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原生態影像

原生態影像

發布時間: 2021-01-02 22:29:46

❶ 關於紀錄片的一些問題。50分懸

編導意識與紀錄片的真實性原則
----紀錄片《草台幫的頭家》創作談

發布時間:2005年11月23日
陳家平

《草台幫的頭家》是泉州電視台新近創作的一部反映閩南拍胸舞等民間古老傳統文化面臨生存危機的紀錄片,該片獲得2004年福建省廣播電視社教節目評比一等獎、中國廣播電視協會2004年第四屆《中華薈萃》節目評比一等獎、2005『雲南紅杯』中國十大紀錄片 「提名獎」。

眾所皆知,真實性是紀錄片創作的原則。其實,純客觀、絕對真實的記錄是不存在的。紀錄片所反映的真實只是創作主體對事物的認識和看法;紀錄片記錄的東西永遠只是影像的真實,不是生活本身的真實;紀錄片的拍攝只是主體賦予客體的一種認識,並不僅僅是客體本身的一種存在狀態。要說我們拍攝的紀錄片《草台幫的頭家》這個題材,我們是關注了許多年,雖然開機拍攝只用了4個多月,剪成了這個不到30分鍾的片子。實際上,就紀錄片前期拍攝而言,當我們扛起攝像機開始紀錄的哪一刻,就有了編導的主觀意圖,我們注意了拍攝對象,關心了他們的存在。紀錄片的題材的選擇也許就是創作主體(即編導)的喜好,題材的選擇便是編導主體意識的最初體現。我們生活的泉州古城是台灣海峽西岸經濟發達地區,也是歷史文化非常濃厚的土地,這里有高甲戲、梨園戲、泉州南音、木偶戲、打城戲等非常活躍的戲曲劇團和演出活動,被許多人稱為「戲窩子」,我們覺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世界多元文化中心定在泉州,和這里的文化遺存是有密切關系的,我們熟悉這里的拍胸舞等民間文化團體,他們不是靠政府給錢生存,而是靠自己走江湖,草根那樣尋找生存的空間,他們原來就是農民,在城市化進程中,昨天還在田地里幹活,今天就出現在普通人家的婚喪喜慶場合,通過演出拍胸舞、火鼎公婆等的收入,養家糊口,他們的一身表演藝術是口傳身受的,一代代傳下來,雖然「土」了點,但是,卻給今日的現代文明帶來了另類的色彩,他們經常在泉州的各種重要的經濟文化活動中表演,把中外遊客逗樂,甚至到北京、沈陽、澳門等地方演出,我們的攝像機很自然地拍攝到這樣一群以演出拍胸舞等民間文化為內容的農民弟兄,在跟拍他們的時候,我們也不知道是被閩南特有的古老文化所感染,還是被草台幫的農民弟兄們所打動,從文化上看,他們是少數的、可以被忽略的;從歷史上看,正在消失的。但他們確實是像農民種地那樣在尋找自己的生存空間。我覺得真實記錄他們是我們電視人的責任,不管這個片子本身有沒有其歷史的、文化的、人類學意義上的價值。

作為一個紀錄片的編導,一方面要遵守紀錄片的「非虛構」真實性原則,讓鏡頭真實地記錄現實生活。另一方面要碰到這樣一個問題,即如何記錄,如何還原現實生活中真實的生命影像。這里的讓鏡頭如何記錄、選擇、傳達就牽涉到編導意識。紀錄片的本質是記錄非虛構的現實世界,以還原現實生活中真實的生命影像為己任,真實性乃是紀錄片的生命和底線。但在具體的創作過程中,紀錄片是人拍攝和編輯出來的,所以並不是純粹客觀的,編導總是自覺或者不自覺地向受眾傳達自己的傾向,這種傾向性,就是紀錄片的編導意識。

要較好地解決紀錄片真實性原則與編導意識的矛盾與困惑,我覺得就要在拍什麼和怎麼拍這兩個環節中去掌握。紀錄片要真實地反映社會反映人生,關注現實,堅持非虛構的美學原則真。在怎麼拍這一環節中,編導尤其要注重以旁觀者的態度「客觀真實」紀錄,這時的編導,對被攝者盡可能不「做戲」,掌握好編導的分寸,盡可能原生態記錄。說真的,在做紀錄片方面我們還是新手,也許我們並不怎麼樣的「編導」經驗,留下了前期的原生態的記錄。拍攝《草台幫的頭家》我們堅持場景的真實,語言的真實,特別是感情的真實,不導戲、不摻假、不做作,寧可一而再、再而三地苦苦等待抓拍的機會。《草台幫的頭家》不是對傳統文化危機進行故事圖解,該片也許還缺乏矛盾沖突,沒有太多的觀賞價值,但是卻有了真實性的效果,正如俗話所說:平平淡淡才是真。剛剛開始的幾次拍攝,我們甚至發現鏡頭里的草台幫農民弟兄不是很自然,我們采訪問題,他們甚至對鏡頭說話,還搶話筒,以後和他們熟悉了,面對鏡頭的拍攝他們才慢慢習慣,並漸漸忘了我們的攝像機的存在,這也許就是人們經常說的攝像鏡頭介入下的真實性,所以我們平時就把攝像機放在他們中間,讓他們熟悉、適應,然後使他們在生活中忘掉了我們在拍攝。我們經常會碰上這樣的情況,在攝像機前,人(拍攝對象)的表演成分常常會顯露出來,不自覺地作深沉狀,有一種表現慾望,尤其在攝像機前面,大都會以社會規范所需的面目出現。攝像介入者的出現,本身就會引導事件和人物,譬如在攝像機前,人們通常不會隨地吐痰,而會不自覺地看鏡頭。所以,讓拍攝對象慢慢習慣,並忘了攝像機的存在是很重要的環節。雖然我們不能決定拍攝對象發生什麼,但是我們可以選擇什麼是我們的拍攝目標。紀錄片強調真實記錄,強調"原生態"再現,並不意味著編導者的不介入,因為紀錄片所記錄的真實已不是生活本身的真實,而是化成影像、化成屏幕形象的真實了,如果為追求"原生態"再現而排斥編導者對生活的選擇和提煉,觀眾看到的紀錄片就無異於自娛自樂的家庭錄像了。《草台幫的頭家》幾次拍攝以後,我們在鏡頭中發現這支以演出拍胸舞為主的農民弟兄,演出的活越來越少了,他們不得不依靠給有錢人辦殤事的演出賺錢,我們跟蹤他們到鄉下替人們辦殤事的演出情況,記錄了他們與西洋樂隊以及勁歌熱舞同台演出競技,我們知道草台幫已經存在生存危機。其實,真實記錄不光是一個"原生態"還原的過程,還應該是一個理性思考的過程,一個題材思想價值提升的過程,主題和作品核心的「發現之旅」。我們正是在記錄過程中發現到草台幫存在的生存危機和人物的矛盾沖突(父親和兒子的矛盾沖突)等。

紀錄片既是原湯原汁,又不是原湯原汁。一部紀錄片的每一個鏡頭可能都是在真實時空發生的真實情景,所以這些不能不說是原湯原汁。但是一部完整的紀錄片又決不是純粹的原湯原汁,因為從攝像機一打開,作者就在選擇生活。特別是進入後期,作者又在遠不是生活全部的大量素材中,精選其中一小部分經過組合,營造新的「時空」,這就是編導意識作用的結果。紀錄片是在在現實中挖掘素材,並從熟悉素材的過程中自然形成故事,通過生活細節的並列,創造出對生活的闡釋和創造意圖。我們之所以把題目叫做《草台幫的頭家》,是因為在後期剪接的時候我們覺得故事性還不夠強,所以把楊清端這個頭(閩南話叫「頭家」)作為一條主線。實際上楊清端不是地道的演出經紀人,他也是拍胸舞草台幫的農民弟兄們中的一個,他的主要經濟收入不是靠拍胸舞演出,而是靠出租音響設備,可是他堅持組織拍胸舞草台幫的農民弟兄們演出,他也許不明白自己在保存古老活文化做出了努力,但是他行動又實在實在地為古老活文化的發展做出了貢獻。我們的編導意圖,即為什麼做這個節目,只是試圖為人們了解閩南地區民間傳統文化生態提供了一個近距離、細節化的觀察對象,對於有文化差異的人們相互的了解和溝通架起了一座橋梁。在拍攝過程中我們發現殯葬改革對草台幫的農民弟兄們有很大的影響,平時他們就是靠給有錢人辦殤事的演出賺點錢的,殯葬改革使他們演出的次數大減,收入成為問題,也就有了一個潛在的矛盾沖突(生存危機)。另外一個矛盾沖突是楊清端的兒子中學畢業以後要不要子承父業,也就是草台幫和有千年歷史的拍胸舞的傳承問題。這些矛盾沖突不是單靠解說和同期聲完成的,而是靠「鏡頭語言」,靠一種平視真實的責任紀錄畫面。剪輯是紀錄片創作的最後一步,在大量的生活素材面前,不能僅僅忠實的反映事實,更重要的是從事實中升華出更真、更善、更美的東西,多視角、多側面、多層次地反映那些不容易被人覺察的生活美,這里編導的主體意識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後期的剪接把這兩條矛盾沖突通過畫面語言有意識地剪出來,一部紀錄片總是包含了製作人的世界觀,反映了製作人的價值觀念、文化品位、審美趣味和意識形態上的一些事。我不知道這些鏡頭通過藝術剪輯是不是完全反映了我們的主觀意圖。

❷ 生態攝影的概念是什麼

2月26日下午2時45分到3時45分,野生動物攝影師奚志農、生態攝影師徐健做客搜狐,談什麼是生態攝影。

奚志農,著名野生動物攝影師。多年來一直致力於中國野生動物的拍攝和保護,實踐著用影像的力量促進自然保護的信念。

在這一信念的指引下,他將鮮為人知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滇金絲猴展現在大眾面前,並由此保住了它們所棲息的一片原始森林;他首次報道了藏羚羊被大肆獵殺的危機狀況以及「野氂牛隊」為保護藏羚羊做出的艱苦卓絕的努力,極大地促進了國內外公眾對長江源頭生態及藏羚羊保護的關注;他首倡舉辦了中國第一個野生動物攝影訓練營,為在自然保護第一線的工作者提供了技術和設備的幫助,進一步壯大了以影像保護自然的隊伍。他的作品在《中國攝影》、《美國國家地理》等國內外知名期刊上大量發表,並且成為各大國際環保組織宣傳資料;獲得英國BG野生動物攝影年賽"瀕危物種"大獎、英國 「自然銀幕電影節」 「TVE獎」,是首位在這兩項比賽中獲獎的中國攝影師。這些優秀作品也為他贏得了《中國攝影》優秀攝影師、2004中國攝影傳媒大獎年度攝影人物乃至 「地球獎」「保護母親河獎」等大量榮譽。他還因為自己的貢獻被雲南省環保局聘為 「雲南省環境大使」。

徐健,野性中國工作室圖片庫項目總監、攝影師。「中國野生動物攝影訓練營」指導教師和教材編寫者。曾任BBC自然歷史部&中視傳媒,中國自然和野生動物紀錄片「美麗中國」節目組調研員。中國國家地理《博物》雜志 編輯部主任,《中國國家地理》雜志,野生動物欄目編輯、攝影師。

❸ 怎樣用影像保護自然

奚志農,著名野生動物攝影師、民間環保組織「綠色高原」創始人。

奚志農1983年,奚志農經著名鳥類學家傅桐生教授引薦參加了《鳥兒的樂園》的拍攝,並由此開始了野生動物攝影的工作。1989年,開始正式以攝影師的身份為昆明教育電視台拍攝了《母親河在召喚》、《心聲》等環保宣傳片。1990年,加盟中央電視台《動物世界》,任攝影師。1992年,回到雲南林業廳工作。1992年到1995年期間,六次進入白馬雪山保護區拍攝滇金絲猴。1995年,致信當時的國務委員宋健並聯系民間環保組織,阻止了滇西北原始森林被商業採伐的計劃,從而拯救了滇金絲猴的棲息地。1996年,加入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節目組。1997年,進入青藏高原可可西里拍攝報道藏羚羊。1998年,辭去中央電視台的工作,成為一名全職的環保志願者和自由攝影師,之後他和妻子史立紅一道回到雲南,創建民間環保組織「綠色高原」,致力於推進滇西北的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2002年,成立「野性中國」工作室,以記錄中國正在消失的野性自然,努力推動中國自然影像記錄的發展;紀錄片《追尋滇金絲猴》獲得了英國「自然銀幕電影節」(WildscreenFestival)「TVE獎」。2004年,創辦中國第一個野生動物攝影訓練營。2005年年底至2006年年初,先後赴新疆帕米爾高原考察拍攝馬可波羅羊,前往可可西里拍攝藏羚羊,至雲南高貢山保護區拍攝白眉長臂猿,取得了大量珍貴的影像資料。

奚志農連續十幾年來一直致力於中國野生動物的拍攝和保護,他將鮮為人知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滇金絲猴展現在大眾面前,在他之前,人類甚至不曾拍攝過一幅清晰的滇金絲猴照片。他首次報道了藏羚羊被大肆獵殺的危機狀況以及「野氂牛隊」為保護藏羚羊作出的艱苦卓絕的努力,極大地促進了國內外公眾對長江源頭生態及藏羚羊保護的關注。他首倡舉辦了中國第一個野生動物攝影訓練營,為在自然保護第一線的工作者提供了技術和設備幫助,進一步壯大了以影像保護自然的隊伍。他的作品在《中國攝影》、《美國國家地理》等國內外知名期刊上大量發表,並且成為各大國際環保組織宣傳資料。

1964年,奚志農出生於雲南大理的古城巍山,從小在草木蔥蘢、山川秀美的環境中長大,使他對大自然由衷地熱愛。1983年,在雲南大學生物系教授、鳥類專家王紫江的引薦下,19歲的奚志農參與了紀錄片、科教片《鳥兒的樂園》的拍攝,那是他第一次接觸野生動物攝影。攝制組從動物園請了位技師,讓他負責抓鳥、弄順鳥毛、用繩子將鳥拴在樹上,以保證鳥兒暫時不動。當時奚志農就覺得,為什麼要這樣?旁邊也有飛的鳥,為什麼不拍?那時候他就立志要拍自由飛翔的鳥。從此,他開始學習攝影。

其後兩年間,身為學生的奚志農利用假期多次回到家鄉研究鳥類的遷徙,並推動中國鳥類環志中心在巍山設立了一個鳥類環志站點。這是中國唯一一個由民間人士推動建立的鳥類環志站點。

1989年,奚志農為昆明教育電視台拍攝了《母親河在召喚》、《心聲》等環保宣傳片。他第一次通過自己的工作,將大眾的視線引向生態環保。

1990年,奚志農成為中央電視台《動物世界》的攝影師,曾兩次進入滇南、滇西北的保護區拍攝野生動物,在這段工作經歷中,他看到了許多非法捕獵野生動物的行為,這也讓他堅定了保護自然的意識。

1992年,奚志農到雲南省林業廳宣傳處工作,這一年,時任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專家的龍勇誠啟動了一項為期3年的滇金絲猴生物學研究項目。

1992年11月,奚志農開始上白馬雪山拍攝滇金絲猴,初次進山,他沒找到猴子。後來,他仍然背著沉重的攝影設備一趟趟上白馬雪山,一待好幾個月,從海拔2,000多米爬到4,000多米。

1993年9月,奚志農又上了白馬雪山,透過落葉松枝,他看到對面坡上一棵突出的冷杉樹上有個猴子家族,大公猴端坐在樹幹上,慢條斯理地啃松蘿,兩只母猴依偎在它兩邊,其中一隻母猴抱著一隻可愛的嬰猴,而兩只幼猴在玩著它們靈巧的游戲,不時還發出叫聲。他將攝像機架在石頭上,開機將焦距推到最長。拍下照片的時候奚志農已經淚眼模糊了,他說:「找了兩年,今天終於找到了!」而在此之前,人類甚至沒有拍到過一張清晰的滇金絲猴圖片。

1994年7月,他第二次拍到滇金絲猴。經過三年努力,他獻出一部紀錄片《追尋滇金絲猴》,這部片子是人類第一次用攝影機記錄滇金絲猴的活動狀況,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極高。這部片子獲得全球多個大獎。

1995年5月,任職於雲南省林業廳的奚志農聽到了一個令他震驚的消息:德欽縣為解決財政困難,決定在白馬雪山自然保護區南側,砍伐100多平方公里原始森林。在奚志農看來,這片世界罕見的高海拔暗針葉林的毀壞,不僅對滇金絲猴,而且對生長在這里的許多珍稀動植物種類都是滅頂之災。那時的奚志農剛剛結束對滇金絲猴的艱難追蹤拍攝,深知對滇金絲猴保護工作的重要,為了挽救這片森林和金絲猴,奚志農多方奔走。可德欽縣的同志們說,他們連工資都發不出了,誰想制止,誰給錢。奚志農給不了錢。最後在朋友的幫助下,他找到著名環保作家唐錫陽,與唐錫陽一起致信當時的國務委員宋健,並聯系「自然之友」會長梁從誡,他們將此事披露給媒體,終止了德欽縣的商業砍伐計劃。這件事使奚志農成為中國環保界的英雄,同時也使他失去了在雲南省林業廳的工作。

1996年5月1號,《東方時空》三周年特別節目,奚志農成為嘉賓,愉快的合作後,《東方時空》欄目邀請奚志農加盟,於是他來到了北京,在《東方時空》做記者。

1997年12月,奚志農深入可可西里無人區,跟隨「野氂牛隊」在零下幾十度的惡劣環境下進行了20天的跟蹤拍攝,滇金絲猴2他在格爾木看到了野氂牛隊繳獲的一批小山一樣的藏羚羊皮與頭顱。他採集並拍攝了大量關於藏羚羊盜獵和反盜獵的影像資料,並製作成紀錄片在《東方時空》播出,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這是第一個全面、真實地表現藏羚羊現狀和反盜獵行動的電視節目。其後,他撰寫了一系列關於藏羚羊盜獵、販運、貿易情況的報告,並努力促成了關於藏羚羊保護和制止藏羚羊絨貿易的國際研討會,創辦了藏羚網。

1998年夏天,作為自由攝影師,奚志農參加了由新疆阿爾金山自然保護區和香港中國探險學會聯合舉行的對藏羚羊繁殖地的考察,他再度深入可可西里,拍攝了慘遭偷獵者獵殺的成堆血淋淋的藏羚羊,有的小藏羚羊還未出生,就被禿鷲從母親體內拖出來。奚志農用鏡頭記錄了藏羚羊遭偷獵的慘狀,這些照片被「自然之友」會長梁從誡展示給英國首相布萊爾看,布萊爾決定支持國際性的反盜獵藏羚羊行動,隨後全國性反盜獵、保護藏羚羊的活動也展開了。從可可西里回來後,奚志農又帶著他的藏羚羊照片到大學演講,接受媒體采訪或是親自撰寫文章,繼續著保護藏羚羊的工作。這一年,奚志農在雪山考察營中,結識了比他小7歲的《中國日報》隨營記者史立紅。後來他們結婚了,結婚後的奚志農夫婦努力營造著自然的生活。他們不用空調、騎自行車、隨身帶著筷子。雖然,中國有越來越多的人士開始關注環保,但他們的心仍然渴望回到真正的自然。

1999年4月,奚志農從《東方時空》辭職,帶著妻子史立紅回到雲南。回到雲南後,夫婦倆著手創辦了滇西北的非政府組織「綠色高原」。不久他們就有了一個女兒,孩子不滿半歲,就被夫婦倆帶上了海拔3,000米高的高原。

2000年,奚志農獲得中國環保界最高榮譽獎「地球獎」。他是唯一一個評委全票通過的獲獎者。他也被評為「2004中國攝影傳媒大獎年度攝影人物」。

2002年,奚志農和妻子史立紅再次回到北京,創辦「野性中國工作室」,以拍攝記錄中國野生動物為主要任務。宗旨是搶救性地記錄中國的瀕危物種和自然環境的變遷,提高公眾和政府的自然保護意識,推動中國自然歷史題材影像的發展。

2004年,奚志農創辦了「中國野生動物攝影訓練營」,並捐出了他代言佳能攝影產品的酬金,全部用於購買攝影裝備,向無力購置攝影裝備和接受專業攝影訓練的野生動物工作者、研究者和攝影師提供裝備和專業指導,通過他們在中國推廣野生動物攝影,藉此提高人們對野生動物保護的關注度。

「其實我也正在努力正在摸索,因為事實上,在國外在西方發達國家,自然和野生動物的這種拍攝,也就是中國的觀眾看了20多年的世界頂級野生動物節目,就是一種產業。如果沒有這個產業,沒有野生動物製作人以及片商,我們怎麼能看到世界頂尖的野生動物攝影師拍攝的節目?中國多年以來,很少有人在這個地方拍攝,這和我們的國情是有關系的。過去飯都吃不飽,而且我們的拍攝,是宣傳輿論問題的。」「這就是影像的力量。用影像保護自然,是我的努力方向。」

❹ 塔里木影像區

塔里木影像區與青藏高原影像區呈現極大的反差。總體特徵是山系與盆地呈現耦合勢態。山系地貌走勢明顯受控於盆地邊界環境。如西昆侖山系的反「S」形、天山向北彎曲的弧形和塔里木盆地西端的喇叭形(或向西收斂)地貌的出現等。塔里木盆地東端同樣出現天山與祁連山的平行匯聚走勢。這充分顯示出塔里木地塊的剛性和造山帶的塑性。在塔里木盆地南緣可分為阿孜干影像分區和塔里木盆地影像分區。

1.阿孜干影像分區

該影像分區隸屬於塔里木盆地的南部邊緣,呈現中-低山中-淺切割地貌,海拔1660~3630m。遙感圖像顯示,葉爾羌河的南北主支流展布與區域構造線大體平行,受岩性和斷裂影響比較明顯。區內植被貧乏,這與降水量少,嚴重缺水有關。只有很少部分高山地帶在紅外波段能顯示淡紅色彩,指示有草叢植被的存在。大多數山區均屬無植被區,自然生態環境極為脆弱。人工森林植被在葉爾羌河沿岸分布,以庫斯拉甫及以東的古普賽等地較好。葉爾羌河谷各支流嚴重缺水,大多屬季節性河流。據調查,暴雨易引發洪流和泥石流,產生災害較多,不甚防範。

地質體分布以無明顯區域變質作用的正常沉積岩為主體,包括古生界、中生界和中新生界三個部分。岩石組成為陸源碎屑沉積岩和台地型碳酸鹽岩兩部分。岩漿岩稀少,只有少量中-基性火山岩和淺成-超淺成相基性脈岩。褶皺構造輪廓在研究區內呈現北(北)東-南(南)西走勢。區外即為北西(西)和南東(東)走勢。整個地質構造格架展示較為清晰,斷裂構造相對較少。地質解譯效果離庫斯拉甫斷裂北東越遠越好,在靠近西昆侖山部位存在動力變質作用的干擾。

2.塔里木盆地影像分區

該影像分區的最大特點是地勢開闊平坦,以低山-丘陵堆積型淺切割地貌為主體,圖像呈現淺色調,平原和沙漠占據該區主體。在阿孜干影像分區與塔里木盆地影像分區的分界處,呈現出深色調與淺色調、紋形粗糙和細膩、水系稠密和稀疏的明顯反差。在水系湖盆的突然消失和再出現情況下顯示有隱伏斷裂存在的重要信息特徵。

地質體展示以新生代陸內盆地為主體,第四系河湖沉積沙漠特別發育,構造上以穹隆和凹陷為主體,是重要的油氣產出區。

❺ 模擬圖像與光學圖像有區別嗎有何區別(遙感學)

1、遙感機理與方法重點圍繞反演理論與方法、遙感產品優化等開展研究工作,已形成豐富的成果和數據積累。主要標志性成果包括:
(1)我國典型地物標准波譜資料庫建設,完成3萬余條數據的收集和採集;
(2)提出了基於USM-IM(不確定性與敏感性矩陣)的信息流控制方法,實現反演過程中分階段的定量化;並選擇集合卡曼濾波,遺傳演算法等數學方法應用於多階段反演。
(3)研製了機載多角度遙感成像系統(AMTIS)實驗樣機用於獲取可見、近紅外和熱紅外3個波段9個角度的機載多角度多光譜圖像,在地表反照率、葉面積指數、組分溫度的反演和農田旱情監測方面具有優勢;
(4)數據同化系統正在建設中。
編輯本段2、微波遙感主要開展地物微波輻射特徵以及土壤水分、雪水當量、凍融過程和植被葉片含水量等參數的微波遙感反演演算法研究。擬結合近幾年微波遙感器的快速發展,通過發展模型和地面試驗系統,促進參數反演演算法的開發和提高大尺度被動微波遙感反演的可信度。主要標志性成果包括:
(1)基於星載輻射計的土壤水分被動微波遙感估測演算法改進,以及裸露隨機粗糙地表輻射參數化模型的發展;
(2)考慮多次散射的積雪參數化模型的發展;
(3)凍土介電常數模型和開發及實驗測試系統的研製;
(4)地基4波段8通道微波輻射計試驗系統的聯合開發,並成功運行,取得了可靠數據。
編輯本段3、水文氣象遙感重點研究水文氣象參數的遙感反演演算法,以及遙感數據在水文氣象模式中的應用方法。近期擬以蒸發散為重點,結合陸面過程模式和地面試驗,研究地面站點觀測數據的面尺度拓展理論和方法。
(1)首次成功應用了大孔徑閃爍儀、渦度相關儀與波文比-能量平衡裝置等組成的通量觀測系統,結合足跡模型獲取了不同解析度的衛星像元尺度的通量實測值;
(2)在北京市密雲和大興、河北省館陶縣建立了以大孔徑閃爍儀、渦度相關儀與自動氣象站為主要觀測手段的遙感地面驗證站;
(3)結合多源的衛星遙感信息,建立了基於地表能量平衡方程和互補相關原理的區域水熱通量的遙感估算模型。
編輯本段4、環境遙感面向陸地表層過程、人類生存環境監測需求,以生態環境遙感監測為主要應用目標,注重解決生產實際問題,開展遙感應用研究。主要標志性成果包括:
(1)建立基於遙感數據和光能利用率的植被凈第一性生產力(NPP)模型,並估算了全國NPP;
(2)利用遙感數據計算了黃河流域地表蒸散並分析了流域植被覆蓋動態變化與氣候要素間的關系;
(3)定量分析了城市化過程對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的影響。

❻ 求雲南映像(象)和雲南的響聲大型原生態歌舞集的高清下載阿,楊麗萍老師的,有的親分享下吧

在楊麗萍的童年楊麗萍舞蹈(15張)記憶里,大都與貧窮與歧視有關,但她有2009年2月21日22日20:00楊麗萍攜其領銜主演的大型原生態歌舞集《雲南映象

❼ 百年前杭州老照片:原生態西湖風光,蘇堤和雷峰塔今昔對比鮮明嗎

這是現在的蘇堤,我們可以做個今昔對比。以前的泥巴路,改成了柏油馬路。

在西湖湖面上拍攝寶石山和保俶塔。 寶石山位於西湖之北,山岩中有許多閃亮的紅色小石子,太陽一照分外耀眼,因此得名。山上建於五代後周年間的保俶塔巍然挺拔,它是西湖風景線上一個亮麗的標志,清末以來許多關於西湖的影像中,都有她的身影。


這是現在的寶石山和保俶塔風光。


在西湖湖面上拍攝雷峰塔。這里就是著名的“雷峰夕照”美景,也是“白蛇傳”故事裡法海永鎮白娘子之處。每當夕陽西下,金碧照耀,清輝入望,美不勝收。可惜的是,雷峰塔因為年久失修,於1924年倒塌。


這是現在的雷峰塔,2002年重建竣工。


孤山腳下皇帝行宮的大門。康熙帝、乾隆帝南巡時都在這里住過,雍正年間改為聖因寺。門前的一對漢白玉獅子,是明朝的遺物。1927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闢建為“中山公園”。

❽ HDR功能是什麼意思

HDR功能是指高動態范圍圖像(High-Dynamic Range)功能。

HDR相比普通的圖像,可以提供更多的動態范圍和圖像細節,根據不同的曝光時間的LDR(Low-Dynamic Range,低動態范圍圖像),並利用每個曝光時間相對應最佳細節的LDR圖像來合成最終HDR圖像。它能夠更好的反映出真實環境中的視覺效果。

看上去很高大上,簡單來說就是如果使用HDR拍照,本來亮的地方會看起來更亮,暗的地方變得明亮,有一個明顯的細節差別。實質上用HDR的時候,就相當於連拍了三張圖片,最後再合為一張照片,提升細節表現。

(8)原生態影像擴展閱讀:

HDR的應用:

HDR技術帶來的畫質提升是直觀可感的,即使是普通觀眾也能用肉眼辨別,因此今年眾多廠商紛紛在電視產品上搭載HDR技術。但即便如此,卻不是所有電視產品都能成為HDR技術的「良配」。畢竟HDR技術的運用不是單一的某個環節,而是關繫到畫面顯示的整個生態系統。

呈現完美的HDR需要兩個條件,第一是高對比度,第二是卓越的色彩表現力。而OLED電視與傳統的液晶顯示技術不同,它摒棄了背光源,實現了每一個像素點的有機自發光,也就意味著每一個像素點都能獨立地打開或關閉,本身具有無限對比度、廣色域、還有廣視角等優勢。

因此HDR在OLED電視上可以發揮得淋漓盡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高動態光照渲染

❾ 監控攝像頭錄像時有沒有美化功能

你有點要求太高了,監控攝像頭錄像遵循的原則是真實原生態的畫面,不能有美化功能,否則監控攝像頭拍到的犯罪分子都是美男子,本事有痘痘,結果看錄像沒有痘痘,無法完全確認影像證據,不能成為犯罪分子的犯罪證據。

❿ ∶遙感影像地圖製作

1∶250000遙感影像地圖是1∶250000遙感地質解譯和其他比例尺遙感專項解譯必備的基礎圖像,它包括1∶250000遙感影像地圖和遙感正射影像地圖兩種。主要應用於地質、礦產及水文等常規地質調查,以及生態環境因子信息的解譯提取與分類等工作中。製作過程包括地理數據(資料)處理、全波段數據輻射校正、幾何校正、配准、圖像鑲嵌、數據融合及地理編碼等。雖然兩種影像地圖製作的方法大致相同,由於在正射影像地圖製作過程中利用了數字高程模型數據(DEM)進行了高程糾正,因此圖像的幾何精度較高,適用於地形高差較大的山地地區;而影像地圖更加適用於地形高差較小的平原、丘陵地區。為此,在實際工作中,應根據工作區的具體地形高差及切割程度自行選擇,以充分滿足解譯成圖的精度為目的。

4.2.1 地理資料處理

包括對以紙介質形式存在的1∶250000、1∶100000地形圖和數字高程模型(DEM)、柵格地圖(DRG)數據的處理。目的是為遙感影像地圖、遙感正射影像圖的製作提供地理要素與控制資料,同時為遙感地質解譯、野外地質調查提供工作數字化用圖。

4.2.1.1 數字高程模型(DEM)製作

DEM數據可直接從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購買,也可從地形圖上採集獲取。從地形圖上獲取方法是:首先,將1∶100000地形圖掃描,使用人機互動式等高線矢量化的方法,按照一定的等高距由地圖快速錄成系統對等高線進行細化、矢量化、編輯、賦值、空間坐標定向處理;然後,按內插點的分布范圍,將內插分為整體內插、分塊內插和逐點內插三類,根據一定的插值方法(如Kriging法等),進行等高線的插值獲取,提取高程信息;再根據糾正單元進行DEM鑲嵌與數據格式轉換,生成全區的鑲嵌DEM;最後,檢查拼接精度是否滿足要求,方法是通過生成DEM暈渲圖檢查DEM是否存在誤差。

4.2.1.2 柵格地圖(DRG)製作

DRG是由1∶100000比例尺的地形圖經掃描、幾何糾正及色彩校正後形成的,其內容、幾何精度和色彩與原圖保持一致的柵格數據文件。製作方法及步驟如下。

(1)地形圖掃描

將紙質地形圖按照一定的掃描解析度(一般150~300dpi)進行掃描,存儲為TIF圖像格式。

(2)圖幅生成控制點

利用用戶設置的標准圖幅信息,將自動計算公里格網交點作為控制點。在生成圖幅控制點前,需要先設置圖幅信息,指定內圖廓點,其步驟如下:

1)設置圖幅信息。

a.圖幅號。地圖的標准圖幅號。

b.格網間距。標准圖幅的格網間距,其值應與校正圖的格網間距保持一致。

c.坐標系。地圖採用的坐標系統,主要是54坐標系和80坐標系。如選擇大地坐標,則生成的標准圖幅採用大地坐標(單位:m),否則採用圖幅坐標。

2)設置生成圖幅控制點信息。

a.圖幅坐標。通過在影像上選擇圖幅坐標點,定位內圖廓點。

b.最小間隔。生成控制點時舍棄控制點的最小間距。

3)定位內圖廓點。

在圖像上確定四個內圖廓點的位置。完成參數設置和內圖廓點信息的輸入,自動計算出控制點的理論坐標,並根據理論坐標反算控制點的圖像坐標。

(3)順序修改控制點

由圖幅生成控制點的圖像坐標是根據相應的公里格網交點理論坐標反算出的圖像坐標,但由於原始圖像存在一定的扭曲變形。因此,該值和原圖上對應的公里格網交點的坐標值並不一定相同,需要對點位進行修正。

(4)逐格網校正

需輸入影像范圍(即校正影像的邏輯坐標范圍)、影像輸出解析度、影像外廓(即相對內圖廓的外擴距離,單位與圖幅坐標一致)。通過設置外廓距離,可使圖幅內廓邊界以外一定距離內的影像不會在影像校正過程中發生變形。

(5)柵格地圖控制精度要求

糾正控制點殘差小於1m;重采樣間隔1m;圖廓點、公里格網及其交點坐標偏差不得大於1m。

1∶100000DEM格網間隔與高程中誤差要求為:平地DEM格網間距50m,高程中誤差6m;丘陵DEM格網間距50m,高程中誤差10m;中低山DEM格網間距50m,高程中誤差10m;高山及極高山地區的高程中誤差按可相應放寬至1.5倍。

(6)精度評價

柵格地圖精度評價,包括對原始圖質量評估的圖幅質量評價,對校正生成DRG的質量評估以及標准圖框套合檢查。

1)原始圖質量評估。該項是對柵格地圖製作的原始數據進行質量評價,主要反映的是原始圖是否有折皺,掃描時是否置平等。若原始圖質量不好,則校正出的柵格地圖肯定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要對原始圖進行質量評價,首先需要順序修改控制點,當所有的控制點修改完畢後,圖幅質量文件中的數值反映了原始地圖影像的質量情況,其文件參數為圖像糾正前的最大殘差和中誤差。其中的中誤差值反映了原始圖的整體質量,數值越大,質量越差;最大殘差值反映了原始圖中偏差最大的控制點的點號及偏差值。

2)校正圖質量評估。該項用於評估校正生成DRG數據的質量。在完成逐格網校正後,根據圖幅信息和按照圖幅生成控制點部分中添加內圖廓點的方法,定位影像的四個內圖廓點,生成反映影像校正情況的質量評估文件,其文件參數為圖像糾正後的中誤差,中誤差值反映了校正後影像的整體質量。圖廓邊長及對角線尺寸檢查(單位:m):上邊、下邊、左邊、右邊、對角1、對角2,圖廓邊長及對角線尺寸檢查,通過對圖幅圖廓邊長的檢測值與理論值進行比較,檢驗圖廓邊長、對角線各條邊長是否符合精度要求。

3)圖框套合檢查。在評估校正生成DRG數據質量時,還可以用生成的理論格網與校正圖上公里網進行套合比較的方法檢驗公里格網精度是否在規定的限差之內。通過檢查其套合情況,可判斷校正生成的DRG數據質量。

(7)存儲格式

利用ENVI軟體製作的DRG存儲格式是*.tif和*.img;用MapGIS系統製作的DRG存儲格式是*.MSI。

(8)用途

柵格地圖圖件是遙感影像圖製作、數字高程模型數據生成以及幾何校正的基礎地理參照圖像。

4.2.2 圖像預處理

在保持足夠信息量和清晰度的前提下,對雜訊和條帶較多的圖像,需通過鄰近像元灰度值替代法、低通濾波法、整行替代法和傅里葉變換法進行去雜訊、條帶的濾波處理,對輻射度畸變較大的圖像進行輻射糾正處理。

4.2.3 糾正與配准

4.2.3.1 糾正與配准模型選取

多採用物理和擬合多項式兩種糾正模型。糾正與配准應對所有波段進行。

物理模型適用於能提供嚴格衛星星歷參數的影像數據,要求同時具備DEM數據且控制點整景分布;有理多項式模型適用於難以獲得線性感測器的外部幾何參數且其姿態十分復雜的衛星數據,要求同時具備DEM數據且控制點整景分布;幾何多項式模型適合於平坦地區,通常用於處理難以提供獲取影像的衛星星歷參數和DEM數據的地區。一般根據數據源情況,對地形高差大的地區優先採用物理模型,其次有理多項式模型利用DEM數據進行正射精校正,平原區利用1∶100000DRG資料和幾何多項式模型對圖像進行幾何校正。

4.2.3.2 控制點選取

控制點應控制影像四周,且分布均勻。控制點個數應根據糾正模型和地形情況等條件確定。物理模型根據衛星星歷參數建立嚴密模型,選9個控制點即可,通常20個以上,該模型要求整景數據均有控制點分布;擬合多項式模型與其糾正階項(n)相關,當n=1時,要求每景最低不少於7個控制點,一般9個以上;當n=2時,每景選13~16個控制點為宜。該模型要求整景數據均有控制點分布。

4.2.3.3 糾正與配准控制點誤差要求

平地地形糾正控制點中誤差為1~1.5個像素,丘陵地形糾正控制點中誤差為1~1.5個像素,山地地形糾正控制點中誤差為1.5~2個像素,糾正控制點最大殘差不超過2倍中誤差。

平地地形配准控制點中誤差為0.5~1個像素,丘陵地形配准控制點中誤差為0.5~1個像素,山地地形配准控制點中誤差為1~1.5個像素,配准控制點最大殘差不超過2倍中誤差。

重采樣方法:包括鄰元法、雙線性內插法及立方卷積法。

對於數字正射影像圖(DOM)重采樣,其重采樣間隔應根據成圖比例尺確定,1∶250000比例尺重采樣間隔30m;1∶100000比例尺重采樣間隔15m;DOM接邊限差要求平地地形接邊限差為0.8mm,丘陵地形接邊限差為0.8mm,山地地形接邊限差為1.2mm。對於道路、河流等線狀地物,即使接邊限差符合上述規定,當鑲嵌影像出現重影、模糊時,應進行接邊處理。DOM影像應清晰、紋理信息豐富,景與景之間影像盡量保持色調均勻、反差適中。

4.2.4 影像融合

影像融合是指採用一種復合模型結構,將不同感測器的遙感數據或與不同類型的數據源所提供的信息加以綜合,以獲取高質量的影像信息,同時消除各感測器間信息冗餘,降低不確定性,提高解譯精度和可靠性,以形成對目標相對完整一致的信息顯示。對全色數據與多光譜數據、SPOT與TM數據糾正成果進行融合,例如,ETM+(全色)與TM7、4、1,TM5、4、3,TM5、3、2;SPOT與TM5、3、2融合等,形成兼具高解析度空間信息和多光譜彩色信息的融合影像。融合方法有主成分分析法、加權相乘法、IHS變換法等多種方法。

影像融合匹配精度檢查可採用影像融合法或影像疊合法進行,要求平原和丘陵地區匹配精度為0.5個像素,最大不超過1個像素;山地地區可適當放寬至1.5個像素。融合前須對影像進行色調調整,提高高解析度數據的亮度,增強局部反差,突出紋理細節,降低雜訊;對多光譜數據進行色彩增強,拉大不同地類之間的色彩反差,突出其多光譜彩色信息。

融合後檢查是否出現重影、模糊等現象。檢查影像紋理細節與色彩,判斷融合前的處理是否正確,如果存在問題,返回重處理。如果融合後影像亮度偏低、灰階范圍較窄,則可採用線性拉伸、調整亮度對比度等方法進行處理,在處理過程中,應盡量保留融合數據的光譜信息和空間信息。

4.2.5 影像鑲嵌

標准圖幅涉及多景數據或多個糾正分區,須考慮影像間接邊,其接邊限差平地和丘陵均為0.8mm;山地為1.2mm。

數字鑲嵌方法是在相鄰圖像重疊區內選擇同名點作為鑲嵌控制點,要求兩景同名地物嚴格對准,擬合中誤差在1個像元左右;兩景圖像間需進行亮度匹配,以減少亮度差異;鑲嵌拼接線的選擇無論是採用交互法還是自動選擇,均需是一條折線或曲線;在拼接點兩旁需選用「加權平均值方法」進行亮度圓滑,進一步提高圖像鑲嵌的質量。

接邊檢查可採用影像疊合法或檢查點選取法。影像疊合法對接邊影像進行疊合,結合目視判讀與點位量算提取誤差;檢查點選取法通過選取DOM影像公共區的同名點,計算其較差的中誤差。

當接邊誤差超過規范要求,應分析原因,並返回上道工序檢查和修改控制點;如果接邊誤差滿足要求,但某些特徵地物(如道路、河流)錯位,導致鑲嵌影像出現重影、模糊,應進行接邊糾正處理。

鑲嵌影像應保證色調均勻、反差適中,接邊重疊帶不允許出現明顯的模糊或重影。為保證接邊自然,接邊影像要有10~50個像素的重疊。

4.2.6 圖幅整飾與信息管理

4.2.6.1 圖廓整飾

圖廓整飾內容包括內圖廓、外圖廓及坐標注記,要求如下:

1)內圖廓線應是曲線,東西圖廓可以繪成直線,南北圖廓為弧線,可以分段表示成直線。圖廓線寬度為1個像元。

2)圖廓線平行於內圖廓線,與內圖廓線間隔為10mm,主圖廓線寬度為1mm,副圖廓線寬度為1個像元,兩者相互平行,距離為2mm。

3)圖廓線坐標注記內容是經緯度和公里網。在外圖廓上以經差15'、緯差10'間隔注記經緯度坐標,注記2mm長、1個像元寬的短線在主圖廓與副圖廓之間,貫通圖面的公里網間隔為10km。

圖廓四角的經緯度注記標於內圖廓四角的延長線兩側,字頭朝上。經度注記跨經線的左右,左注「度」,右注「分」「秒」;緯度注記跨緯線上下,上注「度」,下注「分」、「秒」。

公里網注記要求每條方里線在圖廓間注出其坐標值的兩位數(km),首末方里線及百公里數方里線注記應注出完整數(km),在南、北圖廓間的兩位公里數注在方里線的右側,百位以上數字注在方里線的左側,東、西圖廓間的兩位公里數注在方里線上方。

坐標注記採用宋體。注記整10km字高為3mm,帶號與整千千米字高為2mm。

4.2.6.2 圖面整飾與注記

1)圖面整飾要求標注圖名、圖幅接合表、數字比例尺和線比例尺、密級等。

a.圖名。用橫向注記在北圖廓外居中位置,字體採用黑體,字高為10mm,字間距為10mm;圖名下方注記圖幅編號,字體採用黑體,字高為5mm。

b.比例尺。標注於南圖廓外正中位置。應同時繪制數字比例尺和直線比例尺。

c.圖例內容。包括地理要素和專題要素。一般配置在東圖廓外側,沿外圖廓線從上而下排列,上方與北內圖廓線持平。

d.圖幅接合表配置。在北圖廓外西面。

e.圖件密級。劃分機密、秘密、內部用圖3種。密級標注在北圖廓外東面,最後一個字對齊東內圖廓線。字體用宋體,字高為5mm。

f.南圖廓外西面注記。包括所採用的遙感資料種類、時相和波段組合,控制資料等。字體用宋體,字高為5mm。

g.南圖廓外東面注記。作業單位,字體用宋體,字高為8mm。

2)按照應用的要求注記地理名稱、矢量要素、專題要素等信息。名稱注記用宋體,字高為線劃地形圖的2倍。

4.2.6.3 信息管理

以1∶100000地形圖標准圖幅為單元,分幅生成DOM影像。以此為基礎,分層疊加圖幅整飾內容,形成DOM信息管理文件,各圖層內容和順序為圖廓整飾、注記、行政境界和DOM。

4.2.7 檢查與驗收

1)影像地圖需嚴格符合技術設計和任務書的要求,滿足應用的需要。

2)影像地圖圖面要求影像清晰、反差適中、色調不偏色、信息豐富、層次突出。

3)圖廓線尺寸、公里網、經緯度、圖幅內外整飾及注記要符合要求。

4)數學精度的檢查:在每幅圖內隨機抽取25個以上均勻分布點位,在1∶100000或以上比例尺的線劃地形圖、數字地圖或影像地圖上讀取同名地物點的坐標作為真值,計算隨機取樣點的中誤差。

1∶250 000 遙感地質解譯技術指南

式中:m為點位中誤差,mm;Δx、Δy為隨機取樣點坐標差,mm;n為隨機取樣點點數。

隨機取樣點最大殘差不超過2倍中誤差為合格。

4.2.8 1∶250000遙感影像地圖應用

4.2.8.1 不同波段組合影像地圖的應用

遙感影像地圖波段組合應根據影像地圖的應用目的、制圖區地物的情況和圖像的信息量大小等因素加以選擇。對TM/ETM+和ASTER多光譜數據,要求波段組合應覆蓋可見光(B1、B2、B3)、近紅外(B4)到中紅外(B5、B7)的各個波段,波段之間相關系數最小,地質信息最為豐富,能夠具有最大的信息量,對解譯岩性和大的構造信息有利,常用的波段組合為B5、B4、B3。在乾旱裸露區,選擇B7、B4、B1波段組合;在植被覆蓋區,首選冬季低植被季節的圖像,盡量降低植被的影響,選擇B5、B3、B2波段組合,受植被影響比較低,對圖像解譯的可識別性較好,地質解譯效果最佳;ETM+(全色)分別與TM7、4、1,TM5、4、3及TM5、3、2融合後的圖像,地質解譯效果較好。

CEBRS數據通常選擇B2、B3和B4組合。

4.2.8.2 不同數據源、不同比例尺影像地圖的應用

1)為了滿足1∶250000比例尺遙感地質調查的精度要求,其影像地圖比例尺應為1∶100000。

2)1∶50000比例尺融合圖像是1∶250000遙感地質調查的重要遙感資料。

3)TM/ETM+和ASTER影像圖層次多、色彩豐富、信息量大,不同地質現象上均有較好的反映。因此TM/ETM+和ASTER數據應是1∶250000遙感地質調查的最佳數據源。

4)SPOT與TM所形成的融合圖像由於解析度高、立體感強,在解譯古火山機構方面作用突出,但其色調沒有TM本身圖像豐富,而且陰影偏大,所以在岩性劃分方面只能起輔助作用。

5)Radar與TM融合圖像在色調層次方面沒有TM豐富,與雷達圖像相比,在立體效果和影紋方面沒有更大的優勢,該片種不是1∶250000遙感填圖的優選圖像。

6)從數據的可獲取性、綜合應用效果和解決地質問題的能力角度出發,1∶250000遙感地質調查中遙感地質解譯應以1∶250000比例尺影像地圖為主,1∶100000為輔,進行交互解譯以確保解譯結果具有重現性。

7)室內解譯應充分利用遙感正射影像地圖與GIS系統相整合的優勢,進行多源數據的復合處理與解釋。

8)正射遙感影像地圖及三維可視化遙感影像圖能夠更好地突出地形地貌的景觀特徵,能更加直觀地提取構造、岩性分區、生態地質因子,進行地貌單元劃分等,因此地質解譯效果更加突出。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