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生態三角因素

生態三角因素

發布時間: 2021-01-09 18:39:07

⑴ 為什麼改善黃河三角洲的生態環境

黃河三角洲脆弱生態環境淺析

在分析黃河三角洲生態環境現狀、脆弱性評價的相關理論方法、脆弱性因子、脆弱性特徵的基礎上,闡述了黃河三角洲存在的生態問題,並提出了生態保護對策建議。對合理開發利用資源,保護環境,促進區域資源環境及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實踐意義。

黃河三角洲是中國暖溫帶最年輕、增長最快、景觀變化最劇烈的區域,資源豐富,生物
多樣,生態系統完整獨特,尚處於初始開發階段,開發潛力巨大。黃河三角洲是我國大河
三角洲中海陸變遷最活躍的地區,也是也是一個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的地區。世界上大約25﹪的人口居住在三角洲海岸和濕地,國際上非常重視大河三角洲環境脆弱性及其災害的調查研究。目前,國內外所進行的相關研究從內容上可歸納為兩類:一類是
生態環境的單一或特定脆弱性評價,它是針對某一特定系統對某一個或某一類環境壓力的生態環境脆弱性評價,另一類是生態環境綜合脆弱性評價,是對生態環境脆弱性的綜合性全面衡量,評價指標既包含自然脆弱因子也包含社會經濟因素。
但近年來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該區域出現一系列問題,如海平面上升、入海水沙銳減、環境污染、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水土流失、海岸侵蝕和海底侵蝕等。其環境表現出一定的脆弱性,相對黃河三角洲天然不穩定性和人類活動
等因素共同作用。直接導致了現代黃河三角洲海岸不斷蝕退、大部分濕地退化、環境的污染
和三角洲沉積體不穩定性的加劇。

對黃河三角洲生態環境的脆弱性進行精確評估,掌握其生態環境的脆弱性特徵,對合理開發和利用資源,保護環境,促進區域資源環境及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實踐意義。

⑵ 幹流各河段主要的生態和環境問題,上游是 ,中下游平原和河口三角洲是

幹流各河段主要的生態和環境問題,上游是 (水土流失) ,中下游平原和河口三角洲是(洪澇災害)

⑶ csr三角形生態學

根據抄植物的生活史和棲息地劃襲分為三類:競爭型對策、耐受型對策和雜草型對策.
當棲息地的資源豐富,干擾(指人類損害,動物取食和細菌致病)稀少,能建立擁擠的植物種群,有利於形成競爭型對策,它與K-對策相當.
當資源豐富,條件不嚴酷,但干擾頻繁,則易形成雜草型對策,它與r-對策相當.
當資源稀少,條件嚴酷(指營養貧乏,光照和氣候條件不利),但干擾不常見,就易形成耐受型對策.
高山凍原環境和沙漠環境資源稀少,條件嚴酷易形成耐受型對策.
放牧草原環境資源豐富,條件不嚴酷,但干擾頻繁易形成雜草型對策.
熱帶雨林環境資源豐富,干擾稀少,能建立擁擠的植物種群,有利於形成競爭型對策.

⑷ 地理必修三知識點

第一章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
§1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1、區域是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具有一定的區位特徵,以及一定的面積、形狀和邊界。區域界線有的是明確的,有的具有過渡性質。區域既是上一級區域的組成部分,又可進一步劃分為下一級區域。
2、區域特徵:層次性;差異性;整體性;可變性。
3、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異同:(1)同:都是平原地區,並都位於我國的東部季風區。(2)異:①位置差異:長江三角洲位於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中部,長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位於我國東北地區的中部。②氣候條件差異:長江三角洲在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松嫩平原在溫帶季風氣候區,也是雨熱同期,但大陸性稍強,降水較少,溫暖季節短,生長期較短,水熱條件的組合不如長江三角洲。③土地條件差異:長江三角洲以水稻土為主,耕地多為水田,較為分散,人均耕地面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廣泛,耕地多為旱地、集中連片,人均耕地面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④礦產資源條件差異:長江三角洲礦產資源貧乏,松嫩平原有較豐富的石油等礦產。
4、長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熱條件基礎上,發展水田耕作業,主要種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兩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熱條件的限制,發展旱地耕作業,主要種植玉米、春小麥、大豆等,一年一熟。
5、長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較廣,水產業較為發達;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較少,草原分布較廣,適宜發展畜牧業。
6、長江三角洲位於我國沿海航線的中樞,長江入海的門戶,對內對外聯系方便,商業貿易發達,依託當地發達的農業基礎發展輕工業,從國內外運入礦產資源發展重工業,成為我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松嫩平原利用當地豐富的石油資源和周圍地區的煤、鐵等資源發展重化工業,成為我國的重化工業基地。
7、區域不同發展階段中地理環境的影響:(以長江三角洲為例)
(1)早期:河流、湖泊和沼澤分布較廣,地勢平坦,土質黏重。受地理環境的限制,耕作農業發展緩慢。
(2)農業社會:①船作為交通工具被廣泛使用,稠密的水系為擴大交通聯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隨著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生產技術的改良,多水而質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為耕作業的限制條件,農業生產得到較快的發展。③隨著我國歷史上人口從北方至南方幾次大規模的遷移,人口越來越稠密。④優越的氣候條件還使得長江三角洲成為我國主要的桑蠶和棉花生產基地。
(3)農業社會後期:①工商業的發展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積減小。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於機械化的推廣,糧食商品率低。③今天作為全國「糧倉」的地位已逐漸讓位於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在全國棉花生產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華北平原。
§2地理信息技術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1、地理信息技術指獲取、管理、分析和應用地理空間信息的現代技術的總稱,主要包括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等。
2、遙感:(RS)對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的感知。
物體輻射和反射電磁波→收集→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專業圖件統計數字
目標物→感測器(關鍵裝置)→遙感地面系統→成果
特點和優點:可以首先從面上的區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後有重點地選擇若干點、線進行野外驗證和檢查。不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質量,而且節省人力和財力,提高效率。
3、全球定位系統:(GPS)在全球范圍內實時進行導航和定位的系統。
(1)三大部分:空間部分—GPS衛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監控系統;用戶設備部分—GPS信號接收機。(2)特點:為各類用戶提供精密的三維坐標、速度和時間;具有全能性(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實時性。
4、地理信息系統:(GIS)專門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計算機系統,用於所有用到地圖或需要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領域。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應用。
信息源→數據處理→資料庫→空間分析→表達
優點:①信息量大,使用方便;②功能強大;③動態監測(GIS與RS相結合)
5、遙感、全球定位系統與地理信息系統即互為獨立又相互促進。遙感主要用於地理信息數據的獲取,全球定位系統主要用於地理信息的空間定位,地理信息系統主要用於對地理信息進行管理、查詢、更新、空間分析和應用評價。
6、數字地球是指數字化的地球,即把整個地球信息進行數字化後,由計算機網路來管理的技術系統。將各種地理信息按地理坐標,從區域到全球進行整合,並進行的立體、動態的顯示。
第二章區域生態環境建設
§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
1、荒漠化指發生在乾旱和半乾旱地區及一些半濕潤地區的土地退化。荒漠化主要表現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和次生鹽漬化。
2、西北地區范圍: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一線以北,包括新疆、寧夏、甘肅北部和內蒙古大部。西北地區地形地貌:以高原和盆地為主,東部和中部(內蒙古境內)是遼闊坦盪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內)是山脈和盆地相間分布。西北地區最為顯著的自然特徵是乾旱,以荒漠、草原景觀為主,其成因:深居大陸內部-遠離海洋-水汽難以到達。
3、由於受夏季風影響程度不同,西北地區自東向西降水量逐漸遞減,因此乾旱程度增加,土地的自然產出和載畜量逐漸減少;賀蘭山以東的內蒙古高原主要屬於半乾旱的草原地帶;賀蘭山以西形成了大片的沙漠和戈壁,只有一些高聳的山地迎風坡地帶,降水稍多。山地迎風坡降水和冰雪融水成為綠洲農牧業生產的主要水源。
4、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為荒漠化創造條件:①基本條件→氣候乾旱少雨;②物質條件→地面疏鬆,為沙質沉積物;③動力條件→大風日數多且集中;④氣候異常也可以影響到荒漠化的進程。
5、荒漠化形成的人為因素-加劇荒漠化進程(起決定性作用)
(1)形成荒漠化的人為原因:A.來自於人口激增對生態環境的壓力;B.由於人類活動不當,對土地資源、水資源的過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2)主要表現:①過度樵採;②過度放牧;③過度開墾。
6、西北地區的次生鹽漬化主要分布在在有水源灌溉的綠洲地區。原因是由於耕作技術落後,灌溉措施不當,另外由於乾旱的氣候條件下蒸發旺盛,鹽分極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7、我國不同歷史時期荒漠化的演化:
時代
原因
影響范圍
古代
盲目墾耕,戰爭、瘟疫
塔里木盆地沙漠邊緣、河西走廊
近代
移民實邊、開放蒙禁
內蒙古南部農牧過渡地帶
現代
人口壓力,管理失誤
草原牧區和旱作地區
8、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1)荒漠化的防治內容:A.預防潛在荒漠化的威脅;扭轉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復已經發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產力。(2)荒漠化的防治原則:堅持維護生態平衡與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治山、治水、治鹼(鹽鹼)、治沙相結合的原則。(3)防治荒漠化要在現有的經濟技術條件下,以防為主,保護並有計劃地恢復荒漠植被;重點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風沙危害嚴重的地段,因地制宜地進行綜合整治。(4)荒漠化具體治理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資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築防護林體系;③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④採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⑤控制人口增長。(5)我國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經驗生物固沙、草方格沙障、沙地飛播造林種草、小流域綜合治理等。
9、我國政府在西北地區的生態建沒和荒漠化防治中,先後實施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體系建設、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防沙治沙等多項生態環境治理工程。
§2森林的開發和保護-以亞馬孫熱帶雨林為例
1、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資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環境資源,具有眾多生態作用和環保功效,如調節氣候、穩定大氣成分、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種、維護生物多樣性、防風固沙、吸煙除塵、凈化空氣、美化環境等,被稱為大自然的總調度室。
2、現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亞寒帶針葉林和熱帶雨林地區。它們或因地廣人稀、自然條件嚴酷,或因難以通行、開發較晚,才免遭大規模破壞。其中亞馬孫熱帶雨林是地球上現存面積最大、保存比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但現在世界森林面積減小的趨勢仍在加劇,尤其熱帶原始林是正在遭受毀滅性破壞。
3、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兩側,但在大陸向風地帶可以伸展到南北緯15-25度。熱帶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區是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非洲剛果河流域、東南亞地區。
4、雨林的全球環境效應:①地球之肺:影響地球上大氣中的碳氧平衡,調節全球氣候;②地球的儲水庫:促進全球水循環、調節全球水平衡;③世界生物基因寶庫:地球生物進化史中繁衍物種最多、保存時間最長的場所。
5、熱帶雨林系統的優勢:光合作用強烈、生物循環旺盛、生物生長迅速、群落生產力高。
6、雨林生態的脆弱性;養分幾乎全部儲存在地上的植物體內,土壤貧瘠。
7、亞馬孫雨林開發:①20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後,開發規模小,沒有太大的影響;②人口急劇增長,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壞;③1970年,巴西政府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亞馬孫流域大規模開發計劃:修建亞馬孫橫貫公路、遷都巴西利亞、移民亞馬孫平原、藉助外資並鼓勵跨國企業投資開發。
8、在當前背景下,面對雨林破壞嚴重的嚴峻形勢,應該把保護放在第一位。
第三章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
§1能源資源的開發-以我國山西省為例
1、可再生能源:水能、風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陽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能源
2、山西省煤炭資源的開發條件:①煤炭資源豐富,開采條件好:儲量豐富、分布范圍廣、煤種齊全、煤質優良;②市場廣闊;③位置適中,交通便利。
3、山西能源基地建設策略:①擴大煤炭開采量;②提高晉煤外運能力;③加強煤炭加工轉換,建設坑口電站;發展煉焦業。
4、加強能源綜合利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提高能源的綜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①加強三條產業鏈:煤-電-鋁、煤-焦-化、煤-鐵-鋼;②山西省產業結構由以煤炭開采業為主的單一結構轉變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為主的多元結構,原料工業逐步超過採掘工業而佔到主體地位,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
5、山西省環境的保護與治理:①提高煤的利用技術;②調整產業結構;③工業三廢的治理。
§2河流的綜合開發-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為例
1、流域:又稱供水區,是指供給河流地表水源的地面集水區和地下水源的地下集水區的總稱。水系:指河流幹流、支流和流域內的湖泊、沼澤或地下暗河彼此連接組成的龐大系統,又稱河系。
2、河流水系由幹流和一系列支流組成,一般將流入幹流的支流,叫一級支流,流入一級支流的叫二級支流,依次類推。相鄰流域間的山嶺或河間高地,稱為分水嶺。分水嶺最高點的連線,稱為分水線(分水界)。
3、田納西河位於美國東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條流程最長、水量最大的分支,發源於阿巴拉契亞山脈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4、河流開發要考慮流域內不同區域的差異性,進行針對性開發:
組成部分
重要性
保護重點
山地
河流的發源地,其生態環境直接影響河流的水量和水質
植被生態保護
河流
是流域開發利用的主要部分
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質的保護
河谷平原
是人類活動比較集中的地區
生態環境保護和環境污染治理
5、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地勢起伏大,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陸路交通不便,河流航運作用十分突出。②氣候:亞熱帶地區,氣候溫暖濕潤,降水豐富。③水系:水系發達,支流眾多,水量豐富,大部分可通航,並通過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國大部分地區,但是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氣候影響,水量很不穩定。④礦產資源非常豐富。
6、田納西河流域的早期開發及其後果:①18世紀下半葉:農業發達,人口較少,對自然環境影響不大;②19世紀後期:人口急增,對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帶來土地退化、植被破壞、環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態環境與社會問題;③20世紀30年代初:田納西河流域已經成為美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
7、美國成立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簡稱TVA,負責田納西河流域的統一開發和管理,將河流梯級開發作為流域開發的核心,發揮防洪、航運、發電、提高水質、旅遊、土地利用等綜合效益。
8、田納西河兩岸形成「工業走廊」的原因:大規模的火電和核電使田納西河流域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力供應基地;流域內煉鋁、化學等高耗能工業的發展。
第四章區域經濟發展
§1區域農業發展-以我國東北地區為例
1、東北地區地理條件:
(1)范圍:黑、吉、遼三省和內蒙古東部。
(2)地位: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林業生產基地和畜牧業生產基地。
(3)地理條件分析:
A.氣候-農業生產中最難以改造的自然條件。①氣候條件制約著一個區域農業的生產品種、耕作制度和生產季節等;②東北大部分地區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區,雨熱同期,熱量和水分條件基本上可滿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農作物生長容易受到低溫冷害的影響。
B.地形、土壤條件:①地形條件往往影響區域農業生產的類型;②一般來說,平原地區適宜發展種植業,而山地丘陵地區適宜發展林牧業,(東北西部高原地勢平坦,降水較多,是優質草原牧場,中部和東北部平原廣闊,周圍山地環繞,森林資源豐富);③土壤肥沃,黑土和黑鈣土廣泛分布,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
C.社會、經濟條件:①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農牧興工、工促農牧;②交通發達,對外聯系方便,發展外向型農業;③開發時間較晚,人口密度較低,農業經營規模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另外較好的生態環境和資源條件有利於綠色農業和大農業的發展。
2、東北地區農業布局特點:①耕作農業區:主要分布在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遼河平原)地區;水稻多種植在遼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區以及東部山區的河谷盆地;小麥(以春小麥為主)以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北部最集中;玉米:吉林省北部地區,這里已經形成了我國最著名的「玉米帶」。②林業和特產區:主要分布在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長白山區是我國主要的鹿茸、人參等珍貴葯材產區,延邊生產蘋果梨;遼東低山丘陵和半島丘陵區是我國最大的柞蠶繭產區;遼南是重要的蘋果產區。③畜牧業區: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區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馬牧畜生產基地,如呼倫貝爾市三河地區的三河牛和三河馬、松嫩平原西部的東北紅牛。
3、東北平原是全國最大的、比較穩定的商品糧基地,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國糧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糧基地;東北商品糧基地生產特點:①大規模機械化生產;②地區專業化生產。
4、東北地區農業發展方向:①平原區:以增強抗衡國外農產品進入國內市場能力為重點,發展適應加工需要的優質、專用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和競爭力;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促進糧食轉化,延長產業鏈條,推進農業向規模化、專業化和生態化方向發展,建設綠色食品基地。②西部草原區:結合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舍飼畜牧業;強化人工草地建設,發展草業經濟,推動退耕、退牧和圍欄限牧工程,發展集約化草食性畜牧業。③山區農業:以森林保育為核心,實現由原料型生產向原料及產品加工並舉的轉變。
§2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以我國珠江三角洲地區為例
1、工業化與城市化是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是兩股相互促進的力量,區域工業化必然帶來城市化,城市化反過來又會促進工業化。一般發展中國家通過優惠政策,鼓勵少數有條件的區域率先推進工業化與城市化,以帶動相鄰區域以至全國其他地區工業化與城市化。
2、珠江三角洲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條件:①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②國家的對外開放政策;③良好的區位條件;④全國最大的僑鄉之一。
3、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與城市化推進的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9—1990年,勞動密集型產業成為這一階段的主導產業;主要優勢:①勞動力資源豐富、②政策優勢、③僑鄉優勢、④正處於發達國家與地區第一輪產業結構調整時期;主要特點:工業增加值的增長相對較慢。原因:①處於改革開放初期,外商出於風險考慮,投資規模相對較小,②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附加值相對較低。
第二階段:1990年以後,高新技術產業逐漸取代勞動密集型產業而成為主導產業;主要優勢:①工業實力大為增強,②恰逢世界經濟全球化、信息化蓬勃發展和發達國家和地區新一輪的產業結構調整時期;主要特點:工業增加值的增長相對較快,原因:①外商不再擔心風險,投資規模擴大,②高新技術產業的附加值相對較高。
4、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工業化加快了城市化的進程,使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成為我國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區之一。一方面,許多鄉村迅速變成城鎮,使城鎮數量猛增,呈現出城市與鄉村交錯分布的景觀,另一方面,城市的規模迅速擴大。
5、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與城市化中的問題及對策:①產業升級面臨困境,對策:調整產業結構,加強原料工業、裝備製造業等重工業及機械製造業;②城市建設相對落後,如「城中村」現象,即城市郊區出現的已經轉變為以從事工商業為主的村落,是外來人口的主要居住區,設施簡陋,治安狀況差,成為城市進一步發展的隱患,對策:加強城市分工合作,構建以香港、廣州、深圳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③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如大氣污染、水污染(水質性缺水)、雜訊污染、耕地銳減、土壤肥力下降、森林面積減少、水土流失加劇等,對策:制定城市發展規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污染治理,加強外來人口的管理。
第五章區際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
§1資源的跨區域調配-以我國西氣東輸為例
1、我國主要的大型資源跨區域調配工程: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北煤南運等。
2、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必要性:(1)自然資源的區域分布是很不均勻的,存在著明顯的資源富集區和資源貧乏區,且自然資源在區域之間一般不具有流動性;(2)區域間的發展水平不平衡,各區域對自然資源的需求與該區域所賦存的自然資源往往不匹配。
3、西氣東輸工程:(1)基礎:新疆天然氣資源;(2)目標市場:長江三角洲;(3)主幹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輪南油氣田.向東經過甘肅、寧夏、陝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蘇,最終到達上海。管道工程採取干支結合、配套建設進行。
4、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1)我國能源資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差異大:①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對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對貧乏;②西部能源豐富,但因經濟水平的限製得不到充分開發利用。(2)我國調整能源消費結構的需要:①煤炭一直是我國能源消費中的主導能源,帶來眾多的環境問題,還因為北煤南運對我國的交通運輸造成了巨大的壓力;②天然氣具有清潔以及燃燒效率高等突出優勢。(3)我國油氣資源開發的戰略重點在西部:我國天然氣分布總體特徵是西多東少、北多南少,陸地天然氣(四大氣區)主要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准噶爾盆地、青海柴達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陝甘寧鄂爾多斯地區。我國東北、華北等地區的油氣田開采已到了中後期,西北則成為戰略接替區,因此我國採取了穩定東部,發展西部的油氣發展戰略。
5、西氣東輸的影響:(1)對西部地區的影響:推動中西部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將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轉變成經濟優勢;推動天然氣的勘探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刺激相關產業發展;增加就業機會。(2)對東部地區的影響:緩解東部地區能源緊張狀況;優化東部地區能源結構(提高清潔能源使用比例);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刺激相關產業發展,促進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改善大氣環境,緩解交通壓力。(3)加強區際聯系,合理配置西部的資源優勢和東部的經濟、技術優勢,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促進東、西部的協調發展。(4)對環境的影響:改善東部地區的大氣質量,沿線農村地區通過天然氣的推廣,減少植被破壞。
§2產業轉移-以東亞為例
1、產業轉移是企業將產品生產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產地轉移到其他地區的現象。主要包括區域產業轉移和國際產業轉移兩種類型。
2、產業轉移的主要目的是通過降低生產成本和擴大銷售市場從而達到追求更高利潤。產業轉移最主要、最常見的方式是對外直接投資和對外設立工廠。
3、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①勞動力因素:由於處於不斷變化中,因此具有數量充足、高素質且價格低廉的勞動力資源的國家或地區,往往成為產業轉移的目的地。②內部交易成本因素:指企業生產與其他相關企業和地方服務行業(包括政府)打交道、進行生產組織、職工培訓等過程的投入。發達國家費用較高,而發展中國家為了吸引發達國家的投資,首先要改善投資環境以減少企業生產的內部交易成本。③市場因素:也處於不斷發展變化中,當達到飽和或滿足不了自身的需要時,而且為了避開貿易壁壘,通常採用在新地區直接投資建廠的方式,開辟新的市場。④其他因素: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國家政策的調整、土地規模和價格、環境污染……
4、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①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發達國家(轉移國)原主導產業轉移後,可將生產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導產業;發展中國家(轉移對象國)縮短產業升級時間,加快工業化進程。②促進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使各國可以根據自己的優勢條件發展相應的產業,從而促進國際產業分工與合作,推動區域經濟的一體化;還可以通過企業將轉移國和轉移對象國對同一產品的生產活動聯系起來,形成產品生產過程的分工與合作。③改變區域地理環境:一方面可以改變區域地理景觀;另一方面導致環境污染的轉移和擴散,使轉移國的環境污染得到緩解,而使轉移對象國的環境污染加劇。④改變勞動力就業的空間分布:轉移國就業機會減少;轉移對象國就業機會增加。

⑸ 三角形理論如何劃分植物的生活史

其實你們老師應該是想問你們不同植物的繁殖策略吧?在生態學上,關於繁殖策略或者生活專史樣式屬,一般有兩種理論,也是我們熟知的r選擇和K選擇,另外一種就是你所謂的三角理論,在生態學上是已有原型的。CSR其實表示的就是植物三種生活史式樣,R為干擾性,即在資源豐富的臨時生境的選擇;C為競爭型,即在資源豐富的可預測生境中的選擇;S則為脅迫忍耐型,是在資源脅迫生境的選擇。這樣你應該就稍微明白一些了?

既然你是初學,推薦教材是李博主編的《生態學》;如果是想快一點掌握的話,推薦一篇中文文獻吧,張景光等. 荒漠植物生活史對策研究進展與展望[J]. 中國沙漠,2005,25:306-314

⑹ 中軟國際智能製造產業生態「黃金三角」指的哪些

蜂巢智造工業互聯網平台、工業診斷雲」(製造業全科醫生)、生態聚合平台共同構成中軟國際智能製造產業生態「黃金三角」。

⑺ 珠江三角洲的生物生態

珠江三角洲浮游植物生物量及組成(毫克/升):浮植物總計1.63,硅藻87.4%,綠藻4.9%,藍藻1.9%,甲藻1.5%,金藻黃藻0.4%,裸藻7.8%。
浮游動物有原生動物(種) 34,輪蟲(種) 38,枝角類(種) 26,撓足類(種) 49,合計(種) 147。底棲動物數量、生物量:1981年個體數(個/㎡) 249.601,1981年生物量(g/㎡) 29.654,1982年個體數(個/㎡) 163.548,1982年生物量(g/㎡) 28.492,平均個體數(個/㎡) 206.575,平均生物量(g/㎡) 29.073。 珠江三角洲廣州、深圳、佛山 、肇慶、 惠州、 珠海、 江門、 東莞、 中山 共9個城市。生長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不生長赤道性植被,但熱帶性的卻不少,雖然今天人工開墾使天然植被消失,但在一些村前村後的「風水林」和「雜木林」中,仍可見熱帶樹種殘存,如格木(Erythrophyleum fordii)、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等,表明古代山丘台地是熱帶季風雨林植被分布區。在山谷還見有海芋(Alocasia macrorrhiza)、野芭蕉(Musa balbisiana)群叢分布,林下灌木、藤本、草本植物亦以亞熱帶種屬為主,每成優勢群落。今天廣泛分布的榕、木棉、魚尾葵、鳳凰木亦為亞熱帶樹種。珠江口紅樹林中,有秋茄(Kandelia candel)、木欖(Bruguiera gymnorrhiza)等,沙灘上有海刀豆(Canavalia mariti-ma)、厚藤(Ipomca pescaprae)、海杧果(Cerbera manghas)、耐鹽植物——老鼠簕(Acanthus ilicibolius)等,在東莞、寶安、深圳、珠海均有分布,據1983年航片量算達5000畝以上,組成紅樹林植物達11科13種。
在三角洲區常見種達500多種,也反映出亞熱帶特點,分屬130多科373屬(陳樹培,1984),其中純熱帶屬佔42%,連泛熱帶性屬計則達53%。鼎湖山區熱帶屬佔62%,熱帶種佔56%,即1291種,羅浮山沖虛觀風水林146屬中,泛熱帶屬佔91%(鄭芷青,1987)。常綠季風雨林植被多為風水林及雜木林,多屬次生性,是一種亞熱帶區系成分為主的類型(王鑄豪,1982),面積不廣。在廣大台地低丘區多為常綠灌叢。熱帶成分為主的草坡,生長在磚紅壤性土層之上,易發生水土流失。食蟲植物豬籠草(Nepenthes mirabilis)等都是亞熱帶性植物。亞熱帶植物生態特徵也充分反映在常見的栽培樹木中,如板根、氣根、支柱根可見於榕樹,能獨木成林;老莖生花現象見於楊桃,木菠蘿;全年生花見於白蘭、扶桑;鋃鉗葉見於杧果;衰頹葉見於杧果、荔枝;滴尖葉見於菩提樹。這些亞熱帶植物生態特徵和這里是亞熱帶季風雨林分布區相一致。其中如白木香(即土沉香)在明代曾廣泛種植在東莞縣,成為東莞名產,稱「莞香」。這都說明珠江三角洲是南亞熱帶性三角洲。 三角洲廣州、深圳、佛山 、肇慶、 惠州、 珠海、 江門、 東莞、 中山 共9個城市。是水網區,以沼澤、窪地和低平林野為主,故也棲息不少典型亞熱帶巨型動物,它們也反映出三角洲原來的亞熱帶特點。如亞洲象、馬來鱷、孔雀等在古書即有不少記述,或更有化石為證。如三國時廣州地方仍有鱷魚生長,《水經注》稱:「黿鼉鮮鱷,珍怪異物,千種萬類,不可記勝」,今天平洲漁民亦曾在河道中采出鱷魚頭骨,說明廣州有鱷。順德、新會且有成條鱷魚骨骼出土,大林的(棠下)14C測定為3020±80年,勒流的為2540±105年。東莞南漢還有象群害稼記載,作者亦曾在廣州古西湖區採得象脛骨於淤泥層中,《南海志》(元)尚記有象的生存。孔雀則在晉代時開平、唐時新會均有記載。可見珠江三角洲自古以來,即為熱帶動物分布之地,其中象牙已被獵用,作商品看待,唐《北戶錄》載:「牙小而紅,堪為笏裁,亦不下舶來者」。鱷魚因吃人畜故被記錄下來,它和長江的揚子鱷很不相同,與今天南洋群島灣鱷(Crocodilus porosus)、馬來鱷(Tomistoma sp.)一致。而象則為亞洲象(Elephas maximus)。今天由於三角洲不斷開發,人口增加,林木破壞,它們已被獵食殆盡。
主要經濟魚類有鰣魚、花鰶、鳳鱭、七絲鱭、銀魚、鰻鱺、花鰻、青魚、草魚、鱤魚、鳤魚、赤眼鱒、海南紅鮊、大眼紅鮊、條魚、廣東魴、鯿魚、黃尾密鯝、刺䰾、南方白甲魚、鯪魚和唇魚等。 粵港澳都市圈分別由三地的簡稱粵、港、澳組合而來,通常所說的「大珠三角」即「粵港澳」,。廣州、深圳、佛山 、肇慶、 惠州、 珠海、 江門、 東莞、 中山 共9個城市。決定提出「建設大珠三角優質生活圈」,和「建設亞太地區最具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城市群」,建設深港、廣佛、珠澳核心都市區。 《意見》中提出廣州、深圳、佛山 、肇慶、 惠州、 珠海、 江門、 東莞、 中山 共9個城市。從城市規劃、金融服務等多個層面推進粵港澳合作,加快建設世界級城市群,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珠三角城市群區域。到2012年,粵港澳力爭形成全球最具核心競爭力的大都市圈之一,推進粵港澳合作共建世界級城市群。 如今粵港澳都市圈已超越倫敦都市圈成為世界第三大都市圈。

⑻ 從地形、地勢等方面分析黃河三角洲發展生態農業的有利條件是

黃河三角地勢平坦屬於沖擊平原土壤肥沃,

⑼ 研究人員對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系統進行了相關的生態學調查.圖甲是該生態系統的碳循環圖解,圖乙是流經E

(1)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內部是以含碳有機物的形式進行流動;圖甲中的所有生物組成生物群落.與圖甲所示生態系統相比,森林生態系統物種豐富度高,營養結構復雜,因此抵抗力穩定性很高.
(2)由以上分析可知,圖乙中b表示E同化D的能量;c表示E用於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
(3)調查該生態系統中丹頂鶴的種群密度,一般採取的方法是標志重捕法.標志重捕法計算公式:種群中個體數(N)÷第一次捕獲並標記的總數=重捕總數÷重捕中被標志的個體數,若對被調查的丹頂鶴的處理會導致其生存能力下降,則會導致重捕中被標志的個體數偏少,使調查結果高於真實值.溫度、食物等信息能使丹頂鶴在每年三月下旬遷徙到黑龍江去繁殖,這說明生物種群的繁衍,離不開信息的傳遞.
(4)B的能量來源於E和D兩種生物,設原B取食D的比例為

1
5
時E獲得的能量是Y1,後來B取食D的比例為
1
2
時E獲得的能量是Y2,則根據生態系統中生產者的能量是一定的(即兩種取食方式消耗的A的能量相同)可列等式:
1
5
Y1÷10%+
4
5
Y1÷10%÷10%=
1
2
Y2÷10%+
1
2
Y2÷10%÷10%,可以計算得到
Y2
Y1
≈1.5.
故答案為:
(1)含碳有機物 生物群落 營養結構復雜,物種豐富度高,食物鏈、食物網復雜(至少答一點)
(2)E同化D的能量 E用於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
(3)標志重捕法 高於 生物種群的繁衍,離不開信息的傳遞
(4)1.5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