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治理優勢
㈠ 我國城市重污染河道的生態治理方法包括哪些並對其優缺點進評價.
生態護坡的概念
生態護坡所涉及的范圍很廣泛 .目前國內外對其還沒沒有明確的定義,絕大多數人認為岸坡上種植植物就是生態護坡,這是一個錯誤的概念。筆者認 為生態不僅僅包括植物,它應是一個系統
的含義。生 態河道護坡應該包括兩方面的含義: 首先是護坡。特別是水位變動區的水土保持,其次是生態 ,這二者的高度統一才是真正的生態邊坡。 其具體內涵為 :
1) 首先在滿足行洪排澇要求的基礎上,保證岸坡 的穩定,防止水土流失 :
2) 生態護坡是開放式的系統,它是與周圍生態系統密切聯系的,不斷與周圍生態系統進行物質交換 ;
3) 生態護坡是動態平衡的系統,系統內的生物之間存在著復雜的食物鏈,它們互為食物。保持著系統的動態平衡 ;
4) 生態護坡是動力式 的系統。它與水流之間是相互作用的 ,水流對岸坡有沖刷作用,岸坡對水流有阻礙作用,岸坡生態系統是地表水與地下水交換的媒介 ;
5) 生態護坡是整個生態系統(包括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生態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它與其他生態系統之間是相互協調、協同發展的,它的生態功能好壞直接影響其他生態子系統功能的發揮,甚至還會破壞其他生態系統 ;
6) 生態護坡 是可持續發展的系統
2、生態護坡設計原則
生態護坡 系統將植物生長基質 固定在袋體內,同時利用植物根 系的「 錨 固」 作用而使護坡更穩定和具有抗沖刷能力 ,同時生態護坡還具有造價低 、能美化環境的獨特效果 , 在 國外
已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國內也有一些應用。生態護坡設計的基本原則為 :
1) 生態邊坡必須能夠營造一個適合陸生植物、水陸兩生植物、水生動植物生長的生命環境 ;
2) 生態護坡應滿足渠道功能和堤 防的穩定要求 , 並降低工程造價 :
3) 盡量減少剛性結構 , 增強護坡在視覺中「 軟效果 」,美化工程環境 :
4) 進行水文分析 , 確定水位變幅范圍, 結合植物調查結果 , 選擇合適的植物 :
5) 盡量採用 自然的材料 , 避免二次環境污染 :
6) 布置時考慮人們的親水要求 。
3、護坡栽種植物的選擇
在栽種植物以前,應首先進行上程區域的植被調查,然後根據植被調查結果,充分考慮到栽種植物與周邊環境的協調 、景觀 、安全性 、地域適應性及生 態平衡的問題,並按以下條件進行
嚴格的選擇:
1) 適合氣候 、氣象條件的樹種 ;
2) 土壤要求低 ;
3) 原有品種 ;
4) 抗病蟲害能力強 , 對周圍環境的危害性小 ;
5) 壽命或者效果發揮時間長 ;
6) 具有能夠美化環景的效果 ;
7) 容易維護管理 ;
8) 具有市場性。
㈡ 互聯網以後的發展趨勢怎麼樣
一是提網速,廣連接。骨幹網路優化提速明顯,固定寬頻普及目標提前完成;網路提速降費成效顯著,移動網路體系建設加快推進;物聯網路部署大幕拉開,專有網路連接更加廣泛;智能硬體豐富信息交互,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資源連接范圍持續擴大,產業互聯互通步伐加快。
二是深融合,強製造。產業互聯網全面深度融合,服務實體經濟創新發展;「中國製造2025」全面實施,製造強國建設邁上新台階;工業互聯網全力縱深推進,產業生態體系顯現雛形;「互聯網+農業」迸發巨大能量,技術助推產業鏈升級;「雙創」平台持續普及推廣,成為融合發展新動能。
三是興業態,惠民生。智能技術助力業態煥新,打造科技時尚新生活;新型消費優化產業布局,構築個性化、智能化應用場景;無人零售領域百花競放,服務布局向線下聚攏;分享經濟加速優勝劣汰,強勢企業瞄準AI領域;在線娛樂行業加速升溫,產品豐富但問題不容小覷;創新領域覆蓋更廣更深,網路惠民觸手可及。
四是謀創新,拓市場。應用創新向技術創新挺進,商業化應用競爭加劇;多級平台同步孵化產品,「內容為王、創意為先」優勢凸顯;互聯網平台走向生態化,產業鏈依存關系持續增強;企業「進軍」農村市場,縣域經濟蓬勃發展;推廣中國本土優勢經驗,「出海」足跡延伸更廣。
五是重安全,共治理。系列法律法規加速實施落地,為網路安全保駕護航;網路安全保障能力持續提升,安全產業向服務主導轉型;有效防範打擊通訊信息詐騙,全力保障社會民生;不良信息治理力度持續加大,網路空間更加清朗;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互聯網全球治理體系深度變革。
報告指出,2018年的中國互聯網產業六個方面發展趨勢值得關註:
一是新技術,下一代網路建設帶動5G產業崛起,工業互聯網促進製造業集成創新,大數據、人工智慧將加速推進產業深度融合,技術創新推動金融信用體系趨於完善。
二是新動能,產業互聯網推動新舊動能加速轉換,「互聯網+先進製造業」成為振興實體經濟的重要途徑,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的行業解決方案將繼續突破,智能製造的網路安全保障將成為關鍵一環,農業全產業鏈信息化升級將加速。
三是新場景,數據與服務開辟未來消費新場景,共享服務更加智能化和全球化,智能化賦能更多平台場景。
四是新體驗,智能交互催生消費新體驗,車聯網、智能家電促進「住行」新體驗升級,AR有望重新定義移動交互體驗。
五是新挑戰,勒索病毒攻擊類或將成為常態,個人信息保護將面臨嚴峻挑戰,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安全風險將不斷攀升,網路空間安全防護能力將大幅加強,企業拓展國際化市場將面臨激烈競爭。
六是新生態,物聯網和工業互聯網安全生態建設將日益完善,平台經濟創新與協同治理的需求將更加迫切,數據權屬關系受到廣泛關注,網路綜合治理體系將加快完善,全球互聯網治理體系將深度變革。
㈢ 我國目前農村社會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
我國目前農村社會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一、部分地區糧食生產由微利轉為虧損,糧食安全問題需引起重視
由於高庫存與全球性供給過剩,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價格持續低位徘徊。與此同時,糧食生產成本不斷上升。若算上土地費用、人工費和折舊等,糧食生產幾乎沒有利潤。
一些年輕農民認為「種糧無前途」,外出打工才是首選,中老年農民種地主要為口糧,中青年在家務農的主要目的是贍養父輩、照顧兒女,有的地方由於種地虧損,耕地撂荒現象常有發生。即使是種糧大戶和家庭農場,由於種糧效益過低,也不得不調減種糧面積,增加經濟作物種植面積。
二、農業生產要素比較優勢下滑,農業整體競爭力趨於下降
近年來,我國傳統的勞動力低成本優勢正逐漸消失。我國勞動力成本每年上漲10%左右,而勞動生產率並未同步提升,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出口競爭力趨弱。即便是競爭力最強的果蔬,近三年的出口額增速也持續回落,貿易順差不斷減少。
三、多數農產品國內外價格倒掛,農業產業安全遇到挑戰
近年來,大宗農產品內外價差不斷擴大,農產品進口快速增長,導致國內庫存攀升,造成了「洋貨入市、國貨入庫」的局面。從2013年到2015年,穀物進口量從1458萬噸增長到3271萬噸,使國內玉米成為結構性過剩品種,造成儲備膨脹。
目前我國已實施14個自貿協定,隨著貿易標准不斷提高,在我國農業競爭力先天不足的情況下,若缺乏必要保護措施,價低質優的國外農產品將大量湧入國內市場,農業產業安全可能遇到更大挑戰。
四、農業立體式污染加劇,農產品質量安全引發社會關注
農業自身造成的污染日趨嚴重。受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影響,農業污染問題已由化肥、農獸葯、飼料添加劑等投入品使用不合理造成污染或殘留,轉變為「水源—土壤—大氣—生物」多方面、立體式污染。例如,大量工業污水流至江河湖海,每年造成水產業損失達幾十億元。
(3)生態治理優勢擴展閱讀:
農村社會發展新戰略:
一、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處理好「穩糧」與「增收」的關系
基於農業「二八現象」,目前糧棉油糖等農產品只依靠增產和提價的方式來促進農民增收有相當大的難度,應遵循「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原則,走「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路子。大力培育糧食生產經營主體,向規模要效益;以農業科技為支撐,向科技要效益。
二、促進「互聯網+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
「互聯網+」能有效地提高農村組織化程度,將農民分散的個性化供給和需求積聚起來,促進農業領域分工分業,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融合發展。應抓住契機,通過互聯網提高農村組織化程度,著力解決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長期存在的「分有餘、統不足」的問題。
三、以「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為抓手,發展集體經濟
體經濟是實現農民共同富裕的根本所在。目前,我國相當多的地方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缺位,集體資產權能缺失,集體經濟「空殼化」現象較為普遍。應以「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為抓手,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特別是專業合作社,防止集體經濟缺位。
四、培養經濟發展帶頭人,為農村發展培育強勁動力
總體看,我國農村發展既缺資金、缺技術、缺勞動力,更缺乏在經濟、文化、治理理念上的帶頭人。實踐證明,凡是發展得好的鄉村,大多離不開「能人」的帶動。各級政府應當出台鼓勵政策,培養農村經濟發展帶頭人,吸引來自不同階層的精英、能人帶動農村發展。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中國農業發展面臨戰略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