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生態立體種植

生態立體種植

發布時間: 2021-01-11 12:52:06

A. 立體農業模式的好處

立體農業模抄式特點
1)「集約」,即集約經營土地,體現出技術、勞力、物質、資金整體綜合效益;

2)「高效」,即充分挖掘土地、光能、水源、熱量等自然資源的潛力,同時提高人工輔助能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立體農業
3)「持續」,即減少有害物質的殘留,提高農業環境和生態環境的質量,增強農業後勁,不斷提高土地(水體)生產力;
4)「安全」,即產品和環境安全,體現在利用多物種組合來同時完成污染土壤的修復和農業發展,建立經濟與環境融合觀。
總之,開發立體農業、發揮其獨特作用,可以充分挖掘土地、光能、水源、熱量等自然資源的潛力,提高人工輔助能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緩解人地矛盾,緩解糧食與經濟作物、蔬菜、果樹、飼料等相互爭地的矛盾,提高資源利用率,可以充分利用空間和時間,通過間作、套作、混作等立體種養、混養等立體模式,較大幅度提高單位面積的物質產量,從而緩解食物供需矛盾;同時,提高化肥、農葯等人工輔助能的利用率,緩解殘留化肥、農葯等對土壤環境、水環境的壓力,堅持環境與發展「雙贏」,建立經濟與環境融合觀。

B. 什麼是立體種植

立體種植:
1、狹義來講立體種植就是指充分利用立體空間的一種種植(養殖)方式,版簡單的例子就是「稻權-萍-魚」種養結合。
2、廣義來說立體種植也可以理解成充分利用時間、空間等多方面種植(養殖)條件來實現優質、高產、高效、節能、環保的農業種養模式,典型的例子應該就是中國傳統的「四位一體」的庭院農業模型(例如:將雞、豬、沼、菜等生物組分整合成一個生態微循環系統)。

C. 立體生態農業你知道多少

立體農業就是在單來位面積土地上源(水域中)或在一定區域范圍內,進行立體種植、立體養殖或立體復合種養,並巧妙地藉助模式內人工的投入,提高能量的循環效率、物質轉化率及第二性物質的生產量,建立多物種共棲,多層次配置,多時序交錯,多級質、能轉化的農業模式。立體農業,又稱層狀農業,就是利用光、熱、水、肥、氣等資源,同時利用各種農作物在生育過程中的時間差和空間差,在地面地下、水面水下、空中以及前方後方同時或較互進行生產,通過合理組裝,粗細配套,組成各種類型的多功能、多層次、多途徑的高產優質生產系統,來獲得最大經濟效益

D. 立體農業與生態農業的區別

立體農業——是指在單位面積土地上(水域中)或在一定區域范圍內,進行立版體種植、立體養殖或立權體復合種養,並巧妙地藉助模式內人工的投入,提高能量的循環效率、物質轉化率及第二性物質的生產量,建立多物種共棲,多層次配置,多時序交錯,多級質、能轉化的農業模式。
生態農業——是指以生態學理論為指導,運用系統工程的方法,以合理利用自然資源與保護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前提,組織進行的農業生產。
可以理解為立體農業是利用環境種植養殖,生態農業是遵循環境種植養殖。

E. 生態農業和立體農業的概念是什麼

生態農業是無污染的綠色農業,立體農業是多層次的

F. 立體種植是什麼

就是多層種植立體農業概述

立體農業的內涵

關於立體農業這一學術名詞,早在20世紀初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J.R.smith教授曾概括為:立體農業是「種植業、畜牧業與加工業有機聯系的綜合經營方式。」目前我國有關立體農業的定義大體有以下3種表述:

狹義的立體農業

僅指立體種植而言,是農作物復合群體在時空上的充分利用。根據不同作物的不同特性,如高稈與矮稈、富光與耐蔭、早熟與晚熟、深根與淺根、豆科與禾本科,利用它們在生長過程中的時空差,合理地實行科學的間種、套種、混種、復種、輪種等配套種植,形成多種作物、多層次、多時序的立體交叉種植結構。

中義的立體農業

是指在單位面積土地上(水域中)或在一定區域范圍內,進行立體種植、立體養殖或立體復合種養,並巧妙地藉助模式內人工的投入,提高能量的循環效率、物質轉化率及第二性物質的生產量,建立多物種共棲、多層次配置、多時序交錯、多級質、能轉化的立體農業模式。

廣義的立體農業

著眼於整個大農業系統,它包括農業的廣度,即生物功能維;農業的深度,即資源開發功能維;農業的高度,即經濟增值維。它不是通常直觀的立體農業,而是一個經濟學的概念,與當前「循環經濟」的概念相似。

上述3種觀點從不同的角度對立體農業進行理論嘗試,都是對傳統平面農業單作的揚棄。第一種概念的邊界只限於立體多層種植,是農作物輪作、間作、套作在現代農業技術下的延伸和發展,由於概念邊界過窄,局限於種植業內部的山、水、田、灘、路的多維利用,忽略了興起中的林牧(漁)、農牧(漁)復合種、養,以及庭院種、養加工,容易使立體農業同間作、套作混淆起來;第二種概念能夠反映出當代中國立體農業的本質特徵,它既有區域內垂直梯度的立體種養循環布局,又有單位面積(水體)立面空間的種養(加工)合理配置;第三種概念邊界過寬,包容農、工、商綜合發展,邊界的無限延長無疑否定了立體農業本身的特點,造成與生態農業、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現代化之間的概念重疊和模糊,失去了立體農業存在價值。

經過以上分析,可把立體農業的概念總結如下:立體農業是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科技相結合的新發展,是傳統農業精華的優化組合。具體地說,立體農業是多種相互協調、相互聯系的農業生物(植物、動物、微生物)種群,在空間、時間和功能上的多層次綜合利用的優化高效農業結構。

立體農業的模式和特點

立體農業的模式是以立體農業定義為出發點,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生物資源和人類生產技能,實現由物種、層次、能量循環、物質轉化和技術等要素組成的立體模式的優化。

立體農業的模式

構成立體農業模式的基本單元是物種結構(多物種組合)、空間結構(多層次配置)、時間結構(時序排列)、食物鏈結構(物質循環)和技術結構(配套技術)。目前立體農業的主要模式有:丘陵山地立體綜合利用模式;農田立體綜合利用模式;水體立體農業綜合利用模式;庭院立體農業綜合利用模式。

立體農業的特點和作用

立體農業的特點集中反映在四個方面,一是「集約」,即集約經營土地,體現出技術、勞力、物質、資金整體綜合效益;二是「高效」,即充分挖掘土地、光能、水源、熱量等自然資源的潛力,同時提高人工輔助能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三是「持續」,即減少有害物質的殘留,提高農業環境和生態環境的質量,增強農業後勁,不斷提高土地(水體)生產力;四是「安全」,即產品和環境安全,體現在利用多物種組合來同時完成污染土壤的修復和農業發展,建立經濟與環境融合觀。總之,開發立體農業、發揮其獨特作用,可以充分挖掘土地、光能、水源、熱量等自然資源的潛力,提高人工輔助能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緩解人地矛盾,緩解糧食與經濟作物、蔬菜、果樹、飼料等相互爭地的矛盾,提高資源利用率,可以充分利用空間和時間,通過間作、套作、混作等立體種養、混養等立體模式,較大幅度提高單位面積的物質產量,從而緩解食物供需矛盾;同時,提高化肥、農葯等人工輔助能的利用率,緩解殘留化肥、農葯等對土壤環境、水環境的壓力,堅持環境與發展「雙贏」,建立經濟與環境融合觀。

G. 立體種植適合哪類作物

怎樣進行蔬菜的立體栽培
蔬菜立體栽培就是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和各種蔬菜對環境條件的要求,充分利用它們生育期長短的時間差、植株高矮的空間差以及對土壤營養、濕度、光照、水分要求不同的環境差,進行間、套作,形成合理的分層的復合立體結構,最大限度地發揮土地和作物的生產潛力,同一時間內,在單位面積上獲得更多的農產品。根據蔬菜立體栽培群體所處的位置又可分為地面立體和空間立體。地面立體的不同作物都種在同一地平面上,但地上部呈立體分布,此種栽培實際就是傳統農業中的間、套作。而空間立體是利用一定的栽培設施,不同的蔬菜栽在不同的層次上如床台式、吊盆、吊袋、立柱式等,本文主要介紹地面立體栽培。

一、立體栽培的優點

1.立體栽培有利於提高光能利用率。植物的生存發育都離不開太陽,植物的總干物質90%以上是來自光合作用,只有5%~10%來自土壤。目前世界各國的光能利用率只有0.3%~0.4%,如果我們把光能利用率提高到1%~2%,產量可以增加一倍以上。光合產物的總量主要受葉面積、凈同化率、光合作用時間的影響。其中葉面積最重要,在一定范圍內增加蔬菜群體的葉面積可以提高蔬菜的產量。但平面栽培葉面積增加有限,超過了一定限度,互相蔭蔽反而減產,如果立體栽培,分層利用空間差,葉面積系數可達土地面積的5~6倍,產量即可大幅增長。

2.立體栽培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復種指數。復種指數高,土地利用率也高。復種指數受地區氣候、作物生育期長短的制約,如果採用間、套種立體栽培,使前後茬作物有一段共生期,等於縮短了它們的生長期,增加了種植茬次,提高了復種指數。

3.有利於提高種植密度。合理密植是增產的一項重要措施,因為作物的產量是由單位面積上種植作物的株數和單株產量構成的,而種植密度又受最大葉面積系數制約,而立體栽培的群體葉面積大於單作平面栽培,所以能大幅提高產量。

4.立體栽培有利於發揮「邊行優勢」。一般生長於田邊、溝邊的作物由於光照充足,通風好,生長比較健壯,產量也高。如立體栽培高、矮間套,高稈作物縮小株距,矮稈作物增加行距,使高稈作物發揮邊行優勢,種間互利共同增產。

二、立體栽培應掌握的原則

1.將吸收土壤營養不同、根系深淺不同的蔬菜互相輪作或間套作,如需要氮肥較多的葉菜與消耗較多鉀肥的根、莖菜或消耗磷肥較多的花果菜,以及深根性茄果類、瓜、豆類與淺根性的葉菜類、蔥蒜類輪換或搭配。

2.同一個科、屬的植物多有共同的病蟲害,不宜連作,應選不同科之間的作物互相輪作。

3.豆科作物有根瘤,可以培肥土壤,蔥蒜類有一定的殺菌作用,因此可與其他類蔬菜輪作或間套作。水生作物可以抑制旱地雜草及地下病蟲害,是其他類蔬菜的良好前作。

4.喜強光的瓜類、茄子、番茄、豇豆、扁豆、菜豆與喜弱光的蔥、韭、姜、蒜、芹、萵苣、茼蒿、茴香,高稈直立或搭架的與矮稈塌地的配合,如玉米與大豆、馬鈴薯、大白菜間、套作。

5.生長期長的高稈作物與生長期短的攀援植物間、套作,後期利用高稈作物的莖稈作支架供蔓生作物攀援,如烤煙地套種菜豌豆,玉米套種豇豆、菜豆、豌豆等,或者利用前作的支架間套瓜類或豆類,如用番茄地間套西瓜、冬瓜、絲瓜、苦瓜、豇豆等。

6.合理安排好田間群體結構、處理好主作與副作爭空間、爭水肥的矛盾。在保證主作密度及產量的前提下,適當提高副作的密度及產量,盡量縮小前後茬共生的時間。或者採取一些相應的栽培技術措施,隨時調整主副作的關系,促進它們向互利方向發展。

三、地面立體栽培的主要模式

1.糧菜立體栽培

(1)玉米套胡蘿卜:薅頭道玉米時撒播胡蘿卜,8~9月收青玉米,11~12月收胡蘿卜。

(2)玉米套反季白菜:小壟種玉米2行、壟溝種白菜3~4行,玉米喜光喜溫,大白菜喜涼稍耐弱光。(3)玉米套豇豆或菜豌豆:玉米稈作豆類支架可省工、省材,一舉兩得。

2.經濟作物與蔬菜立體栽培

(1)烤煙套大蒜、菜豌豆:在煙葉採收後期約9月份拉平煙壟,施肥播大蒜,煙葉收完後砍去煙稈,可直接點播秋豌豆在煙壟行間,以煙稈作支架,再橫拉幾條支線,任豌豆攀爬。

(2)甘蔗地套早番茄、早辣椒、早黃瓜、毛豆、矮生菜豆等:利用甘蔗封行前的間隙套種一茬早蔬菜,蔬菜收後進行大培土,不影響甘蔗生長。

(3)果園套蔬菜的立體栽培:冬春季在落葉果樹行間或新植的幼年果樹行間種植白菜、蘿卜、豌豆、蠶豆等,夏秋季又可套種稍耐陰的生薑、黃瓜、南瓜等。

3.蔬菜與蔬菜立體栽培

(1)菠菜套茄子、辣椒:2月播菠菜,3月定植茄子、辣椒,先收菠菜。

(2)花菜套苤蘭,花菜選晚熟大種花,一行花菜一行苤蘭,先收苤蘭後收花菜。

(3)萵苣套辣椒,先栽萵筍,後種辣椒,萵筍在冬春可起防霜保溫的作用。

(4)韭菜套高稈上架的豇豆、苦瓜、黃瓜,但要控制合理密度。

(5)絲瓜棚架下套種喜陰的芹菜、萵苣、大蔥等。

H. 生態農業與立體農業的區別

關於立體農業這一學術名詞,早在20世紀初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J.R.smith教授曾概括為:立體農業是「種植業、畜牧業與加工業有機聯系的綜合經營方式。」

立體農業
http://ke..com/view/2191541.htm

生態農業——是指在保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態學、生態經濟學規律,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集約化經營的農業發展模式,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農業。

生態農業
http://ke..com/view/49678.htm

I. 有農學人才告訴我~立體農業,循環農業,生態農業的區別么

立體農業——是指在單位面積土地上(水域中)或在一定區域范圍內,進行立體種植、立體養殖或立體復合種養,並巧妙地藉助模式內人工的投入,提高能量的循環效率、物質轉化率及第二性物質的生產量,建立多物種共棲,多層次配置,多時序交錯,多級質、能轉化的農業模式。
生態農業——是指以生態學理論為指導,運用系統工程的方法,以合理利用自然資源與保護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前提,組織進行的農業生產。
可以理解為立體農業是利用環境種植養殖,生態農業是遵循環境種植養殖。

J. 什麼是立體種植

立體種植就是指充分抄利用立體空間的一種種植(養殖)方式,簡單的例子就是「稻-萍-魚」種養結合。

廣義來說立體種植也可以理解成充分利用時間、空間等多方面種植(養殖)條件來實現優質、高產、高效、節能、環保的農業種養模式,典型的例子應該就是中國傳統的「四位一體」的庭院農業模型(例如:將雞、豬、沼、菜等生物組分整合成一個生態微循環系統)。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