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理論
㈠ 生態系統理論的概述
盡管現代學習理論家班杜拉認為環境既影響著個體的發展,也受發展的個體的影響,回然而他仍然沒有答對個體發展的環境做出明確描述。布朗芬布倫納的生態系統理論對環境的影響做出了詳細分析。因為他承認生物因素和環境因素交互影響著人的發展,所以把這種理論描述為生物生態學理論可能更為准確 。
布朗芬布倫納認為,自然環境是人類發展的主要影響源,這一點往往被人為設計的實驗室里的研究發展的學者所忽視。他認為,環境(或自然生態)是「一組嵌套結構,每一個嵌套在下一個中,就像俄羅斯套娃一樣」。換句話說,發展的個體處在從直接環境(像家庭)到間接環境(像寬泛的文化)的幾個環境系統的中間或嵌套於其中(見圖1)。每一系統都與其他系統以及個體交互作用,影響著發展的許多重要方面。
布朗芬布倫納的理論缺失改變了發展學家思考兒童發展環境的方式。例如,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發展學家可能會檢驗兒童成長環境的某個方面的作用,並將兒童之間的所有差異都歸於環境在這個方面的差異。例如,兒童在認知、社會甚至生理上的不同都可能會歸咎於離婚對兒童的影響。有了布朗芬布倫納的理論,就可以思考許多可能影響兒童發展的不同水平和類型的環境效應 。
㈡ 生態整體理論的概念
也叫生態系統,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間內,生物與環境構成的統一整體,在這個統一整體中,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並在一定時期內處於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狀態。生態系統的范圍可大可小,相互交錯,最大的生態系統是生物圈;最為復雜的生態系統是熱帶雨林生態系統,人類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農田為主的人工生態系統中。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其中生產者為主要成分。不同的生態系統有: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分為湖泊生態系統、池塘生態系統、河流生態系統等)、農田生態系統、凍原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其中,無機環境是一個生態系統的基礎,其條件的好壞直接決定生態系統的復雜程度和其中生物群落的豐富度;生物群落反作用於無機環境,生物群落在生態系統中既在適應環境,也在改變著周邊環境的面貌,各種基礎物質將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緊密聯系在一起,而生物群落的初生演替甚至可以把一片荒涼的裸地變為水草豐美的綠洲。生態系統各個成分的緊密聯系,這使生態系統成為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機整體。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我們把這個整體叫生態系統。
㈢ 加大環境保護力度的理論依據
自然是人類之母,為人類的生存發展提供清潔的水、新鮮的空氣、充足的陽光、豐富的礦物質,是人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恩格斯早就說過:「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人民對良好生態環境的訴求日益迫切。黨的十八大站在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部署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四大任務,提出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更加自覺地珍愛自然,更加積極地保護生態,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生態文明建設貴陽實踐系列叢書之三《貴陽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以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為主題,以貴陽生態環境保護為主線,系統、全面、客觀地展現貴陽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的實踐與探索。全書共六章,採用總分總的布局,思路清晰、結構嚴謹、分析深入。第一章以尊重自然為主旨,立意深遠,認識自然規律,分析發展形勢與機遇,闡述貴陽生態環境成效,提出建設美麗貴陽。第二章到第五章圍繞「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充分闡述貴陽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的生動實踐。具體包括貴陽生態環境建設探索歷程、貴陽生態建設、貴陽污染防治、貴陽各區市縣生態環境建設案例集,內容詳實、具體。第六章總結了貴陽生態環境建設成效、經驗與啟示,提出「八大經驗」、「五大啟示」,具有廣泛借鑒意義。
該書在寫作中立足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緊緊把握貴陽實踐,既生動再現了貴陽生態文明建設的探索歷程,又科學總結了貴陽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功經驗,在謀篇布局、實踐總結和理論提升等方面都獨具匠心:
一是理論高度與實踐厚度的結合。該書站在黨的十八大生態文明戰略部署的高度,深刻把握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構建貴陽生態環境保護實踐的研究框架,運用生態環境承載力、生態環境敏感性、環境功能分區等理論分析貴陽生態環境本底,理論功底深厚、具備研究價值。同時,該書豐富展現了自2007年以來貴陽以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為總載體,以「三創一辦」為總抓手,採取最嚴厲措施縱深推進生態環境建設的實踐,資料詳實,內容豐厚,信息充分。
二是系統性與特色性的結合。該書系統性強,依據黨的十八大關於「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的工作部署,系統構建貴陽自然生態系統保護和環境保護的分析框架,專章論述貴陽自然生態系統保護,其研究內容被分解成編制生態功能區劃、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加快水利建設、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六節內容;同時,專章論述貴陽環境保護,從強化水污染防治、大氣污染防治、固體廢棄物污染防治、噪音污染防治、城市環境衛生、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六方面以六節內容展開。該書還以實踐案例選編的方式,生動、鮮活展現了貴陽各區市縣百舸爭流、百花齊放的生態環境保護局面,凸顯貴陽生態環境保護的區域特色。
三是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結合。該書在論證貴陽生態環境保護成效顯著方面,恰當運用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在定性分析方面,充分消化吸收貴陽生態環境保護相關文件、政策、法規、著作、文章、報道等資料,以案例、專欄、圖形、圖片等多種形式,圖文並茂、娓娓道來,充分展示貴陽生態環境保護具體實踐。在定量分析方面,引用貴陽市統計年鑒、環境公報等權威資料數據,以表格、圖形、文字的形式,科學嚴謹、言簡意賅、一目瞭然地客觀展現貴陽生態環境建設成效。該書恰如其分地運用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增加了內容的信息量、豐富度和可讀性。
四是歷史維度與現實維度的結合。該書凸顯歷史性與現實性的結合,探索了貴陽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生態環境保護歷程,梳理了自2007年以來貴陽各區市縣多個部門、各個層面、多方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具體實踐,在時間序列上縱向比較了貴陽近幾年來生態環境保護的做法與成效,可堪稱為「貴陽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的近現代史」;該書還突出實效性和新穎性,展現了貴陽生態環境保護的最新舉措與成效,如成立兩湖一庫、環保兩庭、生態文明委等等。
㈣ 生態學的五個原理是什麼
以下是生態學的五個原理。
1、物質循環再生原理。例如:無廢棄農業,沼氣利用。
2、物種多樣性原理。例如: 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
3、協調與平衡原理。例如: 三北防護林,沙漠防護林,需適應當地地區情況。
4、整體性原理。例如:人類與自然整體性,動物與自然整體性。
5、系統學和工程學原理。例如:稻田養魚養鴨,草原放牧。
㈤ 什麼叫做 生態系統理論
正確答案:D 解析:【D】考點:生態系統理論相關內容。
㈥ 生態系統的理論
1935年,英國生態學家,亞瑟·喬治·坦斯利爵士(Sir Arthur George Tansley)受丹麥植物學家尤金紐斯·瓦爾明(Eugenius Warming)的影響,明確提出生態系統的概念。認為:
「(原文)But the fundmental conception is, as it seems to me, the whole system (in the sense of physics), including not only the organism-complex, but also the while complex of physical factors forming what we call the enviriment, with which they form one physical system. ... These ecosystems, as we may call them, are of the most various kinds and sizes. They form one category of the multitudinous physical systems of the universe, which range from the universe as a whole down to the atom. (Tansley A G. The use and abuse of vegetational concepts and terms. Ecology, 1935,16(3):284-307.P 299)」(但是對我來講,基礎概念是整個系統(從物理學中的意義來說),包括了有機體的復雜組成,以及我們稱之為環境的物理要素的復雜組成,以這些復雜組成共同形成一個物理的系統。... 我們可以稱其為生態系統,這些生態系統具有最為多種的種類和大小。他們形成了宇宙中多種多樣的物理系統中的一種類型,而物理系統從宇宙整體到原子的范圍。)
坦斯利對生態系統的組成進行了深入的考察,為生態系統下了精確的定義。
1940年,美國生態學家R.L.林德曼(R.L.Lindeman)在對賽達伯格湖(Cedar Bog Lake)進行定量分析後發現了生態系統在能量流動上的基本特點:
·能量在生態系統中的傳遞不可逆轉
·能量傳遞的過程中逐級遞減,傳遞率為10%~20%
這也就是著名的林德曼定律。
㈦ 環境科學的主要理論是什麼
環境科學產生於20世紀60年代。它是一門研究人類環境質量及其保護和改善的專科學,既研究各種自然屬因素,也研究社會因素。它以生態學和地球化學為主要基礎理論,充分利用化學、生物學、物理學、地學、醫學、工程學等各領域的科學知識和技術,對人類活動引起的空氣、水、土地、生物等環境問題進行系統的研究。
隨著人類生產與生活對自然環境的影響,生物學、醫學、化學等眾多學科都擴大了研究范圍,因而產生了一些新的分支學科,如環境生物學、環境醫學、環境地質學、環境化學、生物地球化學、環境物理學、環境工程學等。環境科學逐步形成為一門獨立的綜合性學科。
自60年代以來,許多國家將環境科學作為自然科學領域里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科研力量,廣泛開展環境科學的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美國國家科學基金委員會將自然科學的基礎理論科學分為五類,其中一類就是環境科學。在學科分類上,美國環境科學包括地質地理、海洋學、大氣科學,重點是研究污染物質在生態系統中和環境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中的轉移、代謝、積累規律,以及污染物質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建立各種模擬實驗和教學模式,進行環境質量綜合評價。
㈧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生態文明建設包括四方面主要內容
生態文明作為一種獨立的文明形態,是一個具有豐富內涵的理論體系。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生態文明建設可以分為四方面的內容。
其一,生態意識文明。思想意識是要解決人們的世界觀、方法論與價值觀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是價值觀念與思維方式,它指導人們的行動。
其二,生態行為文明。生態文明不僅是一種思想和觀念,同時也是一種體現在社會行為中的過程。在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人類應該應用行為科學的理論指導自身的行為,協調人與自然以及人類自身的矛盾,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
其三,生態制度文明。生態制度,是指以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為中心,調整人與生態環境關系的制度規范的總稱。
其四,生態產業文明。生態產業文明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物質基礎,是指生態產業的建設,包括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旅遊業及環保產業。發展生態產業,改革生產方式,對現行的生產方式進行生態化改造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
(8)生態環境理論擴展閱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具有以下特徵:
一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原則,生態文明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行為准則,著重強調人與自然關系的協調程度和文明程度,重點在於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核心在於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協調發展。
二是體現新時代下的新理念新模式新制度:首先,價值觀念上實現從強調「征服自然」的人類中心主義向「保護自然」的生態系統觀轉變,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的生產方式和綠色、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四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護生態環境也是保障民生,改善生態環境也是改善民生。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㈨ 心理學中的生態系統理論是什麼主要是尤
生態系統理論(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是發展心理學的理論,是由俄裔美國心理學家尤.布朗芬布倫納(U Bronfenbrenner)提出的個體發展模型。強調發展個體嵌套於相互影響的一系列環境系統之中,在這些系統中,系統與個體相互作用並影響著個體發展。
通俗地說,他認為人的心理從小到大的發展是一個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和個體互相嵌套、互相匹配的成長過程。個體所處的自然與人文環境之間是一個有機的系統,與個體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一起決定著發展方向。布朗芬布倫納將生態系統的模型分成微系統、內部系統、外部系統、宏觀系統四層,他形像地比喻為「俄羅斯套娃」一般的嵌套關系。該理論是心理學與生態學、系統論等相結合的產物,之後也影響到健康心理學等其他分支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