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干溝水庫
A. 資陽有個叫中和的地方嗎
你看看是不是這個
中和鎮位於資陽市雁江區東北部,居東經104°45' 49" --104°53' 08",北緯30°03' 17" --30°13' 31″之間,平均專海拔445米,其東、屬南、北面分別與雁江區的丹山鎮、東峰鎮、清水鄉、寶台鎮、保和鎮接壤,東北部與樂至縣的中天鎮毗鄰。幅員面積121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積77222畝(以下數據均以2005年統計數據為准),其中田24500畝,土52722畝,占雁江區22個鄉鎮中的第二位,系雁江區第二大農業鎮。307縣道(板永路)自西向東穿境而過,鄉道貫穿南北。鎮區距資陽市區27公里。鎮區內有街道8條,轄居委一個,鎮人民政府駐中和街。農村轄中和、銅鑼、大聖、白雲、廣德、魚水、飛山、獅馬、青龍、羅家、紅光、干溝、巨善、雷廟、金馬、龍嘴、清涼、三清、瓦蓋、方家、涼風、明月、羅漢、高字、龍虎25個村,451個組。該鎮有人口56931人,其中藏族9人,彝族6人,僳僳族1人,佤族1人,布衣族1人,傣族3人,苗族2人,納西族2人,非農人口2936人。
B. 中和鎮的鎮情概述
中和鎮位於資陽市雁江區東北部,居東經104°45' 49 --104°53' 08,北緯30°03' 17 --30°13' 31″之間,平均海拔445米,其東、南、北面分別與雁江區的丹山鎮、東峰鎮、清水鄉、寶台鎮、保和鎮接壤,東北部與樂至縣的中天鎮毗鄰。幅員面積121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積77222畝(以下數據均以2005年統計數據為准),其中田24500畝,土52722畝,占雁江區22個鄉鎮中的第二位,系雁江區第二大農業鎮。307縣道(板永路)自西向東穿境而過,鄉道貫穿南北。鎮區距資陽市區27公里。鎮區內有街道8條,轄居委一個,鎮人民政府駐中和街。農村轄中和、銅鑼、大聖、白雲、廣德、魚水、飛山、獅馬、青龍、羅家、紅光、干溝、巨善、雷廟、金馬、龍嘴、清涼、三清、瓦蓋、方家、涼風、明月、羅漢、高字、龍虎25個村,451個組。該鎮有人口56931人,其中藏族9人,彝族6人,僳僳族1人,佤族1人,布衣族1人,傣族3人,苗族2人,納西族2人,非農人口2936人。
中和歷史悠久,唐屬丹山縣,宋隸磐石縣,明歸資陽縣北鄉,1743年(清乾隆八年)移寶台寺香館建中和場,1747年呈准開市,1909年置中和鄉(宣統元年);民國時期屬九區,轄保和場、中和場、太和場、人和場、裕通場,區公所駐地保和場;解放初期屬二區管轄,區公所駐地丹山鎮。土改時期改為第四區,轄中和、金星、太和、添福、涼風、永泰、復興、吉祥、迎龍、光明、真武、龍潭、方家、干溝、大同、高字、勝利17鎮鄉,區公所駐地中和場;合作化時期設保和區,中和、高字、涼風隸屬保和管轄;干溝、龍潭、太和隸屬丹山管轄。1961年10月,從保和區分出中和、涼風公社,丹山區分出干溝、太和、龍潭公社,臨江區分出大洪公社,增設中和區,區公所駐地中和場。1992年撤區並鄉建鎮,將原屬中和區管轄的太和、中和、涼風、龍潭四鎮鄉合並建立中和鎮,鎮人民政府駐地中和場。
解放初,只有一條老街,約300餘米長,石板鑲嵌,街道狹窄。改革開放以來場鎮建設發展較快,特別是撤區建鎮以來,場鎮建設突飛猛進。水泥澆鑄的板永路由西向東貫穿鎮域全境,竹太路、中大路橫跨鎮域南北,全鎮通村公路縱橫交錯,以鎮區為中心,向西可通往區內老君鎮、保和鎮、資陽城區;向東可通往區內丹山鎮、回龍鄉、新場鄉和東至縣石湍鎮、通旅鎮等;向南可通往區內東峰、小院、堪加和資中縣駿馬鎮等;北可通樂至中天鎮等,公路寬闊,四通八達。先後修建了1000米長的方碧路水泥街道(為板永路的組成部分)、建橫街,修建了育英橋、林江橋,引資1000萬元修建的20000平方米的綜合商貿市場全部完工並投入使用,成為丹山、中和、保和農副產品交易中心;新近澆躊完工的林江路水泥大街與原有的方碧路水泥大街縱橫交錯,投資80萬元完成了三級客運站的建設,增設了移動和聯通機站各一處。在鎮上,小靈通也能使用,信號很好。
鎮區面積迅速擴大到1.5平方公里,有街道8條,場鎮可容納人口8000餘人;計劃2000萬元的老街改造.正在規劃中。並在2013年成為四川省21個重點建設鎮之一,依託遂資眉高速 ,新機場高速,打造資陽東區工業集聚區。
C. 土壤侵蝕會對人類帶來什麼災害
一、蒼山概況與自然災害形成原因
蒼山是新構造運動形成的山體,東西寬十餘公里,最高為馬龍峰,海拔4122米,相對高度約2500米,坡
度較陡峻,平均為32度左右。
蒼山地層由前寒武紀蒼山群變質岩系組成,主要是片麻岩,其次為大理岩、結晶片岩、千枚岩、石英岩等
。由於多數岩石含石英結晶體較高,加以坡度陡,粘粒大量淋洗,風化堆積物及土壤中以砂質壤土為主。如蒼
山應樂峰海拔4000米的亞高山灌叢草甸土(一號剖面)土壤質地中>0.01毫米的砂粒含量,A0層(0—4厘米)
為86.95% , AC 層(14一44 厘米)為84.67% ,均屬壤土,又如海拔3100米中和峰(47號剖面)棕壤的質地。
由於沖刷淋洗,土層中粘粒(< 0.01毫米)大量淋失,物理性砂粒(> 0.01毫米)相對增加,且多有
礫石、粗砂、細砂和壤土的疏鬆堆積物,正是容易產生滑動、崩塌的一大原因。這是母質的因素。
其二是地形的因素,也是地質構造所形成的。由於長期受地層抬升的影響,構造發育,斷裂密集。在整個新構
造運動中,長時間受地殼運動力的影響,加以不斷發生的冰川、流水的強度剝蝕、切割,形成了現在的高山峽
谷、懸岩峭壁。不僅保留了冰斗,削壁峙立,滑坡、塌方、沖溝、破著舉目可見。據土壤普查資料,沖溝面積
15311畝,占蒼山總面積1.05% (含山麓洪積扇的沖溝、破警)。據研究,蒼山的抬升仍在進行,每年約以1毫米的速度抬升,侵蝕過程的地質原因還繼續存在。
蒼山處於洱海紅河大斷裂與漾溟斷裂帶之間,構造發育,斷裂密集。其東坡除有名的蒼山十八溪泥石流溝
著外,還分布有蝴蝶著、棕樹河、美壩河、三陽溝等十多條泥石流溝,其密度之大,是雲南省山川所罕見的,
實質上,這些陷溝,是構造斷裂線上,洪水、泥石流切割形成。
其三是氣候因素。從蒼山氣候看,海拔每升高100米,平均氣溫降低0.66℃ 。年均溫在山麓大理(海拔
1990.5米)為15℃ ,最高34℃ ,最低一3℃ 。屬低緯高原亞熱帶季風氣候。而關系最密切的是降雨,其
降雨較多,特別是山脈走向與季風方向垂直,海拔升高,雨量增多。山麓的大理,年雨量為1078.9毫米,漾澳
為1055.6毫米,下關為1079毫米,大體均在1000毫米以上,但海拔近3000米的花甸壩,雨量高達1846.4毫
米。所以,隨海拔升高,雨量增加,如遇多雨年份,雨量更多。雨旱兩季分明,雨水集中於6一8月,單點暴
雨亦多,加以坡長,透流流量大,侵蝕力也大。如陽溪河陷口至入海(洱海)口河道全長6340米,還流面積43
平方公里,2月份枯水季節流量為每秒1.56立方米。1971年7月3日晚,山洪暴發,流量猛漲為每秒75立方米,高於2 月流量47 倍,持續4 個多小時,上游滑坡上千畝,把3 一5 噸的大孤石沖到滇藏公路附近,沖毀農田519.5 畝,河床淤積長達3530 米,平均淤埋深度1.5 米。說明了由於坡長、坡度陡、雨水集中,產生通流的
攜帶力甚猛。加以粗粒結晶為主體的風化物的質地粗,疏鬆半風化堆積母質多。因此,多處產生泥石流。如東
坡十八溪及蝴蝶著,西坡雪山河,南面的西洱河,甚至其地層北延部分的喬後泥石流,都是蒼山群地層有名的
泥石流。
其四是人為的破壞,包括森林的砍伐,開山取石,工程建設,使土層裸露,風化層崩塌,造成土壤侵蝕,
是匯集而成泥石流的原因。蒼山經多年砍伐林業用地91.7萬畝,占總面積62.69 % ,其中森林只有41 . 23 萬
畝,占總面積28.52% ,覆蓋度低,多為幼林、疏林、灌叢等,而荒草地達21 . 38 萬畝,佔14.61% ,加上
裸露的道路、石山、沖溝等面積大,使土地失去保護層,土壤侵蝕加劇,更無力阻擋大雨、暴雨所產生的透流
,而將土、巨石、泥砂長距離搬運。群眾概括為「頂上剃光頭、腰上瀉肚子,腳上蓋被子」。
蒼山的自然災害直接帶來農業生態系統的紛亂。一是土地資源的破壞,山地土壤變薄;洪積扇上的農田沖
毀後淤埋,變成荒灘,亂石窩;修復「水毀」農田費工極大,多變為痔土或「砂皮石底」的漏水田。二是抬高
河床,水利工程的基礎設施多被沖毀,地下潛流變化,水位升高,生成較多的次生潛育化土——冷侵田;洪、
澇、旱等災害加劇,使農業生產中災害發生次數增多,農業經濟的損失,反過來又不同程度地加劇了對蒼山土
地和林草資源的濫開濫用,形成惡性循環。
二、水土流失與泥石流
1、水土流失
據大理市多年調查統計和1985 年實測資料,十八溪每年往下沖刷的泥沙石量竟高達111萬噸。水土流失面
積共29.5平方公里,即44326畝。其中,屬於中度流失的26596畝,占流失面積的60% ;屬於強度及以上的17730
畝,佔40 %。這是東坡情況。
據土壤普查資料,東坡的石山沖溝面積(屬大理市)為8483 畝;西坡的石山沖溝面積(屬漾濞縣)為6828
畝。蒼山上部土壤砂化面積大,表面粘粒含量一般低於底層,粘粒的淋洗,沖刷,說明了土壤的砂化。如中和
峰(21一50 一033 剖面)黃棕壤,A 層為砂壤< 0.01 毫米粘粒含量16.26%; B 層為輕壤<0.01 毫米粘
粒含量為22.90%。應樂峰(海拔4000米,21一50 一002 剖面)亞高山灌叢草甸土,A 層為砂壤<0 . 01 毫米
粘粒含量為13 . 05 % ; AC 層為砂壤<0 . 01 毫米粘粒含量為15 . 33 %。這兩個代表剖面都說明,土壤有
粘粒的淋失,也帶來營養物質的損失,土壤肥力的降低。從蒼山海拔2500 米以上的土壤為輕壤、砂壤看來,一
方面與母岩多結晶二氧化硅有關,但與被大量沖蝕走的粘粒也有密切的關系。
2.泥石流與洪水
東坡:新中國成立以來共發生較大的泥石流50 多次,每次都造成不同程度的農田沖毀、村莊及道路沖毀,
有幾次還使人畜受到傷亡。1950 年6月,蒼山遇到單點暴雨,白鶴溪發生泥石流,沖毀農田一百多畝,淹埋農
田上千畝,沖毀民房數間,3 人死亡。1980年9月,連續5天降雨,亭漁溪上游大量砂石隨洪水順溝及滑坡,
傾巢直瀉,河床淤平,崇邑村倒房3間,300多畝稻穀被沙石淤埋。1991年8月16日上午8時,降雨135.2毫
米,喜州(含蝴蝶泉)、灣橋、銀橋、城邑河道基本被砂石淤平,農田進水3000 畝,河道附近多被沙石淤平。
僅霞移溪、棕樹河和蝴蝶箐三處就沖毀跌水台53 台,倒堤5639.8 米,沖垮橋3座等,耗資數萬元清理路面
和修復河堤、垮橋及水毀農田等,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巨大損失。
西坡:大小合江、白塔箐,於1971 年6 月某日晚8 時,山洪暴發,發生了一起較大的泥石流,沖毀了房屋
、工棚和廄等,死亡10人,其中,農民1 戶2 人,連人帶房被淹沒。
發源於蒼山雪人峰西麓的雪山河,據調查,大約100 多年前(清光緒年間),流域的中心上游發生過一次
大規模山洪,洪水沖挾大量樹木、沙石,毀壞大量耕地。解放以來的40 多年間,由於受到人類活動、降水條件
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植被破壞極為嚴重,土壤侵蝕,造成重大損失的山洪泥石流災害有3 次,1966 年8 月、
1986年6 月18 日傍晚、1990 年6 月19 日。據調查統計,3 次山洪泥石流災害共毀農田384 畝,道路76 公里
,毀公路橋梁7 座,房屋59 間,水電站1 座,死亡7 人,經濟損失達580 余萬元。
三、森林植被遭破壞
蒼山森林的破壞,除了人為的砍伐外,森林火災頻繁也是一大因素。據1979 年以來的統計,共發生森林火
災196 次,成災的森林面積達25993.3 畝,燒毀林木8879.6 畝,燒死幼樹4192.95 畝。
森林破壞不僅使資源減少,也是產生泥石流、洪水的一大原因。漾濞縣大合江、白塔箐的泥石流,多順砍
伐拖運木材下山的溜道直瀉而下。1969 年3 月,錦溪上游鶴雲峰發生火燒山,持續時間達半月之久,毀林約2
萬多畝。第二年山坡現裂縫、滑坡,6 月進入雨季之後,暴發泥石流,淹埋農田100多畝。又例如五台峰和滄
浪峰附近,開辦了30 多座磚瓦窯,濫砍濫伐森林作燃料,周圍20 多平方公里范圍內很少見到樹木,造成大量
沖溝破阱,泥石流災害頻繁。
蒼山樹木遭到砍伐,現森林僅占總面積28.52%。林業用地雖然達到62. 69%,但多系疏林、幼林、灌木林
,荒草地面積佔14.6% ,石山沖溝佔1.05%。這是造成產生災害性泥石流的主要因素。蒼山除山頂外,均適合
於造林,林地面積應該達到70一80% ,森林覆蓋率至少不低於40%或50%。壩區應提倡以煤電為燃料,禁止采
樵。壩區大約20 多萬人的燒柴,取之於蒼山,或大部分取之於蒼山,每人每天以消耗2 . 5 公斤計,每年每人
消耗2立方米,也達40 多萬立方米。其次,是禁止山火。森林火災的原因,多是放火燒牧地,燒荒墾種,掃墓
祭神也是一大原因,現在多加以禁止,使人為火災減低到最低限度。但近年來仍時有發生,一般由干及時滅火
,造成損失的程度較輕。
四、對農業生態環境的影響
蒼山森林植被減少,以及產生的泥石流土壤侵蝕,旱洪災害,均害在農田。群眾總結為「危害在下游,根
子在上游」。
(l)農田常被泥沙淹理,無論東坡西坡,溪流兩岸,包括西洱河兩岸農田,常被淹沒。恢復水毀農田,幾
乎每年都在進行,直接影響到農業生產。
(2)旱、洪幾乎每三五年,就要不同程度發生。
(3)山麓洪積扇及溪溝兩岸,形成了3一5萬畝左右的「砂皮石底」(有的卵石層埋藏較深,漏水不嚴重)
,一般耕作層15一20 厘米,下為洪積層(砂石或卵石),漏水,產量低,有的灌滿一田水,一夜後即漏光。有
的既漏水也由於地下潛流的影響,還產生土壤底層冷侵,水稻不發棵,小麥發黃,產量很低,漏水漏肥,又易
遭低溫冷害,不適宜於稻、豆輪作制,群眾多採取水改旱,大春種植玉米,小春種小麥、油菜;也有的改種蔬
菜,充分利用土壤表層,雖然由於位於市郊,有較好的經濟收入,但其產量不能與土層厚的土壤相比,而且泥
石流災害不止,將不斷地淹沒農田,改造花費太大。
五、抗災與保護
抗災保護的主要方面,是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首先是治山造林,同時,採取綜合治理措施。蒼山雨量充
沛,熱量資源也比較豐富,特別是山腰以下,處於亞熱帶氣候,植被恢復力較強。關鍵是採取措施,防止大量
砍伐 ,防止森林火災。壩區採用以煤、電為燃料、推廣節柴灶,營造薪炭林。第二是加速造林步伐,除在山麓
環山的草坡上,建設菜園、蘋果園、核桃園(西坡)等,大力營造華山松、松林、水冬瓜林外,對最近幾年來
已營造的幼林,加強保護,嚴禁火燒牧場,在平緩地建立人工牧草地,還可在一些地段營造速生雜木樹組成的
水土保護林 ,促使其迅速覆蓋。第三是採取工程措施,在重點地段,清理河道,修築攔洪壩,泄洪道等,進行
綜合規劃、綜合治理、分段實施。第四是加強蒼山自然保護區的建設規劃和領導,增加投入,以期在十年或更
長的時間,把自然災害控制到最低限度。
D. 水土保持治理措施規劃
一、標准條款
1 綜合治理措施的總體布局
總體布局應包括措施平面配置與實施順序安排兩個方面,每個方面又各有小流域規劃和大、中流域規劃兩個層次的不同要求。
2 綜合治理措施的平面配置
2.1 小流域綜合治理的措施配置,應遵循以下原則:
2.1.1 以整個小流域為規劃對象,流域四周分水嶺為界,不受行政區劃(縣、鄉、村)的限制,進行全面規劃,建成完整的防禦體系。
2.1.2 根據流域內各類土地的適宜性和發展生產的需要,確定土地利用規劃;根據土地利用規劃,在不同利用的土地上分別配置相應的治理措施:在宜農的坡耕地配置梯田(梯地)與保土耕作措施,在宜林宜牧的荒地上配置造林種草與育林育草,根據需要在坡耕地和荒地配置各類小型蓄排工程,在各類溝道配置各項治溝措施,做到治坡與治溝、工程與林草緊密配合,協調發展,互相促進。
2.1.3 治理保護與開發利用相結合。根據各類土地防治水土流失的需要,因害設防地部署各項治理措施;而各類治理措施的產品又應滿足群眾生產、生活需要,並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通過梯田、壩地等基本農田建設,應解決群眾糧食問題;通過造林、種草和育林、育草和營造果園、經濟林,應解決群眾燃料、飼料、肥料問題,並與當地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結合,建成商品生產基地,發展市場經濟,促進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
2.1.4 小流域各項治理措施的平面配置,應逐項到位,落實到措施規劃圖上(一般應以土地利用規劃為基礎,有的可與之結合),明確反映各項措施的具體位置和數量,並作出典型設計,便於實施。
2.1.5 不同類型地區的小流域,其治理措施各有不同,應因地制宜。不能千篇一律,生搬硬套。
2.2 大中流域綜合治理的措施配置,應遵循以下原則:
2.2.1 應根據不同類型區確定各區的生產發展方向及水土保持措施總體布局。
2.2.2 根據規劃范圍內不同區的水土流失特點和開展工作的需要,確定重點防護區、重點監督區與重點治理區,並應符合下列規定:
a)大面積連片的森林和草原,應列為重點防護區,制定和實施防止破壞林草植被的規劃。
b)資源開發和基本建設規模較大,破壞地面造成嚴重水土流失的,應列為重點監督區,實施監督執法,要求有關單位做好水土保持規劃,與主體工程同步實施。
2.2.3 大中流域的土地利用規劃和農村生產方向,應當與所在省和地區的區域經濟發展方向一致,並納入區域經濟體系,其治理措施配置應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服務。
2.2.4 大中流域規劃的實施,應在總體規劃基礎上,以小流域為單元,分期分批進行。小流域規劃中措施配置的原則,在大中流域實施治理進程中均應遵循。
3 綜合治理措施的實施順序
3.1 小流域綜合治理措施的實施順序安排,應遵循以下原則:
3.1.1 應先治坡面,後治溝底;先治支毛溝,後治干溝;先治上游,後治下游。在某些具體情況下,需要採取相反的作法時,應經過科學論證,確定其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理,方可採用。
3.1.2 應先治投入少、見效快、收益大的地方。有的措施雖然投入較多、見效較慢,但對小流域的生產和治理有全局性重大影響,經過科學論證也應優先安排。
3.1.3 規劃中對實施順序上相互影響的措施,應根據其相互關系妥善安排。對廣種薄收農業(糧食)用地偏多,而造林種草土地偏少的地方,應通過先修基本農田,提高糧食單產,促進陡坡退耕,造林種草。修建基本農田、退耕陡坡、造林種草三者的實施順序應緊密配合,逐年交錯進行。
3.2 大中流域綜合治理的實施順序安排,應遵循以下原則:
3.2.1 應根據各個類型區水土流失特點和開發利用的效益,確定其實施順序。對水土流失嚴重,影響當地群眾生產生活和淤積下游水庫、河道,危害較大的地區,應優先安排實施;對雖然危害不大,但投入少,開發利用效益大的地區,也應優先安排。
3. 2. 2 對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和邊遠地區和貧困山區 ( 簡稱老、少、邊、貧地區) 的實施,應優先安排。
3. 2. 3 經過研究確定為重點治理區的,應優先安排。如重點治理區面積較大,還應根據上述原則,選 「重點中之重點」優先安排。
3. 2. 4 在規劃范圍內分期分批實施的小流域,同樣應根據上述原則,確定第一、二批優先實施順序; 但應同時適當考慮大致均勻分布在不同的行政區劃,避免過分集中。
4 各項治理措施規劃
4. 1 坡耕地治理措施規劃
4. 1. 1 梯田 ( 梯地) 規劃應包括修梯田地段選定、類型確定、道路規劃、地塊布設、田埂利用等內容。陡坡區 ( 15°以上) 與緩坡區 ( 5°以下) 應有不同要求,因地制宜區別對待。
4. 1. 2 保土耕作規劃應包括改變微地形的保土耕作 ( 溝壟種植,抗旱豐產溝等) 、增加地面被覆的保土耕作 ( 草田輪作、間作套種等) 、提高土壤入滲與抗蝕能力的保土耕作 ( 深耕、深松等) ,各地應根據不同條件因地制宜地配置。
4. 2 荒地治理措施規劃
4. 2. 1 水土保持造林應主要在水土流失的土地上實施,應做到適地適樹,既能保持水土,防治侵蝕,改善生態環境,又能解決群眾的燃料、飼料、肥料,並增加經濟收入。
4. 2. 2 水土保持種草應主要在水土流失的土地上實施,同時結合畜牧業的發展,選種抗逆性強的優良飼草。
4. 2. 3 封禁治理規劃應包括封山育林與封坡育草兩方面。對原有殘存疏林應採取封山育林措施,對需要改良的天然牧場可採取封坡育草措施。
4. 3 溝壑治理措施規劃
4. 3. 1 應以 「坡溝兼治」 為規劃原則
在搞好集水區水土保持規劃基礎上,進行從溝頭到溝口,從支溝到干溝的全面治理。
4. 3. 2 溝頭防護工程規劃
應根據溝頭附近地形和來水情況,因地制宜地布設蓄水型或排水型溝頭防護工程,防止水流下溝,制止溝頭前進。
4. 3. 3 谷坊工程規劃
應根據溝底地質和附近的建築材料情況,因地制宜地布設土谷坊、石谷坊、柳谷坊; 合理安排谷坊高度與間距,減緩溝底比降,制止溝底下切。
4. 3. 4 淤地壩與小水庫 ( 塘壩) 工程規劃
a) 首先應進行壩系規劃,在干溝和支溝中全面、合理地安排淤地壩、小水庫和治溝骨幹工程,並確定各項工程的實施順序。
b) 根據淤地壩、小水庫、治溝骨幹工程三者的不同要求,正確選定每項工程的壩址,確定工程規模。
4. 3. 5 崩崗治理措施規劃
崩崗是風化花崗岩地區溝壑發展的一種特殊形式,其治理布局原則與溝壑治理相似。
4. 4 風沙區治理規劃
4. 4. 1 北部 ( 東北、西北、華北) 風沙區治理,應因地制宜地布設沙障、防風固沙林帶、農田防護林網、成片造林種草和引水拉沙造田等措施。
4. 4. 2 中部 ( 黃河故道為主) 風沙治理,應採取密植楊柳堵住風源、淤土壓沙、育草固沙等措施,固定沙丘,改造沙地,發展林果商品生產。
4. 4. 3 東南沿海風沙區治理,應營造大型防風固沙林帶和選種適應高溫樹種,有條件的搞圍海造田。
4. 5 小型蓄排引水工程規劃
4. 5. 1 坡面小型蓄排工程。包括截水溝、蓄水池、排水溝三項措施。截、蓄、排應合理配置,暴雨時應保護坡面農田和林草不受沖刷,並可蓄水利用。
4. 5. 2 「四旁」 小型蓄水工程。包括水窖、澇池 ( 蓄水池) 、塘壩等,主要布設在村旁、路旁、宅旁、渠旁,攔蓄暴雨徑流,供人畜飲用,同時可減輕土壤侵蝕。
4. 5. 3 引洪漫地工程。
a) 有引坡洪、村洪、路洪、溝洪、河洪等五種。其中前三種措施簡便易行,暴雨中使用一般措施即可引水入田; 後兩種應正式規劃設計,修建永久性的引洪漫地工程。
b) 引溝洪工程包括攔洪壩、引洪渠、排洪渠等,主要漫灌溝口附近小面積川台地。
c) 引河洪工程包括引水口、引水渠、輸水渠、退水渠、田間工程等,主要漫灌河岸大面積川地。
二、理解與實施
本節是新標準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說明了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措施的總體布局以及各項治理措施規劃。其中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措施的總體布局包括平面配置和實施順序兩個方面,每個方面又有小流域規劃和大、中流域規劃兩個層次不同的要求。小流域的平面配置要求以整個小流域為規劃對象,根據土地利用現狀和評價,因地制宜地進行治理,切勿不能千篇一律。大、中流域綜合治理的配置要求根據各地特點進行水土保持分區,確定不同的治理措施,分區後也要遵循小流域措施配置的原則。在實施順序方面,小流域遵循的是從小到大,從上到下,先易後難的原則。大、中流域則是採取,先治理重點區域,減少水土流失帶來的危害。
各項治理措施規劃包括了多項在我國最有代表性的水土保持治理區的治理措施,即: 坡耕地的治理措施規劃、荒地治理措施規劃、溝壑區治理措施規劃、風沙區治理措施規劃和小型蓄排引水工程規劃。
與原標准相比,新標准改動的地方主要有:
( 1) 刪除原標准一些條款中不必要的贅述,如: 7. 2. 1. 1 中 「從分水嶺到坡腳,從溝頭到溝口,從支毛溝到干溝,從上游到下游」,7. 2. 1. 5 中 「由於其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情況、水土流失特點不同」,7. 3. 2. 4 中 「使地方政府的領導力量和匹配資金以及勞工量能相應地均勻分布」,7. 4. 4 中 「我國北部、中部、東南沿海三地風沙區治理各有不同的規劃要求」 等。
( 2) 對原標准某些條款進行了簡化更改,如: 將條款 7. 2. 2. 1 「根據各地不同的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情況和水土流失特點,將規劃范圍分為若干個不同類型區,因地制宜地分別提出每個類型區的治理措施配置要求,突出每個類型區的措施配置特點,並選一條有代表性的小流域進行典型規劃,提出典型的配置模式。」改為 「應根據不同類型區確定各區的生產發展方向及水土保持措施總體布局」。
( 3) 刪除原標准 7. 2. 2. 2 的 「c) 對原來水土流失嚴重,對當地和下游造成嚴重影響或重點水利水電工程上游、老 ( 根據地) 、少 ( 數民族) 、邊 ( 遠山區) 、貧 ( 困地區) 列為重點治理地區,進行專項規劃,提出比一般治理要求更高的治理進度和措施配置」部分; 原因是在本節後半段實施順序安排中又有涉及,在此不作贅述。
( 4) 因為崩崗治理措施治理原則和溝壑治理相似,故刪除原標准 7. 4. 3. 5 崩崗治理措施規劃的解釋。即: 「a) 在崩口以上集水區綜合治理,崩口處修 『天溝』,制止水流進入崩口。」和「b) 溝口底部修谷坊群鞏固侵蝕基點。崩壁兩岸修小平台造林種草,崩口下游修攔沙壩防止泥沙流出。」
三、示例
根據水土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合理進行水土保持治理措施規劃,要充分發揮大自然的生態自我修復能力,恢復良好的生態環境,盡可能保持生態系統的自然性和良性循環。以「雲南省師宗縣五洛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措施」為例,簡單概括如下。
1.基本情況
雲南省師宗縣五洛河地處東經104°14'~104°19',北緯24°33'~24°39',境內由高山、梁坡、溝谷3個地貌單元組成,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呈階梯狀,海拔高程1460~773.0m,相對高差687.0m,總面積14.78km2。系珠江幹流上的一條二級支流,溝道平均經降i=0.045,平均溝壑密度2.12km/km2。屬雲貴高原之滇東岩溶地區的槽區地帶。
區域內年平均氣溫18.3℃,最高氣溫達38℃,最低氣溫-2℃,多年平均蒸發量1710.4mm,多年平均降雨量1360.0mm,土壤以紅壤土、紫色土、黃棕色土為主,土層一般厚為150cm,最厚1000cm,pH值6~8,成土母質主要是三疊系頁岩母質。主要樹種有雲南松、柳杉,主要草種有長矛、紫君等。
水土流失侵蝕類型以面蝕、溝蝕和重力侵蝕等,總流失面積達8.09km2,占總面積約67.6%,據《雲南省水文資料》推算年徑流模數為:483830m3/km2,侵蝕模數3500t/km2·a。境內壯、苗、漢三民族聚居3個行政村,12個自然村,3866人口,1700個勞動力,人口密度192人/km2,以糧食生產為主,一年一熟旱作農業區,農業經濟以甘蔗、生薑為主。
2.綜合治理措施的總體布局及平面配置
以整個五洛河小流域為規劃對象,依據地貌特徵,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布設,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根據流域內各類土地的適宜性和發展生產的需要,確定土地利用規劃;根據土地利用規劃,在不同利用的土地上分別配置相應的治理措施,配套措施總體布局為:先上後下,先坡後溝;以集水工程措施為先導,以植物聚流措施為主體。
根據實際情況,在宜農的坡耕地配置梯田(梯地)與保土耕作措施,在宜林宜牧的荒地上配置造林種草與育林育草,根據需要在坡耕地和荒地配置各類小型蓄排工程,在各類溝道配置各項治溝措施,做到治坡與治溝、工程與林草緊密配合,協調發展,互相促進。五洛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共進行:山樑頂防護,坡面防護,溝底、溝坡防護,村莊道路防護四道防護體系進行綜合治理,建成完整的防禦體系,實現小流域生態環境治理保護與開發利用相結合的目標。
3.綜合治理措施的實施順序
小流域綜合治理措施規劃中,對實施順序上相互影響的措施,應根據其相互關系妥善安排。應先治投入少、見效快、收益大的地方;對廣種薄收農業(糧食)用地偏多、而造林種草土地偏少的地方,應通過先修基本農田,提高糧食單產,促進陡坡退耕,造林種草。修建基本農田、退耕陡坡、造林種草三者的實施順序應緊密配合,逐年交錯進行。
4.各項治理防護體系措施規劃
(1)山樑頂防護體系。山樑頂自然坡度在10°以下,水土流失形式以濺蝕片狀為主。防護措施為:分水嶺營造防護林,荒坡地選林種草,實行耕造結合,以封為主,同時在坡面匯流集中處,修卧牛坑,涵養水分,保持水土,制止山樑頂水土流失。樹種選擇適宜區域生長迅速,防護性能好的樹種種植,採用桉樹營造防護林為宜。株行距為1.5m×2m,造林密度為3333株/hm2左右,共營造25/hm2桉樹防護林,修卧牛坑7496個,形成第一道防線。
(2)坡面防護體系。坡面是產生水土流失的嚴重區域,由坡耕地、荒地形成。根據坡面水土流失的不同特點,不同地形條件和土地利用情況以及農業發展對基本農田的要求等,在小於25°集中連片的坡耕地區域內修築水平梯田,建立高標准梯田,通過改變地形,起到蓄水保土,改良土壤的作用,變原來的「三跑田」為「三保田」。根據區域條件修築梯田36hm2(540畝)。在大於25°的坡耕地進行退耕還林,荒坡地營造防護林,育草或封山育林,調節地表徑流,緩減沖刷,有效防制了坡面侵蝕。在區域內,根據立地條件情況進行配置造林項目種類,在立地條件差的地帶營造以桉樹、杉木為主的水土保持防護林,株行距均為1.5m×2.0m,造林密度為3333株/hm2左右。在緩坡地帶立地條件好的營造以芭蕉、臍橙、板栗為主的經濟果木林。芭蕉的株行距為4m×4.0m,造林密度為630株/hm2左右。臍橙、板栗的株行距為3m×4.0m,造林密度為840株/hm2左右。其次是採取「以封為主,封育結合」的原則,進行區域內封禁治理,以較少的投入,擴大水土保持防護林面積。使區域內疏幼林迅速生長,不受人為破壞,並進行補植、補播及對幼林、中齡林的定期扶育管理等措施促進植被迅速恢復。因此,坡面營造水土保持防護林175hm2(2625畝),營造經濟果木林125.54hm2(1883畝),封禁治理345.73hm2(5186畝),形成第二道防線。
(3)溝道防護體系。溝頭修築防護工程溝埂、埂牆、谷坊、澇池等,用來保護徑流跌水而引起溝頭延進,溝底打壩淤地或修築小型水利工程,以穩定溝底,溝坡兩岸修築水平截水溝,以減少坡面匯流產生的面蝕,做到治坡與治溝,工程與林草緊密結合,建立能排能蓄,有引有欄的水利體系,有效堵截流失道路,穩定溝坡,防止溝岸侵蝕擴張,共配置水保工程20件。其中:水平截水溝8條,0.4m×0.4m矩形過水斷面,Q設=0.25m3/s,共長1.77km,澇池4個,V=3m×3m×2.8m,谷坊8座,形成第三道防線。
(4)村莊道路防護體系。該區域裸露面積較大,徑流較集中。村莊設置「四旁」植樹,道路兩旁營造護路林,村莊庭院栽植果樹及花卉、種草,發展庭院經濟。此外,村莊在相應位置應配設防護工程,如排水溝、導流壩等,特別是場地、道路等,進行「硬化」處理等。結合新農村建設的整體規劃進行合理的配置,從而達到了綜合治理的效果。內域內共有12個村民小組(自然村),共配置「四旁」植樹風景林面積25hm2(375畝),樹種選擇逕延及圓柏。株行距為1.5m×2m,造林密度為3333株/hm2左右,營造庭院經濟果木林面積20hm2(300畝),樹種選擇:美國黑李、油桃,株行距為3m×4m,造林密度為840株/hm2左右。配置道路「硬化」砂石路面4.5m寬,長3.17km,75#砂漿砌塊石排水溝長2.06km,過水斷面0.8m×0.6m,Q設=0.35m3/s,形成第四道防線。
(5)農耕措施防護體系。在流域區內種植旱作物為主的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一大策源地,根據實際情況,除採用修築梯田的面積外,其餘小於15°坡耕地需要進行保土耕作措施減輕水土流失的危害。採取農耕措施技術為:橫坡耕作、溝壟種植等方法改變微地形。增加地面植被覆蓋,合理安排種植作物,採用間作、輪作、套種、混播等方法,提高農作物生態群落相互協調,生長環境互補的良好地面植被。採用地膜覆蓋,育苗移栽,濕植播等方式提高農作物產量。改變土壤質地,增加團粒結構,提高抗蝕性,大力推廣農科技術,推廣優良品種,增施化肥,精耕細作,合理調整植株密度,使農耕措施既增加糧食產量,又具有明顯的水土保持效益,配置農耕措施56.27hm2(844畝)。
通過以上對土地利用結構的合理調整,各治理措施的綜合配置,五洛河小流域形成了控制水土流失的「四道防線」,建立了區域發展的生態效應,為區域繁榮山區經濟脫貧致富,新農村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