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生態文明
⑴ 簡述推進生態文明的總體要求
十八大報告提出: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專趨緊、環境污染嚴屬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⑵ 怎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意識建設】
生態文明的建設第一步應該是意識建設,就是說必須要每一個人都意識到環境對人的影響,真正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意識建設的完成,可以讓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力宣傳】
信息時代,讓一個意識深入人心的最好方法就是宣傳。利用網路平台,將信息發布出去,影響更多的受眾。宣傳的方式除了網路宣傳還可以利用電視,諸如公益廣告類,能夠吸引大眾的眼球。
【重視教育】
教育要從娃娃抓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也要將重心放在孩子的身上。成年人很多時候思維已經固定,一些新的方式方法、思想意識不易改變,而孩子就像一張白紙,所以將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植入教育是最好的方法。
【上行下效】
俗話說的好:上樑不正下樑歪,生態文明建設也是如此。政府部門的榜樣表率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政府部門首先重視並且做出了一定的行動,才能夠影響到其下的其他部門,進而推廣到全社會。
【從我做起】
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對我們而言,能做的就是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保護環境,生態文明宣傳等等都是在日常生活中能夠進行的「舉手之勞」。
【道德法律】
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還需要有一定的保障,法律上的關於環境保護的部分是最低保障,道德方面關於生態文明的意識是較高的保障。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運用一些強制手段也是十分必要的。
⑶ 如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關鍵是要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積極探索建設生態文明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十七大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兩個字的改動,寓意深遠,意義重大,針對性和指導性更強,有著深刻內涵。經濟增長方式是指通過不同要素投入和技術組合獲得經濟增長的方法和模式,強調的主要是提高經濟增長效益;而經濟發展方式除了涵蓋前者的含義外,還對經濟發展的理念、戰略和途徑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強調的不僅是提高經濟增長效益,還包括促進經濟結構優化、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相協調、發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內容。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二)加快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資源節約型社會,是指以能源資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進行生產、以節約的方式進行消費為根本特徵的社會。它不僅體現了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更是一種全新的社會發展模式,它要求在生產、流通、消費的各個領域,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以節約使用能源資源和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節能、節水、節材、節地、資源綜合利用為重點,以盡可能小的資源消耗,獲得盡可能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從而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社會,通過人與自然的和諧來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具體說來,它是一種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標,以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遵循自然規律為核心,以綠色科技為動力,堅持保護優先、開發有序,合理進行功能區劃分,倡導環境文化和生態文明,追求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社會體系。
(三)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
要充分考慮人口承載力、資源支撐力、生態環境承受力,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統籌考慮當前發展和長遠發展的需要,不斷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為此必須轉變關於發展的傳統觀念,從重經濟增長輕環境保護轉變為保護環境與經濟增長並重,在保護環境中求發展;從環境保護滯後於經濟發展轉變為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同步,努力做到不欠新賬,多還舊賬,改變先污染後治理、邊治理邊破壞的狀況;從主要用行政辦法保護環境轉變為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辦法解決環境問題,自覺遵循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提高環境保護工作水平。
(四)發展循環經濟和保護生態環境
發展循環經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是一種新的經濟增長方式。循環經濟以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為原則,以提高資源利用率為核心,以資源節約、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生產為重點,通過調整結構、技術進步和加強管理等措施,大幅度減少資源消耗、降低廢物排放、提高勞動生產率。努力促進資源循環式利用,鼓勵企業循環式生產,推動產業循環式組合,形成能源資源節約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和消費方式,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環境,關系廣大人民的切身利益,關系中華民族的長遠發展。必須充分認識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艱巨性、長期性,堅持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加大保護生態環境的力度,更加科學利用自然為人類的生活和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堅決禁止掠奪自然、破壞自然的做法,堅決摒棄先污染後治理、先破壞後恢復的做法。把祖國建設成經濟繁榮、環境優美、生態良好的美好家園,既是億萬人民的共同願望,也是每一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
⑷ 新時代如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一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讓自然生態美景永駐人間,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
二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給自然生態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
三是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重點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四是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要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並舉,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
五是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制度創新,強化制度執行,讓制度成為剛性的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
六是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形成世界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方案,引導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
(4)進生態文明擴展閱讀
貢獻中國力量。中國積極承擔國際責任和義務,與世界各國共同應對全球環境挑戰,增強在全球環境治理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已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中國一直本著負責任的態度,將應對氣候變化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重大機遇,積極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低碳發展道路。
比如,在國家自主貢獻中,中國提出將於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並爭取盡早實現,屆時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
又如,在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方面,中國認真落實氣候變化領域南南合作政策承諾,支持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內陸發展中國家、小島嶼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挑戰。中國還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與相關國家互助合作,開展造林綠化,共同改善環境,為維護全球生態安全貢獻中國力量。
⑸ 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途徑是
1.大力宣傳教育、培育生態文化,在全社會樹立和弘揚生態文明理念 生態文明是個龐大的全民工程、社會工程,更需要全民的文明行動。2.從制度設計和體制機制上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
⑹ 生態文明進校園作文400字
時光如梭,歲月如流,小學的學習生活眨眼就過去了。今天,我即將畢業。在離開母校的時刻,我心中充滿了留戀。再回首,母校的一草一木是那樣熟悉;再回首,母校的一磚一瓦是那樣親切。忘不了,敬愛的老師!忘不了您那諄諄的教誨,忘不了您那親切的目光。從認字學數到能寫會算,您為我們操了多少心,流了多少汗。周老師,您還記得嗎?有一次,在評選「三好學生」時,我落選了。放學的路上,我撅起小嘴巴,眼淚在眼眶裡打轉轉。您見了,把我叫回辦公室,風趣地對我說:「怎麼了,俊彬,看,嘴巴上都能掛油瓶了!」我還在賭氣不理您,可您並不生氣,反而溫和地摸了摸我的頭,心平氣和地對我說,「是不是因為沒選上『三好』而生氣呀?」我沒有說話,淚水像斷了線的珠子滾落下來。您掏出手帕,為我擦去腮邊的淚水,和藹地說,「俊彬,你仔細想一想,我們來學校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呢?是不是僅僅為了當上『三好學生』呀?你這次落選,說明你還有不足之處。只要努力,『三好學生』的稱號還是會落到你頭上的;不要灰心喪氣,機會還是有的。」在您的親切教導下,我的心胸豁然開朗,從此端正了學習態度,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您說,我能忘記您對我的教誨嗎?忘不了,親愛的同學!忘不了我們朝夕相處的那些時光,忘不了我們之間那一段濃厚的友誼。在這六年中,我們度過了多麼美好的歲月,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我們曾經在知識的海洋中奮力拚搏,在平整的操場上盡情地玩耍。可是,六年時間眨眼過去,我們就要分手了,我的心中怎麼能夠平靜呢?那一回,我身體不舒服,上課嘔吐起來。是同學們向我伸出了友誼之手,你們有的給我捶背,有的給我擦洗,有的給我打水,放學後又把我送回家。當媽媽拿出大蘋果招待你們的時候,你們只說聲「謝謝」,就一溜煙跑了。啊,多好的同學啊!你們說,我們之間這種親如手足的同窗情誼,我能忘記嗎?忘不了,可愛的校園!忘不了您那充滿活力的英姿。您像一位溫情的母親,用甘甜的乳汁哺育著我們,讓我們茁壯成長。每天早晨,您含情脈脈地望著我們走進校園。當您看到我們一個個在操場上龍騰虎躍,鍛煉出健壯的體魄時,您向我們露出迷人的微笑。更難忘的是,我們在您溫暖的懷抱中得到了知識的瓊漿、智慧的力量、實用的才幹、做人的道理。在您的懷抱中,培養出多少國家的有用人才。其中,有運動健將,有著名歌星,還有多少未來的科學家、藝術家、工程師……您說,我能不為您感到驕傲和自豪嗎?我能忍心離開嗎?
再見了,敬愛的老師!再見了,親愛的同學!再見了,哺育我六
⑺ 如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實施:
1、以主體功能定位為依據,加快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根據我國國土空間多樣性、非均衡性、脆弱性特徵,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統籌人口、經濟、國土資源、生態環境,科學謀劃開發格局,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
2、以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為抓手,有效減輕經濟活動對資源環境帶來的壓力。從源頭上緩解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必須抓好轉方式、調結構、促轉型,加快形成有利於生態文明建設的現代產業體系。
3、以全面加強資源節約為突破口,推動資源利用方式轉變。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必須在全社會、全領域、全過程都加強節約,採取有力措施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等資源消耗強度,努力用合理的資源消耗支撐經濟社會發展。
4、以加強污染治理為著力點,切實提高生態環境質量和水平。當前,大氣、水和土壤等突出的污染問題已經到了不治不行、刻不容緩的地步,必須重點突出、重拳出擊、重典治污、力求實效。
5、以健全法律法規、創新體制機制為核心,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建設生態文明,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革命性變革,必須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精神,加快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
6、以促進綠色、低碳消費為重點,加快形成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社會氛圍。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良好的生態環境也為全社會所共享。必須加強宣傳教育,引導全社會樹立生態理念、生態道德,構建文明、節約、綠色、低碳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把生態文明建設牢固建立在公眾思想自覺、行動自覺的基礎之上,形成生態文明建設人人有責、生態文明規定人人遵守的良好風尚。
(7)進生態文明擴展閱讀: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反映人與自然和諧程度的新型文明形態,體現了人類文明發展理念的重大進步。建設生態文明,不是要放棄工業文明,回到原始的生產生活方式,而是要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准則,以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為目標,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社會。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布局。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⑻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有什麼重大意義
一、建設生態文明是我們黨創造性地回答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關系問題所取得的最新理論成果,為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
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和認識的不斷深化,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形成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思想。黨的十七大把「建設生態文明」列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作出戰略部署。強調要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均衡發展指明了路徑。在這一戰略思想指導下,我國扎實推進節能減排、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持續下降,超額完成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十一五」減排任務,全面實施退耕還林等重點生態工程,為促進綠色增長、推動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可靠基礎。
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們黨積極主動順應廣大人民群眾新期待進行的重大部署,進一步豐富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內涵。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們黨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特別是環境權益的集中體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應有之義。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對干凈的水、新鮮的空氣、潔凈的食品、優美宜居的環境等方面要求越來越高。建設生態文明,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不僅是改善民生的需要,而且拓展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領域和范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是經濟發達、政治民主、文化先進、社會和諧的社會,也應該是生態環境良好的社會。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都搞好,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只有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原則、目標等深刻融入和貫穿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才能全面推進現代化,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
三、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道路,是我們黨深刻把握當今世界發展新趨向作出的戰略抉擇,將為推進人類文明進步作出重大貢獻。
自20世紀60、70年代人類生態環境意識開始覺醒以來,人類對生態環境問題的認識,以1972年聯合國首次人類環境會議、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2002年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以及今年6月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為標志,不斷深化和拓展。當今世界,可持續發展已成為時代潮流,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正成為新的趨向。
我們黨清醒把握這一發展新趨向,深刻反思傳統工業文明發展模式的不足,認真總結落實科學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實踐經驗,充分吸納中華傳統文化智慧,提出並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從文明進步的新高度認識和解決資源環境等問題,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科技等領域全方位審視和應對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方面的嚴峻挑戰,致力於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人與社會的和諧,為增強我國可持續發展能力提供了更科學的理念和方法論指導。
⑼ 如何理解生態文明建設進入新階段
十九大報告就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新論斷,首次將「美麗」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專強國的限屬定詞之一,標志著中國已開啟生態文明建設新時代。近些年來,我國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十六大報告將「生態良好」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十七大報告對生態文明提出了全面系統的要求。十八大報告以「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題,強調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十九大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了一個更高的高度,提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開啟了建設、實現「美麗中國」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