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態平衡
① 生態平衡用英語怎麼說
ecological balance 生態平衡
相關生態詞彙
ecological crisis 生態危機
ecological cycle 生態循環
ecological damage 生態破壞
ecological density 生態密度
ecological distance 生態距離
ecological distribution 生態分布專
ecological divergence 生態分歧
ecological dominace 生態學優勢屬
ecological dominancy 生態優勢
ecological effect 生態影響
② 人在維護自然界生態平衡中應起什麼作用~~
你的問題很難哦
人基本上屬於食物鏈的最上層了吧?我覺得人類一直在為自己的回生存甚至享答受,在破壞生態環境。現在隨著科技的發展,我覺得人類已處於主導地位,只是經常被自然反咬一口罷了!
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大家夢想,很多科學家還在研究吧!這個我就不敢班門弄斧了!我過我覺得人有時應該換位思考,不要只為自己的私利!
③ 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平衡de演講稿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發展,能源嚴重緊缺、資源供應不足、環境壓力加大,已經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制約因素
人類經濟問題的根源在於資源有限性,如何合理地配置和利用有限的資源是人類社會永恆的問題。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發展,能源嚴重緊缺、資源供應不足、環境壓力加大已經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制約因素。
構建和諧社會為環境資源工作創造了良好機遇
機遇與挑戰並存,困難與希望同在。環境資源工作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但也正處於大發展的黃金階段,面臨著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特別是國務院頒發了《關於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對今後5年和15年我國環境保護的目標、方針和任務進行了規劃,體現了時代的要求,反映了人民的願望,是新時期環境資源工作的重要指南,標志著環境資源工作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以保護和節約為主要特徵的環境資源法制體系日趨完善,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現在,我國已經有9部環保法律,50多項行政法規,200多件行政規章和規范性文件,500多項環境標准,基本上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以《環境保護法》為基本法,以環境與資源保護的有關法律、法規為主要內容和以我國締結參加的有關國際環境與資源保護的條約、公約、協定為輔的較為完備的環境與資源法的法律體系,為加快構建和諧社會奠定了良好的法制基礎。
以循環經濟為重要特徵的經濟發展模式已初見雛形,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國已建立9個生態省、528個生態示範區、79個全國環境優美鄉鎮、50個國家環保模範城市或城區、17個各種類型的生態工業示範園區、32家國家環境友好企業、488所國家級「綠色學校」和2300個省市級「綠色社區」。我國已經開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探索,正在一步一步地邁向一條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成為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具體實踐,也為加快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有力保障。
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價值觀的環境資源觀已形成共識,為構建和諧社會創造了良好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標志是資源的永續利用和良好的生態環境。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價值觀的環境資源觀已深入人心,取得了一定的共識。特別是領導幹部環保政績考核制度、綠色國民經濟核算制度、戰略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公眾參與制度的逐漸建立完善,創造了向新的社會發展階段轉型的必要的政治保障條件,建立健全了有利於環境資源保護的決策體系,這些都為構建和諧社會創造了難得的良好環境。
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下的環境資源工作趨勢展望
如何保障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促進環境的可持續維護,確保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促進「十一五」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基本遏制目標的實現,需要我們重新審視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下的環境資源工作發展趨勢。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必然要求資源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和諧統一。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我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要看發展,只有經濟發展了,才能增強環境保護和資源保護的物質基礎。但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絕不能以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為代價盲目發展,否則,資源將難以為繼,環境將不堪重負,人與自然的嚴重失調必將危及社會穩定和諧,甚至影響文明的進程。從總體上看,經濟增長和環境資源保護是一對矛盾統一體,但是這對矛盾並不是不可調和,是完全可能協調的,我們既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國家競爭力,又可以使生態環境的質量逐步好轉。因此,我們必須正確處理環境資源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要在發展中解決環境資源問題,在發展中落實保護,在保護中促進發展,決不能採取耗竭資源、破壞生態和污染環境的方式,而應當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及時修復由於人為或自然的原因造成的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嚴格防範人們在生產生活中產生的各種廢棄物對自然環境的污染,努力實現資源的集約、合理利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堅實的資源環境基礎。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必然要求環境資源保護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諧統一。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促進經濟發展,加快社會進步,不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改善生態環境,顯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是黨中央、國務院面臨新形勢實施的偉大戰略工程。加強環境保護,合理利用資源,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就要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堅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和諧發展,堅持在開發利用自然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加強環境資源保護的重要時期。在新的形勢下,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環境資源保護工作,積極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依靠科技進步,發展循環經濟,倡導生態文明,強化環境法治,完善監管體制,建立長效機制,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努力讓人民群眾喝上干凈的水、呼吸清潔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品,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生活。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必然要求環境資源保護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諧統一。建設和諧社會、實現全面小康目標,關鍵在農村,難點在農村,最繁重的任務也在農村地區。當前,城市和工業排放的大量污染物已經對農業、農村和農民產生了十分嚴重惡劣的影響,農業、農村和農民也正在產生大量污染影響環境、破壞生態。因此,環境資源的承載能力問題將是對今後我國農業發展的嚴峻挑戰。面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的戰略任務,我們必須廓清解決「三農」問題的實施路徑,突出生態效益、注重經濟效益、兼顧社會效益,從實際出發,著眼於生態,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要求,把著力點放在解決群眾關心的生產生活問題、促進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上,堅持改善生態環境同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相結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使有限的農業自然資源能夠永續利用,促進大范圍的生態恢復和保護,更加註重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農民得到更多的實惠。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為解決群眾的生產生活困難找到出路,為他們的長遠發展找到依靠,才能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治理積極性,使環境資源保護步入良性持續發展的軌道。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必然要求環境資源生態文明與「三個文明」建設和諧統一。人類文明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個方面。社會主義社會是「三個文明」有機統一、全面發展的社會。隨著經濟的發展,以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來換取一時經濟繁榮的矛盾日益突出,以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生態文明備受關注。生態文明與「三個文明」建設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生態文明創造的生態環境必然為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提供必不可少的生態基礎,反過來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又分別體現著生態文明的物質、精神、制度成果。因此,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必然要求我們堅持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的有機統一,在全社會樹立起新的生態觀,大力倡揚「天人一體」的思想,弘揚生態文明觀和文明發展觀,大力建設生態文化,提高人們的生態文明素養,引導人們深刻認識到人類生存資料的有限性和地球的唯一性,強力推進綠色科技轉化為先進生產力,努力在全社會形成科學、合理、安全、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以資源節約型、科技先導型、質量效益型為基礎的可持續的文明發展觀,為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科技保障,保持和改善生態平衡,保護好地球這個今日唯一可供生息的家園。
④ 生態平衡中起最重要作用的是什麼反饋
生態平衡中起最重要作用的是()。 ? A、正反饋 B、負反饋 C、正相關 D、負相關 正確答案: B
⑤ 什麼是生態平衡請論述使生態系統能夠達到和保持平衡的主要作用及原理。
生態平衡
生態平衡是生態系統在一定時間內結構和功能的相對穩定狀態,其物質和能量的輸入輸出接近相等,在外來干擾下能通過自我調節(或人為控制)恢復到原初的穩定狀態。當外來干擾超越生態系統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不能恢復到原初狀態時謂之生態失調或生態平衡的破壞。生態平衡是動態的。維護生態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初穩定狀態。生態系統可以在人為有益的影響下建立新的平衡,達到更合理的結構、更高效的功能和更好的生態效益。上述定義表明:
(1)自然生態系統經過由簡單到復雜的長期演替,最後形成相對穩定狀態,發展至此,其物種在種類和數量上保持相對穩定;能量的輸入、輸出接近相等,即系統中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能較長時間保持平衡狀態。此時,系統中的有機體將所有有效的空間都填滿,環境資源能被最合理、最有效地利用。例如,熱帶雨林就是一種發展到成熟階段的群落,其垂直分層現象明顯,結構復雜,單位面積里的物種多,各自占據著有利的環境條件,彼此協調地生活在一起,其生產力也高;
(2)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內部調節能力(「見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條);
(3)生態平衡是動態的。在生物進化和群落演替過程中就包含不斷打破舊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的過程。人類應從自然界中受到啟示,不要消極地看待生態平衡,而是發揮主觀能動性,去維護適合人類需要的生態平衡(如建立自然保護區),或打破不符合自身要求的舊平衡,建立新平衡(如把沙漠改造成綠洲),使生態系統的結構更合理,功能更完善,效益更高。
生態平衡是指生態系統內兩個方面的穩定:一方面是生物種類(即生物、植物、微生物)的組成和數量比例相對穩定;另一方面是非生物環境(包括空氣、陽光、水、土壤等)保持相對穩定。生態平衡是一種動態平衡。比如,生物個體會不斷發生更替,但總體上看系統保持穩定,生物數量沒有劇烈變化。
生態系統一旦失去平衡,會發生非常嚴重的連鎖性後果。例如,五十年代,我國曾發起把麻雀作為"四害"來消滅的運動。可是在大量捕殺了麻雀之後的幾年裡,卻出現了嚴重的蟲災,使農業生產受到巨大的損失。
後來科學家們發現,麻雀是吃害蟲的好手。消滅了麻雀,害蟲沒有了天敵,就大肆繁殖起來、導致了蟲災發生、農田絕收一系列慘痛的後果。生態系統的平衡往往是大自然經過了很長時間才建立起來的動態平衡。一旦受到破壞,有些平衡就無法重建了,帶來的惡果可能是人的努力無法彌補的。因此人類要尊重生態平衡,幫助維護這個平衡,而絕不要輕易去破壞它。
其他定義:是指自然生態系統中生物與環境之間,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作用而建立起來的動態平衡聯系.
又稱「自然平衡」。在自然界中,不論是森林、草原、湖泊------都是由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成份和光、水、土壤、空氣、溫度等非生物成份所組成。每一個成分都並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統一綜合體。它們之間通過相互作用達到一個相對穩定的平衡狀態,稱為生態平衡。實際上也就是在生態系統中生產、消費、分解之間地保持穩定。如果其中某一成分過於劇烈地發生改變,都可能出現一系列的連鎖反應,使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如果某種化學物質或某種化學元素過多地超過了自然狀態下的正常含量,也會影響生態平衡。生態平衡是生物維持正常生長發育、生殖繁衍的根本條件,也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
⑥ 什麼是生態平衡請論述使生態系統能夠達到和保持平衡的主要作用及原理。
生態平衡是生態系統在一定時間內結構和功能的相對穩定狀態,其物質和能量的輸版入輸出接近相等,在外來權干擾下能通過自我調節恢復到原初的穩定狀態。
是指自然生態系統中生物與環境之間,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作用而建立起來的動態平衡聯系.
平衡是指,在一定時間內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和環境之間、生物各個種群之間,通過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使它們相互之間達到高度適應、協調和統一的狀態。
⑦ 動物在維持生態平衡的作用有哪些
動物本身就是生態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生態系統中主要扮演「消費者」身份,以消費者的身份控制植物及不同營養級動物的數量,維持生態平衡。另外,部分動物還具有「分解者」的身份,能夠處理動植物屍體,支持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過程。
不同的動物類群和植物一起形成復雜的食物鏈並構成了食物網,這種食物網結構的復雜性對於維持生態平衡至關重要,結構越復雜,生態系統就越穩定,也就更平衡。
⑧ 動物在維持生態平衡的作用有哪些
詳細一點說,它們的具體作用如下: 1、通過進食與被進食維持生態平衡。 野生動物分草食動物、腐食動物、肉食動物和雜食動物。 其中草食動物以綠色植物為食物來源,腐食動物以死去的動、植物為食,肉食性動物又以草食和腐食動物為食。動物中也有分解者,比如某些原生動物、食枯木的甲蟲、白蟻,還有蚯蚓和一些軟體動物,它們把復雜的動植物殘體分解為簡單的化合物,將有機體所消耗,變成了無機的礦物營養物,又被新一輪的植物吸收。 就這樣,野生動物通過食物鏈,讓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不斷地循環流動,保持著整個系統的動態平衡。這種生態平衡表現為生物種類和數量的相對穩定,表現為生物多樣性越豐富,生態系統越穩定。如果生態系統的某個環節或組成部他發生變動,就會影響到整個生態系統,其中有一些影響很長時間才能反映出來。 2、通過繁殖維護生態平衡。 草食動物每次繁殖後代數量會比較多,以保證自身種類不被滅亡,同時滿足肉食動物的需求。而肉食動物卻會很有默契地實行「計劃生育」,以保證獵物不被過量獵殺。 3、通過其他活動幫助植物繁殖後代。 有些植物需要依靠動物的幫助,比如大頭樹的種子就需要渡渡鳥的幫助葯開堅硬的外殼才能發芽。鬼針草種子有倒鉤,可以藉助動物的絨毛傳播到很遠的地方。 各種花卉需要蜜蜂蝴蝶幫助授粉才能結果。 啄木鳥可以幫助樹木除蟲。
⑨ 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談談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並為實現科學發展觀提出建議,急急急!
環境建設和保護是關系千百萬人利益的繁重和艱巨的任務。研究環境科學理論,探索環境發展規律,建設環境科學規劃必須結合歷史發展,總結過去,把握現在,探索將來。世界發展歷史的進程,包括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以及生態文明四大階段。
世界發達國家歷史證明,對環境的污染破壞,均自工業化建設開始,我國工業現代化建設是從50年代建國以後開始的。由於照搬原蘇聯經驗,走了一條先污染後治理的道路。對環境問題重視不夠,疏於治理,存在諸多問題。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黨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環境保護政策,制定發布了一些法律和規范,使環保事業不斷推進,使環境科學建設有了長足的進步,環境科學技術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促進了環保工作的加強,使環境建設有一定發展。
但是當前環境形勢仍很嚴峻,具體表現在水源、空氣和土壤污染嚴重,農業生產和水產養殖蒙受嚴重經濟損失,損害了人民健康。亂采亂挖,濫砍濫伐,造成了資源浪費,破壞了生態平衡,污染了環境,至今仍是世界污染嚴重國家之一。
要擺脫環境污染的困境,進行環境建設,必須加強環境科學理論研究,建設全方位環境學科體系,用以指導和促進環境建設和保護事業的發展。上述事實,充分說明了開展環境科學理論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現在以環保總局為首的環保機關體系己經建立;環境保護協會、環境科學學會、環境認證體系和環境保評價體系以及環境科學技術研究院所也初具規模,一些大專院校建立的環境經濟管理學院(或系)也是環境科學研究一支重要力量。
為環境科學理論研究和學科體系建設提供了可能性,只要認真加以組織,採取得力措施,我國環境科學理論建設必將有一個大發展。《易經》哲理告訴我們:宇宙間人和各種事物都是在一定時空環境中生存和發展的,人類的一切活動都必須符合客觀規律。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科學理論是實踐經驗的總結和升華。既要總結現時經驗,還要回顧歷史經驗,也要借鑒外國經驗。根據天人合一宇宙觀,環境建設應以保證人類健康和生命安全為中心,進行環境科學理論研究和學科體系建設,應當遵守以下原則:
1、以人為本原則
過去環境保護,主要以防止水、空氣和土壤污染和森林被破壞為目標,只重視直接造成的經濟損失,而對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考慮不夠,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全方位環境學科體系特別是對人民健康遠期發展注意更少。
水源、空氣和土壤污染嚴重地區不僅影響和破壞農業和漁業生產,癌症、心血管病及其它惡性疾病發病率也不斷上升,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環境建設應當以人為本,逐漸得到人們的共識。可持續發展原則。可持續發展符合人和萬物生存和發展的規律。
是國家繁榮和昌盛的保證,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是構建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礎。因此,研究環境建設科學理論和學科體系建設,都要以可持續發展作為指導原則,並把它作為衡量環境建設和環保措施正確與否的標准。
2、系統性原則,亦稱整體與分支相結合的原則
中華傳統文化根據太極八卦陰陽五行學說認為:宇宙是一個超巨型系統,人體和萬物也都是一個巨型系統,因此主張對整體進行綜合考察,對局部進行系統相關分析,在各系統間靠組織系統傳達信息,促進協調發展和諧共存。
因此,一個國家需要管理與控制,環境保護就是其中一個分支系統,其目標就是保證人自身、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萬物、人與社會和諧發展,並有益於構建和諧世界。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京都協定書》即屬此類。
因此,建設環境發展規劃和學科體系,既要看重自身環保系統,還要考慮分支系統,以適應保證人體健康、資源節約、生態平衡、社會和諧的需要。合作共贏原則。環境保護雖是一個獨立系統,但環境建設和保護卻與工業、農業、林業、水利、醫療、物資、電子等行業密切相關。
環境核算與監控與統計、財政和審計等部的工作目標具有一致性。因此環境保護部門除了履行其職能作用外,還應爭取與其它行業和部門聯合作戰,合作共贏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和諧和共利原則。《易經》哲理告訴我們人和萬事萬物都是陰陽互根的對應統一體。
小至個人,大至社會、世界以至自然,都是和則兩利,斗則兩害,建設和保護也是利益相關的統一體,如果——方急功近利,傷害了另一方,它也必然要受到報復和懲罰,實際是傷害對方就是傷害自己,最後是兩敗俱傷,只有和諧共事,考慮到對萬利益,才能做到雙盈共利。
如能堅持和諧共利原則處理環境建設和保護問題,也有利於構建和諧社會。虛實結合原則。馬列主義認為,理論來源於實踐,又指導實踐,理論是行動的指南,沒有理論作指導必然陷入盲目性。因此,搞環境建設和保護工作。
應堅持虛(理論),實(實踐)相結合,不能只就事論事,抓不到本質,不能使問題得到合理、恰當解決,並可減少負面影響。立足本國放眼世界原則。現代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在經濟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今天,更加縮短了國與國之間的距離。
國際合作,謀求共同發展,已成為我們時代的潮流。保護地球村,己成善良人民的共同願望,我國應在國際環境保護組織、綠色和平組織中有一席之地,應向發達國家學習環保技術和經驗,也要警惕有些國家把污染嚴重企業轉嫁我國,更要防止洋垃圾的傾銷,以免造成危害。
(9)用生態平衡擴展閱讀:
生態平衡是動態的。在生物進化和群落演替過程中就包含不斷打破舊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的過程。人類應從自然界中受到啟示,不要消極地看待生態平衡,而是發揮主觀能動性,去維護適合人類需要的生態平衡(如建立自然保護區)。
或打破不符合自身要求的舊平衡,建立新平衡(如把沙漠改造成綠洲),使生態系統的結構更合理,功能更完善,效益更高。生態平衡是整個生物圈保持正常的生命維持系統的重要條件,為人類提供適宜的環境條件和穩定的物質資源。
⑩ 如何在實際中運用生態平衡的原理來解決環境問題請舉例說明。
生態來系統具有自動調節的自能力。
利用生態系統這種自凈能力消除環境污染,是目前國內廣泛應用的的一種手段。如利用綠色植物凈化大氣污染,就是一個非常成功的例子。二氧化碳是大氣中的主要溫室氣體,隨著經濟的發展,各種化石燃料大量開采和燃燒,是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逐年上升,加劇了溫室效應。為了控制全球變暖,使世界各國除了採用工程手段進行固碳以外,一個更經濟的方法就是利用植物凈化的能力,消除大氣中的二氧化碳。
利用生物凈化污水,也是城市污水和工業廢水處理中的一個非常重要和常用的手段,此方法稱為生物化學法。生物化學法是利用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微生物,將工業廢水和城市生活污水仲的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及其他無機鹽等無害的物質,從而達到處理廢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