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水庫潰壩事件真相
『壹』 駐馬店水庫潰壩事件,裡面肯定有陰謀,台灣媒體是用慘案的字眼報道的。而不是事件。
因為死亡23萬人,這難道不是慘案?關鍵這是人禍,所以才不出名沒什麼人知道,國家沒臉說!
『貳』 駐馬店水庫潰壩事件的死亡人數
超過2.6萬人死亡。
『叄』 為什麼1975年河南洪水沒人知道
1975年8月,在河南省駐馬店等地區、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計60多個水庫相繼發生垮壩潰決,近60億立方米的洪水肆意橫流。1015萬人受災,超過2.6萬人死難,倒塌房屋524萬間,沖走耕畜30萬頭。縱貫中國南北的京廣線被沖毀102公里,中斷行車16天,影響運輸46天,直接經濟損失近百億元,成為世界最大最慘烈的水庫垮壩慘劇。30年後,反觀這次決堤事故,從中折射的問題更值得深思…… 駐馬店地區的數百萬群眾,就這樣度過長達半個月的時間……洪水退去的地方,到處可見人畜的屍體——屍體在烈日下腐爛,在洪水曾經肆虐過的地方罩起一層可怕的霧,一位曾經參加救災的軍人後來回憶,在漯河至信陽的公路兩旁,沿途所有的大樹樹枝,都被黑壓壓的蒼蠅壓彎了。 8月13日——— 新蔡、平輿東部水仍上漲,全區200萬人在水中。 汝南:10萬人被淹(指尚飄浮在水中),已救4萬,還有6萬人困在樹上,要求急救;全縣20萬人臉腫腿腫,拉肚子,無葯。 新蔡:30萬人尚在堤上、房上、筏上,20個公社全被水圍住,許多群眾5晝夜沒有飯吃。 上蔡:60萬人尚被水包圍。華陂公社劉連玉大隊4000人已把樹葉吃光;黃鋪公社張橋大隊水閘上有300人6天7夜沒有吃飯,仍在吃死豬死畜。
『肆』 駐馬店水庫潰壩事件的原因分析
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分析導致1975年8月上旬河南南部特大水災的原因:
大環流形勢方面
1975年8月上旬,東亞西風環流形勢相對穩定,赤道輻合帶北推並且十分活躍,特別是7503號台風深入內陸,移動緩慢,強度維持甚至一度稍有加強,在台風東側外圍形成了一條很強的水汽通道,使河南南部地區維持持續性的強上升運動,豐富的水汽供應,不斷重建的不穩定氣層,為持續性強降水的出現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7503號台風8月4日在福建省登陸,經贛南、湖北,6日02時過長江後轉向東北東,6日14時又轉向北,移動緩慢,6日20時到達桐柏山區,7日08時到達河南泌陽縣附近,此後第二次轉向,折向西南,到8日14時才消失於大巴山南部。台風低壓在河南南部停滯長達20多小時。能夠如此深入內陸並維持這樣長時間的台風是極為少見的。
天氣尺度系統配置
天氣尺度系統配置為持續暴雨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這次特大暴雨系由三次強降水過程所組成。第一次是位於長江南岸的7503號台風東邊潮濕偏南氣流與華中弱冷空氣輻合上升所致。第二次是台風直接的影響,暴雨區位於台風的東北部,位於台風環流上升速度最大區。7日08時台風中心到達最北的緯度,此時台風移動緩慢近於停滯。而原來在台灣省東邊的熱帶渦旋向西北移動,並向7503號台風靠近,使河南暴雨區偏東風顯著加強,水汽輻合和上升速度達到最大而產生最強的第三次降水過程。正是由於在各次暴雨期間各種天氣尺度系統的配置,使得大暴雨出現所需條件(即持續的強上升運動,水汽供應源源不斷,位勢不穩定不斷建立)都接近最大值。持續性特大暴雨便由此產生。
良好的中尺度環流條件
良好的中尺度環流條件,使其暴雨雨強成為罕見。這樣大的雨強主要是由強烈的對流性活動所致。在這次特大暴雨期間,伴隨有頻繁而強烈的對流性活動,其中尤以雷暴活動最為明顯。暴雨區雷暴接連發生,且造成特強降水,當雷暴消失時,降水也隨之結束。暴雨區中大量凝結潛熱釋放,使氣層增暖,促使上升運動加強,這種反饋作用又加強暴雨。在每場暴雨中,一次次強對流活動都和低空的中尺度氣流輻合帶(中尺度氣旋性渦旋相聯系。
地形
地形對這次特大暴雨起著明顯加強作用。此次特大暴雨發生地,從伏牛山脈東端舞陽縣以南的一連串丘陵向南一直連接到桐柏山脈,形成一個弧狀地形,對台風外圍寬廣的東風轉東北東風的氣流,有很強的強迫輻合作用。歸納起來,地形影響表現有三個方面:第一是大地形抬升引起的觸發作用以及中小尺度地形造成的準定常輻合區;第二是朝東開口的弧狀地形,使許多中尺度低渦、雷暴和切變線有利於在低層偏東急流左側產生;第三是雨團常沿河谷地區相繼移動,使得處於雨團盛行路徑上的地區雨量特別大,從而導致暴雨中心發生在側風坡。
因為雨大
1975年,我國正處於文革後期。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好像一切都是混亂的。事故發生後,據前去調查情況的調查組稱,當時的三號台風在中央氣象台的雷達里消失,原本應該由地方氣象局接管監測,但當時的河南省氣象局卻因種種原因未開啟雷達。而南陽氣象局雖然監測到了台風的動向,卻由於沒有傳輸設備,信息不能及時發布。
從表面上看,好像只是因為氣象部門的應對不利,才導致了最後的垮壩。但真的是這樣嗎?難道就沒有其他的原因?
據原河南省水利專家陳惺介紹,當時記載的最高洪水水位117.94米,壩高卻只有116.3米。潰壩時,洪水水位不僅超過壩頂1.6公尺,超而且超過了防浪牆3公寸。所以水流漫過壩頂。這個土壩的構成,它的下游坡是沙、是土,是經不起水流沖刷的,所以漫壩以後很快地就把沙和土芯沖刷完了,沖刷掉了。形成了垮壩。板橋水庫石漫灘水庫垮壩原因是洪水設計標准太低。
『伍』 1975年河南板橋水庫垮壩事件是真的嗎我是河南的為什麼所有的課本都沒有記載我是一個大學生!悲哀
是真的。1975年8月中國河南省南部淮河流域,受台風尼娜影響造成的特大暴雨,導致60多座水庫潰壩,近1萬多平方公里受災。
板橋水庫位於河南省駐馬店市板橋鎮汝河段,於1952年建成,作為當年「治理淮河」的樣板工程之一。50年代除板橋水庫外,整個駐馬店地區的河岸地帶,還修築了100 多個水壩與水庫。板橋水庫建成6年後,板橋水庫更成為「灌溉用水為主」的推廣樣板工程。
「鐵壩」的名聲沒有維持多久。1975年8月,「鐵壩」因無法抵擋台風蓮娜帶來的大暴風雨,最終釀成潰壩慘劇。
(5)河南水庫潰壩事件真相擴展閱讀
據統計,在1975年這場特大暴雨中,河南省駐馬店地區板橋、石漫灘兩座大型水庫,竹溝、田崗兩座中型水庫,58座小型水庫在短短數小時內相繼垮壩潰決。
河南省有30個縣市、1780萬畝農田被淹,1015萬人受災,超過2.6萬人死難,倒塌房屋524萬間,沖走耕畜30萬頭,縱貫中國南北的京廣線被沖毀102公里,中斷行車16天,影響運輸46天,直接經濟損失近百億元,成為世界最大的水庫垮壩慘劇。
『陸』 有多少人知道河南駐馬店板橋潰壩事件及死亡人數真的很氣憤
1975年8月8日凌晨來1時,河南省源駐馬店地區大型水庫板橋水庫垮壩。造成下游十餘座水庫同時崩潰。與此同時,另一座大型水庫石漫灘水庫,竹溝、田崗兩座中型水庫,58座小型水庫在短短數小時內相繼垮壩潰決。
結果, 滔天洪水淹沒了有30個縣市、1780萬畝農田被淹,1015萬人受災,六百八十萬間房屋倒塌,一百公里的京廣鐵路被毀,鐵軌變成麻花狀,其威力絕不下於南亞大海嘯。
『柒』 1975年河南駐馬店大洪水災害的真實記錄
1975年8月,在河南省駐馬店等地區、1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計60多個水庫相繼發生垮壩潰決,近60億立方米的洪水肆意橫流。1015萬人受災,超過2.6萬人死難,倒塌房屋524萬間,沖走耕畜30萬頭。縱貫中國南北的京廣線被沖毀102公里,中斷行車16天,影響運輸46天,直接經濟損失近百億元,成為世界最大最慘烈的水庫垮壩慘劇。30年後,反觀這次決堤事故,從中折射的問題更值得深思…… 駐馬店地區的數百萬群眾,就這樣度過長達半個月的時間……洪水退去的地方,到處可見人畜的屍體——屍體在烈日下腐爛,在洪水曾經肆虐過的地方罩起一層可怕的霧,一位曾經參加救災的軍人後來回憶,在漯河至信陽的公路兩旁,沿途所有的大樹樹枝,都被黑壓壓的蒼蠅壓彎了。 8月13日———
新蔡、平輿東部水仍上漲,全區200萬人在水中。
汝南:10萬人被淹(指尚飄浮在水中),已救4萬,還有6萬人困在樹上,要求急救;全縣20萬人臉腫腿腫,拉肚子,無葯。
新蔡:30萬人尚在堤上、房上、筏上,20個公社全被水圍住,許多群眾5晝夜沒有飯吃。
上蔡:60萬人尚被水包圍。華陂公社劉連玉大隊4000人已把樹葉吃光;黃鋪公社張橋大隊水閘上有300人6天7夜沒有吃飯,仍在吃死豬死畜。
『捌』 駐馬店水庫群垮壩一共死多少萬人要准確有出處
1975年中國淮河上游,發生板橋、石漫灘水庫群垮壩事件。垮壩水庫計52座,死難人數超過20萬,「壓垮」全球同類事件。遺憾的是,真相被當時的中國當局嚴密封鎖,鄭義披露了當時駭人聽聞的實況,以下為簡要摘錄。
1975年八月四日,淮河上遊河南省駐馬店地區連降特大暴雨。暴雨中心板橋水庫一帶,最大24小時降雨量為1060公釐,最大6小時降雨量為830公釐。前者刷新中國紀錄,後者更是破了世界紀錄。但因板橋水庫素稱「鐵殼庫」,無人對它的安全產生懷疑,事前毫無心防。
八日凌晨,板橋水庫終於漫壩,當壩頂溢水深0.3米時,大壩潰決,6億立方米的庫水驟然傾下……潰壩時,形成一片水頭高達5~9米、水流寬12~15公里的毀滅性「洪流」!前後幾小時之內,駐馬店地區沿著淮河興建的52座大小型水庫相繼垮壩潰決,在直立如壁的高大水頭下,60億立方米的洪水如出匣猛虎,狂奔無阻,田園、村落、集鎮瞬間化為烏有。
災害造成的死亡數字眾說紛紜,官方說2.6萬,中國經濟學家張建雄說有15萬,中國水利專家孫越崎等八位全國政協委員發表文章說有23萬。
倖存的村民魏東山回憶當時情景:「大水沖毀了墳地,沖出了墳墓里的棺材,我是抱著一塊棺材板才活了下來。洪水的水頭有幾丈高,我浮在水頭上看前面的景物,人就像立在懸崖上。我記得大水沖過一處樹梢,樹梢下面有一個小村落。我清楚地看見屋裡還亮著燈,有一個小妮子嘴裡喊著奶奶正往屋裡跑,『轟』地一聲就全沒有了」。
『玖』 駐馬店水庫潰壩事件的資料
宿鴨湖水庫加固除險工程建設工地上
帶病運行的「亞洲最大」水庫
1975年8月,在一場由台風引發的特大暴雨中,河南駐馬店等地區共計60多個水庫相繼發生垮壩潰決,導致縱貫中國南北的京廣線被沖毀102公里,中斷行車16天,影響運輸46天,直接經濟損失近百億元,成為世界最大的水庫垮壩慘劇,被稱為「七五事件」,又稱「板橋水庫事件」。
建成於1958年的駐馬店市宿鴨湖水庫,就是當年受災的水庫之一,至今已先後5次進行過除險加固。
宿鴨湖水庫一位工作人員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在1978—2010年的32年間,駐馬店出現了15次旱澇災害。以宿鴨湖水庫為例,原本它是亞洲庫容面積最大、堤壩最長的人工平原水庫,1975年8月遭遇特大洪災以後,大量泥沙等雜物沖入水庫,造成水庫河床淤積壅高,現在水庫容量僅相當於設計標準的1/8,汛期攔蓄削峰能力大為弱化,已經起不到對淮河的錯峰調度作用,使淮河的防洪壓力大大增加,沿岸地區的糧食生產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由於該水庫已經運行50多年,周期太長,造成各類設施帶病運行,存在一定風險。「宿鴨湖水壩的主體主要採用土石壩,在長期的綜合應力以及地下水作用下在某些地段發生了一定位移,加上一些地質風化等問題,導致壩體產生一些透水裂隙,容易發生滲漏。」駐馬店板橋水庫管理局的工程師張潛告訴記者。
因此,宿鴨湖水庫成為駐馬店病險水庫加固的重點工程,項目資金達2.963億元,駐馬店市政府對其實施輸泄水建築物重建和改造,對大壩加固、壩堤防滲處理等工程,目標是使宿鴨湖水庫真正達到百年一遇洪水設計,千年一遇洪水校核的標准。
記者在宿鴨湖水庫現場看到,工程已經基本完成,當地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白蟻防治、10kV動力專線架設、溢洪道五孔泄洪閘墩澆築等工程已經全部完成。
但水庫的很多設備都是幾十年前的,屬於「超齡服役的老兵」,很多先進設備缺錢購置,閘門及啟閉設備超期服役、閘墩碳化,同時寬頻基站、多媒體調度系統、無線用戶終端、遠距離無線用戶終端和數字程式控制電話交換設備還沒有購置,軟體設施沒有達到要求。 1986年板橋水庫復建工程被列入國家「七五」期間重點工程項目。工程於1986年底開工,1993年6月5日通過國家驗收。
板橋水庫復建工程按百年一遇防洪標准設計,可能最大洪水校核。主要由擋水建築物、輸水建築物及電站、灌溉工程及城市供水取水口等組成。水庫總庫容比原來增加了34%。
板橋水庫工程是一座以防洪為主,具有灌溉、發電、水產、城市供水及旅遊等綜合效益的大型水利工程。水庫防洪庫容4.57億立方米,設計灌溉引水流量34.5立方米每秒,設計灌溉面積45萬畝;供水流量1.5立方米每秒,年發電量381萬千瓦時。工程概算1.74億元,1993年6月通過水利部組織的竣工驗收。 1991年淮河大水後,在國務院治淮治太會議上決定將石漫灘水庫復建工程列入「八五」治淮骨幹工程計劃。1992年開工實施。
水庫按百年一遇設計、千年一遇校核。復建後的石漫灘水庫是具有工業供水、防洪除澇、灌溉等效益的綜合利用工程。水庫總庫容1.2億立方米,防洪庫容0.52億立方米,年供水0.33億立方米,灌溉農田5.5萬畝。
石漫灘水庫復建工程總投資25641萬元。到1996年底,主體工程已基本完成。1998年1月通過水利部組織的竣工驗收。 1999年12月,河南省計委批准舞鋼市田崗水庫復建工程初步設計,工程主要建設內容為:主壩、副壩、溢洪道和渠首閘等工程,建設工期二年,總庫容3176萬立方米。舞鋼市田崗水庫復建工程自2000年12月27日正式開工建設,至2002年12月30日完成,工程總投資4665萬元。自2003年5月下閘蓄水投入試運行以來,經歷了兩個汛期的試運行,未發現安全隱患,效益明顯。(資料來源:中國水利網、河南省水利網)
『拾』 1975年河南板橋水庫垮壩事件是真的嗎
是真的。
1975年8月5~7日,汝河上游發生歷史罕見特大暴雨,暴雨中心在板橋附近的林庄一帶回,三日降雨達1605.3毫米,最答大24小時降雨1060.3毫米,板橋流域內三日洪水總量達6.92億立方米,遠遠超過水庫設計標准。
1975年8月8日零時45分,洪水漫壩,大壩潰決,河槽段大壩沖成口寬360米一段缺口,下部沖淘至基岩,左岸台地段大壩普遍沖刷深1米,下游壩殼全部剝掉。
(10)河南水庫潰壩事件真相擴展閱讀
板橋水庫位於淮河支流汝河上游,截汝河水而建,其主要水源及排泄河道皆為汝河。汝河,淮河支流洪河的重要支流,發源於河南省泌陽縣五峰山,流經遂平縣、汝南縣、平輿縣、正陽縣、新蔡縣班台與小洪河匯流入大洪河。
1978年開始復建,1981年停工緩建。1986年板橋水庫被列入國家「七·五」重點工程項目,1987年復建工程再次開工,1993年6月通過國家竣工驗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