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的名詞
A. 形容生態環境優美的詞語
鳥語花香、清新、清爽、青山綠水、湖光山色
一、鳥語花香 [ niǎo yǔ huā xiāng ]
【解釋】:鳥叫得好聽,花開得噴香。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
【出自】:清·李漁《比目魚·肥遁》:一路行來,山青水綠,鳥語花香,真是個好風景也。
二、清新 [ qīng xīn ]
解釋:清爽而新鮮:剛下過雨,空氣~。
引證:魯迅 《且介亭雜文·門外文談》:「不識字的作家雖然不及文人的細膩,但他卻剛健,清新。」
三、清爽 [ qīng shuǎng ]
解釋:清潔涼爽:雨後空氣~。
引證: 景梅九 《罪案》:「﹝ 孫先生 ﹞且態度安詳,聲音清爽,不愧為演說名家。」
四、青山綠水 [ qīng shān lǜ shuǐ ]
【解釋】:泛稱美好山河。
【出自】: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二十三回:歷遍了青山綠水,看不盡野草閑花。
五、湖光山色 [ hú guāng shān sè ]
【解釋】:湖的風光,山的景色。指有水有山,風景秀麗。
【出自】: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五回:園內軒窗四啟,看著湖光山色,真如仙境。
B. 生態思潮名詞解釋
生態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思潮及流派名詞集釋之十四
2016-09-03 14:21閱讀:47
生態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思潮及流派名詞集釋之十四
①生態社會主義試圖把生態學與馬克思主義結合在一起,以馬克思主義解釋當代環境危機,從而為克服人類生存困境尋找一條既能消除生態危機,又能實現社會主義的新道路。也稱作生態馬克思主義。
②1953年,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斯•博爾丁在《組織革命》中最先提出「生態革命」理論,隨後美國哲學家赫伯特•馬爾庫塞將生態革命與馬克思主義結合起來;1970年代,東歐持不同政見者魯道夫•巴羅、亞當•沙夫成為最早倡導馬克思主義生態運動的共產黨人。
③三個階段:【從紅到綠】(民主德國)魯道夫•巴羅《從紅到綠》;【紅綠交融】(加)威廉•萊易斯《對自然的統治》、(加)本•阿格爾《西方馬克思主義概論》;【綠色紅化】(法)喬治•拉比卡《生態學與階級斗爭》(德)瑞尼爾•格侖德曼《馬克思主義與生態學》。
④基本主張:生態永繼,草根民主,社會正義,世界和平。以平等作為其價值觀的核心理念;以人與自然和諧作為其終極目標;提倡非暴力和基層民主原則,依靠生態運動、女權運動、民權運動、工人運動等社會運動力量。
⑤1972年,第一個綠黨組織紐西蘭價值黨成立;1979年,第一名綠黨議員在瑞士產生;1980年,第一個生態社會主義綱領《綠色烏托邦》成為德國綠黨綱領;1984年,第一個綠黨國際組織歐洲綠黨成立;1993年,第一名綠黨閣員在芬蘭產生;2002年,第一名綠黨議長在拉脫維亞產生。
C. 生態學名詞解釋
生態學(Ecology),是德國生物學家恩斯特·海克爾於1866年定義的一個概念:生態學是研究生物體與其周圍環境(包括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
D. 生態平衡的名詞解釋
生態平衡(ecological equilibrium)是指在一定時間內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和環境之間、生物各個種群之間,通過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使它們相互之間達到高度適應、協調和統一的狀態。
也就是說當生態系統處於平衡狀態時,系統內各組成成分之間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能量、物質的輸入與輸出在較長時間內趨於相等,結構和功能處於相對穩定狀態,在受到外來干擾時,能通過自我調節恢復到初始的穩定狀態。
在生態系統內部,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環境之間,在一定時間內保持能量與物質輸入、輸出動態的相對穩定狀態。
(4)生態的名詞擴展閱讀
人類對生態平衡的破壞性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大規模地把自然生態系統轉變為人工生態系統,嚴重干擾和損害了生物圈的正常運轉,農業開發和城市化是這種影響的典型代表;
二是大量取用生物圈中的各種資源,包括生物的和非生物的,嚴重破壞了生態平衡,森林砍伐、水資源過度利用是其典型例子;
三是向生物圈中超量輸入人類活動所產生的產品和廢物,嚴重污染和毒害了生物圈的物理環境和生物組分,包括人類自己,化肥、殺蟲劑、除草劑、工業三廢和城市三廢是其代表。
E. 生態平衡名詞解釋
生態平衡
shēngtàipínghéng
一個生物群落及其生態系統之中,各種對立因素互相制約版而達到的相對穩定權的平衡。如麻雀吃果樹害蟲,同時它的數量又受到天敵(如猛禽等)的控制,三者的數量在自然界中達到一定的平衡,要是為了防止麻雀偷吃穀物而濫殺,就會破壞這種平衡,造成果樹害蟲猖獗。
F. 生態系統名詞解釋
生態系統(ecosystem,簡稱)指在自然界一定的空間內,生物與環境構成的統一整體。在這個統一整體中,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並在一定時期內處於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狀態。
生態系統是開放系統,為了維系自身的穩定,生態系統需要不斷輸入能量,否則就有崩潰的危險。許多基礎物質在生態系統中不斷循環,其中碳循環與全球溫室效應密切相關。
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其中生產者為主要成分。不同的生態系統有: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分為湖泊生態系統、池塘生態系統、河流生態系統等)、農田生態系統、凍原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 其中,無機環境是一個生態系統的基礎,其條件的好壞直接決定生態系統的復雜程度和其中生物群落的豐富度;生物群落反作用於無機環境,生物群落在生態系統中既在適應環境,也在改變著周邊環境的面貌,各種基礎物質將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緊密聯系在一起,而生物群落的初生演替甚至可以把一片荒涼的裸地變為水草豐美的綠洲。生態系統各個成分的緊密聯系,這使生態系統成為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機整體。
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我們把這個整體叫生態系統。
G. 名詞解釋生態文明
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態,它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為內涵,以引導人們走上持續、和諧的發展道路為著眼點。
生態文明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既追求人與生態的和諧,也追求人與人的和諧,而且人與人的和諧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前提。可以說,生態文明是人類對傳統文明形態特別是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類文明形態和文明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進步。
(7)生態的名詞擴展閱讀:
生態社會主義產生於20世紀70年代,是西方生態運動和社會主義思潮相結合的產物,是當今世界十大馬克思主義流派之一。20世紀80年代,人們對環境問題的思索超越了生態學范圍,生態運動成為集環保、和平、女權為一體的全球性政治運動。
生態運動所提倡的基層性民主、生產資料的共同所有、生產是為社會需要而不僅是為了市場利潤、結果的平等、社會與環境公平、人與自然和諧等主張,給一些左冀學者重要啟發。他們批判地吸收了環境主義、生態主義、生態倫理、後現代主義等生態理論,把生態危機的根源歸結於資本主義制度本身,試圖用馬克思主義來引導生態運動,為社會主義尋找新的出路。
H. 生態工程技術的名詞解釋
生態工程是指應用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原理,結合系統工程的最優化方法設計的分層多級利用物質的生產工藝系統,其目的是將生物群落內不同物種共生、物質與能量多級利用、環境自凈和物質循環再生等原理與系統工程的優化方法相結合,達到資源多層次和循環利用的目的。如利用多層結構的森林生態系統增大吸收光能的面積、利用植物吸附和富集某些微量重金屬以及利用余熱繁殖水生生物等。
I. 名詞解釋:生態系統
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環境共同組成的動態平衡系統。生物群落由存在於自然界一定范圍或區域內並互相依存的一定種類的動物、植物、微生物組成。生物群落內不同生物種群的生存環境包括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環境。非生物環境又稱無機環境、物理環境,如各種化學物質、氣候因素等;生物環境又稱有機環境,如不同種群的生物。生物群落同其生存環境之間以及生物群落內不同種群生物之間不斷進行著物質交換和能量流動,並處於互相作用和互相影響的動態平衡之中。這樣構成的動態平衡系統就是生態系統。它是生態學研究的基本單位,也是環境生物學研究的核心問題。
種類 自然界的生態系統大小不一,多種多樣。小如一滴湖水、培養著細菌的平皿、小溝、小池、花叢、草地,大至湖泊、海洋、森林、草原以至包羅地球上一切生態系統的生物圈。按類型則有水域的淡水生態系統、河口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等;陸地的沙漠生態系統、草甸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等等。此外,按由來又可分為自然生態系統(如極地、原始森林);半人工生態系統(如農田、薪炭林、養殖湖)以及人工生態系統(如城市、工廠、礦區、宇宙飛船和潛艇的載人密封艙)。
能量流動 生態系統的結構具有實現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功能。每個生態系統都有自己的結構以及相應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方式和途徑。地球上無數的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匯合而成生物圈的總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整個自然界就是在這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過程中不斷地變化和發展。
生物有機體為了進行代謝、生長和繁殖都需要能量;一切生物所需要的能源歸根到底都來自太陽能。太陽能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進入生態系統,將簡單的無機物(二氧化碳和水)轉變成復雜的有機物(如葡萄糖),即轉化為貯存於有機物分子中的化學能。這種化學能以食物的形式沿著生態系統的食物鏈的各個環節,也就是在各個營養級中依次流動。在流動過程中有一部分能量要被生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掉,這種消耗是以熱能形式散失的;還有一部分能量則作為不能被利用的廢物浪費掉。所以處於較高的各個營養級中的生物所能利用的能量是逐級減少的。可見,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是單方向的,是不能一成不變地被反復循環利用的。一般來說,食物的化學能在各個營養級流動時,其有效率僅為10%左右。
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單向性可用生態金字塔的圖示表示。生態金字塔分為數量金字塔(以生物個體的數目為單位繪圖),生物量金字塔(以生物有機體的重量為單位)和能量金字塔(以單位時間、單位面積或體積所積累的能量為標准),下面引用的是1959年E.P.奧德姆所提出的關於生態系統的理想模式圖。這個生態系統可歸結為一簡單食物鏈:苜蓿→牛犢→小孩。其生態金字塔的圖式中,A為理想生態系統的數量,B為生物量,C為能量。如果一個小孩一年內僅以牛犢為食,則需4.5頭牛犢,這樣就需種4公頃的苜蓿喂養牛犢。
物質循環 生物有機體約由 40餘種化學元素組成,其中最主要的是碳、氮、氫、氧、磷、硫。它們來自環境,構成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個體和生物群落,並經由生產者(主要是植物)、消費者(動物)、分解者(微生物)所組成的營養級依次轉化,從無機物→有機物→無機物,最後歸還給環境,構成物質循環。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不同,前者在生態系統中周而復始地運行,能被反復利用。
生產量 生態系統中某一營養級在單位時間內所產生的有機物總量稱為總生產量。總生產量減去由呼吸作用而消耗的有機物的重量稱為凈生產量。綠色植物(生產者)的生產量為第一性生產量,其他營養級(消費者、分解者)的生產量則是第二性生產量。目前研究得較充分的是第一性生產量。各種生態系統的第一性生產量舉例如下:公海和沙漠生態系統的生產量最低,每晝夜約為0.1~0.3克/米²;高山、海塗和深湖泊生態系統的生產量約為每晝夜0.5~3克/米²;森林、淺湖泊和灌溉農田生態系統的平均生產量每晝夜約為3~10克/米²;河口海灣、沖積平原的植物區系和集約程度高的農田(如甘蔗田)生態系統的生產量最高,每晝夜約為10~20克/米²。生態系統的生產量取決於太陽能的強度,水和營養物質的存在量,氣候條件以及生態系統利用現有物質的能力等因素。施肥、灌溉、耕作等雖能增加生產量,但如果採取的措施超過了生態系統的負荷能力,也會帶來污染或破壞物質循環而引起不良後果。
信息傳遞 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在溝通生物群落與其生活環境之間、生物群落內各種群生物之間的關繫上有重要意義。生態系統的信息包括營養信息、化學信息、物理信息和行為信息。這些信息最終都是經由基因和酶的作用並以激素和神經系統為中介體現出來的。它們對生態系統的調節具有重要作用。
調節能力 生態系統具有自動調節恢復穩定態的能力。系統的組成成分愈多樣,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途徑愈復雜,這種調節能力就愈強;反之,成分愈單調,結構愈簡單,則調節能力就愈小。然而這種調節能力也有一定的幅度,超過這個幅度就不再能起調節作用,從而使生態系統遭到破壞。使生態系統失去調節能力的主要因素有三種:一是種群成分的改變。例如由於人類的干預,使一種控制草食動物的肉食動物消失,從而引起草食動物大量繁殖,最後可導致草原生態系統的破壞。單一種植業的農田生態系統也正是由於缺乏多樣性而易受昆蟲破壞。二是環境因素的變化。例如湖泊富營養化可使水質變壞,同時由於藻類過度生長所產生的毒素,以及由於藻類殘體分解時消耗大量的溶解氧,使水中溶解氧大大減少,從而又會引起魚類及其他水生生物死亡。三是信息系統的破壞。例如石油污染導致回遊性魚類的信息系統遭到破壞,無法溯流產卵,以致影響回遊性魚類的繁殖,從而破壞了魚類資源。
研究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能為人類制訂環境標准和對環境實行科學管理提供依據。
生態演替 在同一環境內,原有的生物群落可暫時或永久消失,而由新生的群落所代替,這種交替現象稱為生態演替或生態消長。新生的生物群落在其發展初期具有生長迅速的特點:生產量(P)與呼吸量(R)的比值(P/R)高,凈生產量高,食物鏈短,缺少多樣性,生物個體小,穩定性低。這種生物群落在發展趨於成熟時則顯示下列特點:生物量(B)與呼吸量的比值(B/R)高,食物鏈發展成為復雜的食物網,凈生產量低,富於多樣性,穩定性高。這就是說,當生態系統趨於成熟和穩定時,其能量流動由供應生產轉為供應維持(由呼吸作用體現)。
現存的生態系統是自然歷史發展、演替的產物,今後它還會隨著時間的變遷而發生變化。生態演替主要由於生物(包括人類)的行為所引起,物理環境雖然可以影響生態演替,但並不是導致演替的原因。因此人類都必須考慮自己的一切活動對生態系統所起的影響
J. 生態系統名詞解釋
生態學(Ecology),是德來國生物學家恩斯特源·海克爾於1866年定義的一個概念:生態學是研究生物體與其周圍環境(包括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目前已經發展為「研究生物與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科學」。有自己的研究對象、任務和方法的比較完整和獨立的學科。它們的研究方法經過描述——實驗——物質定量三個過程。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的概念和方法的引入,促進了生態學理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