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生態文明6

生態文明6

發布時間: 2020-12-31 23:48:28

❶ 什麼是生態文明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即工業文明之後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

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

從人與自然和諧的角度來看,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義是:生態文明是人類為保護和建設美好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是貫穿於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的系統工程,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進步狀態。

(1)生態文明6擴展閱讀: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任務,十八大報告第八部分提出了優、節、保、建四大戰略任務。

一是優:

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

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二是節:

全面促進資源節約。要節約集中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

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建設節水型社會。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三是保:

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設,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四是建:

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

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

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❷ 何為生態文明

所謂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式。它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以可持續發展為根據,以未來人類的繼續發展為著眼點。 這種文明觀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這種文明觀同以往的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具有相同點,那就是它們都主張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發展物質生產力,不斷提高人的物質生活水平。但它們之間也有著明顯的不同點,即生態文明突出生態的重要,強調尊重和保護環境,強調人類在改造自然的同時必須尊重和愛護自然,而不能隨心所欲,盲目蠻干,為所欲為。 很顯然,生態文明同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說它們有聯系,是因為生態文明既包含物質文明的內容,又包含精神文明的內容:生態文明並不是要求人們消極地對待自然,在自然面前無所作為,而是在把握自然規律的基礎上積極地能動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為人類服務,在這一點上,它是與物質文明一致的。 而生態文明所要求的人類要尊重和愛護自然,將人類的生活建設得更加美好;人類要自覺、自律,樹立生態觀念,約束自己的行動,在這一點上,它又是與精神文明相一致的,毋寧說它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說它們有區別,則是指生態文明的內容無論是物質文明還是精神文明都不能完全包容,也就是說,生態文明具有相對的獨立性。 人類對於文明的認識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文明是相對於野蠻而言的。從社會形態的角度看,迄今為止人類已經經歷了奴隸文明、封建(中世紀)文明、資本主義文明、社會主義文明;從生產方式的角度看,人類又經歷了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等等。但從生產方式角度看的以往的文明,其著眼點主要是物質,是物質生產能力的提高,人類物質生活的改善。這當然沒有什麼不對。 因為在生產力水平很低或比較低的情況下,人類對物質生活的追求總是占第一位的,所謂「物質中心 的觀念也是很自然的。然而,隨著生產力的巨大發展,人類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別是工業文明造成的環境污染,資源破壞,沙漠化,「城市病」等等全球性問題的產生和發展,人類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物質生活的提高是必要的,但不能忽視精神生活;發展生產力是必要的,但不能破壞生態;人類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而必須保護生態平衡。 20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各種全球性問題的加劇以及「能源危機」的沖擊,在世界范圍內開始了關於「增長的極限 的討論,各種環保運動逐漸興起。正是在這種情況下,1972年6月,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召開了有史以來第一次「人類與環境會議」,討論並通過了著名的《人類環境宣言》,從而揭開了全人類共同保護環境的序幕,也意味著環保運動由群眾性活動上升到了政府行為。伴隨著人們對公平(代際公平與代內公平)作為社會發展目標認識的加深以及對一系列全球性環境問題達成共識,可持續發展的思想隨之形成。1983年11月,聯合國成立了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1987年該委員會在其長篇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模式。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更是高度凝結了當代人對可持續發展理論的認識。由此可知,生態文明的提出,是人們對可持續發展問題認識深化的必然結果。 嚴酷的現實告訴我們,人與自然都是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人與自然不存在統治與被統治、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而是相互依存、和諧共處、共同促進的關系。人類的發展應該是人與社會、人與環境、當代人與後代人的協調發展。人類的發展不僅要講究代內公平,而且要講究代際之間的公平,亦即不能以當代人的利益為中心,甚至為了當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犧牲後代人的利益。而必須講究生態文明,牢固樹立起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觀。
專家觀點
對於「生態文明」概念,有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給出了見解。歸納起來,大致有如下四種角度: (1)廣義的角度。生態文明是人類的一個發展階段。如陳瑞清在《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實現可持續發展》中提到的的定義。這種觀點認為,人類至今已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三個階段,在對自身發展與自然關系深刻反思的基礎上,人類即將邁入生態文明階段。 (2)狹義的角度。生態文明是社會文明的一個方面。如余謀昌在《生態文明是人類的第四文明》中的觀點。這種觀點認為,生態文明是繼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後的第四種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與生態文明這「四個文明」一起,共同支撐和諧社會大廈。其中,物質文明為和諧社會奠定雄厚的物質保障,政治文明為和諧社會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精神文明為和諧社會提供智力支持,生態文明是現代社會文明體系的基礎。 (3)生態文明是一種發展理念。這種觀點認為,生態文明與「野蠻」相對,指的是在工業文明已經取得成果的基礎上,用更文明的態度對待自然,拒絕對大自然進行野蠻與粗暴的掠奪,積極建設和認真保護良好的生態環境,改善與優化人與自然的關系,從而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長遠目標。 (4)制度屬性的角度。生態文明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潘岳在「論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中認為,資本主義制度是造成全球性生態危機的根本原因。生態問題實質是社會公平問題,受環境災害影響的群體是更大的社會問題。資本主義的本質使它不可能停止剝削而實現公平,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真正解決社會公平問題,從而在根本上解決環境公平問題。因此,生態文明只能是社會主義的,生態文明是社會主義文明體系的基礎,是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體現,只有社會主義才會自覺承擔起改善與保護全球生態環境的責任。

❸ 生態文明有什麼內涵

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
從廣義的角度講,生態文明是人類的一個而發展階段,是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發展的一個更高階段。廣義的生態文明包括多層含義。第一,在文化價值上,樹立符合自然規律的價值需求、規范和目標,使生態意識、生態道德、生態文化成為具有廣泛基礎的文化意識。第二,在生活方式上,以滿足自身需要又不損害他人需求為目標,踐行可持續消費。第三,在社會結構上,生態化滲入到社會組織和社會結構的各個方面,追求人與自然的良性循環。
從狹義的角度講,生態文明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是並列的文明形式,是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文明。

參考資料:http://ke..com/link?url=xUGrmG6vg2h5lBobH4S5DKnG_-Xzq

❹ 生態文明

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之後人類應對生態危機的唯一正確選擇,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更高階段。中共十七大首次將「生態文明」寫進黨的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上升為國家意志。這一戰略的實施,確立了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地位,從生態文明領域邁上道德高地。在人類文明演進的轉折點,如何汲取發達國家工業化歷程中的經驗和教訓,走出一條以生態文明和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符合科學發展和中國國情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是我們亟需深入研究的重大課題。

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

人類在漫長的發展歷史中,憑借自己的勞動和智慧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燦爛的文明。不考慮私有財產、階級分化和國家制度,僅從人與自然的關系分析,隨著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由被動接受、初步探索、過度征服到和諧共處,人類文明大體上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的階段,現在開始向生態文明的階段邁進。

生態文明是人類與自然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時期,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目前認識的最高境界。21世紀人類開始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經濟發展更多依靠科學技術進步、勞動力素質提高和管理模式改進,全世界各國政府對保護地球生態環境,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達成共識,標志著生態文明時代的開始。生態文明是一個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社會系統,是建立在知識、教育、科技高度發達和人的全面發展基礎上的文明,強調自然界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石,明確人類社會必須在生態基礎上與自然界相互作用、共同發展。生態文明不僅吸收人類以前的先進文明成果,也深刻反思工業文明犧牲環境的高成本代價。為此,生態文明也可稱作「綠色文明」。

建設生態文明的基本途徑

建設生態文明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辯證統一的過程。近些年,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建設已經逐步探索出相對完整或明晰的實踐途徑,但是生態文明作為一種更具前瞻性、世界性的文明形態,面臨著許多有待開拓、創新的領域,包括思想觀念、戰略規劃、體制機制、產業發展等方面。

(一)建設生態文明首先要確立科學的價值觀、財富觀和消費觀

生態文明是一種全新的思想觀念。生態文明的價值觀認為不僅人是主體、有價值;自然也是主體、也有價值。人類、自然共同作為宇宙的成員,具有相互獨立又相互依存的運行軌跡,人類企圖違背自然規律改變它事實上是不可能的。因此,生態文明的價值觀念已成為21世紀的先進理念和主流倫理。

生態文明的財富觀認為農業文明是以土地資產為主流的財富觀,工業文明是以有形和無形資本為主流的財富觀,而生態文明則是要求以綠色財富為主流的財富觀。綠色財富是指以資源安全、環境安全和社會安全為前提,有利於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財富,具有生態性、和諧性、安全性、節約性和可持續性的特徵。比如,新鮮的空氣、潔凈的水、綠色的食品、宜居的環境,森林、濕地、草原等都是巨大的財富。按照世界銀行衡量的新標准,綠色財富包括綠色人造資本、綠色自然資本和綠色人力資本:如環保節能建築物、環保型交通工具是綠色人造資本;山清水秀、生態系統良性循環是綠色自然資本;德才兼備、有創新意識,受過良好的綠色教育,具備生態環保人格的綠色人才稱為綠色人力資本。

生態文明的消費觀認為工業文明時代的生活方式是以物質主義為原則、以高消費為特徵。生態文明的消費觀則要求擴大「綠色文明」發展空間,倡導綠色消費。綠色消費要求消費無污染、質量好、有利於人類身心健康的產品,提供節能、環保、健康、安全、舒適的服務;要求轉變消費觀念、優化消費結構,形成生產、消費的良性循環;鼓勵人們更加關注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努力建設綠色家園。

(二)建設生態文明要進行系統的戰略規劃和設計

近年來,我國在黃土高原的綜合治理、青藏高原的生態保護、中部和東部的工業污染治理、熱帶生態和海洋生態的保護等方面,已啟動了一系列生態工程建設的有益探索;但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項重大工程,仍需在發展方式、戰略布局、開發保護等戰略層面作出系統的規劃和設計。

發展方式主要是實現兩大轉變,即由高碳發展方式向低碳發展方式轉變,由粗放擴張的發展方式向集約環保的發展方式轉變。

一是應當創造可持續的生產生活方式。這是因為消費慾望的貪婪膨脹帶來的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不管貧富貴賤,人人都必須共同承受,可持續的生產生活方式要求我們必須實施一系列在保護中有序開發自然資源和促進適度消費的戰略舉措。特別是中國生存著世界五分之一的人類,其發展方式和消費方式只能從國情出發走自己的路,不可能去趕超美國。

二是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總體水平和可支配財力,盡快健全城鄉統一的低標准全覆蓋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基本醫療、基本養老、免費義務教育以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失業、醫療、養老、教育、住房等項目的保障力度。

三是充分發揮人力資本對資源環境的替代作用。將中國龐大的人力資源轉化為人力資本優勢,全面提高國民素質。要淡化官本位觀念,優化創業環境,鼓勵千千萬萬優秀人才到基層、到企業去創造財富,特別是創造綠色財富;應當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制定提升我國人力資本優勢的戰略規劃,進一步加強對基礎性人力資本的投入,特別是對幼兒和青少年等基礎教育和技能培訓的投入,堅決革除應試教育的各種弊端;通過減免稅等措施,鼓勵企業和社會增加對各類人力資本的投入,逐步形成個人、企業、社會和政府共同參與、分別投入、各得其所的人力資本投資機制。

四是促進城市對農村人口的吸納與農村資源的佔有相協調,走集約式城鎮化道路。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推進,對資源、環境構成巨大壓力。應該從13億人口的國情出發,結合人口發展趨勢制定科學的、合理的城鎮化政策;採取嚴格而系統的措施,扭轉盲目擴張、千城一面的建設格局,特別是各城市進行建設規劃時,應科學預測人口變化趨勢,合理控制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規模,留出彈性較大的生態用地規模,形成星羅棋布的中小城市群,使城市建設在綠色環境中,以便應對將來人口總量變化,確保城市對農村人口的吸納與農村資源的佔用同步協調推進,真正形成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格局。惠州、株洲、貴陽、徐州、唐山和北海等城市在這方面的經驗值得認真總結和推廣。

戰略布局主要是對國土(包括海洋)空間作出准確的定位和科學的布局。

當前最重要的是盡快制定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並確立其法律地位,這是現有區域發展戰略的豐富和深化,是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百年大計,更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戰略舉措。

在國家和省級層面制定主體功能區規劃,有利於保護資源環境和生態環境,按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辦事,維護未來15億人口的生態安全;有利於逐步縮小地區之間生活水平、福利水平的差距,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動發展成果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編制主體功能區規劃,應區分輕重緩急,重點突破。按照服從中央大局和地方發展的原則,一是優先編制和公布國家層面的主體功能區規劃;二是四類主體功能區中,優先開展禁止和限制開發區規劃工作;三是先行提高人口素質和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並從空間的層次性、管理的有效性、運作的協作性以及健全法制體系等層面,正確處理好主體功能區規劃與其他規劃的關系,科學構建「部門分工與協作」的國土及城鄉空間管理框架。根據功能區的屬性,分類指導,制定切實可行的有關科學發展的綜合評價體系和考核辦法。

開發保護主要是保護好我國13億人口以至今後15億人口賴以生存的生態安全。

資源合理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是我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面臨的重大現實問題。如西部地區作為我國資源最豐富的地區,蘊藏天然氣、煤炭等多種資源;但是,西部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地區,位於內陸乾旱半乾旱地區、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制約西部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在國家制定生態資源補償政策的同時,可通過建設新型生態工業園區的模式,探索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新途徑。生態工業園區是一種依據循環經濟理論和工業生態學原理設計的新型工業組織形態,遵從循環經濟的減量化(Rece)、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的3R原則,表現為「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經濟增長方式,通過廢物交換、循環利用、清潔生產等手段實現污染物「零排放」。

(三)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機制

一是建立決策咨詢體制。建議黨中央、國務院設立國家戰略咨詢委員會,把精力充沛、從政經驗豐富的部分領導幹部、著名專家學者組織起來,履行為黨中央、國務院就國家發展的戰略進行系統咨詢、研究和設計的職能,協調國家各種規劃之間的關系。

二是建立生態、資源、環境三大補償機制。建立以財政轉移為主要手段的生態、資源、環境三大補償機制。我國目前在很大程度上缺乏融合自然的經濟政策,使用生態資源獲益方不必承擔生態環境惡化的責任,環境保護者沒有必要的經濟激勵。生態、資源、環境三大補償機制是重新調整各利益相關者生態、經濟成本與收益的必要措施,按照破壞者付費、使用者付費、受益方付費等原則,率先在森林、礦產資源開發、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植物棲息地、自然保護區、重點流域及區域生態功能區等關鍵領域建立補償機制。積極推行市場化生態補償,在政府的引導下實現生態保護者與生態受益者之間自願協商的補償機制,積極探索資源使用權、排污權交易等市場化的補償模式;著重培育資源市場、開放生產要素市場,使資源資本化、生態資本化,促使環境要素的價格真正反映其稀缺程度。

三是建立區域統籌協調發展機制。構建區域管理的制度基礎,包括完善統籌區域發展的管理機構與組織,明確統籌區域發展規劃,規范統籌區域發展政策,統籌區域發展決策程序,確定不同類型區域生態文明建設的標准,有針對性地指導與評價各地生態文明建設。

發展綠色產業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

發展綠色產業是保護和利用生態資源的戰略抉擇,也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更是中國十幾億人口幸福指數得以提高的重要保證。

當前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引起全世界有識之士的深刻反思,這是一件壞事,但也是一次難逢的重大機遇。可以肯定地說,全世界正在孕育著一場新能源、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新環保技術為主要特徵的新的科技革命,或者叫綠色革命。因此,發展綠色產業無疑是引領世界潮流的朝陽產業,也是中華民族實現文明復興的科學跨越之路。

這些基礎工程包括:

(一)加強新能源開發與利用

(二)發展節能減排新技術、新產品

(三)發展高效優質綠色農業

(四)發展綠色旅遊等生態服務業

(五)發展生物工程

建設生態文明的政策體系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成功與否關鍵在於政治層面,在於中央決策層和地方領導層的意志和政策。需要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和生態觀;加強法制建設;重視生態行政建設;推進生態民主建設,並綜合運用經濟、法律、教育、行政等各種手段,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節能減排,最終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環境。

❺ 生態文明 是什麼意思

生態,指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與存在狀態,亦即自然生態。自然生態有著自在自為的發展規律。人類社會改變了這種規律,把自然生態納入到人類可以改造的范圍之內,這就形成了文明。
所謂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式。它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以可持續發展為根據,以未來人類的繼續發展為著眼點。
這種文明觀同以往的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具有相同點,那就是它們都主張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發展物質生產力,不斷提高人的物質生活水平。但它們之間也有著明顯的不同點,即生態文明突出生態的重要,強調尊重和保護環境,強調人類在改造自然的同時必須尊重和愛護自然,而不能隨心所欲,盲目蠻干,為所欲為。
很顯然,生態文明同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說它們有聯系,是因為生態文明既包含物質文明的內容,又包含精神文明的內容:生態文明並不是要求人們消極地對待自然,在自然面前無所作為,而是在把握自然規律的基礎上積極地能動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為人類服務,在這一點上,它是與物質文明一致的。
而生態文明所要求的人類要尊重和愛護自然,將人類的生活建設得更加美好;人類要自覺、自律,樹立生態觀念,約束自己的行動,在這一點上,它又是與精神文明相一致的,毋寧說它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說它們有區別,則是指生態文明的內容無論是物質文明還是精神文明都不能完全包容,也就是說,生態文明具有相對的獨立性。
人類對於文明的認識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文明是相對於野蠻而言的。從社會形態的角度看,迄今為止人類已經經歷了奴隸文明、封建(中世紀)文明、資本主義文明、社會主義文明;從生產方式的角度看,人類又經歷了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等等。但從生產方式角度看的以往的文明,其著眼點主要是物質,是物質生產能力的提高,人類物質生活的改善。這當然沒有什麼不對。
因為在生產力水平很低或比較低的情況下,人類對物質生活的追求總是占第一位的,所謂「物質中心 的觀念也是很自然的。然而,隨著生產力的巨大發展,人類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別是工業文明造成的環境污染,資源破壞,沙漠化,「城市病」等等全球性問題的產生和發展,人類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物質生活的提高是必要的,但不能忽視精神生活;發展生產力是必要的,但不能破壞生態;人類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而必須保護生態平衡。本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
各種全球性問題的加劇以及「能源危機」的沖擊,在世界范圍內開始了關於「增長的極限 的討論,各種環保運動逐漸興起。正是在這種情況下,1972年6月,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召開了有史以來第一次「人類與環境會議」,討論並通過了著名的《人類環境宣言》,從而揭開了全人類共同保護環境的序幕,也意味著環保運動由群眾性活動上升到了政府行為。伴隨著人們對公平(代際公平與代內公平)作為社會發展目標認識的加深以及對一系列全球性環境問題達成共識,可持續發展的思想隨之形成。1983年11月,聯合國成立了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1987年該委員會在其長篇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模式。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更是高度凝結了當代人對可持續發展理論的認識。由此可知,生態文明的提出,是人們對可持續發展問題認識深化的必然結果。
嚴酷的現實告訴我們,人與自然都是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人與自然不存在統治與被統治、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而是相互依存、和諧共處、共同促進的關系。人類的發展應該是人與社會、人與環境、當代人與後代人的協調發展。人類的發展不僅要講究代內公平,而且要講究代際之間的公平,亦即不能以當代人的利益為中心,甚至為了當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犧牲後代人的利益。而必須講究生態文明,牢固樹立起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觀。自: http://ke..com/view/1206781.htm

❻ 山東省省級試點生態文明城市6個試點城市是哪幾個

試點城市(共6個) 濟南市、青島市、煙台市、濰坊市、威海市、臨沂

❼ 什麼是「1+6」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什麼是「1+6」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總體部署,國家打出「1+6」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組合拳」,落實《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1」就是《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6」包括《環境保護督察方案(試行)》《生態環境監測網路建設方案》《開展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方案》《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試點方案》《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試點方案》。
《環境保護督察方案(試行)》要求建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機制,作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督促地方黨委和政府認真履行環境保護主體責任,切實落實環境保護「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
《生態環境監測網路建設方案》要求全面設點,完善生態環境監測網路;全國聯網,實現生態環境監測信息集成共享;自動預警,科學引導環境管理與風險防範;依法追責,建立生態環境監測與監管聯動機制;健全生態環境監測制度與保障體系。到2020年,全國生態環境監測網路基本實現環境質量、重點污染源、生態狀況監測全覆蓋,各級各類監測數據系統互聯共享,監測預報預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顯提升,監測與監管協同聯動,初步建成陸海統籌、天地一體、上下協同、信息共享的生態環境監測網路,使生態環境監測能力與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相適應。
《開展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方案》提出開展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的主要目標,是探索並逐步完善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審計涉及的重點領域包括土地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以及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大氣污染防治等領域。要對被審計領導幹部任職期間履行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情況進行審計評價,界定領導幹部應承擔的責任。
《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規定,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對本地區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負總責,黨委和政府主要領導成員承擔主要責任,其他有關領導成員在職責范圍內承擔相應責任。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工作部門、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的有關工作部門及其有關機構領導人員按照職責分別承擔相應責任;明確了追究相關地方黨委和政府主要領導成員、政府有關領導成員、政府有關工作部門領導成員責任的各類情形。黨委及其組織部門在地方黨政領導班子成員選拔任用工作中,應當按規定將資源消耗、環境保護、生態效益等情況作為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對在生態環境和資源方面造成嚴重破壞負有責任的幹部不得提拔使用或者轉任重要職務。
《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試點方案》提出通過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推動建立健全科學規范的自然資源統計調查制度,努力摸清自然資源資產的家底及其變動情況,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有效保護和永續利用自然資源提供信息基礎、監測預警和決策支持。按照本方案要求,試編出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對完善自然資源統計調查制度提出建議,為制定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方案提供經驗。
《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試點方案》對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做出了全面規劃和部署。一是明確總體要求和目標。確定2015-2017年選擇部分省份開展試點工作,2018年起在全國試行,到2020年,力爭初步構建責任明確、途徑暢通、技術規范、保障有力、賠償到位、修復有效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二是明確試點原則。提出「依法推進,鼓勵創新;環境有價,損害擔責;主動磋商,司法保障;信息共享,公眾監督」的試點原則。三是提出適用范圍。適用於因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導致的生態環境要素及功能的損害,即生態環境本身的損害。涉及人身傷害、個人和集體財產損失以及海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分別適用《侵權責任法》和《海洋環境保護法》等相關法律規定,不適用於本《方案》。四是明晰試點內容。提出8項試點內容:確定賠償范圍,明確賠償義務人,確定賠償權利人,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磋商機制,完善相關訴訟規則,加強賠償和修復的執行和監督,規范鑒定評估,加強資金管理。五是強調保障措施。要求試點地方加強組織領導,成立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制定試點實施意見;加強國家有關部門對試點的業務指導;加快建設國家技術體系;加大經費和政策保障;推動信息公開和鼓勵公眾參與。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