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生態適宜性評價

生態適宜性評價

發布時間: 2021-01-11 09:41:22

Ⅰ 土地適宜性評價與農業生態區(AEZ)法

隨著更廣泛的資源調查和遙感等技術手段在資源調查中的應用,產生了一系列數據和自然要素圖,土地評價從一般目的的土地評價過渡到有針對性的專門評價,土地評價研究進一步深化。1972年10月在荷蘭的瓦格寧根舉行了國際專家會議,對土地的概念、土地利用類型、土地評價的方法與診斷指標等進行了熱烈的討論,Beek和Bennema基於土地質量是否滿足某一土地利用用途的程度作出評價,提出為農業土地利用規劃服務的土地適宜性評價分類體系;出版了會議討論紀要和建議(1973)。在此基礎上,FAO於1976年出版了《土地評價綱要》,該綱要是針對特定土地利用方式對土地的適宜性和適宜程度作出評定的土地評價方案。這些特定土地利用類型可以是土地利用大類,如農業、林業、牧業等,也可以是更細的土地利用類型。

FAO在《土地評價綱要》的基礎上相繼出版了《旱地農業土地評價指南》(1985)、《雨耕農業土地評價綱要》(1985)、《林業土地評價》(1984)、《牧業土地評價》(1986)等文件,提供了相當完整的土地特性及與其匹配的土地利用方式,形成了系統的、全面的土地評價體系。經過長期的應用實踐,FAO的《土地評價綱要》已被世界上許多國家採用。其基本的思路是從土地的適宜性出發,按綱、類、亞類和單元4級逐級評價。

1978年FAO利用現代計算機技術研製了「農業生態區(AEZ)」 法,這是一種基於氣候生產潛力和土壤生產潛力及考慮到土地投入水平的土地適宜性評價方法,並在非洲、東南亞和西亞實施。加拿大的杜曼斯基和斯圖爾特發展了這一方法,用來預測加拿大作物生產潛力並估計土地對各種作物的適宜性。最初的工作是對土壤和氣候資料進行計算機處理,然後計算作物生長期內與氣候相關的參數,主要根據的是溫度。他們採用半定量的方法評價了土壤制圖單位對每種作物的適宜程度,並將其分為三級。根據作物產量資料,找出與土壤有關的減產因素,逐步計算出作物生產潛力。先根據溫度和水分指標計算出假定無限制因素的產量和預測產量,再把氣候參數、雜草、病蟲害、田間耕作條件等因素的作用綜合起來,然後,由預測產量得出土地適宜性值,並定出6個適宜性等級。這一研究工作的主要優點是可以對加拿大各地土地適宜性進行直接比較。FAO通過農業生態區計劃,曾設計出不同農業投入水平下可養活人口的估算方法,並用它評價117個發展中國家2000年的人口承載能力。至今,國際應用系統研究會(IIASA)採用了AEZ法對中國耕地生產潛力進行評價[6]。我國現階段農用地分等方法也以AEZ法為理論基礎。

Ⅱ 在進行土地生態適宜性評價時是否一定要分不同的土地類型來評價呀

土地適應性評價需要很多因子的支持,比如氣溫、降雨、日照、坡度、土壤類型等專等,還有屬你這里的土地類型是指使用類型還是別的?土地的生態適應性是要有對象的,比如是針對哪一種或幾種作物的適宜性,可以多找幾篇相關文章看看。

Ⅲ 生態適宜性分析的概念

生態適宜性分析是運用生態學原理方法,分析區域發展所涉及的生態系統敏感性與穩定性,了解自然資源的生態潛力和對區域發展可能產生的制約因素,從而引導規劃對象空間的合理發展以及生態環境建設的策略。

Ⅳ 科技創新

●典型區域土地資源數量—質量—生態監測及持續利用應用示範

該項目是國土資源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項目,執行期為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

項目以滿足土地管理從單純數量管理向「數量—質量—生態」並重轉變需求為目標,選取東部經濟快速發展區、中部糧食主產區、西部生態環境敏感地區、西南統籌城鄉實驗區等6個試點,應用「3S」、計算機網路、信息通信等技術,開展土地資源數量—質量—生態監測與持續利用野外科研基地建設,進行關鍵技術研發、試驗與示範應用,研發集野外長期監測、研究與示範為一體的國家級監測與管護服務平台。促進土地資源領域產、學、研、用的結合,培養基層土地科技隊伍,推進土地科技基礎能力建設。

目前,項目已建立了6個土地資源數量質量生態監測與持續利用野外科研基地,形成了《國土資源部土地利用重點實驗室科研基地建設規定(試行)》;提出了土地資源數量—質量—生態監測指標體系和土地資源數量—質量—生態綜合監測資料庫指標體系,建成了6個基地年度資料庫;在完成土地資源數量—質量—生態監測、優質耕地劃定與持續利用、時空多級網格數據管理與平台建設等技術研究的基礎上,開發了土地資源數量—質量—生態監測信息服務系統和優質耕地識別與劃定系統,取得軟體著作權1項,並於2013年通過了國土資源部組織的中期評估。

項目通過實施,補充和創新了現有土地利用監測技術體系,提升了土地資源監測多源、多類型、多尺度數據信息的綜合集成度,部分技術已在土地資源調查評價重大工程中得到應用,為我國未來全面開展土地資源數量—質量—生態調查監測提供了一定的技術基礎。

●區域尺度生態用地網格化管護預研究與示範

該項目是國土資源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項目,執行期為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項目旨在構建生態用地分類體系和標准,為在全國實施生態用地網格化管護奠定技術基礎。

項目擬開展生態用地分類標准研究,生態用地遙感信息網格劃分與編碼,多源、多類型、多尺度生態用地信息網格化綜合集成,以及生態用地網格化管護服務系統框架和原型構建等研究,並進行應用與示範。項目實施以來,梳理界定了生態用地的概念,初步建立了生態用地分類體系和生態用地網格化管護服務系統總體框架,完成了示範區的遴選並開展了資料收集和資料庫建設工作,為後續工作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項目將現有土地利用分類有機結合,推進了生態用地管理理念從理論探討向實踐管理的巨大轉變,不僅促進了土地科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推進土地學科發展,而且在優化農業布局、確保糧食安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邊際土地上種植能源作物的潛力評價及效應研究

該項目是國土資源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項目,執行期為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項目旨在通過科學認識我國利用邊際土地種植非糧能源作物的空間分布格局及其能源生產潛力,揭示農民在邊際土地種植能源作物的真實意願,全面了解我國在邊際土地上種植能源作物可能引起的自然、社會、經濟效應,研究提出我國未來生物能源發展戰略建議。

目前,項目完成了能源作物種植的自然適宜性評價工作,確定了我國可用於能源作物種植的邊際土地數量及時空分布。

通過項目實施,能夠解答我國利用邊際土地種植能源作物的可行性和種植規模,對於全面認清當前我國土地資源面臨的前沿問題,緩解能源供需矛盾及未來制定土地管理政策,提供了依據和研究基礎。

●北方農牧交錯區土地質量指標遙感信息提取與土地質量評價

該項目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面上)項目,執行期為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

項目以我國北方農牧交錯區不同的草地生態系統為研究對象,採取高光譜技術和數學方法相結合的方式,提取土地質量指標,建立草地生態系統類型識別模型、草地覆蓋度和生物量的估算模型,開展區域土地質量評價,為北方農牧交錯區生態系統管理提供技術支撐。目前,項目已經完成了研究地點設定和相關基礎資料收集,並開展了13個樣地、109個樣方主要生態生物學特徵調查以及農戶問卷調查,實測了群落高光譜曲線,並完成了初步的數據分析工作。

項目首次對高光譜模型應用於航空高光譜影像的有效性進行了研究,對各種草地質量指標進行了監測,實現了監測信息由「點」到「面」的擴展,為地方草地生態系統管理和土地質量評價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項目成果將為在生態環境脆弱區開展大范圍精細化監測、草地生態系統管理和土地質量評價提供科技手段。

●發展生物能源引發的土地利用問題及其內在作用機理研究

該項目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執行期為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項目擬通過分析國內外生物能源發展引發的土地利用問題,評價我國發展生物能源的生產潛力,探討我國未來生物能源發展趨勢,並揭示經濟驅動背景下生物能源對農戶土地利用決策的內在影響機制,為我國未來生物能源發展戰略提出政策建議。

目前,項目已經完成國內外生物能源發展歷程和現狀、對土地利用影響的系統梳理,開展了我國能源作物種植、發展生物能源的生產潛力評價。項目採取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的方式,綜合應用地理學、農戶經濟學、土地資源管理等多學科方法,充實了研究內容,創新了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對認清生物能源未來發展趨勢、影響土地利用方式的機理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典型農村居民點用地結構變化(遙感)分析項目

該項目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面上)項目子課題,執行期為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項目旨在應用遙感技術、外業調查和歷史土地調查資料,對典型農村居民點樣點的土地利用結構進行調查,總結分析農村居民點的不同功能,分析與土地利用結構的相互影響關系,進而對典型的農村功能演化和篩選分類因子提供支持。

目前,項目已完成試驗區的選定,資料的搜集、整理、遙感數據的處理和野外調查與復核等工作,後續研究也在有序開展。項目形成的成果將對分析農村居民點類型變化和功能分異,構建農村居民點分類系統,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國土空間綜合分區智能化與規劃實施綜合評估關鍵技術

該項目是「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土空間優化配置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課題,執行期為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

項目以省級國土規劃中國土空間綜合分區需求為導向,以多主題國土空間分區集成技術、綜合分區智能化技術、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綜合評估指標識別技術為研究對象,開展國土空間綜合分區和國土規劃實施綜合評估技術指南、省級國土規劃編制技術規程研究,開發國土空間綜合分區和國土規劃實施評估信息系統並進行應用示範。

目前,項目實施進展順利,已基本完成了相關研究,形成了《國土空間綜合分區技術指南(初稿)》,並獲得1項軟體著作權,發表3篇科技論文。通過該項目的實施,成果將直接為編制省級國土規劃及區域規劃提供科技支撐。

●村鎮區域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與因子獲取技術及應用示範

該項目是「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村鎮區域發展綜合評價技術研究」子課題,執行期為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

項目以村鎮區域發展綜合評價因子、指標體系構建為主要研究對象,從人地關系系統協調發展的角度,開展了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和因子獲取技術研究,村鎮區域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框架構建探索,村鎮區域發展綜合評價因子的識別技術研究,並參與西部典型村鎮區域應用示範研究,從而解決了指標快速獲取等技術難題。通過項目實施,已構建起村鎮區域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並選擇甘肅省榆中縣作為應用示範區,進行了部分評價指標信息的提取。

●國家耕地資源動態監管系統核心技術引進與合作研究

該項目是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專項項目,執行期為2012年7月至2017年7月。項目擬通過合作研究,引進加拿大MDA公司的核心技術和先進解決方案,通過適應性開發和系統集成,解決當前國產衛星數據幾何快速配准精度、自動化水平不高,以及土地利用變化監測效率低和基於雷達數據的新增建設用地自動監測困難等難題,實現國土資源遙感應用跨越式發展。

項目通過應用MDA影像處理技術,開展衛星數據預處理技術合作研究,基於地塊的多光譜衛星遙感數據土地利用變化監測研究,基於SAR的新增建設用地監測技術研究,建立和完善土地利用變化監測技術框架與流程,實現基於雷達新增建設用地有效監測,解決中國大面積多雲多霧地區遙感數據獲取困難的問題。目前,已形成合作研究成果報告框架,就形成長遠合作達成基本共識;設計形成了國產多光譜遙感數據高度自動化的高精度配准演算法,開發出遙感影像圖快速生產軟體系統;完成了基於Gist特徵的先驗知識約束下變化地塊方法研究,開發出影像分割模塊、對象級土地覆蓋變化監測和分類模塊;提出了包括單極化SAR相干斑抑制SDBSF演算法和多極化SAR相干斑抑制PTD-SDBSF演算法等SAR影像預處理演算法。

通過該項目實施,引進的相關技術將有效提高衛星影像的定位及糾正精度,實現SAR新增建設用地的有效提取,提高我國西南地區多雲、多雨、多霧和濕潤地區衛星遙感數據獲取能力,提升國產衛星數據處理與應用水平,增強國土資源監管時效性。

Ⅳ 什麼是生態環境設計

城市與建築生態設計理念科學的城市發展觀
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它的實現必須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
根據城市的生態承載力、人均生態足跡和人均生態赤字,採取相應的生態策略削減生態赤字,達到生態平衡。
通過城市生態資源的綜合評價,構建區域生態安全格局,確定合理的城市發展方向。
構建城市自然生態安全網路,確保城市基本的生態安全。並為城市規劃和城市設計提供科學的設計依據。
通過可再生能源法以及相關法規的導向作用,促進生態環境建設和循環經濟的發展,促進各種生態技術的產業化,為生態城市的建設提供技術經濟支持。
復合的城市生態系統觀
城市是由自然生態系統、社會生態系統、經濟生態系統等構成的復合生態系統。自然生態系統強調生態安全和生態效益。社會生態系統強調構建和諧社會和文化的持續發展。經濟生態系統強調科學的發展觀和循環經濟模式的推廣。這里既要保持每個系統內部的動態平衡,又要實現各系統之間的協調發展,達到天地人和諧共生。
整體的生態建築觀
建築系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是地球生物圈中能量、物質流動的一個環節。這就要考慮建築與生態環境的相關性,並促進其和諧共生。
考慮時間因素,樹立建築發展全壽命周期的觀念。
考慮空間因素,控制建築系統對自然生態系統的空間置換影響。
考慮資源的有限性,在人居環境建設中要高效利用和保護地球上的資源。從少費多用的非物質化,即減量化,到循環利用的再物質化,即資源化。
城市建設生態優先
在城市復合生態系統中,自然生態系統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尤為重要,雖然系統建設的代價並不高,但系統本身卻十分脆弱,破壞容易而恢復難,所以人們必須樹立「自然生態優先」的思想,才能確保城市復合生態系統協調平衡。
在總體規劃和城市設計中,通過對城市資源的綜合評價,建立土地生態適宜性分析模型,根據景觀生態學「斑塊-廊道-基質」理論和碳氧平衡的原理,構建自然生態安全網路,為規劃設計提供前提條件和設計依據。
自然生態安全網路應作為城市的生態基礎設施,它在城市的市政基礎設施中,處於先行的地位。城市的生態基礎設施是城市及其居民持續獲得自然生態服務的保障。面對中國未來巨大的城市化前景,前瞻性的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俞孔堅 2003)。
生態策略被動優先
在生態建築設計中,往往要採取多種生態策略才能實現目標。在選擇生態策略時,我們主張被動式策略(自然通風、相變蓄熱體、陽光房等)優先、主動式策略(太陽能集熱器、空調系統等)優化,這樣才能更加簡約、有效、經濟,容易實施並可形成有特色的空間形態。
問題導向 因地制宜
在總體規劃和城市設計中,由於城市的各種生態因子和城市的功能要求不同,因此所建構的自然生態安全網路和城市形態也會是千差萬別各具特色的。
在生態住區設計中,不同的原生生態環境,不同的鄉土樹種和不同的設計條件,導致不同的場地設計策略和不同的住區特色。
我國地域廣闊氣候多樣,不同的氣候區對被動式生態策略的選擇影響很大。在生態建築設計中,應根據建築所在的氣候區特點,挖掘和提升鄉土的材料與技術,選擇成熟有效的被動式生態策略,構建生物氣候緩沖層,輔以優化的主動式生態策略,創建節材、節能、環保、舒適、健康的人居環境。
人居環境積極化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既有積極的一面,又有消極的一面。關鍵是我們要持積極的態度,撲捉和分析矛盾,挖掘和顯化積極因素,發現和轉化消極因素,達到人居環境良性發展的目的。這個過程稱為「人居環境積極化」。
在生態環境建設中,自然生態安全網路,各種被動式生態策略,循環經濟模式,環境保護的3R(減量化、再循環、再利用)原則,工業廢棄地活化再生等,都是積極化的典型案例。
學科交叉 多方共建
生態環境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不是單一學科、個別行業或少數人能夠單獨完成的,必須多學科交叉、跨行業合作以及全民參與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在學術層面,強調多學科交叉,聯合攻關,綜合解決問題。
在技術層面,強調跨行業合作,共建高質量的人居環境。
在社會層面,必須提高全民的生態環境意識和參與意識,提倡綠色消費和節約型生活方式,建設和諧社區。
在生態環境建設中,建築師應起綜合和整合的作用。
尋求新城市文化價值
新城市文化價值觀的核心思想是天地人和諧共生。主要體現在:
①持續發展意識的普及。從領導到市民都要樹立這種意識。
②和諧社會構建的落實。包括社會的公平,人心的凝聚,系統的平衡,文化的持續。
③循環經濟戰略的推進。這是建立節約型城市的根本途徑。
④生態城市建設的進程。生態城市是我們追求的目標,更有意義的是實現目標的過程。
將接受美學的原理引入城市生態環境建設領域,通過生態環境建設中的空白和未定性,構成其召喚結構,充分調動接受主體的積極性,填補空白,達到生態環境建設目標的圓滿實現。
近幾年來,北京清華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與建築生態設計研究所,在生態環境設計方面做了廣泛的探索和實踐,包括配合城市總體規劃的城市生態規劃專題研究,整體城市設計中的生態設計專題,生態住區規劃設計,生態化的場地設計及生態建築設計研究,建築教育及學生國際交流中的生態建築設計等。尚在研究的課題有:生態足跡概念在生態設中的應用研究,工業廢棄地活化與再生研究,生態住宅技術評估體系的可操作性研究,適應不同氣候特點的生態策略選擇研究,利用社會學原理構建和諧社區研究等

Ⅵ 如何學習使用ArcGIS進行規劃方面(比如生態適宜性、環境功能區劃等)的分析

有教程,可以留個郵箱發給你
如果只是簡單應用,建議使用sumpermap,比較簡單

PS:你可以看看AutoCAD 3D Map,操作和CAD一樣,也可以做緩沖區分析

Ⅶ 生態適宜性的方法有那些並舉例說明各種方法的用途

土地適宜性:指一定條件下土地滿足某種用途的生理、生態要求的程度。內
土地適宜性評價,即評容定土地對特定用途適宜性及適宜程度的過程。
土地適宜性評價的目標,針對特定區域的土地建立起土地適宜性評價(分類)系統。
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於1983年參照FAO擬定,採用五級分類:
第一級,把全國劃分為九個土地潛力區;
第二級,在土地潛力區范圍內給出8個土地適宜類;
第三級,在土地適宜類范圍內劃分出不同的土地質量等級;
第四級,在土地質量等范圍內劃分土地限制類型;
第五級,確定土地資源單位,即具體的土地資源類型。

一、土地資源評價
著眼於土地資源質量狀況的綜合鑒定
二、土地估價
著眼於經濟價值
三、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評價
是實現整個可持續發展戰略之不可缺少的方面

Ⅷ 土地生態適宜性評價除了可應用於土地利用的環境影響分析,還可適用於哪些方面

一般包括土壤當中的有機物含量,還要包括它的自然環境,還要包括它其中的一些有機物含量。

Ⅸ 旅遊景區開發策劃的主要目的是什麼旅遊景區開發策劃有哪些目的

旅遊景區開發策劃的主要目的是什麼?旅遊景區開發策劃有什麼目的?北京綠維創景規劃設計院旅遊策劃專家指出,生態危機是現代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問題」之一,它實質上是現代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的危機。旅遊景區作為人類親近自然的主要場所,也正在逐步陷入開發與保護的兩難境地。以下是關於旅遊景區生態化規劃的介紹:

1、保護景區的生態安全

生態化規劃是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應用系統科學、環境科學等多學科手段辨識、模擬和設計生態系統內部各種生態關系,確定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的生態適宜性,探討改善系統結構和功能的生態對策,促進人與環境系統協調、持續發展的規劃方法。

景區生態化規劃的出發點和最終目標是促進和保持旅遊景區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主要體現在保護人類健康,提供人類生活居住的良好環境;景區內的土地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等進行合理利用,提高其經濟價值;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和完整性。

2、形成生態旅遊環境,打造旅遊吸引力

生態環境景觀是旅遊景區的重要旅遊資源,好的生態環境,景觀賞心悅目,使人有回歸大自然的感受。既使是人文景觀也是人類對自然景觀的適應的結果。江南古鎮以水為靈魂,閬中古城因山水而成為風水寶地。基於良好的生態環境,旅遊景區才會有吸引力。一旦生態環境遭受破壞,必然影響到景區的景觀品質,旅遊吸引力也會降低。浙江雁盪山風景區以溪景著名,但是因過度抽取地下水,導致多數溪流乾涸,潺潺小溪流水的美麗景觀不復存在。旅遊吸引力減弱,影響了旅遊活動。

3、避免盲目建設,減少景區經營成本

有些地方在核心景區和近核心景區大量建造賓館或增加床位,還有的地方放任占景建房,這種行為破壞景區的生態環境,等到意識到時又要拆除建築物,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如我國著名佛教聖地山西五台山風景名勝區,多年形成的亂拉亂建和商鋪林立的現象,讓景區應該有的最原始、最珍貴的東西逐漸喪失,成為申遺路上的一塊絆腳石。為申遺,五台山斥資5億清理違章建築。

旅遊景區生態化規劃將通過生態適宜性分析,對旅遊活動進行科學布局,避免在生態敏感地帶進行盲目建設。例如運用生態學中「集聚間有離析」的方法可以形成較優的景區生態格局,即將土地分類集聚,並在開發區和建成區內保留小的自然斑塊,同時沿主要的自然邊界分布一些人類活動的「飛地」。【旅遊景區開發策劃:北京綠維創景】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