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破壞生態
❶ 聽說三峽工程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好 不僅破壞了生態還耗資巨大 是一項非常不正確的工程 是真的嗎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不可能都是優點.三峽工程移民百萬,破壞了許多古建築,破壞了生態平衡.耗資巨大.而且發電機還是從國外進口的.
❷ 三峽大壩對環境的破壞。要權威點的
1、對水體的污染
三峽兩岸城鎮和遊客的排放的污水和生活垃圾,都未經處理直接排入長江。在蓄水後,由於水流靜態化,污染物不能及時下瀉而蓄積在水庫中。
因此已經造成了水質惡化和垃圾漂浮,並可能引發傳染病,部分城鎮已在其他水源採集生活用水,同時大批移民開墾荒地,也加劇了水體污染,並產生水土流失的現象。
2、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三峽工程將會對周邊生態造成沖擊,因為有大壩阻隔,魚類無法正常通過三峽,它們的生活習性和遺傳等會發生變異。
三峽完全蓄水後將淹沒560多種陸生珍稀植物,但它們中的絕大多數在淹沒線以上也有分布,只有疏花水柏枝和荷葉鐵線蕨兩種完全在淹沒線以下,現均已遷植。
3、地質災難
三峽庫區是一個狹長的河道型水庫岸線長5972km(長不足10km的支流未計),由於長期地殼運動活躍、頻繁,加之河床與地下水沖刷、切割的侵蝕,庫區地質條件破壞強烈。
經詳細地質調查平均線變形破壞密度為0.19個/公里,平均線變形破壞模數為120萬立方米/公里。庫區干支流庫岸穩定性較差或穩定性差的有140多段,約403公里,占整個庫岸線的6.8%。
泥石流易發處8條15處;全壩區已調查到的2490處滑坡體,方量約139.5億立方米,單體可達數百萬立方米。三峽庫區地質為災害多發區,有些地質災害歷史上多次發生或復活。
(2)三峽破壞生態擴展閱讀:
三峽工程主要有三大效益,即防洪、發電和航運,其中防洪被認為是三峽工程最核心的效益。
1、防洪
歷史上,長江上遊河段及其多條支流頻繁發生洪水,每次特大洪水時,宜昌以下的長江荊州河段(荊江)都要採取分洪措施,淹沒鄉村和農田,以保障武漢的安全。
在三峽工程建成後,其巨大庫容所提供的調蓄能力將能使下游荊江地區抵禦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也有助於洞庭湖的治理和荊江堤防的全面修補。
2、發電
三峽工程的經濟效益主要體現在發電。該工程是中國西電東送工程中線的巨型電源點,所發的電力將主要售予華中電網的湖北省、河南省、湖南省、江西省、重慶市,華東電網的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以及南方電網的廣東省,可緩解我國的電力供應緊張局面。
截至2012年底,三峽電站歷年累計發電量達到6291.4億千瓦時,相當於減排二氧化碳4.96億噸,減排二氧化硫595萬噸,為節能減排做出了積極貢獻。
2018年12月21日8時25分21秒,三峽工程在充分發揮防洪、航運、水資源利用等巨大綜合效益前提下,三峽電站累計生產1000億千瓦時綠色電能。
據統計,1000億千瓦時綠色電能,相當於節約標煤0.319億噸,減排二氧化碳0.858億噸。如果按照每千瓦時電量產生12元GDP計算,1000億千瓦時電量可以支撐我國1.2萬億元GDP[27]。
3、航運
三峽蓄水前,川江單向年運輸量只有1000萬噸,萬噸級船舶根本無法到達重慶。三峽工程結束了「自古川江不夜航」的歷史,三峽幾次蓄水使川江通航條件日益改善。
2009年,通過三峽大壩的貨運量有7000萬噸左右。自2003年三峽船閘通航以來,累計過壩貨運量突破3億噸,超過蓄水前22年的貨運量總和。
❸ 我國雄偉的三峽大壩貯水後導致了很多生物無法生存,生物多樣性遭到了一定的破壞,你認為影響這些生物生存
威脅生物生存的原因有棲息地被破壞、偷獵、外來物種入侵、環境污染、回其他原因等,人口眾多是答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的主要原因.隨著我國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對自然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大,亂砍濫伐,過度放牧,不合理的圍湖造田,沼澤開墾,過度利用土地和水資源,都導致了生物棲息地的破壞甚至消失.而動物生存的基本條件足夠的食物、水分和隱蔽地都是棲息地提供的.三峽大壩修建後,原有的生態系統就不存在了.因此威脅生物生存的關鍵因素是棲息地的破壞或喪失.
故選:B
❹ 三峽水電站對生態環境的好處與壞處
三峽水電站對生態環境的好處:
具有防洪、灌溉、發電、供水、漁業、航運、旅遊等多方面的綜合效益,大壩是發展經濟和改善人民生活條件的必需,開發水電有利於減排溫室氣體,有利於能源可持續利用.
三峽水電站對生態環境的壞處:
淹沒耕地和礦產資源,淹沒森林、草原和野生動物棲息地;淹沒自然景觀和文物古跡;造成大批非自願移民;阻斷江河,影響航運和魚類回遊;影響陸生和水生生態系統,損害生物多樣性;阻礙了河流的自由奔流,甚至造成河道斷流,損害了河流的健康生命;大壩蓄水導致水溫、水質的變化並滋生蚊蠅、傳播疾病;大壩攔截洪水中的營養物質,導致下遊河水貧營養化和洪泛區土地的貧瘠化,形成了「飢餓的平原」和「飢餓的海濱」;大壩攔截泥沙,不僅淤積庫容,還導致下遊河道沖刷,河口海岸線退縮;大壩導致下遊河道斷流,生態環境惡化;大壩建設中滋生貪污腐敗、行賄受賄;大壩建設過程中的開挖、棄渣、污水、雜訊等污染環境、破壞植被;大壩引發滑坡、崩坍甚至誘發地震.
❺ 長江三峽工程破不破壞三峽的生態平衡
1、三峽水電站每年發電847億千瓦時,與火電相比,少燃燒5000萬噸原煤,可以有效地減少對周圍環境的污染,具有巨大的環境效益。每年可少排放1000萬噸二氧化碳,100萬噸二氧化硫,1萬噸一氧化碳,37萬噸氨氧化合物,以及大量的廢水、廢渣;可減輕因有害氣體的排放而引起的酸雨的危害。
2、三峽工程還可使長江中下游枯水季節的流量顯著增大,有利於珍稀動物白暨豚及其它漁類安全越冬,減免因水淺而發生的意外死亡事故;還有利於減少長江口鹽水上溯長度和人侵時間,減少上海市區人民吃「鹹水」的時間。
3、三峽水庫蓄水後,枯水季節長江中下游流量增加,水深增大,對白鰭豚越冬極為有利,擱淺死亡可望避免
4、三峽工程在每年10月份開始蓄水,將使下泄流量比天然流量有所減少,這就有可能幹擾中華鱘在葛洲壩工程下游的棲息和產卵活動。
5、建庫後,冬季氣溫增高、濕度減小,對冬霧的形成不利,所以冬霧將有所減少。但在秋季尤其是深秋時節,霧日將略有增加,年平均少於2天,對長江航運不會造成較大影響。
同時不利影響還主要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
第一,會加劇庫區原已比較尖銳的人多地少的矛盾。三峽水庫正常蓄水位175米時,淹沒耕地和園地36萬畝;移民安置區內的城市、縣城、集鎮、農村居民點、工礦企業遷建,公路等專業項目復建,還要佔用近7萬畝耕園地。這就加劇了三峽庫區原已比較尖銳的人多地少的矛盾,如果沒有恰當而有力的措施,只堅持就近後靠,只在擴大耕園地上下功夫,勢必造成大面積毀林開荒、陡坡種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進一步使生存環境惡化,農村移民不但無法致富,還給庫區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造成困難。尤其是在國家規定25度以上坡地必須退耕還林、還草,既度以下坡地必須改造成梯地之後,三峽庫區農村移民安置的環境容量進一步縮小。如何做到既要使農村移民「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又要保護好庫區的生態環境,促使庫區的生態環境向良性循環轉化,成為消除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不利影響的第一項重要任務。
第二,會使三峽庫區局部江段的水質污染進一步加重。三峽工程建成之前,庫區局部江段的水質污染就已十分嚴重,但由於長江水流的流量大、流速快,使其自凈能力強,後果還不嚴重。三峽水庫蓄水後,尤其是在冬季,上游來水量減少,使水庫內的水體流速減緩,復氧和擴散能力下降,如不及時對各種污染源進行治理,大量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仍然排人長江,局部江段水質污染必將進一步加重,甚至威脅城鎮生活用水的水源地。因此,遵照國家有關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對三峽庫區的工業廢水及固體廢棄物必須限期治理;對生活污水和垃圾也必須限期治理,成為消除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不利影響的第二項重要任務。
第三,三峽水庫蓄水後,將會使一些不穩定的崩塌體、滑坡體滑入長江,有的將會威脅當地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如何在三峽水庫蓄水前,就將一些已經預測到的不穩定的崩塌體、滑坡體加以治理(有的可採取工程治理,有的可採取搬遷避讓),成為消除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不利影響的第三項重要任務。
第四,三峽水庫蓄水後,將使西陵峽上半段以及一些支流上低山形成的峽谷的近景景觀受到一定影響;還將使淹沒區內的地面文物和地下文物被淹沒。因此,做好三峽庫區景觀保護和開發規劃,並認真加以實施;遵照國家有關文物保護的法律法規,對地面和地下文物進行搶救性保護和發掘,成為消除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不利影響的第四項重要任務。
❻ 三峽大壩是否破壞了自然生態
人為地改造環境,改變了本來的生態氣候,必將會引起一定的變化,,有時是好,有時是壞。。顯而易見,三峽大壩的建立,是此次災害的主要原因。。
❼ 三峽大壩的不足之處
生態破壞
生態環境系統和庫區段土地利用狀況,破壞狀況,污染狀況,以及水庫的管理和使用直接相關。水庫開始蓄水時,生態系統由原先的流水體系轉化為靜水體系。破壞了原有河流的生態連續體系(Rivercontinuum),使河流成為一系列連續分布但相互分離的生態系統(Serial Discontinuity)。很多生物都不可能適應。據統計,到2003年,眾多水生生物、陸生植物受到三峽工程影響。
三峽又名「三園」即三峽植物園,三峽野生動物園和城市森林公園,地處中亞熱帶北部地區。也是中國第三紀古老植物的「避難所」。據《中國植物紅皮書》記載,三峽庫區有各類植物6000多種,其中珍稀植物47種,庫區特有植物37種。直接受淹沒影響的陸生植物物種有120科、358屬、560種。其中荷葉鐵線蕨,川明參,珙桐,蓖子三尖杉等50多種世界珍貴植物將全部滅絕。上游地區森林覆蓋率由五十年代的30%~50%下降到現在的10%,水土流失面積達35.2萬平方公里,更為嚴竣的現實是,這一地區有近百萬移民需易地另求生活出路,有11座縣城、114個集鎮需搬遷重建,公路、碼頭等基礎設施需復建重修。這就意味著三峽庫區脆弱的生態環境系統需作一次調整。如果連續破壞三峽庫區的生態環境狀況,那麼,無論工程本身設計怎樣先進,質量怎樣可靠,可能在若卜年以後,不僅其綜合效益會大打折扣,而且還會帶來新毀滅性的後患。
魚類的生存還取決於魚類的組成和數量,以及產卵場和攝食場的水溫和水位等因素。魚類需要回遊產卵。大壩的建成改變了魚類的棲生環境,包括產卵場的喪失、魚卵孵化環境的改變、以及水溫、流速和氧氣的急劇變化,這些變化使原來土生土長的魚類種群數量下降、甚至滅種。據中國科學院三峽工程生態與環境科研項目領導小組1987年發表的報告,葛洲壩建成後,長江的四大家魚的產卵量也大大減少,其產卵總量僅為六十年代的百分之十五,而且產卵成魚的個體變小,群體結構已顯著改變。三峽建成後長江中游四大家魚(草魚、青魚、鰱魚和鱅魚)的繁殖將濱臨絕種。
三峽大壩對中華鱘的生存環境構成了毀滅性影響。中華鱘屬鱘形目鱘科,是一種大型洄遊魚類;是1.4億年前和恐龍同時代的生物,素有"活化石"之稱。它生在長江,長在大海,每年夏秋自長江口洄遊至金沙江產卵繁殖,幼魚長到15厘米左右重回東海、黃海。葛洲壩工程大江截流後,阻斷了中華鱘自長江口洄遊到金沙江的通道,中華鱘洄遊至此即被阻隔在壩下江段。三峽大壩2003年6月蓄水、通航、發電後,使其下游中華鱘的血液循環、新陳代謝發生更大程度障礙。
白暨豚屬鯨類淡水豚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為我國特有珍稀水生哺乳動物,有"水中熊貓"之稱,已被列入世界瀕危物種名錄中。白暨豚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幹流的湖北枝城至長江口約1600千米的江段內,以魚為食,喜結群活動,小群約2~3頭,大群約9~16頭。由於人類活動增加或活動不當,使白暨豚死亡增多。白暨豚現存數量不容樂觀,已不到100頭。分布范圍也大大縮小,枝城以上江段、南京以下江段、洞庭湖和鄱陽湖內,已難以見到白暨豚的身影。十多年的時間里,專家們分析,使白暨豚銳減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長江水體污染日趨嚴重,魚類資源迅速減少,使白暨豚賴以生存的食物資源愈來愈匱乏。
對於三峽生態,失去的將永遠地失去,而未來的變化是難以預測的。正如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環境專家所說,生態環境一旦破壞,恢復起來非常困難。
❽ 三峽大壩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在三峽大壩建成之前,世界上最大的大壩是阿斯旺大壩。當時的埃及政府和水利專家們認為。修建尼羅河大壩是—箭數雕的高明之舉。首先,大壩既可以控制河水泛濫,又能夠存儲河水,以便在枯水季節用於灌溉及其它用途。埃及的可耕地主要位於尼羅河兩岸以及尼羅河三角州的洪泛區,建成大壩後可以大幅度擴大可灌溉的耕地面積,以適應迅速增長的人口。其次,大壩建成後可以產生巨大的發電能力,為工業化提供充裕而廉價的能源。再次,修造大壩所形成的巨人水庫及對下游水位的調節,可以發展淡水養殖及內河航運。確實,當阿斯旺大壩建成後,這些目標都一一實現了。工程的負面作用就逐漸顯現出來,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壩對生態和環境的破壞也日益嚴重。這些當初未預見到的後果不僅使沿岸流域的生態和環境持續惡化,而且給全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如大壩工程造成了沿河流域可耕地的土質肥力持續下降、沿尼羅河兩岸出現了土壤鹽鹼化、尼羅河下游的河床遭受嚴重侵蝕、尼羅河出海口處海岸線內退等。
幾十年後,中國建成了三峽大壩。三峽大壩比阿斯旺大壩更大,成了世界第一大壩。和阿斯斯旺大壩一樣,它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也是非常巨大的。
2008年2 月,環保總局稱三峽庫區部分支流局部水域富營養化 。根據2001年~2005年水質變化趨勢分析,庫區和上游區水質在保持穩定的前提下有所好轉,但庫區部分支流的局部水域富營養化加劇並發生水華,影響區水質有所惡化。對當地群眾的飲水安全構成威脅。
三峽大壩改變了周圍地區的氣候。2006年的重慶高溫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截止到2006年8月中旬,重慶全市有39個區縣不同程度受災,全市幾百餘座水庫乾涸,三分之一的鄉鎮出現供水困難。除了降水量極少以外,今年重慶地區的氣溫還特別高。綦江、萬州、雲陽、開縣、巫溪、彭水等地日最高氣溫超過40攝氏度的酷暑天氣持續超過一周。8月15日,重慶綦江縣再次刷新當地的最高氣溫,達44.5℃。這是重慶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高氣溫。同日,重慶市全市40個區縣中有35個最高氣溫超過40℃,重慶主城區氣溫高達43℃。此外,有些地區的實際溫度可能更高,根據《第一財經日報》的報道,在綦江縣氣溫達43.5℃的時候,當地氣象部門稱,地表溫度已經達到77℃。重慶打破了有史以來的溫度最高、降雨量最少、乾旱和高熱持續時間最長的紀錄。
對農業來說,14000h平方米肥沃農田將會沒入水底,土地資源嚴重喪失。由於中國人口眾多,適宜的土地已被開墾和佔用,大部分的人口將會被安置到近年來人口業已過剩的水庫上游貧瘠的高地上。人們還擔心被淹沒的農田和居民區會釋放出有毒物質和污染物。水庫對水流的控制會增加上海市地下含水層海水入侵的可能,從而影響到上海市的供水。
對漁業來說,長江的魚類資源豐富且易受破壞,由於河流的動態,河水的溫度和化學組成的變化,以及符合這些魚類生活特性的自然生活環境和食物來源的改變,都有可能對魚的種類、數量產生影響,某些魚種有可能因無法適應新的環境而數目驟減。特別是工程將會嚴重影響到生活在長江中游的魚類,而這一水域恰恰是中國特有的千種珍稀魚類的主要棲息地,其中僅僅只生活在長江中下游的中華鱘和白鰭豚更令人關注。葛洲壩的建成可能已嚴重影響了中華鱘的繁殖,白鰭豚的數量也下降到僅有幾百條。同時魚類的洄遊問題沒有得到解決,葛洲壩建設中雖然給魚類留了洄遊通道,但是魚兒並不知道那是給它留的通道,都不從那走,這些魚類的繁殖受到了很多的影響,這些無疑會對長江的生物鏈產生惡性影響。此外,另一值得關注的野生物種當屬瀕臨滅絕的西伯利亞鶴,長江中下游恰恰是其越冬的棲息地,無疑也將受到大壩的影響。
還有就是河流的泥沙會帶來一系列錯綜復雜的後果。長江是世界上泥沙量最大的河流之一,每年都會帶走5到10億噸的泥沙,盡管水庫的泥沙流速難以預測,但專家普遍認為一般情況下每年河流攜帶的泥沙都將會被大壩截住。若此種假設成立,長江所攜帶的泥沙將在100年內填滿水庫。水庫中的泥沙沉積會對下游造成影響。幾千年來,長江三角洲地帶一直把這些泥沙作為農田和漁業的營養源泉。水庫尾部附近的泥沙流速會加快,在旱季將嚴重影響上游的通航,水庫尾部的泥沙還會抬高河岸。
另外,地質災害問題也應引起我們的注意。比如山體滑坡進入長江後,甚至會引發高達數十米的浪涌,波及數十公里范圍,給周邊民眾生命安全帶來嚴重威脅。
三峽大壩的建成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壯舉。我們不能說它的建成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只是希望人類在改造自然的時候能夠多衡量利弊的大小。對於三峽大壩的弊,我們能做的只有盡量的去改正和彌補。
❾ 為什麼說三峽水電站破壞了生態環境
1.由於三峽工程建在長江上,它限制了水流量,因此限制了水生物的自然遷徙,生物多樣性遭到嚴重破壞。2.有些地方被淹,同樣破壞了生物多樣性,以及當地的地質構造有影響。
❿ 三峽工程對三峽那裡自然環境有沒有太大的破壞
建庫後,由於上游生態的改變,約40種魚類受到不利影響,其中2/5為上游特有魚類。雖不致滅絕,但因棲息地面積縮小約1/4,種群數量相應減少。水庫養殖水面增大,四大家魚魚產量可望增加。位於壩下游的產卵場位置和規模將發生變化;中下游宜昌——城陵磯江段如水庫調度不考慮家魚繁殖的要求,將產生嚴重不利的影響,家魚苗的來源將減少50-60%,進入洞庭湖的家魚苗減少幅度將更大;水庫調蓄使洞庭湖提前1個月進入枯水期,魚汛提前,漁產品數量和質量將有所下降。
在三峽工程影響區有6種珍稀瀕危水生動物,其中白鱀豚、白鱘、中華鱘和長江鱘為一級保護動物,江豚和胭脂魚為二級保護動物。除長江鱘定居於上游不受水庫影響外,其餘均有不同程度影響,應採取有效措施。
七、庫區泥沙淤積和壩下遊河道沖刷
庫區泥沙淤積可能有以下影響:1.減少水庫有效庫容,影響水庫功能;2.影響庫尾洪水位;3.影響變動回水區的航道、港口;4.影響過壩通航和電站發電。可採取相應措施予以解決。
三峽水庫運行後,下泄水的含沙量減少,將引起壩下遊河道沖刷,產生以下影響:1.宜昌枯水位下降後,若下涉流量小於5000m3/s時,將影響葛洲壩樞紐工程三江船閘通航,可採取水庫調度和整治措施;2.增加河槽的泄洪能力,但對護岸工程晚霞產生一定影響,可能出現新的崩岸險工;3.枯水期流量穩定而增大,有利於淺灘航槽的改善,但因壩下遊河道發生沿程沖刷,河勢將發生不同程度的調整,可能出現局部礙航;4.河床沖刷水位下降後,洞庭湖三口(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分流分沙減少,有利於減輕洞庭湖洪澇災害,減少洞庭湖的泥沙淤積量,延緩湖泊的萎縮。
八、對中下游平原地區的農田潛育化沼澤化的影響
1.對四湖(長湖、三湖、白露湖和洪湖)地區的影響
四湖地區總面積11000km2,耕地45.3萬hm2,人口450萬人。該地區腹地的內荊河水通過新灘口閘匯入長江,是四湖地區主要排水通道。一般汛期關閘,靠電力抽排澇水,枯期開閘自流排水。
三峽水庫興建後,對四湖地區的排水影響在於汛後10月至次年4月新灘口閘外長江水位的變化。按最不利情況考慮,即不計入水庫運行後河床下切的影響,1-4月洪湖湖水仍能自如排入長江。10月水庫下泄量減少,四湖地區沿江水位降低,從而該地區積水可提前1個月左右自流外排長江。如考慮河床下切,則對四湖地區自流排水明顯有利。
2.對洞庭湖區和鄱陽湖區的影響
東洞庭湖一般垸田高程在28-31米;西洞庭湖和南洞庭湖周圍各圩區,已遠離洞庭湖口,且地面比東洞庭湖垸區高。三峽建庫後,如不計入水庫運行後河床下切的影響,汛前洞庭湖湖口水位將有抬高,但低於垸圩高程。10月份三峽水庫蓄水,下泄流量減少,湖水位提前降落,對洞庭湖圩區自流排除漬澇水有利。三峽建壩減少了洞庭湖的入湖水、沙量,湖區內淤高速率將大為減緩,對抑制湖區農田潛育化有利。
鄱陽湖區主要耕作區地面高程都在16米以上,建壩不產生影響。
九、河口地區的生態與環境
三峽建庫後,10月份下泄量減少,枯水年將使長江口鹽度較建庫前增加16.4%,平、豐水年增加2.6%。咸潮入侵最為嚴重的2月份,由於下泄量增加,可降低鹽度3-5.8%,同時吳淞水域出現氯度大於250mg/L的小時數減少66%-9%(枯——豐水年)。
目前河口沿江和濱海地區有相當數量的鹽漬土。現沿江多已建閘擋潮蓄淡,鹽漬土總的趨勢是逐漸向脫鹽方向發展。建壩後不會產生明顯不利影響。
來沙量的減少和水量年內分配的調整,會使河口三角洲岸灘的侵蝕、堆積作用發生相應變化。
壩址以上營養物質來量占河口的20-30%。經估算水庫約攔蓄約10%的營養物質,建庫後河口及近海的營養物質含量仍將保持較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