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資本論生態觀

資本論生態觀

發布時間: 2021-01-03 09:29:39

1. 馬克思的《資本論》的主要觀點

德國·卡爾·海因里希·馬克思《資本論》主要觀點:以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作為指導,通過深刻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規律,並使唯物史觀得到科學驗證和進一步的豐富發展。

內容簡介:

《資本論》全書共三卷,以剩餘價值為中心,對資本主義進行了徹底的批判。

第一卷通過對直接生產過程的分析,揭示了資本主義的一般基礎(商品經濟)、剩餘價值的秘密、資本的本質、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及其發展的歷史趨勢,因而從根本的層次上闡明了資本主義經濟中的最主要、最基本的問題,並且有始有終、首尾呼應,具有邏輯和歷史的相對完整性。

第二卷考察的是廣義的資本流通過程;即除了直接生產過程外,把交換過程加進來了。這一卷主要分析單個資本的再生產(資本的循環和周轉)和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揭示資本主義的微觀經濟和宏觀經濟的運行過程。

第三卷講述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分別研究了資本和剩餘價值的具體形式。這一卷講述的內容達到了資本的生產過程、流通過程和分配過程的高度統一,分析了剩餘價值的分配問題。

(1)資本論生態觀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歐洲社會的迅猛發展,資本主義社會形態下的固有矛盾愈發明顯地暴露出來。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他們之間的斗爭日益尖銳,呈現復雜化的趨勢。馬克思為了給無產階級提供強大的理論武器,開始著手研究政治經濟學。

1857年,爆發了世界性的經濟危機。馬克思認為,隨著經濟危機而來的可能是革命,在這之前要用科學理論武裝工人階級。因此,馬克思在給恩格斯的信中說:「我現在發狂似地通宵總結我的經濟學研究,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問題搞清楚。」

為了寫作《資本論》,馬克思20年如一日,每天堅持到英國博物館去看書,查閱資料,被圖書館員稱為最勤奮的讀者。馬克思在閱覽室里埋頭讀書的時候,常常情不自禁地用腳來回擦地,天長日久之後,竟然把他的固定座位下堅硬的水泥地磨出了一道凹下去的印子,被人們傳頌為「馬克思的足跡」。

對於馬克思孜孜不倦的研究精神。保爾·拉法格回憶說:「工作變成了馬克思的一種癖好,他是如此地專心工作,以致廢寢忘食。他常常要被呼喚好幾遍才下樓到餐室去,而且幾乎不等咽下最後一口飯就又回到他的書房去了。」

據不完全統計,馬克思在寫作《資本論》的過程中,閱讀了2000多冊有關的經濟學著作,收集了4000多種報刊雜志,研究了大量的英國官方會議的有關文件和藍皮書。他寫的各種摘錄、手稿、提綱、札記等達100多本。

作者簡介:

卡爾·海因里希·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1818~1883),猶太裔德國人,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哲學家、政治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革命理論家。

馬克思知識淵博,留下了很多著作,他的知識領域涉及哲學、宗教學、邏輯學、美學、經濟學、政治學、文學、史學、法學以及自然科學。代表作有《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等。

2. 資本論 主要觀點 是什麼

幾乎馬恩理論的所有內容 政治課上學的基本都是

3. 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

所謂生態文明, 是指人類在經濟社會活動, 遵循自然發展規律、 經濟發展規律、 社會發規律、 人自身發展規律, 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自然、 人與人、 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 為實現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所作的全部努力和所得的全部成果。在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中沒有關於生態文明概念的直接表述, 但馬克主義中有很多思想與觀點可被視為生態文的因素。因為作為研究自然、 社會和人類思發展規律的理論體系, 馬克思主義闡述了人自然、 人與人、 人與社會、 自然與社會的關。因此, 我們可以從這一理論體系, 特別是人與自然、 自然與社會的關系的理論中, 發現和整理出豐富的生態文明觀。具體地說,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自然辯證法》、《資本論》 等經典著作中, 比較集中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生態文明觀。
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實踐論拋棄了人與自然二元對立的觀點, 以生產實踐為基礎解釋
人與自然的關系。馬克思關注人與自然的關系, 早年在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中提出了自然界是 「人的無機的身體」 的觀點, 這種人與自然的有機聯系又是置於實踐的聯系的
層面來闡述的。馬克思、 恩格斯指出, 人與自然之間具有不可分割的聯系, 兩者是內在統
一的: 首先, 人是自然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是與自然環境一起發展的,「歷史本身是
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為人這一過程的一個現實部分」。其次, 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 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再次, 自然界對人生存發展具有不可或缺的意義,「自然界, 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 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 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不斷交往的、 人的身體。」因此, 自然是人類生存發展的資源。馬克思、 恩格斯認
為: 人作為自然界一個組成部分的客觀地位,決定了人不應該以自然的征服者、 統治者自居, 而要把自己當作自然界的一員。但人可以通過生產實踐改造自然, 自然界對於人也就顯示出了它的存在意義和生存價值。人類通過自己的生產實踐活動與自然界緊密聯系, 構成了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 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因此, 生產實踐活動就不能完全以人為中心, 而應該以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為基礎。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認為, 人類社會的發展有一個從低級到高級發展的過程。生態文明既是一個歷史問題, 也是一個發展問題,只有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 帶來了生產關系的變革, 有了更先進的生產方式, 在歷史中才能實現生態文明。也就是說, 從人與自然關系的歷史考察, 人類社會進步經歷的社會形態包括如下三個階段, 首先是人臣服於自然的農業文明, 然後是人統治自然的工業文明, 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階段就是生態文明。在農業文明時代, 人類對自然的影響力很弱, 人與自然基本和諧 (即存在低層次的生態和諧); 在工業文明時代, 隨著人對自然界掠奪性的大規模開發, 生態危機凸現, 人類開始尋求擺脫危機的方法, 力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這樣, 生態文明代替工業文明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因
此, 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就是從社會體制方面來觀照和研判人與自然的具體的歷史的關系。馬克思、 恩格斯認為,社會關系作為人與自然關系的歷史條件, 其狀態直接響並多方面規定著人與自然的關系。社會關系的對抗或和諧, 必然引起人與自然關系的對抗或和諧, 在工業革命以來尤其如此。因此, 要立足於社會關系去認識和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 要立足於社會進步去實現.

4. 《資本論》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政治經濟學是研究生產關系的,而生產關系是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四個環節的關系的總和。《資本論》正是系統地分析資本主義的全部生產關系,而且這種分析是辯證的,由簡單到復雜,由局部到整體,由本質到現象。

《資本論》第一卷重點研究資本主義直接生產過程中的關系,揭示資本主義剝削關系的一般本質。《資本論》第二卷分析作為生產和交換的統一的廣義的資本流通過程,進一步揭示資本主義剝削關系在流通中的表現。

《資本論》第三卷分析了作為生產、流通、分配的統一的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進一步重點揭示了接近社會表面的分配領域的資本主義剝削關系。至於資本主義的消費關系,一、二、三卷都作了有關的分析。



(4)資本論生態觀擴展閱讀:

後世影響

在馬克思主義以前,已經有了政治經濟學,不過那是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把「國民財富」作為研究對象,只講物與物的關系,不講人與人的特殊社會關系,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看成自古有之,永恆存在的東西。

馬克思通過創作《資本論》,實現了政治經濟學的根本革命,為政治經濟學的發展作出了劃時代的貢獻。

《資本論》明確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作為研究對象,並以唯物辯證法作指導,運用科學抽象法進行研究,從而第一次科學地確立了政治經濟學的對象和方法。



5. 資本論闡述的十大理論

的統一。( 4)剩餘價值生產存在絕對剩餘價值生產和相對剩 余價值生產兩種基本方法。

資本與剩餘價值的生產理論在實踐中具有以下意義:

( 1)指導我們認清資本的實質是一種生產關系,應從社會制 度上分析資本和剩餘價值生產的社會性質,為我們揭示資產 階級剝削工人的秘密,認清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本質。

( 2)使我們認清資本的運動特性和增殖規律,為我們在市場 經濟條件下資本生產和資本經營提供了一些可借鑒的思想 和方法。

三、資本積累理論指導我們正確認識資本主義生產關系 形成發展過程,並為社會主義積累提供了一定的思想方法

資本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馬克思通過考察和分析,總 結了資本積累理論。其主要內容是:( 1)資本積累包括原始 積累和資本主義積累兩層含義;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 資本原始積累是其重要前提。 (2)資本積累就是剩餘價值的 資本化;資本積累推動了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 (3)資本在 生產經營過程中,經歷積累、積聚、集中等過程,促進了資本 有機構成的變化,其有逐步提高的趨勢,進一步掩蓋了剝削 的實質。(4)資本積累的歷史趨勢反映了現代社會歷史進 程。

資本積累理論在實踐中具有以下意義:( 1)使我們正確 認識資本積累的歷史性與現實性,啟發我們認識人類社會進 程中各個歷史階段都必然要進行的積累,從而正視社會主義 生產方式的原始積累和社會主義積累。( 2)為我們深化企業 改革,開展資本重組、兼並和集中提供了一定的思想方法。 比如:國有企業如何擴大資本,做大做強,提高競爭力。

四、資本循環理論指導企業經營管理者重視生產過程與 流通過程的協調統一,提高經濟效益

資本流通將經歷什麼樣的過程?有什麼樣的形態?馬 克思對單個資本的循環進行了考察和分析,總結了資本循環 理論。其主要內容是:( 1)資本循環是一個過程,即資本(企 業投資)在生產經營中離開出發點,歷經購買階段、生產階段 和銷售階段,又回到原來出發點,實現價值增繁的運動過程。

( 2)資本循環的正常進行,必須具備兩個必要條件:一是資本 在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三種形態上的並存性;二是 每種形態的資本都經歷購、產、銷三個階段的繼起性,但起點 並不相同。(3)在一定技術條件下,資本循環的流通時間和 生產時間是互相排斥的;提高經濟效益必須減少資本的流通 時間和生產時間。

資本循環理論在實踐中具有以下意義:( 1)啟發企業經 營管理者面向市場,做好購、產、銷各個環節的資本經營;購 買企業生產經營所需要的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生產市場所 需要的產品,面向市場銷售,實現資本的順利循環,保證資本 增殖。( 2)啟發企業經營管理者如何經營資本、依據資本循 環所必備的兩個條件要求,使其在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 資本都保持一定的比例,實現資本的順利循環。 (3)啟發企 業經營管理者採取有效的措施,盡量縮短生產時間和流通時 間,以使資本循環的時間減少,並盡量降低資本循環過程中

6. 資本論第一卷的精髓

《資本論》第一卷是整個《資本論》的基礎部分。《資本論》第一卷通過對直接生產過程的分析,揭示了資本主義的一般基礎(商品經濟)、剩餘價值的秘密、資本的本質、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及其發展的歷史趨勢;

因而從根本的層次上闡明了資本主義經濟中的最主要、最基本的問題,並且有始有終、首尾呼應,具有邏輯和歷史的相對完整性。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以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作為指導,通過深刻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規律,並使唯物史觀得到科學驗證和進一步的豐富發展。《資本論》跨越了經濟、政治、哲學等多個領域,是全世界無產階級運動的思想指導。

(6)資本論生態觀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歐洲社會的迅猛發展,資本主義社會形態下的固有矛盾愈發明顯地暴露出來。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他們之間的斗爭日益尖銳,呈現復雜化的趨勢。馬克思為了給無產階級提供強大的理論武器,開始著手研究政治經濟學。

1857年,爆發了世界性的經濟危機。馬克思認為,隨著經濟危機而來的可能是革命,在這之前要用科學理論武裝工人階級。因此,馬克思在給恩格斯的信中說:「我現在發狂似地通宵總結我的經濟學研究,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問題搞清楚。」

為了寫作《資本論》,馬克思20年如一日,每天堅持到英國博物館去看書,查閱資料,被圖書館員稱為最勤奮的讀者。馬克思在閱覽室里埋頭讀書的時候,常常情不自禁地用腳來回擦地,天長日久之後,竟然把他的固定座位下堅硬的水泥地磨出了一道凹下去的印子,被人們傳頌為「馬克思的足跡」。

對於馬克思孜孜不倦的研究精神。保爾·拉法格回憶說:「工作變成了馬克思的一種癖好,他是如此地專心工作,以致廢寢忘食。他常常要被呼喚好幾遍才下樓到餐室去,而且幾乎不等咽下最後一口飯就又回到他的書房去了。」

據不完全統計,馬克思在寫作《資本論》的過程中,閱讀了2000多冊有關的經濟學著作,收集了4000多種報刊雜志,研究了大量的英國官方會議的有關文件和藍皮書。他寫的各種摘錄、手稿、提綱、札記等達100多本。

7. "資本論"的最主要觀點有哪些

1、勞動價值論。勞動創造價值

2、剩餘價值論。剩餘價值歸資本家佔有,由雇傭工人創造。

3、商品二重性(價值和使用價值);勞動二因素(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

《資本論》以剩餘價值為中心,對資本主義進行了徹底的批判。

第一卷研究了資本的生產過程,分析了剩餘價值的生產問題。第二卷在資本生產過程的基礎上研究了資本的流通過程,分析了剩餘價值的實現問題。第三卷講述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分別研究了資本和剩餘價值的具體形式。

講述的內容達到了資本的生產過程、流通過程和分配過程的高度統一,分析了剩餘價值的分配問題。

(7)資本論生態觀擴展閱讀:

資本論的剩餘價值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唯一目的和動機,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剩餘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基本經濟規律。全部《資本論》都是以剩餘價值為中心展開分析的。

通過對剩餘價值這個資本主義的核心問題的分析,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及其發展的歷史趨勢,從而科學地證明了一個真理,這就是:資本主義制度只是與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特殊歷史性的制度,它必將隨著生產社會化的進一步發展而趨於滅亡。

這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鐵的必然性。正如恩格斯所說: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根據以無可懷疑的知識所作的絕對認真的研究,得出了這個結論:整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必定要被消滅。」

8. 資本論的根本觀點

馬克思在《資本論》序言中就開宗明義地指出:「我的觀點是: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註:《資本論》第1卷,第12頁。)

這里所講的「自然歷史過程」,是指人類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和變革,受到社會發展內在規律的支配,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必然性,從而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

一是就人類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來說,由人類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所決定,奴隸制社會的經濟形態代替原始社會的經濟形態,封建社會的經濟形態代替奴隸社會的經濟形態,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形態代替封建社會的經濟形態,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形態代替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形態,都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二是就人類社會實現社會經濟聯系或經濟調節的基本形式而言,商品經濟代替自然經濟,未來計劃經濟代替商 品經濟,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歷史過程」。社會主義的歷史實踐反復說明,我們可以順應社會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規律的要求,進行社會經濟形態的變革,但我們絕不可能超越商品經濟其中包括市場經濟發展的「自然歷史過程」或階段,而把未來計劃經濟作為現階段的基本經濟形式。如果違背這一「自然歷史過程」,不僅會付出沉重的代價,而且會延誤經濟發展的「自然歷史過程」;三是就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階段或形態而言,由工業經濟代替傳統的農業經濟,由知識經濟代替傳統的工業經濟,也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

重新學習、研究、開發和運用《資本論》關於社會經濟發展的「自然歷史過程」論,意在認真研究和揭示蘊含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各種客觀規律,從而提高按經濟規律要求辦事的自覺性,以及各種經濟決策的科學性和可行性,正確指導當代中國經濟的振興和發展。

9. 資本論講的主要是什麼

《資本論》,是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為指導,通過深刻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規律,同時也使唯物史觀得到了科學的驗證和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資本論》運用唯物史觀的觀點和方法,將社會關系歸結為生產關系,將生產關系歸結於生產力的高度,從而證明了社會形態的發展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歷史過程。

【目錄】 第一卷 資本的生產過程 序言 第一篇 商品和貨幣 第二篇 貨幣轉化為資本 第三篇 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 第四篇 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 第五篇 絕對剩餘價值和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 第六篇 工資 第七篇 資本的積累過程 第二卷 資本的流通過程 序言 第一篇 資本形態變化及其循環 第二篇 資本周轉 第三篇 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 第三卷 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 序言 第一篇 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和剩餘價值率轉化為利潤率 第二篇 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 第三篇 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律 第四篇 商品資本和貨幣資本轉化為商品經營資本和貨幣經營資本(商人資本) 第五篇 利潤分為利息和企業主收入。生息資本 第六篇 超額利潤轉化為地租 第七篇 各種收入及其源泉 弗·恩格斯《資本論》第三卷增補

10. "資本論"的最主要觀點是什麼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影響生產力,個人觀點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