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學生態觀
❶ 戴思禮求醫的文言文
金華賦
黃靈庚
石羊生者,金華鄙人也,與西楚高士東陵客登乎北山之巔,宿於金頂山莊。(1)於時秋色宜人,天高氣朗。披襟抒懷,游目騁望。西眺兮浙水,北瞻兮句無,(2)南臨兮姑蔑,(3)東眥兮天姥。群山笏立如兒孫,飄飄然若凌雲憑虛;諸邑棋布疑星宿,鱗鱗乎似貝錦珠幕。乃豁爾樂,矍爾吁,遙望南天之隅,樓觀低昂而錯峙,街衢縱橫而旁午;生機頻發而勃勃,氣象萬變其磅礴。
生曰:「彼者金華城也,爾知之乎?」
客曰:「仆未之聞也。」
生曰:「觀夫金華之形勝也,無湖無海,非都非疆。精貫鬥牛,天連婺女之星;野分吳越,地鄰三江之揚。(4)郡屬於越會稽,縣本太末烏傷。(5)府署巋然居中,八縣拱衛周旁,左領義烏浦江、盤安東陽,右轄蘭溪武義、湯溪永康。(6)雙溪浩渺以逶迤,環抱縈帶;北山崔巍以綿延,周匝屏障。控南國之樞杻,是兵家必爭之險;壓山城以樓觀,亦儒者講學之堂。是以明祖定鼎金陵之先,乃策馬兩浙,鑄造皇基,首建寧越之府;(7)初平弘法登真之始,(8)遂牧羊赤松,燒煉金丹,肇創仙籙之都。自漢唐而下,宋元以往,英雄豪俊之屬並駕爭勝,功鐫於石;飽學耆碩之倫相約論道,情系斯土。」
客愕然,曰:「有若此者乎?願聞其詳。」
生曰:「君未聞南朝之沈隱侯乎?婺水西去,送客樓頭,哦八詠之歌詩,懷絕世之風流。(9)爾乃易安之登臨選勝,感斯文而掩涕;(10)皋羽之把酒論文,思前賢以噓唏。(11)若夫宋鼎南移,中原文獻來附:與政經制於天台,圖說謀謨;(12)東萊倡道於麗澤,心理兼容;(13)茂明蓄志於香溪,憤世著述;(14)龍川招徒於五峰,鬯揚事功。(15)四子同時並起,遂為『浙學』規模。其學也莫盛於斯,號稱『鄒魯』。湖湘未足抗衡比翼,(16)朱閩難以攀援齊驅。(17)於是乎俊賢雲集,弦聲不絕於鹿湖;(18)鴻儒輻湊,何王接武。(19)杏壇復振於八華,青衿響應,金許繼步。(20)原以真實心地,兼之克己功夫,終啟四書之學,(21)而入聖賢之譜。晉卿、道傳以善文鳴於蒙元,身躋四傑之列;(22)丹溪、思禮以精醫擅於後世,冊封岐黃之都。(23)景濂以一介寒士入明,位居文臣之首;(24)叔能於九靈茅廬厲節,聲超遺老之譽。(25)此皆婺州人文之選,他者比比有之,未遑悉舉也。」
客曰:「善哉!其地風尚如何?」
生曰:「且夫一地風俗,本於風教;風教所由致,儕類得鈞陶。婺學以仁義為本,唯忠孝是歸。孝以事親是為仁,忠而事國是為義。孝子貞女,若婺水長流而不竭;忠臣義士,與日月同輝而愈邁。浦陽月泉一題,勝友雲集,共吟於殘剩之山;(26)玄鹿鄭氏九世,親戚賓從,同爨於麟溪之水。(27)村留『孝順』之名,人多『忠友』相依。及乎倉猝之變,其節乃麗。君不見唐之駱臨海,未肯降節附女主,傳檄便知宰輔手。(28)又不聞宋之宗留守,頻呼渡河復汴梁,絕命猶作中原謀。(29)張忠愍殉國而投水,彷彿三閭之再世;(30)朱大典臨危以受命,庶幾睢陽以重生。(31)絳雪女肯讓須眉男子,舍己身以全永邑百姓?(32)義烏氓神勇當慚縉紳高士,執金戈而赴邊關海警。(33)若民族臨危,國家罹難,凡我婺人,無論老幼,不別貴賤,必馳騁角逐,奔走後先。匪寇草木以皆兵,倭賊聞風而喪膽。割慈舍愛,離鄉別土;道之所系,義無反顧;自古及今,久彰我婺。寧爾未之睹歟?」
客悚然敬,喟然嘆曰:「此誠文教之邦也!雖然,其平居若何?」
生曰:「是耕與讀乎!事農桑以富室,攻詩書其傳家。室充而道明,家富其政清。故婺人世代傳家之方,惟以二事為終始焉:進仕以勤學,當飽讀五車之書;退職而歸田,宜廣蓄三年之谷。婺之學子雖縕袍弊衣,糲食粗糒,不樂口體之美好,而負笈從師,執經求義,惟探學問之旨要。蓋宋潛溪勉馬生之序,有以致之矣。(34)若夫居陋室,衣粗布,一簞乾菜,一囊薯餅,樂志兮不改,象之畢生修輿地之志;(35)力學兮專一,丹邨終身啟術數之精。(36)是以高才鴻儒沛然而興,何地無之;巨冊鴻制傑然而出,孰代乏焉!或縣以教授著,或鄉以博士稱,或祖孫三代共登院士之林,或昆弟數人同入清華之門。勛華増天地之色,道德作譽髦之式。而今學校惟新,黌宇塾宮之舍,櫛次以林立;重教依舊,誦弦課簡之聲,歌洽而屋接。古來教育之盛,未若此曄曄也。婺之農人夙興夜寐,風櫛雨沐,不辭稼穡之劬勞,而墾田耨疇,精耕細作,惟念五穀之屢登。蓋張忠愍撫吳之疏,(37)朱之錫防河之略,(38)既以明之矣。且夫婺農素以『勤苦』銘刻於心,蓋勤能補拙,雖遇旱潦而不減玉粒;苦則耐勞,無畏寒暑而終事田耨。設能以勤為榮、以惰為恥,何事而不克?苟能以苦為樂、以懶為辱,孰功其不成?爾其見山下景緻:村墟星羅兮炊煙繞繚,壟畦棋布兮水沼侵尋;畛陌序列兮齊整如畫,四時色采兮班斕似錦。稻禾累累,未間一莖雜物;菜圃青青,惟聞盈野清香。雞犬相聞,人樂而年壽;牧歌和答,歲登而體康。」
客啞然笑,曰:「婺人勤學之風,仆夙有所聞。然則婺之農人勤苦固若是,而素聞蓄積不敵嘉湖,富贍不稱寧紹,何以人竭其勞而未得盡其獲報耶?」
生曰:「爾但知其一,未識其二。昔之農人促耕不解其飢,疾蠶不救其寒,蓋地理生態使然也。觀夫八婺之區,山陵多而田疇少,民人眾而資源槁,取之無竭而養之不調,若是專一農耕難以自存,則必致於窮戚無聊矣。農之不足,則輔之以商。龍川氏不有遺言乎,『商藉農而立,農賴商而行』。婺農久處窮戚而後思求通達,然不得已乃作荷擔貨郎。若永康之『補鍋鑄造』,東陽之『泥工瓦匠』,浦江之『長途販運』,義烏之『雞毛換糖』,雖繼世而並起,惜非情之所望。辭妻子兮去室宇而遠客,別父母兮感秋風以斷腸。荷擔振鞀兮西東,走巷竄村兮風霜。時與運兮未濟,商兼農兮俱傷。逮乎改革開放,遭逢際會,婺人承命,商機勃發。於是乎貨郞釋擔,神采飛揚;各逞技藝,若穎末露脫布囊;皆展才力,似困鳥出離羅網。而八婺縣市,類八艘巨艦,齊駕並驅,鼓帆遠航。建築巨頭興於吳寧,工商新城矗於烏傷;華溪為五金之市,(39)瀫水為化工之方;(40)湯溪為蓄水之源,武川為儲糧之倉;(41)磐安為葯材之集,浦邑為水晶之鄉;婺城為宜居之都,橫店為影視之場。(42)君不見而今我婺區域,馳道畫線以成,若天邊采虹,交織縱橫;危樓拔地而起,若雨後春筍,隱現低昂;既稱南國重鎮,亦是八省康莊。況營造兼治污同步,願蘭天共碧水爭長;護生態以清環境,順自然以調陰陽;乃汲引清泠之泉供居城之用,水質冠於九域;廣植奇異之木造園林之景,空氣甲於一方。商客雲合,四海奔湊以絡繹;遊人景從,八荒駢羅而方羊。棄貧窮於往昔,身擠百強行列;圖發展於將來,人領兩浙風光。豈止超軼嘉湖、比侔寧紹耶?無限前景,蓋未可量也。」
客憮然樂,神之往之,遂有賃屋卜居之想。
生賦以歌,客擊掌以和之。歌曰:登臨北山以騁望兮,覩八婺之墟丘。樓宇高聳入青雲兮,蔽野黍稷之盈疇。牧羊兒邈而不復見兮,惟赤松仙境之寡仇。水清澄而林茂兮,民淳樸以久壽。誠信美為久居之鄉兮,樂安斯土而長留。
(1) 北山:在金華市北,山頂有「金頂山莊」。
(2) 句無:浙江諸暨市舊名。
(3) 姑蔑:浙江龍游縣舊名。
(4) 揚:揚州,吳越之區古屬揚州。
(5) 太末:在今浙江龍游縣內。烏傷:浙江義烏市舊名。
(6) 湯溪:明清以前建縣,今撤縣,屬金華市婺城區。
(7) 明太祖攻下金華城,建府衙,名「寧越」。
(8)初平:黃初平,東晉道士,金華人。初平牧羊於金華赤松山,後得道飛升成仙,叱羊成羊,史稱「牧羊兒」,也緣於此。今金華市赤松山有黃大仙廟。
(9)沈隱侯,梁朝沈約,曾為東陽郡太守,在城東南建「玄暢樓」,登樓作《八詠詩》以傳於世。唐人改「玄暢樓」為「八詠樓」。
(10)易安:南宋女詞人李清照,登八詠樓作《八詠詩》一絕。
(11)皋羽:南宋遺民謝翱,曾登八詠樓作《八詠樓詩》五律一首。
(12)與政:南宋唐仲友,金華人,創經制之學,著有《帝王經世圖譜》等。
(13)東萊:南宋理學家呂祖謙,金華人。與朱熹、張栻、陸九淵齊名,在金華講學,創麗澤書院,「呂學」創始人,著述甚豐,有《呂氏家塾讀詩記》、《左氏博議》等。
(14)茂明:南宋理學家范浚,蘭溪人,號香溪。著《心箴》為朱熹所折服。傳世著作有《香溪集》。
(15)龍川:南宋政論家陳亮,永康人。講學五峰書院,倡事功之學,「永康學派」創始人。
(16)湖湘:南宋理學家張栻在長沙招徒講學,開創「湖湘學派」。
(17)朱閩:朱熹在武義山招徒講學,「閩學」創始人。
(18)鹿湖:金華市北山的鹿湖書院,建於南宋末期,元、明、清三代皆未曾廢止,延名師在此講學。
(19)何王:何基,蘭溪人;王柏,金華人。何基學於朱熹嫡傳黃榦,王伯學於何基。皆朱子學在金華傳人。
(20)金許:金履祥,蘭溪人;許謙,東陽人。金履祥學於王柏,許謙學於金履祥。何王金許,史稱「北山四先生」,承傳朱子學。八華,為許謙授徒講學的地方,在今東陽市。
(21)何王金許「北山四先生」以研討朱熹《四書集注》聞名,開創「四書」之學。
(22)晉卿:黃溍,義烏人。道傳:柳貫,浦江人。二人與余闕、揭奚斯齊名,史稱「元初四傑」。
(23)丹溪:朱震亨,元代著名醫學家,義烏市人。思禮:戴思禮,學從朱震亨,明初御醫,浦江人。
(24)景濂:宋濂,明初著名學者,史稱「開國文臣之首」,浦江人。
(25)叔能:戴良,元末著名學者,居九靈山房,守節不肯入明,浦江人。
(26)南宋亡國後,浦江籍遺民詩人方鳳、吳渭及謝翱等在浦江縣城西建「月泉吟社」,以「田園雜興」為題,向天下征詩,然後品評甲乙。投詩者達數千人,「以東籬北窗之風,抗節宋季」,影響巨大,非常壯觀。
(27)浦江縣城東十五里「鄭氏家族」自南宋至明代中期,以詩書禮樂治家,同炊共居十三世,食指多至三千五百餘人。史稱「鄭氏九世同居」、「江南第一家」。
(28)駱臨海:唐初駱賓王,義烏人。從李敬業起兵討伐武後變天,草寫討武檄文。武後覽其文,連聲稱贊賓王是宰輔之才。
(29)宗留守:南宋初期抗金名將宗澤,義烏人,志復中原,臨終仍三呼「渡河」。
(30)張忠愍:明末民族英雄張國維,東陽人。抗清失敗,在東陽投水自盡,類屈原投汩羅殉國。
(31)朱大典:明末抗清英雄,金華人。拒守金華,抗清兵敗,不肯降節,從城門投身自盡,類唐代張巡守城死節殉國。
(32)清初耿精忠叛亂,叛將徐尚朝兵臨永康城下。徐慕吳絳雪才貌,聲稱若得絳雪,可以保全一城百姓性命。絳雪,永康閨閣,善詩工畫。為一城生靈計,絳雪自告奮勇,出城與叛兵離城,行三十里,跳崖自殺。時人哀之,演繹為傳奇以記其事。
(33)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駐守浙江沿海,兵將來自義烏居多,史稱「義烏兵」。
(34)宋濂有《送東陽馬生序》,諄諄以勉生徒勤學。
(35)象之:王象之,南宋地理學家,東陽人,著有《輿地紀勝》二百卷。
(36)丹邨:張作楠,清代著名數學家,金華人,著有《翠微山房數學書》三十八卷。
(37)張國維有《撫吳疏草》,多道農耕之事。
(38)朱之錫:清初水利學家,義烏人,著有《治河疏略》。
(39)華溪,在永康市境內,這里指永康市。
(40)瀫溪,蘭溪江別稱,在今蘭溪市境內,這里指蘭溪市。
(41)武川:即浙江武義縣,屬金華市。
(42)橫店:新建影視城,許多電影、電視在此拍攝,現已成為旅遊勝地,在東陽市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