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美特點
㈠ 硬質景觀設計是什麼,硬質景觀設計是什麼知識
就是城市中以遊憩、使用、觀賞為主要功能的場所內,道路環境、活動場所、景觀設施的設計。
------------------
硬質景觀(Hard Landscape)是英國人M.蓋奇(Michael Gage)和M.凡登堡(Maritz Vandenberg)在其著作《城市硬質景觀設計》中創造並首次提出的,意指相對於植物的軟質景觀而言。
即城市景觀分成以植物、水體等為主的軟質景觀和以人工材料處理的道路鋪裝、小品設施等為主的硬質景觀兩部分。王春沐對居住區硬質景觀的定義,認為城市硬質景觀即城市中以遊憩、使用、觀賞為主要功能的場所內,以道路環境、活動場所、景觀設施等為主的景觀。廣義上說,除了城市綠化、水體和建築物以外的有形物,都可認為是硬質景觀。其內容包括步行環境(含地面鋪裝、踏步、坡道、擋土牆、圍欄、欄桿、牆及屏障)、景觀設施(含照明、座椅、垃圾箱、雕塑小品、電話亭、信息標志、護柱、種植容器、自行車停車場)、活動場所(游樂場、休閑廣場、運動場)、車輛環境四大部分。
硬質景觀的分類
硬質景觀分類有很多種,如根據美學原則可分為點、線、面三種類型的硬質景觀[6];根據設計要素又可分為步行環境、車輛環境、街道小品三類[7]。還有根據硬質景觀使用用途分為類形成的道路、駁岸、鋪地、小品四類[8]。本文主要從硬質景觀的景觀功能出發,將其分為實用型、裝飾型和綜合功能型景觀三大類,再在此基礎上劃分。
1、實用型硬質景觀
實用型硬質景觀包括道路環境、活動場所和設施小品三類。其中,道路環境又由步行環境和車輛環境組成,主要包括人行道、游路、車行道、停車場等;活動場所包括游樂場、運動場、休閑廣場等;設施小品即照明燈具、休息座椅、亭子、公共停靠站、垃圾箱、電話亭、洗手池等。這類景觀是以應用功能為主而設計的,突出體現了硬質景觀使用功能強大、經久耐用等特點。
2、裝飾型硬質景觀
裝飾型硬質景觀以街道小品為主,又分為雕塑小品和園藝小品兩類。現代雕塑作品種類、材質、題材都十分廣泛,已經逐漸成為景觀設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園藝小品即園林綠化中的假山置石、景牆、花架、花盆等。這類景觀是以裝飾需要為主而設置的,都具有美化環境、賞心悅目的特點,體現了硬質景觀的美化功能。
3、綜合功能硬質景觀
一些硬質景觀同時具有實用性和裝飾性的特點。如設施小品中的燈具、洗手池、坐凳、亭子等,既具有使用功能,也具有美化裝飾作用;裝飾小品中的假山、花架、噴泉等,既是觀賞美景的對象,也是人們休憩遊玩的好去處。這類具有綜合功能硬質景觀設計正是體現了形式與功能的協調統一,在現代景觀設計中被廣泛應用。
-----------------------
硬質景觀的柔化設計
【摘 要】 回歸大自然是人們共同的呼聲和追求,園林景觀規劃設計強調生態理念,追求自然生態,人工模擬生態,創造生態環境已成為當今園林景觀設計應遵循的規律。然而這一規律的具體運用還多應用於園林大環境的宏觀構思與理念上,園林景觀物質要素的微觀設計上還不夠到位,尤其是硬質景觀的細部生態美追求上往往被忽視,著意要求通過對細部「生態美」的追求中,完成硬質景觀的柔化設計。
【關鍵詞】 硬質景觀 柔化設計 破牆透綠
1 硬質景觀「生態美」的柔化設計
1.1 理念
運用植物景觀材質:(1)邊緣界面的柔化,通過植物造景模糊邊界,同時賦予文化內涵來柔化。(2)特殊空間的垂直綠化與立體細化設計。
1.2 運用水的柔化與嫵媚營造生態美的空間
(1)霧森林氛圍營造,通過霧噴(人工造霧在陽光下),既有「虹」的生態美景觀,又有空氣負氧離子產生有保健效應。(2)擬水聯想,缺水地區或無水供應地段,用下沉式旱水池(藍色退暈透水廣場磚鋪砌)或蝴蝶瓦立砌模擬水的波紋,雨水可以下滲打造生態景觀美。(3)運用仿生模擬建材構築綠色生態建築。(4)水園「旱做」——植物造水波綠浪,鋪地起漣漪。
2 舉措——在生態美的追求中的「柔化設計",注入了細膩的情愫
2.1 道路、地坪、廣場的柔化設計
道路、地坪、廣場是供人們散步、活動、休閑的場所,又具有組織交流和分隔空間的功能。設計時在不影響景觀功能的前提下,適當改變其結構和面層裝飾材料,具有一定的生態柔化效果。
(1)結構:傳統混凝土結構的道路、地坪、廣場給予園林環境帶來較多的輻射熱,而且不滲水,又眩目刺眼。生態型道路、地坪、廣場的結構具有一定「呼吸」作用,其結構層是:素土夯實;碎石墊層;黃砂找平層;塊石面層,其最大的特點是:滲水、透氣、蒸發,能調節和改善小氣候,在陰濕環境中,面層塊石縫間能長出青苔和小草,給園林環境憑添了幾分生態氣氛。(2)面層:傳統人工硬質材料(釉面磚、陶瓷磚)構成的道路、地坪、廣場的面層,雖然具有一定的現代裝飾感,但缺乏自然韻味和生態理景情感,更缺少與人對話、交流、溝通的氛圍。生態型道路、地坪、廣場的面層應具有一定「原始」味道,散發自然氣息,其面層材料可選擇。
2.2 踏步的柔化設計
踏步是道路、地坪、廣場不同高程平台的銜接體和緩沖段,同時也是變換視點造景的要素。陳舊規整的混凝土踏步和硬質裝飾性較強的貼面磚踏步已逐漸被淘汰,生態型的踏步已正被廣泛採用。生態型踏步巧妙結合自然地形和地貌特徵,採用原始自然的鋪面材料,正被自然靈活地布置,創造出活潑自然幽靜的景觀效果。常見方法有:
(1)以整塊自然材料規則留有嵌草縫道構成的踏步:整體而自然,主要材料有天然花崗岩石塊、木塊、石板等,石塊縫隙填充青苔和墨綠,既通氣滲水,又自然美觀。
(2)以立面界定物和水平踏面鋪砌構成的踏步:豐富而多變,立面界定物的材質和色彩,柔化了踏步的存在。填充物的材質和特性,既滿足了踏步與道路、地坪、廣場在材料上的功能要求,又確保了踏步的通氣和雨水的下滲。
(3)擋牆的柔化設計:擋土牆除了擋土的實用作用外,還具有美化環境的造景功能。傳統習慣上的擋土牆一般採用內磚外面磚、或大理石裝飾,「牆」的感覺太強烈,呆板而缺乏生氣。生態型擋土牆在剖面構造和裝飾材料上的創新和開拓而賦予其生命活力和自然內涵。
(4)景牆的柔化設計:景牆在園林中具有組織空間和分隔空間作用,也是「破牆透綠」的載體。景牆的高度和通透度隨空間的大小和功能而定,而景牆的立面裝飾材料盡量選擇具有自然生態美感的裝飾材料進行柔化。
第一,磚(含預制混凝土砌塊)結構景牆:這類結構的景牆由於其結構的限定而表現出較強的人工味,在立面材料選擇上通過自然本色材料的展現,給人一種和諧的自然美、生態美。第二,木結構景牆:由於結構、材料的自然本色而被廣泛運用於園林環境中。這類結構的景牆在細部處理上有二種:①採用自然狀帶樹皮,即未經任何裝飾處理的杉木或棕櫚木,通過麻繩或銅絲固定,簡潔而富有野趣。②採用人工加工裝飾處理的杉木板或松木條,通過銅釘或不銹鋼螺絲固定,自然而富有情趣。第三,竹結構景牆:俗稱「竹籬笆」,既有傳統古典園林的特色,又不失古樸高雅的情調,這類結構的景牆造價經濟,施工簡潔而生動,自然而親切。
(5)停車場的柔化設計:停車場是園林綠地中大面積的硬地,主要滿足車輛的停放、調頭等。大面積的水泥場地雖然為停車提供了方便,但水泥場地的輻射熱及無遮蔭的環境為停放的車輛帶來許多弊端,如場地水的下滲問題、曝曬問題等。生態型停車場在滿足停車功能的前提下解決了下滲水問題、遮蔭問題。
第一,停車場的墊層結構:採用滲水墊層結構,即在素土夯實上鋪設:300mm的級配碎礫石層,在碎礫石層上鋪設50mm厚砂墊層,在砂墊層上鋪設面層磚。第二,停車場的面層:採用混凝土植草磚或工程塑料承重格,在磚或格的空隙處覆土種耐踏草種。塑料承重格由於材料的輕薄而草坪種植面積多,綠視效果好。第三,停車場的遮蔭:在不影響停車、調頭的前提下開設樹壇,種植樹冠有濃蔭大喬木。
(6)亭廊柔化設計:亭廊及花架在園林綠地中既是休息設施,又是園林主要的造景小品建築。為體現生態美,除了在結構材料上選用自然本色樸素的材料,如木材、石材、竹材等之外,更主要的是在立體造型上,將綠色藤本植物與亭廊花架結構有機揉合在一起,青藤墨枝柔化了亭廊花架硬的線條,紅花綠葉賦予了亭廊花架以生命活力。
園林硬質景觀中的柔化設計打造的生態美,不僅為我們的環境增添了生氣昂然的自然美,同時又提高了我們生活環境的生態質量,硬質景觀需要其固有的裝飾美,也需要生態美的柔化設計。
㈡ 現代居住去規矩的特點表現在
居住區環境設計是以建築外部空間為基礎,以追求室外空間的多功能完美結合,並充分滿足人們生活、工作中的物質和審美需求為目標的創造性的活動。本文的「居住區環境」是指供人們起居生活的居住環境。居住區環境設計在歷史上已被應用在宮廷建築和居住建築中,並留下了許多優秀的環境設計作品。隨著時代的變遷及社會的發展,一種開放的觀念和理論促使環境設計的內容和方法開始轉變,環境設計中的封閉形態設計方式逐漸變成了開放的空間設計方式,從單一性的視覺設計演變成了多因素、多層次、多方位的整體環境設計。
一、居住區環境設計的基本特徵
1、整體性 居住區環境設計是一種強調居住區環境整體效果的藝術,最重要的是把握對整體的居住區環境的創造。居住區環境是由多種建築的構件、材料、色彩及周圍的綠化、小品等各種要素整合形成。失去對居住區環境整體性效果的控制與把握,再美的形式都只是一些支離的局部。
2、多元性 將居住區環境中的人文、歷史、風情、地域、技術等多種元素與景觀環境相融合構成了居住區環境設計的多元性特徵。比如在上海這個大都市的居住環境中,既有當地風俗的建築里弄,又有歐洲風格的殖民地建築,還有古典風格、現代風格及田園風格的其他建築景觀,這種豐富的多元形態,包含了更多的內涵。只有多元性的城市居住區環境,才能讓整個城市的形態更為豐富多彩。
3、人文性 居住區環境設計的人文特徵表現在居住區環境應與使用者的文化層次、地區文化的特徵相適應,並滿足人們物質及精神的各種需求,只有如此才能形成一個充滿文化氛圍和人性情趣的環境空間。
4、藝術性 居住區環境設計的所有內容,都以滿足功能為基本要求。功能包含了「使用功能」和「觀賞功能」。居住區空間包含有形空間和無形空間兩部分。有形空間包含形體、材質、色彩等,它的藝術性特徵一般表現為環境中的對稱與均衡、對立與統一、比例與尺度、節奏與韻律等。而無形空間的藝術性特徵是指能給人帶來流暢、自然、舒適、協調等感受和各種精神需求。
5、科技性 居住區環境設計也具有工程技術性的特徵。空間組織手段的實現,需依賴技術手段,依靠對材料、工藝及各種技術的科學運用來實現的。目前,在居住區環境設計中高科技含量明顯的增加,如智能小區的管理系統、監控系統、網路系統、通訊技術等,層出不窮的新材料使居住區環境設計的內容在不斷充實與更新。
二、居住區環境設計的基本原則
1、以人為本,以建築為主體的原則 居住區環境設計是「以人為本」的設計。因此,首先要考慮滿足人在物質層面上對於實用和舒適程度的要求。所有附屬於建築的設施必須具備相應齊全的使用功能,並都應圍繞主體建築來考慮,它們的尺度、比例、色彩、質感、形體、風格等都應與主體建築相協調。
2、用綠化優化居住區環境的原則 居住區綠地有兩個功能,一是構建戶外生活空間,滿足各種休閑環境的需要;二是創造自然環境,利用各種環境設施建造優美的室外環境。居住區綠地布局應在總體規劃時統一考慮,公共綠地應考慮不同年齡居民的各種層次的需要,植物配置具有環境識別性,精品綠化應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3、用景觀小品點綴居住區環境的原則 居住區環境中的景觀小品色彩豐富、形態多姿,既滿足生活需要,又滿足審美需要。在布置上除符合使用要求外,還應遵循構圖的美學法則,以形成空間環境的趣味性。
4、利用高科技手段提升居住區環境設計水平的原則 在現代化的居住區環境設計中,高科技的含量越來越高。應利用智能化的管理與生活服務設施、安全監測與報警系統、現代通風裝置及新材料的運用等手段,提升居住區環境的整體設計水平。
5、注意保護自然生態的原則 生態保護的實施,一方面體現在遏止有害物質的使用,另一方面也體現在保護自然資源。要充分利用現有的山、水和植物來美化和調節生態環境。
優美的居住區環境是現代化城市景觀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城市文明的標志。現在,我國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同時對生活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居住區環境設計中,應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健全適宜於人類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居住區,同時給人提供一種富有生機的「生態美」,這也是中國古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在人居環境的設計營造過程中,要採用不同的美學手段和審美取向,結合地域文化、本土文化、社區文化,形成各具特色、風格迥異的居住區環境。
㈢ 生態美學的主要特點
生態美學,就是生態學和美學相應而形成的一門新型學科。生態學是研究生物(包括人類)與其生存環境相互關系的一門自然科學學科,美學是研究人與現實審美關系的一門哲學學科,然而這兩門學科在研究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相互關系的問題上卻找到了特殊的結合點。生態美學就生長在這個結合點上。
㈣ 關於園林樹木學的。怎樣容易的區分出棕櫚科植物請把他們各自容易看出的特徵說出來。
1.景觀特色
以棕櫚科植物營造植物景觀有其獨特的優點,在園林設計中採用的手法也比較靈活,或主題點景,或行列排植都十分自然,而它那挺拔、壯觀、清秀、瀟灑的風姿,與山、水、池、石、亭、台、廊、榭等配襯,均可構成十分雅緻的景色。傳統上將其種植在臨水處,如望江公園、九山公園種植蒲葵,迎風婆娑,落霞孤鶩,景色十分迷人。同時由於棕櫚植物的葉大型,使得每一片葉均具獨立的觀賞價值並極富感染力,而且棕櫚植物常不分枝,形成一種自然整形的樹冠。如加拿利海棗樹冠為圓球形;蒲葵為橢球形樹冠,此特徵是雙子葉植物、裸子植物所不具備的。雙子葉樹木的整形修剪多靠人工修剪來維持,雖然能體現個性的整形美以及群體的韻律美,但卻破壞了原有的自然美,裸子植物雖然有一定的自然整形,但樹冠絕大部分是單調的塔形或錐形。在利用棕櫚植物造景時,如能合理規劃、巧妙設計,則能達到自然美、生態美和藝術美的高度統一,讓觀賞者感受自然,超脫世俗。
2.棕櫚科植物在溫州園林中的配置手法
棕櫚科植物在溫州園林中常用的配置手法有孤植、列植、叢植、群植等。
2.1孤植
孤植適於姿態優美出眾的植物個體,一提到孤植,大家肯定會想到獨木成林的榕樹,殊不知棕櫚植物單干型的種類具有簡練的高度、自然整形的樹冠,也適於孤植。如加拿利海棗、伊拉克蜜棗、董棕等。董棕樹形美觀,葉片排列十分整齊,景山公園入口處綠地中孤植使用,雖還沒長成高大植株,仍透露出一種偉岸、霸氣。加拿利海棗莖干具有扁菱形葉痕,樹冠呈綠色球形,顯得蒼勁挺拔。溫州老年大學有一株加拿利海棗已有百年歷史,莖干高達十餘米,成為老年大學一道亮麗的風景。廣東等地園藝工人將加拿利海棗莖幹上下部分不統一處理,修剪成上粗下細,形成了這一獨特的景觀,讓人浮想聯翩,嘆為觀止。
2.2列植
列植主要用於道路或湖畔,在組織人流或引導人們走向的同時,盡顯棕櫚景觀特色。適合列植的有蒲葵、皇後葵、銀海棗等。在中山公園音樂台東側園路旁,江濱路等地均列植蒲葵,世紀廣場則列植幾排銀海棗,形成雄偉壯觀的氣勢。在維多利亞大酒店、奧林匹克大酒店等一些大型的賓館、酒店入口處列植皇後葵,即遮掩建築物生硬的直線條和稜角,又起到了柔化的作用,使主體建築顯得典雅與寧靜,給人帶來美景與歡愉。
2.3叢植
叢植是以三株以上同種或幾種樹木組合在一起的種植方式。叢植既要表現群體美又要兼顧單株的個體美,一般以同種不同株高叢植,在飛霞北路花壇,種上幾株皇後葵,樹下種植紫葉小檗和馬蹄金草坪,整個花壇色彩豐富,而皇後葵葉片披垂碧綠,隨風招展,觀賞效果極佳。馬鞍池公園北大門大面積高羊茅草坪上種植皇後葵,三五成群,再配以修剪成大球形的小葉女貞,散點置石,形成高低錯落,顧盼生情,富有詩情畫意的園林景觀。
2.4群植
群植是由不同種類組成的群體的群體美。在巽山山腳一塊兩千平方米左右的開放式綠地上,種植有多種棕櫚科植物,以5—6米高的銀海棗為主幹樹種,下種植2米高左右的加拿利海棗、華盛頓棕櫚和1米高左右高的布迪椰子,空曠點綴幾組株型優美的風尾蘭、亮紅的小蚌蘭以及與環境協調的湖石,不僅景觀層次豐富,而且形成一種濃厚的熱帶風光。
由於棕櫚植物獨特的景觀效果,應當避免與其他雙子葉闊葉樹種混植,否則難以表現棕櫚科植物個體美,更應避免與針葉樹種混種,因為兩者分別代表了熱帶和溫帶兩種不同的景觀。在溫州一處綠地,有一大塊草坪上種有許多棕櫚科植物,一派熱帶風光,然而美中不足是中間夾種了幾株白蘭花,雖然白蘭花也是熱帶樹種,但由於它是闊葉樹種,在葉形、質感上與棕櫚科植物風格完全不同,顯得不倫不類。
3.適宜在溫州種植的棕櫚科植物
近幾年來,由於園林綠化事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棕櫚植物被引入和栽培,在規劃設計時,首先應考慮所選用的棕櫚植物的生態條件能否被滿足,溫度是最應注意的因素,有時必須考慮小氣候的差異。棕櫚、蒲葵、加拿利海棗、伊拉克蜜棗等樹種在溫州種植已有數十年以上,引種成功的還有華盛頓棕櫚、銀海棗、布迪椰子、董棕、長穗魚尾葵、短穗魚尾葵、皇後葵、棕竹、美麗針葵等。其中華盛頓棕櫚能耐零下十二度的低溫,布迪椰子在零下二十二度也安然無恙。在一些歐式建築的朝陽位置種散尾葵、假檳欖等,由於小氣候條件也能在室外安全過冬。短穗魚尾葵較長穗魚尾葵不耐寒,要因地制宜進行種植。
總之,目前越來越多的人們喜歡引種棕櫚科植物,這就需要我們園林工作者充分考慮棕櫚科植物的生態習性、觀賞特點和配置手法,不斷探索、不斷總結經驗,讓棕櫚科植物在我省適宜的土地上大放異彩。
㈤ 張昌平的主要觀點
要為百姓富生態美履職盡責
記者就政協如何發揮自身特點優勢,為實現「百姓富」與「生態美」的目標作出積極貢獻,采訪了全國政協委員、福建省政協主席張昌平。
記者:如何認識並發揮好人民政協在「百姓富」中的重要作用?
張昌平:實現「百姓富」,讓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是我們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目的所在,也是人民政協履職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福建省委書記尤權同志來閩工作後,深入基層,廣納賢言,提出了「百姓富」、「生態美」的戰略取向。政協在服務「百姓富」上,有自身的特點和優勢,作為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我們可以通過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履職形式,在合理配置資源、科學實施重大民生項目布局建設,以及促進各級政府把更多的資源合理投向民生項目等方面,發揮政協獨特的作用。
我們可以通過提案、視察、專題調研、反映社情民意等多種履職方式,在各項富民政策的制定、落實和進一步完善中,發揮參謀、促進和監督作用。
政協在「百姓富」上能夠發揮多大的作用,關鍵在於服務能否服務到百姓所需上,參謀能否參謀到政府所急上,監督能否監督到政策所失上。
記者:黨的十八大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進一步昭示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志和決心,政協在實現「生態美」上應當如何有效作為?
張昌平:「生態美」和我們前面說的「百姓富」是有機統一的,它們共同構織了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兩者不能偏廢、不容割裂。光「富」不「美」,那是掠奪式發展,禍貽子孫;光「美」不「富」,也談不上是科學發展。福建山清水秀、天藍海碧,生態環境優美,十多年來,在全省GDP保持年均增長12.6%、財政收入翻了兩番的同時,生態省建設取得積極成效,森林覆蓋率持續保持全國第一,成為全國唯一的保持水、大氣、生態環境均優的省份。這是大自然的恩賜,是全省人民長期共同維護的成果,也是全省人民應當共享的最大的綠色福利。
福建省政協在推動實現「生態美」上有著與「百姓富」相同的優勢和特點,我們要把兩者在履職中緊密結合起來,圍繞支持福建深入實施生態省戰略加快建設生態文明示範區等重要課題,廣泛開展視察調研;圍繞環境保護、節能降耗等,有效開展民主監督,為把福建建設成為全國生態文明示範區,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作出政協應有的貢獻。
㈥ 長白山的景觀是怎樣形成的它有什麼特點470作文
美麗的長白山坐落在我國東北部的吉林省,東靠朝鮮,是中朝邊境地區。那裡神秘而又壯美的天池,帶給我無限的遐想;那裡高低起伏的山巒,讓我心曠神怡;那裡的「天然的氧吧」峽谷浮石林,留給我一份清新和暢快;那裡冰涼而純潔的泉水,讓我頓時感覺精神煥發……7月28日我踏上了這愉快難忘的長白之旅。
7月28日晚,爸爸媽媽和姥姥帶著我坐飛機直達長白山。一下飛機,一股清涼的氣息撲面而來,與青島的潮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不由得打了個冷戰,媽媽立刻為我加了衣服。坐到車上,放眼望去,都是成片成片的森林,只有一兩條小路穿插在裡面,空氣十分新鮮。導游介紹說,這里的公路經常會有野生動物出沒,像野豬、野雞、松鼠、各種鹿、狐狸、野狼、蛇等等。所以這里會有很多提示牌「野生動物出沒,請注意避讓。」一提到動物,我可就來了興致,一直盯著窗外看,想要看看到底有沒有動物,突然我看見路邊的草叢里卧著一隻尾巴蓬鬆的小狐狸,正在酣睡,我就叫媽媽:「媽媽!媽媽!你看,有隻小狐狸!」可惜車開的太快,霎時間就遠離了那隻小狐狸。很快就到了入住的酒店,我帶著這份美好,進入了甜美的夢鄉,期待著明天的旅程。
29日7點,我們便動身趕往長白山,一路上小雨淅淅瀝瀝。我們去的第一個景點是峽谷浮石林。據導游介紹,峽谷浮石林是以秀、奇、險、幽而著稱,它集奇峰、怪石、暗河、湧泉、綠樹、奇花、異草和原始美、生態美、自然美於一體。峽谷里怪石林立,奇景疊出,令人嘆為觀止。
我們沿著木棧道進入浮石林,一片誘人的綠色映入眼簾,高大的樺樹林矗立在我的周圍,生命的色彩讓我大飽眼福,清新的空氣撲鼻而來,讓我們神清氣爽,這不就是一個天然的大氧吧嗎?
走著走著,我們就來到了浮石林區。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個巨大的灰色石塊。這些石塊有的像影壁,正在放映電影;有的像大詞人納蘭性德,正手捧經書眺望遠方;還有的像莊重的猴王,正在指揮下面的猴孫……快到出口,我們到全景台一覽,千姿百態的浮石盡收眼底,它們奇景迭出,真是百聞不如一見啊!
觀完浮石林,我們又來到冰水泉。「冰水泉是由大大小小的泉眼組成,它們在林間的石縫中噴涌,終年不斷。水流湍急而潔凈,可以喝,而且含有非常多的礦物質,對人體很好。流下去的水在下面的台階上形成天然的小瀑布。在美人松和白樺的混交林中,聽泉石上,清涼而愜意。冰水泉在低處匯成清溪,溪邊的蕨類長勢極好,如同聲帶的羊齒植物……」在導游的介紹中我們到了冰水泉景區,剛走進去,就聽到了潺潺的水聲,它一點一點變大,最後看到了它的真容,和導游介紹的一樣,在石頭縫里流出的清澈見底的泉水。我先洗了一下手,有刺骨的寒意。接著,我用我的小杯子接了一杯水,嘗了嘗,好涼啊!彷彿要把牙齒冰壞似的。我把它拿回賓館,燒開了喝,味道好極了,甜甜的,比我們的嶗山礦泉水還要甜。我帶著滿滿一瓶的水和滿滿的快樂離開了這美麗的地方。
離開冰水泉,期待已久的長白山就近在咫尺了,我們要到山頂上去尋覓那神秘的天池。我們換乘長白山專門的盤山車,沿著彎彎曲曲的山路一直往上,在山腳下,樹木高大挺拔,越往上走樹木越矮,到半山腰的時候,我們印象中高大的白樺樹也變得彎彎曲曲,七歪八扭,變得矮小了,再往上走,隨處可見的是那因火山噴發而形成的火山石,而不是那些樹木了,在快到山頂的時候看到了一小片黃綠色的小草,在山頂就看不到草了,但是,還有幾叢無名小花,堅強的開放在山頂之上。從山頂往下看,不同區域的花草樹木,好像一條條分界線。
我們上來時天氣還不錯,藍天白雲,可漂亮了。我和媽媽就拿起相機,「咔嚓咔嚓」照相。但是天有不測風雲,到了山頂又起霧了,原本的艷陽天,頓時變成了烏雲密布的天氣。我們都嘆了口氣,說:「唉,今天怕是看不上了,上來的時候天氣那麼好,誰知道現在又起霧了。」我們懷著試探的心情往天池走,路上就聽見上面的人驚呼,我想,一定是看到天池了!我靈敏的穿過人群,擠到鐵鏈旁邊,哇!我一聲驚呼。雖然有些地方還被濃濃的霧掩蓋,但還是很漂亮。我就拿起我手中的相機,「咔嚓,咔嚓」照了相,並且急忙叫媽媽。我說:「媽媽,我看到天池了!」媽媽奔上來也一聲驚呼。
等我們拍完照,准備要走的時候,只聽到山上的人又一次驚呼,啊!媽媽拉著我又一次沖上去,映在我眼簾里的是,寶藍色的湖水,湛藍的天,潔白的雲……令人心曠神怡。我不禁驚呼起來,沉浸在這美麗的景色之中了。突然想到,哎呀,時間。導游讓我們11:30往山下走,我們竟忘了,現在都11:45了。這我們才急著往下跑。
我們一路飛奔趕乘下山的車。天池離我越來越遠,可是天池的美卻停留在我腦海中,久久不能散去。
乘上環保車,我們要趕往長白山裡最後一個景點長白山瀑布了。我們倒是是大飽眼福了,可是嘴巴還閑著呢,導游告訴我們,不急,長白山瀑布里就有溫泉群,有溫泉煮蛋,玉米,香腸。這下我可來勁了,到中午了,肚子也餓了,所以我盼的不是瀑布,而是美味的溫泉雞蛋。我一路幻想來到了長白山瀑布。到了景區,往裡走就是瀑布的所在地了,瀑布不大,但是很高,很陡,是流淌在山上的,我們無法靠近,所以只能遠觀。我看了一會之後,就想起了溫泉雞蛋,我就讓媽媽買,我們到了店鋪,看到有好多泉眼,往外冒熱氣騰騰的溫泉水,幾位工作人員正在不停的攪著美味的食物。我迫不及待的要嘗嘗溫泉煮的東西,就急忙讓媽媽買了雞蛋,和玉米。在行駛過程中聽導游介紹,溫泉煮蛋和平常咱們在家裡煮雞蛋大相庭徑,在家煮雞蛋是雞蛋清先熟,而溫泉雞蛋是雞蛋黃先熟,雞蛋吃起來還有點淡淡的硫磺味。我一嘗,果然,好好吃哦!我帶著這幾個溫泉雞蛋和溫泉玉米離開了長白山瀑布。
一天的時間竟在不知不覺中度過,回酒店的途中,我腦海里還回放著今天游覽的景色,充滿綠色的浮石林、泉水叮咚的冰水泉、一山出現的四季景色、美的令人咂舌的天池、美味可口的溫泉雞蛋……這些都在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我留戀這個地方。美麗的長白山,有時間我會再來的
㈦ 簡要總結開闊地(園地)、主幹道、建築物和水岸等場地環境特性和適生植物的特點
1.公共綠地綠化 公共綠地是維護城區生態平衡重要的基地,又是城區景觀重要的組成部分,其最主要的形式是公園。公園綠化建設應以喬木片林的營建為主體,人工美與自然生態美相結合的方式。綠化用地應占公園總面積70%以上,綠化材料以鄉土喬、灌、木為主,喬、灌、草結合,營造能體現生物多樣性和地方特色的城市森林。綜合性公園以創造優美的綠色自然環境為基本任務,採用各種植物和草坪覆蓋地面,起到防塵、防噪、防風、改善局部小氣候等作用。其樹種選擇以鄉土樹種為主,以馴化後生長穩定的外地珍貴樹種為輔。游樂公園綠化重點以降低夏季高溫輻射與二次揚塵為主,其綠地面積指標為65%、綠化覆蓋率為25%。綠化樹種、庇蔭樹種宜選擇落葉、樹冠較稀疏樹種,,按照植物生態與造景相結合的原則進行植物配置,喬、灌、草結合,常綠與落葉結合、萌生與陰生樹種結合。骨幹樹種:桂花、茶花、梅花、棕櫚、廣玉蘭、銀杏、櫸樹、樟樹、厚皮香、雪松等。 2.街道綠地綠化 城市街道綠化的主要功能是庇蔭、濾塵、減弱雜訊、改善道路沿線的環境質量和美化城市。以喬木為主,喬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結合的道路,防護效果最佳,地面覆蓋最好,景觀層次豐富,能很好地發揮其功能作用。市區的幹道、快車道、慢車道和人行道應當用由喬木、灌木和草皮組成的綠帶分隔,這樣能有效地減隔雜訊、減輕塵埃和有害氣體污染。對車輛和行人兩用的道路,要盡可能用樹冠茂密的喬木把上空蔭蔽起來,但行車道上空不應被樹冠全部覆蓋,否則彼此銜接的樹冠將形成綠色隧道,飄塵和廢氣會被封閉在隧道內而不易擴散,必須在車行道中央留下天窗。城區道路樹種應選擇抗污降污能力強、樹冠濃郁、樹形美觀、耐碰撞、抗風力強、無花粉花絮污染的鄉土常綠闊葉喬木為主,篩選經過實踐檢驗的具有上述性能的外來樹種為輔,以常州自然生態中最具代表性的3~5個鄉土樹種,如木棉、大葉榕、細葉榕、樟樹等為城市的基調樹種進行合理配置。 3.居住區綠化 居住區植物的選擇與配置應該給居民提供休息、遮蔭和地面活動等多方面的條件、應有利於居住環境盡快形成面貌。選用易於生長、易於管理、耐旱、耐陰的鄉土樹種,如八角金盤、桃葉珊瑚等。以綠色為主色調,適量配置各類觀花觀葉植物如石榴、迎春、紫玉蘭、木槿等。宜常綠與落葉相結合、速生與慢生相結合;喬灌木、地被、草皮相結合;孤植、叢植相結合,構成多層次的復合結構。還可選用具有不同香味的植物給人以獨特的嗅覺感受,如廣玉蘭、桂花等。 4.城郊綠化 道路防護林帶綠化應根據不同路段的立地條件選擇相適應的樹種,採用近自然的植物生態群落配置方式。宜選擇樹干直、分枝點較高(一般2.5m以上)、樹形美觀、觀賞性強的鄉土樹種和深根性抗風力強的樹種,避免選擇易受病蟲害危害的樹種。道路兩側樹木應能吸塵減噪,吸收硫化氫、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骨幹樹種:水杉、烏桕、喜樹、紅花紫荊、夾竹桃等。 5、綠化中滲透城市文化特色 每個城市,但也有自己的人文歷史,每種樹木代表了一定的植被文化和地域風情,可以用這些樹種作為貫穿綠地的線索,體現城市的綠化特色。 總之,在城鎮綠化建設中,進行城鎮綠化植物選擇與配置時應考慮多方面的因素,以環境生態要求、審美觀賞和遊憩功能為指導,以營造一個主題明確、生態協調、構圖優美、主次分明、對比鮮明、花葉並茂、層次豐富、結構合理、四季有景、景觀獨特的城鎮綠化景觀為目標,以發揮城鎮綠化植物最大的景觀效益和生態效益為目的,以鄉土綠化樹種為主,適當引進一些觀賞價值較高的外來樹種,合理地配置城鎮綠化植物,構建、創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園林景觀,真正體現出城鎮綠化的生態功能和遊憩功能,對於建設現代化生態園林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㈧ 明清園有什麼特色好看嗎
明清時期是中國古代建築體系的最後一個發展階段。這一時期,中國古代建築雖然在單體建築的技術和造型上日趨定型,但在建築群體組合、空間氛圍的創造上,卻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明清建築的最大成就是在園林領域。明代的江南私家園林和清代的北方皇家園林都是最具藝術性的古代建築群。中國歷代都建有大量宮殿,但只有明清的宮殿——北京故宮、沈陽故宮得以保存至今,成為中華文化的無價之寶。現存的古城市和南北方民居也基本建於這一時期。明清北京城、明南京城是明清城市最傑出的代表。北京的四合院和江浙一帶的民居則是中國民居最成功的典範。壇廟和帝王陵墓都是古代重要的建築,目前北京依然較完整的保留有明清兩代祭祀天地、社稷和帝王祖先的國家最高級別壇廟。其中最傑出的代表是北京天壇,至今仍以其溝通天地的神妙藝術打動人心。明代帝陵在繼承前代形制的基礎上自成一格,清代基本上繼承了明代制度。明十三陵是明清帝陵中藝術成就最為突出者。
以往的建築歷史研究者,常常因明清時期單體建築藝術性的下降而貶低明清建築。實際上,明清建築不僅在創造群體空間的藝術性上取得了突出成就,而且在建築技術上也取得了進步。明清建築突出了梁、柱、檁的直接結合,減少了斗拱這個中間層次的作用。這不僅簡化了結構,還節省了大量木材,從而達到了以更少的材料取得更大建築空間的效果。明清建築還大量使用磚石,促進了磚石結構的發展。其間,中國普遍出現的無梁殿就是這種進步的具體體現。
總之,明清時期的建築藝術並非一味地走下坡路,它彷彿是即將消失在地平線上的夕陽,依然光華四射。
明清建築
元朝嚴酷的統治終被推翻,中國又恢復了漢人掌權。但一心想恢復漢唐雄威的明朝皇帝並沒有給中國帶來另一次輝煌——封建制度沒落的頹勢已無法挽回。在明朝,中央集權發展到極點,宰相被廢除,皇帝成為官僚之長。特務政治也發展到極至,東西廠、錦衣衛等特務組織十分發達。封建統治者大力提倡儒學,但此時的儒學早沒有了先秦時的朝氣,其消極因素越來越顯現出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手工業與生產技術的提高,國內外市場的擴大,資本主義在中國萌出了芽。但面對儒學強大的勢力,這芽始終沒萌起來。此時期中國的科技發展出現了最後一個高峰,——近代西方文化開始傳入中國,利瑪竇、徐光啟合譯了《幾何原本》、李時珍編著《本草綱目》、宋應星作《天工開物》。明末對農民嚴酷的剝削引起的大規模農民起義推翻了明朝。清朝統治者南下奪取了革命的果實,延續明之君主獨裁。他們歧視漢人,對漢族實行民族同化政策,但懷柔與高壓並行,鼓勵醉心利碌的奴才思想,且大興文字獄,使學術發展受到阻礙。在經歷了短暫的「康乾盛世」後,國勢陡轉,八旗子弟的弓箭長矛終敵不過洋人的堅船利炮,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被迫終結,進入了災難深重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
在建築方面,明清到達了中國傳統建築最後一個高峰,呈現出形體簡練、細節繁瑣的形象。官式建築由於斗拱比例縮小,出檐深度減少,柱比例細長,生起、側腳、卷殺不再採用,梁坊比例沉重,屋頂柔和的線條消失,因而呈現出拘束但穩重嚴謹的風格,建築形式精煉化,符號性增強。官式建築已完全定型化、標准化,在清朝政府頒布了《工部工程作法則例》,民間則有《營造正式》、《園治》。由於制磚技術的提高,此時期用磚建的房屋猛然增多,且城牆基本都以磚包砌,大式建築也出現了磚建的「無梁殿」。的由於各地區建築的發展,使區域特色開始明顯。在園林藝術方面,清代的園林有較高的成就。
城市建設
1.帝都北京
2.一般城市
明清時期,城市數量迅速增加,都市結構也趨復雜,全國各地均出現了因各種手工業,商業,對外貿易,軍事據點,交通樞紐,而興起的各類市鎮,如景德鎮,揚州,威海衛,廈門等,此時大小城市均有建磚城,護城河,省城府城州城縣城,皆各有規則。現存保存比較完好的是明西安城牆。它始建於明洪武三至十一年(1370—1378年),是在唐長安皇城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明隆慶四年(1570年)又加磚包砌,留存至今。明西安城的西、南兩面城牆基本和唐長安皇城的城垣相同,東、北兩面牆向外擴移了約三分之一。城牆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城呈長方形,南垣長4255米,北垣長4262米,東垣長1886米,西垣長2708米,周長約13.7公里。城四面各築一門,每座城門門樓三重:閘樓在外,箭樓居中,正樓最里,為城的正門。箭樓與正樓之間與圍牆連接形成瓮城。在城牆四角各築角樓一座。城牆上相間120米還有敵台(馬面、墩台)98個,台上築有敵樓,供士兵避風雨和儲存物資用。城牆頂部外側還修 有雉諜(垛牆)共5984個,上有垛口和文口,供射箭和瞭望用,內側修有女牆無垛口,以防行人墜落,城外有護城河環繞。整個城牆氣勢雄偉,構成一個科學嚴密的古城堡防禦體系。
鍾樓座落在西安市中心,東西南北四條大街交匯處。樓上曾有大鐵鍾一口,每晨擊鍾報時,故名鍾樓。高36米,初建於明洪武十七年,原在西大街廣濟街口,明萬曆十年(1582年)移建於此。鍾樓從下向上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基座呈正方形,四面開券洞門,由地平至樓頂通高36米。樓深廣各五間,環以迴廊,憑欄四望,可飽覽古城全貌。樓分兩層,三重檐四角攢頂。樓檐四角如鳳展翅,綠琉璃覆蓋的攢頂上為金色寶頂,一層牆壁刷白,顯得雍容華貴,似唐風尤存。
建築組群
此時期建築組群採用院落重疊縱向擴展,與左右橫向擴展配合,以通過不同封閉空間的變化來突出主體建築,其中以北平明清故宮為典型,此時的建築工匠,組織空間的尺度感相當靈活敏銳。
★詳見北京故宮
單體建築
明清建築具有明顯的復古取向,官式建築由於形式上斗拱比例縮小,出檐較短,柱的生起,側腳,卷殺不再使用梁坊的比例沈重,屋頂柔和的線條輪廓消失,故不如唐宋的浪漫柔和,反而建立嚴肅,拘謹而硬朗的基調,明代的官式建築已高度標准化,定型化,而清代則進一步制度化,不過民間建築之地方特色十分明顯。但也有極少數特例,如北京故宮線條復雜的角樓。
★明清官式建築詳見北京故宮
飛雲樓在萬榮縣解店鎮東岳廟內,相傳始建於唐,現存者建於明正德元年(1506年)重建。樓面闊5間,進深5間,外觀三層,內部實為五層,總高約23米。底層木柱林立,支撐樓體,構成棋盤式。樓體中央,四根分立的粗壯天柱直通頂層。這四根支柱,是飛雲樓的主體支柱。通天柱周圍,有32根木柱支擎,彼此牽制,結為整體。平面正方,中層平面變為折角十字,外繞一圈廊道,屋頂輪廓多變;第三層平面又恢復為方形,但屋頂形象與中層相似,最上再覆以一座十字脊屋頂。
飛雲樓體量不大,但有四層屋檐,12個三角形屋頂側面,32個屋角,給人以十分高大的感覺。各層屋頂也構成了飛雲樓非常豐富的立面構圖。屋角宛若萬雲簇擁,飛逸輕盈。此樓樓頂,以紅、黃、綠五彩琉璃瓦鋪蓋,木面不髹漆,通體顯現木材本色,醇黃若琥珀,樓身上懸有風鈴,風盪鈴響,清脆悅耳。
飛雲樓樓體精巧奇特,像這樣造型繁麗的建築在宋元繪畫中出現很多,但實物保存極少,所以它具有重要的價值。
廣西容縣真武閣建於明萬曆元年(1573年),建在容縣東門的古經略台上。閣三層,樓層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底層擴展為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外觀三層檐,歇山頂,高13.20米,屋檐挑出很大而柱高甚低,感覺比一般樓閣的出檐節奏加快,使得真武閣不象是一座三層建築,倒很像是一座單層建築而有三重屋檐,有強烈的韻律感和動勢,但又較一般重檐建築從容和層次鮮明。再加屋坡舒緩流暢,角翹簡潔平緩,給全體增加了舒展大度的氣魄,非常清新飄逸,是充分表現中國建築屋頂美的傑作。底層平面比上二層大出很多,也使輪廓更顯生動。真武閣不以濃麗華貴取勝,而以輕靈素雅見長。全閣用了近3000條堅如石制的鐵黎木構件,全部外露木面,一律為灰黑色,三重屋面則是綠瓦灰脊,色調極淡雅柔和。登閣遠望,隔著南岸廣闊的平原,東南山嶺巍然矗立,氣勢雄壯。閣本身高13米,加上台高近20米,也是周圍區域觀賞的對象。
在樓層有四、五根金柱,貫穿二、三層,其柱腳懸空,下離二層樓面5至25毫米,形成此建築的一個特點。
宗教建築
現存的佛寺,多數為明清兩代重建或新建,尚存數千座,遍及全國。漢化寺院顯示出兩種風格:一、位於都市內的,特別是敕建的大寺院,多為典型的官式建築,布局規范單一,總體規整對稱。大體是:山門殿、天王殿,二者中間的院落安排鍾、鼓二樓;天王殿後為大雄寶殿,東配殿常為伽藍殿,西配殿常為祖師殿。有此二重院落及山門、天王殿、大殿三殿者,方可稱寺。此外,法堂、藏經殿及生活區之方丈、齋堂、雲水堂等在後部配置,或設在兩側小院中。如北京廣濟寺、山西太原崇善寺等即是。二、山村佛剎多因地制宜,布局在求規整中有變化。分布於四大名山和天台、廬山等山區的佛寺大多屬於此類。明清大寺多在寺側一院另闢羅漢堂,現在全國尚存十多處,尚有新建重者。為了便於七眾受戒,經過特許的某些大寺院常設有永久性的戒壇殿。明、清時代,在藏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分布地區和華北一帶,新建和重建了很多喇嘛寺。它們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漢族建築風格的影響,有的已相當漢化,但總是保留著某些基本特點,使人一望而知。
此時期中國佛寺建築上出現一種拱券式的磚結構殿堂,通稱為「無梁殿」,如山西、南京靈谷寺、寶華山隆昌寺中都有此種殿堂建築。這反映了明朝以來磚產量的增加,使早已應用在陵墓中的磚券技術運用到了地面建築中來。五台山顯通寺內的無量殿為用磚砌成的仿木結構重檐歇山頂的建築,高20.3米。這座殿分上下兩層,明七間暗三間,面寬28.2米,進深16米,磚券而成,三個連續拱並列,左右山牆成為拱腳,各間之間依靠開拱門聯系,型制奇特,雕刻精湛,宏偉壯觀,是我國古代磚石建築藝術的傑作。無量殿正面每層有七個閣洞,閣洞上嵌有磚雕匾額。無量殿有著很高的藝術價值,是我國無梁建築中的傑作。
明、清佛塔多種多樣,形式眾多。在造型上,塔的斗拱和塔檐很纖細,環繞塔身如同環帶,輪廓線也與以前不同。由於塔的體型高聳,形象突出,在建築群的總體輪廓上起很大作用,豐富了城市的立體構圖,裝點了風景名勝。佛塔的意義實際上早已超出了宗教的規定,成了人們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審美對象。因而,不但道教、伊斯蘭教等也建造了一些帶有自己風格意蘊的塔,民間也造了一些風水塔(文風塔)、燈塔。在造型、風格、意匠、技藝等方面,它們都受到了佛塔的影響。廣勝寺飛虹塔為例介紹。
飛虹塔在山西洪洞縣城東北17公里廣勝上寺,為國內保存最為完整的閣樓式琉璃塔。塔身外表通體貼琉璃面磚和琉璃瓦,琉璃濃淡不一,睛日映照,艷若飛虹,故得名。塔始建於漢,屢經重修,現存為明嘉靖六年(1527 年)重建, 天啟二年(1622年)底層增建圍廊塔平面八角形,十三級,高47.31米。塔身青磚砌成,各層皆有出檐,塔身由下至上漸變收分,形成挺拔的外輪廓。同時模仿木構建築樣式,在轉角部位施用垂花柱,在平板枋、大額枋的表面雕刻花紋,斗拱和各種構件亦顯得十分精緻。形制與結構都體現了明代磚塔的典型作風。該塔外部塔檐、額枋、塔門以及各種裝飾圖案(如觀音、羅漢、天王、金剛、龍虎、麟鳳、花卉、鳥蟲等),均為黃、綠藍三色琉璃鑲嵌,玲瓏剔透,光彩奪目,形成絢麗繁縟的裝飾風格,至今色澤如新,顯示了明代山西地區琉璃工藝的高超水平。塔中空,有踏道翻轉,可攀登而上,為我國琉璃塔中的代表作。
金剛寶座式塔是一種群體塔,俗稱「五塔」。它源於南亞次大陸,以佛陀迦耶大塔為典型代表。敦煌莫高窟北朝壁畫中曾有出現。但未被推廣。藏傳佛教大量採用此種五塔形式,作為宇宙模式的一種表徵。除藏、蒙地區外,明清時代華北也修建了一些這類塔。以北京和承德地區為多。北京地區著名的有明代真覺寺塔,清代碧雲寺塔和西黃寺清凈化城塔等。
真覺寺坐落在北京西直門外,始建於明成化九年(1473年)。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大修,為避雍正帝胤禎諱,更名大正覺寺。因寺內建有五塔,故俗稱五塔寺。明永樂年間(1413年左右),印度僧人班迪達來到北京,獻上金佛5尊和印度式「佛陀迦耶塔」圖樣。永樂帝下旨建寺造塔,成化九年依所獻圖樣建成。
金剛寶座塔由寶座和石塔兩部分組成。寶座為7.7米的高台,系磚和漢白玉砌成,分6層,逐層由下而上收進0.5米,外觀莊重。最下一層為須彌座,其上5層,每層是一排佛龕,每個佛龕內刻佛坐像一尊。寶座頂上平台,分列方形密檐式石塔5座:中央大塔13層,高約8米,象徵毗盧遮那佛;四角小塔各11層,高約7米許,東塔象徵阿輇佛;南塔象徵寶生佛;西塔象徵阿彌陀佛;北塔象徵不空成就佛。5塔所象徵的佛稱五方佛。各塔均由上千塊預先鑿刻好的石塊拼裝而成。寶座南北正中辟券門,塔內有石階44級,盤旋而上,通向寶座上層平台。台上還蓋有下方上圓琉璃罩。塔座和塔身遍刻佛像、梵文和宗教裝飾。中央大塔刻一雙佛足跡,意為「佛跡遍天下」。五塔寺金剛寶座塔各部分比例勻稱,給人以堅實而不可動搖的印象。
民居
北京四合院作是北方合院建築的代表。它院落寬綽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獨立,彼此之間有游廊聯接,起居十分方便。四合院是封閉式的住宅,對外只有一個街門,關起門來自成天地,具有很強的私密性非常適合獨家居住。院內,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開門,一家人在裡面和親和美,其樂融融。由於院落寬敞,可在院內植樹栽花,飼鳥養魚,疊石造景。居住者不僅享有舒適的住房,還可分享大自然賜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影壁是北京四合院大門內外的重要裝飾壁面,絕大部分為磚料砌成,主要作用在於遮擋大門內外雜亂呆板的牆面和景物,美化大門的出人口,人們進出宅門時,迎面看到的首先是疊砌考究、雕飾精美的牆面和鑲嵌在上面的吉辭頌語。通過一座小小的垂花門,便是四合院的內宅了。內宅是由北房、東西廂房和垂花門四面建築圍合起來的院落。封建社會,內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嚴格的,位置優越顯赫的正房,都要給老一代的老爺、太太居住。北房三間僅中間一間向外開門,稱為堂屋。兩側兩間僅向堂屋開門,形成套間,成為一明兩暗的格局。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親戚或年節時設供祭祖的地方,兩側多做卧室。東西兩側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東側為尊,由正室居住,西側為卑,由偏房居住。東西耳房可單開門,也可與正房相通,一般用做卧室或書房。東西廂房則由晚輩居住,廂房也是一明兩暗,正中一間為起居室,兩側為卧室。也可將偏南側一間分割出來用做廚房或餐廳。中型以上的四合院還常建有後軍房或後罩樓,主要供未出閣的女子或女傭居住。
南方地區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連成一體,稱作「一顆印」,適合於南方的氣候條件.南方民居多使用穿斗式結構,房屋組合比較靈活,適於起伏不平的地形。南方民居多用粉牆黛瓦,給人以素雅之感。在南方,房屋的山牆喜歡作成「封火山牆」,可以認為它是硬山的一種誇張處理。在古代人口密集的南方一些城市,這種高出屋頂的山牆,確實能起到放火的作用,同時也起到了一種很好的裝飾效果。
客家土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村民居建築。土樓分方形土樓和圓形土樓兩種。圓形土樓最富於客家傳統色彩,最為震撼人心。客家人原是中國黃河中下游的漢民族,1900多年前在戰亂頻繁的年代被迫南遷。在這漫長的歷史動亂年代中,客家人為避免外來的沖擊,不得不恃山經營,聚族而居。起初用當地的生土、砂石和木條建成單屋,繼而連成大屋,進而壘起多層的方形或圓形土樓,以抵抗外力壓迫,防禦匪盜。這種奇特的土樓,後來傳布到福建、 廣東、江西、廣西一的帶客家地區。從明朝中葉起,土樓愈建愈大。在古代乃至解放前,土樓始終是客家人自衛防禦的堅固的樓堡。
此外,我國其它地方的民居也都很有特色。總之,民居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法式」、「則例」等條條框框的約束,其中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