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縣生態轉型

縣生態轉型

發布時間: 2021-01-02 07:37:42

㈠ 中國電信轉型戰略3.0建設是實施哪方面的建設

轉型戰略3.0
為順應「智能化」這一時代潮流和產業方向,2016年中國電信提出了適應智能化時代、通過智能牽引轉型升級的3.0戰略,著重推進網路智能化、業務生態化、運營智慧化,做領先的綜合智能信息服務運營商。
在轉型戰略3.0引領下,中國電信已成為了全球最大的FDD運營商、全球最大的光網運營商,以及全球最大的CDMA+FDD終端市場。
2016年世界移動大會—上海(MWCS 2016)上,中國電信董事長楊傑在發布了中國電信轉型升級新戰略3.0。他表示,智能服務時代即將來臨,中國電信將持續推進企業轉型升級,著重推進網路智能化、業務生態化、運營智慧化,為用戶提供綜合智能信息服務。
在本次年會上,中國電信評選出了2016年度在天翼終端開放渠道、終端設計、新秀廠商、優秀客戶服務、市場表現等方面最突出的合作夥伴;還評選出了2016年度天翼終端優秀零售店、優秀代理商、優秀連鎖渠道、優秀合作電商,物聯網、雲和大數據最佳合作夥伴等獎項;並為在2016年天翼博覽會中表現突出的展商設立了優秀展示獎。
五大生態圈
中國電信集團公司總經理楊小偉在講話中,闡明了中國電信「十三五」的發展方向:在「十三五」階段,中國電信將與產業鏈共創智能連接、智慧家庭、互聯網金融、新興ICT、物聯網五大業務生態圈。
在智能連接生態圈方面,中國電信將重點強化智能連接,進一步促進產業合作,擴大規模。中國電信將通過4G網路、光寬頻、物聯網(NB-IoT)的建設,強化智能連接基礎能力。4G網路上,2017年中國電信4G基站總數將達到115萬個,建成基於800MHz頻率的低頻4G網路,與現有網路實現高低頻協同覆蓋,支持高品質VoLTE;在NB-IoT方面,基於800MHz頻率做到低頻廣覆蓋物聯網,建設全網集約雲平台和虛擬移動核心網(vEPC);在光寬方面,中國電信將基本實現全光網,城市區域布局千兆寬頻接入網,農村區域通過光網與4G協同覆蓋優化網路。
在此基礎上,中國電信將與各合作夥伴進行多維度的合作,包括終端合作、渠道合作以及流量上的合作。
在智慧家庭生態圈方面,將重點打造連接樞紐,營造開放生態,2017年實現天翼高清用戶9000萬戶,2018年過億戶。首先,繼續擴大天翼高清用戶規模,規模部署天翼網關,普遍提供組網服務,打造家庭連接樞紐;其次,打造開放平台,加快智慧家庭能力開放平台上線,實現主流協議互通,支持與智能家居等外設互聯;第三,大力拓展智能應用,重點推廣4K高清,2018年全面高清化;規模推廣家庭雲、智能組網、天翼想家等增值服務和應用,用戶規模破千萬。
在生態合作上,中國電信將發揮產業聯盟作用,與產業鏈大平台合作,與生態夥伴合作推進社區店升級智慧家庭體驗中心,並積極開展資本合作,通過參股、合資等方式匯聚社會優質資源,共同做強生態。
在互聯網金融生態圈方面,中國電信將投入專項資源,做大三個規模,2017年實現活躍用戶達到4000萬戶、活躍商戶超過40萬、交易額超過1.2萬億。通過系統升級、應用升級,實現端到端流程保障,從而優化客戶體驗。藉助「天翼+NFC公交、天翼+水電煤、天翼+橙分期」,做強支付業務模式;重點拓展消費金融、徵信、小額信貸、保理和保險等領域,推動金融業務規模突破。
在新型ICT生態圈方面,將突出雲網融合優勢,與合作夥伴協同助力產業升級。智能連接能力是基礎,要充分發揮雲網融合、5S安全保障的優勢。雲網融合優勢重點體現在全國布局 「2+31+X」IDC;率先推出隨選帶寬服務(VPN BOD),支持5分鍾開通;利用數據中心互聯專網(DCI)實現雲間高速,時延<20ms。5S安全保障體系包括:System(系統)、Service(服務)、Standard(標准)、Secrecy(保密)、Sustainability(持久)五方面優勢能力。智能平台能力是關鍵,逐步構建大數據能力,以互聯網+能力開放平台,封裝通信、位置、流量、安全、自服務等能力,對外開放,匯聚社會優質資源;智能應用是合作重心,聚焦政務、教育、醫療健康、工業互聯網等重點領域。
為有效支持產業生態合作,中國電信將以實現資源共享、利益共享為目標,建立「互聯網+」 實驗室。
在物聯網生態圈方面,中國電信將基於800M重耕以及物聯網(NB-IoT)網路的覆蓋,強化網路能力,推出連接管理平台和業務使能平台,提供超億元的激勵政策用於支持物聯網發展。對於智慧城市市場,推出公共安全、智能交通、智慧醫療等重點模塊,將物聯網納入智慧城市功能模塊,直銷渠道整合營銷。對於垂直行業市場,中國電信將推行標准產品牽引拓展製造、能源、車聯網、物流等重點領域。對於個人消費市場,針對後視鏡、穿戴式設備等產品,與各領域供應商實行清單級合作、協同營銷,開放自助服務和使用平台能力,借力規模發展。

㈡ 互聯網生態對企業轉型的意義是什麼

互聯網+時代企業轉型通過建設互聯網生態可以讓企業降低管理成本,提升企業品牌形象,也有助於控制風險,互聯網生態的搭建形成是一個過程,可以不斷根據企業實際情況修正,最終更容易成功,讓企業從內到外擁有互聯網屬性,為客戶提供具有互聯網屬性的產品,從而實現互聯網轉型。

㈢ .海爾生態組織是如何轉型的

海爾張瑞敏認為海爾生態組織轉型是:如果海爾原來算是一個航母的話,現在把這個航母拆掉,就是變成很多很多的小船,這些小的軍艦,你自己去尋找出路,在尋找出路的過程當中,然後你再可以自我驅動,最後相互比較靠近的,再合成一個艦隊,這樣會變成自己組合不同的艦隊。

㈣ 什麼是農業的生態轉型

所謂的農業生態轉型就是將現代科學技術及管理手段與傳統農業經驗有效結合起來,形成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相協調的現代化農業體系。我國的農業現代化和產業化水平普遍不高,生態化轉型有巨大空間。
農業生態轉型的目標是:走生態化農業技術路線,加強生態技術在農民中的普及,注重用有機肥料替代化肥,用生物防治替代化學農葯,理順動植物、微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有效避免或降低化肥農葯對土壤、水源及大氣環境的破壞與污染,大量生產綠色有機的農產品。同時將種植業、養殖業、農副產品加工業等產業的發展通盤安排,使各產業間形成良性互補的關系,形成種植、養殖、加工相結合的有機循環利用模式,建設資源、環境、經濟效率與生態效益兼顧的可持續發展的復合農業系統。

㈤ 如何實現國有林區在深化改革中走綠色化轉型發展之路

自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國有林場的廣大幹部職工,紮根山區,艱苦奮斗,兢兢業業,默默奉獻,為綠化祖國大地、培育森林資源、推進生態建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國有林場作為推動林業建設的骨幹力量,在促進林業發展、加快生態建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於大部分國有林場地處偏遠,交通不便,信息閉塞,計劃經濟時代遺留的人員過多、社會負擔過重等原因,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濟危困問題日益暴露,職工待遇低下,生活困難,體制機制陳舊,職工生產積極性得不到充分發揮。2006年國務院頒布實施了《關於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對林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進行了重新定位,對林業的投入大幅增加,對林業的政策傾斜,林業的改革與發展迎來了歷史性的大好機遇。國有林場一定要抓住難得的歷史機遇,用好用足政策,全面推進國有林場改革與發展,加快建設現代國有林場。
一、理清思路,明確國有林場改革與發展的主要任務
國有林場改革與發展的總體要求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動力,按照「生態優先,興林富民」總戰略的要求,加快改革發展步伐,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建好生態公益林,管好國有森林資源資產,逐步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利於生態建設和現代林業發展要求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努力建設「經營管理科學、基礎設施完備、森林優質高效、產業發展充分、資源經營持續、林區富裕和諧」的現代國有林場,力爭使國有林場成為現代林業的示範點、新農村建設的排頭兵、和諧社會的新社區,開創林場工作新局面。
加快國有林場改革與發展,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則:一是生態優先原則。按照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不斷強化公益性職能,提高國有林場森林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充分發揮國有林場在森林生態建設中的示範作用。二是「少養人、買服務」的原則。在林場核編的基礎上,政府要確保林場事業經費和管護經費落實到位。對於國有林場的生產經營性活動,可採取「花錢買服務」的方式,優先安置分流職工。三是可持續發展原則。以加強生態公益林建設管理和國有森林資源保護培育為核心,不斷提高森林質量,實現資源永續利用,充分發揮國有林場重要綠色生態屏障和森林資源戰略儲備基地的作用。四是屬地管理原則。由各市縣政府負責,就人員精減、社會統籌、分流安置等形成政策,妥善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推動國有林場健康發展。五是積極穩妥原則。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三者關系,從國有林場的實際出發,以人為本,統籌兼顧,充分考慮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把握改革的最佳時機和步驟,確保改革順利進行。
(一)堅持生態優先,建立新型管理體制
推動國有林場由原來的木材生產為主向生態建設為主的轉變,確保國有林場持續穩定發揮生態效益,既是生態建設的迫切需要,也是深化國有林場改革必須考慮的基礎問題。根據國有林場區位重要、生態公益林比重大、建設管理任務重等實際,建立以公共財政投入為主的國有林場新型管理體制,不但有利於國有林場事業的健康發展,更有利於維護生態建設的大局。一是明確國有林場性質。按照「對生態公益林比重較大的國有林場,要堅持以生態建設為主要方向」的要求,原則上,對國有林場生態公益林面積占森林面積50%以上的國有林場,要進一步明確其公益性事業單位的性質,可增掛「國有生態公益林保護站(所)」牌子,歸口當地林業行政部門主管,主要承擔生態公益林建設管理、國有森林資源保護培育和林業科技示範推廣等公益職責。二是核定事業編制和經費。為確保國有林場履行公益性職能,按照「以事設崗、精減高效」的要求,由地方政府根據林場生態公益林管護任務的實際確定(如1萬畝生態公益林原則上擬配備5人左右),其人員經費和工作經費按同類事業單位標准,納入同級財政預算,足額安排到位,確保其公益性職能的履行。對生態公益林比重小於50%的國有林場,各地也要按照其生態和社會效益的實際,明確其生態公益性職能,核定與生態管護任務相應的人員編制和經費,實行嚴格考核,保障其職能發揮。三是優化生產管理布局。在理順國有林場管理體制過程中,很重要的一個內容就是要按照精減機構、減少人員、增加效益的思路,對國有林場的布局進行優化整合,對區域相鄰、面積不大的國有林場,可縮減為一個管理機構、一套管理班子。對林區、護林點過多、過散的國有林場,要按照新形勢下生產管護任務的實際,進行重新整合,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二)堅持以人為本,制定配套改革政策
在理順管理體制、核定事業編制的基礎上,各地要從維護國有林場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出發,制定切實可行的配套改革政策和措施,確保改革順利進行。圍繞國有林場人員現狀,主要做好四個方面工作:一是建立新型用人制度。對國有林場中專職履行生態公益林管護等公益性職責的人員,要結合所承擔的主要任務,科學設置內部崗位,明確崗位職責和條件,按照「公平公開,競爭上崗,雙向選擇」的原則,從在職人員中擇優錄用,並按同類事業單位落實其工作經費和待遇。二是妥善安置分流人員。按照國家和省有關政策規定,符合提前退休條件的職工,可以辦理退休手續。富餘人員原則上依法轉換勞動關系,解除勞動合同,並給予相應的經濟補償。國有林場廣大幹部職工長期艱苦奮戰在生產第一線,為綠化荒山、建設生態「獻了青春獻子孫」。各地要切實按照有關政策,進行妥善安置分流,保障其穩定再就業。對國有林場現有管護任務,應優先承包給分流職工管護。三是全面落實社會統籌。要按照社會統籌有關政策,多渠道籌集資金,繳納相關費用,解決遺留問題。條件允許的地方,要實行人員身份的一次性剝離,由當地社保辦統一管理,支付離退休費和生活補貼費。四是改善職工居住條件。要重視和解決國有林場職工住房困難問題,支持國有林場職工到市區、縣城購房和參加國家危舊房改造項目,以解決職工住房難、子女上學難等問題。
(三)堅持促進發展,改善基礎設施條件
改善國有林場基礎設施條件是現代國有林場建設的必然要求。按照事權劃分、屬地管理的原則,國有林場建設與管理由所在市、縣(市、區)政府負責,各地應根據國有林場實際情況,制訂切實可行的基礎設施建設專項規劃,在當地政府統一領導下精心組織實施。要全面落實國家、省、市的相關政策,以建設促發展,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把國有林場納入新農村建設等規劃,在安排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時統籌考慮國有林場,使其享受與周邊農村同等的扶持政策,切實解決林場道路、危房、電力、飲水、通訊等薄弱問題。其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分類指導,突出重點。充分考慮各國有林場的發展水平,按照國有林場經營規模大小、基礎設施現狀實行分類指導、分檔補助,優先考慮按國家要求完成改革的國有林場,適當向基礎設施特別薄弱、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國有林場傾斜。二是保障生活,發展生產。通過基礎設施建設,保障和改善職工生產生活條件,以利發揮國有林場森林資源優勢,推動一二三產協調發展,增強林場造血功能。三是項目管理,專款專用。國有林場基礎設施建設嚴格按照項目管理的要求進行規劃、評估、立項、建設、績效評價和檢查驗收,要切實加強對資金使用的監督管理,確保專款專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積極推行項目招投標和監理制度,確保建設成效。
(四)堅持依法監管,保障林場合法權益
全國國有林比重達20%,發達國家的比重則高達30%。為此,要切實加強國有森林資源資產的保護和管理,避免國有林場在改革中引起國有森林資源資產流失,確保國有森林資源資產運行安全和保值增值。一是切實加強國有資產監管。根據《國務院國有資產評估管理辦法》規定,國有林場設立、變更、撤銷或者改變隸屬關系和土地出讓、合資、股份經營、委託經營、抵押等方式改變國有森林資源產權關系的,須依法評估和報批。二是保障國有林場合法權益。國有林場對國家授權經營管理的財產、土地和其他資源,依法享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隨意收交和歸並,不得侵佔、平調國有林場土地和資產。未經依法批准,不得擅自收回國有林場土地使用權。開發利用國有森林風景資源,要建立有償使用制度,進行資源資產價值評估,實行公開招投標,防止以招商引資為名,低價甚至無償出讓、轉讓森林風景資源經營權的行為;控制森林公園經營權整體轉讓,防止國有森林風景資源被投機商獨家壟斷並造成森林風景資源破壞。三是加強國有林場土地管理。國有林場管理范圍內的各類土地,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建設基本用地,必須保持其范圍和用途的長期穩定。對於國家建設需收回或使用國有林場土地的,應依法辦理轉用審批手續,並參照徵收集體土地的補償安置標准予以補償,確保國有資產和職工權益不受損害。對國有林場的改革與發展,各地不能簡單地甩包袱,造成不該甩的甩了,不該劃的劃了,導致國有森林資流失的,要堅決制止並嚴肅查處。
(五)堅持科學經營,統籌林場經濟發展
具有多種功能是森林的突出特徵,要充分發揮國有林場綠色生態屏障和後備森林資源培育基地的重要作用,確保國有林場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科學經營,大力提高森林生態質量。國有林場要把生態公益林建設管理作為首要職責,按照生態公益林的有關技術規程,積極開展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和三北防護林建設等工程,落實封育管護措施,確保建設成效,使國有林場成為生態建設的示範區。各地應根據國有林場的生態區位條件,進一步擴大國有林場生態公益林面積,對國有林場生態公益林補償標准,按「分類分檔補償」實施,要精心編制森林經營方案,根據各類森林資源的不同主導利用方向,採取有效措施,加強森林資源的保護和培育,合理調整林種樹種結構,大力發展珍貴樹種,積極培育大徑材,加快中幼林撫育步伐,提高森林質量。
近年來,有的國有林場通過開展多種經營,實現了資源增加、資產增值、經濟增效、職工增收。但總體看,與資源培育相比,國有林場產業發展還相對滯後。要通過種植業結構調整、低產低效林改造,發展名特優新經濟林果,推廣先進適用技術,並實行基地化、集約化和標准化生產,積極爭創森林食品、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最大限度地提高林場的經濟效益。森林旅遊是一項新興產業,也是國有林場保護資源、建設生態和發展經濟的最佳結合點。國有林場資源豐富,都有條件開展森林旅遊,目前大部分國有林場也已建起了森林公園,要珍惜和用好這塊牌子,充分發揮森林景觀資源豐富的優勢,把森林旅遊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圍繞「規劃科學、設施完善、產品豐富、服務優良、管理規范、產業發達」的發展目標,不斷拓展森林公園發展空間,鼓勵各種經濟主體多渠道、多形式參與開發建設。要加快發展,完善服務,加強營銷,做強品牌,推動森林公園的文明開發、文明經營、文明服務和文明管理,把森林公園建設成為生態文明的主要陣地。
二、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加快國有林場改革與發展步伐
(一)組織領導到位
各地林業主管部門承擔林場改革的具體組織實施工作。要積極爭取黨政領導的重視;各級林業部門主要領導必須親自抓,進一步把國有林場事業擺上重要議事日程,抓緊對國有林場開展系統調研分析,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革方案,確保方案的科學性、可操作性,並向黨委、政府進行專題匯報,爭取政策支持,盡早啟動改革。各國有林場更要珍惜機會,抓住機遇,把改革作為頭等大事,積極向政府和林業主管部門主動匯報,主動配合,既要顧全大局,又要從職工切身利益出發,維護合法權益。
(二)政策落實到位
國有林場改革由當地政府負主體責任,政府重視是國有林場改革取得成功的關鍵。各地林業主管部門抓住貫徹國務院文件的機遇,積極發揮參謀助手作用,宣傳國有林場的歷史貢獻、地位和作用,宣傳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以最大限度地爭取領導重視,最大限度地落實各項改革政策,最大限度地確保國有林場公益性職能的發揮,推動國有林場改革盡早啟動,取得實效。國有林場改革涉及財政、勞動保障、人事編制、體制改革、農辦、交通、電力等多個部門,要與有關部門及時取得聯系溝通,取得他們的理解和支持,合力推進林場事業發展。
(三)宣傳發動到位
國有林場改革不僅事關林場今後發展大局,也牽涉廣大幹部職工的切身利益。如果沒有廣大幹部職工的理解、支持和參與,改革就不能順利進行。如果在改革中不能很好解決職工的生活和出路問題,各級林業主管部門和林場班子就是失職。各地林業主管部門和林場要把宣傳發動作為基礎性工作,通過印發學習資料、開展座談討論、直接走訪職工等,耐心細致做好工作,剖析利害,說明道理,講清政策,解決職工的思想顧慮,統一職工的思想認識,服從林場改革發展的大局。要堅持發揚民主,建立林場廣大職工參與機制和監督機制,提高透明度,妥善處理好職工分流安置、社會統籌、再就業保障、住房等民生問題,讓職工「走得安心,留得放心」。
(四)班子建設要到位
國有林場的改革與發展,需要大批具有先進知識和實踐技能的優秀人才。各地要建立科學有效的用人機制,優先考慮把專業技術人員和優秀管理人才留住,建立優勝劣汰、能進能出、能上能下的人員管理機制,實行科學量化考核,並逐步吸引社會優秀人才或大中院校的畢業生到林場就業。凡是好的林場都有一個好的班子,要按照年紀輕、有知識、懂專業和德才兼備的要求,加強林場班子建設,建立健全約束和激勵機制。有條件的地方,要積極引入競爭機制,實行場長聘任制和委任制相結合的任用方式。
(五)組織措施要到位
改革方案經政府批准後實施。各地林業主管部門要負責全面落實,確定專門領導,抽調專門人員,精心組織實施,協調改革進程中的各項工作,爭取早出成效。要先行試點,探索積累經驗;每個林場具體情況不一,要實行一場一策,確保改革最大限度切合實際。同時,要加大對國有林場改革工作的考核力度。
推進國有林場改革與發展,全面建設現代國有林場,是政府賦予我們的重要使命,是貫徹「創業富民、創新強國」總戰略的具體要求。我們林業人要切實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昂揚的鬥志、務實的作風,全面推進國有林場的改革與發展,為建設生態文明、構建和諧社會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㈥ 中國電信轉型3.0指什麼

中國電信轉型3.0指的是:著重推進網路智能化、業務生態化、運營智慧化專,為用戶提供綜合智能屬信息服務,引領數字生態,服務產業轉型升級和社會治理創新。

為順應「智能化」這一時代潮流和產業方向,2016年中國電信提出了適應智能化時代、通過智能牽引轉型升級的3.0戰略,著重推進網路智能化、業務生態化、運營智慧化,做領先的綜合智能信息服務運營商。

在轉型戰略3.0引領下,中國電信已成為了全球最大的FDD運營商、全球最大的光網運營商,以及全球最大的CDMA+FDD終端市場。

2016年世界移動大會—上海(MWCS 2016)上,中國電信董事長楊傑在發布了中國電信轉型升級新戰略3.0。他表示,智能服務時代即將來臨,中國電信將持續推進企業轉型升級,著重推進網路智能化、業務生態化、運營智慧化,為用戶提供綜合智能信息服務。

㈦ 海爾是如何向物聯網生態轉型的

海爾在向物聯網生態轉型的過程中,將「以用戶為中心」提升到了新的高版度。物聯網權的本質是「人聯網」,海爾通過不斷升級和進化的生態系統,為用戶源源不斷地提供最佳體驗。用戶使用洗衣機的場景中,往往會衍生出衣服如何護理、怎麼穿搭等需求,因此海爾以洗衣機為媒介,聯合服裝家紡企業、洗滌劑、物聯網技術提供商等相關資源,建立了衣聯網生態,滿足了用戶一站式洗、護、存、搭、購的體驗。

㈧ 如何在工業轉型升級過程中,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發展 調研報告

近年來,各級農業部門緊緊圍繞服務現代農業建設,不斷加大農業資源保護與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努力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大力發展生態友好型農業,取得了積極成效。 一是農業環保和農村能源工作體系建設進入新階段。已建成由2個國家站、33個省級站、300多個地級站和1700多個縣級站組成的農業環境保護工作體系;建成由1個國家級、41個省級、343個地市級、2675個縣級和9976個鄉級機構組成的全國農村能源管理推廣體系,成為農業環境監測與管理、污染防治和農村能源生態建設的堅實力量。 二是耕地重金屬污染防治取得新突破。啟動全國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普查,建立監測預警機制,建設重金屬污染治理修復示範區和開展禁止生產區劃分試點工作。 三是農業面源污染防控再上新台階。在全國建立農業面源污染監測網路,及時掌握農業面源污染動態變化;在太湖、巢湖、洱海和三峽庫區等重點流域,建設了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示範區。 四是農田殘膜污染防治邁出新步伐。在甘肅、新疆等10個省區180個縣實施了廢舊地膜回收利用的農業清潔生產示範項目,新增殘膜加工能力8.1萬噸,新增回收地膜面積3400多萬畝,初步構建了地膜回收加工體系。 五是現代生態循環農業建設得到新提升。先後兩批建設國家級生態農業示範縣100餘個,帶動省級生態農業示範縣500多個,建成生態農業示範點2000多處,連續多年實施了10個循環農業示範市建設。 通過實施「十百千萬」示範創建、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化肥農葯減量、清潔田園推進、農業節水、生態模式與技術集成推廣、農產品品質提升和生態自覺提升等八大專項行動,工作的著力點主要是以下六個方面: 一是抓生態布局。按照主體功能區、農業「兩區」建設規劃和農牧結合、循環利用要求,在種養業空間和及產業內部實行生態化布局,形成產業循環。 二是抓治污攻堅。以環保的硬約束為底線,以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為重點,集中精力打殲滅戰。全面完成禁養區養殖場關停搬遷,完成年出欄生豬30萬頭以上的畜牧主產縣(市、區)死亡動物無害化集中處理廠建設,並建立完善長效運行機制;2015年底,全面完成年存欄50頭以上畜禽養殖場(戶)污染治理和生態化提升,並進行達標驗收。 三是抓肥葯控減。到2017年,全省氮肥使用量比2013年減少6%;化學農葯使用量比2013年減少9%;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力爭達到90%以上。 四是抓循環利用。加大畜禽養殖排泄物、農作物秸稈、食用菌種植廢棄物,以及沼液、沼氣資源的開發利用,大力推廣廢棄物循環利用模式,加快推進農業廢棄物變廢為寶及無害化處置。壯大「三品一標」農產品總量和規模,到2017年,全省主要農產品「三品」認證面積比例達到50%以上。 五是抓示範引領。在湖州、衢州兩市和16個縣(市、區),打造全境域推進、全領域覆蓋的生態循環農業示範縣,構築縣域大循環;結合現代農業園區和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建成110個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示範區,形成園區中循環;培育1000個以上示範主體,形成一批生態農業主體小循環樣板;通過畜牧養殖場整治提升,建設1萬個以上生態牧場。 六是抓機制建設。按照治標與治本相結合、當前與長遠相統籌、具體實踐與機制建設相並進的要求,不斷創新探索符合浙江實際的現代生態循環農業推進機制、監管機制、評價機制、連接機制和保障機制,努力建立健全法律約束、政策支撐、市場化運行有效銜接的制度體系和長效機制。

㈨ 如何建設「四個山西」,實現轉型發展。

建設綠化山西, 「一要牢固樹立栽樹就是栽歷史、就是栽人文、就是栽政績的理念;二要堅持 『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有效做法;三要充分發揮農民群眾植樹造林的積極性」。在具體方法上一方面加快乾果經濟林基地建設;另一方面嚴格要求上項目、辦企業、建園區。要推廣 「一礦一企綠化一山一溝」等好做法, 「要不斷優化林業發展環境,為實現大地增綠、林業增效、環境增色、農民增收提供體制保證」。建設氣化山西,要求 「利益銜接機制要活,管網覆蓋面要廣」,要 「以政府為主導,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以資產為紐帶,把各地各類資源和具備實力的企業連接起來,做到利益均沾、風險共擔,合資合作、共贏發展」。 「在推進城鎮人口使用清潔能源的同時,加大農村沼氣建設力度,提高沼氣綜合利用水平」。建設凈化山西,強調要在「節、減、治、創」四個字上下工夫,防止 「兩高一資」企業盲目擴張, 「強力推進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節能工作」;堅決關閉淘汰落後產能;繼續推進 「藍天碧水」工程和汾河流域、太原西山地區等重點地區環境綜合整治;深入開展各種創建活動,努力為城鄉群眾創造一個清潔的環境。 「建設健康山西」,更是要求 「城市管理、生態環境、水源地保護、衛生服務、醫療保健、社會保障等方面都要以人的健康為中心,保障人民群眾健康地生活和工作」。 「順應群眾想健身、盼健康的要求,幫助群眾提高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總之,講話在轉型發展和跨越發展的大背景下,給出了 「建設四個山西」的具體方法和詳細步驟,言辭懇切,深入人心;舉措得當,催人奮進。

㈩ 中國電信戰略轉型升級中提出構建五大業務生態圈指的是什麼

搜一下:中國電信戰略轉型升級中提出構建五大業務生態圈指的是什麼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