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棲生態
㈠ 請了解的人講講旅鴿Ectopistes migratorius與落基山岩蝗Melanoplus spretus滅絕事件對北美生態系統造成的
有趣的問題。蝗蟲不了解,說說旅鴿吧。我的猜測是: 旅鴿消失對生態系統看不出明顯沖擊——因為它的影響完全被人類活動的更大沖擊淹沒了。旅鴿的大規模捕殺差不多從19世紀就開始,19世紀中葉因為火車的到來而全盛,到1880年前後開始明顯衰退。最後一隻可信的野生旅鴿在1900年3月24日被打死,最後一隻圈養旅鴿「瑪莎」死於1914年9月1日。問題是,人類捕殺不可能是旅鴿消失的唯一原因。小孩子拿氣槍也會打旅鴿玩兒,但大規模捕殺旅鴿是一個商業行為,是要講究成本和利潤的。隨著旅鴿數量下降,商業捕殺必然越來越不劃算,捕殺量也會越來越少——這是一個強烈的密度依賴因素。//題外話:其實在一個單一的A吃B的生態系統里,B要想絕滅是很難的,因為當B減少時,A也會因為食物不足而減少,使得B恢復。真正糟糕的場景是A主要吃C但遇上B也不放過,而C又很充足,結果B被吃光了。現實中各種因為捕食而絕滅的物種幾乎都是後者這樣。所以一定還有別的因素。Bucher 1992 的論文里給出的觀點是,和棲息地與食物有關。————————————————————————————誠然,旅鴿消失時,美國東部地區還是有大片森林的。但是旅鴿比較挑。旅鴿必須聚成一大群才能正常開始繁殖儀式,這么一大群在哪裡找食物?答案是栗實堆(mast) ——掉落並堆積在森林地面上的各種果實,尤其是堅果。而19世紀的美國是一個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對森林的砍伐是極其高效的。康奈提格州1600年的森林覆蓋率幾乎達到95%,到了1870年不到30%。綜合考慮的話,東部旅鴿居住區大概80%的森林被砍掉了,剩下的也都嚴重破碎化。而且就算是剩下的森林也有部分砍伐,砍伐還不是平均的。老樹更容易被砍伐用作燃料,而恰恰這些老樹是栗實堆的生產主力——20歲以下的橡樹幾乎不產橡子,到40歲的時候才開始大量產出橡子。1909年,康州的一個郡里95%的橡樹都是不到40歲的。還有一個因素是森林面貌。美國東部原生林的林下空間是「開放「的——灌木很少,雜草不高,像公園一樣允許動物自由往來。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野火的作用。然而,人類對森林的管理削弱了野火的作用,又刻意砍伐老樹、留下樹樁待其發芽,種種演替因素改變了森林的物種組成,使得如今的森林變得」封閉「了——林下有大量的樹苗和灌木。顯然這對於動物尋找地面上的栗實堆是極大的不利。當然還有一個因素就是人類在林間散養的家豬對食物的競爭。事實上還是有些地方殘留有好的栗實堆的。問題是旅鴿是有一定社會性的物種,尋找栗實堆以便繁殖的行為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群體大小,如果群體因為某些原因而變小了,搜索效率就會大減——而人類獵殺正是這樣一個原因。————————————————————————————所以簡而言之,並不是旅鴿的消失影響了生態,而是旅鴿消失部分是生態變化的結果。它當然也會反過來產生新的影響,但影響再大,面對80%森林被砍伐、森林年齡結構劇變、林下環境徹底轉換這樣級別的大改變,恐怕也是微不足道的。而之所以看不出什麼」大沖擊「,其實只是我們對環境的變化不夠敏感而已。
求採納
㈡ 生態平衡是什麼意思
生態平衡是指在一定時間內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和環境之間、生物各個種群之間,通過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使它們相互之間達到高度適應、協調和統一的狀態。
也就是說當生態系統處於平衡狀態時,系統內各組成成分之間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能量、物質的輸入與輸出在較長時間內趨於相等,結構和功能處於相對穩定狀態,在受到外來干擾時,能通過自我調節恢復到初始的穩定狀態。
在生態系統內部,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環境之間,在一定時間內保持能量與物質輸入、輸出動態的相對穩定狀態。
(2)全棲生態擴展閱讀:
造成生態平衡失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歸納起來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闡述:自然因素造成的失調和人為因素造成的失調。
自然因素
1、生態系統內部的原因自然生態系統,是一個開放系統。由綠色植物從外界環境把太陽光和可溶態營養吸納到體內,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轉換過程不僅使可溶態養分積聚在土壤表層,而且還把部分能量以有機質的形態貯存於土壤中,從而不斷地改造土壤環境。
而改造後的環境為生物群落的演替准備了條件,生態群落的不斷演替,實質上就是不斷地打破舊的生態平衡。可見,物質和能量在表土中的積累,其本質就是對原平衡的破壞。生物群落的演替可以是正向演替,也可以是逆行、退化演替。
如果是逆行演替,則是打破原來的生態平衡後建立更低一級的生態平衡而已,本身意味著穩態的削弱。
2、生態系統外部的原因由於自然因素如火山爆發、台風、地震、海嘯、暴風雨、洪水、泥石流、大氣環流變遷等,可能造成局部或大區域的環境系統或生物系統的破壞或毀滅,導致生態系統的破壞或崩潰。
如果自然災害是偶發性的,或者是短暫的,尤其是在自然條件比較優越的地區,災變後靠生物系統的自我恢復、發展,即使是從最低級的生態演替階段開始,經過相當長時期的繁衍生息,還是可以恢復到破壞前的狀態的。
如果自然災害持續時間較長,而自然環境又比較惡劣,則可能造成自然生態系統的徹底毀滅,甚至是不可逆轉的(如沙漠和荒漠的形成)。然而綜觀全局,自然因素所造成的生態平衡的破壞,多數是局部的、短暫的、偶發的,常常是可以恢復的。
人為因素
1、人與自然策略的不一致人類對於自然,一個共同的目標是「最大限度的獲取」。所以砍光森林,開墾草原,圍湖造田,亂捕濫獵,竭澤而漁等,從而造成一系列的生態失調。
自然生態系統在長期發展進化中,則是不斷積累能量以消除增加的熵,來維持系統自身的平衡和穩定,這種最大限度的保護策略,卻經受不住人類的沖擊,人類給以各種生態系統極大的影響,超越了它們的生態閾限,最終導致系統的崩潰。
2、濫用資源資源是人類生存的基礎,也是自然生態平衡的物質基礎。長期以來,人們對資源有兩點錯誤認識:
一是認為自然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二是認為自然資源可以無條件更新。應該說,地球上蘊藏的資源的確是豐富的,但不是無限的;大部分資源被人類利用是有條件的,即使是可更新的資源也有更新的條件,更何況許多資源,消失了就不會再有,如生物物種。
人類最大限度地生產的策略自然會導致掠奪性地開發和經營,已經富有的想更加富有,貧窮的要填飽肚子,於是生活在地球上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共同地向大自然掠奪。
導致地球上各種寶貴的資源加速耗竭,森林、草原面積的減少,不但使許多生物物種滅絕,而且直接影響到氣候環境和水土流失。
礦產的不當開采不但浪費了寶貴的資源而且污染了環境。對資源的濫用,使得地球各類生態系統潛伏著危機。
3、經濟與生態分離人類有史以來,向大自然索取任何東西都是理所當然的,因而傳統的經濟學和經濟體系中,自然界的服務不表現價值。
也就是說是免費的,因而許多破壞珍貴自然資源的行為長期以來直至今天仍屢禁不止,如捕殺野生動物大象、犀牛、熊貓等,因為它們的角、牙、皮毛等可以獲得暴利,採集珍貴的野生葯材和植物更是一本萬利。
這些掠奪性的行為投入少、產出高,走私、偷獵者們可獲得極高的經濟效益,但整個社會卻要為他們承受長遠的經濟和生態後果。
大自然不但是人類的寶庫,還是垃圾場,許多工廠排放污物,使自然界和整個社會成為容納污染物的免費車間以獲取經濟效益,這種現象用生態經濟的概念叫「費用外攤」。這些現象都是個人經濟效益越好,社會生態效益卻越壞,是經濟與生態的分離而不是統一。
㈢ 關於生態的成語
百態橫生 [bǎ tài héng shēng ]
生詞本
基本釋義
各種姿態自如地呈現出來。
出 處
宋·版歐陽修《跋王獻之權法貼》:「淋漓揮灑,或妍或丑,百態橫生。」
網路釋義
百態橫生拼音是bǎ tài héng shēng。解釋是各種姿態自如地呈現出來
㈣ 景觀生態學可以做什麼
【摘要】 工業革命後,隨著新和諧工業村(社會主義運動先驅歐文提出)夢想的逐步實現,我國正步 入城市化高速發展的時期。在城市社會中,隨著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發生顯著變化的同時,城市規模也在顯著增大。承然,這種城市化過程對於地區經濟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然而由此產生的一系列「城市化妝運動」卻帶來了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環境污染、水土資源破壞、城市熱島效應、殘缺的人文氛圍……這一切都在企圖奮力地喚起人們對自然生態與歷史人文的尊重和保護。景觀生態學,正是立足於自然與原有的人文情懷,以塑造城市形象和創造更美化、優化、凈化的高質量生活環境為目的,運用一系列生態理念來解決環境、資源和社會發展的問題。本文將結合曾獲2002年全美景觀設計年度榮譽獎和第10屆中國美展金獎的中山岐江公園為例,嘗試闡述景觀生態學指導下的城市綠地設計所帶來的生態影響和社會效益。
【 關鍵 詞 】 景觀生態學 城市綠地設計 中山岐江公園
工業革命的爆發,推動世界經濟迅猛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在改革開放浪潮下日益提高,人們對生活的居住條件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為了表徵現代化的來臨,一系列城市現代化運動在世界各大小城市進行得轟轟烈烈。但從上世紀60-70年代開始,西方一些學家就提出「寂靜的春天」把人們從工業時代的富足夢想中喚醒,「公有資源的悲劇」則揭示了資料枯竭來源於人類的本性和資本主義經濟的本質,而「地球資源極限」的提出,更警示了人類生存環境存在的危機。這一切,都逐漸把人們從對美與形式的陶醉中引向對自然的關注,對文化的關注。設計師開始明白運用植物比人工大壩更能有效地防治水土流失,微生物比化學品更能持久地維持水體干凈,自然風比空調更健康。這些都是人們對自然和文化的一種全新的認識。在此背景之下,「設計尊重自然」(Design with Nature)的理念受到推崇,產生了更廣泛意義上的景觀生態設計。
19世紀末,由英國社會活動家霍華德提出的「田園城市」設想,以及由我過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提出的建設「山水城市」的構想,都在力求使自然融入城市,使城市成為自然的一部分。這些想法把自然和文化、設計的環境與生命的環境,美的形式與生態功能真正地全面融合。它使公園不再是孤立在城市中的特殊用地,而是讓其消融進市民生活,它讓自然參與設計,讓自然的變化過程伴隨人們的生活,讓人們重新感知、體驗和關懷自然過程和自然的設計。
1景觀生態學的基本概念
1.1景觀生態學
景觀生態學是以地理學和生態學為基礎,以整個景觀為研究對象,研究其結構(空間格局)、功能(生態過程)和演化(空間動態)對生物活動、人類活動的影響。用景觀生態學的原理,研究城市綠地系統的規劃,使城市景觀符合生態學意義,同時有助於解決城市資源、環境和社會發展問題。
1.2斑塊 ─ 廊道 ─ 基質
1.2.1斑塊(Patch)
斑塊是一個在外觀上與周圍環境明顯不同的非線性的地表區域。斑塊的大小、數量、形狀和格局都有特定的生態學意義。在城市綠地的研究中,在不同的解析度下,我們可以將城市綠地看作一個斑塊。中山岐江公園作為城區中的一塊綠地,其佔地面積達11公頃,綠地平面呈橢圓形,地域完整。景觀生態學中,捲曲斑塊在強化斑塊與基質之間的聯繫上具有最高效率。而且公園佔地面積廣,
能支持的物種數量大,物種的多樣性和生產力水平也隨面積的增加而有所增加。
1.2.2廊道(Corridor)
廊道是與本底有所區別的一條帶狀土地,可以看作是一個線狀或帶狀的斑塊,有著雙重性質:一方面將景觀不同部分隔開,對被隔開的景觀是一個障礙物;另一方面又將景觀中不同部分連接起來,是一個通道。城市廊道中一般有三種形式:第一種是藍道,即河流廊道,它不僅指河流的水面部分,也包括沿河流分布的不同於周圍基質的植被帶。河流廊道是景觀中最重要的廊道類型,特別是在礦物養分的輸送和某些生物種類遷移方面具有其他廊道類型所無法替代的作用;第二種是綠道,即種植廊道,他是城市中以植物綠化為主的線性要素,如林蔭步道、防風林帶等;第三種是灰道,即那些人工味十足的街道、公路。岐江公園原有環境質量較差,因此在設計廊道時在兼顧遊憩觀光基本功能的同時,將生態環保放在首位。公園內盡量減少灰道,增加綠道。因為綠道不僅對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是重要的,而且它能讓人們重新發現騎自行車和步行的悠閑和愉快。
1.2.3基質(Matrix)
基質是范圍廣、連接度最高,並且在景觀功能上其實優勢作用的景觀要素類型。作為景觀中的背景地域,它控制影響著生境斑塊之間的物質、能量交換,強化和緩沖生境斑塊的「島嶼化」效應;同時控制整個景觀的連接度,從而影響斑塊之間物種的遷移。如果我們把城市中的綠地看做斑塊,則廣泛的城區就是其基質 ── 這種關系有點像格塔式心理學的「圖底關系」 ── 城中綠地是圖,城區是底。
1.3景觀異質性和景觀多樣性(Landscape diversity)
1.3.1景觀異質性是指在一個景觀區域中,景觀元素類型、組合及屬性在空間或時間上的變異性。異質性是景觀的重要屬性。據景觀生態學有關研究表示,景觀異質性越大,景觀的類型也越多,防止外來干擾的能力也越強,生態系統因而更加穩定。岐江公園內有多種景觀類型,包括水文、土壤、植物以及原造船廠遺留下來的水塔、鐵軌、煙囪和龍門吊等人文景觀。豐富的景觀類型使公園更具魅力,更吸引人們的使用。
1.3.2景觀多樣性是指生物圈內棲息地、生物群落和生態過程的多樣性化,又稱生態系統多樣性(Ecosystem diversity)。它包括斑塊多樣性、景觀類型多樣性和景觀格局多樣性,反映了景觀的復雜程度。有關研究表明,多樣性產生穩定性。
2生態設計
2.1生態設計的概念
「設計」是有意識地塑造物質、能量和過程,來滿足預想的需要或慾望,設計是通過物質能流及土地使用來聯系自然與文化的紐帶。根據生態設計先驅西姆 · 范 · 德 · 萊恩(Sim Van Der Ryn)和斯圖亞特 · 考恩(Stuart Cown)對生態設計的定義:任何與生態過程相協調,盡量使其對環境的破壞影響達到最小的設計形式都稱為生態設計,這種協調意味著設計尊重生物多樣性,最少地對資源的剝奪,保持營養和水循環,維持植物生境和動物棲息地的質量,以有助於改善人類及生態系統的健康。
生態設計是一種與自然相協調的方式,其范圍非常之廣,包括建築師對其設計及材料選擇的考慮;水利工程師對洪水控制途徑的重新認識;工業產品設計師對有害物質的節制使用;工業流程設計師對節能和減少廢棄物的考慮。生態設計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統一的框架,幫助我們重新審視對景觀、城市、建築的設計,以及人們日常生活的方式和行為。簡單地說,生態設計是針對自然過程的有效適應和結合,它需要對設計途徑給環境帶來的沖擊進行全面的衡量。
2.2生態設計原理
以上述生態設計原理為框架,並結合約翰 · 萊爾(John Lyle)等提出的人類生態系統設計和再生設計原理,羅伯特 · 薩爾(Robert Thayer)等提出的可持續景觀和視覺生態原理,以及生態城市原理,結合中山岐江公園的設計,嘗試闡述景觀及城市生態設計的基本原理。
2.2.1地方性
我們常常會驚嘆於桃花源般中國鄉村布局之美,而實際上它們多半是在居民和場所長期體驗中,在對自然深刻了解的基礎上與自然過程相和諧的當地人創造性的設計。也就是說,設計應植根於所在的場所。對於任何一個設計,設計師首先要考慮的是,我們在什麼地方做設計?自然允許我們做什麼設計?自然能幫助我們什麼?
設計尊重場所文化,即要尊重傳統文化和鄉知識。當地人的經驗,他們依賴於其生活的環境獲得日常生活的一切需要,包括水、食物、庇護、能源、葯物以及精神寄託。其生活空間中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都是有含意的,是被賦予精神的。它們關於環境的知識和理解是場所經驗的有機衍生和積淀。所以,一個適宜於場所的生態設計,必須首先考慮當地人的或者傳統文化給予設計的啟示,是做個關於人地關系的設計。良好的景觀不是職業設計師的憑空創造,它們經歷時間而發展,創造良好而富有含意的環境的上策是保留過去的遺留。例如中山岐江公園,原址是粵中造船廠,從1953年到1999年,走過了由發展壯大到消忙的簡短卻可歌可泣的歷程。過去留下的東西很多,從自然元素來看,場地上有水體,有許多古榕樹和發育良好的地帶性植物群落,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生境和土壤條件。從人文元素來看,場地上有多個不同時代的船塢、廠房、水塔、煙囪、龍門吊、鐵軌、變壓器以及各種機器,甚至水邊的護岸,廠房牆壁上「抓革命,促生產」的語錄。正是這些東西渲染了場所的氛圍。
2.2.2保護與節約自然資本
要實現人類生存環境的可持續,必須對不可再生資源加以保護和節約使用。即使是可再生資源,其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對它們的使用也需要採用保本取息的方式而不應該是殺雞取卵的方式。因此,對於自然生態系統的物流和能流,生態設計強調要保護資源,減少能源使用,對原有資源進行改造再利用。
利用廢棄的土地,原有材料,包括植被、土壤、磚石等服務於新的功能,可以大大節約資源和能源的消耗。在中山岐江公園的設計中,設計師不是把舊船廠徹底拆掉和推平用於開發,而是利用原有的古榕樹,廠房和機器,設計成一個開放的市民休閑場所。但原有場地的「設計」必竟只反映過去人的工作和生活,以及當時的審美和價值取向,從藝術性來講,還需加以提煉,與現代人的慾望和功能需求拉近距離。所以,有必要對原有形式和場地進行改變或修飾。通過增與減的設計,在原有「設計」基礎上產生新的形式,其目的是能更藝術化地再現原址的生活和工作情景,更戲劇話地講述場地的故事,及更詩化地揭示場所的精神。同時,更充分地滿足現代人的需求和慾望。岐江公園中幾個典型的加法和減法設計包括:舊水塔的利用和改造,煙囪與龍門吊的再利用,船塢的再利用,機器肢體的再利用。原場地內的材料,包括鋼材、鄉土物種等的加工和再利用,而體現一種新的景觀、滿足新的功能。廢棄的鋼材用作鋪地材料,鄉土野草成為自然美的象徵,以及體現社會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的「紅盒子」,都在以歷史的身影反映一種現代化的氣質。
2.2.3讓自然做功
自然生態系統生生不息,不知疲倦,為維持人類生存和滿足其需要提供各種條件和過程,這就是生態系統的服務。這些服務包括空氣和水的凈化;減緩洪災和旱災的危害;局部調節氣候;維持物種的多樣性;提供美感和智慧啟迪以提升人文精神等。
自然系統是寬宏大量的,包容了豐富多樣的生物。生物多樣性至少包括以下幾層含意,即:生物遺傳基因的多樣性;生物物種的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多樣性維持了生態系統的健康和高效,因此是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基礎。與自然相合作的設計就應尊重和維護其豐富多樣性,「生態設計的最深層的含意就是未生物多樣性而設計」。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根本是保持和維護鄉土生物與生境的多樣性。在岐江公園設計中,大量的鄉土植物以及一些發育良好的植被帶的到保護,植物類型多樣,包括古榕樹、木棉樹、棕竹、蘆葦、月季、散尾葵、荷花、菖蒲、茭白、旱傘草等二十多種植物,為可愛的五星瓢蟲和七星瓢蟲創造了優美的棲居環境。
2.2.4顯露自然
現代城市居民離城市越來越遠,自然元素和自然過程日趨隱形,遠山的天際線、腳下的地平線和水平線,都快成為抽象的名詞。如同自然過程在傳統設計中從大眾眼中消失一樣,城市生活的系統支持也往往被遮隱。自然過程的消隱,使人們無從關心環境的現狀和未來,也就談不上對於環境生態的關心而節制日常的行為。因此,要讓人人參與設計,關懷環境,必須重新顯露自然過程,讓城市居民重新感到雨後溪流的暴漲,地表徑流匯於池塘。通過枝葉的搖動,感到自然風的存在,從花開花落,看到四季的變化……景觀,應該是一種顯露生態的語言。
岐江公園親水生態護岸設計,正好向市民展現了自然的過程。公園內湖水水位隨岐江水位變化而變化,而且湖底有很深的淤泥,湖岸不穩定。面對這些自然的挑戰,設計師分別運用梯田式種植台、臨水棧橋和水際植物群落,較好地實現了湖水在變化很大的狀態下,仍然保持親水性和生態性的目的。駁岸在最高和最低水位之間的湖底修築了幾道擋土牆,牆體間回填淤泥,由此形成一系列梯田式水生和濕生植物台,它們在不同時段內完全或部分被水淹沒。同時,精心選擇的野生植物與花崗岩人工棧道相結合,產生了脫俗之美,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水際群落的不斷豐富和成熟,生物多樣性將不斷提高,生態、親近和美學效果將更加顯著。
3結語
與傳統設計相比,生態設計在對待許多設計問題上有其特點。但是,生態設計應該作為設計途徑的進化和延續,而非突變和割裂。缺乏文化含義和美感的唯生態設計是不能被社會所接受的,因而最終會被遺忘和被淹沒,設計的價值也就無從體驗。生態的設計應該,也必須是美的。
生態設計還應是一個過程,通過這種過程使每個人熟悉特定場所中的自然過程,從而參與到生態環境和社區建設中去。生態設計是使城市和社區走向生態化和趨於更可持續的過程。
岐江公園注釋了一個完整的生態設計概念:設計師的首要任務是閱讀場地,保留「沒有設計師的設計」,因為那是時間的作品,是自然過程和歷史的積淀。讓生態來做設計,應成為當代設計的主旋律。
參考文獻:
【1】楊小波,吳慶書等,城市生態學,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2】唐東芹,博德亮,景觀生態學與城市園林綠地關系的探討,中國園林,1999
【3】黃光宇,陳勇,生態城市概念及其規劃設計方法研究,城市規劃,1997
【4】俞孔堅,龐偉,足下之文化與野草之美--岐江公園案例,中國建築工出版社,2003
【5】俞孔堅,龐偉,理解設計:中山岐江公園工業舊址再利用,建築學報,2002
【6】俞孔堅,葉正,李迪華,論城市景觀生態過程與格局的連續性--以中山市為例,城市
規劃,1998
【7】俞孔堅,李迪華,劉海龍,「反規劃」途徑,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5
【8】楊貴麗,城市園林綠地規劃,中國林業出版社,1997
【9】封雲,公園綠地規劃設計,中國林業出版社,1996
【10】俞孔堅,李迪華,The Evolution Of Greenways in China,景觀中國,2002
生態學中的景觀並不和口語中的景觀一詞完全一樣.
景觀這個概念有其美學定義\地理學定義和生態學定義.在生態學中,景觀是不同類型生態系統組成的地理空間單元.
在生態學中,景觀是生態系統之上的層次,強調異質性.景觀生態學比較新興的一個學科,現在研究的人很多,也很熱,但是真正從理論生態學角度,經典生態學角度來研究的人並不多.大多數的人是從地理的角度,從GIS應用的角度來研究景觀.
景觀生態學家研究景觀生態學.不過,研究景觀生態學的人通常都是生態學家,或者是GIS方向和其他方向與生態學結合進行生態學研究的人.
景觀生態學的研究並不是完全獨立的,需要以來很多其他關聯學科的知識.
至於他們的學歷和工資,因人而異,有的高有點的低,這個人群中,有的是教授或者研究員,有的是學生.所以有的人工資比較高,有的人低到只拿點國家補助.
應該說,所有研究生態學的人,都應該對景觀生態學有所了解,專業做的地方,有沈陽生態所,有中科院的生態中心等等,很多大學也都有這樣的研究機構.
㈤ 十大生態環境最高的國家
1、水土流失造成土地質量下降
全國水土流失嚴重,是土地質量下降的重要方面。由於利用和管理上的原因,水土流失面積不斷擴大。建國初期水土流失面積為1.16×106 km2,1997年已增到1.826×106km2,約佔全國土地面積的19%,土壤流失量每年達5×109t。結果使耕層土壤變薄,土壤有機質和養分大量損失,造成土地質量下降。
2、耕地面積不斷減少
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當前我國人均耕地僅約為778m2,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1/3。在世界上26個人口超過5000萬的國家中,我國人均耕地佔倒數第三位,僅略高於盂加拉國和日本。嚴重的是對稀缺的耕地資源被佔用和浪費的現象十分驚人。據統計,建國以來,我國耕地平均每年減少4.7×l05hm2。1983年--1985年,耕地平均每年減少約7.6×105hm2,1986年--1990年平均減少4.74×l05hm2。實施《土地管理法》以來,情況有所好轉,耕地減少速度趨緩,1991年--1995年平均每年仍減少4.433×105hm2。
3、土地沙漠化加劇
我國目前有沙漠化土地約7.1×105km2,占國土面積的7.4%;戈壁面積5.7×105km2,占國土面積的5.9%。更為嚴重的是,我國沙漠化土地每年正以2.1×103km2的速度擴展,相當於每年減少兩個香港的土地。土地沙漠化的原因是在乾旱和半乾旱地區脆弱生態平衡條件下由於人為的過度開發活動,使生態平衡遭受破壞而引起的土地質量退化現象。
4、森林資源缺乏且正在減少
我國為世界上森林資源最少的國家之一,在160個國家或地區中,按森林覆蓋率和人均佔有林地面積計算,分別為第120位和128位,我國森林資源不足,距離覆蓋率30%還相差很遠:但過量採伐驚人,由於採伐地區過於集中,可采資源日益枯竭.加上毀林開墾、燒柴、火災和病蟲害等等原因.使森林總面積正在逐漸減少.相應的生態災難和水土流失更加嚴重。
5、草原退化嚴重
草原質量下降,草原退化面積不斷擴大。我國人均草地資源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30%:全國嚴重退化的草場約佔1 /3,鼠蟲害面積約佔30%--50%,且優質草減少,毒害草增多。
6、湖泊泥沙淤積,調蓄抗災能力減弱
湖泊泥沙淤積,過度圍墾,造成湖區生態系統功能失調。使湖泊的調蓄抗災能力減弱。例如,建國以來,洞庭湖湖區經歷了2次大的圍湖造田。圍墾面積近1.9×103km2,人口從290萬增至目前的1000萬。在1998年洪災中,湖區潰決堤垸142個,災民近40萬,直接經濟損失近200億元。
7、生物棲息地消失,大量物種瀕臨滅絕
我國濕地面積不斷減少,有15%~20%的動植物種類受到威脅,生物多樣性不斷減少。例如,新疆虎、野馬、毛脈蕨等野生動植物已經滅絕或在我國絕跡。大熊貓、金絲猴、野駱駝、銀杉、珙桐、人參等野生動植物的分布區域明顯縮小,種群數量驟減,處於瀕臨滅絕的狀態。又如,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天然胡楊林、北疆的梭梭林等都大量減少;一些名貴的中葯材如甘草、麻黃、鎖陽、雪蓮、貝母等的數量也在大量減少。
8、地質自然災害發生的強度和頻率日益加大
由於森林過度採伐、草原過度放牧,加上不合理地開采礦藏,而引發的雨後泥石流、地質下陷等地質災害頻頻發生。
9、淡水資源嚴重短缺
我國水資源量為2.8×1012m3,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徑流量為2 600m3,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88位。中國是世界上的貧水國家,全國570個城市中,缺水城市達300個,嚴重缺水的達50個,日缺水量達1.6×107m3。由於大量開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正在不斷下降。同時節水措施不力,用水浪費,加劇了中國水資源的短缺。
10、污染嚴重
我國大氣、水污染嚴重。大氣環境日趨惡化,1995年全國城市大氣中總懸浮微粒年日均值濃度已遠遠超過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標准;全國600多個城市中,大氣環境質量符合國家一級標準的城市不到1%;我國的水環境污染以有機物污染為主,全國土200多條河流中850多條受到了污染,湖泊富營養化嚴重。
㈥ 什麼是生態平衡
1941年,美國耶魯大學生態學家林德曼發表了《一個老年湖泊內的食物鏈動態》的研究報告。
他對50萬平方米的湖泊作了野外調查和研究後用確切的數據說明,生物量從綠色植物向食草動物、食肉動物等按食物鏈的順序在不同營養級上轉移時,有穩定的數量級比例關系,通常後一級生物量只等於或者小於前一級生物量的1/10。而其餘9/10由於呼吸、排泄、消費者採食時的選擇性等被消耗掉。林德曼把生態系統中能量的不同利用者之間存在的這種必然的定量關系的規律叫做「十分之一定律」。如果按照這個規律,把營養級依序由低向高排列,逐漸成比例地變小,畫成一幅圖,彷彿一個埃及金字塔。因此,該定律又被稱為「能量金字塔定律」。
在各種生態系統中,每一種群的數量必然要受到十分之一定律的約束,也就是說,各種生物的數量符合能量金字塔定律,生態系統才能保持穩定,這就是生態平衡狀態。
換句話說,在一個正常的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總是不斷地進行著,但在一定時期內,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都保持著一種動態的平衡,這種平衡表現為生物種類和數量的相對穩定,這種平衡狀態就叫生態平衡。
生態平衡狀態既微妙又脆弱,如果把這種平衡打破,比如由於自然的或人為的原因使某種生物物種的數量急劇膨脹或縮小,造成生態系統不能遵循十分之一定律,常常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有時整個生態系統將被摧毀。
在地球大生態系統中,人處於食物鏈的頂端。按照能量金字塔定律,人的數量也不能無限制地膨脹,否則,就可能打破地球生態平衡,使整個地球生態系統遭受巨大的破壞。所以,人類只有主動控制人口增長速度,才能保護好地球生態系統,才能保護我們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環境。
㈦ 生態平衡是什麼意思
生態平衡指自然生態系統中生物與環境之間,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作用而建立起來的動態平衡聯系。又稱「自然平衡」。
滿意請好評。
㈧ 所有類型的生態系統中,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是什麼
是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熱帶雨林是地球上一種常見於赤道附近熱帶地區的森林生態系統,主要分布於東南亞、澳大利亞北部、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非洲剛果河流域、中美洲和眾多太平洋島嶼。
熱帶雨林是地球上動物種類最豐富的地區。豐富的植物種類為各種各樣的動物提供食物和棲息場所。
熱帶雨林能提供大量的木材、珍貴的經濟植物,能保持很大的生物多樣性,對維持生態平衡,防止環境惡化等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熱帶雨林雨水豐富,土壤貧瘠,物種之間競爭激烈,一旦森林被破壞,會引起水土流失,導致環境惡化,而且難以恢復。因此熱帶雨林的保護迫在眉睫,並早已成為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重要問題。
雨林里茂密的樹木,在行光合作用時,能吸收二氧化碳 釋放出大量的氧氣,就像在地球上的一個大型「空氣清凈機」所以熱帶雨林有「地球之肺」的美名。
除此之外,熱帶雨林水汽豐沛,蒸發後凝結成雲,再降雨,成為地球水循環的重要部分; 不僅有助於土壤肥沃與生物生長,也有調節氣候的功能。
氣候特徵
熱帶雨林分布的地區,年降雨量很高,通常高於1800毫米,有些地方達3500毫米。全年雨量分配均勻,常年濕潤,空氣相對濕度95%以上。平均降水量每年80英寸(1英寸=2.54厘米)以上,超過每年的蒸發量。這里無明顯的季節變化,白天溫度一般在30℃左右,夜間約20℃。
地理位置
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南美、亞洲和非洲的叢林地區,大多數熱帶雨林(Tropical zone rainforest)都位於北緯23.5度和南緯23.5度之間(即南回歸線和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區)。在熱帶雨林中,通常有三到五層的植被,上面還有高達150英尺到180英尺的樹木像帳篷一樣支蓋著。下面幾層植被的密度取決於陽光穿透上層樹木的程度,照進來的陽光越多,密度就越大。
地形地貌
雨林地區的地形復雜多樣,從散布岩石小山的低地平原,到溪流縱橫的高原峽谷。地貌造就了形態萬千的雨林景觀。在森林中,靜靜的池水、奔騰的小溪、飛瀉的瀑布到處都是;參天的大樹、纏繞的藤蘿、繁茂的花草交織成一座座綠色迷宮。
土壤類型
熱帶常綠雨林下發育的典型土壤是磚紅壤和具有灰化現象的紅壤,前者分布在地勢較高、排水良好,並且有比較少雨季節的地區,後者主要分布在各季節降水豐沛、森林郁閉、草本植被缺乏的地區。
㈨ 生態什麼成語
生態平衡 生態系統 生態環境
生態平衡 英文名稱:ecological balance;ecological equilibrium 定義1:一個生物群落及其生態系統之中,各種對立因素互相制約而達到的相對穩定的平衡。 應用學科:電力(一級學科);環境保護(二級學科) 定義2:生態系統各組分通過相互制約、轉化、補償、反饋等作用而處於結構與功能相對協調的穩定狀態。 應用學科:昆蟲學(一級學科);昆蟲生態學(二級學科) 定義3:生態系統處於成熟期的相對穩定狀態, 此時, 系統中能量和物質的輸入和輸出接近於相等, 即系統中的生產過程與消費和分解過程處於平衡狀態。 應用學科:生態學(一級學科);生態系統生態學(二級學科) 定義4:在一個特定的生態系統中,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關系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 應用學科:水產學(一級學科);漁業環境保護(二級學科) 定義5: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均處於適應與協調的動態平衡狀態。 應用學科:資源科技(一級學科);資源生態學(二級學科) 本內容由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
求助編輯網路名片
脆弱的生態平衡生態平衡(ecological balance)是指在一定時間內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和環境之間、生物各個種群之間,通過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使它們相互之間達到高度適應、協調和統一的狀態。也就是說當生態系統處於平衡狀態時,系統內各組成成分之間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能量、物質的輸入與輸出在較長時間內趨於相等,結構和功能處於相對穩定狀態,在受到外來干擾時,能通過自我調節恢復到初始的穩定狀態。在生態系統內部,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環境之間,在一定時間內保持能量與物質輸入、輸出動態的相對穩定狀態。
特點動態平衡
相對平衡
生態系統
破壞因素環境因素生改變
生物種類改變
生物信息系統的破壞
影響意義
人類對生物圈的破壞性影響主要表現概念簡介
特點 動態平衡
相對平衡
生態系統
破壞因素 環境因素生改變
生物種類改變
生物信息系統的破壞
影響意義
人類對生物圈的破壞性影響主要表現
指自然生態系統中生物與環境之間,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作用而建立起來的動態平衡聯系。又稱「自然平衡」。 在自然界中,不論是森林、草原、湖泊------都是由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成份和光、水、土壤、空氣、溫度等非生物成份所組成。每一個成分都並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統一綜合體。它們之間通過相互作用達到一個相對穩定的平衡狀態,稱為生態平衡。 實際上也就是在生態系統中生產、消費、分解之間地保持穩定。如果其中某一成分過於劇烈地發生改變,都可能出現一系列的連鎖反應,使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如果某種化學物質或某種化學元素過多地超過了自然狀態下的正常含量,也會影響生態平衡。 生態平衡是生物維持正常生長發育、生殖繁衍的根本條件,也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 生態平衡遭到破壞,會使各類生物瀕臨滅絕。20世紀70年代末期,兩棲動物的數量開始銳減,到了1980年已有129個物種滅絕。2005年初,一份全球兩棲動物調查報告「全球兩棲動物評估」顯示,目前所知的全球5743種兩棲動物有32%都處於瀕危境地。但是科學家還不清楚為什麼會導致兩棲動物如此銳減,目前主要的理論根據就是棲息地減少。
動態平衡
生態平衡
生態平衡是一種動態的平衡而不是靜態的平衡,這是因為變化是宇宙間一切事物的最根本的屬性,生態系統這個自然界復雜的實體,當然也處在不斷變化之中。例如生態系統中的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以及環境各因子之間,不停地在進行著能量的流動與物質的循環;生態系統在不斷地發展和進化:生物量由少到多、食物鏈由簡單到復雜、群落由一種類型演替為另一種類型等;環境也處在不斷的變化中。因此,生態平衡不是靜止的,總會因系統中某一部分先發生改變,引起不平衡,然後依靠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使其又進入新的平衡狀態。正是這種從平衡到不平衡到又建立新的平衡的反復過程,推動了生態系統整體和各組成部分的發展與進化。
相對平衡
生態平衡是一種相對平衡而不是絕對平衡,因為任何生態系統都不是孤立的,都會與外界發生直接或間接的聯系,會經常遭到外界的干擾。生態系統對外界的干擾和壓力具有一定的彈性,其自我調節能力也是有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擾或壓力在其所能忍受的范圍之內,當這種干擾或壓力去除後,它可以通過自我調節能力而恢復;如果外界干擾或壓力超過了它所能承受的極限,其自我調節能力也就遭到了破壞,生態系統就會衰退,甚至崩潰。通常把生態系統所能承受壓力的極限稱為「閾限」,例如,草原應有合理的載畜量,超過了最大適宜載畜量,草原就會退化;森林應有合理的採伐量,採伐量超過生長量,必然引起森林的衰退;污染物的排放量不能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否則就會造成環境污染,危及生物的正常生活,甚至死亡等。 如果生態系統受到外界干擾超過它本身自動調節的能力,會導致生態平衡的破壞。生態平衡是生態系統在一定時間內結構和功能的相對穩定狀態,其物質和能量的輸入輸出接近相等,在外來干擾下能通過自我調節(或人為控制)恢復到原初的穩定狀態。當外來干擾超越生態系統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不能恢復到原初狀態時謂之生態失調或生態平衡的破壞。生態平衡是動態的。維護生態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初穩定狀態。生態系統可以在人為有益的影響下建立新的平衡,達到更合理的結構、更高效的功能和更好的生態效益。
自然生態系統經過由簡單到復雜的長期演代,最後形成相對穩定狀態,發展至此,其物種在種類和數量上保持相對穩定;能量的輸入、輸出接近相等,即系統中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能較長時間保持平衡狀態。此時,系統中的有機體將所有有效的空間都填滿,環境資源能被最合理、最有效地利用。例如,熱帶雨林就是一種發展到成熟階段的群落,其垂直分層現象明顯,結構復雜,單位面積里的物種多,各自占據著有利的環境條件,彼此協調地生活在一起,其生產力也高; 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內部調節能力。 生態平衡是動態的。在生物進化和群落演替過程中就包含不斷打破舊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的過程。人類應從自然界中受到啟示,不要消極地看待生態平衡,而是發揮主觀能動性,去維護適合人類需要的生態平衡(如建立自然保護區),或打破不符合自身要求的舊平衡,建立新平衡(如把沙漠改造成綠洲),使生態系統的結構更合理,功能更完善,效益更高。 生態平衡是整個生物圈保持正常的生命維持系統的重要條件,為人類提供適宜的環境條件和穩定的物質資源。 生態平衡是指生態系統內兩個方面的穩定:一方面是生物種類(即生物、植物、微生物.有機物)的組成和數量比例相對穩定;另一方面是非生物環境(包括空氣、陽光、水、土壤等)保持相對穩定。生態平衡是一種動態平衡。比如,生物個體會不斷發生更替,但總體上看系統保持穩定,生物數量沒有劇烈變化。
破壞生態平衡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自然因素如水災、旱災、地震、台風、山崩、海嘯等。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生態平衡破壞稱為第一環境問題。由人為因素引起的生態平衡破壞稱為第二環境問題。人為因素是造成生態平衡失調的主要原因。 人為因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環境因素生改變
如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產生大量的廢氣、廢水、垃圾等,不斷排放到環境中;人類對自然資源不合理利用或掠奪性利用,例如盲目開荒、濫砍森林、水面過圍、草原超載等,都會使環境質量惡化,產生近期或遠期效應,使生態平衡失調。
生物種類改變
生態
在生態系統中,盲目增加一個物種,有可能使生態平衡遭受破壞。例如美國於1929年開鑿的韋蘭運河,把內陸水系與海洋溝通,導致八目鰻進入內陸水系,使鱒魚年產量由2000萬公斤減至5000公斤,嚴重破壞了內陸水產資源。在一個生態系統減少一個物種也有可能使生態平衡遭到破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國曾大量捕殺過麻雀,致使一些地區蟲害嚴重。究其原因,就在於害蟲天敵麻雀被捕殺,害蟲失去了自然抑制因素所致。
生物信息系統的破壞
生物與生物之間彼此靠信息聯系才能保持其集群性和正常的繁衍。人為地向環境中施放某種物質,干擾或破壞了生物間的信息聯系,有可能使生態平衡失調或遭到破壞。例如自然界中有許多昆蟲靠分泌釋放性外激素引誘同種雄性成蟲交尾,如果人們向大氣中排放的污染物能與之發生化學反應,則雌蟲的性外激素就失去了引誘雄蟲的生理活性,結果勢必影響昆蟲交尾和繁殖,最後導致種群數量下降甚至消失。
生態平衡
生態系統一旦失去平衡,會發生非常嚴重的連鎖性後果。例如,五十年代,我國曾發起把麻雀作為"四害"來消滅的運動。可是在大量捕殺了麻雀之後的幾年裡,卻出現了嚴重的蟲災,使農業生產受到巨大的損失。 後來科學家們發現,麻雀是吃害蟲的好手。消滅了麻雀,害蟲沒有了天敵,就大肆繁殖起來、導致了蟲災發生、農田絕收一系列慘痛的後果。生態系統的平衡往往是大自然經過了很長時間才建立起來的動態平衡。一旦受到破壞,有些平衡就無法重建了,帶來的惡果可能是人的努力無法彌補的。因此人類要尊重生態平衡,絕不要輕易去干預大自然,引起這個平衡被打破。 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和物質循環在通常情況下(沒有受到外力的劇烈干擾)總是平穩地進行著,與此同時生態系統的結構也保持相對的穩定狀態,這叫做生態平衡。生態平衡的最明顯表現就是系統中的物種數量和種群規模相對平穩。 當然,生態平衡是一種動態平衡,即它的各項指標,如生產量、生物的種類和數量,都不是固定在某一水平,而是在某個范圍內來回變化。這同時也表明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和維持平衡狀態的能力。當生態系統的某個要素出現功能異常時,其產生的影響就會被系統作出的調節所抵消。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和物質循環以多種渠道進行著,如果某一渠道受阻,其他渠道就會發揮補償作用。 對污染物的入侵,生態系統表現出一定的自凈能力,也是系統調節的結果。生態系統的結構越復雜,能量流和物質循環的途徑越多,其調節能力,或者抵抗外力影響的能力,就越強。反之,結構越簡單,生態系統維持平衡的能力就越弱。農田和果園生態系統是脆弱生態系統的例子。 一個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是有限度的。外力的影響超出這個限度,生態平衡就會遭到破壞,生態系統就會在短時間內發生結構上的變化,比如一些物種的種群規模發生劇烈變化,另一些物種則可能消失,也可能產生新的物種。但變化總的結果往往是不利的,它削弱了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 這種超限度的影響對生態系統造成的破壞是長遠性的,生態系統重新回到和原來相當的狀態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甚至造成不可逆轉的改變,這就是生態平衡的破壞。作為生物圈一分子的人類,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力目前已經超過自然力量,而且主要是負面影響,成為破壞生態平衡的主要因素。
編輯本段人類對生物圈的破壞性影響主要表現
人類對生物圈的破壞性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大規模地把自然生態系統轉變為人工生態系統,嚴重干擾和損害了生物圈的正常運轉,農業開發和城市化是這種影響的典型代表; 二是大量取用生物圈中的各種資源,包括生物的和非生物的,嚴重破壞了生態平衡,森林砍伐、水資源過度利用是其典型例子; 三是向生物圈中超量輸入人類活動所產生的產品和廢物,嚴重污染和毒害了生物圈的物理環境和生物組分,包括人類自己,化肥、殺蟲劑、除草劑、工業三廢和城市三廢是其代表。
㈩ 什麼是生態功能區
儕聯-----在原有傳統的基礎上開發出生態環保植草地面產品,這個工具結合增加生產效益、低碳內減排的同時容,消除了傳統植草磚、護坡不能解決的所需空隙與透水、長壽命、高綠化的功能。
儕聯現澆混凝土生態植草地坪系統是地面綠化與硬化的完美結合,在綜合性能上全面顯著優於傳統的植草磚系統。儕聯生態植草地坪系統在水土保持、綠化效果方面具有獨特的效果。生態植草地面是一種混凝土現澆並連續孔質的植草系統,並可根據承載要求的不同而設計混凝土配比及配筋。具有良好的結構整體性、草皮連續性和透水透氣性,可以在實現高綠化率的同時滿足各種交通承載的要求,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綠色通道。
儕聯生態植草地坪系統突出「綠色、生態、環保」主題:「雨水落在地面上,會以自然的途徑進行收集,用於植草的清洗和澆灌。」這一系統被稱為生態雨水管理系統,採用植草地坪為路面,將雨水收集、滯留、凈化、滲透等功能集為一體,詮釋了生態和可持續的理念。
儕聯--生態植草系統--其他好處包括提高反射率的混凝土相比,柏油路,減少熱島效應。植草部分處理通過河道整治,護坡和渠道徑流和雨水排水。
擁有這樣的基礎建設項目就算上生態功能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