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生態旅遊市場分析

生態旅遊市場分析

發布時間: 2020-12-31 23:22:06

⑴ 為什麼生態旅遊是趨勢

生態旅遊是通過減輕環境壓力來平衡經濟利益,通過保持旅遊區景觀資源和文化的完整性來實現代際間的利益共享和公平,是實現旅遊景觀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良好途徑,全球綠色浪潮的興起和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旅遊業發展指明了正確的道路。生態旅遊正是在這個背景下產生和發展的,它實際上是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內容和形式之一。
我國的生態旅遊主要是依託於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等發展起來的,生態旅遊也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但由於不健全的生態旅遊相關法律法規和落後的管理體制以及盲目過度開發而造成生態旅遊區資源環境的破壞也是觸目驚心的。有些地方政府有關部門在缺乏深入調研和全面科學論證的情況下,便急功近利地進行探索式、租放式的開發,造成許多不可再生的珍貴旅遊資源的損害與浪費。
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在我國,生態旅遊正呈現蓬勃發展的勢頭,成為旅遊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作為一種新興的旅遊形式,一個剛剛發展起來的新生事物,生態旅遊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
但是只要從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戰略高度出發,更新觀念、改革不足,以旅遊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合理開發和利用生態旅遊資源和生態環境,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科學技術在生態旅遊發展的科技含量,就可以逐步解決其中的問題和矛盾,實現生態旅遊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資源效益的長期協調發展。

⑵ 中國生態旅遊發展現狀如何

「生態旅遊」這一術語,最早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於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國際生態旅遊協會把其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遊活動。生態旅遊的內涵更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遊。
中國的生態旅遊是主要依託於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等發展起來的。1982年,中國第一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建立,將旅遊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結合起來。此後,森林公園建設以及森林生態旅遊突飛猛進的發展,雖然這時候開發的森林旅遊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生態旅遊,但是為生態旅遊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至1999年初全國已經建起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森林公園近900處。從1956年開始建立第一批自然保護區以來,至1997年底,共建各類自然保護區932處,其中國家級的有124處,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路的有14個。中國共有512處風景名勝區,總面積達9.6萬平方公里。
99昆明世博會和1999年國家旅遊局的「99生態環境旅遊」主題活動雖然大幅度推進了中國的生態旅遊實踐,在1999年,四川成都借世界旅遊日主會場之機推出了九寨溝、黃龍、峨眉山、樂山大佛等景點,開發生態旅遊產品。隨後,湖南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舉辦國際森林保護節,推出武陵園等生態旅遊區。以湖南和四川為起點,生態旅遊逐漸在全國范圍內發展起來。在2001年對全國100個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的調查結果顯示,已有82個保護區正式開辦旅遊,年旅遊人次在10萬人以上的保護區已達12 個。但是在具有眾多生態旅遊資源的縣級城市,生態旅遊由於受到旅遊市場的冷落、缺少推介和宣傳,並沒有提升旅遊經濟,更沒有把具體的資源展示的機會。

目前,在國內,開放的生態旅遊區主要有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等。生態旅遊開發較早、開發較為成熟的地區主要有香格里拉、中甸、西雙版納、長白山、瀾滄江流域、鼎湖山、廣東肇慶、新疆哈納斯等地區。按開展生態旅遊的類型劃分,中國目前著名的生態旅遊景區可以分為以下九大類:
1)山嶽生態景區,以五嶽、佛教名山、道教名山等為代表。

2)湖泊生態景區 以長白山天池、肇慶星湖、青海的青海湖等為代表。

3)森林生態景區 以吉林長白山、湖北神農架、雲南西雙版納熱帶雨林等為代表。

4)草原生態景區 以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等為代表。

5)海洋生態景區 以廣西北海及海南文昌的紅樹林海岸等為代表。

6)觀鳥生態景區 以江西鄱陽湖越冬候鳥自然保護區、青海湖鳥島等為代表。

7)冰雪生態旅遊區 以雲南麗江玉龍雪山、吉林延邊長白山等為代表。

8)漂流生態景區 以湖北神農架等為代表。

9)徒步探險生態景區 以西藏珠穆朗瑪峰、羅布泊沙漠、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等為代表 。

⑶ 生態旅遊市場分析

不管分析什麼市場,都遵循同一個思路。1、宏觀經濟環境:如果是國際旅遊市場,就分析世界經濟,如果是中國旅遊市場,就可以分析中國的經濟環境。(因為旅遊屬於彈性很大的消費,人們的經濟收入水平直接影響旅遊業的市場情況)2、政策法律環境:中國和其他各個國家對簽證阿,旅遊者入境的相關規定阿之類的。3、旅遊市場的細分:按距離遠近可以分為,近郊遊,國內游,出境游等等。按目的可分為人文類,景觀類,休閑類等等。按方式可以分為自助游,組團游等等。你可以分析一下這不同類型的旅遊都針對的怎樣的消費群體,他們有什麼樣的特點。與目前的政策,法律,經濟環境是如何相互影響的。還有特殊事件,如日本地震,對日本游的影響,旅行社是怎麼應對的,消費者又是怎樣的反應,都是可以好好考慮一下的。以上這些都是個人見解,希望對你有幫助。 無轉載,非權威,請慎重使用。

⑷ 中國三大旅遊市場包含哪些遊客,有何特點

當前我國各級政府搶抓機遇,大力發展大眾旅遊,促進旅遊消費。我國旅遊消費規模穩步擴大,結構快速變化,質量持續提升。

2016年,在穩定的宏觀經濟和社會環境的保障下,國民旅遊需求不斷釋放,旅遊消費持續升溫,產業投資和創新更加活躍。在全域旅遊、廁所革命、「旅遊+」戰略、打擊「不合理低價游」等工作的推進下,各地旅遊消費環境日趨完善,旅遊保障體系日益健全,旅遊消費市場秩序不斷優化。在不斷升級的旅遊需求推動下,自由行、品質游、度假休閑旅遊市場規模逐步擴大,旅遊成為居民日常消費的重要選項。據分析,2016年我國國內、入境和出境旅遊三大市場旅遊人數47億人次,旅遊消費規模5.5萬億元。

當前我國旅遊消費與日常生活融合加快,大眾旅遊上升為國家戰略。當前,國內旅遊年人均花費增長到880元,旅遊銷售加入到以采購電器、服裝、生活用品為主題的「雙十一」促銷戰中,成為人們日常采購的主要對象,家庭旅遊佔比達60%,好友組織的出行佔比在20%左右。自由行成為主要出行方式,自駕游、鄉村游持續升溫,帶動全域旅遊示範工作順利開展。當前國內、入境、出境旅遊三大市場的自助遊客比例分別為93%、82%、61%。國內自駕游、鄉村游等旅遊形式成為出遊常態。2016年國慶期間全國鄉村游遊客人數達1.29億人次,在5.93億總旅遊接待人次中佔比21.7%,成為長假出行的主要消費選擇。旅遊消費市場在增量不斷擴大的同時,旅遊消費需求進一步提檔升級,郵輪、海島游、冰雪游等為代表的度假旅遊消費增幅巨大。2016年我國在線郵輪市場收入規模有望突破18億元。中國遊客總數位居全球郵輪遊客數量的第8位。

從途牛旅遊網監測的國慶長假各地方接待情況來看,北京、天津等傳統旅遊目的地增幅穩定,湖北、湖南等中部省份遊客接待量達15%的增長率,內蒙古、甘肅等西部則以20%以上的增速呈井噴式發展。2016年,新疆、青海、甘肅、四川、寧夏等西部地區是旅遊人次同比增長最快的旅遊目的地。其它增長較快的目的地還包括遼寧、廣東、海南等。

一、2016年中國旅遊消費主要特徵

(一)旅遊消費與日常生活融合加快,大眾旅遊上升為國家戰略

2016年3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落實帶薪休假制度,加強旅遊交通、景區景點、自駕車營地等設施建設,規范旅遊市場秩序,迎接正在興起的大眾旅遊時代。」根據這一總體發展方向,全年國家、地方連續出台一系列促進、升級旅遊消費的政策措施。

2016年,旅遊加入到以采購電器、服裝、生活用品為主題的「雙十一」促銷戰中,成為人們日常采購的主要對象。為備戰「雙十一」市場,途牛在10周年三天大促中,銷售額同比增長294%,活動參與人數突破960萬。途牛旅遊網2016年二季度財報顯示, 80%的在線旅遊產品訂單是通過移動端完成。

這些數據表明,國民旅遊消費正趨向常態化,日常生活化,居民旅遊消費變得更加頻繁,購買決策時間進一步縮短,決策過程越來越簡化,逐漸趨同於生活用品的購買。

其中,以親子游、爸媽游為代表的家庭旅遊成為旅遊消費市場主力。中國旅遊研究院居民出遊意願調查顯示,家庭旅遊佔比達60%,其次為好友組織的出行,佔比在20%左右。根據途牛旅遊網數據監測,2016年最受歡迎的親子游線路集中在主題公園、嘉年華、房車營地等旅遊產品。桂林、三亞、麗江是最受歡迎的爸媽游線路。

(三)旅遊消費市場在增量不斷擴大的同時,旅遊消費需求進一步提檔升級,郵輪、海島游、冰雪游等為代表的度假旅遊消費增幅巨大


中國旅遊研究院的遊客調查顯示,2016年度假休閑動機的遊客比例已超過七成。郵輪、海島旅遊,避暑旅遊,冰雪旅遊等度假旅遊消費增勢顯著。其中,郵輪旅遊市場消費潛力巨大。途牛發布的《中國在線郵輪市場專題研究報告2016》顯示,2016年我國在線郵輪市場收入規模有望突破18億元。中國遊客總數位居全球郵輪遊客數量的第8位,但中國郵輪市場的滲透率只有0.05%,未來有巨大的發展潛力。途牛、同程、攜程是在線郵輪交易規模排名前三的在線旅遊運營商。報告還顯示,伴隨著國內郵輪母版圖的擴大,郵輪遊客源地范圍正逐漸向內地延伸,武漢、西安、成都、重慶等中西部地區成為未來最具成長潛力的郵輪客源市場。

其次,品質團、定製游成為旅遊消費升級新標志。歷年《旅遊抽樣調查統計》顯示,我國城鄉居民國內旅遊人均消費水平逐年增加,人均旅遊消費增長至2016年的880元。隨著消費能力的提升,越來越多的遊客追求品質團、定製游等高品質旅遊產品。途牛旅遊網經營的以品質團為特色的牛人專線業務,2016年收客量同比增長77%,其定製旅遊業務同樣增長顯著,2016年7-9月和10-11月途牛定製游收客量分別同比增長67%、 66%。

⑸ 生態旅遊發展的新趨勢有哪幾種

現狀:亂,爛,差趨勢:潔,整,齊意義:還一份自然,該熱鬧的地方就得熱鬧,該寧靜的地方就不能有幾個人。

⑹ 生態旅遊的意義是什麼

生態旅遊的意義:

  1. 以有特色的生態環境為主要景觀的旅遊。是指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以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准則,並依託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獨特的人文生態系統,採取生態友好方式,開展的生態體驗、生態教育、生態認知並獲得心身愉悅的旅遊方式。

  2. 生態旅遊是一個區域或一個保護區生態發展的重要內容,不僅對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有重要的促進作用,而且也是激勵保護區進一步發展的動力。

  3. 回歸大自然,即到生態環境中去觀賞、旅行、探索,目的在於享受清新、輕松、舒暢的自然與人的和諧氣氛,探索和認識自然,增進健康,陶冶情操,接受環境教育,享受自然和文化遺產等。

  4. 促進自然生態系統的良性運轉。不論生態旅遊者,還是生態旅遊經營者,甚至包括得到收益的當地居民,都應當在保護生態環境免遭破壞方面做出貢獻。也就是說:只有在旅遊和保護均有保障時,生態旅遊才能顯示其真正的科學意義。

⑺ 生態旅遊市場營銷的措施

1.1 問題的提出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旅遊業保持高速發展,在國際旅遊方面穩居亞洲第一,名列世界十大國際旅遊目的地之一。旅遊業作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的地位再次被確認,在整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顯現。隨著旅遊業的規模擴大,參與旅遊活動的人數增多,旅遊活動所涉及的范圍越來越廣,旅遊業的發展所造成的各個方面的影響也越來越受到關注。這就是,人們既關注旅遊業的發展對地方經濟的促進作用,也更加關注它對環境、生態、社會文化遺產可能造成的破壞。在這樣的背景下,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日益顯示出其重要性,而生態旅遊正是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然而,盡管我國生態旅遊方興未艾,態勢喜人,但還存在許多不盡人意之處。我國在生態旅遊問題上存在著兩個方面的誤區:一是來自旅遊群體的層面,遊客在旅遊時沒有自覺學習和積累生態知識的意識,不知道自己對環境究竟負有什麼責任,許多人僅僅將生態旅遊視為一種戶外休閑娛樂活動;二是來自旅遊開發和管理部門,為了滿足物質享樂型旅遊的社會需求,並藉此獲得豐厚的經濟收益,熱衷於在生態旅遊景區內大興土木,築路修橋、架設纜車、興建賓館飯店。
當前,我國提出了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其中的應有之義,研究生態旅遊,分析我國生態旅遊的現狀和問題並用以指導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實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2 文獻綜述
生態旅遊一經提出就迅速引起了旅遊學界、生態學界和相關學科的極大關注,各類研究成果層出不窮。在國外,除了對生態旅遊概念的探討以外,主要的研究領域還包括生態旅遊與保護的關系,生態旅遊的生態、審美、社會、文化、經濟影響,生態旅遊與當地社會發展、生態旅遊與道德規范、生態旅遊與公共政策,生態旅遊資源的經濟價值、生態旅遊規則和管理的理論與方法、生態旅遊案例研究等。
據不完全統計,國際上公開發行的生態旅遊研究的期刊就有幾十種之多,各類研究專著也是舉不勝舉。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Lindberg等著的《生態旅遊:規劃者、管理者指導》,是由學者和實踐家合力傾注的面向實踐,為生態旅遊實踐開發者、專業和業餘人士所必不可少的指導性綜合集成著作。此書收集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250種不同出版物和400多篇學術論文。《自然旅遊經營者的生態旅遊原則》是由生態旅遊協會(TES)編輯出版的,它提供了脆弱生態旅遊區開發旅遊的最新准則,也是一本旅遊和旅行專業人士必備的指導用書。Martha Honey的新作,在界定生態旅遊和評述生態旅遊現狀的基礎上,重點介紹加拉帕戈斯群島(Galapagos)、古巴、坦尚尼亞、尚比亞和南非等5個典型案例。
在我國 ,國內眾多學者對開展生態旅遊進行了理論和實踐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推動了旅遊學科的發展,而且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環境保護、居民收入的增加和地區經濟的發展。關於生態旅遊的分類,人們從不同的學科背景出發,形成了多種分類方法,吳必虎從發展哲學、科學和旅遊產品三個層次來界定生態旅遊的概念。在生態旅遊規劃和管理規范模式的建立上,初步形成了一套操作程序,從資源調查、確定開發原則,到功能分區、社區參與、遊客管理以及建立監測體系等。在生態旅遊目的地的選擇方面,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旅遊開發,並據此提出一系列的規劃原則、模式以及管理方案。王義民等在分析我國自然保護區的本底現狀和開發現狀的基礎上,認為生態旅遊是自然保護區旅遊開發方向,並提出相應的開發對策。當然,學術界對生態旅遊基本理論的探討還遠沒有達到統一的認識,很多專家和學者根據中國國情,賦予「生態旅遊」概念以中國特色,有關生態旅遊研究的大量文獻和資料主要集中在對生態旅遊概念的界定、內涵的解釋、功能的探討、特徵的描述等基礎理論研究方面。近年來,有關生態旅遊實踐的研究成為熱點,但在生態旅遊開發、規劃管理、政策支持等方面還有待結合實際進行深入的探討。
1.3 研究方法和內容結構
本文採取文獻分析和比較分析的方法,從分析生態旅遊的興起原因、定義特徵出發,歸納國外生態旅遊實踐模式及發展經驗,進而結合中國生態旅遊實際,深入探討中國生態旅遊的產生、現狀及其在運作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推進其可持續的對策。
全文共分五個部分。除導論外,在第二部分對生態旅遊的發展階段、興起原因進行簡略的介紹,剖析了生態旅遊的概念、特徵和影響;
第三部分主要介紹國外生態旅遊發展的概況,分析其發展過程中取得的經驗與教訓;
第四部分歸納了我國生態旅遊發展現狀和問題;
在第五部分,基於前面的分析,結合實際提出了推進我國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若干建議。
第六部分結合重慶市長壽湖風景區實際情況,運用相關理論,進行了案例分析和政策引導。
1.4 研究的結論
針對中國生態旅遊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本文提出生態旅遊旨在實現經濟、社會和美學價值的同時,尋求適宜的利潤和環境資源價值的維護:它的發展需要在詳細分析旅遊點環境資源與文化特色以及地區發展目標的前提下,制定詳盡的可持續發展規劃。為此,要正視我國生態旅遊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借鑒國外生態旅遊發展中規劃管理、市場營銷、生態標識、規范論證、景點評價等方面的實踐經驗,遵循生態旅遊發展的客觀規律,不斷優化生態旅遊的發展政策,加快生態旅遊科學規劃的步伐,完善生態旅遊開發管理機制,加大依法管理生態旅遊的力度,增強生態旅遊教育的實效,從而在旅遊業發展和經濟建設中發揮更大的推動作用,在協調人與自然關系、建設和諧社會方面發揮重要的示範作用。
展開追問
thicklynurseb 2014-07-19
0
0
分享
一、生態旅遊的內涵及其特徵
近些年,「生態旅遊」成了社會上的一個熱門詞彙,上山下海、觀景覽勝似乎都和生態旅遊有些關系,但究竟什麼是生態旅遊,生態旅遊又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卻很少有人能夠說得准確、說得透徹。生態旅遊(ecotourism)是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謝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Lascurain)於1983年首次提出的。 當時就生態旅遊給出了兩個要點,一是生態旅遊的對象是自然景物;二是生態旅遊的對象不應受到損害。1993年,國際生態旅遊協會把生態旅遊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遊活動。生態旅遊的內涵更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遊。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旅遊項目協調員希拉爾給出如下的定義:生態旅遊是在純自然的環境中進行的旅遊。旅遊者在旅程中會受到環保知識的教育。這種旅遊對目的地的生態環境沒有任何破壞作用。而且,它要求當地社區的更多參與並從中長期獲益。世界銀行環境部和生態旅遊學會給生態旅遊下的定義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區去了解環境的文化和自然歷史,它不會破壞自然,而且它會使當地社區從保護自然資源中得到經濟收益。生態旅遊作為綠色旅遊消費,一經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響,短短二十年後的今天,生態旅遊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內涵也得到了不斷充實,結合以上各種觀點,針對目前生存環境的不斷惡化,筆者認為,生態旅遊實質應包括三層含義:一是生態旅遊必須是以自然環境為基礎的旅遊活動,滿足人類回歸大自然的強烈願望;二是生態旅遊要體現環境保護意識,不能以資源的消耗為代價來獲取經濟利益,以區別於傳統的旅遊業;三是生態旅遊要以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為前提,增加足夠的就業機會,並同時為當地創造足夠的經濟效益。
與傳統旅遊相比,生態旅遊有如下特徵:
1、保護性。與傳統旅遊業一樣,生態旅遊也會對旅遊資源和旅遊環境產生負面影響。但是,比較而言,保護性是它區別於傳統旅遊的最大特點。它要求旅遊者和旅遊業約束自己的行為,以保護旅遊資源和旅遊環境。生態旅遊的保護性體現在旅遊業中的各個方面。對於旅遊開發規劃者而言,保護性體現在遵循自然生態規律和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旅遊產品開發設計,充分認識旅遊資源的經濟價值,將資源的價值納入成本核算,在科學的開發規劃基礎上謀求持續的投資效益;對於管理者而言,保護性體現在資源環境容量范圍內的旅遊利用,杜絕短期行為,謀求可持續的經濟、社會、環境三大效益的協調發展;對於遊客而言,保護性體現在環境意識和自身素質的提高,自覺地保護旅遊資源和環境。
2、專業性。生態旅遊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內涵,這就要求旅遊設施、旅遊項目、旅遊路線、旅遊服務的設計和管理均要體現出很強的專業性,以使遊客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回歸大自然的精神享受和滿足,啟發並提高遊客熱愛、保護大自然的意識,進而自覺地保護旅遊資源和環境;同時,旅遊管理的專業性也是旅遊資源和環境得以保護和持續利用以及三大效益的協調發展的前提條件之一。再者,專業性還體現在遊客的旅遊心理上。生態旅遊者不是沒有自己確定的旅遊目的、被捲入旅遊時尚潮流的盲目旅遊者,也不是為追求豪華奢侈的物質享受、認為金錢可以買斷自然的旅遊者,而是具有欣賞、探索和認識大自然及當地文化的明確要求的較高層次的遊客。
3、普及性。在我國,生態旅遊的普及性不僅體現在生態旅遊者的普及,也體現在旅遊資源的普及。生態旅遊是建立在傳統旅遊基礎上的,因此,中國的生態旅遊不應是高消費和高素質者的特權,只要以了解當地環境的文化與自然歷史知識為旅遊目的,並能夠自覺地保護和珍視旅遊資源和環境,普通的工人、農民、職員、學生等都可成為生態旅遊者。從旅遊資源上說,西方國家將生態旅遊僅僅定位於自然景觀,而我國是具有5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自然已經與文化融為一體,所以,中國生態旅遊的對象不僅僅是自然景觀,而且包括與自然和諧的文化景觀
二、我國生態旅遊發展顯現問題
1、旅遊生態意識落後
我國對於生態旅遊的內涵的研究還存在一定的分歧,不少人對生態旅遊旅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走向大自然,而忽視了生態旅遊的環境教育和文化保護意義。這種認識上的誤區直接導致很多問題,首先是對生態旅遊產品市場定位不清晰。生態旅遊發展的經驗表明,生態旅遊應該定位為高層次的具有責任感的旅遊者群。而目前在國內,對傳統大眾旅遊客源和高層次的生態旅遊客源沒有區分,大批觀光遊客的進入,對生態旅遊區的環境造成了破壞。其次,把大眾旅遊的開發方式和經營管理方式套搬到生態旅遊區,開發管理不當造成環境破壞等。例如面對黃金周對大眾旅遊市場廣泛招徠,致使景區過度進入。
2、旅遊資源的粗放開發和盲目利用
許多地區的政府有關部門在開發旅遊資源時,缺乏深入的調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學論證、評估與規劃,便匆忙開發。特別是新旅遊區的開發,開發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論證與總體規劃的條件下,便盲目地進行探索式、粗放式的開發。開發中重開發、輕保護,造成許多不可再生的貴重旅遊資源的損害與浪費。
3、缺乏真正科學的生態旅遊規劃
首先是開發隊伍的問題,生態旅遊專業性很強,同時要考慮到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社區經濟的發展等多重目標,所以不僅需要多方面的專家、還要吸納當地居民代表參與,而我國現在的生態旅遊開發規劃隊伍仍沿用傳統的大眾旅遊規劃的人員結構和規劃方法,這已經不符合生態旅遊規劃的要求。其次,規劃中保護意識淡漠,缺乏必要的保護手段和技術。
4、景區內環境破壞嚴重
我國現階段旅遊開發對於自然環境的破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由於規劃開發不當造成的生態系統破壞;第二,遊客過度進入超過環境承載力造成破壞;第三,消費者進入以後產生的垃圾污染沒有得到很好的回收和管理而造成的破壞。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在旅遊區內各大飯店、賓館林立而起,由於旅遊人數逐年增加,景區內的樓堂館所及生活設施也隨之巨增,隨即帶來了生活廢水、垃圾糞便和燃煤等污染,使旅遊區的環境質量下降,觀賞價值也隨之貶低。據有關方面報導,在已經開展生態旅遊活動的自然保護區中,有44%的保護區存在垃圾公害,12%出現水污染,11%有雜訊污染,3%有空氣污染。由於開發者不合理的開發,管理者不當的管理,旅遊者不文明的旅遊,破壞了自然和人文景觀的自然美,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夥伴關系,阻礙了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5、生態旅遊的專業技術人才缺乏
這是導致生態旅遊問題的又一大原因。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旅遊對產品設計有專業化的要求,技術較為復雜。而我國生態旅遊發展實踐尚短,生態學和旅遊學又相對獨立,因而既懂生態學知識和旅遊學知識,同時又能正確把握生態旅遊內涵的專業人才缺乏。更為重要的是,生態旅遊的開發依託的資源多分屬不同部門管轄,作為旅遊管理機構的旅遊局難以對其生態旅遊開發和管理參與意見,而大多是保護部門又同時搞開發,無論從專業背景還是經營管理水平均不能滿足生態旅遊對開發經營人員的多樣化要求。
三、我國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1、綜合考慮、統一規劃
旅遊環境是一個有機的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它不僅是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整體,而且在地塊之間、地區之間也是相互結合的整體。如果建設或開發活動缺少綜合規劃和長遠兼顧,會使原有生態系統惡化。做好旅遊開發規劃,貫徹資源和環境保護的思想,這不僅是使開發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預防資源和環境遭到破壞的重要措施。生態旅遊規劃必須考慮的主要因素包括:旅遊資源的狀況、特性及其空間分布;旅遊者的類別、興趣及其需求;旅遊地居民的經濟、文化背景及其對旅遊活動的容納能力;旅遊者的旅遊活動以及當地居民的生產和生活活動與旅遊環境相融合。在制訂生態旅遊規劃時,必須分析生態旅遊地的重要性,合理劃分功能區,擬定適合動物棲息、植物生長、旅遊者觀光游覽和居民居住的各種規劃方案。充分利用河、湖、山、綠地和氣候條件,為遊客創造優美的景觀,為當地居民創造衛生、舒服和安謐的居住環境。
2、加強生態旅遊的宣傳工作,形成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
生態旅遊是一種特殊興趣的旅遊活動,在全世界,尤其在我國還是個新生事物,旅遊者,旅遊地居民,旅遊經營者,政府官員甚至旅遊學術界,對於什麼是生態旅遊,如何運作生態旅遊,生態旅遊的效應如何評價,都還缺乏認識。因此,有必要加強生態旅遊的宣傳工作,藉助各種宣傳手段和途徑,提高全民的環保意識,使公眾認識到,旅遊資源的破壞是對自身生活、福利的危害,讓他自發行動起來,採取措施保護旅遊資源環境。但是,公眾的生態意識並不是整體性的進步和提高的,不同的知識水平和發展階段制約了人們對其的認識。這就需要政府以及旅遊企業制定一些措施提高公眾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如政府經常性地向公眾公布環境質量信息及污染對經濟和健康的損害,並通過旅遊企業在旅遊活動項目的宣傳介紹以及安排中,有意識增加與環保有關的內容,如種植紀念樹,開展與景區生態環境保護有關的知識競賽等。以提高公眾的生態環境意識,形成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和價值觀念。
3、堅持以保護為主、旅遊開發為輔的方針
自然保護區建設的首要任務是保護好區內的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其他各項工作的開展都必須圍繞保護工作而進行,尤其是保護區內的自然資源開發更不得以破壞資源和環境為代價。因此,生態旅遊的開發必須以生態學原理為准則,以促進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為目標。在保護好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的前提下,根據自然保護區的總體規劃適度開發。生態旅遊開發區域必須嚴格限制在保護區實驗區范圍內,旅遊接待能力和實際接待量不得大於保護區的旅遊生態容量,真正達到保護和持續發展的雙重目的。
4、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體系,依法有序開發生態旅遊。首先,要編制高起點、高標准、高水平的、生態旅遊規劃,指導和協調生態旅遊資源建設工作,將生態旅遊納入有計劃、有步驟的軌道;其次,制定與生態旅遊相適應的管理辦法和規章制度,把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旅遊資源開發納入法制化軌道,依法進行生態旅遊開發,避免生態旅遊開發中的盲目性和無序性,保證生態旅遊開發科學、規范和有序地進行
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