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對生態文明的認識
『壹』 請你談談關於生態文明與經濟發展之間關系的理解
生活中的所有好的不好的、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還是幾乎沒有什麼發展前途,等版等美的、丑的,真的、假的、善權的、惡的都包括在內,構成生態園,雖然其中促進經濟發展必定是正能量的東西在默默得堆動前進,反之則會阻礙經濟正常發展,但是這就是生活充滿了矛盾、充滿了對錯,同時好壞並存?生態文明就是在這樣環境下,正能量的發揮著正能量超越負面東西,自然而然生態平衡和文明,經濟也飛速發展起來了。
『貳』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和思考
建設生態良好的文明社會被列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四大目標之一,這既是對我們多年來在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方面所取得的成果的總結,也是對人類在20世紀末所取得的最重要的認識成果的繼承和發展.從我國當前面臨的人口劇增、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的嚴峻形勢出發,要完成這一目標,實現可持續能力不斷增強,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走生態文明發展之路,已是當今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正確理解生態文明的涵義和特點
生態文明是指人們在改造客觀物質世界的同時,不斷克服改造過程中的負面效應,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建設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總和.它反映的是人類處理自身活動與自然界關系的進步程度,是人與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
事實上,在人類漫長的進化史上,人類和自然的關系經歷了一個從被動適應到主動適應的過程.原始社會,由於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慾望之門還沒有打開,所以人只是被動地適應自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天吃飯,盲目地崇拜自然、順從自然,對自然生態沒有任何實質性的破壞和威脅,並且處處受自然界的束縛,形成了簡朴的原始文明意識.隨著農業的誕生和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從被動適應自然轉變到主動適應,於是出現了農業文明.這一時期,人類為了自身的生存與發展的需要,主動發起了對地球的挑戰,開始了自覺和不自覺地征服和改造自然的過程.然而,自然界也開始了對人類的報復,旱災、澇災、山洪、風沙等是自然報復不斷,但並沒有從根本上威脅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的進程.歷史進入近現代時期後,人類掌握了變革自然的強大能力,通過發展科學技術和生產力,不斷增強人類對自然的「控制」與「征服」能力,創造了巨大的物質文明與技術文明,形成了以「人是自然的主人」為哲學基礎的工業文明.但是以消耗自然資源和能源為基礎的工業文明,所帶來的人口爆漲、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卻是前所未有的.以至於自然界不斷對人類進行報復,厄爾尼諾現象、溫室效應、沙塵暴、大洪水、大旱災、地震、沙漠化等自然現象都是自然對人類的報復手段.事實上,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對立和矛盾在短短的100年內,就已經發展到了嚴重對立的地步.值得慶幸的是,近二十年以來,生態科學與環境科學飛速發展,為生態文明的興起作了科學和理論的准備.上世紀50年代世界各地掀起的「綠色運動」、六十年代的生態農業,七十年代興起的生態工程等又為生態文明的興起奠定了實踐基礎,並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由此可見,生態文明觀是在對人類中心觀及其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和經濟行為的深刻反思的過程中逐漸成熟的,順應了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潮流.
生態文明同以往的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具有相同點,那就是它們都主張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發展物質生產力,不斷提高人的物質生活水平.但它們之間也有著明顯的不同點,即生態文明遵循的是可持續發展原則,它要求人們樹立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新的發展觀.它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價值和秩序為主旨、以可持續發展為依據、以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為著眼點.強調在開放利用自然的過程中,人類必須樹立人和自然的平等觀,從維護社會、經濟、自然系統的整體利益出發,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重視資源和生態環境支撐能力的有限性,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協調發展.生態文明力圖用整體、協調的原則和機制來重新調節社會的生產關系、生活方式、生態觀念和生態秩序,因而其運行的是一條從對立型、征服型、污染型、破壞型向和睦型、協調型、恢復型、建設型演變的生態軌跡.如果從維系人與自然的共生能力出發,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際和代際之間的公平性、共生性的原則出發,從文明的延續、轉型和價值重鑄的角度來認識,生態文明必將超越和替代工業文明.正是基於生態文明所具有的本質和特點,生態文明必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體系中的應有之義.
二.深刻認識生態文明建設的緊迫性
當今世界,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全球普遍關注的問題.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採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促進了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但是,由於自然、歷史和認識等方面的原因,中國在取得巨大發展成績的同時,也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生態環境壓力很大.目前我國生態環境形勢嚴峻的具體表現:一是森林質量不高,草地退化,土地沙化速度加快,水土流失嚴重,水生態環境仍在惡化;二是農業和農村面源污染嚴重,食品安全問題日益突出;三是有害外來物種入侵,生物多樣性銳減,遺傳資源喪失,生物資源破壞形勢不容樂觀;四是人口問題形勢嚴峻.人口規模龐大,素質較低,人口老齡化嚴重;五是資源危機顯現,關繫到國計民生的重要資源人均佔有量低;六是生態功能繼續衰退,生態安全受到威脅,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急劇增加,全國大氣污染排放總量仍處於較高水平,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等等.建設生態良好的文明社會被列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四大目標之一,這既是對我們多年來在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方面所取得的成果的總結,也是對人類在20世紀末所取得的最重要的認識成果的繼承和發展.從我國當前面臨的人口劇增、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的嚴峻形勢出發,要完成這一目標,實現可持續能力不斷增強,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走生態文明發展之路,已是當今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正確理解生態文明的涵義和特點
生態文明是指人們在改造客觀物質世界的同時,不斷克服改造過程中的負面效應,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建設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總和.它反映的是人類處理自身活動與自然界關系的進步程度,是人與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
事實上,在人類漫長的進化史上,人類和自然的關系經歷了一個從被動適應到主動適應的過程.原始社會,由於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慾望之門還沒有打開,所以人只是被動地適應自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天吃飯,盲目地崇拜自然、順從自然,對自然生態沒有任何實質性的破壞和威脅,並且處處受自然界的束縛,形成了簡朴的原始文明意識.隨著農業的誕生和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從被動適應自然轉變到主動適應,於是出現了農業文明.這一時期,人類為了自身的生存與發展的需要,主動發起了對地球的挑戰,開始了自覺和不自覺地征服和改造自然的過程.然而,自然界也開始了對人類的報復,旱災、澇災、山洪、風沙等是自然報復不斷,但並沒有從根本上威脅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的進程.歷史進入近現代時期後,人類掌握了變革自然的強大能力,通過發展科學技術和生產力,不斷增強人類對自然的「控制」與「征服」能力,創造了巨大的物質文明與技術文明,形成了以「人是自然的主人」為哲學基礎的工業文明.但是以消耗自然資源和能源為基礎的工業文明,所帶來的人口爆漲、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卻是前所未有的.以至於自然界不斷對人類進行報復,厄爾尼諾現象、溫室效應、沙塵暴、大洪水、大旱災、地震、沙漠化等自然現象都是自然對人類的報復手段.事實上,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對立和矛盾在短短的100年內,就已經發展到了嚴重對立的地步.值得慶幸的是,近二十年以來,生態科學與環境科學飛速發展,為生態文明的興起作了科學和理論的准備.上世紀50年代世界各地掀起的「綠色運動」、六十年代的生態農業,七十年代興起的生態工程等又為生態文明的興起奠定了實踐基礎,並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由此可見,生態文明觀是在對人類中心觀及其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和經濟行為的深刻反思的過程中逐漸成熟的,順應了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潮流.
生態文明同以往的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具有相同點,那就是它們都主張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發展物質生產力,不斷提高人的物質生活水平.但它們之間也有著明顯的不同點,即生態文明遵循的是可持續發展原則,它要求人們樹立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新的發展觀.它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價值和秩序為主旨、以可持續發展為依據、以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為著眼點.強調在開放利用自然的過程中,人類必須樹立人和自然的平等觀,從維護社會、經濟、自然系統的整體利益出發,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重視資源和生態環境支撐能力的有限性,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協調發展.生態文明力圖用整體、協調的原則和機制來重新調節社會的生產關系、生活方式、生態觀念和生態秩序,因而其運行的是一條從對立型、征服型、污染型、破壞型向和睦型、協調型、恢復型、建設型演變的生態軌跡.如果從維系人與自然的共生能力出發,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際和代際之間的公平性、共生性的原則出發,從文明的延續、轉型和價值重鑄的角度來認識,生態文明必將超越和替代工業文明.正是基於生態文明所具有的本質和特點,生態文明必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體系中的應有之義.
二.深刻認識生態文明建設的緊迫性
當今世界,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全球普遍關注的問題.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採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促進了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但是,由於自然、歷史和認識等方面的原因,中國在取得巨大發展成績的同時,也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生態環境壓力很大.目前我國生態環境形勢嚴峻的具體表現:一是森林質量不高,草地退化,土地沙化速度加快,水土流失嚴重,水生態環境仍在惡化;二是農業和農村面源污染嚴重,食品安全問題日益突出;三是有害外來物種入侵,生物多樣性銳減,遺傳資源喪失,生物資源破壞形勢不容樂觀;四是人口問題形勢嚴峻.人口規模龐大,素質較低,人口老齡化嚴重;五是資源危機顯現,關繫到國計民生的重要資源人均佔有量低;六是生態功能繼續衰退,生態安全受到威脅,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急劇增加,全國大氣污染排放總量仍處於較高水平,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等等.
『叄』 結合你對生態文明的理解,
生態文明有其歷史的必然性和重大的現實意義。人類自從進入工業文明以來,在創造輝煌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時,也帶來了難以承受的資源危機、生態災難、環境危機,以致發展不能持續,民生不能有效改善,人類的生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超越工業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正在積極推動、逐步形成的一種社會形態,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高級形態。以生態文明取代工業文明成為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這是全人類智慧的結晶,也是克服危機的明智之舉。建設生態文明,不僅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有著重大的作用,而且對於維護生態安全,推動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作為當代的大學生我們,我們要努力學習生態文化,大力弘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觀,提倡從我做起,倡導綠色消費,倡導低碳生活。應該起到模範作用,通過我們來帶動身邊的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從身邊的一點一滴做起。平時要學會垃圾分類並且養成垃圾分類的好習慣,實現資源的回收和再利用,真正地做到珍惜資源。平時生活中也要節約用水,如洗衣服的誰可以用來沖廁所。再有就是要節約用電,離開教室,宿舍的時候要隨手關燈,及時切斷電源等。這些事情看起來貌似很小也很瑣碎,但是如果每一個人都能夠認真做到的話,對生態文明的建設真的能夠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時,平時在學校還可以多做一些環保的宣傳工作,增強同學們的環保意識。其實,建設生態文明,只要我們每一個人用心並且堅持去做,一定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我們想要與自然和諧相處,我們就必須要愛護自然,保護自然,尊重自然。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而且要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而所謂自然恢復為主,就是強調要求我們尊重自然界的規律,不要再發展的同時忘了自然界的規律,必須順其自然,盡可能恢復原有生態的面貌與功能
『肆』 談談你對生態文明的理解,並從不同角度論述我國如何進行生態文明建設
面對我國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發展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增強生態危機意識,充分認識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緊迫性.
(一)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高級形態
人類在創造和享受現代文明的同時,也飽嘗了高增長帶來的苦果:能源緊張、資源短缺、生態退化、環境惡化、氣候變化、災害頻發.這些,促使人們重新思考人類與自然的關系,重新思考人類行為的准則.
(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們黨對自然規律及人與自然關系再認識的重要成果
我們黨一直高度重視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與我們黨一貫倡導和追求的理念一脈相承的,是對我們黨關於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的新概括、再升華.生態文明觀念逐步樹立,全民資源節約和環保意識增強.
(三)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必然要求
盡管近年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重要進展,但經濟發展面臨越來越突出的資源環境制約,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要求越來越迫切.一是資源約束趨緊;二是環境污染嚴重,環境狀況總體惡化趨勢沒有根本遏制;三是生態系統退化,全國水土流失嚴重.這些問題的產生,一方面是因為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短缺、環境容量有限、生態脆弱,加之我國發展很快,發達國家幾百年逐步顯露的問題,在我國被壓縮到幾十年集中顯現.另一方面是我們的經濟發展方式沒有根本轉變,生態文明的理念沒有牢固樹立,生態不文明的做法還很普遍.從源頭上、從根本上跨過資源環境這道檻,不僅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還必須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伍』 結合身邊的環境,談談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
環境問題當前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民生問題,已經成為影響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影響經濟穩定、影響民生的重要問題。只有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綠色經濟,進行綠色開發,變掠奪式經濟發展模式為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才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前途所在。
1.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環境問題當前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民生問題,已經成為影響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影響經濟穩定、影響民生的重要問題。不可否認的一個事實是,環境狀況日益惡化,大氣、水與海洋污染日益嚴重,野生動植物的生存環境遭到嚴重破壞,許多物種正瀕臨滅絕,森林的過度砍伐與礦產資源的過渡開采都給人類生存與發展帶來了現實的與更嚴峻的潛在威脅。環境資源的稀缺性逐步表現出來,環境問題正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一個瓶頸,治理環境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人們終於認識到,人與自然應當相互依存,經濟與環境必須協同發展。1.1生態環境問題生態環境問題是指由由於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導致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嚴重失調,從而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的現象。生態環境問題表現比較突出的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資源減少,生物多樣性減少等。生態環境問題的解決根本上就是要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核心思想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構成危害;基本內容是強調人類的發展權利、環境權利與保護環境義務的統一,當代人及後代人發展機會相平等。具體實施:第一,在污染控制戰略上,由以往的「末端控制」向「源頭控制」轉移,推行清潔生產;第二,
把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保護自然環境、維護生態平衡作為環境保護相互聯系的組成部分,堅持污染防治與自然保護並重的原則,改變以往重污染防治輕自然保護的做法;第三,將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相互關系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建立符合生態規律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協調人類同環境的關系,改變以往片面追求經濟優先或環境優先的做法。一個國家擺脫貧困落後狀態,走向經濟和社會生活現代化的過程即稱為經濟發展。經濟發展不僅意味著國民經濟規模的擴大,更意味著經濟和社會生活素質的提高。所以,經濟發展涉及的內容超過了單純的經濟增長,比經濟增長更為廣泛。 1.2生態環境建設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保護和建設好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始終堅持的一項基本方針。
『陸』 談談大學生如何踐行生態文明觀心得體會1500字
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建設生態文明」,這是中國共產黨首次把「生態文明」這一理念寫進黨的行動綱領,必將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產生重大影響。現在全國上下踐行這份理念,並落實在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理解生態文明,具有現代的生態文明意識,學校教育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這充分體現了當前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而生態文明意識的培養又是重中之重。
我們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們的生態文明素質和觀念直接影響著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進程,而推進我們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提高我們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素質,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環節和關鍵措施。
那麼如何才能提高我們的生態文明意識呢,我想要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做。 1、 課堂教育
課堂是學生們獲取科學知識,提升文化素養的主要渠道之一。要在課堂教育中培養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就要求在遵循教學大綱要求的基礎上,不斷豐富教材的內涵和外延。同時,不斷豐富教學方法、完善教學手段、拓展教育途徑,靈活地運用多種教學策略。
堅持育人為本,引導大學生培養良好的生態文明素質。生態文明是對人類長期以來主導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的反思,是對人與自然關系歷史的總結和升華,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林生院多開展 教育,就是要培養當代大學生的這種現代文明意識,努力提高大學生的環境意識並喚醒他們的生態倫理良知,培養其健全發展的自覺性; 2、實踐活動
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習慣。」要將實踐活動作為培養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有效載體,通過實踐活動,實現對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對學生進行興趣培養和品德教育。
堅持實踐育人,增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社會輻射效應。提高學生的生態意識,弘揚生態文明,正確理解生態文明觀,實踐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從某種意義上看,實踐比書本知識更能啟迪人的心靈,更能培養大學生對自然生態的情感,樹立和增強生態文明的信念。因此學院在開展生態文明教育過程中要堅持實踐育人,引導學生養成「綠色」行為習慣,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積極參與環保公益活動,在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實踐活動中提升生態文明素質。
現代社會,伴隨著日益嚴重的全球性生態危機,人類逐漸認識到樹立科學、進步的生態文明意識對全球生態保護的重要作用。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教育觀念、選擇符合實際的教育策略,並輔之以有力的社會支持系統,對有效提升我們林生院學生的的生態文明水平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柒』 如何理解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面對我國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發展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增強生態危機意識,充分認識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緊迫性.
(一)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高級形態
人類社會文明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從人與自然關系看,原始文明是人類完全被動接受自然的階段,歷時百萬年,對自然沒有傷害;農業文明是人類開始對自然進行探索、初步開發的階段,歷時幾千年,對自然造成了一些傷害,但由於傷害程度小,多數情況下自然可以自行修復;工業文明是人類社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階段,歷時幾百年,對自然帶來傷害、損害、破壞,許多方面已經難以修復.
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超越工業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在對工業文明帶來嚴重生態安全進行深刻反思基礎上逐步形成和正在積極推動的一種文明形態,是人與自然和諧的社會形態.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創造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經濟奇跡,積累了巨大物質財富.但是,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指出的那樣,「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人類在創造和享受現代文明的同時...面對我國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發展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增強生態危機意識,充分認識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緊迫性.
(一)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高級形態
人類社會文明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從人與自然關系看,原始文明是人類完全被動接受自然的階段,歷時百萬年,對自然沒有傷害;農業文明是人類開始對自然進行探索、初步開發的階段,歷時幾千年,對自然造成了一些傷害,但由於傷害程度小,多數情況下自然可以自行修復;工業文明是人類社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階段,歷時幾百年,對自然帶來傷害、損害、破壞,許多方面已經難以修復.
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超越工業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在對工業文明帶來嚴重生態安全進行深刻反思基礎上逐步形成和正在積極推動的一種文明形態,是人與自然和諧的社會形態.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創造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經濟奇跡,積累了巨大物質財富.但是,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指出的那樣,「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人類在創造和享受現代文明的同時,也飽嘗了高增長帶來的苦果:能源緊張、資源短缺、生態退化、環境惡化、氣候變化、災害頻發.這些,促使人們重新思考人類與自然的關系,重新思考人類行為的准則.1962年美國學者出版《寂靜的春天》,1972年羅馬俱樂部發表《增長的極限》,1987年《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第一次提出可持續發展理念,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發布《里約宣言》和《21世紀議程》,正式提出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今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通過了《我們憧憬的未來》.
(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們黨對自然規律及人與自然關系再認識的重要成果
我們黨一直高度重視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與我們黨一貫倡導和追求的理念一脈相承的,是對我們黨關於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的新概括、再升華.上世紀80年代初,我們就把環境保護作為基本國策,「九五」計劃決定實施可持續戰略,「十五」計劃首次提出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的目標,黨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以及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思想,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十一五」規劃首次將能源消耗強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作為約束性指標,提出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黨的十七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等.
(三)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必然要求
盡管近年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重要進展,但經濟發展面臨越來越突出的資源環境制約,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要求越來越迫切.一是資源約束趨緊,我國石油的對外依存度上升到56.7%,重要礦產資源的對外依存度也在快速上升,多年平均缺水量536億立方米,2/3的城市缺水,110座城市嚴重缺水,耕地逼近18億畝紅線;二是環境污染嚴重,環境狀況總體惡化趨勢沒有根本遏制,一些重點流域水污染嚴重,部分城市灰霾天氣增多,環境群體性事件頻發;三是生態系統退化,全國水土流失面積占國土面積37%、沙化土地面積佔18%,90%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地面沉陷面積擴大,生態系統破壞帶來的自然災害頻發.這些問題的產生,一方面是因為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短缺、環境容量有限、生態脆弱,加之我國發展很快,發達國家幾百年逐步顯露的問題,在我國被壓縮到幾十年集中顯現.另一方面是我們的經濟發展方式沒有根本轉變,生態文明的理念沒有牢固樹立,生態不文明的做法還很普遍.從源頭上、從根本上跨過資源環境這道檻,不僅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還必須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捌』 結合實際談談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急用,謝謝!)
「生態文明」就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它以「生態平衡」為核心,以「代際公正」為原則,反對極端的人類中心主義,協調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包括:
控制人口增長,節約自然資源,防治環境污染,發展環保工業,實施循環經濟,生產綠色產品,建設生態文化、培養人們以「生態文明」為價值取向的生活方式。萬學金路公務員周劍指出,人類選擇「生態文明」,是基於對傳統工業化的反思,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新的突破,反映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向。中國作為後發國家,在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經濟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建設「生態文明」已是刻不容緩。中共十六大報告把建設生態良好的文明社會列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四大目標之一,提出要「促進人和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和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中共十七大首次把「生態文明」寫進黨的文件。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建設生態文明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它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相互促進,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文明的統一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