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什麼是作物的生態適應性

什麼是作物的生態適應性

發布時間: 2021-01-07 06:56:03

① 生物生態適應性的表徵

不是吧,適應性是指生物會由於外在的環境的改變而將種群中適應這種環境的個體篩選出來,這是由於生物具有突變的能力。而表徵則是對這種適應的外在表現,是適應性的體現,比如果蠅能在大風的島嶼上生存,這是生物的適應性,而這些果蠅往往是殘翅或者無翅,這是表徵。

② 如何用限制性因子理論解釋生物的生態適應性

如何用限制性因子理論解釋生物的生態適應性
絕大多數生態因子都相互影響。例如溫度升高加強蒸發能導致土壤缺水,溫度過低凍結土壤水分也阻礙植物吸水。有些因子直接作用於生物體,如日照、溫度、水分等,稱為直接因子;有些則通過直接因子而間接作用於生物體,如地面坡向、坡度常影響日照和土壤含水量等,這些因子稱為間接因子。但坡向、坡度等因素有時也常直接影響生物的生存與活動,所以直接和間接因子的劃分只能是比較粗略的。還有時兩個直接因子共同作用於生物體,產生綜合效果。例如生物體質因缺乏食物而下降,在低氣溫下就容易凍死。 生物生存於特定生境中,受多種因子的綜合影響,但其中只有一兩個起主導作用的因子(稱限制因子)。這是在一定時間內針對特定對象而言的,例如生物所需營養中最缺乏的成分常常成為決定其生存的限制因子,再如日照時間的變化是觸發植物發育階段轉變的必要條件,在這個轉變時期,它便成為限制因子。 生態因子直接作用於個體的情況有幾種:可能僅僅作為信號,如通過動物的神經系統引起行為變化;也可能通過多種途徑造成生物正常或異常的生理反應;還可能直接影響生物的解剖結構。就生態因子的性質看,不外物質、能量和信息3種。它們通過種種渠道輸入生命系統,作用形式大體有3類:
① 構成維持生物代謝和繁殖所必需的營養物質和理化條件。這些理化條件也都表現為能量或物質,如日照、溫度、pH值、滲透壓等。
② 構成種種破壞力量。例如天敵、自然災害(超限的理化條件)及某些人類活動(濫墾濫牧、工業污染等)。
③ 僅僅作為信息,誘發生物的節律性反應。例如日照和溫度的晝夜或季節變化,能引起植物的萌發、生長、開花等階段變化和動物的冬眠、遷徙等周期活動。
生態因子作用的直接對象是生物個體,但通過生物間的交互作用會影響到群體。同種動物的集群活動可以增加取食和避敵能力。群落食物中某環節的增減,常導致連鎖反應,例如天氣變化造成蝗群增長及其相變,繼而導致遷飛,破壞遷入地的大片植被。
生態因子的作用與生物的適應性密切相關。對於溫度,各物種反應不同,有些物種能適應的溫度卻可能使另一些物種死亡。一般說,生物在不同發育階段的適應性也不大相同。環境在變,生物的適應性也隨之改變。一個物種可能通過生理過程適應一個新環境,當新舊環境差別太顯著時,可能需要較長時期的適應過程,引種馴化便屬此類。在生物發展史中,生態因子作為選擇因素淘汰掉不適應的物種。生態因子還可能直接誘發基因突變或重組,促進生物進化的進程。

③ 作物布局為什麼要以生態適應性為基礎

作物生態適應性是作物布局的主要依據。作物適應一定的生態環境的特性。(一種作物在一定的環境下才能生長,作物對溫、光、水、土等的適應)
1.作物的生態適應性往往具有季節性和地區性,如季節吻合度、地區吻合度,其中季節吻合度是核心。

2.作物生態適應性有一定的限度和最適范圍 補充說明

一個地區總有其最適或較適生長的作物 補充說明

3.當環境因素限製作物的生長發育時,繁殖時期往往是關鍵期 補充說明

對作物分布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一般又可分為氣候因素和地學因素等。

④ 紅樹林的生態適應性怎麼樣

紅樹林是熱帶地區特有的一種海岸帶植物群落,主要因紅樹科的植物構成而得名。主要物種有草本、藤本紅樹等。紅樹林一般分布在海洋與陸地相交的淺灘地帶,是由陸地向海洋過度的一個特殊生態系統。

紅樹林的生態效益

在地球上物種多樣化明顯的生態系統並不是很多,而紅樹林就是少數中的一種,它的生態資源很豐富,例如,中國廣西山口紅樹林區有111中大型的底棲動物,104中鳥類,133中昆蟲。廣西紅樹林區還有159種和變種的藻類,其中4種為我國新記錄。這是因為紅樹以凋落物的方式,通過食物鏈轉換,為海洋動物提供良好的生長發育環境,同時,由於紅樹林區內潮溝發達,吸引深水區的動物來到紅樹林區內覓食棲息,生產繁殖。由於紅樹林地處亞熱帶或溫帶,而且有豐富的鳥類食物資源,因此,這里就成了候鳥冬季的生活場所或遷徙的中轉站,還是各類海鳥覓食棲息、交配繁殖的理想場所。

紅樹林還有一個重要的生態功能,它能防風消浪促淤保灘、固岸護堤凈化海水和空氣等。盤根錯節的發達根系能有效地滯留陸地來沙,減少近岸海域的含沙量;茂密高大的枝體宛如一道道綠色長城,有效抵禦風浪襲擊。1958年8月23日,福建廈門曾遭受一次歷史上罕見的強台風襲擊,12級台風由正面向廈門沿海登陸,隨之產生的強大而兇猛的風暴潮,幾乎吞沒了整個沿海地區,人民生命財產損失慘重。與之相反的是,在距離廈門不遠的一個鄉鎮的海灘上,由於有高大茂密的紅樹林的保護,這里德堤岸和農田村舍幾乎沒有什麼損失。但凡是堤外分布有紅樹林的地方,海堤就不易沖垮,經濟損失也會隨之而大幅下降。很多人從切實的例子中認識到紅樹林就是他們的保護神。

紅樹林的生態適應性

紅樹林有一個很奇怪的特徵就是「胎生現象」,即很多紅樹林植物在母體中的時候就能在果實中開始萌發,長成棒狀的胚軸。胚軸發育到一定程度後脫離母樹,掉落到海灘的淤泥中,幾小時後就能在淤泥中紮根生長而成為新的植株。即使還來不及紮根生長就被吹到大海中隨著海水漂泊,幾個月後飄到幾千里以外的海岸還能紮根生長。

紅樹林最吸引人注目的就是發達的支柱根,這種特殊的根自樹乾的基部長出,牢牢扎入淤泥中形成穩固的支架,使紅樹林可以在海浪的沖擊下屹立不動。這些根系不但支持著植物本身,還保護著這個海岸不受風浪的破壞,因此人們有把紅樹林稱為「海岸衛士」。

由於紅樹林植物經常處於被海水浸泡的狀態,使之不能接觸空氣進行呼吸,因此很多植物就形成了呼吸跟,呼吸根外表有粗大的皮孔,內有海綿狀的通氣組織,滿足了紅樹林植物對空氣的需求。到了海水退去的時候,各種各樣的支柱根和呼吸根就會露出地面,縱橫交錯,使人難以通行。

泌鹽現象——熱帶海灘陽光強烈,土壤富含鹽分,紅樹林植物多具有鹽生和適應生理乾旱的形態結構,植物具有可排出多餘鹽分的分泌腺體,葉片則為光亮的革質,利於反射陽光,減少水分蒸發。

紅樹林

我國紅樹林分布情況

我國紅樹林共有37種,分屬20科、25屬。主要分布於廣西、廣東、海南、台灣、福建和浙江南部沿岸。

「天然海岸衛士」——紅樹林

印度洋海嘯再一次向人類敲響了警鍾。專家指出,人類必須吸取教訓,提高防災意識,除加強沿海地區的防波堤建設外,應盡快恢復沿海的紅樹林。紅樹林是公認的「天然海岸衛士」,樹木抵消波浪的作用非常大。全世界熱帶、亞熱帶海岸的70%分布有紅樹林。廣東、福建、廣西、海南等省區是我國台風災害最頻繁的地區,風暴海嘯也較多。為防禦海嘯,廣東等沿海地區除加強防波堤建設外,最重要是盡快恢復沿海的紅樹林。但遺憾的是,廣東過去曾有50多萬畝天然紅樹林,而現在僅存不到10萬畝。

現如今,我國已經認識到紅樹林存在的重要意義,並展開了很多保護工作。國內90%以上的紅樹林都已經被納入了保護范圍。據中國生態學會紅樹林學組執委會介紹,我國目前已建立了以紅樹林為主要保護對象的海南東寨港、廣西山口、深圳福田等5個國家級保護區。海南東寨港、廣西山口、廣西北侖河口、深圳福田、香港米浦和台灣淡水等紅樹林濕地還被列入了國際主要濕地名錄。為了人類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各種族的延續,紅樹林應該被完好的保留下來,給地球的接班人留一個優美的環境和宜人的氣候。

紅樹林的保護工作

紅樹林被列為我國的保護物種,近些年來,先後建立了一大批國家級、省級、縣級紅樹林保護區1,並為此制訂了相應的保護法律法規。然而,得到10多種國家和地方法律、法規保護的紅樹林並沒倖免刀俎之災。近40年來,特別是最近10多年來,由於圍海造地、圍海養殖、砍伐等人為因素,紅樹林面積由40年前的4.2萬公頃減少到1.46萬公頃,不及世界紅樹林面積170億萬平方米的千分之一。特別是在《海洋環境保護法》和《國家海域使用管理暫行規定》頒布實施多年的今天,有些人無視國家法規,急功近利,仍然在大片地砍伐紅樹林,包括幾個國家級紅樹林自然保護區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砍伐破壞,其中尤以廣西自治區砍伐紅樹林為甚。全區原有紅樹林223869992.9平方米,到1993年僅剩56540007平方米。據不完全統計,廣西近幾年己砍伐和已列入填海造地規劃的即將砍伐的紅樹林將達近9999984.6平方米。

⑤ 什麼是生物的生態適應性

同意以上觀點表徵則是對這種適應的外在表現,是適應性的體現,比如果蠅能在大風的島嶼上生存,這是生物的適應性,而這些果蠅往往是殘翅或者無翅,這是表徵.

⑥ 簡述高山植物具有哪些生態適應性

耐低溫 耐日曬高山植物是一類生長於樹線以上至雪線的山地植物。揭示高山植物適應環境的形態和結構特徵及其內在機制,對研究全球氣候變化下,植物對環境的響應和適應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然而,國內在高山植物功能生態學的研究上相對薄弱,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對青藏高原高山植物的報道上。結合國外高山植物的相關研究報道,從形態和解剖結構兩個方面對青藏高原高山植物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綜述,重點闡述了高山植物的形態、解剖結構及其與環境的適應性關系。植株矮小(有的呈墊狀)、葉片小而厚、具有通氣組織、柵欄組織多層、機械組織發達、蟲媒花性狀、線粒體數量多和葉綠體基粒片層少等是這一地區高山植物普遍具有的形態和結構特徵。高山植物形成上述結構的特異性是高山特殊綜合生態環境長期作用的結果。同時,也是高山植物對高山環境的高度適應。最後,對這一領域存在的問題以及未來研究的重點和方向進行了探討。目的是引起國內研究者的關注,促進我國高山植物功能生態學的研究與發展。

⑦ 什麼是生態適應性原理

生態適應是生物隨著環境生態因子變化而改變自身形態、結構和生理生化特性,以便於環境相適應的過程。生態適應是在長期自然選擇過程中形成的。不同種類的生物長期生活在相同環境條件下時,會形成相同生活類型,它們的外形特徵和生理特性具有相似性,這種適應性變化稱為趨同適應。例如在濕熱帶,許多不同科的木本植物具有柱狀莖和板狀根。具有纏繞莖的藤本植物也包括了在分類學上十分不同的許多植物種。高山和北極地帶的墊狀植物包括親緣關系很遠的種類。此外,同種生物如長期生活在不同條件下,它們為了適應所在的環境,會在外形、習性和生理特性方面表現出明顯差別,這種適應性變化被稱為趨異適應。

⑧ 如何評價甘蔗品種的生態適應性

甘蔗品種的經濟性狀皆為數量性狀,數量性狀易受環境因素的影響。因此,在選版育甘蔗新品種的過程權中,需要對有潛力的甘蔗新品系進行多點生態適應性試驗。一般可分為國家區域化試驗和省(自治區、直轄市)區域化試驗。根據甘蔗種植地區的生態類型,選擇有代表性的5~8個生態點作為區試點。參試品系兩新一宿根,在12~16個之間,田間排列採用完全隨機區組排列,3~4重復,每重復5行區,小區面積35米左右。各個生態點採取相對統一的栽種時間,統一的田間調查項目。數據收集後,進行測產和實收產量,各點數據匯總進行統計分析,評價各個品系的適應性和穩定性。

⑨ 不同的生態系統中生物表現出不同的適應性特徵是什麼意思

比如蒲公英在較為濕潤的地方生長,葉子呈長的橢圓,邊緣較為光滑;在較為乾燥的低糖,葉子細長,邊緣呈鋸齒狀...

⑩ 濕生植物營養器官的生態適應性及其相關指標的測定

生長在陸地上的植物統稱陸生植物,可分為濕生、中生和旱生植物。濕生植物多生長在水邊,抗旱能力差。中生植物適應范圍較廣,大多數植物屬中生植物。旱生植物生長在乾旱環境中,能忍受較長時間的乾旱,其對乾旱環境的適應表現在根系發達、葉面積很小、發達的貯水組織以及高滲透壓的原生質等。
濕生植物(hygrophyte):該類植物耐旱性弱,需要較高的空氣濕度和土壤含水量,才能正常生長發育;其形態特徵為:葉面積較大,組織柔嫩,消耗水分較多。而根系入土不深,吸水能力不強。如黃瓜、白菜、甘藍、芹菜、菠菜、香蕉、枇杷、楊梅及一些熱帶蘭類、蕨類和鳳梨科植物等。此外,藕、茭白、荷花、睡蓮、王蓮等水生植物屬於典型的濕生植物類。

在自然界中,這類植物的根常沒於淺水中或濕透了的土壤中,常見於水體的港灣或熱帶潮濕、蔭蔽的森林裡。這是一類抗旱能力最小的陸生植物,不適應空氣濕度有很大的變動。這類植物絕大多數也是草本植物,木本的很少。在植物造景中可用的有落羽松、池杉、墨西哥落羽松、水松、水椰(Nypa)、紅樹(Rhigophora),白柳(Salix alba)、垂柳、旱柳、黑楊、楓楊、二 花紫樹(Nyssabiflora)、箬棕屬(Sabal)、沼生海棗 (Phoenix pa1udoa)、烏柏,白蠟、山裡紅、赤楊、梨、楝、三角楓、絲棉木、棱柳、夾竹桃、榕屬、水翁、干屈菜、黃花鴛尾,驢蹄草等。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