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界定
㈠ 2019廣東省考珠三角地區、東西兩翼地區和北部生態發展區如何界定
珠三角地區是指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內、肇慶等9個地級以容上市。
東西兩翼地區是指汕頭、汕尾、陽江、湛江、茂名、潮州、揭陽等7個地級市。
北部生態發展區是指韶關、河源、梅州、清遠、雲浮等5個地級市。
㈡ 生態恢復的界定
Harper(1987)認為,生態恢復就是關於組裝並試驗群落和生態系統如何工作的過程。Diamond(1987)認為,生態恢復就是再造一個自然群落,或再造一個自我維持、並保持後代具持續性的群落,他比較側重於植被的恢復。Jordan(1995)認為,使生態系統回復到先前或歷史上(自然的或非自然的)狀態即為生態恢復。Cairns(1995)認為,生態恢復是使受損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回復到受干擾前狀態的過程。Egan(1996)認為,生態恢復是重建某區域歷史上有的植物和動物群落,而且保持生態系統和人類的傳統文化功能的持續性的過程。
另外,焦居仁(2003)認為,生態恢復指停止人為干擾,解除生態系統所承受的超負荷壓力,依靠生態系統自身規律演替,通過其休養生息的漫長過程,使生態系統向自然狀態演化。焦居仁認為恢復原有生態的功能和演變規律,完全可以依靠大自然本身的推進過程,在其界定的定義中,生態恢復僅依靠生態系統本身的自組織和自調控能力。
關於「生態修復」,日本學者多認為,生態修復是指外界力量受損生態系統得到恢復、重建和改進(不一定是與原來的相同)。這與歐美學者「生態恢復」的概念的內涵類似。焦居仁(2003)認為,為了加速被破壞生態系統的恢復,還可以輔助人工措施,為生態系統健康運轉服務,而加快恢復則被稱為生態修復。該概念強調生態修復應該以生態系統本身的自組織和自調控能力為主,而以外界人工調控能力為輔。
美國自然資源委員會(The US Natural Resource Council,1995)把生態恢復定義為:使一個生態系統回復到較接近於受干擾前狀態的過程。國際恢復生態學(Society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1995)先後提出三個定義:生態恢復是修復被人類損害的原生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及動態的過程(1994);生態恢復是維持生態系統健康及更新的過程(1995);生態恢復是幫助研究生態整合性的恢復和管理過程的科學,生態系統整合性包括生物多樣性、生態過程和結構、區域及歷史情況、可持續的社會時間等廣泛的范圍(1995)。
上述界定的共同點是生態修復既可以依靠生態系統本身的自組織和自調控能力,也可以依靠外界人工調控能力,但均未強調生態系統本身的自組織、自調控能力和外界人工調控能力對生態系統恢復作用的主次地位。
㈢ 宏觀生態區域如何界定和劃分
(1)研究層次向宏觀和微觀方向發展。現代生態學一方面向區域性、全球性內乃至宇宙性方容面發展;另一方面是向微觀方向發展,與分子生物學、分子遺傳學、生理學、微形態解剖學結合。
(2)研究范圍的擴展。
一是生態學的研究內容和任務擴展到人類社會,滲入到人類的經濟活動,成為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接的橋梁之一;
二是應用生態學得到迅速發展。
(3)研究方法手段的更新。野外自計電子儀器、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生態建模等現代化測試技術、設備和手段得到廣泛應用;系統分析方法以及系統生態學的發展,進一步豐富了本學科的方法。
(4)生態學研究的國際性日益增強。
㈣ 生態農業或畜牧業是如何界定的
農業和畜牧業現在已抄經不是包含和被包含的關系了。內涵和外延不一樣。現在國家都在說「大農業」這個概念才包含畜牧業、水產等等。傳統農業就是指修理地球的種植業,畜牧業指的是長嘴巴的養殖業。所謂「生態」農業或畜牧業的概念,應該是在生產過程中不破壞環境,不對原生態產生負面影響而已。
㈤ 核心概念界定
1.1.1 生態
「生態」一詞源於古希臘文字,意指家或者環境。現在通常指生物在一定自然環境下的生存和發展的狀態,以及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彼此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復雜關系。1865年,德國動物學家厄恩斯特·海克爾從生態學科理論演化的角度最早提出生態一詞,他認為動物對於無機和有機環境所具有的關系就叫做生態。生態一般指自然生態,自然生態是按照自在自為自范的自然規律而存在、運行和發展的。
1.1.2 文明
人類運用自然生態及其規律,同時發揮自己的智慧改變自然生態規律的作用條件,維護和運用良好的自然生態支持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就形成了文明。在我國,「文明」兩字最早見於《尚書》和《周易》。《尚書·舜典》有「浚哲文明」的記載,唐代孔穎達將其解釋為:「經天緯地曰文,照臨四方曰明。」「經天緯地」意為可以讓人具有明了天地萬物、掌握自然規律、經營管理各項事務、自由生存發展的能力;「照臨四方」意為可以使人類驅走黑暗、愚昧,認識世界,解決人類面臨的各種各樣問題的智慧(余振國,2013)。在西方,「文明」一詞的英文是Civilization,詞源來自於拉丁語,原意為公民的道德品質和社會生活規則。英國人類學家泰勒於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書中曾對「文明」做過一種界定:文明是人類發展起來的高級屬性和社會發展的一種高級狀態,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高級階段(劉靜,2011)。綜上,文明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最高智慧,是人類順應、改造自然世界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人類社會進步的象徵(余振國,2013)。
1.1.3 生態文明
(1)生態文明的概念和內涵
生態文明是人們在對傳統工業文明進行反思的基礎上,探索建立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及其實踐成果。關於生態文明的概念,學者們多從不同的學科背景、理論視野以及關注點出發,提出了不同的定義。概括起來,主要有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是從人類社會發展階段角度來定義生態文明,認為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後的一種新型文明形態或這種文明形態的新特徵;第二種觀點是從生態文明的調節對象或構成要素角度來定義生態文明;第三種觀點是從廣義和狹義相區分角度,即人類文明發展階段和文明構成要素兩者兼顧的角度來定義生態文明(毛明芳,2010)。
1)從人類文明發展階段角度來定義生態文明。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生態文明是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後的一種新型文明形態,持這一觀點的學者較多,如俞可平、王治河和歐陽志遠等。另一種觀點認為生態文明並不是未來人類文明的全部,僅是未來文明的新特點。未來文明應是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相統一的文明,陳昌曙持這一觀點。
2)從人類文明的調節對象或構成要素角度來定義生態文明。由於對「生態」、「文明」的理解不同,就產生了對生態文明的不盡相同的定義。對於生態的理解,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生態單指人與自然的關系;而廣義的生態不僅指人與自然的關系,而且指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是自然生態與社會生態的統一。同樣對於文明的理解,也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文明特指精神文明成果;廣義的文明則包括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總和。因此,生態與文明這兩個概念組合起來,就構成了不同層次上的生態文明概念。這里主要有三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生態文明是調整人與自然關系的精神成果的總和。這是對生態文明概念最狹窄意義上的理解。另一種觀點認為生態文明是調整人與自然關系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總和。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生態文明是調整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物質成果與精神成果的總和。這是一種對於生態文明的最寬泛意義上的理解。
3)從廣義和狹義相區分角度定義生態文明。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生態文明概念應從廣義和狹義兩個層面進行理解,既可理解為人類文明發展的某一階段,也可理解為某一文明階段的某種具體文明形式。
目前,大多數學者認為,「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潘岳,2006)。這個概念既包括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還包括了物質和精神及持續發展的內容,因此比較全面、科學(劉靜,2011)。
盡管學者們對於生態文明的內涵給出了不同的解釋,但其特點描述都可歸納為生態理念、生態行為、生態制度以及生態產品等層面。一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明理念。人與自然是一個有機整體,人類既有利用自然的權利,也有保護地球免受人類活動威脅的義務。二是有利於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經濟模式。要實現產業結構的生態化,要發展循環經濟,要進行生態-技術創新,為發展生態經濟提供技術支撐。三是有利於地球生態系統穩定的生態消費方式。建立這種消費方式就要求摒棄過去的「消費理念至上」的消費主義、享受主義價值觀,建立適度消費、綠色消費等生態消費觀。四是公正合理的生態制度。建立生態化的法律、法規、制度以及生態化的考核評價體系,倡導全球治理和世界公民理念(毛明芳,2010)。
(2)生態文明的特徵
關於生態文明的特徵,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黃國勤認為,生態文明的特徵包括階段性、長期性、全面性、高效性、多樣性、綜合性、和諧性、持續性等(黃國勤,2009)。姬振海(2007)認為,生態文明具有全面性、和諧性、高效性、持續性等特徵。王孔雀(2008)認為,「生態文明的主要特徵體現在三大 『轉變』 上:一是生產技術的大轉變,即有害環境技術向無害環境技術的轉變;二是經濟觀念與行為的大轉變,即從單純追求經濟目標向追求經濟-生態雙重目標的轉變;三是自然觀的轉變,即由天人相分到人天和諧的轉變」。劉靜(2011)認為,生態文明作為人類社會一種新的文明形態,具有倫理性、可持續性和和諧性等基本特徵。我們綜合各方面觀點,結合自己的研究成果,認為生態文明具有深綠色、和諧、公平、文化倫理和可持續等基本特徵。
1)深綠色。關於人類社會的文明史,一種公認的說法是:農業文明是「黃色文明」,工業文明是「黑色文明」,生態文明則是「綠色文明」。人在自然中生長,綠色是自然的顏色,代表生命和希望。生態文明是人與自然相和諧與共、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的新的文明,是綠色文明。生態文明的綠色特徵體現在人類的生產、生活等各個方面。按照科學史家庫恩(1962)的科學範式理論,對於傳統工業文明的增長模式造成的資源環境問題,可以有兩種不同的調整方式。一種是修補式、應對式的反思和調整,例如在污染造成以後進行治理。另一種則是變革式、預防式的反思和調整,例如通過變革生產和生活模式,使得污染較少產生甚至不再產生。褚大建(2008)將兩種模式分別稱為淺綠色和深綠色,而只有深綠色才是生態文明的真正內涵。
2)和諧。生態文明的一個基本特徵就是和諧,這種和諧體現在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共生。生態文明是人類從敬畏自然、征服自然的艱難曲折歷程中醒悟,認識到人類也是自然生態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從而建立的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余振國,2013)。「和諧」是生態文明的核心價值觀。
3)公平。與工業文明相比,生態文明所體現的是一種更廣泛更具有深遠意義的公平,包括人與自然之間的公平、當代人之間的公平、當代人與後代人之間的公平。人與自然之間的公平體現在人類社會的發展應在資源與環境的承載范圍內,並實現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的協同進化和發展。生態文明的代內公平和代際公平意味著人們要公平地分配經濟、社會、自然資源和機會,使所有人(包括當代人和後代人)都能夠實現自我發展。當代人不能肆意揮霍資源、踐踏環境,必須留給後代一個生態良好、可持續發展的環境與地球。
4)文化倫理。生態文明是生態危機催生的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更進步、更高級的文化倫理形態,是社會和諧與自然和諧相統一的文明,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的文化倫理形態。生態文明的文化倫理意味著人類角色的轉變,即由自然的征服者變成自然的調節者,這就要求人類將其道德關懷從社會延伸到非人的自然存在物或自然環境,並把人與自然的關系確立為一種道德關系(劉靜,2011)。在工業文明時代,人們普遍認為,只有人有價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沒有價值。因此只需要對人講道德,無需對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講道德。而生態文明認為,人與地球上的其他生物種類一樣,都是組成生態系統的一個要素。人類要尊重自然,對自然給予道德關懷並承擔道德義務。在生態文明時代,單一的人際倫理走向了人與人和人與自然的雙重文化倫理。在生態文明的引導下,人們要樹立符合自然生態規律的生態意識、生態道德、生態文化,要實現文化倫理價值觀的轉變,以生態文明的文化倫理觀替代工業文明的文化倫理觀,使生態倫理意識、生態文明意識得到廣泛認同,生態文明行為由自發轉向自覺。
5)可持續。可持續性是人類由工業文明走向生態文明的價值基礎。資源和環境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條件,但傳統的工業文明本質上是一種不可持續性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而生態文明視角下的可持續發展系以保護自然為基礎,與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相協調,以實現經濟、社會和自然的協同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生態文明是保障發展可持續性的關鍵,沒有可持續的生態環境就沒有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就是保護可持續發展能力,改善生態就是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只有追求生態文明,才能使人口、環境與社會生產力發展相適應,使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保證世世代代永續發展。
㈥ 如何界定排污行為,環境污染及生態環境損害之間的關系
排污行為由環境監察機構認定。
環境污染與生態環境損害是需要由相關評估機構完成的,構成違法犯罪的應該有司法鑒定結論或相關證據材料。
㈦ 濕地生態系統的界定
濕地一詞抄最早出現於1956年美國魚和野生動物管理局《39號通告》,通告將濕地定義為「被間歇的或永久的淺水層覆蓋的土地。」
1979年,美國為了對濕地和深水生態環境進行分類,該局對濕地內涵進行了重新界定,認為「濕地是陸地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過渡的土地,該土地水位經常存在或接近地表,或者為淺水所覆蓋……」。1971年在拉姆薩爾通過了《關於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簡稱《濕地公約》),該公約將濕地定義為:「不問其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暫時之沼澤地、濕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靜止或流動、或為淡水、半鹹水或鹹水水體者,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m的水域。
我國對沼澤、灘塗等濕地研究具有豐富的經驗積累,在實踐中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濕地分類系統,通常認為「濕地系指海洋和內陸常年有淺層積水或土壤過濕的地段。」
盡管濕地的概念目前尚無統一,但它們有一共同特點:從不同的角度認為濕地是一種特殊的生態系統,該系統不同於陸地生態系統,也有別於水生生態系統,它是介於兩者之間的過渡生態系統。
㈧ 綠色建築和生態建築有哪些區別,如何界定
二者的出來發點、關注源點、執行者都不一樣。
綠色建築目的是為了可持續發展;生態建築是為了低影響開發。
綠色建築關注社會、環境、經濟;生態建築關注人和自然。
綠色建築是全專業,全流程;生態建築偏向建築專業多一些。
綠色建築相對更加全面一些,綠色建築在部分上涵蓋了生態建築。
來源於問問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