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生態危機觀感

生態危機觀感

發布時間: 2021-01-10 18:24:23

1. 什麼是生態危機

所謂生態危機,指的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或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由於人為的不合理開發、利用而引起的生態環境退化和生態系統的嚴重失衡過程。
生態危機的後果比戰爭更危險,是毀滅性的,包括地球和地球上所有的生命。歷史的經驗說明,一個國家可以從戰爭的創傷中恢復起來,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和日本;但是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從被破壞的自然環境中迅速崛起。我們現在只要翻開一下世界地圖就可以看到,現在世界上那些最荒涼、最貧苦、最窮困的地方,在古代都曾經是最繁榮、最昌盛的地方;現在世界上那些生活最窮苦、最艱難的人民,在古代,他們的祖先在某一段時期曾經為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過很大的貢獻。是什麼原因導致他們由興而衰、由富而貧哩?我們再看一看世界文明發展史:從古埃及文化、巴比倫文化、古希臘文化;從古印度文化;從中美洲的瑪雅文化;到中國的樓蘭,我們研究一下這些文化的興衰,都可以看到一個共同的事實,就是這些文化的興衰都和它們所在地區的森林數量、質量和植被的分布、消長⑿慫ビ忻芮泄叵擔

2. 五大生態危機的事例與生態學的關系

從根本上說,生態環境危機的產生是人類活動對自然生態的影響作用遠遠大於生態系統本身的容納量和容納度,從而改變了生態系統的原有結構和功能,破壞生態系統自身的穩定和平衡所致。所以,生態危機的總根源在於人和人的活動。體地分析,是由人和人在實踐活動過程中展開和形成的各種因素相互關聯而綜合作用的結果。造成生態危機的根源有人類的觀念、人類的本性、工業化文明、現代科學技術以及自由市場經濟體制等。

一、人類觀念與生態危機
對生態環境危機之根源的人類觀念分析的依據是:對自然、對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持有怎樣的觀念,會引導和影響人類對待自然的實際行為。人類的生態觀念、生態行為與生態環境危機之間存在著內在密切的關聯性。應該說,建立在現代工業文明形態上的整個現代性的思想觀念系統從本質上說是反自然、非生態化的,是以人類征服自然、統治自然為價值取向,最終達到自然向人類生成、為人類目的服務的價值目標。諸如此類的觀念不僅存在於思辨的哲學思想中,也成為現代人日常生活中的觀念教條。

二、人類本性與生態危機
人作為生命體存在的自然本性是有欲求的,並通過其活動滿足和實現自己的欲求。並且人類的欲求在量上和質上、在滿足和實現的程度和方式上,與自然界其他動、植物相比又有內在的差別。由於人類欲求
的無限性及無止境的擴張性,使得在欲求驅使下的人類活動就有可能突破自然生態系統可能提供的容納量和容納度,從而破壞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穩定,造成自然生態系統的混亂,導致生態環境危機。
三、工業文明與生態危機
生態危機伴隨工業文明的發展而大量產生,並隨現代工業文明的全球化擴張而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嚴重問題。工業化的水平和規模的大幅度提高和擴大,也意味著人類改造自然與征服自然的效用與能力的大幅擴大和提高。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並隨生產擴張而增多的各種廢 品、廢渣、廢氣等污染物和有害物又向自然界排放,轉嫁給自然,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污染,導致生態環境危機。

四、科學技術與生態危機
對於生態環境,:技術的應用使人類增強了向自然挑戰的能力,但也改變著自然的形態和結構,更會破壞自然生態系統的固有平衡和穩定,導致生態環境危機。

五、市場經濟與生態境危機
與以往的任何一種經濟體制相比,市場經濟體制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與污染在范圍上是最廣泛的,在程度上是最強烈的。這是由市場經濟中生產的性質、目的和手段所決定的。工業化的生產能力和生產數量的大幅度提升必然伴隨著對自然資料和資源的大量需求,從而帶來生態
危機。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型發展模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人口最多,為了長遠發展,我們要始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我們應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必須轉變舊觀念。
首先要摒棄傳統發展觀念,其次要轉變舊的自然觀念和舊的價值觀念。傳統的自然觀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就是不斷征服自然的過程,這種觀念導致了人類對自然無窮無盡的掠奪,生態環境日趨惡化。舊的價值觀念指在工業文明中的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逐漸主宰了人們的經濟社會生活。因此,要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我們就應當懂得,用人類應有的理性去約束對自然的索取,去約束具有無限擴張的消費慾望。
第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必須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養老、醫療保險制度,完善失業保障和社會救濟制度等的基礎上,進一步實施
更加積極的社會保障政策,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第三,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必須建設生態文明,依靠科技進步。首先推進產業優化升級,科學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粗放型增長方式。其次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為主要任務,以增強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產業競爭力為根本目標,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 然後是以繼續深化生態環境建設為重點,堅持「資源開發與節約並舉,把節約放在首位」的方針,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最後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關鍵作用。開發先進適用技術,發展清潔新能源,發展節能、節水、節地、環境友好型的高新技術,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
第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必須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建立統籌協調機制。要適應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要求,完善有利於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續發展體制機制。完善、健全各項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法律法規體系。同時,各級政府還要發揮主導作用,建立起跨部門、跨地域的協調機制,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中的各種矛盾和問題。

3. 在我們生活的環境中能感受到哪些方面的生態危機

生態危機:
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性環境問題的出現,生態危機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這種關注從某個角度上講已遠遠超過了國家之間、地區之間、民族種族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人類越來越關注自身共有的生態環境和生存家園--地球。對生態危機的關注迫使人類重新審視自身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重新審視人類自身原有的思維方式、生產及消費方式、發展模式、意識形態、倫理觀、發展觀,以及世界各國經濟、文化、政治發展前途和命運。全球性環境問題的出現,使得任何國家,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社會主義國家還是資本主義國家又一次重新走到一起.
基於上述全球環境問題和生態危機的出現,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世界各國尤其是西方一些發達國家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風起雲涌的生態政治運動。70年代以後,世界各國每年以"地球日"、"世界環境日"等為契機而不斷壯大,至今方興未艾。80、90年代在生態政治運動的推動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中紛紛建立了眾多形形色色的生態組織和生態綠黨,生態學與政治學由此聯姻形成了生態政治學、政治生態學等新興交叉邊緣學科,傳統政治發展觀也由此向政治生態發展觀轉變。
自工業革命以來,尤其是20世紀後50年全球環境遭到空前嚴重破壞和污染,並被一些生態學家、政治家稱為20世紀人類犯下的三大愚蠢行為之一和"第三次世界大戰"。"地球日"發起人蓋洛德·納爾遜曾精闢說道:來自自然的威脅(生態危機)是比戰爭更為危險的挑戰,從德國和日本我們知道一個國家可以從戰爭的創傷中恢復起來,但沒有一個國家能從被毀壞的自然環境中迅速崛起。50年代以後,世界環境相繼出現"溫室效應"、大氣臭氧層破壞、酸雨污染日趨嚴重、有毒化學物質擴散、人口爆炸、土壤侵蝕、森林銳減、陸地沙漠化擴大、水資源污染和短缺、生物多樣性銳減等十大全球性環境問題。全球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正殘酷地撕毀人類關於未來的每一個美好願望和夢想,這一影響不僅會殃及一代、兩代人,而且將影響幾代、甚至幾十代人的生存繁衍。
全球環境問題及生態危機從以下一些數據和事實我們就可窺見一斑。例如,目前地球上的動植物物種消失的速率較過去6500萬年之中的任何時期都要快上1000倍,大約每天有100個物種從地球上消失。20世紀以來,全世界哺乳動物中3800多種中已有110種和亞種滅絕,另外還有600多種動物和25000餘種植物正瀕臨滅絕。生態學家指出,迄今為止,人類對生物多樣性的損害如要使其自然恢復至少要一億年以上。水污染使人類尤其是第三世界國家人民的生存環境不斷惡化。據統計有17億以上的人沒有適當安全飲用水供應,30多億人沒有適當的衛生設備。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一項調查指出,在第三世界由水污染引起的疾病平均每天導致的死亡人數達2.5萬人。再如1983~1984年衣索比亞因植被破壞、土壤流失形成的特大旱災使得100萬人因飢餓而死亡,1991~1992年,非洲大陸12個國家持續旱災,使得約3500萬人瀕臨死亡。因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加重,中國古文明中心的發源地--黃河,目前年斷流最長達227天,與此同時,長江由於洞庭湖等大湖泥沙淤積加速,湖體面積和容量正逐年銳減,洞庭湖1825年面積約6000平方公里,1949年減少到4360平方公里,到1998年長江"特大"洪災時湖面面積僅為2653平方公里,據此縮減速度,洞庭湖將可能在不到200年的時間內成為又一個"羅布泊",從中國自然地理圖冊上消失。目前,長江中下游防洪大堤也逐年升高。今年我國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多次發生的歷史上罕見的沙塵暴天氣,再次使得中國人感受到了環境破壞程度之深和距離之近。
全球環境惡化的直接後果就是經濟損失。據估計,我國每年因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所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2000億人民幣,這相當於20個唐山大地震造成的經濟損失。僅1998年長江洪水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1600億人民幣,而每年全世界因環境污染和破壞所造成的經濟損失不低於2.5萬億美元。因此,生態學家指出地球生態系統正在遭受地球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污染和破壞,全球十大環境問題已直接威脅著全人類的生存和文明的持續發展,生態危機已經超越局部區域而具有全球性質,來自於生態危機的威脅,已遠遠超過戰爭、瘟疫,保護地球家園已刻不容緩、迫在眉睫。
人類和其他任何生物一樣,都必須以一定的生態環境、特定的生態系統作為其生存繁衍的基礎,在整個地球生物圈這個最基本、最重要的生態系統中,人類雖在整個生物界中一方面扮演著特殊的角色並無時無刻不對自然生態環境進行所謂的"改造"和"征服";另一方面,人類自從誕生之日起又無時無刻不依賴於其他生物和自然生態環境。同時,它與國家及國際政治生活息息相關,而政治又從來不是孤立存在的,政治是人類社會的政治,政治是人的政治。生態危機既然已關繫到全人類的生死存亡,因此政治就必然與生態危機發生必然而深刻的內在聯系,它必然延伸到社會之外的自然環境之中,因此當今全球性環境問題引發的生態危機對全球人類所構成的巨大威脅,此時的全球生態危機就不可能不成為一個政治問題,政治及政治行為對此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在生態危機的推動下,政治必須謀求一種全新的政治發展觀:生態政治發展觀。
生態危機的加劇使人類認識到,社會是身處自然環境中的社會,社會與自然環境之間具有辨證的雙重互動效應,自然生態環境是社會環境的基礎,社會又對自然環境有著深刻的正負效應。因此,到20世紀50、60年代全球環境問題在西方發達國家中日益成為一個敏感而重要的政治問題,生態政治理論也應運而生。生態政治理論認為,人類不僅是社會的人,同時也是受自然環境限制、約束的人,如果政治行為僅僅去把握人與人、人與社會間的社會屬性關系,而忽略自然生態規律對人的影響,甚至違背自然生態運行規律,以人類自身生態環境及資源的犧牲為代價,去達到少數集團、階級、國家的政治、經濟利益,那麼整個人類最終將自掘墳墓,走向自我毀滅的絕境。因此,生態政治理論是站在全人類生存利益的高度上指導生態政治運動有序地進行.
建立全球夥伴新關系,建促進國際政治生態化。這種新的全球夥伴關系既要求推動國際社會間在維護、恢復地球生態環境方面的合作,又要推動國際社會在經濟、社會方面的合作,這種新的全球夥伴關系必須包含環境與發展兩方面,改善國際經濟環境,以利於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實現保護環境和經濟發展協調的可持續目標;這種新型關系必須是公正平等的,建立在平等的國際關系准則基礎之上,要實事求是地考慮造成地球生態環境惡化的不同國家間的責任,並以此確定相應的義務,在制定有關措施時,必須考慮到各國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和能力,不能不顧及歷史和現實而用同一標准來要求發展程度不同的國家和地區;這種新型關系必須有國際社會共同有效、積極、務實地參與,在承擔這一責任時各國之間也必須停止無休止的爭吵,因為全球自然生態環境是一個整體,只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參與才能建立這"新型全球夥伴關系",確保全球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人類共同目標

4. 辯論賽生態危機會不會毀滅人類

所謂生態危機, 指的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或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由於人 為的不合理開發、 利用而引起的生態環境退化和生態系統的嚴重失衡過程。 生態危機的後果比戰爭更危險,是毀滅性的, 包括地球和地球上所有的生命。歷史的經驗說明, 一個國家可以從戰爭的創傷中恢復起來, 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和日本; 但是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從被破壞的自然環境中迅速崛起。 我們現在只要翻開一下世界地圖就可以看到, 現在世界上那些最荒涼、最貧苦、最窮困的地方, 在古代都曾經是最繁榮、最昌盛的地方; 現在世界上那些生活最窮苦、最艱難的人民,在古代, 他們的祖先在某一段時期曾經為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過很大的貢獻。 是什麼原因導致他們由興而衰、由富而貧哩? 我們再看一看世界文明發展史:從古埃及文化、巴比倫文化、 古希臘文化;從古印度文化;從中美洲的瑪雅文化;到中國的樓蘭, 我們研究一下這些文化的興衰,都可以看到一個共同的事實, 就是這些文化的興衰都和它們所在地區的森林數量、 質量和植被的分布、消長⑿慫ビ忻芮泄叵擔 簿褪撬擔 廡┪ 拿韉拇叢煺咴詼源 勻喚緄奶 取⑼ 勻喚緄南嗷ス叵搗矯媯 歡ù嬖謐拍承┟ 芎筒恍 韉牡胤健R虼耍 衷詰納 碩 竊凇罷 鵲厙頡薄ⅰ罷壬 薄ⅰ罷 熱死唷保 霾皇俏Q運侍 ? 再請看下面的事實吧! 如果不是事態嚴重,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種族、 不同政見的政府首腦們怎麼會坐到一起( 1992年在巴西和2000年在約翰內斯堡) 共同研究世界環境和發展的問題呢? 如果不是事態嚴重,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種族、 不同政見的政府又怎麼會樂意參加、 制定並執行那麼多與環境有關的國際公約呢? 世界上的事情已經夠聯合國頭疼的了,如果不是事態嚴重, 聯合國為什麼要在1973年成立環境規劃署這樣一個常設機構, 來促進和協調地球上發生的各種環境問題呢? 下面我們改用一些數字來敘述,因為數字的表達能使概念量化, 往往比文字的表達更為具體而清晰。 2003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是:「水——20億人生命之所系」, 說明地球上有20億的人沒有適當的安全飲用水供應。 在第三世界由於水污染引起的疾病平均每天導致2.5萬人死亡。 受污水危害的兒童,每天有6000名, 相當於每天有20架大型客機墜毀死亡的人數。 缺水已是一個世界性現象,有的國家已經靠買水過日子。 德國從瑞士買水,美國從加拿大買水,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從1984年起,每年從日本進口雨水, 日本只要花100噸水就可換1噸石油。在我們中國的 669座城市中有400座供水不足,110座嚴重缺水。 由於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加重,中國古文明中心的發源地——黃河, 目前年斷流最長達227天。 我國每年因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所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2000億人 民幣,相當於20個唐山大地震造成的經濟損失。 2003年我國國家環保總局公布的我國由於生物入侵造成的直接經 濟損失就達574億! 這個數字還沒有包括嚴重的生態環境損害在內。 新中國成立以來,每年僅氣象、海洋、 地震等7大類自然災害所造成的直接損失(摺合成1990年價格) ,就呈明顯上升趨勢: 20世紀50年代平均每年約480億元; 20世紀60年代570億元; 20世紀70年代590億元; 20世紀80年代690億元; 20世紀90年代前5年約1190億元; 1996年僅因水災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就達2200億元; 1998年中國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高達3007億元。 根據世界銀行1997年的一項統計報告分析, 中國每年僅空氣和水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高達540億美元, 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3%— 8%。這個數字既不包括其它環境破壞和生態災害所造成的損失, 也不包括1997年以後我國生態環境繼續惡化所造成的損失。 意思就是說:到2002年實際損失的數字會更大。而2002年, 我國GDP(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是8%左右,這一年增長8% 的實際數字是10萬個億,10萬個億呀!坦率地說, 目前我國的經濟增長已經付出了巨大的生態代價, 如果我國的環境損失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8%, 那就意味著全國人民一年的血汗所創造的財富全被生態環境的破壞抵 消了,白幹了!如此下去,我們怎樣才能富國強民、 怎樣才能全面進入小康! 時至今日,絕大多數的人們,能夠認識、理解、需要、 並接受生態化了。因為, 20世紀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的發展觀給人類帶來了沉重的環境災難, 人類再也無法承受起生態環境惡化帶來的損失、自然對人類的報復, 以及由此給人類帶來的人地之間、人際之間、 和代際之間的種種極度緊張關系。 在我國,可能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正確理解生態化的深刻含義, 說不定有些人還在利用生態化的號召力達到贏利的目的。但是, 我們的國家領導人卻在憂心忡忡。2002年, 在第九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 朱鎔基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談到生態環境問題時,語氣沉重:「 生態環境問題仍然相當嚴重」。 全國人大環資委主任委員曲格平認為:「 局部環境的破壞可能引發全局的環境問題, 甚至會使整個國家和民族的生存條件受到威脅」。 2003年國家環保總局自然保護司楊朝飛司長答記者問時說:「 我國面臨的生態壓力仍然很大,在生態方面,一方治理多方破壞, 點上治理面上破壞,邊治理邊破壞,治理趕不上破壞」。 2000年國務院頒發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 首次全面地提出了樹立科學的生態保護思想。大多數有識之士確信: 生態化轉換是關繫到生存、發展、健康、幸福的根本, 是各行各業以及人類社會得以持續發展的唯一出路; 它將成為地球上每一個人的唯一選擇,並在行動上付諸實施。「 生態化」不僅是一個具有前瞻性、時代性、創新性、戰略性、 方向性的詞彙、還是一股不容迴避的洪流、 是人類社會與時俱進的具體體現、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採納哦

5. 福斯特《生態危機與全球資本主義》讀後感

[福斯特《生態危機與全球資本主義》讀後感]
福斯特《生態危機與全球資本主義》讀後感

讀者:魏冉(2010環境法研究生)

本書的論點是,生態和資本主義是相互對立的兩個領域,這種對立不是表現在每一個實例中,而是作為一個整體表現在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中,福斯特《生態危機與全球資本主義》讀後感。這種觀點與以往將當前全球性生態危機主要歸咎於人類固有的本性、現代性、工業主義或經濟發展本身的認識不同,它以真憑實據說明人類完全有望在克服最嚴重的環境問題的同時,繼續保持著人類的進步。但條件是,只有我們願意進行根本性的社會變革,才有可能與環境保持一種更具持續性的關系。

1963年蕾切爾.卡遜在談論「環境污染」問題時,對20世紀後期人們不願接受生態理論的完整含義與維多利亞時期抵觸達爾文的進化論做了一番很仔細的比較:

回首歷史,我發現了一個十分相似的情景。請諸位回想一下查爾斯.達爾文在發表進化論之後所引起的軒然大波。人類起源於先前生存的生物這一觀點,被當時社會憤怒的拒絕了,而這種拒絕不僅來自對科學一無所知的公眾,而且也來自於達爾文同在科學領域工作的同行們。許多年以後,《物種起源》所闡述的觀點才得以確立。如今,知識界已很少有人會否認生物進化的事實了。然而我們當中卻有許多人拒不承認這樣一個顯而易見的推論,即:影響著與人類具有進化淵源的成千上萬種物種的環境,也同樣在影響著人類。

為什麼現代社會要拒絕承認人類也需依附於自然,則很大程度上還要從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張主義邏輯中需找答案。這種制度以資本的形式積累財富視為社會的最高目的。

自亞當斯密以來,主流經濟學家都認為,資本主義是一種直接追求財富而間接追求人類需求的制度。實際上,第一個目的完全超越和改造了第二個目的。資本主義並沒有將活動局限在人類基本需要的商品生產和人類與社會發展必需的服務設施上。相反,創造越來越多的利潤已成為目的的本身,而且產品的樣式和它們最終的實用性已無關緊要。商品的使用價值越來越從屬於它們的交換價值。生產出的使用價值主要是為了滿足虛浮的消費,甚至對人類和地球具有破壞性;而且在現代市場力量的驅動下,人類還產生了追求這些具有破壞性商品的慾望。

這種對資本積累的痴迷是資本主義與其他社會制度的主要區別,說明了資本主義永無靜止的原因。競爭是資本為保持和提高收益率而不斷改造生產資料的一種力量,為資本積累提供著基本動力。資本主義制度必將殘暴的對待一切阻擋其發展的東西:所有來自人類與自然的干預資本積累的要求都被視為必須要克服的障礙。資本主義呈幾何增長以及隨之而來的原材料迅速消耗使環境問題日趨惡化。

我們可以先來了解下當今生態危機包含著什麼問題: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熱帶雨林消失、過度捕撈、物種滅絕、生物多樣性減少、環境與食物毒性增加、沙漠化、水資源日趨短缺、潔凈水不足以及放射性污染等不勝枚舉。我國生態惡化的形勢也十分嚴重,全國水土流失面積356萬平方公里,每年新增1.5萬平方公里;沙化土地174萬平方公里,每年新增3436平方公里;森林資源總量不足,生態功能退化;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每年新增退化草地200萬公頃;一些北方河流水資源開發利用率超過國際生態警戒線,流域生態功能嚴重失調;10%的高等植物物種出於瀕危狀態,物種流失嚴重。

馬克思說過「一個符合人性的,可持續發展的制度應該是社會主義的,並且,他應建立在穩固的生態原則之上,它把自己的可持續發展與土地連結起來,成為人類世世代代不可出讓的生存條件」。他的這段話不僅是為社會主義辯論,更是在很大程度上批判了資本主義以環境代價換取利益的惡性。

在《聯合國其後框架公約》提出的1992年,資本主義世界的代言人之一----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勞倫斯.薩默斯向他的同事遞送了一份備忘錄,提出了在傳統經濟學家中廣泛接受的一些關於環境的觀點,反映資本積累的邏輯,後來一些內容被英國著名的雜志《經濟學家》披露,題目為「讓他們吃下污染」。其中的基本觀點如下:

首先,由以往從疾病和死亡獲得的利益來衡量第三世界的個體生命,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個體性命相比是毫無價值的,欠發達國家的個體生命的價值也就數百部的低於發達國家。所以,如果把人類生命的所有經濟價值在世界范圍內給予最大化的話,那麼低收入國家就應該成為處理全球有害物質的合適之處。第二,第三世界國家在廣大范圍上還處於「欠污染」狀態。第三,清潔環境是人均壽命長的富裕國家追求的奢侈品,只有這些國家才適合講究審美和健康標准。基於上述理由,世界銀行應當鼓勵將污染企業和有毒廢料轉移到第三世界。薩默斯最後的結論是,社會和人道主義反對這種廢料貿易的觀點可以不予理睬,因為這些反對意見與我們提出的反對資本主義發展的主張如出一轍。

以十足輕蔑的態度對待世界窮國和環境的這種政策取向絕非心智失常,了解這一點非常重要。作為世界銀行的首席經濟學家,薩默斯的作用是為世界資本的積累創造合適條件,特別是在涉及資本主義世界的核心問題時。無論是世界大多數人的幸福,還是地球的生態命運,甚至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的命運,都不容許阻礙這一執著目的的實現,讀後感《福斯特《生態危機與全球資本主義》讀後感》。

從上面對薩默斯的分析可以印證馬克思的那段批評,資本主義的最終目的就是要追求資本,其他的一切無所謂。談到這的話,可能有人會問,那麼資本主義可以採取新技術或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來改變這一狀況。接下來,我們可以分析一下。

在發達的資本主義經濟體中,解決環境問題的標准方法就是引導技術向較良性的方向發展:生產的能源效率更高,汽車的單位里程油耗更低,用太陽能替代礦物燃料以及資源的循環利用。此外,還經常倡導環境改革,例如降低人口增長率,甚至降低消費量。但截止到目前,技術的魔杖最受歡迎,似乎可以提供改善環境的又不影響資本主義機器順利運轉的可能性。

有兩種方式可以通過改變技術降低環境影響。一是降低單位生產的能源消耗;二是選擇危害較小的替代技術。自19世紀以來,空氣質量的大幅提高,包括其美觀性的提高,主要是煤炭燃燒所產生的煙霧和二氧化碳得以減低的結果。有一種觀點,只要技術改進能夠提高效率,特別是能源利用效率,並且採用更良性的生產工藝,清除最嚴重的污染物,那麼所有這方面的限制都應該限制。

這個問題能否解決,我們可以從著名的傑文斯悖論中尋找答案。傑文斯是英國著名的經濟學家,因創立邊際效用主觀價值論,成為近代新古典經濟分析的創始人之一。在他的成名作《煤炭問題》的第七章「論燃料經濟」中提到「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比如煤炭,只能增加而不是減少對這種資源的需求,這是因為效率的改進會導致生產規模的擴大」,進而,他又詳細的論證到「蒸汽機的每一次成功改進都進一步增大了煤炭的消費,每個製造行業都獲得了新的發展沖動,手工勞動進一步被機械勞動取代」。

傑文斯悖論的當代意義體現在美國的汽車行業,上世紀70年代引進能源效率高的汽車,但由於駕駛人員的增加和道路上汽車數量的翻番,並未遏制對燃料的需求。同樣,冷凍技術的改進結果是更多更大的冷凍設備。實際上,同樣的趨勢在工業領域普遍存在,它是獨立於個體消費之外的。

從上面的論述可以看到剛才我們所提的改進能源利用率的能否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答案不言自明。那麼,我們再來探究更一個問題,發明新的技術來改善環境污染問題。布希於2001年6月宣稱「我們相信,技術會給我帶來減排的希望,特別是碳收集、儲存和吸收方面的技術突破。」於是,美國通過能源部投入數千萬美元對這類技術進行研究。研究主要致力於兩個目標:1、從空氣中抽取二氧化碳;2、然後再將其注回到煤礦、油田,並由此回歸海洋

所有寄希望於收集和吸收碳元素的技術研究都是為了解決排放問題,以便使以碳耗為基礎的經濟同以往一樣完好無損的進行下去。但目前看來,沒有一項技術具有使用價值,也許永遠也不會有。但是,我們能清楚的看到,吸收技術的解決方案只是將多餘的二氧化碳排放到別的什麼地方,比如海洋而不是空氣中罷了。將海洋作為人類經濟廢物的最後地點,蕾切爾.卡遜早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就已經做了深入研究並且對此提出了猛烈的批評。她的名作《寂靜的春天》論道:

「在核戰爭會導致人類滅絕的同時,我們時代的中心問題是人類整體環境業已受到具有潛在的難以置信的有害物質的污染,這些物質在植物和動物組織內積累,甚至能滲透細菌的細胞,最終破壞或改變未來形態所依賴的遺傳物質。」

對卡遜來說,悲劇的根源是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工業占支配地位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里,無論付出多少代價都要賺錢的權利很少遇到挑戰」。在她看來,危機的象徵性就是春天突然失去了鳥類的鳴叫。

所以說,就目前來看資本主義世界並沒有更好的來解決生態問題的方法,只是在追求利潤的同時提出一些論斷來為自己辯護而已。這是因為,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市場經濟和傳統經濟學原則必然會導致生態危機。市場經濟是人類文明史上所使用過的最有力的工具。作為一種制度,它分配資源、勞動力、資本和稅收,決定社會物品的生產、流通和消費。傳統經濟學的一條金科玉律就是「資本效益的最大化」,也就是一個理性的經紀人決策時考慮的核心問題是自身的經濟效益,是通過對有效成本的的效益分析來判斷和安排經濟計劃,但這種「個體理性」往往忽略許多重要的因素,特別是對一些「公共物品」的使用,如空氣、森林、河流、海洋等等,在理性經濟人的成本核算中這些自然資源幾乎都是免費的。於是將自然資源視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市場風氣造成了資源的濫用、浪費甚至是破壞。「個體理性」將不可避免的帶來「集體非理性」,生態環境在這種體制下不斷惡化,自然資源在這種重壓下日益枯竭。面對如此殘忍的破壞,資本主義經濟學僅僅用「外部性」的托詞輕描淡寫的進行開脫,在公共資源配置上的低效率也只是將「市場失靈」作為無力的借口。由於缺乏對生態環境和資源的應有尊重,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經濟學正在不知不覺得將人類引領到自然的對立面,為自身的滅亡挖掘著墳墓。

面對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最好的答案就是通過社會和生態革命去解決所有的問題。我們要看到人們在經濟增長的同時長期對資源和環境的破壞,正是因為如此,才促使著我們去思考、反省。福斯特在本書中的一些觀點也許有失偏頗,但提出了分析問題的獨特視角,使我們通過表象探究本質,探索未來全球環境的發展道路。這是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對於環境法專業的我們來講,更是一個不得不深思熟慮的問題。

〔福斯特《生態危機與全球資本主義》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6. 應對生態危機的最好舉措就是停止發展談談你對這個觀點的看法

在不觸動資本邏輯和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任何企圖消除生態危機的舉措都是不可能的, 只有創造一種新的生產模式就是社會主義的生產模式。

7. 結合我國實際,說說生態危機的表現,根源及解決途徑。

所謂生態危機,
是指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或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
由於人為的不合理開發、利用而引起的生態環境退化和生態系統的嚴重失衡過
程。目前,生態問題已成為全球共同關注的問題,各國生態危機的根源、危機程
度各有不同。在我國,生態現狀更不容樂觀,黃沙漫天、空氣污染、河流污濁、
水土流失、旱澇頻發、物種瀕危„„而且,更為嚴峻的是:一切還在繼續惡化之
中。

生態危機不是自古就有的,
當然也絕不是憑空出世的,
生態危機的出現有著
深厚的歷史根源。
個人認為,
造成我國生態危機日益加劇的主要原因可歸於兩大
方面:人類自身的物質需求和認知層面欲統治與主宰自然的思想根源。

首先,從人類自身的物質需求方面來看,人類要生存、要發展,就必然需要
從自然界索取其所需,這本無可厚非。但需求過度,超過地球的承載能力,那接
踵而來的便只有矛盾和危機了。

1
、人口問題引發生態危機。

自從人出現之後,
隨著時間的推移,
隨著生存環境的安定、
和平與富足化趨
勢發展,
人口數量呈現出爆炸式增長態勢。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
人口問題在很
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從資源總量上來看,
我國亦是一個資源
大國,
但平均到每個國民的身上的資源就少之又少。
一方面,
我國人口基數大引
發人口數量的過多過快增長,
這便要求有更多的資源與之相配套,
因而對資源的
消耗逐年加大,
嚴重削短了生態系統的再生與修復時間,
使得為人類提供資源的
生態系統不堪重負。
另一方面,
過多的人口數量給地球造成了更多的污染與破壞。
隨著人口的快速、
大量增長,
造成了過多的廢棄物排放和過多的破壞性行為,


2
無疑加劇了生態危機的嚴重程度。
特別是近年來的水
「富營養化」
現象和污染問
題相當嚴重,甚至出現大城市供水緊張的事件。

2

「粗放型」工業生產模式引發生態危機。

隨著社會發展,
傳統的工農業手段日漸力不從心,
迫切需要一種更加快速更
加高效的手段來取而代之。
因而,
現代工業應運而生。
我國仍處於資源型發展階
段,
經濟社會的發展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都依賴於大自然賦予我們的資源優勢。

這樣一種發展模式下,人類活動本身就具有明顯的破壞性特點。而具有大規模、
快速、
高效特點的現代化工業的產生與發展,
使得我們能夠在更短時間內獲取更
多的自然資源,
進而導致人類活動的破壞性呈現明顯增大趨勢。
這樣一來,
我們
極易陷入「經濟發展越快,生態危機就越嚴重」這一怪圈。人的需求與自然供給
之間的矛盾有增無減,引發並加劇生態危機。

3
、科學技術的負面效應引發生態危機。

為了更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
人類發明了各種各樣的科學技術。
科學技術
是價值中立的,
本身無正義與非正義之分。
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
運用得當可
以成為能造福人類的法寶,
反之,
也可以成為毀滅人類的利器。
造成現代生態危
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科學技術的不合理應用,
這種不合理應用使之成為大量生產
和利潤至上的工具,放大了其負面效應,進而成為環境破壞、生態危機的幫凶。

4
、環境缺失的市場機制引發生態危機。

在我國當前經濟體制下,企業過分注重自身利益,忽視了環境成本的計算。
一些污染嚴重的企業只考慮經濟效益,
卻不肯在排污設施、
技術上投資,
給環境
造成嚴重的污染與破壞,加重生態危機。

另外,
從認知層面的思想根源來看,
意識反作用於物質並對物質有能動反作
用。
人類中心主義、
過分追逐眼前利潤以及生態道德意識的薄弱三方面因素都在
不同程度上引發並加劇了生態危機。

1
、人類中心主義思想——生態危機在認識上的總根源。

所謂人類中心主義是指,把人凌駕於自然界之上,企圖主宰和控制自然界,
一切以人的利益和需要的滿足為前提。
人類中心主義把人類自身看成是自然界的
主宰,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對自然界進行控制、支配、改造和利用的思想,是生態
危機在認識上的總根源。

3
2
、盲目追逐眼前利益——生態危機在認識上的直接根源。

在過去的經濟發展過程中,人們把眼前的經濟利益置於首位,即「先發展
後治理」之路。同時由於認知層面的局限,難以預測將來可能會出現的潛在危
機,以致出現一些後期不良後果。為避免類似悲劇的發生,這就要求我們一方
面要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做到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相結合;
另一方面也要
不斷吸取經驗和教訓,提高科學預見性。

3
、生態道德意識薄弱——生態危機在認識上的深層次原因。

對自然生態缺乏道德意識和責任心是造成生態危機的又一重要根源。
認為
自然界的價值只是人的價值的一種映射的產物;
認為只有人才是唯一具有資格
獲得道德關懷的物種;認為道德原則的制定與選擇的唯一相關因素是人的利
益„„如上種種觀念顯示出人們道德意識的取向上存在偏差。
在這種偏差的引
導下,
人們為了自身的利益不斷對大自然進行著剝奪與破壞而完全不顧其他物
種或是大自然本身的利益,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道德與素質的缺失。

生態危機能否處理得當直接關乎我們每個人的切身利益,
關繫到國家與社
會發展的大局。如今,大自然正以各種方式向我們展示它的不滿與憤怒:近幾
年我國各種自然災害頻現,雪災、洪澇、旱災、沙塵暴、泥石流頻發;生態難
民面臨生存危機,在一些自然災害嚴重的地區,許多人被逼無奈遠離故土;因
生態危機造成的直接和潛在經濟損失數額驚人。
這一切都與生態環境的惡化有
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面對日益嚴重、緊迫的生態危機,我們需要清楚的認識,
並且要盡最大能力去挽救自然,以求得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8. 以生態危機為話題的作文

「天人合一」來是儒家的說自法,也是中國傳統文化觀的根本。千百年來,多少人在苦苦追尋著與自然的和諧,渴求著天地人融為一體,從而進入物我兩忘的境地。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大自然不光給予我們物質的享受,還給了我們多少精神的慰藉。但人類在高速發展自己的同時,也在破壞著自己的生存環境。伴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發展與生態環境的矛盾也越來越突出。當今,地球村的全體居民正面臨著環境污染和生態失衡的嚴重威脅。共同的命運使人類形成了共識:既要發展,又要保護環境,創造新的生態平衡。在中國,對自然資源無節制的濫采,對自然環境隨意的破壞已經使渴望富起來的窮瘋了人們開始受到大自然的報復。亡羊補牢謂為不晚,但這需要有識之士再一次喚醒民眾: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不要斷了子孫的路!這類題1985年考了之後,沒有再出現,近幾年考點主要是認識自我、自我與他人等類型,當災難再一次降臨之後,我們不得不防

9. 今天,我們生活的環境中能感受到哪些方面的生態危機

1.沒有一種食品是絕對安全的,三聚青氨到汞再加上食品添加劑,再來一個有毒的五得力,連面條都沒法兒吃了。
2.處處天天pm2.5超標,處處皆粉塵,看不到藍天白雲,吸不到新鮮空氣。
3.白天夜裡滿耳都是城市的喧囂和後工業革命機器的轟鳴,不的安寧。

10. 全球性的生態危機七大表現是什麼

只有三大表現,人口激增;自然資源消耗、短缺;環境污染。

生態危機主要由於人類的活動導致局部地區甚至整個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嚴重破壞,從而威脅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一個世紀以來,由於世界人口的增長,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加上戰爭和社會動亂。

人類干預自然界的規模和強度不斷地擴大和深化,全球多處出現森林覆蓋面積縮小、草原退化、水土流失、沙漠擴大、水源枯竭、環境污染、環境質量惡化、氣候異常、生態平衡失調等等現象。

生物的生存、活動、繁殖需要一定的空間、物質與能量。生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對周圍環境某些物理條件和化學成分,如空氣、光照、水分、熱量和無機鹽類等的特殊需要。各種生物所需要的物質、能量以及它們所適應的理化條件是不同的,這種特性稱為物種的生態特性。



(10)生態危機觀感擴展閱讀:

社會各界對生態保護的意識及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深入人心,是生態保護工作的必備群眾基礎。應大力推進全民環境教育,從娃娃抓起,讓公眾了解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國情、省情,使「保護生態環境和資源,就是保護人類自己」的觀念深入人心,使綠色環保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成為一種時尚。

生態危機有其發生和發展的過程。這種危機在潛伏時期往往不易被察覺,但危機一旦形成,幾年、幾十年、甚至上百年都難以恢復。因此,還處在潛伏狀態時就應該提醒人們警覺起來。生態平衡的破壞主要是人為造成的,也將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被克服和消除。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