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系統評估
❶ 千年生態系統評估具體方法,指標
千年生態系統抄評估(The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旨在為推襲動生態系統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促進生態系統對滿足人類需求所作的貢獻而採取後續行動奠定科學基礎。這是聯合國於2001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之際由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同環境規劃署和世界銀行等機構等組織開展的國際合作項目,是首次對全球生態系統進行的多層次綜合評估。目的是評估世界生態系統、植物和動物面臨的威脅。這一活動需4年才能完成,估計耗資2100萬美元。大約有1500名科學家、專家和非政府組織的代表參加這一活動。
❷ 生態安全評價研究進展
3.2.1 國外生態安全研究進展
美國國家環保局在其發起的綜合風險評價研究項目中有關風險評價研究和風險管理與修復技術研究的兩個次一級課題中,在地區、流域以及國家等不同空間尺度上建立了相應的評價框架,提出了十分復雜和龐大的指標系統。歐共體統計部門也提出了面向歐洲國家的環境壓力指標清單,以在歐洲不同國家之間進行比較。Bertollo 等就義大利東北海岸地區生態風險問題建立了水生態系統和陸地生態系統等不同系統的生態風險評價指標; Villa等就區域風險評價的生態脆弱性問題,在綜合全球范圍內有關環境風險/生態脆弱性以及生態系統或環境要素質量狀況評價的現狀基礎上,通過 SOPAC 的環境評價計劃研究,建立了可以在國家間進行對比評價的生態脆弱性指標體系。人類社會發展需要建立可持續的安全生態系統,因此生態安全問題研究成為備受關注的領域,美國國際研究委員會(NRC)、美國 EPAC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以及眾多致力於生態風險評價研究的科學家對風險測度的定量化技術和評價方法給予了高度重視。2001 年啟動了 「新千年生態系統評估」的全球性生態評估計劃,旨在通過國際的合作,對全球范圍內生態系統狀況進行科學的評估,預測未來生態系統的變化,提出改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有效對策。在這種背景下,生態安全評價研究在生態風險分析基礎上迅速發展,同時在生態安全評價實踐中,理論體系也在不斷發展和完善。
3.2.2 國內生態安全研究進展
在生態安全評價方面,國內不少學者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大部分是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體系與方法研究。李曉秀 (1997)從山區生態環境的特徵入手,提出了北京山區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的指標體系。楊偉光 (1999)從我國農村生態環境研究入手,建立了我國農村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的指標體系。葉亞平 (2000)從生態環境的形成機制出發,指出生態環境評價指標應該包括 3 個方面,即生態環境背景、人類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和人類對生態環境的適宜度需求。吳國慶 (2001)以浙江省嘉興市為例,討論了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安全評價的基本過程和方法。左偉 (2002)建立了區域生態安全評價的指標體系和評價標准,並對 PSR 框架模型做了擴展,制定了區域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體系概念框架,據此建立了區域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體系。周金星 (2003)以多倫地區為例,提出了荒漠化地區生態安全評價的具體指標體系和構建原則,並採用數量化原理與方法,對各指標進行了具體量級劃分,利用關聯度分析方法,確定了指標的系數,並提出了衡量生態安全程度的數量化指標、生態安全系數及其計算方法,對多倫地區荒漠化進行了生態安全評價,採用 GIS 平台得到了多倫地區的生態安全評價圖。秦建成 (2004)以重慶忠縣為例,討論了三峽庫區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系統安全評價的基本過程和方法,對三峽庫區生態安全進行了評價,提出了三峽庫區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安全建設的途徑和對策。杜巧玲 (2004)從水安全、土地安全、經濟社會安全形度出發,選取 3 類共 17 項指標建立了綠洲生態安全評價綜合指標體系。然後,應用綜合評價法、層次分析法和 GIS 等多種方法與手段,在綠洲尺度上對黑河幹流中下游地區的張掖、臨澤、高台、鼎新和額濟納等 5個綠洲進行了綠洲生態安全綜合評價。盧金發 (2004)從起沙角度出發,借鑒風蝕理論,建立了錫林浩特市的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運用相關的數學方法計算了 44 個樣地的生態安全系數; 利用 GIS 技術,運用模糊聚類法,進行了全部地塊生態安全等級評定,編制完成了研究區生態安全評價圖; 在此基礎上,進行了研究區土地利用方式的調整。
❸ 對不同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進行比較評估
關於這個研究課題從以下三個方面去著手:
1、相同生態系統的不同群落結構和環境專因子的生態服屬務功能價值比對。
2、不同生態系統的相同條件同一生態圈的生態服務功能價值比對。
3、不同生態系統不同條件下的生態服務功能價值比對,但這種比對最好有一個中間比對或者過渡比較好。
以上意見希望對你有幫助。
❹ 地表生態系統生態環境效益評估方法
6.2.1 地表生態系統總效益評估方法
6.2.1.1 地表生態系統總生態環境效益評估程序
根據前面的研究,地表生態系統總生態環境效益評估程序可用圖6.1表示:
圖6.1 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程序
Fig.6.1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evaluation proceres
6.2.1.2 地表生態系統總效益分類與分析
本研究主要針對河南受水區的水土保持林生態系統、城市綠地生態系統和濕地生態系統進行生態環境影響效益評估。其中,水土保持林生態系統的生態環境效益主要包括土壤保持、固碳釋氧、凈化大氣環境等;城市綠地生態系統的生態環境效益主要包括土壤保持、固碳釋氧、凈化大氣環境、水源涵養、調節小氣候和殺菌等方面;濕地生態系統的生態環境效益主要包括水資源調節、水質凈化、大氣調節等方面。
6.2.1.3 地表生態系統生態環境總效益評估方法
根據已有研究,提出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對受水區帶來的生態環境效益及其價值計算公式。本研究區生態環境影響效益總價值可用式(6.1)表示: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受水區生態環境效益評估
式中:B為區域生態環境影響效益總價值;Bij代表第i類典型生態系統第j項生態環境效益價值;Dij代表第i類典型生態系統第j項生態環境效益的單位價值;Ai代表第i類典型生態系統的面積;Cij為單位面積第i類典型生態系統每年產生的第j種生態環境效益的能力;Sij為在利用市場價值法或非市場價值法等計算第i類典型生態系統產生的第j種生態環境效益時,採用的替代價格或成本。式(6.1)是總體思路,具體到每種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計算時,因生態系統服務本身的特點,本書選取了多種具體計算方法。
地表生態系統主要針對受水區的水土保持林生態系統、城市綠地生態系統和濕地生態系統進行生態環境影響效益評估。將水土保持林生態系統、城市綠地生態系統和濕地生態系統生態環境效益分別表示為B1、B2、B3,則有如下公式: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受水區生態環境效益評估
總的來說,生態環境效益物質量的評估方法比較一致,物質量評價方法在後面具體介紹;生態環境效益價值量的評估方法比較靈活,且結果具有可加、可比性。受水區生態環境效益的貨幣價值一律通過物價指數換算摺合為按 2005年價格標准價計算的價值。「5.1.6」中,對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的方法作了介紹,本書根據這些方法的適用性結合研究區內生態系統特點,提出了對應的價值量評價方法。價值量評價方法主要運用了影子價格法、影子工程法、機會成本法和費用分析法,具體的價值量評價方法如下:
(1)影子價格法
如「5.1.6」所述,經濟學家利用替代市場技術,先尋找「環境商品」的替代市場,再以市場上與其相同的產品價格來估算該「環境商品」的價值,這種相同產品的價格被稱為「環境商品」的「影子價格」。影子價格法的數學表達式為: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受水區生態環境效益評估
式中:V為生態系統某項服務的價值;Q為該項服務的量;SP為該項服務的影子價格。
例如,評價水土保持林提供氧氣的經濟價值時,先計算出水土保持林每年提供氧氣的總量並假設這些氧氣可用於市場交換,再以氧氣的市場價格作為「影子價格」,計算出水土保持林提供氧氣的經濟價值。碳稅法是將生態系統每年固定CO2的量乘以碳稅的影子價格,從而得出生態系統固定CO2價值的一種方法,也屬於影子價格法。另外,本研究在計算凈化空氣效益時也採用本方法進行評估。
(2)機會成本法
機會成本指的是在其他條件相同時,把一定的資源用於生產某種產品時所放棄生產另一種產品的價值,或利用一定的資源獲得某種收入時所放棄的另一種收入。本研究在林地或綠地固持土壤效益中採用了機會成本法。
(3)費用分析法
用恢復或防護一種資源不受污染所需的費用來作為環境資源破壞帶來的最低經濟損失,即恢復費用法和防護費用法。
本書運用了費用分析法中的恢復費用法來評估林地或綠地保持土壤肥力的能力。林地破壞的直接後果之一就是隨著水土流失,損失了土壤中的養分。為了恢復流失掉的土壤養分,可以通過施用化肥的辦法進行補償,則所施用的化肥的數量乘以化肥的市場價格之積,就可以作為林地或綠地保持土壤肥力的價值。
(4)影子工程法
又稱替代工程法,是恢復費用法的一種特殊形式。影子工程法是在生態系統遭受破壞後人工建造一個工程來代替原來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用建造新工程的費用來估計環境污染或生態破壞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的一種方法。其數學表達式為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受水區生態環境效益評估
式中:V為生態系統某項服務的價值;G為替代工程的造價;Xi為替代工程中i項目的建設費用。
當生態系統生態效益的價值難以直接估算時,可藉助於能夠提供類似功能的替代工程或影子工程的費用,來替代該環境的生態價值。如綠地具有涵養水源的功能,這種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很難直接進行價值量化。於是,可以尋找一個影子工程,如修建一座能儲存與綠地涵養水源量同樣水量的水庫,則修建此水庫的費用就是該綠地涵養水源的生態服務價值。另外,在綠地防止泥沙滯留和淤積的效益時也運用了此方法。
地表生態系統生態環境效益具體評估方法如下:
6.2.2 水土保持林生態環境效益評估方法
根據國家林業局頒布的《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規范》(LY/T 1721—2008),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主要包括森林在涵養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釋氧、積累營養物質、凈化大氣環境、森林防護、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森林遊憩等方面提供的生態服務功能;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即對森林服務功能開展的實物量與價值量的評估。
本研究中的水土保持林是指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實施過程中,為保護環境在乾渠沿線實施的水土保持措施中增加的水土保持林。由於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的水土保持林是線性分布在供水線路兩側,沿線長度較長,但並未形成大片林地,涵養水源作用對於線形的防護林來說並不突出,故不考慮其涵養水源的效益。另外,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探討的僅是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實施後,對河南受水區帶來的生態環境方面的效益,故不考慮其積累營養物質、森林防護、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森林遊憩等方面的功能。經分析,本研究僅探討水土保持林的土壤保持、固碳釋氧、凈化大氣環境三方面的生態環境效益,其評估指標如圖6.2所示。評估即對水土保持林生態系統的實物量與價值量進行評估,評估方法和單位價值量參考《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規范》(LY/T 1721—2008),不足部分結合國內相關區域研究成果進行補充。
圖6.2 水土保持林生態環境效益評估指標體系
Fig.6.2 Index system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enefit evaluatio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forest
水土保持林生態環境效益(B1)主要包括土壤保持(B11)、固碳釋氧(B12)、凈化大氣環境(B13),用公式可表示為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受水區生態環境效益評估
具體評估方法如下:
6.2.2.1 土壤保持效益
水土保持林土壤保持效益(B11)主要包括固持土壤效益、保肥效益及防止泥沙滯留和淤積效益,評估方法如下:
(1)固持土壤效益
A.固持土壤實物量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受水區生態環境效益評估
式中:B11實為林分年固土量,t/a;A1為水土保持林面積,hm2;C11為單位面積林地每年防止土壤侵蝕的能力,取值為11.11t/hm2。
B.固持土壤價值量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受水區生態環境效益評估
式中:B11價為固持土壤效益值,萬元/a;ρ為土壤容重,取1.39t/m3;B11實為林分年固土量,t/a;根據土壤侵蝕量和土壤耕作層的平均厚度來推算土地面積減少面積。以我國耕作土壤的平均厚度h=0.5m作為林地的土層厚度,則可計算出每年可能保持的土壤面積S,hm2。根據調查,我國林業生產的平均收益取S11=263.58元 /hm2/a,對林地採用其生產的機會成本,即可估算林地固持土壤的經濟價值。
(2)保肥效益
A.減少養分流失量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受水區生態環境效益評估
式中:
B.保肥效益價值量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受水區生態環境效益評估
式中:
(3)防止泥沙滯留和淤積的效益
A.防止滯留和淤積的泥沙量
據統計,全國土壤侵蝕流失的泥沙有24%淤積於水庫、河湖,則水土保持林防止滯留和淤積的泥沙量可用式(6.10)表示: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受水區生態環境效益評估
式中:
B.防止泥沙滯留和淤積的價值量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受水區生態環境效益評估
式中:
6.2.2.2 固碳釋氧效益
固碳釋氧效益(B12)指水土保持林固定CO2和供給O2的經濟價值。
(1)固碳釋氧實物量
根據植物光合作用方程式,植物形成1t干物質需要1.63t CO2,放出1.2t O2。據測定,中國北方森林的CO2吸收率為l12=13.6t/hm2。用公式表示為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受水區生態環境效益評估
式中:B12實為固碳釋氧實物量,t/a;A1為增加的水土保持林面積,hm2。
(2)固碳釋氧價值量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受水區生態環境效益評估
式中:B12價為固碳釋氧效益值,萬元/a;S12為固碳價格,採用瑞典碳稅率,即S12=1200元/t;
6.2.2.3 凈化大氣環境效益
(1)吸收污染物和滯塵效益(
吸收污染物和滯塵效益主要包括吸收有害氣體SO2的效益(B131)、吸收氟化物的效益(B132)、吸收氮氧化物的效益(B133)和吸收粉塵的效益(B134)。
A.吸收污染物和滯塵的實物量(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受水區生態環境效益評估
式中:B13實′為吸收污染物和滯塵的實物量,kg/a;A1為增加的水土保持林面積,hm2;C131為單位面積林地吸收SO2 的能力,據《中國生物多樣性經濟價值評估》中的數據,闊葉林吸收SO2平均值為88.65kg/hm2,針葉林吸收SO2 平均值為215.60 kg/hm2,本書取其較小值88.65 kg/hm2;C132為單位面積林地吸收氟化物的能力,據北京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測定,闊葉林和常綠樹吸收氟化物平均值分別為4.65kg/hm2、0.50 kg/hm2,本書取其較小值0.50 kg/hm2;C133為單位面積林地吸收氮氧化物的能力,據測定,當氮氧化物的發生量為1067000t時,森林的吸收量為6.0 kg/hm2;C134 為單位面積林地吸收粉塵的能力,據《中國生物多樣性經濟價值評估》中的數據,針葉林的滯塵能力為33.2t/hm2,闊葉林的滯塵能力為10.11t/hm2,本書取其較小值10.11t/hm2。
B.吸收污染物和滯塵的價值量(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受水區生態環境效益評估
式中:
(2)降低噪音效益(
目前對森林生態系統降低雜訊價值的估算方法是以造林成本的15%計,本研究也以此作為估算減弱雜訊效益的標准。用公式表示為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受水區生態環境效益評估
式中:
6.2.3 城市綠地生態環境效益評估方法
城市綠地生態系統的生態環境效益(B2)主要包括土壤保持(B21)、固碳釋氧(B22)、凈化大氣環境效益(B23)、水源涵養(B24)、調節小氣候(B25)、殺菌(B26)等方面。前3種生態環境效益評估方法與水土保持林生態系統類似,下面僅介紹後3種生態環境效益評估方法。
(1)水源涵養效益(B24)
A.水源涵養實物量
涵養水源的物質量可以由受水區城市綠地面積和單位林地的水源涵養能力得出: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受水區生態環境效益評估
式中:B24實為受水區城市綠地生態系統水源涵養量,m3/a;Ai為引江水可保育的某一城市的綠地面積,hm2;C24為單位面積城市綠地每年的水源涵養能力,據調查可以取值為1105m3/hm2。
B.水源涵養價值量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受水區生態環境效益評估
式中:B24價為受水區城市綠地生態系統水源涵養效益值,萬元/a;S24為影子工程成本,採用目前的單位庫容造價,根據 1993~1999年《中國水利年鑒》平均水庫庫容造價為 2.17 元/t,計算當年價格指數為 2.816,則單位庫容造價為6.11 元/t。
(2)調節小氣候效益(B25)
城市植被改善小氣候效應最明顯表現在降溫和增濕兩方面。綜合國內外研究情況,綠化能使局地氣溫降低3~5℃,最大可降低12℃,增加相對濕度3%~12%,最大可增加33%。用公式表示為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受水區生態環境效益評估
式中:B25為調節小氣候效益值,萬元/a;Ai 為引江水可保育的某一城市的綠地面積,hm2;CS25為城市綠地生態系統每年調節氣溫的影子價格,取78019元/hm2。
(3)殺菌效益(B26)
殺菌效益的評估方法採用《北京市森林資源價值》一書中的估算方法,即北京市森林資源殺菌效益占總環境效益的1%。用公式表示為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受水區生態環境效益評估
6.2.4 濕地生態環境效益評估方法
濕地生態系統的生態環境效益主要包括水資源調節、水質凈化、大氣調節等功能。用公式表示為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受水區生態環境效益評估
式中:B3為濕地生態系統效益值,萬元/a;A3為北調水可保育的濕地面積,hm2;CS3 為濕地每年能產生的公益價值。根據Costanza的研究並結合國內關於濕地生態服務功能的研究成果,同時考慮到研究區濕地生態系統的具體特徵,CS3 為122715.5元/hm2,這里以此作為研究區濕地生態系統的單位價值。
❺ 濕地生態環境效益評估
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受水區主要的濕地包括:天津的八門城、爾王莊、大黃堡、七裏海、團泊窪、北大港等共計 50207hm2,河北的永年窪、文安窪、白洋淀、南大港、衡水湖、楊埕共計56518hm2,河南的豫北黃河故道、花園口黃河河灘共計4530hm2,三者合計111255hm2。近年來由於這些地區城市和工業用水大量擠占生態環境用水,上述濕地面積迅速萎縮,造成其生態系統服務損失嚴重。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可以減少城市和工業用水對受水區濕地水源的擠占,遏制其萎縮趨勢,恢復其生態系統健康狀況。基於上述事實,本研究假定如果不實施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受水區的濕地生態系統將迅速萎縮、消失,而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的實施可以阻止這種情況出現。據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規劃報告及其一期工程可研報告,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實施後,受水區濕地可增加的面積共計為7787.85 hm2,據此推測出河南受水區濕地可增加的面積共計為317.1hm2。根據式(6.21),則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能夠給河南受水區在濕地生態系統方面帶來的年度生態環境效益價值為3891.31萬元(表7.8)。
表7.8 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濕地生態系統生態環境效益
❻ 地表生態系統生態環境效益評估概念與原則
6.1.1 概念界定
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河南受水區地表生態系統生態環境效益指的是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後,使河南受水區內各種地表生態系統在原有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基礎上所產生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增量。這里的地表生態系統主要是指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後,河南受水區乾渠沿線人工水土保持林、受水區城市綠地和濕地生態系統。
6.1.2 評估原則
本研究根據生態學和經濟學等相關理論,結合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河南受水區具體情況,開展對該地區的生態環境效益分析。評估應遵循以下原則:
6.1.2.1 生態環境影響效益值是預測值
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進行評價的基礎數據是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使河南受水區城市綠地、濕地和水土保持林等主要的典型生態系統所增加的水量和綠地面積,而所增加的水量和綠地面積主要來源於《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和《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可行性總體報告》,均是預測值,因此所計算出的生態環境效益評價值也是預測值,是潛在效益。這些潛在效益能否實現不僅依賴於南水北調工程的建設,而且依賴於南水北調工程的運營和相關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尤其依賴於北調水的調配使用和受水區的生態環境管理。
6.1.2.2 生態環境影響效益取較小值
本研究只考慮北調水和河南受水區當地水源聯合調配的情況下,該受水區各種生態系統可獲得的水量和綠地面積增加後能使這些生態系統提供服務的能力各自增強多少,並不考慮系統間的連鎖反應。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是多種多樣的,本研究主要討論生態環境方面的效益,根據具體情況,僅針對其中一些主要生態系統服務進行定量評估。另外,出於謹慎原則,在面對北調水在某些生態系統服務上可以產生一定范圍的效益時,均採用其中的較小值。
6.1.2.3 生態環境影響效益為年度效益
為了充分發揮價值量評估具有可加、可比性的特點,本研究所做的是年度效益評價,即北調水在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實施後,每年可以為河南受水區帶來的年度生態環境效益。
❼ 生態環境影響效益評估體系
南水北調工程是我國跨流域和跨省市的基礎性與戰略性的重大水資源配置工程,工程的實施將對調水區和受水區的生態環境產生深遠影響。目前有關南水北調工程對調水區生態環境影響的研究已取得大量有益成果,然而有關南水北調工程對受水區生態環境影響的定量研究卻很少,並且評估的理論與方法也遠不夠完善。根據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和規劃,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後,北調水除用於必需的生產、生活和工業外,也將用於生態環境方面。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以及用於生態環境方面的北調水給受水區,特別是河南受水區,帶來的生態環境效益即是我們要研究的對象。
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河南受水區生態環境效益即指的是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後,使河南受水區各種地表生態系統在原有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基礎上所產生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增量。
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根據生態學、生態經濟學、環境經濟學、環境水利學、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理論及生態系統生態服務價值等基本理論,以受水區生態水文分區為基礎,從物質量與價值量兩個層面定量研究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後對河南受水區帶來的生態環境效益,旨在為制定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河南受水區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和水資源管理策略以及為進行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的總體評估提供科技支撐。
本書探討的河南受水區生態環境效益主要指的是該研究區的地表生態系統生態環境效益,包括工程實施過程中,通過水土保持措施而增加的水土保持林生態系統,北調水可保育的城市綠地生態系統,以及北調水補給的濕地生態系統(值得指出的是,由於北調水對河流增加的供水量缺乏數據支撐,故地表生態系統中的河流生態系統未列入本研究的范圍之內)。
❽ 生態評價是什麼
生態評價是對一個區域內各個生態系統,特別是起主要作用的生態系統本身質量的評價。利用生態學的原理和系統論的方法,對自然生態系統許多重要功能上系統評價,廣義上可以理解為對復合生態系統中各子系統(即自然或環境子系統,社會子系統、經濟子系統)執行的整個系統功能的評定。
1主要任務:
生態評價的主要任務是認識生態環境的特點與功能,明確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影響的性質、程度,明定為維持生態環境功能和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而應採取的對策和措施。
2基本方法:
當前,常採用的生態評價方法主要包括圖形疊加法、生態機理分析,類比法,列表清單法,質量指標法景觀生態學方法,生產力評價法和數學評價法等。
3意義:
生態學是自然保護的基礎,所以,要了解一個保護區的意義和作用,對其進行生態評價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對一個保護區進行生態評價,實際上是對其中各個生態系統特別是起主要作用的生態系統本身質量的評價,因此,生態評價本身既是對自然的客觀認識,同時也涉及到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的影響。大家都知道,生態系統是由生物和環境所組成的,因此,要評價生態系統和整個保護區,首先要分別對動植物物種、生態環境進行評價,然後對生態系統和保護區進行整體性評價,這樣才能對保護區有分析的和綜合的認識。
❾ 千年生態系統評估24項生態服務是哪些
你好...同問 你知道千年生態系統評估的具體方法嗎 指標是啥
❿ 城市綠地生態系統生態環境效益評估
在生態水文分區的基礎上,推算受水區各城市生態環境的配水量,這是進行生態環境影響效益評估的重要一環。根據7.1.1中河南省各縣(市)綠地用水量比例及表7.1可以知道北調水用於保育城市綠地生態系統的水量(表7.4)。
表7.4 中線一期工程北調水中用於保育河南受水區城市綠地生態系統的水量
據此,結合南水北調河南受水區生態水文分區結果,可以得出各分區的綠地用水量。需要指出的是,由於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可研報告中北調水量的分配僅具體到地市級,而本研究分區是以縣為分區單元的,所以,當同屬某個地市的縣分別位於不同生態水文區時,本研究綜合考慮該縣(市)的人口、經濟等因素,將該地區的分水量進行了細分。單位面積城市綠地年用水量,本研究取值為 2000m3/hm2。根據綠地用水量以及單位面積用水量可得出北調水可保育的各城市綠地面積(表7.5)。
表7.5 河南受水區北調水可保育綠地面積
根據式(6.5)~式(6.20)可計算出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過保育河南受水區城市綠地生態系統能夠產生的生態環境效益物質量和價值量(表7.6,表 7.7),則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能夠給受水區城市綠地生態系統帶來的年度生態環境效益價值為301627.76萬元。
表7.6 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河南受水區受保育城市綠地生態系統的生態環境效益物質量
表7.7 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河南受水區受保育城市綠地生態系統的生態環境效益價值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