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生態區
⑴ 怎樣建立自然保護區
如果說,企業生產控制,人口、消費控制等上述努力是從人類自身行為的角度來解決人與自然的緊張關系,那麼,建立自然保護區就是人類從自然的角度來進行生態倫理建設的途徑。實際上,只有從「人」與「自然」兩個方面入手,才能最完整的解決「人與自然」的問題。
自然保護區是指對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珍惜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有特殊意義的自然遺跡等保護對象所在的陸地、陸地水體或者海域,依法劃出一定面積予以特殊保護和管理的區域。
自然保護區的結構由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組成,這些不同的區域具有不同的功能。
核心區是自然保護區的精華所在,是被保護物種和環境的核心,需要加以絕對嚴格保護。核心區具有以下特點:自然環境保存完好,自然景觀十分優美;生態系統內部結構穩定,演替過程能夠自然進行;集中了本自然保護區特殊的、稀有的野生生物物種。
核心區的面積一般不得小於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在核心區內可允許進行科學觀測,在科學研究中起對照作用。不得在核心區採取人為的干預措施,更不允許修建人工設施和進入機動車輛。應禁止參觀和游覽的人員進入。
緩沖區是指在核心區外圍為保護、防止和減緩外界對核心區造成影響和干擾所劃出的區域,它一方面是為了進一步減緩核心區受到侵害,另一方面是為了進行經過管理機構批準的非破壞性科學研究活動。
實驗區是指自然保護區內可進行多種科學實驗的地區。實驗區內在保護好物種資源和自然景觀的原則下,可進行以下活動和實驗:有計劃地發展本地所特有的植物和動物資源,建立栽培和馴化試驗的苗圃、種子繁育基地、樹木園、植物園和野生動物飼養場;建立科學研究的生態系統觀測站、標准地、實驗室、氣象站、水文觀察點、物候觀測站,用收集到的數據和資料對生態系統進行對比和研究;進行大專院校的教學實習,設立科學普及教育的標本室和展覽館及陳列室、野外標本採集地;進行生物資源的永續利用和再循環方面的實驗研究;旅遊活動。
根據自然保護區的主要保護對象,將自然保護區分為自然生態系統類自然保護區、野生生物類自然保護區、自然遺跡類自然保護區三個類別,這三個類別又可具體地劃分為九個類型。具體類屬關系見下表:
自然生態系統類自然保護區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草原與草甸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荒漠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內陸濕地和水域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海洋和海岸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野生生物類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野生植物類型自然保護區自然遺跡類自然保護區地質遺跡類型自然保護區古生物遺跡類型自然保護區的主要功能是通過它使人類認識和掌握自然界變化的規律及人和自然之間的協調關系,以便更合理地開發自然,使自然資源得以永續利用。
⑵ 如何構建休閑生態文化旅遊區策劃
休閑生態文化旅遊核心為休閑旅遊,「生態」、「文化」可以說的休閑旅遊的兩個主題。遠景設計研究院旅遊規劃專家道:休閑旅遊與其他旅遊方式的區別在於注重旅遊時對身心的放鬆,通常在旅遊地有了一定服務設施條件下而逐漸形成,是旅遊得以豐富發展的產物。其以旅遊資源為依託,以休閑為主要目的,以旅遊設施為條件,以特定的文化或生態景觀為內容,為遊客提供別具一格的獨特旅遊休閑方式。
⑶ 為什麼要建立生態示範區
生態示範區建設是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生態經濟學原理,合理組回織、積極推進區域社會答經濟和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建立良性循環的經濟、社會和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確保在經濟、社會發展,滿足廣大人民群眾不斷提高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時,實現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生態環境的改善。全國生態示範區建設試點自1995年正式啟動以來發展迅速,在推進試點地區經濟,社會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同時,對周邊地區產生了良好的輻射作用,使生態示範區建設成為區域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種理想載體和組織形式。目前,中國已建立了近500個生態示範區,並有部分地區和單位已經通過考核驗收。
⑷ 馬耳山生態旅遊區的創建全國特色景觀旅遊示範村
農事體驗是馬耳山生態旅遊區重點打造的旅遊品牌之一,經過近幾年的建設和打造,馬耳山的時尚休閑採摘活動深受廣大市民的青睞,在廣大市民中享有較高的知名度。
為擴大景區知名度和影響力,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科學、合理地開發建設馬耳山生態旅遊區,打造獨特的農事體驗休閑品牌。同時,通過旅遊業的發展,促進農民增收,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確保馬耳山生態旅遊區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蘇家屯區旅遊局積極申報創建馬耳山生態旅遊區為全國特色景觀旅遊示範村工作。
為促進此項工作順利進行,蘇家屯區旅遊局按照省、市旅遊局下發的《關於開展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村)示範工作的通知》的文件要求,逐一進行落實,積極做好創建的准備工作。一是通過採取增強景區的旅遊功能、改善景區的旅遊環境、提高景區的文化品質等重要舉措,全面提升經濟區的對外整體旅遊形象,增強景區的吸引力和競爭力。截至目前,在馬耳山主峰和次主峰各建一處觀景涼亭,修建和裝飾遊客中心1座,新建水沖廁所1座和移動水沖廁所2座,新增設太陽能路燈38盞,投放生態休息座椅45組,生態垃圾箱60個,新建民間藝術畫影壁牆50處、裝飾柵欄300延長米。通過上述舉措,極大地改善了景區環境,提升景區整體的對外形象。二是隨著鄉村游和農家游的不斷升溫,「農家樂」旅遊市場的不斷壯大,為滿足遊客的需求,區旅遊局根據市場需求,從實際出發、積極引導和資金扶持業戶科學合理地開發建設農家樂旅遊。今年,在馬耳山秋月湖附近新近開發建設農家院民俗一條街,約有20餘戶,至此,馬耳山生態旅遊區共有農家院30戶,極大地提升了景區的接待能力。三是馬耳山生態旅遊區是沈陽著名的水果和蔬菜採摘基地,今年,在現有的原生態果蔬採摘、吃農家飯、住農家院等農事休閑旅遊之外,不斷擴充景區功能,豐富景區內涵,在松林茂密、山峰秀美的馬耳山腳下,新建了深受廣大市民喜愛的CS槍戰項目,在美麗的秋月湖附近新增了能力拓展項目。
⑸ 為什麼要爭創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
創造美好生活,這對爭創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來說是極大的鼓舞和鞭策。
將充分發揮生態優勢,致力抓創建、抓突破、抓改革,努力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
⑹ 建立生態農業對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生態農業屬於環境友好型經濟,
既充分利用了自然資源又創造出了較大的價值,為資源的持續利用和長久利用做了鋪墊,
還保護環境使環境污染不至於太大,對人和自然都是有利的
⑺ 怎樣建立一個自然保護區
在城區或周圍規劃建立自然保護區
城區保存的原生生態系統絕對不應破壞,要盡量保護城市自然遺留地和自然植被,各城市應該利用舊城區改造的機會,爭取擴大城市的綠地空間,另外還應該建設城市公園,並在工廠空地、學校校園建立綠地和種植植物。城市中的自然生境斑塊應該劃為保護區,開展有效管理,維護其自然過程,發揮其保護、科研、教育與培訓、資源開發和生態旅遊等多功能的作用。目前,國外許多城市都建立了自然保護區。例如英國倫敦的海德公園在湖濱建立了禁獵區,攝政公園建立了禁獵的蒼鷺棲息地。美國的舊金山、洛杉磯、邁阿密,加拿大的溫哥華、蒙特利爾,澳大利亞的悉尼、堪培拉,俄羅斯的莫斯科,波蘭的克拉科夫,瑞典的斯德哥爾摩,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雅加達,巴西的巴西利亞,委內瑞拉的加拉加斯等城市都進行了類似的自然保護工作[12]。
(1)保護區的規劃原則
在建立保護區的過程中,規劃者最為關心的主要問題有[13]:①保護物種所需要的保護區面積至少應是多少?②建立一個大型的保護區還是多個小型的自然保護區好?③一個瀕危物種的多少個個體在保護區中得到保護才可以使它免於滅絕?④保護區最好的形狀是什麼?⑤如果要建立多個自然保護區,應該相互靠近一些,還是互相遠離?它們應該相互隔離還是應該由廊道互相連通?針對上述問題,許多學者作了深入的研究,並得出了自然保護區規劃的一般原則(表1)。
表1 自然保護區規劃的原則
較差 較好
⑴
⑵
⑶
⑷
⑸
⑹
⑺
⑻
⑼
⑽
⑾ 生態系統的部分得到保護
小的保護區
保護區破碎化
保護區較少
保護區彼此隔離
保護區彼此隔離
保護區是同質的生境
保護區的形狀不規則
僅有大的保護區
每個保護區各自管理
人不準進入 生態系統得到完全保護
大的保護區
保護區未破碎化
保護區較多
保護區之間具有通道相連接
保護區之間具有「踏腳石」(stepping-stone)
多樣化的生境(如山、湖泊、森林)被保護
保護區接近圓形(邊緣效應較少)
大小保護區相結合
區域內的保護區統一管理
具有人能進入的緩沖區
(2)保護區的功能分區
197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人和生物圈計劃(MAB)」實施過程中,提出了影響深遠的生物圈保護區的思想。根據這一思想,一個科學合理的自然保護區應該包括由內至外的3個功能區:①核心區:該區生物群落和生態系統受到絕對的保護,禁止一切人類的干擾活動;但可以有限度地進行以保護核心區質量為目的,或無替代場所的科研活動;②緩沖區:該區圍繞核心區,保護與核心區在生物、生態、景觀上的一致性,可進行以資源保護為目的科學活動和以恢復原始景觀為目的的生態工程,還可以有限度地進行觀賞型旅遊和資源採集活動;③過渡區:該區位於最外圍,區內可進行某些持續開發利用,某些自然資源的開發,並進行一些科研和人類經濟活動。這種功能分區方法對各類城市群(區域水平上)的自然保護區規劃具有理論指導意義。
(3)規劃建設生境廊道
由於城市化造成城市自然生境的破碎化,由這些破碎的生境斑塊形成的保護區遠遠不能實現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為了減少它們對物種的限制和隔離,增加被保護物種之間及其與野生群體之間的聯系與交換十分必要。在實際工作中,建設合理的生境廊道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連接城市各綠地、公園或鄉村生境的植被廊道(如林蔭道、樹籬、防護林帶)、河流與溪流廊道對維持和提高城市生物多樣性是十分重要的,它們將城市中分散的動植物生境與區域景觀中野生生物的棲息地聯系起來,將不同地方的保護區構成保護區網,這樣就可以有效地增強保護物種和野外物種的交換,從而增強整個城市生物群體的生存能力。例如在加拿大的多倫多,城市中的自然溪谷和林蔭道已經作為公園之間生物遷移的廊道被保護起來[14]。在美國華盛頓進行的城市規劃中,通過溪流廊道將城市中零散分布的動植物園與野外的天然生物群落區直接聯系起來,使野生水禽可以進入城市公園區,同時公園內的水生生物也可以進入野外的自然棲息地,從而有效地促進了城市生物多樣性的保護[15]
⑻ 誰能告訴我,國家級生態示範區與國家級生態縣(市)的區別是必經步驟,還是兩個獨立的創建內容
近年來,環保部為了從整體上推動各地生態建設,在1990年代開始,在全國開版始生態創建。國家級權事態示範區是最初階段的創建目標,目前已不再創建;國家級生態區是較高階段的創建目標;更高的還有生態文明示範區。生態示範區與生態縣沒有必然聯系,可以不創建生態示範區而直接創建生態區,具體的指標可以在環保部網站上查到。
⑼ 如何建立自然保護區
自然保護區的建設
第十條 凡具有下列條件之一的,應當建立自然保護區:
(一)典型的自然地理區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區域以及已經遭受破壞但經保護能夠恢復的同類自然生態系統區域;
(二)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域;
(三)具有特殊保護價值的海域、海岸、島嶼、濕地、內陸水域、森林、草原和荒漠;
(四)具有重大科學文化價值的地質構造、著名溶洞、化石分布區、冰川、火山、溫泉等自然遺跡;
(五)經國務院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需要予以特殊保護的其他自然區域。
第十一條 自然保護區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地方級自然保護區。
在國內外有典型意義、在科學上有重大國際影響或者有特殊科學研究價值的自然保護區,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除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外,其他具有典型意義或者重要科學研究價值的自然保護區列為地方級自然保護區。地方級自然保護區可以分級管理,具體辦法由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實際情況規定,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第十二條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建立,由自然保護區所在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或者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經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評審委員會評審後,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進行協調並提出審批建議,報國務院批准。
地方級自然保護區的建立,由自然保護區所在的縣、自治縣、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經地方級自然保護區評審委員會評審後,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進行協調並提出審批建議,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並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跨兩個以上行政區域的自然保護區的建立,由有關行政區域的人民政府協商一致後提出申請,並按照前兩款規定的程序審批。
建立海上自然保護區,須經國務院批准。
第十三條 申請建立自然保護區,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填報建立自然保護區申報書。
第十四條 自然保護區的范圍和界線由批准建立自然保護區的人民政府確定,並標明區界,予以公告。
確定自然保護區的范圍和界線,應當兼顧保護對象的完整性和適度性,以及當地經濟建設和居民生產、生活的需要。
第十五條 自然保護區的撤銷及其性質、范圍、界線的調整或者改變,應當經原批准建立自然保護區的人民政府批准。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移動自然保護區的界標。
第十六條 自然保護區按照下列方法命名: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區所在地地名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地方級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區所在地地名加「地方級自然保護區」。
有特殊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可以在自然保護區所在地地名後加特殊保護對象的名稱。
第十七條 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在對全國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狀況進行調查和評價的基礎上,擬訂國家自然保護區發展規劃,經國務院計劃部門綜合平衡後,報國務院批准實施。
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或者該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組織編制自然保護區的建設規劃,按照規定的程序納入國家的、地方的或者部門的投資計劃,並組織實施。
第十八條 自然保護區可以分為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
自然保護區內保存完好的天然狀態的生態系統以及珍稀、瀕危動植物的集中分布地,應當劃為核心區,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進入;除依照本條例第一十七條的規定經批准外,也不允許進入從事科學研究活動。
核心區外圍可以劃定一定面積的緩沖區,只准進入從事科學研究觀測活動。
緩沖區外圍劃為實驗區,可以進入從事科學試驗、教學實習、參觀考察、旅遊以及馴化、繁殖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等活動。
原批准建立自然保護區的人民政府認為必要時,可以在自然保護區的外圍劃定一定面積的外圍保護地帶。
第三章 自然保護區的管理
第十九條 全國自然保護區管理的技術規范和標准,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制定。
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可以按照職責分工,制定有關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的技術規范,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第二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有權對本行政區域內各類自然保護區的管理進行監督檢查;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有權對其主管的自然保護區的管理進行監督檢查。被檢查的單位應當如實反映情況,提供必要的資料。檢查者應當為被檢查的單位保守技術秘密和業務秘密。
第二十一條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由其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管理。地方級自然保護區,由其所在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管理。
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在自然保護區內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配備專業技術人員,負責自然保護區的具體管理工作。
第二十二條 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的主要職責是:
(一)貫徹執行國家有關自然保護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
(二)制定自然保護區的各項管理制度,統一管理自然保護區;
(三)調查自然資源並建立檔案,組織環境監測,保護自然保護區內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
(四)組織或者協助有關部門開展自然保護區的科學研究工作;
(五)進行自然保護的宣傳教育;
(六)在不影響保護自然保護區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前提下,組織開展參觀、旅遊等活動。
第二十三條 管理自然保護區所需經費,由自然保護區所在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排。國家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管理,給予適當的資金補助。
第二十四條 自然保護區所在地的公安機關,可以根據需要在自然保護區設置公安派出機構,維護自然保護區內的治安秩序。
第二十五條 在自然保護區內的單位、居民和經批准進入自然保護區的人員,必須遵守自然保護區的各項管理制度,接受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的管理。
第二十六條 禁止在自然保護區內進行砍伐、放牧、狩獵、捕撈、采葯、開墾、燒荒、開礦、採石、撈沙等活動;但是,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二十七條 禁止任何人進入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因科學研究的需要,必須進入核心區從事科學研究觀測、調查活動的。應當事先向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提交申請和活動計劃,並經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其中,進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的,必須經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內原有居民確有必要遷出的,由自然保護區所在地的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妥善安置。
第二十八條 禁止在自然保護區的緩沖區開展旅遊和生產經營活動。因教學科研的目的,需要進入自然保護區的緩沖區從事非破壞性的科學研究、教學實習和標本採集活動的,應當事先向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提交申請和活動計劃,經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批准。
從事前款活動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將其活動成果的副本提交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
第二十九條 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開展參觀、旅遊活動的,由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提出方案,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後,報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在地方級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開展參觀、旅遊活動的,由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提出方案,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在自然保護區組織參觀、旅遊活動的,必須按照批準的方案進行,並加強管理;進入自然保護區參觀、旅遊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服從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的管理。
嚴禁開設與自然保護區保護方向不一致的參觀、旅遊項目。
第三十條 自然保護區的內部未分區的,依照本條例有關核心區和緩沖區的規定管理。
第三十一條 外國人進入地方級自然保護區的,接待單位應當事先報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批准;進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接待單位應當報經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進入自然保護區的外國人,應當遵守有關自然保護區的法律、法規和規定。
第三十二條 在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和緩沖區內,不得建設任何生產設施。在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內,不得建設污染環境、破壞資源或者景觀的生產設施;建設其他項目,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過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標准。在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內已經建成的設施,其污染物排放超過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排放標準的,應當限期治理;造成損害的,必須採取補救措施。
在自然保護區的外圍保護地帶建設的項目,不得損害自然保護區內的環境質量;已造成損害的,應當限期治理。
限期治理決定由法律、法規規定的機關作出,被限期治理的企業事業單位必須按期完成治理任務。
第三十三條 因發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然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自然保護區污染或者破壞的單位和個人,必須立即採取措施處理,及時通報可能受到危害的單位和居民,並向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報告,接受調查處理。
第四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四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單位和個人,由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責令其改正,並可以根據不同情節處以1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罰款:
(一)擅自移動或者破壞自然保護區界標的;
(二)未經批准進入自然保護區或者在自然保護區內不服從管理機構管理的;
(三)經批准在自然保護區的緩沖區內從事科學研究、教學實習和標本採集的單位和個人,不向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提交活動成果副本的。
第三十五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在自然保護區進行砍伐、放牧、狩獵、捕撈、采葯、開墾、燒荒、開礦、採石、挖沙等活動的單位和個人,除可以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給予處罰的以外,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授權的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沒收違法所得,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恢復原狀或者採取其他補救措施;對自然保護區造成破壞的,可以處以3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六條 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違反本條例規定,拒絕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監督檢查,或者在被檢查時弄虛作假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給予3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七條 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對直接責任人員,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機關給予行政處分:
(一)未經批准在自然保護區開展參觀、旅遊活動的;
(二)開設與自然保護區保護方向不一致的參觀、旅遊項目的;
(三)不按照批準的方案開展參觀、旅遊活動的。
第三十八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給自然保護區造成損失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責令賠償損失。
第三十九條 妨礙自然保護區管理人員執行公務的,由公安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規定給予處罰;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造成自然保護區重大污染或者破壞事故,導致公私財產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的嚴重後果,構成犯罪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一條 自然保護區管理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情節輕微,尚不構成犯罪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機關給予行政處分。
第五章 附 則
第四十二條 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可以根據本條例,制定有關類型自然保護區的管理辦法。
第四十三條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本條例,制定實施辦法。
⑽ 江西創建國家生態文明示範區有什麼好處
生態文明是一種新型文明境界。山清水秀是江西的驕傲,生態是江西最大的優勢,綠色是江西最亮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