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建築外觀
㈠ 陝北窯洞有哪些特點
陝北的窯洞的特點有:
1、是依山勢開鑿出來的這樣一個拱頂的窯洞。由於黃土本身具有直立不塌的性質,而拱頂的承重能力又比平頂要好,所以窯洞一般都是採取拱頂的方式來保證了它的穩固性。
2、陝北取黃土高原土層厚實、地下水位低的特點,挖窯洞作民居,有冬暖夏涼的優點。
3、窯洞民居可分為地坑式、沿崖式和土坯式三種。此外還有磚石砌的窯洞式民居。這種地坑式窯洞建築是完美的不破壞自然的文明建築。
4、地下窯洞的組合,仍然保持北方傳統四合院的格局,有廚房和貯存糧食的倉庫、飲水井和滲水井,以及飼養牲畜的棚欄,形成一個舒適的地下庭院。
5、在地段的利用、院落的劃分、上下層的交通關系、採光通風和排水都有很巧妙的處理方法。
(1)生態建築外觀擴展閱讀:
陝北窯洞的瀕危保護狀況:
陝北窯洞搜集、整理、研究工作,在延安市委、市政府、寶塔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民間文化人士的積極工作下,取得了很大成果,但仍需要我們關注一些問題。
1、歷史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隨著西部大開發的進一步深入,現代高樓與時俱進土窯洞大量廢棄,介面窯開始「退役」。石窯、磚窯隨著興旺。
2、因歷史久遠,受風雨侵蝕嚴重。故一些歷史窯洞遺址也有不同程度的損害。
3、延安建成世界最大的窯洞建築群—延安窯洞賓館。[1]對繼承和保護陝北窯洞,將起到一個巨大的推動作用。
4、延安大學窯洞建築群建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受風雨侵蝕嚴重,目前正在重建,重建後的窯洞群保持原有風貌,由6排200多孔窯洞組成,將成為一個愛國教育的中心。
5、周邊大環境豐厚的烘托。富縣羌村杜甫所居土窯,志丹紅砂石窯,長城沿線束條拱屋頂柳笆庵,延安大學、米脂中學、榆林農校舊址窯洞群,府谷七星廟—磚收頂的民族融合穹頂,統萬城版築技術等等,以其聯系緊密和互動為米脂窯洞旅遊開發起到鋪墊和襯托作用。
6、人文旅遊資源內涵豐富。民居修造為百年大計。歷來有許多講究和方俗。包括造址、朝向、奠基吉日、門窗尺寸、內部擺設、合龍口、暖窯,都講究「風水」。
參考鏈接:網路-陝北窯洞
㈡ 如何在建築設計中引入自然
1 前言
在當今時代,經濟高速發展,建築隨著需求不斷地增加,由於在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建築師們往往忽略拉建築物使用過程中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由此產生的對生態環境的不良影響,以及眾多建築空間所表現出的自我封閉和與自然環境缺乏溝通的缺陷卻成了建築設計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如何在建築設計中引入自然,使人重新回歸大自然,是城市建築、自然、人融合在一起,是我們設計師們發展的一個方向。
2 借用自然的方法
如何借用自然的景觀來改善內部小氣候,營造舒適的生活環境。在西方,考古發現,在羅馬的龐貝古城中,就出現了由立柱支撐,四周迴廊環繞,中央設有承接雨水用的水池的天井形式了。而在我國,建築布局中經常出現的庭院則是引入自然空間的主要方式。庭院不但為建築提供了採光通風的良好條件,而且使建築空間充滿了詩情畫意。今天,先進的技術為把自然環境引入建築內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使其呈現出多種多樣的方式。
2.1 採光天井(庭院)
採光天井在現代建築中依然被大量地運用,它在建築空間中不但起著通風採光的作用,而且成為建築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增強著建築空間的表現力。以程泰寧設計的聯合國國際小水電中心為例,該建築位於杭州西湖風景區玉皇山麓,為體現風景園林建築特點,體現地方特色,建築中幾乎所有的房間都圍繞一個半圓型的庭院布置,庭院內是大片的水面,其間點綴以山石樹木,池中紅鱗戲水,池畔迴廊環繞。使活動在建築中的人能時時感到自然的存在。在這一建築中,庭院成了空間的主角,建築彷彿成了背景,整個建築因庭院的存在而體現出江南的意韻。
2.2 生態中庭
生態中庭這一形式目前正被越來越多地運用於各種類型的建築之中。建築的中庭這一概念其實也起源於庭院,據稱,希臘人最早在建築中利用露天庭院這一概念。後來,羅馬人在這一基礎上加以改進,在天井上加蓋屋頂,形成了有頂蓋的室內空間的雛形——中庭。如今,中庭這一形式有了很大的發展,其跨度之大,高度之高,內部空間之豐富均非昔日可比。陽光,植物,流水等自然要素被引入中庭,引入了建築內部,內部空間被賦予了外部空間的特徵,成為人們喜歡逗留和舉行各種活動的場所。美國建築師波特曼將中庭這一手法在在其設計的旅館建築中出色地加以運用,使中庭成為其設計作品的重要特色。在其設計的美國亞特蘭大20層高的桃樹中心廣場旅館,中庭布置在建築的底部6層,通過天窗進行採光,大廳內有長30m的瀑布,寬闊的水面,彷彿浮在水中的卵形休息平台,這些景物賦予了建築空間豐富的活力和極強的表現力。
2.3 立體綠化(空中花園\架空層花園)
隨著高層建築越來越多地進入人們的生活,人們開始嘗試在高層建築中建造空中花園,使生活和工作在高層建築中的人也能夠接觸到自然,因而出現了現代意義上的「空中花園 」。據史料稱,古巴比倫人曾經建造過空中花園,並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現代建築的開山鼻祖勒-柯布西埃在其1925年提出的「新建築五點」中,明確地提出了在建築中引入「屋頂花園」和將建築「底層架空」的設計手法,並在《走向新建築》一書中結合方案予以闡述。其目的是為了改善建築和城市環境。
如今, SOM事務所設計的沙烏地阿拉伯國家商業銀行大樓,為了改善沙漠地區乾燥炎熱的氣候條件,緩和外部氣候對室內環境的影響,在建築三面的中部挖了三個高8層的大洞,作為空中花園。而福斯特事務所設計的法蘭克福商業銀行總部大樓(圖3),則在營造空中花園的手法上更顯得技高一籌,該建築高約300mm,53層,其平面為三角形,中央為上下貫通的中空大廳。三角形的每邊每隔8層就布置一個高4層的空中花園,花園與中庭相連通,花園在建築的外觀上沿三角形的三邊呈螺旋形上升的方式布置。從建築中的每個辦公空間都可以欣賞到花園里的景色。該建築通過中庭和空中花園調節內部小氣候,節約了建築的能耗,被稱為世界上第一座超高層的生態建築。然而,空中畢竟不同於地面,「空中花園」的建設不僅需要有資金和技術的保障,還必須為綠色植物在高空中的生長存活提供合適的條件。
如今,許多地方的住宅設計中都運用了底層架空的手法,這一方面改善了底層住戶的居住條件,另一方面也改善了整個住宅區的室外空間環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國南方地區,氣候潮濕炎熱。為改善通風條件和避免建築物底部受到潮氣的侵襲,常常採用將建築物底層架空的方式。為了利用架空後的空間,美化環境,常常將綠化引入建築底層。如20世紀70年代由佘南設計的廣州東方賓館新樓,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新館位於老樓的西側,平面呈「工」字型,與老樓圍合成一個內庭院,連接南北兩翼的中間部分長約百米。為使庭院空間與新館西部的西湖風景區形成空間上的貫通,擴大庭院的空間感,並有效地組織當地的主導風向——東南風。建築師將連接南北兩翼的中間部分,除承重的剪力牆、框架柱外全部架空。在架空層中,結合建築的門廳、樓梯等空間和構件,布置了水池、山石、休息廊並引入了綠化。整個架空層與庭院空間穿插融合,成了庭院空間的擴大和延伸。
3.1 調節室內小氣候,降低建築能耗
在建築中引入自然空間,對改善建築的物理環境有很大的作用。它不但能顯著改善建築物的通風採光條件,調節建築物內部的小氣候,而且還能通過對自然資源的利用,降低建築物的能耗,從而達到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
建築中的庭院(天井)因其所具有的由於空氣上下溫度差異而造成由低處向高處運動的「煙囪效應」而被人們用來改善建築內部的通風條件,組織自然通風。布正偉設計的重慶白市驛市航站樓一期工程就是一個利用天井來組織自然通風,改善室內環境的例子。該航站樓位於夏季氣候以「火爐」著稱的重慶市,東西朝向,因建設資金拮據不設集中空調。建築以一二層相結合的低矮體量呈「一」字型布置,候機廳則被分解成一個個相對獨立的單元而組合在一起。為避免東西向陽光的直射,候機廳被旋轉了45°。利用候機廳旋轉45°後出現的三角形平面,建築師在每個候機廳的一側設計了兩個平面為三角形的小天井,並在其中布置了由當地材料製做的石凳和盆栽。在陽光的照射下,濕熱的空氣通過天井向空中逸出,而經過屋檐遮陽降溫冷卻的空氣則由窗口進入候機廳,通過候機廳流向天井。通過空氣的流動,帶走了候機廳里濕熱的空氣,在室內形成了徐徐的微風,給旅客帶來了舒適。該建築在建成使用後受到各方面的好評,尤其是對其在結合當地的氣候條件,利用自然來改善建築內部環境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相比之下,中庭調節建築內部小氣候的作用更為顯著,它不但具有通風採光的作用,而且還有採暖降溫的功能。中庭含有兩種自然現象:「煙囪效應」和「溫室效應」,在設置了機械供熱、降溫和通風等手段的前提下,利用這兩種自然現象,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建築能耗。現代的中庭在頂部大多安裝有可調節的頂棚,可根據需要來控制進入室內的光線強度和調節室內的換氣量。由於所處的地區和氣候的差異,中庭的主要功能也不相同:在寒冷的地區,中庭起著暖房的作用;在炎熱的地區,則用來通風降溫;在溫暖的地區,則二者兼顧。丹麥建築師結合丹麥位於北歐高緯度地區的氣候特點,為了使建築具有抵禦寒冷氣候能力,將一座4000m23層辦公樓設計為四合院中庭形式,盡可能地減少建築的體形系數,減小外牆開窗面積,利用中庭天窗進行採光。由於地處高緯度地區,太陽高度角小,陽光難以直射室內,利用天窗格板的反射作用,將陽光引入室內。為降低建築總能耗,冬季關閉天窗,中庭形成被動式太陽能裝置,提高了室內空氣溫度。同時,室內排出的空氣經高效熱交換器,對採暖用室外新風進行預熱,經進一步加熱後進入辦公室,由於加入了室外新風,從而保證了室內空氣質量。夏季,則打開天窗通風,利用天窗格板來調節進入室內陽光,減少向室內輻射熱量。通過計算機進行模擬,計算出天窗面積為屋頂面積的40%時,供熱和供冷消耗能量最小,可節約能耗50%。從而也保證了中庭種植植物所需要的氣候條件, 即使在嚴寒籠罩的北歐漫長冬季,辦公樓內氣候溫和猶如春季。
3.2 融合人與自然
如今,繁忙的都市生活,緊張的工作節奏,使人們與自然的關系日漸疏遠。據統計,人的一生中有4/5的時間是在室內度過的,現代的建築材料如鋼鐵、混凝土、玻璃則更多的體現了現代工業文明的精確和冷靜,缺乏與人進行感情交流的契機。因此,恢復人與自然的聯系,對於保持人類身心的健康,滋養精神,培育美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自然環境的引入正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有效手段,人與自然在感情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風花雪月,萬物枯榮,這些自然現象都會在人的內心引起聯想和共鳴。把自然界的山水 、植物、動物、陽光等自然要素引入建築的人工環境之中,使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互相交融 ,相得益彰。
4 結語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建築技術得到不斷發展,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人們對建築的要求不在是簡單的居住,而且是用來改善和提高著人們的環境質量和生活質量。我們在設計工作中應根據實際情況,如何採用個種各樣將自然環境引入到城市和建築空間之中,使建築物不但功能完善,而且融合人和自然的關系,是我們廣大建築師以後發展的一個方向。
㈢ 昌達山水天域的項目簡介
30層生態建築,傲踞城市中央,全新演繹三亞居住新高度。30層創新
的建築形態,版高而開闊,寬而權通透,在空間結果的思考上,充分把景觀和私密性放在首位,戶戶觀景、戶戶通透、戶戶都方正實用;樓間距最少60米,最大180米,800直線觀海,300米直線觀山,零距離親河,每一處都尊重人與空間的最佳尺度。
本著「健康、舒適、環保、綠色、人文」的設計理念,山水天域依託自身稀缺而不可復制的區域環境,將山、海、河、現代時尚與國際的建築風格融為一體,營造出悠閑而養生的生活空間;簡約、清新的外立面色調以中性的綠色為主,在細部進行冷色處理,使外觀線條更加流暢,整體感觀和諧統一,倍感輕松的同時還是滲透出異域風情之美。
㈣ 世界上最著名的生態建築和基地有哪些
全球十大綠色生態建築:
1.生態之塔
英國建築師福斯特設計的法蘭克福商業銀行總部大廈被冠以「生態之塔」、「帶有空中花園能量攪拌器」的美稱。49層高的塔樓採用弧線圍成的三角形平面,其間圍合出的三角形中庭,如同一個大煙囪,可以讓辦公空間進行自然通風,達到節能的效果。據測算,該樓的自然通風量可達60%。三角形平面又能最大限度地接納陽光,創造良好的視野,同時又可減少對相鄰建築的遮擋。
2.蜂蘭生態房
英國科茨沃爾德自然保護內出現了一幢外觀奇特的生態房,其設計靈感來源於蜂蘭。這座房屋佔地550英畝,,沿湖而建,是一座生態環保的住房。建造房屋所用的材料來自廢棄的沙礫。同時,它廣泛地應用地下熱能、雨水、太陽能以及風力解決整座房屋的日常需求。它的設計者沙拉·費瑟斯通還曾參與倫敦奧運村的設計。
3.蒲公英之家
對建築物進行立體綠化是一種重要的節能方法,即將植物攀緣在建築外牆上或種植在屋頂平台和空中庭園中,使其成為外圍護結構的有機組成部分。據測算,建築外牆綠化後,可使冬季熱損失減少30%,夏季建築的外表面溫度比鄰近街道的環境溫度低5攝氏度。日本建築師藤森照信設計的東京蒲公英之家,就是立體綠化的典型實例。
4.和平王旅館
和平王旅館位於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在這家旅店寬大的房間能看到水面和熱帶雨林,經過一天的徒步旅行或釣魚之後,旅客還可以進行溫泉浴。它建造在海港上停泊的遊艇上,並充分利用水能和太陽能,盡量少向大氣排放二氧化碳,可以為遏制全球氣候變暖作貢獻。
5.綠洲酒店
這個酒店位於埃及的錫瓦綠洲上的白山腳下,擁有在世界上罕有的樸素原始的自然風光和舒適的溫泉。因為有自然的屏障,使它冬暖夏涼。這個酒店沒有從外面運送建築材料,充分採用了當地產的沙石,酒店的一部分甚至就在山洞中。這個酒店從不供電,由此也可以大量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所以遊客可以在晚上盡情享受燈籠和燭光帶來的樂趣
6.太陽能度假村
夏威夷馬納拉尼度假村是全球最環保的度假地之一。度假村擁有佔地12000平方米的光電太陽能系統,是世界上利用太陽能發電最多的一家豪華度假酒店。度假村在發展綠色能源方面做出的成績,獲得環境保護組織和政府能源部門頒發的諸多獎項。
7.生態賓館
帕來索-西西姆生態賓館位於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海邊,可提供15個寬敞舒適的俯視青綠色墨西哥灣的小屋,坐屋子裡不時可以看到當地十分有名的成群結隊的火烈鳥。這個賓館是根據最嚴格的環保要求設計起來的,它採用的建築材料是泥土、木材和草,既節能又環保。這里有採用環保的生物過濾方法的再循環水,還有利用太陽能加熱的游泳池。
8.叢林旅館
薩哈叢林旅館位於厄瓜多的一處密林中,遊客可以坐在旅館的房間里看到樹林里美麗的小鳥,聆聽到小鳥婉轉的叫聲。據當地人講,這片樹林里至少有60種鳥兒。這片叢林旅館全部採用本地的一些可持續使用的材料建成,設計十分合理,不會對樹林的生態帶來破壞,叢林旅遊業的可觀收入使得當地政府放棄了工業,這樣就使得森林可以免遭工業發展的破壞。
9.回收雨水的吊腳樓
斯里蘭卡丹布拉的坎達那瑪酒店的附近有兩處世界自然遺產。坐在酒店客房的陽台上,可以欣賞到壯美的山區風光。這處酒店被設計成吊腳樓,這種設計店通過了國際「節能與環保設計優先計劃」的認證,因為這是一種環保的設計,它可以讓雨水順利流入酒店下的雨水回收池中,不會讓寶貴的雨水被浪費掉。這些回收的雨水可以為遊客和工作人員提供游泳、洗浴、飲食等日常生活用水。
10.製造肥料的客棧
酒店裡的人流量相對較大,每天會產生大量的生活垃圾,這其中有不少有機垃圾,如果任其自然腐敗,會發出難聞的臭味,污染環境。哥斯大黎加的布蘭卡鄉村客棧利用生活有機垃圾製造肥料,提供給客棧周圍的有機咖啡農場使用,而且這個客棧還盡量回收利用其他廢棄物。這個客棧與大自然融為一體,隱藏在密林之中,遊客坐在房間里就可以觀賞到森林和附近的火山。
㈤ 居住建築的地域性——以黃土高原為例
建築的產生和演變是在自然和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地球歷史的發展,有了自然的地域性,接著,人類歷史的發展,也有了文化的地域性。因此,地域性是建築的客觀規律,是靈魂的所在。我國幅員遼闊,自然環境多樣,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不同地域的人們,從自己的生活起居、風俗習慣、審美情趣,營造了許多各式各樣適合當地條件的居住建築,真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但近來在西方建築文化的沖擊下,居住建築的「趨同現象」十分普遍,大城市的克隆海外、小城市的克隆大城市、內地的克隆沿海、村鎮的克隆小城市,再無特色可言,這是可悲的,我們應該正本清源,加強建築地域性的研究,把傳統的建築經驗與現代科技結合起來,使居住建築能全面體現當地的物質、精神、經濟、藝術和科技的綜合成果,為廣大人民的康居服務,以下以黃土高原為例加以研討。
一、建築的自然基礎
自然是建築的基礎,我們應該認識自然、尊重自然、利用自然,走人—建築—自然相和諧的康莊大道。
1)氣候:黃土高原,冬季1月最冷,月平均溫度-0.6~-10℃之間,夏季7月最熱,月平均溫度在16~27℃之間。年降水量在220~770mm 之間,降雨集中在夏季,凍結深度一般在0.2~1.35m之間。
2)地貌:黃土高原的地貌是三面環繞山脈,東有太行山、南有秦嶺、西有祁連山,只有北面沒有大山相隔。在這遼闊的地區內,又被若干個大小不等的山脈所分割,構成了許多大大小小各具特色的山間黃土區,如隴西高原區、陝甘高原區、關中盆地區、太原盆地區、伊洛河盆地區等。在這些區內,都有各具特色的河谷、階地、分水嶺、高原、丘陵、沖溝、陡崖,以及次一級的溝、壑和塬、梁、峁等。城市都位於階地上,村鎮都坐落在高原和沖溝兩側的陡崖里。
3)岩土:黃土高原的特點是黃土有廣泛分布。黃土有濕陷性黃土和非濕陷性黃土之分:濕陷性黃土主要是晚更新世馬蘭黃土和全新世的現代黃土;非濕陷性黃土主要是中更新世離石黃土和早更新世午城黃土。對地面建築來說,由於濕陷性黃土大面積地出露地面,影響很大,是一種特殊地基土,是一種地質災害。從20世紀50年代建設大西北開始,我們就研究編制了建築規范,保證建設的順利開展。對地下建築來說,黃土是一種很好的洞室圍岩,眾多而悠久的黃土窯洞的存在就可說明,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建設內地時,我們就結合建設的需要,利用了這種獨特的黃土條件,進行工業黃土洞室建築的試驗研究,並編制了技術條例,滿足了當時建設的需求。
4)地下水:黃土高原的地下水屬於鬆散沉積的孔隙水,高原地區的地下水埋藏很深,一般在30~80m 不等。河谷地區的地下水的埋藏條件很復雜,埋藏較淺,通常在20m 以下,一般由高階地向低階地而變淺。黃土高原地下水的埋藏條件與濕陷性黃土地基和黃土窯洞的存在有關,無地下水的黃土層,才有黃土窯洞和濕陷性黃土的可能,相反,有地下水的黃土層,既無黃土窯洞,也無濕陷性黃土。
5)動力地質:黃土高原的地質災害的特點,在高原地區主要有黃土岩溶、沖溝、滑坡、崩塌等,河谷地區主要有山洪、泥流、洪水、砂井砂巷、古墓坑、人工土等。地震雖然主要分布在河谷斷裂帶上,但波及范圍較廣,常與滑坡群相聯系,黃土窯洞的洞口,常受地震滑坡、崩塌的威脅。地面建築受地震的威脅更大,因為地下建築的抗震性比地面建築強。
6)建築材料:黃土高原的建築材料主要有取之不盡的黃土,用黃土作土坯,作土拱,作夯土牆,在黃土層中挖黃土窯洞,用黃土燒成磚瓦。至於水泥、鋼材、玻璃等材料,這些都是耗能高的工業產品了。
二、建築的文化積淀
建築是凝固的,又是有生命的,蘊含著濃厚的人文思想,是文化的載體,通過建築的物質形態,如布局、結構、形式、風格、生態等,能反映出傳統思想與現代精神相結合的地域文化、養生文化、審美文化,提升人的品位。
1.建築布局
建築布局主要受功能的制約,如臨近水源、方便交通、爭取日照、防寒防暑和利於生產和生活等。黃土高原的先民開始在河流階地上聚落,如半坡村遺址,直到現在,人口都集中在階地上的城市裡,階地是條形的平地,城市的布局也是條形的。農業生產有耕作半徑的限制,農民因此遷到高原、丘陵各地去,大多數聚落在沖溝的陡崖處,挖黃土窯洞而居,俗有見村不見房之說,顯示出建築布局的特色。
2.建築結構
1)黃土窯洞結構,黃土窯洞的拱頂一般為半圓式或橢圓式曲線,內部無襯砌或者有防護性襯砌,正面有門窗,窯體寬一般2.7~4.2m,進深一般大於8m,凈高一般2.6~4.5m,洞室內火炕或灶台的煙囪都穿過頂土層通向室外,窯洞一般在黃土沖溝的陡崖上開挖,也有在平地從地面下挖一個大天井,再在天井向四壁上挖洞成為地下的四合院。現在隨著經濟的發展,黃土窯洞的結構也有了進步,有的用磚、水泥襯砌起來,與工業黃土洞室相似,也有用磚把洞面砌上,使黃土窯洞更結實、安全和美觀。
2)地面建築結構,有如下幾種:①土木結構,一般以簡易的樑柱傳遞上部荷載,以土坯或土夯實牆圍護,內部一般以土坯間隔。屋頂坡度大,且向天井的一面傾斜,以茅草覆蓋防水。②磚木結構,以木構架傳遞上部荷重,磚牆圍護,或以木柱與磚牆共同承擔上部荷重,內部一般以磚和土坯間隔,屋面為坡屋頂,上面覆蓋青瓦,這是傳統富裕人家的結構形式。③磚混結構,隨著建材生產的發展,磚混結構的建築逐年增多,形式不斷變化,有磚牆承重鋼筋混凝土梁板結構;磚牆橫向承重,圓孔空心樓板和層面板結構等,這是近來新建房的結構形式。④鋼筋混凝土結構的鋼結構,在城市中的高樓大廈,都是這兩種結構建成的。結構形式的採用,要考慮居住質量和建造成本,要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不能作簡單的優劣評價。
3.建築形式和風格
1)黃土窯洞的平面布局與地面建築相似,一般是三孔至五孔呈一條形和折形帶院落的形式,差別是洞與洞間隔的支撐土體代替了房間與房間的橫隔牆,這是開挖在沖溝崖上的一類,數量比較多。另一類是井式的窯院,在一塊平坦的地方,從上而下挖個天井式的深坑,形成露天場院,然後在炕壁挖成正窯和左右側窯,成一明兩暗的形式,正面住人,兩側窯做儲藏室或飼養家畜,四面都可挖窯,最終成為四合院窯。黃土窯洞的立面造型簡單,洞體埋在黃土中,只能見到洞面的門和窗,外裝飾面積小,人工造物少,這形成了特殊的居住景觀,使人與自然有更多的交流與融合,呈現出獨特和建築風格。在深切的沖溝崖上,自上而下常有三四層,甚至更多層的窯洞,人工造物雖然同樣少,但更豐富了這種獨特的居住景觀和建築風格,真使人有回歸自然之感。
2)地面建築的平面布置,一般是三開間、五開間成條形、折形帶院落的形式,也有三合院和四合院。立面造型的主要特點是屋脊在外牆邊,坡向天井,俗稱「房子一邊蓋」,是關中一怪,其他造型與華北地區相似。城市的居住建築主要是「方盒子」的多層建築,大多數是「趨同」的產物。
4.建築生態
建築生態是在建築與自然之間保持整體協調的關系,以及循環、平衡物質能量的能動關系。黃土高原是中華文化的發源地,勞動人民在認識自然、利用自然上有著豐碩的成果,居住建築是其中的一部分,有許多符合生態的要求,如:① 在利用氣候方面,地面建築的正房都坐北朝南,以爭取南面的光照,防止北面的風沙,黃土窯洞也是一樣,都開挖在沖溝的陽面,為爭取日照防風沙。② 在利用地形方面,地面建築隨地表的變化而變化,黃土窯洞更是如此,隨山就勢,高低錯落。③在利用土質方面,黃土窯洞最為典型,是很好的地下居住建築,它節約能源,洞內冬暖夏涼,溫度和濕度都較穩定,適宜人的居住或保存物資;它節約土地,不僅不佔地,而且挖出來的土還可以造地;它節約材料,不僅只需少量的防護材料,而且取得了空間資源,另外還有防噪音、防輻射的優點,但更突出的優點是造價低、施工方便。黃土窯洞是祖先穴居一直沿用下來的建築,現在看來是存在許多生態因素,只要利用現代科技去完善,增加現代文明的舒適度,它的生態優勢會更加發揚光大。建築生態是與建築所在地域的自然、社會、文化、科技等綜合條件密切相關的。只有融合了地點的綜合條件,才能達到最優的建築生態。
三、兩點意見
1)加強建築地域性研究,克服建築「趨同現象」。建築的地域性是客觀存在的,是建立在區域科學的基礎上的。我們應自覺運用這一規律為建設的現代化服務。1985年,根據原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鄉村局的任務,我們開展了村鎮建築綜合自然區劃的可行性研究。1988年完成了《中國村鎮建築綜合自然區劃》的研究報告,初步提出了將全國劃分為8個大區,37個亞區的方案,黃土高原是8個大區之一,基本滿足了建設行業在村鎮建築方面制定技術政策和宏觀指導的需要,根據建設部「八五」科學技術研究項目,我們在西南的貴州省和華東的江蘇省進行了省域的村鎮建築綜合自然區劃與建築體系的試點研究。1994年和1995年先後完成了這兩個省的研究報告,除供所在省參考使用外,同時還初步總結出《村鎮建築綜合自然區劃與建築體系研究》(省域的理論和實踐)這一成果,後來又在華北的河北省做試點工作,2001年完成研究報告。在我國的農業區劃中,農村居民點的狀況和特點,是農業區劃的若干內容之一,也取得了很好的相應成果。在建築界,各地民居的研究、生土建築的研究和傳統村鎮聚落景觀分析的研究等,在反映和總結我國建築在地域特點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在長期生產實踐中,在城鄉建設的各個規劃階段,都要獲得規劃的基礎資料,在整理和表現資料時,也要進行各式各樣的區劃工作。在建築群和建築物的勘察、設計、施工和使用時,也都要結合地方的特點,考慮建築條件的異同,使其建設能更好地符合實際,達到經濟合理、舒適和美觀。這方面的工作經驗是大量的,但至今尚未花力量去總結。總之,上述的研究工作和生產實踐,都從不同范圍、不同側面揭示、豐富和深化了建築地域性的內涵。目前,建築的「趨同現象」主要在城市,尚少波及農村,特別是中西部農村。現在及時研究建築的地域性,可以提高人們對地方實際情況的認識,警惕、克服建築的「趨同現緣」,更好地貫徹「因地制宜」的原則和方法,這是十分必要的。
2)提倡綠色建築,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綠色建築是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為解決人類面臨土地減少、能源危機、資源短缺、生態失衡等重大問題在建築方面的努力。什麼是綠色建築,根據清華大學、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等單位專家的研究認為,綠色建築是指為人類提供健康、舒適的工作、居住、活動空間,同時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響環境的建築物。根據這些內容和要求,黃土高原的黃土窯洞是很符合這些要求的,不僅在使用中冬暖夏涼,節約能源,而且在建造中,節地、節能、節材、節水,對環境的影響也很小,黃土窯洞是很有生命力的。我國城市化比例已到43%,已步入城市化起飛期,多數人口會遷移到城鎮。因此,城鎮的規劃,選好點、選好建設用地非常重要,歷史上的城鎮都佔了寶貴的可耕地,城鎮要發展就不能再占良田,這就要向荒地、劣地進軍,黃土地區的高階地和丘陵是選擇的對象。規劃是戰略問題,選擇好則事半功倍。至於地面建築的設計,也要追求合理的布置和結構,講究功能和外觀簡潔,利用回收材料,不作豪華裝飾,以達到節能、節地、節材、節水的要求,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李學曾.1959.黃土高原.北京:商務印書館
翟禮生.1983.中國濕陷性黃土區域建築工程地質概要.北京:科學出版社
翟禮生.2001.黃土地下建築標准化的回顧與展望.科學中國人優秀論文選(2).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
(本文原載:《潤物無聲,張宗祜院士八十華誕慶賀文集》,北京:中國大地出版社,2005年5月,168~169 頁)
㈥ 誰能告訴我19世紀前亞洲建築風格的資料加圖片
在20世紀80年代之後,在後現在建築的影響下,亞洲建築出現了與只相抗衡的多元主義的傾向,多元跟裂解成為亞洲建築史應對文化趨同的一種策略。所謂多元理解,從高雅的、精英文化,分解為雅俗並存的,也就是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相互共存的文化。從現在單純的技術性文化轉化為明顯的技術加上媒體這種文化的結合,從三維時空,立體式的文化,走向片斷式的、平面式的文化。
也就是說從精英文化走上大眾文化,也就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出現了建築俚俗化的傾向,不帶民族偏見的,不受個人審美影響的一種文化。同時打破了功能對形式的簡單對應,我們知道很多的建築,要求是功能和形式一一對應,就是說,我設計的辦公樓,你的內部功能就應當適當的在外部反應,就是反應建築功能並不是建築美學塑造的唯一功能,我們可以反映我們的氣候環境,也可以反映我們的地域文化,這樣使我們的建築出現了更多的風格,出現了更多的追求。
這個圖片是眉山打聽的建築博物館,實際上使用的是精英文化跟民俗文化相結合出來的建築,用的是高技術的材料,但是另一方面,它又是一個充滿民俗氣氛的,帶有鄉土氣息,就像剛才樓先生說的那麼一種建築形象。
另外多元裂解,是單純的技術文化向技術加媒體文化的轉變,我們知道,現代主義最典型的設計技巧,就是利用工業化的生產手段,標准化的構件和功能,所代表的技術審美為代表的文化,我們稱之為機器的或者是技術的。現在來說,我們在20世紀開始,這種單純的技術文化,已經把技術作為一種媒體手段加以應用,加以表現,給以打破了。也就是說,建築師是從結構與設備,建築的流程動態等等方面去表現它的自然、光影,創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帶有信息、廣告、媒體這種效果。
這個是日本仙台的藝術館,柱子像水草一樣,把技術冷冰冰的那種東西,變為了一個充滿人情味的,包含了文化氣息的,帶有一種地域文化特色的一種美學作品。
從三維立體式的文化,走向裂解的平面文化,其實它在很多方面是非常理性的,非常嚴謹的,不只是外部的形象要反應內部,而且各個細部,各個立面,整體與局部之間,立面與平面功能之間,都是一個完美、統一的整體,那麼後現代主義這種多元裂解下,變成了平面的塑造,可以裂解,可以內部不一樣,可以實行所謂雙層表皮,這么一種塑造的手法。
那麼多元價值觀的解體,也就是說是建築文化的裂解成為一種時尚,但是,隨著我們亞洲建築師研究的進一步深入,他們認識到,對於現代主義,國際式的文化裂解並不是最終的目的,最終是重構自身的有機的系統。
還有一個方面應該注意到,如果是說阻礙當代建築發展的主要因素,在早期是國際式的那種統一的、世界大同的文化的話,那麼到了80年代以後,那種出現了多元文化、裂解式的文化,實際上也對建築文化產生了一個沖擊和破壞。舉個例子,現在無論是北京、天津、深圳、上海,我們看到都是非常好的,但是當你組合在一塊的時候,實際上每一個組織都是多樣化帶來的新的面目,使你根本就沒有任何的特點。所以說,我們應該重構建築文化,另外建築文化也是商業影響下的媚俗文化,以及無中心、無地域特色的,五花八門的文化,以及漠視文化的理性規則的所謂反文化。
另一方面,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深入人心,人類保護資源的意識日益增強,建築結合資源,這種理念在建築的創造當中日益回歸,所以在很多亞洲建築創造當中,就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巧妙的接近自然,這種現象慢慢的得到回升。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部分的建築師已經逐漸的向地域文化方面偏移,人們發現,相對於其他的因素而言,像陽光、溫度等氣候條件,以及地形、地質、地貌等地理環境因素,這些來說是穩定的,特別是我們強調的可持續發展,強調了節能,那麼這種對環境,對氣候的尊重,在建築當中重新重視就更加的重要了。
這張圖片是日本的別墅館,在這里材料仍然是非常的先進,但是應用了中國民俗所謂桃花園境作為建築的理念。這個是中亞的建築,在這里也是把傳統文化的內容在現代建築中得以體現。
這張圖片是強調了從世界各地的民居聚攏中吸取它的養料,把很現代的建築群化整為零,形成一種在城市當中,充滿鄉土氣息的一種建築形態。也就是說,在亞洲的建築師,對西方的技術和本地區本民族的文化均採取了有選擇性的吸收態度,表達了一種新的應對的姿態。
另一方面,當代的亞洲建築師更多的關注是文化的重構,從單純的關注建築的外觀形式,轉而重視了建築環境的生態命題,從強調建築文化的多元裂解到追求綜合,從單純的強調用建築學的知識處理狹義的環境,到自覺的利用綜合交叉的學科去處理廣義的人居環境的問題。綠色建築、生態建築、自然建築也成為亞洲建築師關注的新的特點。也就是說,重構建築文化的體系,成為亞洲建築師文化發展的一個必然的趨勢。
這張圖片是亞洲建築師設計了一個住宅,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得出來,盡管他們強調的是現代化的生活方式,但是仍然把一些傳統的那種審美的情趣引到了室內空間,像印度的建築師,明顯的表達了對氣候和文化的關注,並且在空間中既表現的光影的效果,同時也把深厚的文化內涵的東西引到了現代的建築空間里。這個是新德里銀行的一個設計圖片,前面是用現代藝術表現現代化的形成,隨著建築空間的延升,逐漸用印度的傳統文化營造出沒有地域感的建築模式。這也是天文博物館的照片,這里是用宗教的模式,通過細部的塑造,通過室內的民間藝術品的收藏去體現濃郁的地域感特色。
這張圖片是印度建築師設計的一個亞運村的住宅群,我們知道北京的亞運村是高樓大廈,可是他設計的是一種像民居式的低矮的建築,就考慮了印度乾熱的環境氣候,藉助大量的密集的建築群去創造更多的陰影,去適應它的氣候和環境。
還有很多的亞洲建築師利用材料,利用鄉土技術去反應那種民俗文化,或者是說宗教文化。這個是斯里蘭卡建築師設計的。
第四是廣義的地域性與高技鄉土,這個也是亞洲建築師所極力表現的內容,就是利用現代的材料與技術去創造滿足某一地區的建築,而且還帶有某種的地域特色。這是我們對傳統的地域空間跟廣義地域建築的比較,由於時間的關系就不再展開了。
我們從這個圖上可以看出來,我們說的廣義的地域空間和傳統的地域空間,兩級之間連接的鏈條,既帶有傳統的地域性,又帶有那種國際性的那種現代技術的舒適。
另外是對傳統地域性建築和廣義性地域建築和國際性地域建築的比較,如果大家感興趣,我可以留下我的發言高,大家可以看。亞洲地方非常的遼闊,文化豐富多樣,從事使亞洲建築師不僅在文化方面考慮大多元,而且在地理氣候上也注意了更多的試樣。
那麼建築師從設計上,從早期單純滿足功能需求到表現地域文化特色,同時也對地域文化進行高度的關注。從這個建築上我們看出來,外表是很有特點的,是帶有鄉土性,但是內部是非常高級的。限於時間關系,這部分就不展開了。
第五部分,我簡單的說一下,我們這個針對的是城市住宅來開發的,在這里我簡單的把圖片放一下。這些是亞洲建築師所創造的一些新的城市建築,這里都有一些新的設計手法。也就是說,一方面為了降低能耗,採取了多種設計手段,比如說內部帶有花園,有親切的生活氣息空間,同時盡量的尊重環境的狀況,盡量的少用裝飾,以適當的層高,等等,同時巧妙的利用光影,也是亞洲城市住宅設計一個很有獨創性的手段。還有是巧妙的利用地方性材料,利用景觀改變小氣候。
㈦ 綠色生態建築的著名的國內外案例有哪些
迪拜太陽能垂直村 迪拜是一個充滿創造性的國家,一座又一座令人難以置信的建築在這片土地上拔地而起。除了沙子和創造性外,迪拜還擁有什麼豐富的資源嗎?答案自然是充足的日照。格拉夫特建築設計事務所(Graft Lab)設計的垂直村落便充分利用了這種優勢。建築表面與太陽能收集器呈特定角度。太陽能收集器位於這個多功能建築群的南端,裝有自動旋轉樞軸,可讓日照時間實現最大化;
西班牙泡泡形淡水工廠這家淡水工廠由一系列堆疊在一起的生物圈構成,從外觀上看,它好像是一堆肥皂泡。這是一座怪異的高塔,其玻璃圓頂結構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能夠利用紅樹過濾海水以獲取淡水。紅樹可吸收鹹水中的物質並滲出淡水。寶貴的淡水鑽出紅樹體外後蒸發並凝結成露水,工廠內的淡水池則負責收集露水;
土耳其One & Ortakoy建築群這個名為「One & Ortakoy」的多功能建築群位於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它擁有彎曲的有機形態以及被綠草和鮮花覆蓋的起伏屋頂,與所在的美麗山區融為一體。這個建築群位於奧爾塔科伊附近地區,現正在建造之中。它由兩座建築構成,正面使用天然石頭打造。其中一座是住宅建築,另一座則是商用建築;
法國綠屋頂中學馬塞爾·塞姆巴特中學位於法國索特維爾·萊·魯昂地區,緊挨著一家公園。這所中學巧妙地與周圍的綠草和樹林融為一體,讓人們幾乎看不到它的存在。它的擴建項目由一家餐館、學生宿舍、員工宿舍以及工作坊構成,綠色屋頂波浪起伏,能夠起到天然的隔熱作用。
㈧ 建築外觀要怎麼設計
個人經驗交流來一下:先構草圖,自多構一些,好壞不用管。可以找一些書,看一下,有喜歡的圖就構幾筆。不要有什麼細節。只是大輪廓。然後,全部放在一邊。過多一天,再拿起這些草圖,看一下,有哪幾個覺得有感覺,就開始深化一下,把外輪廓加深一下。然後,訂在牆上,看一下。第三天,比較一下昨天畫的東西,應該有點感覺了。可以靜下來深入了。在深化的工程中,有一個最有效的方法,(現在用的不多了),做小模型。用一些卡紙,簡單粘一下,然後看一下整體關系。這樣的模型比在電腦里的SU或MAX都直觀。這樣,在圖紙,CAD、SU、小模型的綜合輔助下,應該能做的出自己滿意的東西了。
㈨ 我打算自考專科本科,以後想設計建造智能生態建築、垂直城市就像英國無盡城、東京X-SEED這樣的擁有
很多行業都有細分的,比如你說的這個,可以細分出好多職業,你是想以後做設計,還是做工程上的建築,還是做生態研究,綠化設計等等??總有一個切入點,如果你是想以後設計生態建築的外觀,就找藝術設計類的報考,如果是施工如何建造出這種建築的,就找土木工程、交通土建等工程類的專業報,如果是走研發綠化、生態環境之類的可以報園林、生態環境學等相關的。
自考專科和本科可以選擇不同的專業,專科是報的A專業,本科也可以選擇B專業,不會有太多限制。如果你要報考的專業在你的省沒有,可以選個相近的專業報,因為就業要求已經不是單方面了,比如一個高層的管理人員學的可能是工商管理專業,但是實際工作中他可能會要涉及到人力資源管理、會計等方面的知識。
至於你想報的專業這些學校有沒有,你需要去你想報的大學的官網中,在院系設置等欄目下找到」繼續教育學院「,在此看自考欄目中開設的專業是否有你想報的。
另外,沒有哪個高校的某自考專業好壞一說,因為你選擇不同的大學參加自考,在畢業時,只是畢業證上蓋的院校章子不同而已,比如你報的湖南大學,那麼自考畢業證上就是 湖南大學的章+自考委員會的章;你報浙江大學,畢業證上就是浙江大學的章+自考委員會的章。而自考的學習過程實際都是靠自己自學,跟你報什麼學校幾乎無關,所以你不用糾結選哪個學校好,可以找個離家近點,參加考試方便,學校在你們省比較有名的大學報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