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態環境
Ⅰ 什麼是文化生態
生態文化
生態文化就是從人統治自然的文化過渡到人與自然和諧的文化。這是專人的屬價值觀念根本的轉變,這種轉變解決了人類中心主義價值取向過渡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價值取向。生態文化重要的特點在於用生態學的基本觀點去觀察現實事物,解釋現實社會,處理現實問題,運用科學的態度去認識生態學的研究途徑和基本觀點,建立科學的生態思維理論。通過認識和實踐,形成經濟學和生態學相結合的生態化理論。生態化理論的形成,使人們在現實生活中逐步增加生態保護的色彩。
生態文化是新的文化,要適應新的世界潮流,廣泛宣傳,提高人們對生態文化的認識和關注,通過傳統文化和生態文化的對比,提高人們對生態文化的興趣,有利於資源的開發,保護生態環境良性循環,促進經濟發展,造福於子孫。
Ⅱ 文化生態的文化保護
人們現在都已懂得自然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會給人類帶來可怕的災難,各級政府設有專治環保的機構,誰家工廠排出污水或者有害物質,就勒令整治、罰款直至停產;對以往造下的孽,如植被破壞、水域侵佔、地面沙化、大氣污染、生物鏈失調等等關鍵是,人們都懂得了不能惹惱大自然,它報復起來很兇,要危及人的生存。可是,對文化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卻很少有人關注,很少有人懂得它同樣會給社會帶來嚴重的惡果。
那危害是精神方面的,從腐蝕心靈、敗壞風俗直至傷害人性。文化生態環境被破壞的某些惡果,是會在較短的時間內顯示的,比如,上世紀50年代起的輿論一律,只許信仰不準思考,封閉鎖國杜絕世界信息,精神生活的清教徒化,等等,不旋踵而導致了10年災難的文化沙化。其惡果至今尚有餘烈,未全整復。
文化生態的污染和破壞是隱性的,它對社會精神的腐蝕、國民素質的凌夷,乃至對人性的殘害,往往不會在短時期內顯示其危害,那隻有用理性鑒別才能察知。不像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之影響那樣明打明,人們從日常直感便能辨悉。人們日日夜夜身處在文化生態惡化了的環境中,受著毒害也未必感知,真所謂「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就個體說,日浸日淫,潛移默化,美孜孜地沉溺其中,精神萎頹情操卑下了還不知是受其熏染所致;就社會說,營營攘攘,鬧鬧哄哄,花花綠綠,初不覺其有異,風尚糜爛道德敗壞了還不知是劣質文化流盪侵害的結果。文化生態尚無環保覺悟,更無治理設施,以往的破壞既未修補完竣,惡因還在引發惡果;新的污染更大量滋生,正如貪圖近利不顧公益的企業之不斷大量排污( 有的甚至並未意識到自己在大肆排污)。
Ⅲ 企業文化建設為什麼要注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致力於「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構建,實現經濟發展的「平穩、健康、可持續」已經成為當今中國經濟及社會的發展聚焦,「保護環境」與「可持續」的發展倡導對於企業及企業文化建設同樣也尤為重要。
一個企業的文化不是憑空而生,更不是孤立存在,而是與企業自身的發展歷程與現狀環境息息相關。當然,這里的環境不僅僅指狹義概念上的「自然環境」,而更多的是指與企業生存與發展緊密相關的「企業生態環境」。企業文化建設必須首先要尊重企業的「生態環境」,要清晰解讀「我們是從哪裡來」;其次,企業文化建設要認真審視企業的「生態環境」,明確認知「我們現在何處」;再次,企業文化建設要關注企業「生態環境」的變化,對「我們將要去哪裡」做出明確的回答。換言之,企業文化「源於歷史,立足當前,面向未來」的基本建設思路正是企業對自身「生態環境」的主觀關注與客觀尊重。對於企業發展而言,「生態環境」總在變化之中,而文化建設既需要對「生態環境」變化做出及時的必要反饋,與時俱進,又需要以一種「以不變應萬變」的姿態來保護企業「生態環境」的相對穩定性,這也是企業文化「核心不變,始終在變」的詮釋所在。
對自然環境的關注與保護是為了在自然環境中的獲得健康持續的生存,對於企業而言,持續的發展是保護「生態環境」的終極目的所在,而企業文化作為企業「生態環境」的詮釋與催化也正是幫助企業獲取「持續、長久、健康發展動力」的關鍵所在。企業文化不僅要代表企業的一時,更要傾向於企業的一世;企業文化不僅要植根於企業發展的今世,更要解讀企業發展的前世與來世,世代往復,環境更跌,不變的文化核心持續性地被新鮮的解讀與認知,這便是企業持續發展與基業長青的關鍵基因。
Ⅳ 什麼叫文化生態環境
人文的景觀等相關民生文化的發展狀態
Ⅳ 文化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是
文化生態學(Cultural Ecology)又稱生態人類學(Ecologicalthropology),它著重研究人類群體與周圍環境之間的關系,它把人類社會及其文化視為特定環境條件下適應和改造的產物。因而研究人類與生態環境相互影響的特點、方式及規律,並尋求合理地利用和改造生態環境,保護生態平衡,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特別是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民族社會文化和民族的生態環境都在發生變化,所以從文化生態學的角度來研究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的保護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更是當務之急。
文化生態學的研究可以是歷時性的(Diachronic),也可以是共時性的(Synchronic)。前者可以就一個民族群體及其文化進行縱深探索,尋求發展變化軌跡;後者可以橫向比較生活於不同環境下的不同族群及其文化的異同。然而對一個民族及其文化進行橫向的或橫切面的剖析,應盡可能的和縱向的或歷史的探索結合起來,因為民族文化都具有其自身的發展過程,特別是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各民族的歷史發展互相影響,已經形成多元一體的格局,意即56個民族是多元,中華民族是一體。因而民族關系的影響和縱橫結合的研究不容忽視。
在這個領域的研究者中,有一種比較普遍的觀點,即把人類文化看作是一個對生態環境的適應性體系。關於此點,人與環境是存在著適應性關系,但不能僅僅強調適應,還應強調改造。固然當人類遠古時期在社會生產力水平很低下的情況,人類主要是適應環境以求生存,但當生產力水平逐步提高,改造環境以滿足人類生產和生活的能力逐步增強時,這樣就不能僅僅單純地去適應環境了。另一方面,正因為人類控制自然環境能力的增強,破壞生態環境的情況也日益嚴重,加以生態環境與民族文化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因而這之間的關系就十分值得去認真探索。
Ⅵ 怎樣為維護醫學文化的良好生態環境做出自己的貢獻
不會是只有成醫才有這個課程吧。。。。瞬間感覺無愛了
Ⅶ 什麼是傳統文化的生態環境對於傳統文化的生態環境的修復又是什麼意思
傳統文化的生態環境也可以理解為是土壤,一般從經濟、政治、文化、版國際環境等四權個方面解答分析。我主要說下思路:
中國文化植根的經濟基礎:1 農耕自然經濟是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的主體 2 發展階段和形態 3 中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難以產生的原因 4 自然經濟的基本特點及其對文化發展的影響
中國文化依賴的政治結構:1 宗法制度的產生與確立 2 宗法制度影響下中國傳統社會結構的特
征 3 專制制度與中國社會政治結構(與歐洲政體差異、中國君主專制制度的特點、傳統社會政治結構對中國文化的影響等)
中國傳統文化的的發展歷程
多民族文化融合與中外文化交匯
這是提煉高教司組編的《中國文化概論》里的部分觀點,你根據你的需要整合吧。至於修復,我說了生態環境主要的四方面,你應該會了吧
希望對你有一點幫助、、
Ⅷ 請概括中國歷史文化的生態環境和影響
復查不到
歷史:制漢語詞語,含義有三:
1.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進程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
2.沿革,來歷。
3.過去的事實。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1] 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Ⅸ 請概括中國歷史文化的生態環境和影響。
中國歷史文化與現代社會和生活總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千絲萬縷的聯系。中國歷史文化重倫理,倡導道德至上,強調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其中孝道是最基本的,「百善孝為先」,孝道的推廣衍化便有了老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現代社會依然提倡尊老愛幼,孝順父母,睦鄰友好。現在社會要求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把德置於首位,也是歷史文化在現實社會的具體反映。古人講「厚德載物」,孔子就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老子也認為,自然無為便是德,「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中國歷史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體部分,也是從先輩傳承下來的豐厚的歷史遺產。它不僅記錄了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發生、演化的歷史,而且作為世代相傳的思維方式、道德情操、價值觀念、行為准則、風俗習慣,具有強大的遺傳性,滲透在每一位中國人的血脈中,制約著今日之中國人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為建設今天中國的新文化提供了歷史的基礎和客觀依據,它對現實社會產生著深刻的影響。歷史文化是增強民族自信心的基石, 是構建良好民族心理的基礎,是提升國家綜合實力的精神資源 ,是促進世界走向大融合的重要思想源泉 。尤其是中國歷史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及和平思想中的「貴和」、「持中」,看重和諧,堅持中道,是與以奧林匹克精神為代表的世界大同思想一脈相承的,北宋時期的學者張載概括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絕學,為萬事開太平」的中國文化精神,成為建立和諧國家、和諧世界的思想源泉。
消極影響:
「尊官貴長」的傳統對現代民主精神的負面影響 、人治傳統對現代法制精神的負面影響
、重農抑商對現代商品經濟的負面影響 。
參考:http://..com/question/214623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