能量流動上的基本特點:
·能量在生態系統中的傳遞不可逆轉
·能量傳遞的過程中逐級遞減,傳遞率為10%~20%
這也就是著名的林德曼定律。
生態環境問題是指由於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導致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嚴重失調,從而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的現象。
生態環境問題一般可以分為2類:
(一)不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所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由於盲目開墾荒地、濫伐森林、過度放牧、掠奪性捕撈、亂采濫挖、不適當地興修水利工程或不合理灌溉等引起水土流失,草場退化,土壤沙漠化、鹽鹼化、沼澤化,濕地遭到破壞,森林、湖泊面積急劇減少,礦產資源遭到破壞,野生動植物和水生生物資源日益枯竭,生物多樣性減少,旱澇災害頻繁,水體污染,以致流行病蔓延。
(二)城市化和工農業高度發展而引起的「三廢」(廢水、廢氣、廢渣)污染、雜訊污染、農葯污染等環境污染。
生態環境問題表現比較突出的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資源減少,生物多樣性減少等。
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在當前鞏固經濟發展企穩向好的關鍵時期,各地區各部門一定要採取更加強有力的措施,堅持把節能減排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快發展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快開發潔凈煤、智能電網、新能源汽車、碳捕捉等技術,加快建築節能步伐,培育以能源資源集約節約利用為特徵的新的經濟增長點,為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不竭動力。
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是當前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近年來,世界能源消費劇增,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特別是溫室氣體排放導致日益嚴峻的全球氣候變化,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嚴重威脅,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逐步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我國作為能源消費大國,人均資源少、環境容量小,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選擇。我國對節約能源資源,很早就給予了高度重視,提出應該建立適應可持續發展要求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優化能源結構,推進產業升級,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要求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如今,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越來越成為各方面的自覺行動。
⑨ 生態文明和生態文化一樣嗎
文明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文明要比文化的意義廣泛一些!
生態文化是一種生態理念
生態文明是在生態理念下衍生出來的各種理論與理論支持下創造出的物質財富的總和
⑩ 有機和生態這兩個概念 基本一致么
接近,但不同來
要達到有源機,那麼生態條件就得好.生態是個系統,是一個大的面.有機只是大面里的一個點.
生態環境好,不表示不打葯,不施化學肥料.
而有機的要求不打葯,不施化學肥料.那麼生態環境倒是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