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教育生態英文

教育生態英文

發布時間: 2021-01-10 04:08:36

生態教育的內涵

生態教育有著極為豐富的內涵,涵蓋各個教育層面,包括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職業教育。其教育對象包括全社會的決策者、管理者、企業家、科技工作者、工人、農民、軍人、普通公民、大專院校和中小學校學生;教育方式包括課堂教育、實驗證明、媒介宣傳、野外體驗、典型示範、公眾參與等;教育內容包括生態理論、生態知識、生態技術、生態文化、生態健康、生態安全、生態價值、生態哲學、生態倫理、生態工藝、生態標識、生態美學、生態文明等。生態教育的行動主體包括政府、企事業、學校、家庭、宣傳出版部門、群眾團體等。通過生態教育使全社會形成一種新的生態自然觀、生態世界觀、生態倫理觀、生態價值觀、可持續發展觀和生態文明觀,實現人類、社會、自然的和諧發展,構建一個和諧的社會。

㈡ 生態教育和自然教育的英文縮寫

生態教育和自然教育
Ecological ecation and natural ecation 。

㈢ 教育生態學的生態環境

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其環境之間關系的學科,研究教育生態當然首先需要搞清什回么是教育的生態環境答。
教育的生態環境是以教育為中心,對教育的產生、存在和發展起制約和調控作用的多元環境體系。大致分三個層次:一是以教育為中心,綜合外部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規范環境組成的單個的或復合的教育生態系統;二是以單個學校或某一教育層次為中心構成的,反映教育體系內部的相互關系;三是以學生的個體發展為主線,研究外部環境包括自然、社會和精神因素組成的系統。此外,教育生態學還考慮教育對象內在的生理和心理環境。
應該特別注意的是教育生態環境的多維鑲嵌性。
在此指出,規范環境包括文化、科技、語言文字、民族、倫理道德、哲學、民主與法制、社會風氣習俗、宗教信仰、藝術、體育等環境。

㈣ 什麼是生態式教育、游學教育、主題教育

我猜生態教學就是模仿出要教育的知識的內容的當地環境,游學教育就是教育的時候去游覽一下,最後一個不知道了

㈤ 什麼是生態教育

我認為是指生態與環境保護意識的教育。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方式仍然是粗放型的,「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雖然已經提出來,但短期內唯GDP為目的的經濟發展方式,必然導致生態環境的惡化態勢,環境保護問題必然還將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相當嚴峻。因此,增強環保意識,開展生態教育尤為必要。

㈥ 「移動互聯網教育生態系統」英語怎麼說

Mobile Internet ecational ecosystem

㈦ 什麼是教育生態觀

教育生態觀是指運用生態學方法研究教育與人的發展規律。著重圍繞生態平衡、環境與適應、人群的分布與構成、人際關系等問題,試圖建立合理的學校內外生態環境,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最早提出相關概念的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美國著名教育學家勞倫斯·克雷明。國內,我國學者對教育生態學的研究始於80年代末90年代初。1990年吳鼎福、諸文蔚的《教育生態學》是中國第一部教育生態學著作。

(7)教育生態英文擴展閱讀:

教育生態觀具有如下的原則:

1、自然性原則。像自然界的任何生物一樣,人作為一種自然生態的成員,其本身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自然范疇。在教育中,只有教育理念符合自然規律才能更好地實現教育發展的總體規律。

2、系統性原則。在教育生態系統中,系統性原則就是教育的大環境和小環境、宏觀和微觀以及各個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它要求在處理問題時,要用系統的發展的眼光來看問題,注意事物之間的相關性和動態效應。

3、整體性原則。教育在實施過程中,必須始終保持其發展的整體平衡性。由於各種因素和人為原因會造成教育發展過程的失衡,所以教育者是否具備整體觀念,以整體觀念來思考處理問題,以保持教育生態圈的平衡與協調是極為重要的。

4、能動性原則。生態思想的核心內容就是尊重生物的自然性,遵照自然規律處理和解決問題。人具有社會性,具有主觀能動性,在學習的過程中,人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去構建新知識。

5、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可持續發展,不僅注重今人的發展,而且還強調明天的發展;不僅注重當代人的發展,而且還強調子孫後代都能夠持續發展;不但注重發展的數量,更強調發展的質量。

㈧ 生態教育與教育生態的區別

我覺得是教育方法的運用,更趨於本真。

㈨ 教育生態學的生態功能

教育的生態功能區別於教育功能,但又與教育功能有許多重疊。教育生態系統是一種專有目的的系統屬,有系統內的生態功能和系統外的生態功能(即對外部環境的影響功能之分)。其內在功能為育才,其外在功能主要為其社會功能--傳遞文化、協助個人社會化、使人們建立共同的價值觀等。

㈩ 如何讓"生態教育"理念貫穿到英語課堂生活

1、生態教育是提高生態意識,塑造生態文明的根本途徑. 生態意識的提高和生態文明的塑造,依賴於生態教育.生態教育是以生態學為依據,傳播生態知識和生態文化、提高人們的生態意識及生態素養、塑造生態文明的教育.開展生態教育、提高生態意識和塑造生態文明三者之構成了一個相互輻射、互利共生、協同發展的「金字塔」範式,而處於金字塔底部的是生態教育,它為我們的生態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夯實了基礎.我們要保護和建設好生態環境,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固然離不開科學技術手段的支持和法規制度的保障,但更離不開人們生態意識的強化和生態文明的完善;而要全面地強化生態意識和提升生態文明,使每個公民自覺維護與其自身生存和發展休戚與共的生態環境,最行之有效的途徑就是實現從「物的開發」向「心的開發」轉換,建立多維的生態教育體系,進行全民生態教育. 2、生態教育狀況和質量是衡量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 生態教育的目標是解決人與環境之間的矛盾,調整人的行為,建立生態倫理規范和生態道德觀念,教育人正確認識自然環境的規律及其價值,提高人對自然環境的情感、審美情趣和鑒賞能力,為每個人提供機會獲得保護和促進生態環境的知識、態度、價值觀、責任感和技能,創造個人、群體和整個社會環境行為的新模式.為解決日漸嚴重的生態問題,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都先後設立專門機構、採取經濟和立法及技術手段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其中,英、德、美、俄及南非等國較早地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生態教育,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成績顯著,從「寂靜的春天」已變成鳥語花香的人類家園;而另一些國家由於忽視或放鬆公民的生態教育,人們生態知識貧乏、生態意識淡薄,缺乏參與生態建設的意願.人們的觀念偏差和行為不當,逐級引發了一系列具體問題,最終綜合體現於生態環境惡化.我們不能不認識到:一個沒有生態教育的民族是可悲的,也是可怕的. 3、生態教育可以為解決當代生態危機、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精神資源. 西方產業革命以來,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迅速發展,人口的急劇增長,人類的社會活動的規模、程度不斷擴大,向自然索取的能力和對自然生態干預的能力也日益增強,致使生態危機越來越嚴重,生態破壞正在逐步以公開或隱蔽的方式威脅著人類自身的生存. 隨著人類對環境危機的廣泛體認,生態教育逐漸走出生態學專業圈囿,置身公眾舞台.人們越來越清醒地意識到,生態問題的背後所隱藏的是人的價值取向問題,生態教育不僅僅能使人們獲得對生態系統知識的認知,而且更具有突破「知識本位」,引導和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生態價值觀和塑造美好的生態情感的功能.因為只有熱愛大自然,才能自覺愛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才能「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胡錦濤同志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因此說,生態教育是「防範勝於救災」的最有效且最持久的生態保護手段. 1、生態課堂是「生本」的課堂.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強調學生是一個個具有思想、意識、情感、慾望、需求以及各種能力的活生生的人.以學生發展為本,其核心成分應該是通過最優的現代課堂教學設計和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使每個學生的各種潛能都能得到有效的開發,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最有效的發展,實現教學與發展的真正統一.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體現以下四種要求.第一,要面向全體學生.無論是「優等生」還是「後進生」,都應受到關愛.第二,要面向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即關注的不只是學生對「雙基」的理解和掌握,還有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和提升.第三,發展學生的個性.美國心理學家H·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論為促進學生具有自身特徵的個性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第四,學生的發展還應當是在自己原有基礎上的一種可持續發展,這種發展與學生以後的成長(或終身學習)有著共同的外延,其效果應逐漸在學生以後的成長過程中顯現. 2、生態課堂是「情境」的課堂.生態總是和環境聯在一起,關心生態就是著意改善生態環境.恩格斯說「人是環境中的人」,課堂是師生活動的生態環境,課堂教學的任務之一就是要創設有利於學生成長的教學情境.布朗、科林斯等學者認為,認知是以情境為基礎的.由於忽視了認知的情境性,傳統教育阻礙了促進學生發展這一教育目標的達成.數學教育通過教學情境的設置,將日常生活資源轉化為教學的資源,將學生日常生活經驗上升為學校數學的知識教師在提出問題以後,要留給學生一定的思維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思考多種解決問題的辦法.通過學生獨立地解題,學生的差異和資源就會逐漸顯著.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差異,盡可能全面地把握學生的活動情況,努力搜集和捕捉學生中生成的有用資源和問題資源,呈現和利用各種資源構建生成的有情境的課堂. 3、生態課堂應是「體驗」的課堂.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要想牢團地掌握數學,就必須用內心創造與體驗的方法來學習數學.」因此,引導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體驗中自主探究、自主發展是學好數學的關鍵.「體驗性學習」是指人們在實踐活動過程中,通過反復觀察、實踐、練習,對情感、行為、事物進行內省體察,養成某些行為習慣,形成情感、態度、觀念的過程.它是一種在全新教育理念指導下的,主要從學習者個體發展的需要和認識規律出發,以感受、經歷為指向的,符合時代要求,符合學生心理認知、成長規律的學習方式.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通過指導、創設情境,提供信息資料、工具和情感交流等多種途徑使學生在不斷的「體驗」中獲得知識,發展能力. (1)引導學生體驗問題生成的過程.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問題能促使學生發展.當學生自覺地體驗到問題的必要性,不得不提個「為什麼」和「怎麼辦」時,思維才能被激活,才能自覺地投入到探究之中. (2)引導學生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教師作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要為學生創設有利於他們主動求知的學習環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體驗知識產生的全過程,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的知識和技能、思想和方法.只有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再創造、體驗知識的產生、形成過程,才能把新知納入原有認知結構之中,才能成為有效知識. (3)引導學生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數學課程標准》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小學數學與學生生活具有密切的關系.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指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應用價值. 4、生態課堂應是「合作」的課堂.班級是一個群體的集合,群體動力是最常見的生態現象,合作共生是最基本的生態表徵,因此課堂中的合作交流應該是最基本的社會需求,也就當然地應該成為知識探索,情感交流的主要活動形式. 就小學階段而言,「合作學習」的重點要放在「願合作」與「『能合作」上.即:學生有合作的意願,不抵制合作,認識到「合作」也是學習的一種方式;學生明白自己在合作過程中的個人責任、並扮演積極的角色;知道如何在合作學習的環境下與人相處,怎樣妥當地表達自己的意願和想法,怎樣幫助、協調同伴、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速度與質量等.具體操作時,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1)在預習中合作交流——質疑問題;(2)在新知中合作交流——加深理解;(3)在練習中合作交流——拓寬思路;(4)在評價中合作交流——促進發展 5、生態課堂是「愉悅」的課堂. 愉悅是一種幸福、快樂的心理狀態.給兒童以幸福的童年不僅是教育的目標,也成為教學過程的追求.愉悅來源於心理的滿足,來源於創造的成功,來源於個體為群體的接納. (1)滿足學生「好奇」、「好學」的心理需求.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必須巧妙呈現教學內容,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好奇心,處於一種定向的認知活躍狀態,以積極的姿態來攝取新的知識. (2)滿足學生「好動」、「娛樂」的需要.教學中要以多種活動形式,激發學習興趣,如皮亞傑所說:「興趣,實際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現出對象與需要之間的關愛」.興趣對於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起著決定作用,所以課堂教學要盡可能生活化、活動化、游戲化. (3)滿足學生「好勝」、「成功」的心理需求.從小學生情感發展來看,隨著學習在生活中日益重要,與學習興趣、學習成敗相聯系的情感也越來越佔主導地位.他們害怕學業上的失敗、害怕測檢不合格、害怕比不上同學,通過對學生學習反應的正面強化,既對學生認知評價全面及時,又使之情感激勵,達到鼓舞士氣,繼續努力的效果,滿足學生的成就感. (4)滿足學生「依戀」、「被愛」的心理需求.小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人,他的基本社會需求是怕家長老師指責、怕同學譏笑、怕沒有好朋友同他玩耍.他們十分崇敬教師、熱愛老師,也喜歡取悅教師,以得到老師對他的愛,這種愛是非常單純、純潔的.數學課堂要努力誘發學生產生快樂情緒,引起學生產生相應情感,對學生的關懷、人格的尊重、學習的嚴格要求融入每一愛的行為之中,孕育出師生間良好的情感狀態,並把這種感情推移到整個學習活動中.課堂中不應有體罰、生硬、冷漠,應讓學生有一種如坐春風、如沐春雨的感覺.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