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生態10年

生態10年

發布時間: 2021-01-04 09:23:08

『壹』 滇池暫定10年內全面禁捕,禁捕對生態恢復有何重大意義

近日,昆明市滇池管理局發布《關於在滇池流域重點水域實施禁捕的通告》,自今年8月20日起,滇池及主要入湖河道將實施暫定10年的全面禁捕期,滇池流域生態保護工作由此掀開了新的一頁。

一、滇池是長江幹流金沙江流域的重點水體,10年時間的全面禁捕,不僅有利於滇池的水生動植物的繁衍生息,還有利於長江水域魚類等水生動植物的恢復調養。近年來雖然人們做到了不在魚類繁衍的時節捕魚,但是由於捕魚行業多種多樣,魚類繁衍的速度比不上人們捕魚的速度,導致了許多魚類面臨絕種的危險。因此滇池發布了10年禁捕的公告,給魚類一個休養生息的時間,也同時是給人類的子孫後代留下的寶貴的財富。

『貳』 長江、漢江武漢段實行10年禁捕,這對環境是好還是壞

實行禁止捕撈,對環境是有好的一面。首先禁止捕撈可以保護河流中魚類,保持水中魚類多樣性,給予魚類更多生存空間,避免魚類因此無法繁殖,導致數量急劇下降,甚至引發種類滅絕。過度的捕撈可能會導致水中含氧量過大,導致藻類生物繁衍剝奪了原本屬於魚類營養物質和氧氣,無法保持生態系統平衡。

比如節約資源拒絕用一次性產品,減少對環境污染要從多方面入手。這樣可以更有效減少生態環境污染,為保護環境做出貢獻。根據一些新聞報道,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我國環境問題是不容樂觀的,是需要我們重視的我們要嚴於律己從我做起,保護環境,每個人都有所應當責任,保護環境刻不容緩。

『叄』 如何完成一篇近十年生態美學的研究綜述

需要給你做嗎

『肆』 未來十年會是什麼樣的

未來的十年會是什麼樣子!轉
(2010-05-17 10:40:59)
轉載▼美國 雜談 分類: 談天說地

全球氣候變化是指全球氣候平均值和離差值兩者中的一個或兩者同時隨時間出現了統計意義上的顯著變化。

平均值的升降,表明氣候平均狀態的變化;離差值增大,表明氣候狀態不穩定性增加,氣候異常愈明顯。

氣候變化的影響據世界氣象組織宣布,剛剛過去的1998年至2007年是有記載以來最暖和的十年。沒有人知道氣候變化的影響在多大程度上才能算是「安全」,但我們卻清楚知道全球氣候變化為人類及生態系統帶來的災難:極端天氣、冰川消融、永久凍土層融化、珊瑚礁死亡、海平面上升、生態系統改變、旱澇災害增加、致命熱浪等等。現在,不再是科學家在預言著這些改變,從北極到赤道,人類已開始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下掙扎著求生存。

但這一切只不過是氣候變化的影響之序幕,我們正在經歷危險的氣候變化,升溫的車輪越轉越快。要阻止這場災難,我們必須馬上行動。

地球溫度上升導致喜馬拉雅等高山的冰川消融、對淡水資源形成長期隱患; ·海平面上升,上海、廣州等人口密集的沿海地區面臨咸潮破壞,甚至淹沒之災; ·凍土溶化,日益威脅當地居民生計和道路工程設施; ·熱浪、乾旱、暴雨、台風等極端天氣、氣候災害等越來越頻繁,導致當地居民生命財產損失加劇; ·糧食減產,千百萬人面臨飢餓威脅; ·每年,全球因氣候變化導致腹瀉、瘧疾、營養不良多發而死亡的人數高達15萬,主要發生在非洲及其它發展中國家。2020年,這個數字預期會增加一倍; ·珊瑚礁、紅樹林、極地、高山生態系統、熱帶雨林、草原、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受到嚴重的威脅,生物多樣性受損害。無論氣候變化的影響規模大小,貧困人群將受害最深。貧窮國家因沒有足夠的能力解決海平面上升、疾病傳播及農作物減產所帶來的問題,氣候變化的影響將比發達國家更為嚴重。

持續升溫若不加以阻止,數千年後,格陵蘭冰蓋會全部消失,全球海平面將隨之上升7米!

人類從未面對如此巨大的環境危機,如果我們再不立即採取行動,阻止全球變暖,氣候變化的影響將再也無法彌補。
在地質歷史上,地球的氣候發生過顯著的變化。一萬年前,最後一次冰河期結束,地球的氣候相對穩定在當前人類習以為常的狀態。地球的溫度是由太陽輻射照到地球表面的速率和吸熱後的地球將紅外輻射線散發到空間的速率決定的。從長期來看,地球從太陽吸收的能量必須同地球及大氣層向外散發的輻射能相平衡。大氣中的水蒸氣、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氣體,如甲烷、臭氧、氟利昂等,可以使太陽的短波輻射幾乎無衰減地通過,但卻可以吸收地球的長波輻射。因此,這類氣體有類似溫室的效應,被稱?quot;溫室氣體"。溫室氣體吸收長波輻射並再反射回地球,從而減少向外層空間的能量凈排放,大氣層和地球表面將變得熱起來,這就是"溫室效應"。大氣中能產生溫室效應的氣體已經發現近30種,其中二氧化碳起重要的作用,甲烷、氟利昂和氧化亞氮也起相當重要的作用(見表 2)。從長期氣候數據比較來看,在氣溫和二氧化碳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見圖 1)。目前國際社會所討論的氣候變化問題,主要是指溫室氣體增加產生的氣候變暖問題。

表 2 主要溫室氣體及其特徵
氣體 大氣中濃度(ppm) 年增長(%) 生存期(年) 溫室效應(CO2=1) 現有貢獻率(%) 主要來源
CO2 355 0.4 50-200 1 55 煤、石油、天然氣、森林砍伐
CFC 0.00085 2.2 50-102 3400-15000 24 發泡劑、氣溶膠、製冷劑、清冼劑
甲烷 1.714 0.8 12-17 11 15 濕地、稻田、化石、燃料、牲畜
NOX 0.31 0.25 120 270 6 化石燃料、化肥、森林砍伐
引自全球環境基金(GEF):Valuing the Global Environment,1998

本世紀以來所進行的一些科學觀測表明,大氣中各種溫室氣體的濃度都在增加。1750年之前,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基本維持在280ppm。工業革命後,隨著人類活動,特別是消耗的化石燃料(煤炭、石油等)的不斷增長和森林植被的大量破壞,人為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不斷增長,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逐漸上升,每年大約上升1.8ppm(約0.4%),到目前已上升到近360ppm。從測量結果來看,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增加部分約等於人為排放量的一半。按照政府間氣候變化小組(IPCC)的評估,在過去一個世紀里,全球表面平均溫度已經上升了0.3℃到0.6℃,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到25厘米。許多學者的預測表明,到下世紀中葉,世界能源消費的格局若不發生根本性變化,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將達到560ppm,地球平均溫度將有較大幅度的增加。政府間氣候變化小組1996年發表了新的評估報告,再次肯定了溫室氣體增加將導致全球氣候的變化。依據各種計算機模型的預測,如果二氧化碳濃度從工業革命前的280ppm增加到560ppm,全球平均溫度可能上升1.5℃到4℃。

圖 1 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和氣溫變化
[編輯本段]影響氣候變化的因素
自然界本身排放著各種溫室氣體,也在吸收或分解它們。在地球的長期演化過程中,大氣中溫室氣體的變化是很緩慢的,處於一種循環過程。碳循環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化學元素的自然循環過程,大氣和陸生植被,大氣和海洋表層植物及浮游生物每年都發生大量的碳交換。從天然森林來看,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排放基本是平衡的。人類活動極大地改變了土地利用形態,特別是工業革命後,大量森林植被迅速砍伐一空,化石燃料使用量也以驚人的速度增長,人為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相應不斷增加。從全球來看,從1975年到1995年,能源生產就增長了50%,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應有了巨大增長(見圖2-2)。迄今為止,發達國家消 耗了全世界所生產的大部分化石燃料,其二氧化碳累積排放量達到了驚人的水平,如到90年代初,美國累積排放量達到近1700億噸,歐盟達到近1200億噸,前蘇聯達到近1100億噸。目前,發達國家仍然是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主要排放國,美國是世界上頭號排放大國,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發展中國家的排放總量也在迅速增長,前蘇聯解體後,中國的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二,成為發達國家關注的一個國家。但從人均排放量和累計排放量而言,發展中國家還遠遠低於發達國家(見表 3)。

圖 2 1950-1995年全世界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碳排放量

表 3 15個排放二氧化碳最多的 序號國家二氧化碳排放量(百萬噸)人均排放量(噸)1美國488119.132中國26682.273俄羅斯210314.114日本10938.795德國87810.966印度7690.887烏克蘭61111.728英國5669.789加拿大41014.9910義大利4087.0311法國3626.3412波蘭3428.墨西哥3333.7714哈薩克29817.4815南非2907.29

世界資源所有:世界資源(World Resources)1996-97

人為的溫室氣體排放的未來趨勢,主要取決於人口增長、經濟增長、技術進步、能效提高、節能、各種能源相對價格等眾多因素的變化趨勢。幾個國際著名能源機構--國際能源局、美國能源部和世界能源理事會,根據經濟增長和能源需求的不同情景,提出了人為二氧化碳排放的各種可能趨勢。從這些情景和趨勢來看,在經濟增長平緩,對化石燃料使用沒有採取強有力的限制措施的情況下,到2010年化石燃料仍將佔世界商品能源的3/4左右,其消費量可能超過目前水平的35%,同能源使用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增長30-40%。發展中國家的能源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長相對較快,到2010年,可能要從90年代初的不足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3增加到近1/2,其中中國和印度要佔發展中國家排放量的一半左右。即便如此,發展中國家人均排放量和累積排放量仍低於發達國家。到下一世紀中葉,發達國家仍將是大氣中累積排放的二氧化碳的主要責任者。當然,如果世界各國採取更加適合環境要求的經濟和能源發展戰略,二氧化碳排放可能出現不同的前景(見表2-4)。

表 4 世界能源理事會預計的能源消費和 二氧化碳排放情況(1990-2020) 高增長(1990-2020)修改的參考方案(1990-2020)參考方案(1990-2020)強化生態保護(1990-2020)經濟年增長(%)經合組織國家/前蘇聯和中歐國家2.42.42.42.4發展中國家5.64.64.64.6世界能源需求的增加比例(%)98845430二氧化碳年排放量超過1990年的比(%)9373425 世界資源所等:世界資源(World Resources)1996-97
[編輯本段]氣候變化的影響和危害
近年來,世界各國出現了幾百年來歷史上最熱的天氣,厄爾尼諾現象也頻繁發生,給各國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發展中國家抗災能力弱,受害最為嚴重,發達國家也未能倖免於難,1995年芝加哥的熱浪引起500多人死亡,1993年美國一場颶風就造成400億美元的損失。80年代,保險業同氣候有關的索賠是140億美元,1990到1995年間就幾乎達500億美元。這些情況顯示出人類對氣候變化,特別是氣候變暖所導致的氣象災害的適應能力是相當弱的,需要採取行動防範。按現在的一些發展趨勢,科學家預測有可能出現的影響和危害有:

1.海平面上升

全世界大約有1/3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岸線60公里的范圍內,經濟發達,城市密集。全球氣候變暖導致的海洋水體膨脹和兩極冰雪融化,可能在2100年使海平面上升50厘米,危及全球沿海地區,特別是那些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河口和沿海低地。這些地區可能會遭受淹沒或海水人侵,海灘和海岸遭受侵蝕,土地惡化,海水倒灌和洪水加劇,港口受損,並影響沿海養殖業,破壞供排水系統。

2.影響農業和自然生態系統

隨著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和氣候變暖,可能會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延長生長季節,使世界一些地區更加適合農業耕作。但全球氣溫和降雨形態的迅速變化,也可能使世界許多地區的農業和自然生態系統無法適應或不能很快適應這種變化,使其遭受很大的破壞性影響,造成大范圍的森林植被破壞和農業災害。

3.加劇洪澇、乾旱及其他氣象災害

氣候變暖導致的氣候災害增多可能是一個更為突出的問題。全球平均氣溫略有上升,就可能帶來頻繁的氣候災害--過多的降雨、大范圍的乾旱和持續的高溫,造成大規模的災害損失。有的科學家根據氣候變化的歷史數據,推測氣候變暖可能破壞海洋環流,引發新的冰河期,給高緯度地區造成可怕的氣候災難。

4.影響人類健康

氣候變暖有可能加大疾病危險和死亡率,增加傳染病。高溫會給人類的循環系統增加負擔,熱浪會引起死亡率的增加。由昆蟲傳播的瘧疾及其他傳染病與溫度有很大的關系,隨著溫度升高,可能使許多國家瘧疾、淋巴腺絲蟲病、血吸蟲病、黑熱病、登革熱、腦炎增加或再次發生。在高緯度地區,這些疾病傳播的危險性可能會更大。

5.氣候變化及其對我國的影響

從中外專家的一些研究結果來看,總體上我國的變暖趨勢冬季將強於夏季;在北方和西部的溫暖地區以及沿海地區降雨量將會增加,長江、黃河等流域的洪水爆發頻率會更高;東南沿海地區台風和暴雨也將更為頻繁;春季和初夏許多地區乾旱加劇,乾熱風頻繁,土壤蒸發量上升。農業是受影響最嚴重的部門。溫度升高將延長生長期,減少霜凍,二氧化碳的"肥料效應"會增強光合作用,對農業產生有利影響;但土壤蒸發量上升,洪澇災害增多和海水侵蝕等也將造成農業減產。對草原畜牧業和漁業的影響總體上是不利的。海平面上升最嚴重的影響是增加了風暴潮和台風發生的頻率和強度,海水入侵和沿海侵蝕也將引起經濟和社會的巨大損失。

全球氣候系統非常復雜,影響氣候變化因素非常多,涉及太陽輻射、大氣構成、海洋、陸地和人類活動等諸多方面,對氣候變化趨勢,在科學認識上還存在不確定性,特別是對不同區域氣候的變化趨勢及其具體影響和危害,還無法作出比較准確的判斷。但從風險評價角度而言,大多數科學家斷言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一種巨大環境風險。
[編輯本段]控制氣候變化的國際行動和對策
為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和氣候變化危害,1992年聯合國環發大會通過《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提出到90年代未使發達國家溫室氣體的年排放量控制在1990年的水平。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開了締約國第二次大會,通過了《京都議定書》,規定了6種受控溫室氣體,明確了各發達國家削減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比例,並且允許發達國家之間採取聯合履約的行動。發展中國家溫室氣體的排放尚不受限制。

從當前溫室氣體產生的原因和人類掌握的科學技術手段來看,控制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的主要途徑是制定適當的能源發展戰略,逐步穩定和削減排放量,增加吸收量,並採取必要的適應氣候變化的措施。

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途徑主要是改變能源結構,控制化石燃料使用量,增加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提高發電和其他能源轉換部門的效率;提高工業生產部門的能源使用效率,降低單位產品能耗;提高建築採暖等民用能源效率;提高交通部門的能源效率;減少森林植被的破壞,控制水田和垃圾填埋場排放甲烷等,由此來控制和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

增加溫室氣體吸收的途徑主要有植樹造林和採用固碳技術,其中固碳技術指把燃燒氣體中的二氧化碳分離、回收,然後深海棄置和地下棄置,或者通過化學、物理以及生物方法固定。固碳技術的技術原理是清楚的,但能否成為實用技術還是未知數,

適應氣候變化的措施主要是培養新的農作物品種,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規劃和建設防止海岸侵蝕的工程等。

從各國政府可能採取的政策手段來看,一是實行直接控制,包括限制化石燃料的使用和溫室氣體的排放,限制砍伐森林;二是應用經濟手段,包括徵收污染稅費,實施排污權交易(包括各國之間的聯合履約),提供補助資金和開發援助;三是鼓勵公眾參與,包括向公眾提供信息,進行教育、培訓等。

從今後可供選擇的技術來看,主要有節能技術、生物能技術、二氧化碳固定技術等。面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發達國家己把開發節能和新型能源技術列為能源戰略的重點。到90年代,美國能源部已把開發高效能源技術和減排溫室氣體列為中心任務,致力於開發各種先進發電技術及其他面向21世紀的遠景能源技術。

『伍』 中國改革開放近十年的重大成就是什麼

科學技術創新要想適應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 就要在科學發展觀的引導下, 面向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主戰場, 積極探索中國生態環境保護、 資源開發和高效利用的新道路, 解決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其主攻方向在於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產業、低碳技術,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推動經濟建設又好又快發展。 中國近十年來的科技創新較充分地體現了這一思想。
第一、抓住國內經濟結構調整的機遇和挑戰, 以深入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為契機, 大力發展信息技術、 生物技術等戰略性、 基礎性和先導性技術, 加快培育和發展節能環保、 生物醫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大力發展生態經濟、 循環經濟、 低碳經濟, 用先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 調整產業結構,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構建符合低碳、 綠色發展要求的現代化產業化體系, 走一條低污染、 少消耗、 高效益的工業化道路。
第二, 大力開發稀有資源替代技術、 多功能技術, 推進潔凈煤技術、 復雜油氣開發技術等轉化應用技術, 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二次資源利用水平, 支撐資源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著力開發和利用風能、 太陽能、 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 使我國的能源結構向合理、 安全、清潔的方向發展。
第三, 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過程中環境問題的基本特徵, 深入研究和准確掌握區域 (全球)性自然環境重大問題和科學規律, 扎實推進污染治理和廢物可再生利用科學技術, 在治沙技術、 污水處理技術、 垃圾無害化處理技術等污染治理技術方面成效顯著; 積極推進生態治理科技產業化發展, 大力發展清潔生產技術、 低碳技術、 高效節能技術、 小流域生態治理技術,並將其應用於工農業生產過程, 為我國的經濟建設提供生態安全保障。
總之, 近十年來, 我國的科學技術創新為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 但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 面向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技術創新才剛剛開始, 還有待進一步發展。 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科學技術創新仍然任重而道遠。

『陸』 胡錦濤在2007年10月15日黨的十七大上的報告中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

(1)活動目的:進一步體會生命世界的多彩、神奇;明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要協調發展。
(2)「略」(合理即可)
(3)「略」(合理即可)
(4)「略」(合理即可)
(5)「略」(合理即可)

『柒』 近10年來中國發生的大事.!包括政治,軍事,經濟,(生態,市場,民生,科技,文化。。。)相關的事情,謝

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成功

2001年7月13日,在莫斯科召開了國際奧委會第112次全體會議,決定將2008年第29屆夏季奧運會的主辦權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北京。至此,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成功。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2001年11月10日,在卡達多哈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WTO)第四屆部長級會議通過了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法律文件。我國終於成為世貿組織新成員,這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具有歷史意義的一件大事,對新世紀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有著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萬眾一心 搞擊非典

2003年春,「非典」疫情在我國一些地區爆發,黨中央、國務院團結和帶領人國各族人民克服種種困難,奪取了搞擊非典的勝利。

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船飛行成功

2003年10月15日9時整,中國自主研製的「神州」五號載人飛船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國心中國「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發射升空。9時9分50秒,飛船准確進入預定軌道,將中國第一名宇航員楊利偉成功送上太空。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的圓滿成功,是中國航天發展史上上座新的里程碑,標志著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獨立自主地完整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之一。

青藏鐵路順利通車

青藏鐵路於2006年7月1日全線通車,中國人民終於實現了在「世界屋脊」通火車的世紀夢想。

抗震救災 眾志成城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汶川發生里氏8.0級特大地震,面對突如其來的嚴重自然災害,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在人展解放軍、武警部隊、人國人民和國際社會的大力支援下,廣大災區人展全力以赴抗震救災,不但戰勝了自然災害,而且鑄就了中國人民不屈的抗震救災精神。

成功舉辦2008年北京奧運會、殘奧會

2008年8月8日到24日及9月6日至17日,中國在北京成功舉辦了第29屆奧運會和殘奧會。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

我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七號載人飛船於2008年9月25日21點10分在甘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飛船運行期間,三位航天員中有一位出艙進行艙外活動,實現了中國航天員在中國航天史上的首次出艙活動,是我國空間技術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突破。

海峽兩岸實現「三通」

2008年12月15日,海峽兩岸海空直航及直接通郵的「大三通」全面啟動。

實現「三通」後,海峽兩岸將迎來大交流、大合作、大融合和大發展的嶄新局面。

『捌』 青海生態畜牧業建設十年有何收獲

畜牧業生產方式落後,草原嚴重超載,草原生態不斷惡化……十年前,地處青藏高原的青海省畜牧業發展遇到瓶頸,當地官方作出發展生態畜牧業決策。如今三江源頭生態不斷改善,牧民增收。

青海省農牧廳總畜牧師王會林說,股份制合作社最能將分散的牧民組織起來,也最能將牧民與合作社的利益聯結起來。

「雖然氂牛都進了『托牛所』,但是酥油、曲拉等奶製品家裡人照樣能吃到,自己經營小賣店,妻子也在縣城小學里做後勤服務工作,收入足夠(生活)了。」才仁多傑說,去年人均分紅是5273元(人民幣,下同)。

青海省農牧廳提供數據顯示,2017年青海省883個純牧業村實現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全覆蓋100個試點合作社社員人均收入10362元,比農牧民平均水平高1843元,高出21.63%。

青海省農牧廳副廳長馬清德介紹,目前青海有機認證草場面積6089萬畝,成為中國面積最大的有機畜產品生產基地;核減牲畜570萬羊單位,基本實現草畜平衡。

『玖』 生態學未來十年的發展趨勢會被看好嗎

環境保護是人類有意識地保護自然資源並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環境受到污染和破壞;對受到污染和破壞的環境必須做好綜合治理,以創造出適合於人類生活、工作的環境。環境保護是指人類為解決現實的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保障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而採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術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經濟的、宣傳教育的等。其內容主要有: (1)防治由生產和生活活動引起的環境污染,包括防治工業生產排放的「三廢」(廢水、廢氣、廢渣)、粉塵、放射性物質以及產生的雜訊、振動、惡臭和電磁微波輻射,交通運輸活動產生的有害氣體、液體、雜訊,海上船舶運輸排出的污染物,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學品,城鎮生活排放的煙塵、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 (2)防止由建設和開發活動引起的環境破壞,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鐵路、公路干線、大型港口碼頭、機場和大型工業項目等工程建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壞,農墾和圍湖造田活動、海上油田、海岸帶和沼澤地的開發、森林和礦產資源的開發對環境的破壞和影響,新工業區、新城鎮的設置和建設等對環境的破壞、污染和影響; (3)保護有特殊價值的自然環境,包括對珍稀物種及其生活環境、特殊的自然發展史遺跡、地質現象、地貌景觀等提供有效的保護。 另外,城鄉規劃,控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植樹造林、控制人口的增長和分布、合理配置生產力等,也都屬於環境保護的內容。環境保護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行動和主要任務之一。我國則把環境保護宣布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並制定和頒布了一系列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以保證這一基本國策的貫徹執行。 環境保護(簡稱環保)是由於工業發展導致環境污染問題過於嚴重,首先引起工業化國家的重視而產生的,利用國家法律法規和輿論宣傳而使全社會重視和處理污染問題。 1962年美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遜出版了一本名為《寂靜的春天》的書,書中闡釋了農葯殺蟲劑滴滴涕(DDT)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作用,由於該書的警示,美國政府開始對劇毒殺蟲劑問題進行調查,並於1970年成立了環境保護局,各州也相繼通過禁止生產和使用劇毒殺蟲劑的法律。該書被認為是20世紀環境生態學的標志性起點。 1972年6月5日至16日由聯合國發起,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第一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提出了著名的《人類環境宣言》,是環境保護事業正式引起世界各國政府重視的開端。中國政府也參加了這個會議。 我國的環境保護事業也是從1972年開始起步,北京市成立了官廳水庫保護辦公室,河北省成立了三廢處理辦公室共同研究處理位於官廳水庫畔屬於河北省的沙城農葯廠污染官廳水庫問題,導致中國頒布法律正式規定在全國范圍內禁止生產和使用滴滴涕。1973年成立國家建委下設的環境保護辦公室,後來改為有國務院直屬的部級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各省也相繼成立了環境保護局(廳)。並設立環保舉報熱線12369和網上12369中心接受群眾舉報環境污染事件。 政府的環境保護部門主要職責是執行各級議會(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控制污染物排放政策,鼓勵開發污染物排放控制技術以控制污染,保護和改善環境。 我國生態環境破壞狀況 一、物種滅絕。我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高等植物和野 生動物物種均佔世界的10%左右,基保約有200個特有屬。然而,環境污染和生 態破壞導致了動植物生境的破壞,物種數量急劇減少,有的物種已經滅絕。據統 計,我國高等植物大約有4600種處於瀕危或受威脅狀態,占高等植物的15%以 上,近50年來約有200種高等植物滅絕,平均每年滅絕4種;野生動物中約有 400種處於瀕危或受威脅狀態,近年來,非法捕獵、經營、倒賣、食用野生動物 的現象屢禁不止。廣東省吳川縣非法出售犀牛角,珠海活熊取膽等案件在國際上 造成了惡劣的影響。 二、植被破壞。森林是生態系統的重要支柱。一個良性生態系統要求森林覆 蓋率僅13.9%。盡管建國後開展了大規模植樹造林活動,但森林破壞仍很嚴重, 特別是用材林中可供採伐的成熟林和過熟林蓄積量已大幅度減少。同時,大量林 地被侵佔,1984~1991年全國年均達837萬畝,呈逐年上升趨勢,在很大程度 上抵消了植樹造林的成效。草原面臨嚴重退化,沙化、鹼化,加劇了草地水土流 失和風沙危害。 三、土地退化。我國是世界上土地沙漠化較為嚴重的國家,近十年來土地沙 漠化急劇發展,50~70年代年均沙化面積為1560平方公里,70~80年代年 均擴大到2100平方公里,總面積已達20.1平方公里。40年來初步治理了50多 萬平方公里,而目前水土流失面積已達179萬平方公里。我國的耕地退化問題也 十分突出。如原來土地肥沃的北大荒地帶,土壤的有機質已從原來的5%~8%下 降到1%~2%(理想值應不小於3%)。同時,由於農業生態系統失調,全國每年 因災害損毀的耕地約200萬畝。十大環禍患威脅人類 一、土壤遭到破壞 據參考消息報道,110個國家(共10億人)可耕地的肥沃程度在降低。在非洲、亞洲、 和拉丁美洲,由於森林植被的消失、耕地的過分開發和牧場的過度放牧,土壤剝蝕情 況十分嚴重。裸露的土地變得脆弱了,無法長期抵禦風雨的剝蝕。在有些地方,土壤 的年流失量可達每公頃100噸。 化肥和農葯過多使用,與空氣污染有關的有毒塵埃降落,泥漿到處噴灑,危險廢 料到處拋棄,所有這些都在對土地構成一般來是不可逆轉的污染。 二、氣候變化和能源浪費 溫室效應嚴重威脅著整個人類 據2500名有代表性的專家預計,海平面將升高, 許多人口稠密的地區(如孟加拉國、中國沿海地帶以及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的多數島嶼) 都將本水淹沒。氣溫的升高也將對農業和生態系統帶來嚴重影響。 據預計,1990-2010年,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能源消費將增加一倍,拉丁美洲的能 源消費將增加50%-70%。因此,西方和發展中國家之間應加強能源節約技術的轉讓進程。 我們特別應當採用經濟鼓勵手段,使工業家們開發改進工業資源利用效率的工藝技術。 三、生物的多樣性減少 由於城市化、農業發展、森林減少和環境污染,自然區域變得越來越小了,這就 導致了數以千計物種的滅絕。因為一些物種的絕跡會導致許多可被用於製造新葯品的 分子歸於消失,還會導致許多能有助於農作物戰勝惡劣氣候的基因歸於消失,甚至會 引起瘟疫。 四、森林面積減少 最近幾十年以來,熱帶地區國家森林面積減少的情況也十分嚴重。在1980-1990 年,世界上有1 .5億公頃森林消失了。按照目前這種森林面積減少的速度,40年以後, 一些東南亞國家就再也見不到一棵樹了。 五、淡水資源受到威脅 據專家估計,從下個世紀初開始,世界上將有四分之一的地方長期缺水。請記住, 我們不能造水,我們只能設法保護水。 六、化學污染 工業帶來的數百萬種化合物存在於空氣、土壤、水、植物、動物和人體中。即使 作為地球上最後的大型天然生態系統的冰蓋也受到污染。那些有機化合物、那些重 金屬、那些有毒產品,都集中存在於整個食物鏈中,並最終將威脅到動植物的健康, 引起癌症,導致土壤肥力減弱。 七、混亂的城市化 到本世紀末,世界上的大城市將達21個,大城市裡的生活條件將進一步惡化:擁 擠、水被污染、衛生條件差、無安全感---------- 這些大城市的無序擴大也損害到了自然區。因此,無限制的城市化應當被看作是 文明的新弊端。 八、海洋的過渡開發和沿海地帶被污染 由於過渡捕撈,海洋的漁業資源正在以令人可怕的速度減少。因此,許多靠攝取海 產品蛋白質為生的窮人面臨著飢餓的威脅。集中存在於魚肉種的重金屬和有機磷化合物 等物質有可能給食魚者的健康帶來嚴重的問題。 沿海地區受到了巨大的人口壓力。全世界有60%的人口擠在離大海不到100公里的地 方。這種人口擁擠狀態使常常很脆弱的這些地方失去了平衡。 九、空氣污染 多數大城市裡的空氣含有許多取暖、運輸和工廠生產帶來的污染物。這些污染物威脅 著數千萬市民的健康,導致許多人失去了生命。 十、極地臭氧層空洞 盡管人們已簽署了蒙特利爾協定書,但每年春天,在地球的兩個極地的上空仍再次 形成臭氧層空洞,北極的臭氧層損失20%到30%,南極的臭氧層損失50%以上。

『拾』 落幕與新生|下個10年,智能化拼的不是車機是生態

2020年汽車產業中,新勢力「概念股」的極速狂飆,華為、的深度入局,以及傳統巨頭正式開啟的全面數字化轉型,都明確指向了同一個事實:下個10年,汽車必將從冰冷的機器,進化為智能新物種。

高德地圖副總裁韋東曾表示,「互聯網科技公司所做的是授之於漁,而非授之於魚。車企必須為自己的車聯網設定屬性和調性。」水滴汽車認為,這句話說到了重點。如果車企不能為自己的智能網聯生態建立起明確的品牌特性,反而在轉型中迷失方向,那麼不排除隨著網聯化趨勢的加深,BAT等「供應商」會反客為主的可能。

文/殷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