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生態茶樹園

生態茶樹園

發布時間: 2021-01-09 06:51:16

Ⅰ 什麼是生態茶園

生態茶園並非僅指「生態環境」,是運用生態學原理,以茶樹為核心,因地制宜地利用光、熱、水、土、氣等生態條件,合理配置茶園生態系統,提高太陽能和生物能的利用率,促進茶園生態系統內物質和能量的循環,較大地提高生產能力。同時使園區生態有利於調控茶樹病蟲害,為實現茶園生態無公害治理打下基礎。
隨著綠色食品日益成為人們消費的主體 , 歐盟等
國提高進口茶葉農殘檢測標准給我國茶葉出口創匯帶
來的嚴峻事實 , 可擬定出人工復合立體種植的幾種模
式 ,以改善茶園小范圍內生態環境 ,提高單位茶園面積
產出。具體可採用以下幾種:
1. 茶———草本(飼料)作物套種:在新定植的無性系
幼齡茶園或樹冠覆蓋度較小的幼齡茶園,台刈改造和缺
株斷行的稀植茶園中,套種具有固氮作用或經濟效益較
高的草本作物。如花生、黃豆、綠肥(紫花苕和三葉草) ,
草本中葯材等。形成茶———草兩層結構,增加地表覆蓋,
保持水分,提高茶苗成活率。幼齡茶園套種花生、黃豆,
每畝可增加 200元左右 , 飼料間接經濟效益可達每畝
200~300元,套種三葉草還可實行半免耕等。
2. 茶 ———經濟林果間作: 在茶園中按適宜的密度
和當地水肥條件 , 沒有共同病蟲為害 ,分枝層次較高 ,效益好 ,投產快的
果樹或經濟林木。如間作橡膠、香樟、桃、柿、柏樹等 ,
配置喬 ———灌結構。間作的經濟林果不僅具有防護的
生態效益 ,而且能增加茶園效益。以間作脆柿為例 ,以
每 kg0. 7元收購價計 , 間作的綜合經濟效益比單一茶
園提高 30%~50%。一畝茶地間作的柿樹 ,5年生柿樹
每畝可增收 250元左右。
3. 茶 ———防護林的復合種植體系: 選擇適宜思茅
地區種植的樹種如杉松、椿樹、香樟、山蒼子樹等。在
茶園周圍及茶園內種植防護林帶 3~5行 ,以調節茶園
小氣候 , 增強茶樹抵禦乾旱的能力。思茅地區茶園大
多以山區坡地較多 , 可按 20%~30%的蔭蔽在茶行中
栽植上述適宜樹種 , 達到降低茶園光照強度和溫度 ,
提高春茶育芽能力。在高山茶區 ,可在山頂、山腰營造
林帶 ,以減緩地表徑流 ,防止水土流失。(李 銳)

Ⅱ 怎樣運用茶樹栽培措施調節茶葉採摘的洪峰

名詞解釋:
生態茶園:運用生態學原理,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充分利用光、熱、水、氣、養分等自然資源提高太陽能和生物能的利用率,有效、持續地促進茶園生態系統內物質循環和能量循環,及大地提高生產能力,達到優質、高產、高效益的一種嶄新種植模式。
茶樹新梢:著生葉的未成熟葉莖稱為茶樹新梢。
茶樹總發育周期:是指茶樹一生的生長發育過程。
茶樹年發育周期:是指茶樹在一年中的生長、發育進程。
人工復合生態茶園:是利用茶樹有耐萌的特性,植株為灌木和小喬木,根系較淺等,與不同高度冠層和根系深淺的植物,組成上、中、下三層或兩層林冠及地被曾的生態系統。
合理密植:就是要使茶樹能夠充分利用光能和土壤營養面積,能正常的生長發育;同時還要因栽植區域、茶樹品種以及管理水平等而確定種植規格。
合理施肥:根據茶樹的生物學特性、生化特點、生產能力、具體的外界環境條件,採用合適的三要素配合比例,適時適量地施用肥料,盡量減少損失。
茶樹芽的異質性:同一枝條上,從基部到頂端的各葉腋間著生的芽,由於形成時期、葉片大小以及營養狀況的不同,質量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叫做芽的異質性。
簡答
1、茶樹為什麼喜酸性?
答:1)茶樹的遺傳性決定;2)茶樹菌根需在酸性環境中才能生長和侵染與茶樹根系共生互利;3)茶樹喜鋁,一般農作物的含鋁量多在100~200mg/kg以下,而茶樹的含鋁量在數百至1000mg/kg以上;4)茶樹是嫌鈣植物,當土壤中鈣含量大於0.2%時,茶樹生長就會受害。
2、簡述茶樹短穗扦插的優越性及其影響發根成活率的因素。
答:(1)茶樹短穗扦插的優越性:1)插穗段,材料省,繁殖系數高;2)一定面積內育苗數量多;3)土地利用經濟;4)成齡茶樹枝條、幼齡茶樹修剪枝均可利用,還可以「以苗育苗」,取材方便;5)繁殖季節長。
(2)影響因素:1)抽穗本身的因素:茶樹品種間的差異、枝條老嫩程度、枝條的粗細與長短、插穗留葉量、腋芽動態。2)外界環境條件:溫度、濕度、光照和土壤。
3、茶樹不同品種搭配種植的好處:1)不同茶樹品種的搭配可以避免茶季「洪峰」,使勞動力安排與茶機具使用平衡,一般主栽品種佔70%左右,搭配品種佔30%左右。2)不同茶樹品種,發芽遲早,生長快慢,內含品質成分差異等較大,可發揮品種間的協調作用來提高茶葉產品的質量和品質。
4、茶樹的營養特點:1)營養的連續性:對所需營養物質要求表現出不間斷的特點;2)茶樹對營養物質的吸收有階段性:在個體發育的不同階段,茶樹對營養元素的吸收是有側重的;3)營養的集中性:茶樹具有在某一生長時期需要大量營養物質的現象。4)對茶樹營養的適應性:表現在茶樹對營養元素需求上的多樣性以及對營養條件的適應范圍廣泛。
5、高山雲霧出好茶的原因:高山茶園和北方茶園,由於晝夜溫差大,新梢生育較緩慢,但同化產物多,持嫩性強,故其茶葉品質好。
6、生態茶園特點及建設標准?
答:特點:1採用多物種高度集約化的經營形式,以茶樹為主,因地制宜配置其他作物,形成多層次立體復合栽培,各作物能共生互利,構成合理的生態系統,達到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同一;2以市場為導向,調節主、副產品的質與量,以智力密植型替代資源密集型,以最小的物質投入獲取最大的優質產品輸出;3嚴格按照生態學發展規律,不斷運用綜合優化調控技術,防止環境污染和地力退化,建成可持續發展的茶葉商品生產基地。4充分發揮生態茶園優勢,生產眾多的綠色產品和有機(天然)產品提高市場競爭力和提高經濟效益。建設標准:茶區園林化、茶樹良種化、茶園水利化、栽培科學化。
7、綠茶的加工工序、目的及意義。
答:綠茶的加工工序:殺青——揉捻——三次乾燥。
(1)殺青的目的:殺青是形成綠茶品質關鍵的技術措施,其主要意義是:1)徹底破壞鮮葉中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制止多酚類化合物等的酶性氧化,以便獲得綠茶應有的色、香、味;2)散發青氣、發展茶香;3)改變葉子的內含成分的化學性質,促進綠茶品質的形成;4)蒸發一部分水分,使葉質變柔軟,增強韌性,便於揉捻成條。
殺青技術措施主要有三點:1)高溫殺青:酶的鈍化、綠茶香氣的形成;2)拋悶結合,多拋少悶;3)嫩葉老殺,老葉嫩殺。
殺青方法:鍋式殺青機、滾筒殺青機、槽式殺青機。
(2)揉捻:解塊、理條。按照揉捻機投葉量要求投入殺青葉,揉捻壓力掌握「輕——重——輕」的原則,高檔茶揉捻程度宜輕或不加壓,中、低檔茶適當增大壓力。
(3)烘乾之初烘:初烘——攤涼——復烘。
8、紅茶的加工工序、目的及意義。
答:紅茶的加工工序:鮮葉經萎凋——揉捻(揉切)——發酵——乾燥——成品茶葉。
(1)萎凋:萎凋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時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各種紅茶要求的萎凋程度因其品質要求不同而不同。
(2)揉捻:原則:嫩葉輕壓短揉,老葉重壓長揉。
(3)發酵:1)發酵的目的在於增強酶的活化程度,促進多酚類化合物的氧化縮合,形成紅茶特有的色澤和滋味;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使葉子發酵充分,減少青澀氣味,並發生濃郁的香氣。2)發酵的方法:適當的發酵室、適宜的溫度和濕度、一定的攤葉厚度、適宜的發酵時間、發酵程度度。
(4)乾燥:乾燥的目的:1)利用高溫破壞酶的活性,停止發酵,固定萎凋、揉捻,特別是發酵所形成的品質。2)蒸發水分使干毛茶含水量降低到6%左右,以緊縮茶條,防止霉變,便於貯運。3)繼續發酵青臭氣,進一步發展茶葉香氣。
4、茶樹修剪原理?
茶樹之所以能修剪,主要有賴於茶樹有如下一些基本生物學特性:a解除頂端優勢,刺激腋芽萌發;b地上部與地下部相對平衡;c芽的異質性;d改變茶樹碳氮比,加強營養生長;e抑制生殖生長。

論述:
1茶樹總發育周期
茶樹總發育周期是指茶樹一生的生長、發育過程。按照茶樹的生育特點和生產實際應用,通常把茶樹分為四個生物學年齡時期:幼苗期、幼年期、成年期、衰老期。幼苗期:茶樹容易受到高溫和乾旱的危害,所以在栽培管理上要適時適量的保持土壤疏鬆、濕潤,使種子萌發能獲得足夠的空氣和水分。幼年期:幼年期茶樹生育十分旺盛,可塑性大,所以在措施上,必須做好定型修剪,來抑制其主幹的向上生長,促進側枝生長,培養粗枝的骨幹枝,形成濃密的分枝樹型。同時要求土壤深厚,疏鬆,使根系分布深廣,要注意來自自然災害的危害。成年期:茶樹生育最旺盛的時期,產量和品質都處於高峰階段。所以要盡量延長這一時期所持續的年限,以便最大限度的高產、穩產、優質的茶葉。同時,要加強肥培管理,使茶樹保持旺盛的樹勢,可採用輕修剪和深修剪交替進行的方式,更新樹冠,整理樹冠面,清除樹冠內的病蟲枝,枯枝和細弱枝。衰老期:這一時期的長短因管理水平、環境條件、品種的不同而異。所以應當加強管理,以延緩每次更新所間隔的時間,使茶樹發揮出最大的增產潛能,延長經濟生產年限。
填空
1茶學研究的內容,從大的方面來劃分,可以劃分作兩大部分,茶科學和茶文化學。
2《茶經》是那個時代的中國甚至是世界茶科學的集中體現,代表了當時的最高水平。關於茶的第一本著作。
3茶葉植物學(茶樹育種學,茶樹栽培學);制茶工藝學(制茶學、茶葉製造學);茶史學;我們把它稱作茶葉的源與流。
4茶樹現在的進化類型有:熱帶型和亞熱帶型的大葉種和中葉種茶樹,以及溫帶的中葉種及小葉種茶樹。
5中國茶區分布遼闊,東起東經122度的台灣省東部海岸,西至東經95度的西藏自治區易貢,南自北緯18度的海南島榆林,北到北緯37度的山東省榮城縣,東西跨經度27度,南北跨緯度19度。
6我國茶區劃分採取3個級別,即一級茶區,二級茶區,三級茶區。7國家一級茶區分為4個,即江北茶區、江南茶區、西南茶區、華南茶區。
8江北茶區是我國最北的茶區,茶樹大多為灌木型中葉種和小葉種,主產綠茶。
9江南茶區為中國茶葉主要產區,江南茶區是發展綠茶、烏龍茶、花茶、名特茶的適宜區域。
10華南茶區為中國最適宜茶樹生長的地區。
11西南茶區是中國最古老的茶區。
12主根上的側根是按螺旋線排列的,由於主根生長速度不均衡,以及各土層營養條件的差異,側根發生有一定的節律,使茶樹根系出現層狀結構。
13吸收根一般分布在地表下5~45cm土層內,集中分布在地表下20~30cm的土層內。
14茶樹根系具有向肥性、向濕性、忌漬性和向土壤阻力小的方向生長的特性。
15按分枝部位不同,可分為喬木、小喬木和灌木三種類型;按分枝角度不同,可分為直立狀、半開展狀和開展狀;按著生位置和作用可分為主幹和側枝。
16生產上我國栽培最多的類型:半喬木型,灌木型。
17由於分枝角度不同,茶樹冠分為:直立狀、半開展狀和開展狀(又稱披張狀)三種類型。
18 茶芽分葉芽和花芽兩種,葉芽(營養芽)按著生部位不同分為定芽和不定芽,定芽分頂芽(生長在枝條頂端)和腋芽(生長在葉腋的芽)
19茶樹葉片分為鱗片、魚葉、真葉三種。
20葉面積(cm2)=葉長(cm)×葉寬(cm) ×0.7(系數)
21茶樹生育的總發育周期:受精的卵細胞(合子)(在母樹上一年左右的生長發育)——成熟的茶子(播種)——茶苗——根深葉茂的茶樹——開花,結實,繁衍後代(人為和自然條件下)——衰老,死亡。
22茶樹劃分為四個生物學年齡時期,即幼苗期,幼年期,成年期和衰老期。
23根系和地上部分生長和休止期有相互交替進行的現象。5~6月份,地上部分新梢生育比較緩慢時,根系生育則相對比較活躍,10月份前後地上部漸趨休眠,此時根生育達到最活躍時期。茶樹根系活性的年周期變化與根系生長有相似的規律,2~3月份是根系生長的高峰期,4~5月份顯著降低,6~8月份又出現第二個高峰,9~11月份鉀肥和氮肥,根系活躍,施肥好,9月至翌年1月份維持在中等水平,即到當地上部開始活躍生長前1~2個月,根系活性增強。根系的死亡更新主要是在冬季的12月至翌年2月休眠期內進行。12~2月深耕改土。
24短穗扦插具有獨特優越性;插穗短、材料省、繁殖系數高;一定面積內育苗數量多;土地利用經濟;成齡茶樹枝條、幼齡茶樹修剪枝,均可利用,還可以「以苗育苗」,取材方便;繁殖季節長。
25扦插發根原理:茶樹扦插是利用茶樹的再生機能和極性現象。
26枝條老嫩程度:當年生成熟枝條成活率84%,隔年枝條僅有47%的成活率,三年生為12%,多年生老枝的成活率只有2% 。當年生成活率高於隔年生。
27合理採摘:采與留,采與養,采與管理。
28基本茶類:綠茶,紅茶,烏龍茶(青茶),白茶,黃茶,黑茶。
青茶的品質特點:綠葉紅鑲邊。特點是「湯色金黃」。白茶的特點是「湯色杏黃」。紅茶特徵:紅湯紅葉。綠茶的特點是「綠葉綠湯」。黃茶的特點是「黃葉黃湯」。黑茶特徵:湯色暗褐油黑。
29辨別茶葉真假葉:看葉脈是否網狀。

Ⅲ 你好!請問古樹茶和生態茶相同嗎

古樹茶
原始型古茶樹復特點:制野生、數百年樹齡、樹高可達10米;
栽培型古茶樹特點:人工栽培、數百年樹齡、樹高3~5米;
生態型茶樹特點:在自然原生態環境生長,未經人工干擾和處理。
原始型古茶樹與栽培型古茶樹,因為這些喬木型茶樹屬於深根性植物,有一主根,一直
向紅土壤深處生長(雲南當地人認為「樹有多高,根就有多深」),吸取到的養分較灌木茶樹充足,茶葉品質佳,但因產量不高,所以比較珍貴。同樣是剛剛採摘下來的茶菁,前兩者的價格可能是灌木茶的十幾倍。
生態茶的提法就比較模糊。難道有不生態的茶嗎?如果說生態,那就應該歸為原生態或者綠色食品當中。原生態的茶未必都好。茶樹經過人工馴化,去除了一些不好的刺激性的物質,而不斷強化有效物質。有的原生態茶樹退化比較嚴重,而有的含有一些對腸胃刺激性很強的物質,這些對人體都是沒有益處的。原生態的茶到底是好還是不好,要看理化指標的情況。

Ⅳ 生態茶和古樹茶的區別

生態茶又稱為台地茶,一般為20年以內樹齡的茶樹,我們統稱為生態茶,30-50年左右樹齡的茶樹稱為喬木茶,50年以上樹齡的茶樹都算為古樹茶,當然這個劃分標准沒有明確規定,也有茶友說,100年以上樹齡的才算是古樹茶,這也對,100年才能稱「古」嘛,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只要合理就好。

(二)繁殖區別

生茶態多數為近幾年,茶農人工「簽插」,批量栽培的樹種,我們稱為「無性繁殖」;古樹茶則是上代人或是上上代人有意或是無意,將種子發芽培育長大的樹種,有意的稱為人工栽培型茶樹,無意的則為野放型茶樹,我們稱為「有性繁殖」。

(三)內含物質區別

普洱生態茶與古樹茶由於樹齡的不同,對於茶樹葉片內的所含物質比例不同,這就是導至古樹茶與台地茶在口感上的區別,古樹茶內含物質較生態茶內含物質來說,比例相對協調一些,所以古樹茶給人的口感較為醇合,滋味較為豐富,苦澀感化得較快,耐泡度相對較高些。主要區別為以上三個方面,其次有葉片的齒牙對數的多少,葉片的大小肥厚等,可做為生態茶與古樹茶區別的參考,但不能做為絕對依據,因為茶樹接受的養分不同,也會導茶樹葉片的長像不同,不同地域期間、不同樹種的葉片也會有不同的區別。

Ⅳ 古樹茶,大樹茶,生態茶,老樹茶和小樹茶的區別

在同一生態上,古樹茶要優於小樹茶。我們這里強調的是同一生態,我們所指的同一生態,是大家都不施化肥、農葯,或大家都使用相同的化肥、農葯。如果,不施化肥、農葯,小樹茶會顯得淡而澀;如果,使用化肥、農葯,小樹茶會又苦又澀。
1、千年野生古茶樹(唐代或唐代之前 樹齡1000 年以上)
原始雨林中野生的古茶樹,一般胸徑 50cm、胸圍 160cm、樹高 15m 以上、樹齡千年以上,極其稀有。葉大、粗壯、葉脈鼓出,葉緣鋸齒深,葉脈9~16 對之間,與現代茶園栽種的大葉種葉脈(6-9 對之間)完全不同。持嫩度高,一芽兩葉,一般重0.5~1g,是一般古樹茶的三倍重。所制曬青綠茶,湯色綠黃,香氣清爽,略帶野生茶特有的腥味,與栽培型茶樹香氣截然不同,水溶性果膠豐富,幾乎無苦澀味,滿口潤甜,回甘極其綿長持久。
2、大茶樹(宋代 樹齡500~1000 年)
滇南茶區的少數民族茶農,把樹高5m 以上,難以採摘的栽培型古茶樹叫做大茶樹,大茶樹一般都是該茶園樹齡最老的幾棵或是最大的茶樹王。一般情況下,大茶樹胸徑 30~50cm,胸圍 100~160cm,樹高 5~15m 左右,樹齡多在500~1000 年之間。用大茶樹嫩芽做的曬青綠茶叫做大樹茶。就品飲經驗而言,茶樹樹齡越大,生態環境越好,口感就越協調,水溶性果膠、樹脂含量就越高,口感就越溫潤。
3、原生態古茶樹(明代 樹齡300~500)
大多胸徑在10~35cm,胸圍35~110cm,樹高3~6m,樹齡多在三四百年。由於地表植物未被除去,所以茶園生態良好,盡管樹齡很大,但茶樹未見衰老跡象。所制曬青綠茶,芽葉粗壯,多數葉脈 9~16 對之 間,果膠質豐富,口感甜潤,微苦微澀,苦澀感在口腔內停留時間很短,大約幾秒鍾。
4、生態古茶樹(清代 樹齡100~200)
大多胸徑在10~25cm,胸圍35~80cm,樹高2.5~4.5m,樹齡多在一二百年。由於大量地表植物被除去,採摘頻繁,很多生態古茶樹有衰老跡象。所制曬青綠茶,芽葉粗壯,多數葉脈在 9~16 對之間,果膠質豐富,口感甜潤,弱苦弱澀,苦澀在口腔內停留的時間短,大約十幾秒鍾,與樹齡更大一些的原生態古樹茶較難區分。
5、老茶樹(民國 樹齡60~100 年)
種植於1912-1949 民國年間,多數茶樹胸徑在5~15cm,胸圍15~50cm,樹高1.5~3m,樹齡60~100 年,不夠100 年。所制曬青綠茶,芽葉較為粗壯,多數葉脈9~16 對之間,果膠質豐富,口感甜潤,有點苦澀,苦澀在口腔內停留的時間不長,大約幾十秒鍾,與古樹茶有些難於區分。
6、小茶樹(1949-1976 年 樹齡35~60 年)
1949-1976 年間種植的茶樹,樹齡 35~60 年之間,多數植株樹高 80~120cm,每畝約 1500~2000 株。所制曬青綠茶,芽葉不甚粗壯,苦澀在口腔內停留時間長,口感的協調性比台地茶好,比古樹茶差。
7、台地茶樹(1976-至今 樹齡0~35 年)
1976 年以後,條列式密植的扦插苗無性系茶樹,多數植株樹高 60~90cm,每畝約2000~3000 株。所制曬青綠茶,由於施用化肥和密植,產量大,生長周期快,強苦強澀,並且苦澀味在口腔中久久不褪,與古樹茶口感差別巨大。
1、外形:古樹茶的葉子相對台地茶壯碩,葉面革質感明顯,葉脈清晰,葉邊齒狀無規律狀,葉背毛少;台地茶因為是栽培的,葉身比較單薄,葉子裙邊起波浪,葉邊齒狀呈規律性,葉背多毛。
2、香氣:古樹茶香氣深沉而厚重,停留時間長,台地茶香氣則飄揚而短暫。
3、口感:古樹茶會帶來感覺豐富的口感,且感受到一股來自高山闊野般的氣息,茶湯的細密度和醇厚度較高、滲透力順暢;而台地茶讓人感覺口感單薄且有時味會雜些,茶湯的滲透難以讓舌根感到舒暢,有的雖入口時感到霸氣,苦澀味比古茶也重。
4、葉底:古樹茶沖泡後葉子舒展程度好,肥大且彈性、柔韌性好;而台地茶不易舒,質感薄小且脆硬。
5、韻味:古樹茶入口滋味醇厚,苦澀味所化出的甘性讓口腔生津,韻味久留於口腔、喉頭,陳茶的能量釋放得慢些,茶氣的表現也慢慢體現出來,讓人體感覺舒服的指數高。而台地茶的後度及留存在口腔中的茶味短暫,生津不明顯,韻味短暫,陳茶所含的能量也相對較少且釋放得快,人體口感的舒服程度也偏弱。
6、潛質:古樹茶因葉子是來自樹根深入土壤的大樹,根部吸收地下的養分多而使葉子具有轉化價值的物質多,潛質空間當然也高;台地茶來自根部短淺的台地,所內含的能隨時間轉化的物質稀少,轉化空間也有局限性。

Ⅵ 生態型茶在我國自然分布區域被分為幾種類型

以茶樹生態類型為依據的分類方法。生態型是茶樹在長期相對穩定的環境條件下所形成的固有的遺傳特性。在我國自然分布區域內分成6種類型,但均不涉及物種問題。

1.低緯高海拔喬木大葉型

23°N線以南,海拔800~2500m的雲南中南部區域,≥10℃年活動積溫5000~7000℃,年降水量1500~2000mm,土壤以磚紅壤為主,間或有山地黃壤,茶樹抗寒性弱,適應性差,茶多酚、咖啡鹼含量高,酚氨比值大,適制紅茶,品質優良。以雲南勐海大葉、勐庫大葉茶為代表。這一生態區域多野生大茶樹,其適應性、品質均不及栽培品種。

2.南亞熱帶

(包括邊緣熱帶)喬木大葉雨林型

23°N線以南,海拔500m以下,≥10℃年活動積溫7000℃以上,年降水量1800~2000mm,土壤以赤紅壤為主,茶樹抗寒性弱,適應性差,酚氨比值大,適制紅茶。以海南大葉茶、廣西防城茶為代表。這一區域西緣亦多野生大茶樹。

3.南亞熱帶小喬木大葉型

23°~25°N線之間,海拔300~1000m,≥10℃年活動積溫5000~7000℃,年降水量1200~1800mm,土壤以赤紅壤為主,茶樹抗寒性較弱,適應性差異大,適制紅茶或綠茶。以台灣大葉茶、廣東樂昌白毛茶為代表。

4.中亞熱帶小喬木大、中葉型

25°~30°N線的長江以南地區,海拔800m以下,≥10℃年活動積溫5000~6000℃,年降水量1200~1500mm,土壤以紅壤和黃壤為主,茶樹耐寒、耐旱性均較強,適應性較強,適制紅茶、綠茶和烏龍茶。以湖北恩施大葉茶、武夷水仙為代表。

5.中亞熱帶灌木中、小葉型

30°~33°N線的長江南北地區,海拔500m以下,≥10℃年活動積溫4500~5000℃,年降水量900~1200mm,土壤以紅壤和黃紅壤為主,茶樹耐寒性強,適應性強,適制紅茶或綠茶。以安徽祁門種和浙江龍井種為代表。

6.北亞熱帶和暖溫帶灌木中、小葉型

33°~35°N線的長江以北地區,海拔200m以下,≥10℃年活動積溫4500℃,年降水量1000mm以下,土壤以黃褐土和黃棕壤為主,微酸性,茶樹耐寒性強,但凍害仍是主要自然災害,局部地區常發生嚴重凍害,適制綠茶。以河南信陽種、陝西紫陽種為代表。

Ⅶ 如何從社會、經濟、生態三方面確立茶樹栽培未來發展方向

如何從社會、經濟、生態三方面確立茶樹栽培未來發展方向?
茶樹

Ⅷ 湖南平江縣附近有沒有生態化種植油茶樹的

現在沒有以後有的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