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生態農業模式
⑴ 有農學人才告訴我~立體農業,循環農業,生態農業的區別么
立體農業——是指在單位面積土地上(水域中)或在一定區域范圍內,進行立體種植、專立體養殖屬或立體復合種養,並巧妙地藉助模式內人工的投入,提高能量的循環效率、物質轉化率及第二性物質的生產量,建立多物種共棲,多層次配置,多時序交錯,多級質、能轉化的農業模式。
生態農業——是指以生態學理論為指導,運用系統工程的方法,以合理利用自然資源與保護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前提,組織進行的農業生產。
可以理解為立體農業是利用環境種植養殖,生態農業是遵循環境種植養殖。
⑵ 怎樣區別生態農業·立體農業和混合農業
立體農業就是西雙版納模式,上面是喜陽喬木,下面是喜陰灌木,地面是草果。混合農業是澳大利亞模式,有畜牧業,有種植業。生態農業就廣泛了,建立在綠色環保的基礎上,發現觀光農業也是生態農業。
⑶ 生態農業與立體農業的區別
關於立體農業這一學術名詞,早在20世紀初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J.R.smith教授曾概括為:立體農業是「種植業、畜牧業與加工業有機聯系的綜合經營方式。」
立體農業
http://ke..com/view/2191541.htm
生態農業——是指在保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態學、生態經濟學規律,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集約化經營的農業發展模式,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農業。
生態農業
http://ke..com/view/49678.htm
⑷ 有農學人才告訴我~立體農業,循環農業,生態農業的區別么
立體農業——是指在單位面積土地上(水域中)或在一定區域范圍內,進行立體種植、立體養殖或立體復合種養,並巧妙地藉助模式內人工的投入,提高能量的循環效率、物質轉化率及第二性物質的生產量,建立多物種共棲,多層次配置,多時序交錯,多級質、能轉化的農業模式。
生態農業——是指以生態學理論為指導,運用系統工程的方法,以合理利用自然資源與保護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前提,組織進行的農業生產。
可以理解為立體農業是利用環境種植養殖,生態農業是遵循環境種植養殖。
⑸ 岩溶峰叢窪地立體生態農業模式構建
以生態學原理、生態經濟的理論和方法為指導,根據峰叢窪地的地貌結構,構建復合農林系統。其一般格局是:在窪地底部和比較平緩山凹的耕地上,種植經濟植物或果樹套種高效經濟農作物,山麓、平緩的山坡重點發展果樹和經濟林、間種葯材;峰叢埡口、坡改梯地段種植藤本經濟植物和水土保持植物,土層較厚的地段,種植生態經濟樹種;山地中上部以封山育林育林為主,採取一定的人工誘導措施,重點發展水源林和生態防護林(圖5)。
具體構建時,以窪地(弄)為規劃單元,通過立地類型劃分對整個山弄的土地進行統籌規劃,採取以地找樹(植物)和以樹(植物)找地相結合的方式,優化配置不同地段的植物群落,使之組合成與環境相適應的、以木本農業為主體的復合農林經營模式,構建由糧—經—草輪作模式、果—經(草)模式、果—葯模式、茶—經(草)模式和林—草(葯)模式等組成的復合農林經營的基本框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農民的經濟收益,同時也使整個示範區的生態環境得到改善。
根據龍何屯附近峰叢窪地的自然條件及土地利用現狀可將耕地和山地劃分為兩大類、6個立地類型:
I:耕地(參考因子:坡度、土層、裸岩率等)。
Ⅰ1:坡度≤100,土層深度>50cm,裸岩率<30%;規劃發展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
Ⅰ2:坡度10°~250,土層厚度25~50cm,以梯地為主,裸岩率<70%。規劃發展果樹與經濟作物。
圖5 岩溶峰叢窪地區復合農林系統立體布局圖
Ⅰ3:坡度>25°,以石穴地為主,裸岩率≥70%。規劃退耕還林或發展葯材。
Ⅱ:荒地(參考因子:植被蓋度、植物生長狀況、土壤蓋度等)。
Ⅱ1:植被蓋度≥80%,灌木、草本植物生長良好,在封育條件下能自然恢復;規劃封山育林。
Ⅱ2:植被蓋度30%~80%,灌木、草本植物生長一般,土壤覆蓋率≥10%。進行人工造林。
Ⅱ3:植被蓋度<30%。土壤主要分布於石縫中,土壤蓋度<10%,難以造林。規劃封山發展水土保持藤本植物。
⑹ 生態農業和立體農業的概念是什麼
生態農業是無污染的綠色農業,立體農業是多層次的
⑺ 立體生態農業你知道多少
立體農業就是在單來位面積土地上源(水域中)或在一定區域范圍內,進行立體種植、立體養殖或立體復合種養,並巧妙地藉助模式內人工的投入,提高能量的循環效率、物質轉化率及第二性物質的生產量,建立多物種共棲,多層次配置,多時序交錯,多級質、能轉化的農業模式。立體農業,又稱層狀農業,就是利用光、熱、水、肥、氣等資源,同時利用各種農作物在生育過程中的時間差和空間差,在地面地下、水面水下、空中以及前方後方同時或較互進行生產,通過合理組裝,粗細配套,組成各種類型的多功能、多層次、多途徑的高產優質生產系統,來獲得最大經濟效益
⑻ 生態農業建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之一.下面是兩種生態農業模式:模式1 雞-豬-魚立體養殖模
(1)據協調與平衡原理,在模式1中投入某種魚時,其數量不宜超過該魚在生態系統版中的環境容納量.魚塘權中不同魚類生活在不同水層,體現了生物群落在結構上具有垂直分層現象.
(2)由曲線可知,該生物體的生長呈S型曲線;最佳捕撈時間是種群數量達到K值時,由圖可知,投放魚苗8月後平均尾重達到最大,不再增加,說明這時種群數量已經達到K值,是最佳捕撈時間.
(3)模式2中,光能通過生產者的光合作用輸入生態系統.沼氣池中的產甲烷桿菌在生態系統中屬於分解者.
(4)建立以沼氣為中心的「四位一體」生態工程主要遵循了生態工程的物質循環再生原理.
故答案為:
(1)環境容納量分層
(2)S8
(3)生態系統中的主要生產者只能利用光能分解者
(4)物質循環再生
⑼ 立體農業與生態農業的區別
立體農業——是指在單位面積土地上(水域中)或在一定區域范圍內,進行立版體種植、立體養殖或立權體復合種養,並巧妙地藉助模式內人工的投入,提高能量的循環效率、物質轉化率及第二性物質的生產量,建立多物種共棲,多層次配置,多時序交錯,多級質、能轉化的農業模式。
生態農業——是指以生態學理論為指導,運用系統工程的方法,以合理利用自然資源與保護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前提,組織進行的農業生產。
可以理解為立體農業是利用環境種植養殖,生態農業是遵循環境種植養殖。
⑽ (七上)庭院立體生態農業模式所需的能量來自於_____,生產者是_____
庭院立體生態農業模式所需的能量來自於太陽,生產者是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