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經濟示範
Ⅰ 萬平的科爾沁沙地(萬平)生態經濟示範區
科爾沁沙地(萬平)生態經濟示範區(下稱示範區)成立於2000年6月16日,是民間第一家完全由個人出資創建的生態保護區,2001年福特汽車環保獎提名獎項目。2008年10月22日,世界銀行發起、多家機構共同參與舉辦的第二屆中國發展市場贈款資助活動,吉林科爾沁沙地(萬平)生態經濟示範區項目是50個民間組織扶貧創新項目之一,和其他獲選項目一起獲得近800萬元人民幣資助。
示範區位於吉林-內蒙古交界處(吉林側)的通榆縣同發牧場新合屯西1公里處的流動沙丘中(距吉林-內蒙古邊界僅1公里),總面積一百公頃。2000年發起人萬平辭去公職,徒步2500平方公里考察科爾沁沙地,在這里建立了示範區前身—科爾沁沙地(萬平)治理區。面對嚴重荒漠化的沙地,萬平經過多年的艱苦實踐,探索出「恢復植被,以草養地,高效開發,集體治沙」的生態保護之路。2005年治理區更名為科爾沁沙地(萬平)生態經濟示範區,標志著生態保護從恢復治理進入到綜合保護、推廣利用階段。經過9年多的實踐,科爾沁沙地(萬平)生態經濟示範區也已逐漸發展為一個以志願者為主體,有規范化的組織管理原則和規章制度,以帶領生態退化地區居民探索生態經濟相結合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為宗旨的環保組織(NGO)。2006年在示範區基礎上正式注冊成立了「通榆縣環保志願者協會」,這也是科爾沁沙地上第一個環境NGO組織。協會的誕生使示範區走上了規范帶領群眾保護沙地,保護家園的道路。2005年8月2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公共服務社會化(環保)研究基地在示範區正式掛牌成立。同年,東北林業大學的生態教育基地也在示範區掛牌成立。另外,示範區業已成為北京師范大學和吉林大學社會學院的生態環境教育實習基地。
示範區旨在恢復科爾沁沙地退化的生態環境,重建喬灌草的植物生態系統,阻止荒漠化對草原、農田的侵襲,創造人與動植物的和諧生存空間並探索出一條適合當地原生態環境的高效農業之路。工作主要分四個部分:大面積恢復沙地原生植被,對回歸的動植物建立保護區加以保護;在保護區周圍栽種楊樹和沙棘,作為防風防獵的生態屏障;選取百分之一的改良優質沙地,種植高效經濟林,取代廣種薄收的傳統種植模式;對農民、中小學生以及大學生等各個層次的人群進行環保教育,力在改變生存觀念,增強環保意識。
吉林省通榆縣是國家級貧困縣,更是土地荒漠化大縣,有流動沙丘4萬公頃,沙地面積26萬公頃。這里地處農牧交錯帶,被專家們認定為土地荒漠化的重點防範區。該地的土壤多為風沙土,氣候十分乾旱,風沙頻繁。前些年氣象局數據為年降水量350mm左右,蒸發量為1800mm左右;根據示範區自己的實地記錄,近年來,降水量一年比一年少。無降水,無論是野生植被還是農作物都無法生長,致使地表流沙移動速度過快,大風、沙塵次數一年多於一年。根據實地記錄:2001年,2002年的3月初-5月末,8級以上大風、沙塵暴各22場;2003年,2004年自2月始至6月下旬分別為29場和38場。尤其是2004年春,一場8級以上大風持續了7天。2000年-2001年的地理條件為:土壤墒情為零,當地人稱之為「火沙坨子」;地表植被幾乎為零(因為7月1日後長起的草是不能越冬的),夏季氣溫達46℃,沙地表面溫度高達58℃;西北-東南風向(2-6米深)的流動沙丘和風蝕槽(溝)是科爾沁沙地的典型地貌。
當地農民以務農為主、牧業為副,種植農作物多以雜糧雜豆為主。靠天吃飯,典型的廣種薄收—一公頃綠豆產量為200-800斤,收入250-1000元。當地有句俗語「種一坡,拉一車,打一筐,熬一鍋」,這樣的結果使人們不畏辛苦盡可能耕種更多的土地,廣種薄收,惡性循環。為了生存和發展,每戶平均種10公頃以上的沙地。是典型的濫墾式荒漠化。
Ⅱ 如何做大生態經濟
參考相關新聞: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鄖縣縣委、縣政府按照這一要求,搶抓機遇,按照市委、市政府「一城兩帶」和十堰生態濱江新區建設戰略部署,在「謀」、「試」、「調」、「建」、「治」上下工夫,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傾力打造十堰漢江生態經濟帶核心示範區,加快推進十堰濱江新區建設。
一、堅持規劃為先,立足縣情主動「謀」
鄖縣立足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和國家限制開發功能區的實際,超前謀劃,主動作為,積極探尋生態經濟發展之路,把保護生態環境和發展生態經濟放在突出位置,堅持把綠起來與富起來統一在產業化推進之中,大力發展綠色產業。2009年,鄖縣確立實施以「市郊生態型觀光農業示範區、漢江沿岸生態經濟帶、國道沿線城鎮經濟帶」為主要內容的「一區兩帶」綜合開發,並編制了總體規劃和分項規劃,率先啟動了漢江生態經濟帶建設。2010年,市委確立「一城兩帶」戰略、提出建設十堰漢江生態經濟帶以後,鄖縣詳細制定了鄖縣漢江生態經濟帶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文化旅遊業、城鎮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等分項規劃。在修訂和編制規劃中,積極與十堰市漢江生態經濟帶規劃、丹江口庫區及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等規劃緊密銜接,發揮了決策、規劃的正確引領作用。
二、堅持示範帶動,柳陂片區先行「試」
2012年,鄖縣縣委、縣政府決定將柳陂新集鎮及其周邊9個村共13000多人的居住區作為重點區域進行集中連片開發,將其打造成為國家級生態移民示範區、國家級農村清潔水源地、秦巴山區連片開發示範區、全省新農村建設示範區、全省生態濱江旅遊示範鎮和十堰市漢江生態經濟帶核心示範區。通過精心謀劃,先行先試,加大投入,強力督辦,示範區內交通建設全面提速,安置點設施配套日趨完善,生態產業建設步伐加快,生態環境大為改善。目前,該片區已打造成為全國最大的生態移民示範區和十堰漢江生態經濟帶核心示範區,庫區蓄水後,將呈現出「江面碧波盪漾、路邊綠樹成蔭、田間大棚林立、房屋鱗次櫛比、山上果樹滿園」的美好圖景。
三、堅持產業為基,優化結構大力「調」
堅持把生態保護作為第一考量,把加快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大力培育生態產業,努力夯實漢江生態經濟帶建設的基礎。一是壯大生態工業,增強經濟實力。按照工業園區化、產業集約化的要求,高標准建設工業園區,著力打造專用汽車零部件、生物醫葯、農產品深加工等產業集群,大力支持中小企業向零污染、無污染和高科技、高產值轉型。二是發展生態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建成生態產業基地70餘萬畝,畜禽生態養殖小區35個,新建全市最大的農產品加工園,引進農產品加工企業10家,全縣農產品加工企業達512家,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53%。三是激活生態文化旅遊業,增強發展活力。確立和實施「文化立縣、旅遊興縣」戰略,促進文化旅遊產業蓬勃發展。完成鄖縣旅遊總體發展規劃編制評審工作,加快濱江生態旅遊城、鄖陽島生態文化旅遊開發區、子胥湖生態旅遊新區等「一城兩區三園四線」建設,大力發展鄉村生態旅遊,大力保護開發鄖陽文化,使全縣文化旅遊產業呈現快速發展態勢。
四、堅持協調為重,城鄉一體統籌「建」
鄖縣立足毗鄰十堰城區的區位優勢,加快實施十堰生態濱江新區戰略,協調推進城鄉一體發展,著力建設宜人宜居新城區、城鄉統籌示範區,推進生態、綠色、美麗鄖縣建設。一是以「一江兩湖四區六鎮」城市發展格局為龍頭,著力建設濱江宜人宜居新城區,初步形成了80多平方公里的中等規模城市骨架;二是以國省道沿線小城鎮建設為支撐,加快推進生態重點鎮和中心鎮建設,一批基礎設施完備、產業優勢鮮明、建築風格別致的生態環保型小城鎮已現雛形;三是以移民安置點和公路沿線重點村為依託,扎實推進新農村示範村建設和宜居村莊建設,打造了星羅棋布的秀美村莊,彰顯了農村發展的勃勃生機和旺盛活力。
五、堅持生態為本,環保優先堅決「治」
鄖縣堅持環保優先,大力開展生態建設,著重治理生態環境,努力使鄖縣的天藍起來、山綠起來、水清起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打造綠色生態鄖縣。一是切實加強環境保護。採取多種形式,增強全民環保意識,實施綠色招商。近年來,先後否決、拒絕了60多個近30億元的不符合環保要求的投資項目。二是開展生態水利建設。大力實施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工程,著力實施以電替代燃料項目建設,強力推進石漠化治理工程,不斷提高森林覆蓋率和水源涵養能力,構築生態安全屏障。三是嚴格抓好污染治理。加大環境質量監控力度,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對高耗能、低效益、技術落後的企業實行淘汰關閉和技術改造。新建污水處理廠2座,垃圾填埋場2座。大力開展庫周清理,境內漢江水質常年保持在Ⅱ類以上。
Ⅲ 如何建設生態經濟示範縣和綠色發現先行區
首先在符合法律法規的前提下,要有一部切實可行的可持續的生態項目規劃方案,方案要契合當地戰略發展方向。
其次,涉及到的生態項目要具有招商引資的特色點,這樣才能促進區域繁榮,帶動發展。
然後與政府達成合作協議,要有配置齊全的團隊對項目進行跟蹤跟進,確保項目落到實處。尤其是現在互聯網時代,更要在網路上宣傳生態縣及綠色村建設的情況。與網友形成互動,吸引關注,達成推廣的效果。
Ⅳ 池州市國家第一個生態經濟示範區 什麼事生態經濟示範區
生態示範區是以生態經濟學原理為指導,以協調經濟、社會、環境建專設為主要對象,在一定屬行政區域內,以生態良性循環為基礎,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健康的持續發展。生態示範區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又對外開放的社會、經濟、自然的復合生態系統。
Ⅳ 我國目前的國家級生態示範區有哪些
生態示範區建設是推動區域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場重大革命。
其根本目標是,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生態經濟學原理,合理組織、積極推進區域社會經濟和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建立良性循環的經濟、社會和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確保在經濟、社會發展,滿足廣大人民群眾不斷提高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時,實現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生態環境的改善。
第一二批
地區
第一批命名(33個)
第二批命名(49個)
北京市
延慶縣
平谷縣
天津市
薊縣
河北省
圍場縣
山西省
壺關縣
內蒙區
敖漢旗
科左中旗
遼寧省
盤錦市 盤山縣 新賓縣 沈陽市蘇家屯區 大連金州區
吉林省
東遼縣 和龍市
黑龍江省
拜泉縣 虎林市 慶安縣 省農墾總局291農場
穆棱市 延壽縣 同江縣 饒河縣 寶泉嶺分局
上海市
崇明縣
江蘇省
揚中市 大豐市 姜堰市 江都市 寶應縣
溧陽市 興化市 邳州市 高淳縣 豐縣 儀征市 高淳縣 盱眙縣 泗洪縣
浙江省
紹興縣 臨安市 磐安縣
開化縣 泰順縣 安吉縣
安徽省
碭山縣 池州地區
黃山區 馬鞍山市南山鐵礦 金寨縣 渦陽縣
福建省
建陽市 建寧縣 華安縣
江西省
共青城
信豐縣 東鄉縣 寧都縣
山東省
五蓮縣
桓台縣 莘縣 棗庄市嶧城區 棲霞市 壽光市
河南省
內鄉縣
淇縣 內黃縣
湖北省
當陽市 鍾祥市
老河口市
湖南省
江永縣
瀏陽市
廣東省
珠海市
廣西區
恭城瑤族自治縣 龍勝各族自治縣
海南省
三亞市
四川省
溫江縣 郫縣 都江堰市
貴州省
赤水市
雲南省
通海縣
寧夏區
廣夏征沙渠種植基地
新疆區
烏魯木齊市沙依巴克區
第三批命名(84個)
北京市
密雲縣
天津市
寶坻區
河北省
平泉縣 懷來縣 遷安市 阜城縣
山西省
侯馬市 晉中市榆次區 安澤縣 武鄉縣 五寨縣 清徐縣
內蒙古
呼倫貝爾市奈曼旗
遼寧省
海城市 沈陽市東陵區 大連市旅順口區 建平縣 寬甸滿族自治縣 清原滿族自治縣
吉林省
集安市 長春市雙陽區 長春市凈月潭開發區 天橋嶺林業局
黑龍江省
省農墾總局 紅興隆分局 省農墾總局建三江分局 省農墾總局牡丹江分局 省農墾總局綏化分局 嘉蔭縣克山縣
江蘇省
常熟市 張家港市 崑山市 蘇州市吳中區 太倉市 吳江市 海門市 揚州市邗江區 句容市溧水縣 如東縣 如皋市 睢寧縣 鹽城市鹽都區 濱海縣 金湖縣
浙江省
麗水市 寧海縣 象山縣 德清縣 海寧市 桐鄉市 平湖市 淳安縣
安徽省
霍山縣 岳西縣 績溪縣
福建省
長泰縣
江西省
武寧縣
山東省
章丘市 青州市 鄄城縣 膠南市 膠州市 青島市城陽區
河南省
新縣 固始縣 羅山縣 商城縣 泌陽縣
湖北省
十堰市 武漢市東西湖區 遠安縣
湖南省
望城縣 長沙市嶽麓區 長沙縣石門縣
廣東省
中山市南澳縣
廣西區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
重慶市
大足縣
四川省
蒲江縣
雲南省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新疆區
烏魯木齊市水磨溝區
Ⅵ 如何建設生態經濟示範縣和「綠色發展先行區」
內涵:
態文明建設放突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建設各面全程版
特徵:山清水權秀貧窮落美麗強富裕環境污染同美麗態文明倡導與自諧文明物質財富增加自受傷害文明態文明類社文明高級狀態 單純節能減排、保護環境問題 要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建設各面全程
任務:十八報告提未態文明建設四任務:優化土空間發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加自態系統環境保護力度;加強態文明制度建設
Ⅶ 為什麼要建立生態示範區
生態示範區建設是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生態經濟學原理,合理組回織、積極推進區域社會答經濟和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建立良性循環的經濟、社會和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確保在經濟、社會發展,滿足廣大人民群眾不斷提高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時,實現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生態環境的改善。全國生態示範區建設試點自1995年正式啟動以來發展迅速,在推進試點地區經濟,社會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同時,對周邊地區產生了良好的輻射作用,使生態示範區建設成為區域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種理想載體和組織形式。目前,中國已建立了近500個生態示範區,並有部分地區和單位已經通過考核驗收。
Ⅷ 生態示範區的簡介
生態示範區是以生態經濟學原理為指導, 以協調經濟、社會、環境建設為主要對象,在一定行政區域內,以生態良性循環為基礎, 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健康的持續發展。生態示範區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又對外開放的社會、經濟、自然的復合生態系統。
生態示範區建設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最基本的經濟社會形式,是可持續發展思想的集中體現。中國要發展,必須正視人口眾多,資源匱乏的國情,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與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的發展模式相反,可持續發展強調的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在這種模式中,環境保護是發展的目標,是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因此生態示範區是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最基本的社會經濟形式,也是落實基本國策的重要保證。
生態示範區建設是在一個市、縣區域內,由政府牽頭組織,以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為對象,以區域可持續發展為最終目標的一種工作組織方式。生態示範區建設的目的是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和生態經濟學原理,調整區域內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努力建立起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促進經濟、社會和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環境保護是世界性潮流,20世紀80年代中期國際上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思想。 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中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取得了世界各國的共識。各國都積極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思想,努力探索適宜的模式,生態示範區建設不失為大家共同認可的重要措施。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隨著社會經濟活動強度的不斷增大,生物多樣性減少、資源衰退、水土流失、自然災害頻繁等一系列生態問題日益突出,生活污染以及鄉鎮企業和農業的粗放式經營帶來的農村生態環境問題也日趨嚴重。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制約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基於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要和適應全國環境保護形勢,特別是農村環境保護形勢的需要,在學習和借鑒國外經驗的基礎上,國家環境保護局於1995年在全國開展生態示範區建設試點工作。浙江省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進行以生態村、鎮為中心內容的生態農村建設,1995年紹興縣、磐安縣和臨安縣(1996年撤縣設市)被國家環境保護局列為首批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建設試點,從此拉開了浙江省生態示範區建設的序幕。
Ⅸ 如何建設一個生態經濟示範縣和綠色發展先行區
首先在符合法律法規的前提下,要有一部切實可行的可持續的生態項目規劃方回案,方案要契答合當地戰略發展方向。
其次,涉及到的生態項目要具有招商引資的特色點,這樣才能促進區域繁榮,帶動發展。
然後與政府達成合作協議,要有配置齊全的團隊對項目進行跟蹤跟進,確保項目落到實處。尤其是現在互聯網時代,更要在網路上宣傳生態縣及綠色村建設的情況。與網友形成互動,吸引關注,達成推廣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