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生態所
『壹』 西部植被被擴大是好事還是
(1)西北復、青藏地區是我制國實施「西部大開發」的重點地區,圖中反映出兩地區在經濟發展中所具有的優勢是資源豐富,地域廣闊.
(2)A→B→C的地表植被,依次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其原因是降水量逐漸減少.
(3)「西氣東輸」是我國「十五計劃」四大重點工程之一,其天然氣主要源地是塔里木盆地;
(4)西北地區草原退化、沙化導致沙漠面積不斷擴大,重建西部生態環境,採取的措施主要是:保護好現有植被,禁止濫墾濫伐;退耕還林還草;造林種草;合理放牧,定期輪放等.
故答案為:
(1)資源豐富,地域廣闊;
(2)草原;荒漠;
(3)B;
(4)保護好現有植被,禁止濫墾濫伐;退耕還林還草;造林種草;合理放牧,定期輪放等.
『貳』 有沒有調劑到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的
您好。這個最好上西北大學研究生招生網查詢,上面有詳細的說明。問別人的話,說的也不一定準確,還得自己查。考研的話,多上一些考研論壇找些學習資料,考研心得之類的,會對你有幫助。祝你考研成功!
『叄』 我國西部生態環境現狀如何
中國西部山區幅員遼闊,自然條件復雜,區域差異顯著,農業環境惡化,經濟基礎薄弱。由於回長期人們對生態答環境保護的認識不足,注重短期效益行為以及人地矛盾的尖銳化等原因,使得西部山區水土流失、自然災害、環境污染及土地退化較為嚴重。特定的自然地理環境及社會經濟條件,使得中國西部山區農業發展適宜走生態農業的道路,調整產業結構,落實水土保護和環境污染治理措施,才能恢復與重建一個有利於中國西部山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態環境。
『肆』 西北地區十分脆弱主要分布在什麼地方
西北生態脆弱區位於大興安嶺以西、古長城、祁連山、昆侖山脈以北地區,年降水量大多在200毫米以下,氣候乾旱,降水少,植被少,生態脆弱。
『伍』 西部的自然環境和生活環境的資料
生態環境是一種公共物品,是與人類可持續發展有著密切關系的純自然物品。 生態保護的作用是實現人類生存和發展所處的生態環境不受破壞,保持土地、水源、天然林、地下礦產、動植物資源、大氣等自然資本的保值、增值、永續利用,以避免環境污染和退化給社會生活和生產造成短期災害和長期不利影響。 在我國,西部生態環境因擁有若干像三江源那樣關聯全國的生態環境資源,使得西部生態環境的價值遠遠地超出了當地或區域的范圍。西部生態環境建設是我國重建生態公共產品供給的極為重要的部分,補償西部生態資源,就是保護和提供中國人(在終極意義上也是人類)生存的安全棲息之地,也就是保護國家生態安全和發展所需的生存環境處於不受破壞和威脅的狀態,使自然生態系統狀況能夠維系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一、西部生態環境問題已形成對國家安全的影響 眾所周知,由於歷史的和現實的,自然的和人為的原因,西部地區的自然環境狀況已十分惡劣,全國水土流失面積的80%在西部,每年新增的「荒漠化」「石漠化」的面積也大部分在西部,形成土地和草場不斷退化,荒漠化現象日益嚴重,沙塵暴連年發生。西部地區自然生態環境系統的穩定性受到嚴重破壞。脆弱的西部地區生態環境,作為我國主要江河與沙塵暴的發源之地,其自然環境狀況已威脅到當地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也構成對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安全的影響。加快改善生態環境是我國21世紀全面推進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目標,其中對西部生態環境保護與重建不僅對西部,而且對改善全國生態環境,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二、西部生態環境是屬於全國性的公共產品 從薩繆爾森的公共產品的理論來看,生態是一種公共產品,具有非排它性的特點,部分人為了提供或保護這種生態產品而付出了代價,但其他人可以「搭便車」輕易享受此產品帶來的好處。顯然生態產品的消費具有非排它性,同時也是屬於自然物品,如過度的使用還容易產生「公地悲劇」。 根據外部性理論來看,西部生態環境建設也存在很強的外部性。西部實施退耕還林草,從西部退還耕地的上游農牧民私人角度看,他們祖輩生存在這塊土地上,他們完全可以耕種放牧進行他們正常的生存來滿足他們的溫飽和日常生活發展的所需。但從社會角度來講,森林植被草地資源不僅有自身的經濟商品價值,而且還有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調節大氣等社會生態功能,其社會價值和生態價值遠遠高於當地農牧民的經濟收入價值。但是如果當地農牧民進行生態建設與保護,卻很難從市場上自動獲得經濟效益和補償。而生態建設保護後而產生的受益區域在經濟發展增長中卻很少考慮,對於生態保護與建設區域中人們所負出的社會成本有所承擔。這樣,資源與環境作為公共產品的良性發展也就不可能完全經由市場機制來自動完成。因此,西部地區既然是我國生態安全保護的重要屏障,也就是屬於全國性的公共產品,建立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核心責任應是中央政府的事權。三、實施對生態功能保護區與受益區劃分 西部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是一項長期的工程,投資大、周期長,效益具有跨區域性的特點。因此要提高生態重建的效率,首先要對生態區域實行功能劃分。對西部生態功能區的劃分,一是有利於明確生態公共產品提供與建設的主體責任。二是有利於生態區域內價值標準的評估。三是有利於重點建設的投資與補償及長期的保護與建設中資金的供給問題。對生態功能區劃分,要用生態學原理,在專家考察科學論證的指導下,由各級政府主管部門牽頭。要尊重自然生態的科學要求來進行。劃分可分為重點區域,一般區域、分層次,級別,先急後緩,穩步推進,特別是對重點功能區要明確其保護與建設的主體責任,並用行政或法律的規章要求確定實施建設與保護。 其次根據資源價值理論,對劃分出的生態功能區,進行生態資源價值的評估和測算,建立生態補償機制來促進建設新的資源價值管理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實現自然資源市場化,促進資源的有效配置,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對生態功能區價值評估,一是對功能區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價值的重要意義的認識。二是生態作為公共產品它是有價值的,而對生產這種公共產品者要進行生產成本的補償,而對使用者要進行相應的付費(也包括由行為人承擔所造成的外部不經濟後果的生態補償標准)。三是根據生態系統理論,也應將流域作為一個整體系統來劃分,通過建立流域生態補償機制,來協調和理順系統內的各要素的關系,改善生態系統的物質流向,促進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實現整個流域系統內的生態建設與補償機制。
四、建立生態建設主體責任,實施生態建設投資補償 西部生態建設是國家的安全,也是全國的公共產品。應是中央政府的事權。在通過生態功能區劃分和評價後,明確央央政府與西部建設保護地區及受益地區之間的責任。 對生態功能區建設的步驟和方法:首先對那些生態環境影響最大的脆弱區域,中央政府應加大財政轉移力度重點建設與治理。並要以法律形式保障本區域的保護與建設問題。對那些重點功能區,人類活動有嚴重影響的,要考慮本區域人口遷移,減少人類過度索取和干擾。如對西部各江河流域發源地及生態水源涵養林和荒漠化沙化嚴重區,可考慮將本區域內的農牧民遷移或改變他們的生產方式,對他們實行終生的保障按排,其生活與發展由公共財政來供給。
『陸』 大西北生態農業是做什麼的
生態農業--是指在保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態學、生態經濟學規律,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集約化經營的農業發展模式,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農業。
生態農業是相對於石油農業提出的概念 生態農業,是一個原則性的模式而不是嚴格的標准。而綠色食品所具備的條件是有嚴格標準的,包括:綠色食品生態環境質量標准;綠色食品生產操作規程;產品必須符合綠色食品標准;綠色食品包裝貯運標准。所以並不是生態農業產出的就是綠色食品。
生態農業是一個農業生態經濟復合系統,將農業生態系統同農業經濟系統綜合統一起來,以取得最大的生態經濟整體效益。它也是農、林、牧、副、漁各業綜合起來的大農業,又是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綜合起來,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現代農業。
生態農業是以生態學理論為主導,運用系統工程方法,以合理利用農業自然資源和保護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前生態農業提,因地制宜地規劃、組織和進行農業生產的一種農業。是20世紀60年代末期作為"石油農業"的對立面而出現的概念,被認為是繼石油農業之後世界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主要是通過提高太陽能的固定率和利用率、生物能的轉化率、廢棄物的再循環利用率等,促進物質在農業生態系統內部的循環利用和多次重復利用,以盡可能少的投入,求得盡可能多的產出,並獲得生產發展、能源再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經濟效益等相統一的綜合性效果,使農業生產處於良性循環中。
生態農業不同於一般農業,它不僅避免了石油農業的弊端,並發揮其優越性。通過適量施用化肥和低毒高效農葯等,突破傳統農業的局限性,但又保持其精耕細作、施用有機肥、間作套種等優良傳統。它既是有機農業與無機農業相結合的綜合體,又是一個龐大的綜合系統工程和高效的、復雜的人工生態系統以及先進的農業生產體系。以生態經濟系統原理為指導建立起來的資源、環境、效率、效益兼顧的綜合性農業生產體系。中國的生態農業包括農、林、牧、副、漁和某些鄉鎮企業在內的多成分、多層次、多部門相結合的復合農業系統。20世紀70年代主要措施是實行糧、豆輪作,混種牧草,混合放牧,增施有機肥,採用生物防治,實行少免耕,減少化肥、農葯、機械的投入等;
『柒』 西部人的生存狀態、生活環境
生態環境是一種公共物品,是與人類可持續發展有著密切關系的純自然物品。 生態保護的作用是實現人類生存和發展所處的生態環境不受破壞,保持土地、水源、天然林、地下礦產、動植物資源、大氣等自然資本的保值、增值、永續利用,以避免環境污染和退化給社會生活和生產造成短期災害和長期不利影響。 在我國,西部生態環境因擁有若干像三江源那樣關聯全國的生態環境資源,使得西部生態環境的價值遠遠地超出了當地或區域的范圍。西部生態環境建設是我國重建生態公共產品供給的極為重要的部分,補償西部生態資源,就是保護和提供中國人(在終極意義上也是人類)生存的安全棲息之地,也就是保護國家生態安全和發展所需的生存環境處於不受破壞和威脅的狀態,使自然生態系統狀況能夠維系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一、西部生態環境問題已形成對國家安全的影響 眾所周知,由於歷史的和現實的,自然的和人為的原因,西部地區的自然環境狀況已十分惡劣,全國水土流失面積的80%在西部,每年新增的「荒漠化」「石漠化」的面積也大部分在西部,形成土地和草場不斷退化,荒漠化現象日益嚴重,沙塵暴連年發生。西部地區自然生態環境系統的穩定性受到嚴重破壞。脆弱的西部地區生態環境,作為我國主要江河與沙塵暴的發源之地,其自然環境狀況已威脅到當地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也構成對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安全的影響。加快改善生態環境是我國21世紀全面推進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目標,其中對西部生態環境保護與重建不僅對西部,而且對改善全國生態環境,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二、西部生態環境是屬於全國性的公共產品 從薩繆爾森的公共產品的理論來看,生態是一種公共產品,具有非排它性的特點,部分人為了提供或保護這種生態產品而付出了代價,但其他人可以「搭便車」輕易享受此產品帶來的好處。顯然生態產品的消費具有非排它性,同時也是屬於自然物品,如過度的使用還容易產生「公地悲劇」。 根據外部性理論來看,西部生態環境建設也存在很強的外部性。西部實施退耕還林草,從西部退還耕地的上游農牧民私人角度看,他們祖輩生存在這塊土地上,他們完全可以耕種放牧進行他們正常的生存來滿足他們的溫飽和日常生活發展的所需。但從社會角度來講,森林植被草地資源不僅有自身的經濟商品價值,而且還有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調節大氣等社會生態功能,其社會價值和生態價值遠遠高於當地農牧民的經濟收入價值。但是如果當地農牧民進行生態建設與保護,卻很難從市場上自動獲得經濟效益和補償。而生態建設保護後而產生的受益區域在經濟發展增長中卻很少考慮,對於生態保護與建設區域中人們所負出的社會成本有所承擔。這樣,資源與環境作為公共產品的良性發展也就不可能完全經由市場機制來自動完成。因此,西部地區既然是我國生態安全保護的重要屏障,也就是屬於全國性的公共產品,建立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核心責任應是中央政府的事權。三、實施對生態功能保護區與受益區劃分 西部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是一項長期的工程,投資大、周期長,效益具有跨區域性的特點。因此要提高生態重建的效率,首先要對生態區域實行功能劃分。對西部生態功能區的劃分,一是有利於明確生態公共產品提供與建設的主體責任。二是有利於生態區域內價值標準的評估。三是有利於重點建設的投資與補償及長期的保護與建設中資金的供給問題。對生態功能區劃分,要用生態學原理,在專家考察科學論證的指導下,由各級政府主管部門牽頭。要尊重自然生態的科學要求來進行。劃分可分為重點區域,一般區域、分層次,級別,先急後緩,穩步推進,特別是對重點功能區要明確其保護與建設的主體責任,並用行政或法律的規章要求確定實施建設與保護。 其次根據資源價值理論,對劃分出的生態功能區,進行生態資源價值的評估和測算,建立生態補償機制來促進建設新的資源價值管理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實現自然資源市場化,促進資源的有效配置,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對生態功能區價值評估,一是對功能區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價值的重要意義的認識。二是生態作為公共產品它是有價值的,而對生產這種公共產品者要進行生產成本的補償,而對使用者要進行相應的付費(也包括由行為人承擔所造成的外部不經濟後果的生態補償標准)。三是根據生態系統理論,也應將流域作為一個整體系統來劃分,通過建立流域生態補償機制,來協調和理順系統內的各要素的關系,改善生態系統的物質流向,促進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實現整個流域系統內的生態建設與補償機制。答案補充
四、建立生態建設主體責任,實施生態建設投資補償 西部生態建設是國家的安全,也是全國的公共產品。應是中央政府的事權。在通過生態功能區劃分和評價後,明確央央政府與西部建設保護地區及受益地區之間的責任。 對生態功能區建設的步驟和方法:首先對那些生態環境影響最大的脆弱區域,中央政府應加大財政轉移力度重點建設與治理。並要以法律形式保障本區域的保護與建設問題。對那些重點功能區,人類活動有嚴重影響的,要考慮本區域人口遷移,減少人類過度索取和干擾。如對西部各江河流域發源地及生態水源涵養林和荒漠化沙化嚴重區,可考慮將本區域內的農牧民遷移或改變他們的生產方式,對他們實行終生的保障按排,其生活與發展由公共財政來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