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保村
Ⅰ 生態環境對農村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生態環境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也是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社會能夠不斷進步的基礎,內創造容一個有利於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良好生態環境,使祖國的山川更秀美,是新世紀我們一定要擔負起的艱巨任務,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農業能夠得到長足發展,其中加緊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功不可沒。但是,在新世紀,我國農業生態環境形勢還相當嚴峻,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仍然受到生態環境的嚴峻挑戰。
Ⅱ 什麼是農村生態環境保護
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是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改善區域環境質量的重要措施。隨專著重點屬流域和區域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工作的不斷深入,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任務越來越重。當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主要任務是:防治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污染,綜合整治鄉鎮環境,促進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維護農村重要自然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提高城鄉居民的生活環境質量,確保農村經濟社會的健康、持續發展。
Ⅲ 求關於農村生態環境方面的訪談,急急!
樓上的,不要因為是0分就不幫助樓主襖!
新華網河南頻道月12日訊 大河網-河南日報農村版報道:「全省農村環保工作正處在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正面臨著很多難得的機遇。」省環保廳廳長李慶瑞開門見山。
誠如李慶瑞所言,農村環保已經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兩年來,省委、省政府都把創建生態文明村列為向社會公開承諾的「十件實事」之一,意在通過典型示範,改善農村環境質量,提高農村生態文明水平。特別是去年,我省提出建設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的戰略目標,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規劃綱要的環評報告書已得到批復,農業大省的地位將進一步加強。在李慶瑞看來,這同時也對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改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保護農村生態環境,已逐漸成為社會各界的廣泛共識。近年來,人大、政協關於生態保護的提案和建議逐漸增多,農民群眾要求改善環境質量的呼聲日高,既有加強農村環境保護的強烈願望,也有對農產品品質的擔憂。一個小企業污染一條河,一個小礦毀壞一座山。據環保部統計,去年約40%的群眾來信、60%的群眾來訪反映的是農村地區污染問題。農業生態環境的質量直接決定著農產品的品質,農產品安全特別是糧食的安全問題,已被上升到國家安全的高度。
李慶瑞告訴記者,在全省環保部門的積極努力下,2008年全省農村環保亮點紛呈。面對各種困難,全省200個省級生態文明村的創建任務提前超額完成,全省40個重點養殖縣的218家規模化畜禽養殖企業,如期完成治理任務,其他方面也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績。面對農村環保缺乏機構和人員的現狀,漯河市積極進取,勇於探索,率先走出一條鄉鎮設環保專干、村級設環保監督員,推動環保工作入鄉進村的新道路,受到國家環保部的多次表揚。面對農村環保缺乏資金的現實,焦作、鄭州、洛陽等市主動想辦法,謀思路,不等不靠,積極協調政府和財政部門,在我省率先建立起「以獎代補」制度;面對農村環保缺少抓手的局面,信陽等市克服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局限,創立一套將生態村鎮創建與政府政績考核定量掛鉤的工作機制,極大地調動了基層政府領導開展生態建設的積極性,創建工作走在前面。
如何才能更好地推動農村環保工作上新台階?李慶瑞表示:「首先要創新工作理念,充分認識生態保護與農村環保工作的特性和特點。農村環保工作同時也是新農村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要站在新農村建設的大局中去思考環保工作,把新農村建設關於支農惠農的方針和思想融入環保工作中去。」
「我們理解廣大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對生態保護提出的更高要求。讓老百姓喝上干凈的水,呼吸清潔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品,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大的民生。」李慶瑞坦言,「這就要求我們下更大力氣,採取更有效的措施,切實改變農村環境污染現狀,轉變農村地區粗放的生產模式和落後的生活方式,促進農村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
Ⅳ :農村有那些環境問題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的發展狀況對國民經濟的影響舉足輕重,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及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和優先領域,它直接關繫到改革開放的成敗。農村局勢的穩定和如何搞好農業環境保護工作,如何防治農業環境污染,如何提高農民的環境意識,在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使農業生態環境由惡性循環走向良性循環,實現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的農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是關繫到農業能否持續發展,關繫到國計民生的一件大事。
農村環境是指以農村居民為中心的鄉村區范圍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和。它是農村居民生活和發展的基本條件,它實質是村民與自然的相互依賴的關系,農村環境問題指農村居民在從事農業、工業等生產過程中以及在日常生產中所造成的破壞農村生態環境或者污染農村環境的現象,農村環境破壞及污染不僅嚴重影響農村居民的生活和身體健康,而且直接制約農村工業農業生產的發展的後勁,因此必須保護農村環境,為農村社會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農用化學物質的污染:現代農業生產過程中使用越來越多的農葯、化肥、塑料薄膜等農用化學物質,這些農用化學物質的使用一方面使農業大幅度增產,經濟效益提高。另一方面也帶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破壞生態平衡、降低產品質量。
1、化肥污染:據統計,化肥在使用過程中浪費嚴重,約有70%逸失於環境中,造成對農業環境的污染,主要表現為幾個方面:一是部分化肥隨農業退水和地表經流進入河、湖、庫、塘污染了水體,造成了水體富養化。據監測,農村許多淺層地下水硝酸鹽氮、氨氮、亞硝酸鹽氮都嚴重超標其中還含有一些致癌物質,對人、動物都是威脅。二是不合理使用化肥,使土壤板結、地力下降。三是化肥中重金屬、無機鹽等有害成分,由於長期施用對農用環境造成影響,影響了植物品質。四是化肥不合理應用,還會造成大氣污染。氮素化肥淺施,撒施後往往造成氮的逸失,進入大氣,造成污染。二氧化碳肥的不正確使用,也會增加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強溫室效應,另外還會造成植物營養失衡,如植物徒長而造成病蟲大發生,引起污染。
2、農葯的污染:我國在1983年以前生產的農葯以高殘留的有機氯農葯為主,占總量的53%,由於農葯的利用率低於30%,所以70%以上的農葯散失於環境之中,使大氣、土壤、水體、農畜、水產品受到污染並通過食物鏈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另外,一些高毒農葯的施用在殺死害蟲的同時,也殺死、殺傷害蟲的天敵和其它益鳥,影響了生態平衡。同時害蟲對農葯產生了抗葯性,使農葯施用量越來越大,加重了農業環境污染,使其陷入惡性循環之中。大多數農葯以噴霧劑的形式噴灑於農作物上,只有10%黏附於作物上,而大部分噴灑於空氣中,並通過皮膚和眼睛粘膜表面接觸損害人體。再是通過呼吸系統吸入引起呼吸道疾病,嚴重的會導致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甚至致癌。田間施葯時部分農葯落入土中,附著在作物上的農葯也因風吹雨打滲入土中,大氣中農葯又降至土壤中,嚴重污染土壤。田地中農葯被灌溉水、雨水沖刷到江河湖海中,污染了水源。農葯的大量使用還會造成生態平衡失調、物種的多樣性減少,使農村本來就較脆弱的農業生態系統更加脆弱。
3、塑料薄膜污染:農膜的使用一方面給農業帶來明顯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給農田土壤帶來污染,被稱為「白色污染」。殘留在土壤中農膜,使土壤的通透性變差,另外地膜中有害物質的分解還會對農產品品質產生較大影響,由於大部分農膜使用非降解地膜,年復一年,日積月累,在地膜殘留嚴重的地方,農作物減產20-30%。這對農業發展來說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隱患。
4、空氣污染:以前,在農村每當農民收獲完小麥、玉米後剩下的桔稈就要焚燒掉,一方面焚燒後的灰分可當化肥,另一方面省去了清除的力氣。可是焚燒的濃煙不僅使行人煙眼流淚,而且給大氣造成了嚴重的污染。增加了二氧化硫和降塵的含量。利用秸稈氣化可解決這一難題,秸稈氣化技術的開發和研究,是國家科技部、農業部「八五」重點攻關項目,通過農作物秸稈缺氧燃燒,產出以含一氧化碳、甲烷為主要成份的可燃氣體,在稍高於常壓的狀態下,通過PVC管道送往千家萬戶,使用起來有些類似於城市的管道煤氣。
總之,農業污染防治勢在必行:①首先增強各級領導的可持續發展意識,是防治農業污染的前提和首要任務。大力向農民群眾普及農業科技知識,幫助他們了解農業發展的正確方向,使其正確合理施用化肥、農葯。掌握施用有機肥的新技術、新方法,為綜合防治農業的污染奠定基礎
②著力推進農業科技進步,採取新技術,大力推廣農業適用技術和機械化肥,深施測土配方施肥等農業技術是減少化肥流失,提高化肥利用率的有效措施,搞好農業科技示範,組織農業攻關。其次還要加強環境監測,將環境整治與扶貧工作緊密結合。科學制定規劃,堅決兌現政策,發揮政府的組織協調作用,切實加強農業污染的監管,執法力度,把農業環保工作納入法制化的軌道。
Ⅳ 農村地區環境如何保護
針對目前中國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存在的問題,結合農村環境保護的現實狀況,提出了健全與完善中國農村環境保護的建設性建議,以尋求處理農村環境污染現狀的對策。
1、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近況: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中國農村區域的經濟進步快速,在很大程度上把農村區域的經濟發展質量提高了,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但同時因為經濟發展對於資源能源的消耗相對大,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嚴重的農村生態環境污染,而通過20多年的不斷努力,中國的農村環保工作也獲得了相當的成就,開發建設了幾種綠色項目,並推動了農村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水平的提高,並且政府也持續加大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投資力度,國家經濟發展的重點投資領域已經包含了農村環保建設,對於農村環保科學技術的運用也愈來愈普遍。現在,明顯提高了農村生態環境的治理與控制能力,並得到了相對成熟的環境保護和治理經驗,對於進一步把農村經濟發展質量提高具備關鍵意義。但是,因為市場經濟發展快速,而中國有關環境保護方面的政策依然有必然的不足,從而造成農村的生態環境建設存在相對多的問題,對於這些問題,需要及時使用有效方法以讓環境污染減輕,推動提高環境質量,為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提供動力。
2、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問題:
農村生態環境保護體制、法制建設不健全:
中國一直存在城鄉二元構造,一些問題常常優先思考城市區域,在環境保護方面也是相同。中國農村在環境保護方面還沒有一部比較單獨的農村環境法律法規,與城市相對完善的環境保護監督管理比較,農村依然是空白。因為一直缺少環境污染的資金,造成中國嚴重缺少農村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
農業生產技術相對落後:
中國很多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相對低,不依照標准應用肥料與農葯的狀況相對常見,同時施葯施肥不夠完備的配套技術,不但導致浪費農用化學品,還對土壤與環境導致了污染,使農業生態環境持續變差。農村農膜帶來的污染導致破壞農田土壤構造,焚燒秸稈導致大氣污染,生活污水、垃圾與人畜糞便沒有通過處理直接入河導致河道水體污染嚴重。這些現象嚴重影響了農村的生態環境。
環保投入不足:
局部人對生態環境保護存在質疑,幾年來中國一始終沒有終止環保與治理污染的腳步,但怎樣會成效不大反而少量區域的生態環境質量愈來愈差,專家稱還是投入不足,不但是投入不健全的機制,更關鍵的是資金投入不夠。現在中國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基層政府投入不夠,缺少相關的資金保證,在研究相關的科學技術時缺少經費,監察生態環境保護人員薄弱的力量,最後造成工作能力不足,質量差,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成功展開被嚴重阻礙了。
人們對生態環境保護了解不足,環保意識低:
從中國全體的生態環境問題來看,一方保護、多方破壞的情況依舊嚴重,特別是基層農村,不斷降低的生態質量,污染源發展迅速,經常會出現自然災害與事故,關鍵因素就是農民缺少環保意識,在農業生產活動中太過強調自身利益,農葯化肥濫用,垃圾與廢棄物在生活中亂扔,很多鄉鎮企業亂砍濫伐,佔用耕地,加上落後的設備,工業廢水廢氣排放嚴重等,盡管城市人口有所改善環保意識,但實施行動效果還不是很好,總之提升中國人口環保意識特別急切而實際。
3、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對策措施:
建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
增強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領導與協調,進行年度和任期目標管理。依據現實狀況擬定農村環境質量評價指標系統與考核方法,展開鄉(鎮)環境質量考核,考核結果定期公布。鄉鎮環保機構要建設健全,配備環保專職人員及時傳達政策,反饋信息。對在農村環境保護中做出突出貢獻的企業與個人給予表彰與獎勵。
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發展循環經濟:
農村環境保護的目的經過農業產業化、規模化與發展循環經濟來達到。產業化、規模化能夠把小農作坊式的不經濟生產消除,施展規模優勢;同時還由於私人作坊大於收益的治污成本,治污的動力個人是沒有的,而經過產業化與規模化能夠發揮治污的規模優點。同時,農村生態旅遊業要大力發展,把原生態的環境作為一種無形的資本,也展現了循環經濟理念。經過農業產業化、規模化與發展循環經濟,農村的環境污染能夠獲得有效的治理,循環經濟治污成本還能夠降低,提升治污收益。
加強農村居民的環保意識:
對於農村居民,要增強其環保教育,加強農村居民的環保意識,環保教育理念政府要定期組織環保工作人員到每一個城鎮普遍宣傳,並把環保教育橫幅張貼在顯眼的地方,以加強人們的環保認知。同時還能夠展開定期的環保知識講座,持續加強人們對於農村垃圾的污染了解,保證對垃圾分類,並把有用的垃圾回收,從而持續增強本身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深入認識。另外,因為農村區域的地理部位差異想對大,並且地理氣候相對復雜,由此造成中國的農村生態環境污染治理相對復雜,對此,開發部門能夠深入到農村區域,對當地的環境污染狀況實施勘察與探究,並鼓勵當地農村居民就環境污染予以建議,以建設跟當地農村生態環境發展相符的需要生態系統。在這經過中,處於主動位置的農村居民,可以為自己生活環境的治理制定策略,這一定可以加強其責任意識,以持續加強居民的環保意識,更好的為農村生態環境污染做出貢獻。
增強對小城鎮生活污染治理的全面指導:
小城鎮生活污染整治一方面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關鍵內容,一方面又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完成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定要求。所以要依據小城鎮污染的現實狀況,全面增強對農村環保政策與技術上的指導,探究污染防治對策;小城鎮生活污染治理的規范並盡快擬定出台,推薦一批跟小城鎮現實相符的生活污水與生活垃圾解決技術,保證小城鎮生活污染治理工程的執行是:建得起、運行低費用、方便管理、解決效果好的優秀而又實用環境保護項目。
農村環境保護投入力度加大:
想要把農村環境的建設和保護工作做好,一定要憑借政策與資金的支持。政策要進一步優化,經費投入加大,踴躍拓展融資渠道,支持農村環境保護工作。依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對環保設施實施有償服務化應用管理,把農村環境整治做好;憑借外資和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力量,把環保資金投入渠道擴大,農村環境建設和保護工作做好;依照「誰污染誰付費、誰開發誰保護」的原則,清楚責任要求,把監管力度加大,保護好農村生態環境。
4、結語:
總之造福人類的偉大而艱巨的工程就是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只有環保意識提高、健全環保法律系統、環保投入增加、執法力度加大,才可以推進環保事業成功實施,讓我們大家的家園不斷、健康發展。
Ⅵ 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主要任務是什麼
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是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改善區域環境質量的重要措施。隨著重點流域和區域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工作的不斷深入,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任務越來越重。當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主要任務是:防治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污染,綜合整治鄉鎮環境,促進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維護農村重要自然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提高城鄉居民的生活環境質量,確保農村經濟社會的健康、持續發展。
各級環境保護部門要加大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工作力度,加強法規建沒,建立與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監督管理機制,重點流域和重點地區的面源污染和生態破壞得到控制,部分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生態經濟的發展能力有較大幅度提高,使全國一定數量的縣(市)建成國家生態示範區,初步實現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國家東部和中部地區要加大農村特別是城鎮、村莊環境綜合整治的力度,加強重點流域和區域污染物排放總量、面源污染和生態破壞的控制,努力做到生態環境質量與人民生活水平相適應,並通過生態示範區的建設,探索區域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西部地區要以西部開發的生態環境保護為重點,做好特殊生態功能區和資源開發區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監管,積極開展生態保護工作,為國家西部發展戰略奠定基礎。
Ⅶ 什麼叫生態文明村
我認為「生態文明村」可能是從「生態文明城市」這一概念演變而來的。
「生態文明」是指指人們在改造客觀物質世界的同時,以科學發展觀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與人的關系,不斷克服人類活動中的負面效應,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建設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總和。故,「生態文明城市」就是滿足以上條件的一座城市。
所以,「生態文明村」的意思也就自然明了。即是指自然環境優美,村容整潔,人與自然關系和諧,村裡的交通方便,村民們都有環保意意識,沒有大的生態環境問題,如環境污染等。
Ⅷ 生態文明村建設方案
一般農村主要存在的問題是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村內交通不暢。車流、人流量較大,村內水泥路面破損嚴重,更有甚者部分農村路面還未實施硬化;
二是衛生環境堪憂。工業及生活垃圾量大且無合理垃圾處理系統,垃圾隨意倒置現象較嚴重;
三是飲用水受污染。因缺乏科學排污設計,長期排放的垃圾和廢液等,對土壤及水源已造成較嚴重污染,飲水難的問題突出。
可以從以上的三個方面入手,從當地環境和當地農民的實際困難出發。大力加強治理。
你可以到潢川利民科技一對一根據你們當地的情況,專門定製生產適合你們當地情況的太陽能路燈。
Ⅸ 農村生態環境基礎設施
污水基本靠蒸發,垃圾基本靠風化」一些鄉鎮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形勢仍較為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