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庫綠化技術
『壹』 什麼是綠色水庫
「天然林又稱原始森林,經過上百年的生長、發育,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生態平衡環境,它一旦被破壞,很難再恢復元氣。茂密的森林具有高度的蓄水、保持和降低徑流流速的功能。這是人工林的功能替代不了的。」 「天然林自上而下分布的多層次性,使雨水經過灌叢疏林帶時,會被截流一定流量;經過暗針葉林時,雨水會被截流5~10%;雨水每經過一層林地,就會被減少一定徑流,當雨水流到山谷後,幾乎就沒有什麼徑流了。如果再加上各種水利樞紐工程的攔蓄水量和水庫的分洪量,那麼再大的洪水量也會大大減少。以四川西部、岷江上游為例,根據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與四川林科所在海拔3400米,坡度20°~30°,200年的雲杉、冷杉林中多年定位測定研究結果表明:林冠和苔蘚、枯枝落葉的最大攔蓄降水量為10~15毫米,0~100厘米深度土壤的攔蓄水量約為250~300毫米,這兩項相加,則得有林地最大攔蓄水量為260~315毫米。另據測定,有林地較皆伐跡地(無林)可多攔蓄降雨徑流量為150~200毫米。」1993年,馬雪華多年的研究成果,被成都科技大學的科研人員用最新的森林火災模擬方式再次論證,充分證實了綠色水庫的獨特功能。我的答案你滿意嗎?
希望採納
『貳』 什麼系統什麼生態系統具有綠色水庫之稱
森林生態系統。
森林生態系統中的生物成分以高大的喬木為主,森林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有「綠色水庫」之稱。
森林生態系統是森林生物與環境之間、森林生物之間相互作用,並產生能量轉換和物質循環的統一體系。可分為天然林生態系統和人工林生態系統。
與陸地生態系統相比有以下特徵: 生物種類豐富,層次結構較多,食物鏈較復雜,光合生產率較高,所以生物生產能力也較高。在陸地生態系統中具有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等方面的功能。
(2)水庫綠化技術擴展閱讀:
森林生態系統的組成與結構的多樣性及其變化,涉及從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景觀、區域等不同的時空尺度,其中交織著相當復雜的生態學過程。
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尺度上的格局與過程不同,即在單一尺度上的觀測結果只能反映該觀測尺度上的格局與過程,定義具體的生態系統應該依賴於時空尺度及相對應的過程速率,在一個尺度上得到的結果,應用於另一個尺度上時,往往是不合適的。
森林資源與環境的保護、管理與可持續經營問題主要發生在大、中尺度上,因此必須遵循格局-過程-尺度的理論模式,將以往比較熟知的小尺度格局與過程與所要研究的中、大尺度的格局與過程建立聯系,實現不同時空尺度的信息推繹與轉換。
因此,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生態學研究已從面向結構、功能和生物生產力轉變到更加註重過程、格局和尺度相關性。
『叄』 水庫邊綠化可以種植花生嗎
綠化地種花生除草,你想除綠化的草,還是除綠化草以外的其它雜草。權當你專除綠化草坪里的雜屬草:如果種植的是闊葉的綠化草坪,你可以打精喹禾靈、高效氟吡甲禾靈等防除裡面的禾本科雜草。如果草坪是禾本科的,你就沒法用除草劑了。
『肆』 森林為什麼被譽為「綠色水庫」
森林中厚厚的落葉層,以及錯綜復雜的植物根系,組成了巨大的吸水網路,它能夠儲蓄雨水,調節氣候。據測量,在雨季中,有森林的地區的地下蓄水量要比無森林地區多80倍!
大約3000年前的西周時期,我國西北部的黃土高原上曾經有4億~5億畝的原始森林,森林覆蓋率達53%。那時的黃土高原,草木繁茂,鳥獸眾多,黃河水清澈見底,兩岸氣候溫和,物產豐富,因此,黃河成為中華民族的搖籃。以後,由於歷代人的砍伐,森林逐漸減少。現在,黃土高原只有3000萬畝森林,覆蓋率僅為3%,森林的大量消失,使黃河兩岸經常發生自然災害,每年有大量肥沃土壤從黃河中流走;泥沙淤積,使不少地區的河床高出地面,黃河、高原變黃了,大風吹起黃土,使天空也變黃了。歷史事實說明,森林和人類的生存環境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
森林遭到破壞,水土就會流失,這是因為,沒有森林覆蓋的高原,土壤便裸露在風雨之中。土地表面被雨水泡成爛泥稀漿,再經太陽暴曬,就會變硬、龜裂,被風颳走,再遇大雨又會被雨水沖走。土壤是植物生長的基礎,土壤流失了,土地就會變成寸草不生的大沙漠。目前,世界上已經變成沙漠或正在變成沙漠的地區有2000萬平方千米,約相當於兩個加拿大國土的面積。由於森林一片片地消失,沙漠一塊塊出現,就像從地球的身體上一大塊一大塊地剝掉它的皮肉,地球上的耕地面積就會越來越少。
森林不但能保持水土,阻止水災,也能阻止旱災的發生。在雨水多的季節,森林地下積蓄了大量雨水,當天氣乾燥時,這些水又不斷地通過植物的輸導組織輸送到葉面,向天空中蒸騰,形成水汽,水汽升上高空,遇到冷空氣,就變成雨水落下來。因此,森林又被譽為「綠色水庫」。
『伍』 京張高鐵官廳水庫特大橋如何實現綠色施工
作為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交通保障線、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經濟服務線,連接北京與張家口的京張高鐵正加緊施工,將於2019年底建成通車。記者於8月1日實地探訪該鐵路線中的重要一環――官廳水庫特大橋,了解其為保護水源地,如何以技術革新實現綠色施工並提前完成主體工程。
中鐵大橋局新建京張鐵路五標項目部黨工委副書記瞿沛表示,為保證工期,項目部採取技術革新,改雙邊頂推為單邊頂推,不用等到枯水期才開始作業,從而節約了近10個月的工期,做到主體工程提前完工。
瞿沛透露,施工期間官廳水庫管理處委託第三方水質監測單位對水庫水質進行實時監測。檢測數據顯示,施工期間水庫水質無變化,施工未對水庫造成污染。
目前,官廳水庫特大橋主體結構及橋面附屬工程已全部完成,目前正在進行的是無砟軌道工程施工,計劃於今年10月底完成。全線無砟軌道鋪軌自11月1日開始,至2019年5月15日完成。新建京張鐵路計劃於2019年12月31日建成通車。
來源:中國新聞網
『陸』 水庫的水為什麼是綠色的
是因為光線折射陽光射到水中,再反射到人眼的只有幾種光,光內反射出的顏色容由水深決定太陽光由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組成,這七種顏色的光,波長各不相同,從紅光到紫光,波長逐漸變短,長波的穿透能力最強,最容易被水分子吸收,短波的穿透能力弱,容易發生反射和散射。海水對不同波長的光的吸收、反射和散射的程度也不同。光波較長的紅光、橙光、黃光,射人水後,隨水的深度的增加逐漸被吸收了。一般說來,在水深超過100米的地方,這三種波長的光大部分能被水吸收,並且還能提高海水的溫度。而波長較短的藍光和紫光遇到較純凈的水分子時就會發生強烈的散射和反射,於是人們所見到的海洋就呈現一片蔚藍色或深藍色了。湖泊因懸浮物質增多,顆粒較大,對綠光吸收較弱,散射較強,所以多呈淺藍色或綠色。科學實驗證明,原來人的眼睛是有一定偏見的,人的眼睛對紫光的感受能力很弱,所以對海水反射的紫色很不敏感,因此視而不見,相反,人的眼睛對藍、綠光卻比較敏感
『柒』 水庫旁綠化注意什麼
安全第一,老人散步道路不僅距離長、平坦,還要有可供休息的座位。
『捌』 水庫廠環境綠化設計有哪些要注意的
防風故沙
還有就是綠
最好用漿砌片石
『玖』 噴播綠化技術是什麼
噴播技術起源於人工撒播技術,在人工模擬飛播過程中加入機械設施,形成人回工答背負式噴播專用工具;後經過改造,由人力模擬飛播改為機械模擬飛播。用拖拉機做牽引,使用懸掛式力氣噴撒機進行飛播。這種機械具有節省勞力,播撒均勻、省時、省種的優點,每畝用種量僅為 0.5公斤,每天可播350~400畝。這是在傳統技術的基礎上,又一項新的技術突破。人們對生態環境建設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於是就產生了裸露邊坡的生態防護技術——植被噴播技術。植被噴播技術於20世紀70年代由美國、日本等國家研究開發應用,我國於1995年由交通部科學研究院環境保護研究室從瑞士引進,目前已在高速公路邊坡綠化、礦山植被恢復、城市景觀綠化、高爾夫球場等工程護坡和綠化中推廣應用。
『拾』 水利學家說森林是綠色的水庫 例:水利學家說:森林是綠色的水庫 藝術學家說
生物學家說:「森林是生命的搖籃.」
藝術家說:「森林是大自然萬物的美容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