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平衡舉例
㈠ 簡述生態平衡的含義【舉例說明】
中文名稱:生態平衡 英文名稱:ecological balance;ecological equilibrium 定義:一個生物群落及其生態系統之中,各種對立因素互相制約而達到的相對穩定的平衡。 應用學科:電力(一級學科);環境保護(二級學科) 定義2:生態系統各組分通過相互制約、轉化、補償、反饋等作用而處於結構與功能相對協調的穩定狀態。 應用學科:昆蟲學(一級學科);昆蟲生態學(二級學科) 定義3:生態系統處於成熟期的相對穩定狀態, 此時, 系統中能量和物質的輸入和輸出接近於相等, 即系統中的生產過程與消費和分解過程處於平衡狀態。 應用學科:生態學(一級學科);生態系統生態學(二級學科) 定義4:在一個特定的生態系統中,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關系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 應用學科:水產學(一級學科);漁業環境保護(二級學科) 定義5: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均處於適應與協調的動態平衡狀態。 應用學科:資源科技(一級學科);資源生態學(二級學科) 以上內容由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
求助編輯網路名片
脆弱的生態平衡生態平衡(ecological balance)是指在一定時間內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和環境之間、生物各個種群之間,通過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使它們相互之間達到高度適應、協調和統一的狀態。也就是說當生態系統處於平衡狀態時,系統內各組成成分之間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能量、物質的輸入與輸出在較長時間內趨於相等,結構和功能處於相對穩定狀態,在受到外來干擾時,能通過自我調節恢復到初始的穩定狀態。在生態系統內部,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環境之間,在一定時間內保持能量與物質輸入、輸出動態的相對穩定狀態。
目錄
概念簡介
特點動態平衡
相對平衡
生態系統
破壞因素環境因素生改變
生物種類改變
生物信息系統的破壞
影響意義
人類對生物圈的破壞性影響主要表現概念簡介
特點 動態平衡
相對平衡
生態系統
破壞因素 環境因素生改變
生物種類改變
生物信息系統的破壞
影響意義
人類對生物圈的破壞性影響主要表現
展開 編輯本段概念簡介
指自然生態系統中生物與環境之間,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作用而建立起來的動態平衡聯系。又稱「自然平衡」。 在自然界中,不論是森林、草原、湖泊------都是由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成份和光、水、土壤、空氣、溫度等非生物成份所組成。每一個成分都並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統一綜合體。它們之間通過相互作用達到一個相對穩定的平衡狀態,稱為生態平衡。 實際上也就是在生態系統中生產、消費、分解之間地保持穩定。如果其中某一成分過於劇烈地發生改變,都可能出現一系列的連鎖反應,使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如果某種化學物質或某種化學元素過多地超過了自然狀態下的正常含量,也會影響生態平衡。 生態平衡是生物維持正常生長發育、生殖繁衍的根本條件,也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 生態平衡遭到破壞,會使各類生物瀕臨滅絕。20世紀70年代末期,兩棲動物的數量開始銳減,到了1980年已有129個物種滅絕。2005年初,一份全球兩棲動物調查報告「全球兩棲動物評估」顯示,目前所知的全球5743種兩棲動物有32%都處於瀕危境地。但是科學家還不清楚為什麼會導致兩棲動物如此銳減,目前主要的理論根據就是棲息地減少。
編輯本段特點
動態平衡
生態平衡
生態平衡是一種動態的平衡而不是靜態的平衡,這是因為變化是宇宙間一切事物的最根本的屬性,生態系統這個自然界復雜的實體,當然也處在不斷變化之中。例如生態系統中的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以及環境各因子之間,不停地在進行著能量的流動與物質的循環;生態系統在不斷地發展和進化:生物量由少到多、食物鏈由簡單到復雜、群落由一種類型演替為另一種類型等;環境也處在不斷的變化中。因此,生態平衡不是靜止的,總會因系統中某一部分先發生改變,引起不平衡,然後依靠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使其又進入新的平衡狀態。正是這種從平衡到不平衡到又建立新的平衡的反復過程,推動了生態系統整體和各組成部分的發展與進化。
相對平衡
生態平衡是一種相對平衡而不是絕對平衡,因為任何生態系統都不是孤立的,都會與外界發生直接或間接的聯系,會經常遭到外界的干擾。生態系統對外界的干擾和壓力具有一定的彈性,其自我調節能力也是有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擾或壓力在其所能忍受的范圍之內,當這種干擾或壓力去除後,它可以通過自我調節能力而恢復;如果外界干擾或壓力超過了它所能承受的極限,其自我調節能力也就遭到了破壞,生態系統就會衰退,甚至崩潰。通常把生態系統所能承受壓力的極限稱為「閾限」,例如,草原應有合理的載畜量,超過了最大適宜載畜量,草原就會退化;森林應有合理的採伐量,採伐量超過生長量,必然引起森林的衰退;污染物的排放量不能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否則就會造成環境污染,危及生物的正常生活,甚至死亡等。 如果生態系統受到外界干擾超過它本身自動調節的能力,會導致生態平衡的破壞。生態平衡是生態系統在一定時間內結構和功能的相對穩定狀態,其物質和能量的輸入輸出接近相等,在外來干擾下能通過自我調節(或人為控制)恢復到原初的穩定狀態。當外來干擾超越生態系統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不能恢復到原初狀態時謂之生態失調或生態平衡的破壞。生態平衡是動態的。維護生態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初穩定狀態。生態系統可以在人為有益的影響下建立新的平衡,達到更合理的結構、更高效的功能和更好的生態效益。
編輯本段生態系統
自然生態系統經過由簡單到復雜的長期演代,最後形成相對穩定狀態,發展至此,其物種在種類和數量上保持相對穩定;能量的輸入、輸出接近相等,即系統中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能較長時間保持平衡狀態。此時,系統中的有機體將所有有效的空間都填滿,環境資源能被最合理、最有效地利用。例如,熱帶雨林就是一種發展到成熟階段的群落,其垂直分層現象明顯,結構復雜,單位面積里的物種多,各自占據著有利的環境條件,彼此協調地生活在一起,其生產力也高; 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內部調節能力。 生態平衡是動態的。在生物進化和群落演替過程中就包含不斷打破舊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的過程。人類應從自然界中受到啟示,不要消極地看待生態平衡,而是發揮主觀能動性,去維護適合人類需要的生態平衡(如建立自然保護區),或打破不符合自身要求的舊平衡,建立新平衡(如把沙漠改造成綠洲),使生態系統的結構更合理,功能更完善,效益更高。 生態平衡是整個生物圈保持正常的生命維持系統的重要條件,為人類提供適宜的環境條件和穩定的物質資源。 生態平衡是指生態系統內兩個方面的穩定:一方面是生物種類(即生物、植物、微生物.有機物)的組成和數量比例相對穩定;另一方面是非生物環境(包括空氣、陽光、水、土壤等)保持相對穩定。生態平衡是一種動態平衡。比如,生物個體會不斷發生更替,但總體上看系統保持穩定,生物數量沒有劇烈變化。
編輯本段破壞因素
破壞生態平衡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自然因素如水災、旱災、地震、台風、山崩、海嘯等。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生態平衡破壞稱為第一環境問題。由人為因素引起的生態平衡破壞稱為第二環境問題。人為因素是造成生態平衡失調的主要原因。 人為因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環境因素生改變
如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產生大量的廢氣、廢水、垃圾等,不斷排放到環境中;人類對自然資源不合理利用或掠奪性利用,例如盲目開荒、濫砍森林、水面過圍、草原超載等,都會使環境質量惡化,產生近期或遠期效應,使生態平衡失調。
生物種類改變
生態
在生態系統中,盲目增加一個物種,有可能使生態平衡遭受破壞。例如美國於1929年開鑿的韋蘭運河,把內陸水系與海洋溝通,導致八目鰻進入內陸水系,使鱒魚年產量由2000萬公斤減至5000公斤,嚴重破壞了內陸水產資源。在一個生態系統減少一個物種也有可能使生態平衡遭到破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國曾大量捕殺過麻雀,致使一些地區蟲害嚴重。究其原因,就在於害蟲天敵麻雀被捕殺,害蟲失去了自然抑制因素所致。
生物信息系統的破壞
生物與生物之間彼此靠信息聯系才能保持其集群性和正常的繁衍。人為地向環境中施放某種物質,干擾或破壞了生物間的信息聯系,有可能使生態平衡失調或遭到破壞。例如自然界中有許多昆蟲靠分泌釋放性外激素引誘同種雄性成蟲交尾,如果人們向大氣中排放的污染物能與之發生化學反應,則雌蟲的性外激素就失去了引誘雄蟲的生理活性,結果勢必影響昆蟲交尾和繁殖,最後導致種群數量下降甚至消失。
編輯本段影響意義
生態平衡
生態系統一旦失去平衡,會發生非常嚴重的連鎖性後果。例如,五十年代,我國曾發起把麻雀作為"四害"來消滅的運動。可是在大量捕殺了麻雀之後的幾年裡,卻出現了嚴重的蟲災,使農業生產受到巨大的損失。 後來科學家們發現,麻雀是吃害蟲的好手。消滅了麻雀,害蟲沒有了天敵,就大肆繁殖起來、導致了蟲災發生、農田絕收一系列慘痛的後果。生態系統的平衡往往是大自然經過了很長時間才建立起來的動態平衡。一旦受到破壞,有些平衡就無法重建了,帶來的惡果可能是人的努力無法彌補的。因此人類要尊重生態平衡,絕不要輕易去干預大自然,引起這個平衡被打破。 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和物質循環在通常情況下(沒有受到外力的劇烈干擾)總是平穩地進行著,與此同時生態系統的結構也保持相對的穩定狀態,這叫做生態平衡。生態平衡的最明顯表現就是系統中的物種數量和種群規模相對平穩。 當然,生態平衡是一種動態平衡,即它的各項指標,如生產量、生物的種類和數量,都不是固定在某一水平,而是在某個范圍內來回變化。這同時也表明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和維持平衡狀態的能力。當生態系統的某個要素出現功能異常時,其產生的影響就會被系統作出的調節所抵消。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和物質循環以多種渠道進行著,如果某一渠道受阻,其他渠道就會發揮補償作用。 對污染物的入侵,生態系統表現出一定的自凈能力,也是系統調節的結果。生態系統的結構越復雜,能量流和物質循環的途徑越多,其調節能力,或者抵抗外力影響的能力,就越強。反之,結構越簡單,生態系統維持平衡的能力就越弱。農田和果園生態系統是脆弱生態系統的例子。 一個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是有限度的。外力的影響超出這個限度,生態平衡就會遭到破壞,生態系統就會在短時間內發生結構上的變化,比如一些物種的種群規模發生劇烈變化,另一些物種則可能消失,也可能產生新的物種。但變化總的結果往往是不利的,它削弱了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 這種超限度的影響對生態系統造成的破壞是長遠性的,生態系統重新回到和原來相當的狀態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甚至造成不可逆轉的改變,這就是生態平衡的破壞。作為生物圈一分子的人類,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力目前已經超過自然力量,而且主要是負面影響,成為破壞生態平衡的主要因素。
編輯本段人類對生物圈的破壞性影響主要表現
人類對生物圈的破壞性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大規模地把自然生態系統轉變為人工生態系統,嚴重干擾和損害了生物圈的正常運轉,農業開發和城市化是這種影響的典型代表; 二是大量取用生物圈中的各種資源,包括生物的和非生物的,嚴重破壞了生態平衡,森林砍伐、水資源過度利用是其典型例子; 三是向生物圈中超量輸入人類活動所產生的產品和廢物,嚴重污染和毒害了生物圈的物理環境和生物組分,包括人類自己,化肥、殺蟲劑、除草劑、工業三廢和城市三廢是其代表。
㈡ 舉一個例子,說說我們應當如何保持生態平衡
美國總統羅斯福曾經為了保護鹿,下令捕殺一個地區的狼,全部捕殺版之後,鹿由於沒有了天敵,大權量繁殖,且沒有狼的追趕,體力下降,鹿的種族開始衰敗,出現大量的鹿生病無力,最終大量死亡。
我們不應該用人力、物力來改變任何生物的生存環境,否則將造成生態不平衡。我們應該讓一切的生物自由生長,不去改變它們原來的生存環境。
㈢ 舉例說一說什麼是「食物鏈」什麼是「生態平衡」
食物鏈:生物之間由於捕食和被捕食而構成的食物上的聯系,如螳螂捕蟬、版黃雀在後、捕食鏈權式最常見的食物鏈,可進一步構成食物網。
生態平衡:生態系統中生物與環境之間,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作用而建立起來的動態平衡聯系。
如在一條河流中生活著的水草、魚以及水中的各種礦質元素在正常情況下處於動態平衡,這種狀態稱為生態平衡。
生態平衡是一種在一定時間內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和環境之間、生物各個種群之間,通過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相互之間達到高度適應、協調和統一的狀態。
是一種相對平衡而不是絕對平衡,是一種動態的平衡而不是靜態的平衡。
(3)生態平衡舉例擴展閱讀:
對於外界的干擾和壓力,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度的,當外來干擾超越生態系統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不能恢復到原初狀態時,就演變為生態失調或生態平衡的破壞。
生態平衡的破壞主要是由人類造成的,除去人為因素,還有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一般都是一些不可抗力的作用,比如說地殼變動、海陸變遷、冰川移動、火山爆發、地震、海嘯、泥石流等。
由於這些自然因素的影響面廣、作用效果大,很容易造成某個地區生態因子的缺失,從而使其生態平衡被破壞。
㈣ 保持生態平衡對人類有什麼好處舉例說明
整個生物圈,需要在一個平衡狀態下,才能正常的發展,生態系統為人類提版供資源,權能源。人類的生活物質基本上是取自自然環境中,人類生存所必須的氧氣是由自然界中的綠色植物製造的,所以保持生態平衡對人類的生存,發展,繁衍都密不可分。
㈤ 舉例說明什麼是生物鏈什麼是生態平衡
生態平抄衡是生態系統在一定時間內結襲構和功能的相對穩定狀態,其物質和能量的輸入輸出接近相等,在外來干擾下能通過自我調節(或人為控制)恢復到原初的穩定狀態.
生物鏈指的是:由動物、植物和微生物互相提供食物而形成的相互依存的鏈條關系.
生物鏈也可以理解為自然界中的食物鏈,它形成了大自然中"一物降一物"的現象,維系著物種間天然的數量平衡.
生物鏈指的是:由動物、植物和微生物互相提供食物而形成的相互依存的鏈條關系.這種關系在大自然中很容易看到.比如:有樹的地方常有鳥,有花草的地方常有昆蟲.植物、昆蟲、鳥和其它生物靠生物鏈而聯系在一起,相互依賴而共存亡.
生物鏈的例子常常就在我們身邊,而且使人類受益非淺.比如:植物長出的葉和果為昆蟲提供了食物,昆蟲成為鳥的食物源,有了鳥,才會有鷹和蛇,有了鷹和蛇,鼠類才不會成災…….當動物的糞便和屍體回歸土壤後,土壤中的微生物會把它們分解成簡單化合物,為植物提供養分,使其長出新的葉和果.就這樣,生物鏈建立了自然界物質的健康循環.
生物鏈也可以理解為自然界中的食物鏈,它形成了大自然中「一物降一物」的現象,維系著物種間天然的數量平衡.
㈥ 舉例說明生態平衡的例子
有報道說,自從把大抄自然中的狼消滅後襲,梅花鹿過上太平的日子,不用為了躲藏狼的傷害而東蹦西走,它們開始發胖..出現了心血管疾病..反而壽命縮短.人類發現了個中原因,於是引進了狼的品種,從此大自然恢復的平衡,梅花鹿恢復了健康.
㈦ 如何在實際中運用生態平衡的原理來解決環境問題請舉例說明。
生態來系統具有自動調節的自能力。
利用生態系統這種自凈能力消除環境污染,是目前國內廣泛應用的的一種手段。如利用綠色植物凈化大氣污染,就是一個非常成功的例子。二氧化碳是大氣中的主要溫室氣體,隨著經濟的發展,各種化石燃料大量開采和燃燒,是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逐年上升,加劇了溫室效應。為了控制全球變暖,使世界各國除了採用工程手段進行固碳以外,一個更經濟的方法就是利用植物凈化的能力,消除大氣中的二氧化碳。
利用生物凈化污水,也是城市污水和工業廢水處理中的一個非常重要和常用的手段,此方法稱為生物化學法。生物化學法是利用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微生物,將工業廢水和城市生活污水仲的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及其他無機鹽等無害的物質,從而達到處理廢水的目的。
㈧ 談談生態舉例說
比如說
生態平衡
生態平衡是生態系統在一定時間內結構和功能的相對穩定狀態,其物質和能量的輸入輸出接近相等,在外來干擾下能通過自我調節(或人為控制)恢復到原初的穩定狀態。當外來干擾超越生態系統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不能恢復到原初狀態時謂之生態失調或生態平衡的破壞。生態平衡是動態的。維護生態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初穩定狀態。生態系統可以在人為有益的影響下建立新的平衡,達到更合理的結構、更高效的功能和更好的生態效益。上述定義表明:
(1)自然生態系統經過由簡單到復雜的長期演替,最後形成相對穩定狀態,發展至此,其物種在種類和數量上保持相對穩定;能量的輸入、輸出接近相等,即系統中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能較長時間保持平衡狀態。此時,系統中的有機體將所有有效的空間都填滿,環境資源能被最合理、最有效地利用。例如,熱帶雨林就是一種發展到成熟階段的群落,其垂直分層現象明顯,結構復雜,單位面積里的物種多,各自占據著有利的環境條件,彼此協調地生活在一起,其生產力也高;
(2)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內部調節能力(「見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條);
(3)生態平衡是動態的。在生物進化和群落演替過程中就包含不斷打破舊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的過程。人類應從自然界中受到啟示,不要消極地看待生態平衡,而是發揮主觀能動性,去維護適合人類需要的生態平衡(如建立自然保護區),或打破不符合自身要求的舊平衡,建立新平衡(如把沙漠改造成綠洲),使生態系統的結構更合理,功能更完善,效益更高。
生態平衡是指生態系統內兩個方面的穩定:一方面是生物種類(即生物、植物、微生物)的組成和數量比例相對穩定;另一方面是非生物環境(包括空氣、陽光、水、土壤等)保持相對穩定。生態平衡是一種動態平衡。比如,生物個體會不斷發生更替,但總體上看系統保持穩定,生物數量沒有劇烈變化。
生態系統一旦失去平衡,會發生非常嚴重的連鎖性後果。例如,五十年代,我國曾發起把麻雀作為"四害"來消滅的運動。可是在大量捕殺了麻雀之後的幾年裡,卻出現了嚴重的蟲災,使農業生產受到巨大的損失。
後來科學家們發現,麻雀是吃害蟲的好手。消滅了麻雀,害蟲沒有了天敵,就大肆繁殖起來、導致了蟲災發生、農田絕收一系列慘痛的後果。生態系統的平衡往往是大自然經過了很長時間才建立起來的動態平衡。一旦受到破壞,有些平衡就無法重建了,帶來的惡果可能是人的努力無法彌補的。因此人類要尊重生態平衡,幫助維護這個平衡,而絕不要輕易去破壞它。
其他定義:是指自然生態系統中生物與環境之間,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作用而建立起來的動態平衡聯系.
又稱「自然平衡」。在自然界中,不論是森林、草原、湖泊------都是由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成份和光、水、土壤、空氣、溫度等非生物成份所組成。每一個成分都並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統一綜合體。它們之間通過相互作用達到一個相對穩定的平衡狀態,稱為生態平衡。實際上也就是在生態系統中生產、消費、分解之間地保持穩定。如果其中某一成分過於劇烈地發生改變,都可能出現一系列的連鎖反應,使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如果某種化學物質或某種化學元素過多地超過了自然狀態下的正常含量,也會影響生態平衡。生態平衡是生物維持正常生長發育、生殖繁衍的根本條件,也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
生態平衡是指生態系統內兩個方面的穩定:一方面是生物種類(即生物、植物、微生物)的組成和數量比例相對穩定;另一方面是非生物環境(包括空氣、陽光、水、土壤等)保持相對穩定。生態平衡是一種動態平衡。比如,生物個體會不斷發生更替,但總體上看系統保持穩定,生物數量沒有劇烈變化。
有關《鹿和狼的故事》的故事
1859年一個英國人在澳大利亞放養了13隻兔子用以打獵,繁衍至今已產生了6億只後代,這些兔子常常把數萬平方公里的植物啃吃精光,導致其他種類野生動物面臨飢餓,甚至有滅絕的危險。
我國常見的庭院綠化植物葛藤,到了美國卻像野馬狂奔,迅速佔領了喬治亞、密西西比、亞拉巴馬等州7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使許多植物沒有了棲身之地。
因過量捕殺害蟲的天敵引發林木病蟲害;印度曾大量捕殺水獺使病魚增多,魚產量下降。
在英國人剛剛進入澳大利亞時,隨船將老鼠帶到了澳大利亞,於是引進貓來捕鼠。貓是把老鼠消滅了,可是由於澳大利亞缺乏大型肉食動物,使得引進的貓沒有天敵,於是泛濫大量繁殖,後來不得不人為獵殺。
中國大陸50年代曾大量捕殺過麻雀,致使一些地區蟲害嚴重。究其原因,就是由於害蟲的天敵麻雀被捕殺,害蟲失去了自然抑制因素。
原產於南美的仙人掌,當初被作為觀賞植物引進澳大利亞,沒料到這些植物迅速蔓延開來,飛快地佔領了澳大利亞2500萬公頃的牧場、田地,人們用刀切、鋤挖、車軋,均無濟於事。
在英國有個小島,島上的田鼠比較多,人們為了除去田鼠,就在島上放養了一批蛇。短短兩年時間,島上的田鼠全部讓蛇吃光了。而這時島上的蛇越來越多,他們開始威脅到人們的生活……
水葫蘆原產南美,大約於20世紀30年代作為畜禽飼料被引入我國大陸,並曾作為觀賞和凈化水質植物推廣種植。由於其無性繁殖速度極快,現已廣泛分布於華北、華東、華中和華南的17個省市,尤以雲南昆明、江蘇、浙江、福建、四川、湖南、湖北和河南南部最多。
到過昆明的人都看到過水葫蘆的威力。滇池內連綿1000公頃的水面上全部生長著水葫蘆,蓋度近100%,由於水質污染和因此而導致的水葫蘆的瘋長,滇池內很多水生生物已處於滅絕的邊緣。據資料記載,20世紀60年代以前滇池主要水生植物有16種,水生動物68種,但到20世紀80年代,大部分水生植物相繼消亡,水生動物僅存30餘種。
人怕老鼠、耗子吃貓、老鼠吃雞——生態平衡的故事
太湖中的最大的島——西山島,朋友的島是太湖中的小島——大沙島。朋友派了快艇來接我們,快艇不到20分鍾就到了大沙島。
大沙島面積不到1平方公里,原來是太湖中的禿島,長滿茅草,湖邊長有蘆葦。20多年前我登過一次島,是為了土壤普查去的,留下的記憶是島上老鼠非常多。所以,我一上島就問他們,你們是怎樣戰勝老鼠的?然後,他們講述了在島上所有懇荒故事多與老鼠有關。其實,就是島上的生態平衡問題。
他們剛上島的時候,島上老鼠非常多。而且,因為島上是沒有人居住,老鼠沒有見過人,所以老鼠是不怕人的。當島上老鼠是主人,人碰到到處是不怕人的老鼠的時候,你想人會有什麼樣感覺?人會怕老鼠!
他們捉了小貓上島去養,沒有過幾天,小貓不見了,找到貓的屍體後,分析小貓可能是被老鼠咬死的。後來捉了數只大貓上島,經過半年的貓鼠戰爭,老鼠明顯減少。2年後,貓繁殖到了幾十隻,老鼠很少了。
開始的時候在島上養雞500多隻,有300隻是被老鼠咬死的。到了3年以後每天都發現貓在吃雞。而且,還經常發生在貓追雞的時候,有許多雞被嚇死了。他們發現,貓開始吃雞是貓看到老鷹吃雞以後,發現老鷹吃剩雞,貓去嘗了味道可能不錯,就開始吃雞了。但最大原因是,貓多了,老鼠少了,貓的食物鏈發生了變化。
當貓開始吃雞的時候,開始治理貓了。但貓是功臣,不想趕走貓,於是,保護雞作為措施。他們想到了養狗,用狗來看管雞,不讓貓吃雞。狗很盡責,管住了雞,餓壞貓,半年以後,有許多貓病死了。現在的貓已經很少見了。
現在島上有3隻狗,已經發現狗在追雞了。
唯一沒有變化的是老鷹還是那麼4、5隻,每個月都會發現有雞被吃和被嚇死。
真不知道今後還會發生什麼故事?呵呵!
蜣螂的故事
蜣螂,俗名屎克郎,以牲畜糞便為食。在人們心目中,這是一種臭不可聞的無用的昆蟲。可是1982年,它們卻遠涉重洋,從中國去到了澳大利亞,並在那裡安家落戶,在畜牧業生產中發揮了作用。為什麼澳大利亞不顧千山萬水要從我國引進蜣螂呢?原來,澳大利亞這個畜牧業十分發達的國家飼養著幾千萬頭牛,這些牛每天要排出幾億噸糞便,覆蓋著百萬英畝草場,同時牛糞還滋生蠅蛆,很不衛生。這是一個令人討厭的問題。他們從我國引進這些屎克郎,就是讓它們在那裡吃牛糞。那麼澳大利亞原來沒有蜣螂嗎?有,但他們那裡的土著蜣螂不吃牛糞,而只吃袋鼠糞。澳大利亞現在引進了我國的蜣螂,打破了原來的生態平衡,建立了新的生態平衡。
從這個事例可知,所謂生態平衡,是指動植物群落和生態系統發展過程中,各種對立因素相互作用,達到一個相對穩定的階段,即相對平衡階段。在自然界,維持這種相對平衡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在一個棉花產區,其棉蚜蟲在自然情況下,由於受瓢蟲、草蛉、蚜寄生蜂等天敵的控制,其種群數量可以維持在較低的水平,不致影響棉花的產量,但如果長期使用農葯,大量殺滅了天敵,棉蚜也產生了抗葯性,就破壞了棉蚜與天敵之間的自然的生態平衡,導致棉蚜大發生,從而影響棉花的產量。但這並不是說,自然界存在的各種平衡,都是合理的,神聖不可侵犯的。在某些情況下,人類為了自已的需要,可以在不違背自然規律的情況下,主動地去打破舊的生態平衡,建立符合人類需要的新的生態平衡。上述蜣螂南行就是一個實例 。但在目前我國許多地方,由於長期對自然資源的利用不合理,破壞了生態平衡,倒是特別值得我們注意。比如甘肅省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面積達十萬二千平方公里,佔西北高原水土流失面積百分之二十四,年輸沙量五億多噸,等於平均每年有五至六毫米厚的一層肥沃土壤白白流失掉了。我國目前僅長江,黃河每年帶走的泥沙就有26億噸,相當於損失了沃土良田六百萬畝,所以有的科學家說,它流的不是泥沙,而是中華民族的血液,這個教訓是十分深刻的。
蛇與莊稼
幾十年前,廣東沿海發生了一次海嘯,是台風引起的,許多田地和村莊被海水淹沒了。這場洪水過後,那兒的莊稼總得不到好收成,接連幾年都是這樣,即使風調雨順,也不見起色。後來,老農們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們去外地買了一批蛇回來,把蛇放到田裡。說也奇怪,那一年莊稼就獲得了豐收。大家不明白這是什麼道理。老農把秘密說破了,原來那場洪水把深藏在洞里的蛇都給淹死了,田鼠卻游到樹上和山坡上,保住了性命。後來洪水退了,田鼠又回到田裡糟蹋莊稼,沒有蛇來捕捉它們,它們繁殖得特別快,莊稼都讓田鼠給糟蹋了。現在田裡又有了蛇,大量的田鼠讓蛇給吃掉了,因而莊稼又得到了好收成。
生物學家達爾文說過貓和苜蓿的故事。他說在英國的好些地方,看村子喂的貓多還是少,就可以知道那裡的苜蓿長得怎麼樣。苜蓿靠土蜂傳播花粉,地里田鼠太多,土蜂的活動就受到影響。村子裡喂的貓多,田鼠就不能那麼放肆了。因此貓的多少,竟和苜蓿的收獲有密切的關系。
天上下雨,地面就濕;太陽出來,東西就容易曬干;火會燒毀東西,水可以滅火。這些事兒都是顯而易見的,大家都知道。但是世界上的事物除了這樣簡單的聯系之外,還有不少復雜的聯系,不是一下子能看清楚的。一個人不講衛生,在馬路上吐一口痰,也許會使許多人得病,甚至染上肺結核。肺結核病人躺在床上呻吟的時候,他怎麼會想到使他生病的就是那個在馬路上隨便吐痰的人呢?事物之間的聯系是非常復雜的,咱們必須不怕麻煩,研究它們,掌握它們的規律。這樣,才能把事兒做得更合咱們的意願。
挽救了澳大利亞的蝴蝶
澳大利亞的昆士蘭州有一座蝴蝶雕塑紀念碑,並建有一座蝴蝶紀念館。這是因為當地人將一種夜蝴蝶視為「澳大利亞的救星」,特意為它它修建的。
1860年,澳大利亞的昆士蘭州從美國、墨西哥引進了兩種仙人掌,人們想用它作為牧場四周的綠籬柵的。可萬萬沒有想到,生命力極強的仙人掌一遇到澳洲極為適宜的溫度和肥沃的土壤,便以驚人的速度繁殖蔓延開來,幾棵仙人掌不用多久便成為一大片「帶刺的叢林」。只20年時間,3000多萬公頃的土地全被這些多刺植物佔領,並且以每年50萬公頃的驚人速度向外擴展它的地盤,大片的沃土變成對畜牧業和農業毫無用處的荒野。
當地政府成立了專門委員會,展開了對仙人掌的大規模斗爭。人們用刀砍,用火燒,連根拔,但都收效甚微。沒等老的除盡,新的又生長起來。用盡了各種方法之後,陷入困境的人們將眼光轉向專吃仙人掌的昆蟲。一位昆蟲學家發現阿根廷有一種專門在夜間活動的蝴蝶,它翅長4厘米左右,灰褐色,它只以仙人掌為食,而且胃口很大。於是他將幾千粒這種夜蝴蝶蟲卵帶回澳大利亞繁殖、放養。果然,夜蝴蝶成為有效的仙人掌剋星,它們所到之處,成片的仙人掌被吞噬、消滅。到了1935年,3000萬公頃的土地又重新成為豐沃的農耕地和牧場。
如今天澳大利亞雖還可常見仙人掌的蹤影,但夜蝴蝶決不會給它們大量繁衍的機會。雖然這種夜蝴蝶其貌不揚,遠不如其他蝴蝶五彩繽紛,惹人喜愛,但是人們對它感恩不盡,懷有崇敬和感激之情。大家知道,正是這些不起眼的夜蝴蝶在20世紀初從仙人掌的毀滅性災害中拯救了澳洲大陸。生物通過生物鏈相互聯系和制約,和非生物環境共同組成生態環境。老子說萬物生生相剋,每種物種都有自己的天敵所存在,在自然的條件下相互捕食,形成食物鏈,使每一種種群都維持一定的數量,這稱之為生態平衡。如果人為破壞其中一種種群,使其數量減小或者滅絕,生態就會失去平衡。
例如:蛇吃田鼠,田鼠毀壞莊稼,人類大量捕食蛇,田鼠就會泛濫成災。
黃鸝吃松毛蟲,松毛蟲毀壞松林,黃鸝減少的話,松林就會被松毛蟲破壞。
老鷹捕食野兔,野兔吃草皮,老鷹減少,草場就會毀壞。
所以這就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原因。
生物圈與食物鏈
生物圈是一個巨大而又極其復雜的生態系統。它由無數個大小不等的各類生態系統所組成。這些生態系統基本可歸為3類:陸地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和海洋生態系統。
陸地生態系統是指構成陸生動植物的生態環境,比如我國西雙版納的亞熱帶叢林,叢林中的亞洲象、華南虎、雲豹,加上各種鳥類和其他小動物,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再比如我國北方的許多草原,不僅處處可見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象,那兒也是各種野生動物和鳥類的樂園。高原雪域、沙漠戈壁,看上去十分荒涼,但它們不僅有生命存在,相互之間的依存關系以及對環境的影響,同樣形成自己的生態系統。
淡水生態系統通常指江河、湖泊以及沼澤中淡水生物相互構成的依存關系和由此而形成的自然環境。在這一生態系統中,主體是淡水,其他各種水生動植物都屬客體,只要主體的淡水環境不被破壞,客體一般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那麼,這個生態系統也就基本上能夠保持平衡。
海洋生態系統顧名思義就是指海洋這一主體條件下各類動植物的群體所形成的自然環境。表面上看,大海洶涌澎湃,桀傲不馴,而水下攝影機拍到的海底世界卻是那樣恬靜、祥和、溫馨而又奇妙!
構成生物圈的各類生態系統,在結構和功能上都有各自的特點,起著特殊的作用,共同維持著生物圈的正常功能,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生態平衡。
食物鏈是指生物相互制約、相互依存所形成的食物網路關系。如草原生態的食肉動物—食草動物以及昆蟲—鳥類等,它們互相制約,共生共榮。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自然和諧的。在非洲大草原,以獅子、獵豹和獵狗為代表的食肉動物專吃食草動物,它們對角馬甚至斑馬的獵殺是兇殘的,但這種殘酷的捕殺既是食肉動物生存繁衍的需要,同時也是保持草原植物繁茂和生態平衡所必不可少的因素。如果沒有食肉動物對食草動物的控制,食草動物就會迅速發展起來,當食草動物發展到一定數量,草原就難以承受,草原退化,食草動物也就失去生存和發展的條件。食肉動物對食草動物的捕殺,不僅能控制食草動物種群的數量,從某種意義上說同時也是提高食草動物的質量。生物學家經過長期的野外考察證明,食肉動物在獵捕過程中,選擇的對象往往是病殘弱小的食草動物,這無疑有利於物種的優勝劣汰。從這一點說,食肉動物對食草動物的兇殘捕殺,就顯得自然合理,天經地義了。
食肉動物以食草動物為食,在控制食草動物種群數量的同時保護了草原,各類飛鳥對昆蟲的捕食和食肉動物一樣,也起到保護草原的作用。而飛禽走獸的糞便則成為上好肥料,促使各種植物的生長。這種以植物為主體,食草動物、食肉動物以及昆蟲—鳥類為客體所形成的食物鏈,對維護草原的生態平衡都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呼倫貝爾草原,是我國北方最大的草原之一,那兒牧草豐茂,牛羊成群,是我國最大的牧業基地。可是,歷史上由於這兒野狼成群,對牧業的發展構成嚴重的威脅,為了保護人畜的安全,當地牧民曾經組織過大規模的獵捕野狼活動,使野狼的數量銳減,剩下為數不多的狼再也不敢以草原為家,以牛羊為食,統統搬到深山老林里去了。野狼不見了,畜牧業空前發展,在牛羊種群不斷增加的同時,野兔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起來,野兔和牛羊爭食牧草,草原難以承載,導致草場急劇退化,使草原面臨沙化的危險。
事實使人們認識到,食物鏈的任何一個環節一旦出現了問題,災難也就快要降臨了。野狼在飢餓的時候,固然偷獵牛羊,但在正常情況下,野狼是以野兔為食的。從這一點上說,是野狼控制了野兔的繁殖和發展,避免了野兔和牛羊爭食的現象,保證了草原的正常生態環境。當牧民認識到這一自然規律後,對野狼也就寬容了許多,再也不談狼色變、見狼就打了。
人類不僅是生物圈中的一部分,而且對生物圈中的各個生態系統起支配作用。人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保護各個生態系統,促進生態平衡;人也能夠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掠奪資源,破壞生態平衡。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人類不能超自然而存在,保護生態平衡,也是保護人類自己,一旦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危及整個生物圈,人類自身也在劫難逃。
如果蒼蠅少了那麼蜘蛛也會減少接著是一些吃蜘蛛的鳥然後是以鳥為食的動物也會死!~
㈨ 舉例論述生態平衡的規律
生態學第一復定律:我制們的任何行動都不是孤立的,對自然界的任何侵犯都具有無數的效應,其中許多是不可預料的.可稱為多效應原理.
生態學第二定律:每一事物無不與其他事物相互聯系和相互交融.此定律又稱相互聯系原理.
生態學第三定律:我們所生產的任何物質均不應對地球上自然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有任何干擾.此定律可稱為勿干擾原理.
(1)相互依存與相互制約;(2)微觀與宏觀協調發展;(3)物質循環轉化與再生;
(4)物質輸入輸出的動態平衡;(5)相互適應與補償協同進化;(6)環境資源的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