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為什麼要保持生態平衡

為什麼要保持生態平衡

發布時間: 2021-01-12 23:58:55

❶ 為什麼說保護生態平衡非常重要

保護生態平衡非常重要,是因為:
1.大自然哺育著一切生命,為人類的生存、進步和發展提供了最基本的保證,形成了今日的文明世界。但由於無知,人類的某些活動極大程度破壞了生態平衡,破壞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場所,因而受到大自然嚴厲的報復。四五千年前在人類歷史上曾燦爛一時的「巴比倫文化」,由於植被破壞而銷聲匿跡了,世界最大的沙漠——撤哈拉大沙漠的一些地方,幾千年前曾是牧草青青、牛馬肥壯的天然牧場,因過度放牧而變成沙海;我國西北廣大地區,四千年前也覆蓋著茂密的森林,如今林海湮沒,水土流失,北方九省萬里風沙線上,平均每年沙化面積二千萬畝,風沙進逼北京城。我們還不會忘記,在西北,歷史上有多少古城為風沙吞噬啊!

2.嚴酷的現實擺在人們面前。據統計,全國水土流失面積達151萬平方公里,每年土壤流失達50億噸。其中,黃河平均每年泥沙流量達16億噸,而土壤的形成非常緩慢,幾世紀才形成一英寸,表土層一旦流失,就很難恢復。況且我國人口眾多,耕地面積本來就少,我們的祖先在這塊土地上流了多少血汗哪!黃河流的不是泥沙,而是中華民族的血液。
3.生態平衡的破壞所造成的惡劣後果是世界性的,臭氧是阻擋宇宙中紫外線的天然屏障,但由於現代化設備排出的大量的一氧化碳等物質,消耗了臭氧,紫外線乘虛而入,侵害人體。二氧化碳的劇增,破壞了地球與外層空間的熱交換平衡,使地球持續增溫,南北極的冰雪也開始融化了,還有珍奇的動物絕跡,氣候惡劣等等。
4.生態平衡往往是大自然經過了很長時間才建立起來的動態平衡。一旦受到破壞,有些平衡就無法重建了,帶來的惡果可能是人的努力無法彌補的。例如,五十年代,我國曾發起把麻雀作為「四害」來消滅的運動。可是在大量捕殺了麻雀之後的幾年裡,卻出現了嚴重的蟲災,使農業生產受到巨大的損失。後來科學家們發現,麻雀是吃害蟲的好手。消滅了麻雀,害蟲沒有了天敵,就大肆繁殖起來、導致了蟲災發生、農田絕收一系列慘痛的後果。因此人類要尊重生態平衡,幫助維護這個平衡,而絕不要輕易去破壞它。
5.慘痛的教訓教育了人們,人類在付出巨大代價之後,終於醒悟了,開始保護大自然,維持生態平衡,為自身的生存而斗爭。我國政府也積極採取措施,頒布了一系列的條令,號召植樹造林,保護自然。像東北防護林體系就已收到一定效果。但我們還應看到,毀林、污染環境的事件仍在不斷發生,一些人甚至無視法律。所以我們必須調動各方面的力量,制止這些行為,教育人們不要為眼前利益所迷惑而忽視長遠利益,干出遺害後世的愚蠢事情,成為千古罪人,讓我們行動起來,保護生態平衡,讓生活更美好吧!
綜上所述,保護生態平衡非常重要。

❷ 為什麼要保護生態平衡

生態系統一旦失去平衡,會發生非常嚴重的連鎖性後果。
造成生態系統失去平衡的原因有:
1.自然因素:外來物種的入侵,氣候,溫度等環境變化;2.認為因素:人類的過度采獵,人類污染物的排放。
解決方法:
1.保護環境;2.保護物種,杜絕外來物種;3.人類實行可持續發展
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和環境之間、生物各個種群之間,通過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使它們相互之間達到高度適應、協調和統一的狀態。也就是說當生態系統處於平衡狀態時,系統內各組成成分之間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能量、物質的輸入與輸出在較長時間內趨於相等,結構和功能處於相對穩定狀態,在受到外來干擾時,能通過自我調節恢復到初始的穩定狀態。在生態系統內部,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環境之間,在一定時間內保持能量與物質輸入、輸出動態的相對穩定狀態。人類和其他物種才能長久的生存。
惡意的破壞生態環境必將收到自然的懲罰。

❸ 為什麼要保護生態平衡

地球總是處在動態平衡狀態中,如果生態平衡被破壞,所有生物將手到牽連……

❹ 在沒有人為干預的情況下 為什麼是熱帶雨林最容易保持生態平衡

生態系統有自動調節的能力.生態系統之所以能維持生態平衡,這是主要原因內.而它自動調容節能力的大小取決於組成該生態系統的生物成分的多樣性.生態系統的成分和營養結構越復雜,自動調節的能力就越大,生態平衡就越容易維持,反之則易破壞.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的成分和營養結構最為復雜,因此,生態平衡最容易維持.應該選:熱帶雨林.

❺ 為什麼要保持生態平衡

歷史證明,由於人類的盲目自大,破壞了生態平衡,屢屢招來毀滅人類自己的生態災難。破壞生態平衡的誘因歸結為三類:一、破壞環境:由於環境是生態系統的成分之一,它的改變會影響生態系統的穩定。由於破壞環境打破生態環境平衡的例子很多,諸如:湖沼富營養化的形成;日本汞中毒事件;氟化物破壞了臭氧層;阿斯旺水壩生態環境惡化;「六六六」、「DDT」施用後的惡果;地球的「濕室效應」等。二、破壞植被,以森林為主體的植被是陸地生態平衡的杠桿,地球上由於破壞植被導致的生態災難最多,如1934年發生在美國西部的黑風暴,毀掉耕地4500餘萬畝;1963年發生在前蘇聯農墾區的大風暴,毀田3億多畝;同樣因森林的破壞,使古老的巴比侖文明滅亡;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的塔爾平原,因森林破壞淪為沙漠,沙漠面積達65萬平方公里;中國黃河流域生態條件的變壞,源於其中上游森林植被的破壞,當今長江將變成第二條黃河;東北林區生態條件變壞,主要原因是對西南林區和東北林區森林的不合理採伐和過度採伐。三、破壞食物鏈:破壞食物鏈打破生態平衡的例子如:因過量捕殺害蟲的天敵引發林木病蟲害;印度曾大量捕殺水獺使病魚增多,魚產量下降;牧業發達的澳大利亞,因牛糞覆蓋草地成災引發蜣螂解救的例子更為新鮮。當然在生物圈內往往是幾種誘因並存的。

中國是一個生態災難多發的國家,中國感受最早最深的生態災難是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氣候變壞、洪水泛濫、庫壩被淤等。近年來,我國水域污染增多:網眼小了,魚蝦少了。科學家們預言:「生態危機將成為21世紀人類共同面臨的最大危機。」這就告訴人們,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和人口壓力的加大,人類必須學會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人的身體機能失去平衡,就要得病甚至死亡;

一個地方的生態失去平衡,別的地方也會品嘗苦果;

整個生態失去平衡,人類整體的生存環境就會惡化……

人們已逐漸認識到,人類並不是地球的主宰,野生動物和人一樣,都是生物鏈中的一環,都有著生存的權利。對野生動物的殘忍,就是對生命的漠視,保護野生動物,就是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保護人類自己。所以,關愛野生動物,弘揚人的善心,是在更深層次的意義上體現出人類關懷自己的生存與發展,改善動物處境的同時,也完善了人類。

這不僅是一個觀念問題,也是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體現了一個國家文明的程度。正因如此,在德國、英國、印度、菲律賓等國家,不要說捕殺野生動物,就是普通動物在情感上受到了虐待,都會受到法律的追究。

❻ 寫一篇關於「為什麼要保持生態平衡」的論文應該要寫些什麼內容

生態系統的概念:
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和物質循環在通常情況下(沒有受到外力的劇烈干擾)總是平穩地進行著,與此同時生態系統的結構也保持相對的穩定狀態,這叫做生態平衡。
在生態系統內部,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環境之間,在一定時間內保持能量與物質輸入、輸出動態的相對穩定狀態。如果生態系統受到外界干擾超過它本身自動調節的能力,會導致生態平衡的破壞。生態平衡是生態系統在一定時間內結構和功能的相對穩定狀態,其物質和能量的輸入輸出接近相等,在外來干擾下能通過自我調節(或人為控制)恢復到原初的穩定狀態。當外來干擾超越生態系統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不能恢復到原初狀態時謂之生態失調或生態平衡的破壞。生態平衡是動態的。維護生態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初穩定狀態。生態系統可以在人為有益的影響下建立新的平衡,達到更合理的結構、更高效的功能和更好的生態效益。上述定義表明:
(1)自然生態系統經過由簡單到復雜的長期演代,最後形成相對穩定狀態,發展至此,其物種在種類和數量上保持相對穩定;能量的輸入、輸出接近相等,即系統中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能較長時間保持平衡狀態。此時,系統中的有機體將所有ㄉ有效的空間都填滿,環境資源能被最合理、最有效地利用。例如,熱帶雨林就是一種發展到成熟階段的群落,其垂直分層現象明顯,結構復雜,單位面積里的物種多,各自占據著有利的環境條件,彼此協調地生活在一起,其生產力也高;
(2)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內部調節能力。
(3)生態平衡是動態的。在生物進化和群落演替過程中就包含不斷打破舊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的過程。人類應從自然界中受到啟示,不要消極地看待生態平衡,而是發揮主觀能動性,去維護適合人類需要的生態平衡(如建立自然保護區),或打破不符合自身要求的舊平衡,建立新平衡(如把沙漠改造成綠洲),使生態系統的結構更合理,功能更完善,效益更高。
生態平衡是整個生物圈保持正常的生命維持系統的重要條件,為人類提供適宜的環境條件和穩定的物質資源。
生態平衡是指生態系統內兩個方面的穩定:一方面是生物種類(即生物、植物、微生物.有機物)的組成和數量比例相對穩定;另一方面是非生物環境(包括空氣、陽光、水、土壤等)保持相對穩定。生態平衡是一種動態平衡。比如,生物個體會不斷發生更替,但總體上看系統保持穩定,生物數量沒有劇烈變化。
生態系統一旦失去平衡,會發生非常嚴重的連鎖性後果。例如,五十年代,我國曾發起把麻雀作為"四害"來消滅的運動。可是在大量捕殺了麻雀之後的幾年裡,卻出現了嚴重的蟲災,使農業生產受到巨大的損失。
後來科學家們發現,麻雀是吃害蟲的好手。消滅了麻雀,害蟲沒有了天敵,就大肆繁殖起來、導致了蟲災發生、農田絕收一系列慘痛的後果。生態系統的平衡往往是大自然經過了很長時間才建立起來的動態平衡。一旦受到破壞,有些平衡就無法重建了,帶來的惡果可能是人的努力無法彌補的。因此人類要尊重生態平衡,幫助維護這個平衡,而絕不要輕易去破壞它。
其他定義:是指自然生態系統中生物與環境之間,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作用而建立起來的動態平衡聯系。又稱「自然平衡」。在自然界中,不論是森林、草原、湖泊------都是由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成份和光、水、土壤、空氣、溫度等非生物成份所組成。每一個成分都並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統一綜合體。它們之間通過相互作用達到一個相對穩定的平衡狀態,稱為生態平衡。實際上也就是在生態系統中生產、消費、分解之間地保持穩定。如果其中某一成分過於劇烈地發生改變,都可能出現一系列的連鎖反應,使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如果某種化學物質或某種化學元素過多地超過了自然狀態下的正常含量,也會影響生態平衡。生態平衡是生物維持正常生長發育、生殖繁衍的根本條件,也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
生態平衡又稱「自然平衡」。在自然界中,無論是森林、草原、湖泊------都是由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成份和光、水、土壤、空氣、溫度等非生物成份所組成。每一個成分都並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統一綜合體。它們之間通過相互作用達到一個相對穩定的平衡狀態,稱為生態平衡。實際上也就是在生態系統中生產、消費、分解之間地保持穩定。如果其中某一成分過於劇烈地發生改變,如大量繁殖,都可能出現一系列的連鎖反應,使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如果某種化學物質或某種化學元素過多地超過了自然狀態下的正常含量,也會影響生態平衡。生態平衡是生物維持正常生長發育、生殖繁衍的根本條件,也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生態平衡遭到破壞,會使各類生物接滅絕。

❼ 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為什麼要加強環境實現生態平衡

環境建設和保護是關系千百萬人利益的繁重和艱巨的任務。研究環境科學理論,探索環境發展規律,建設環境科學規劃必須結合歷史發展,總結過去,把握現在,探索將來。世界發展歷史的進程,包括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以及生態文明四大階段。世界發達國家歷史證明,對環境的污染破壞,均自工業化建設開始,我國工業現代化建設是從50年代建國以後開始的。由於照搬原蘇聯經驗,走了一條先污染後治理的道路。對環境問題重視不夠,疏於治理,存在諸多問題。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黨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環境保護政策,制定發布了一些法律和規范,使環保事業不斷推進,使環境科學建設有了長足的進步,環境科學技術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促進了環保工作的加強,使環境建設有一定發展。但是當前環境形勢仍很嚴峻,具體表現在水源、空氣和土壤污染嚴重,農業生產和水產養殖蒙受嚴重經濟損失,損害了人民健康。亂采亂挖,濫砍濫伐,造成了資源浪費,破壞了生態平衡,污染了環境,至今仍是世界污染嚴重國家之一。要擺脫環境污染的困境,進行環境建設,必須加強環境科學理論研究,建設全方位環境學科體系,用以指導和促進環境建設和保護事業的發展。上述事實,充分說明了開展環境科學理論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現在以環保總局為首的環保機關體系己經建立;環境保護協會、環境科學學會、環境認證體系和環境保評價體系以及環境科學技術研究院所也初具規模,一些大專院校建立的環境經濟管理學院(或系)也是環境科學研究一支重要力量,為環境科學理論研究和學科體系建設提供了可能性,只要認真加以組織,採取得力措施,我國環境科學理論建設必將有一個大發展。 《易經》哲理告訴我們:宇宙間人和各種事物都是在一定時空環境中生存和發展的,人類的一切活動都必須符合客觀規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科學理論是實踐經驗的總結和升華。既要總結現時經驗,還要回顧歷史經驗,也要借鑒外國經驗。根據天人合一宇宙觀,環境建設應以保證人類健康和生命安全為中心,進行環境科學理論研究和學科體系建設,應當遵守以下原則: 以人為本原則。過去環境保護,主要以防止水、空氣和土壤污染和森林被破壞為目標,只重視直接造成的經濟損失,而對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考慮不夠,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全方位環境學科體系特別是對人民健康遠期發展注意更少。水源、空氣和土壤污染嚴重地區不僅影響和破壞農業和漁業生產,癌症、心血管病及其它惡性疾病發病率也不斷上升,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環境建設應當以人為本,逐漸得到人們的共識。 可持續發展原則。可持續發展符合人和萬物生存和發展的規律,是國家繁榮和昌盛的保證,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是構建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礎。因此,研究環境建設科學理論和學科體系建設,都要以可持續發展作為指導原則,並把它作為衡量環境建設和環保措施正確與否的標准。 系統性原則,亦稱整體與分支相結合的原則。中華傳統文化根據太極八卦陰陽五行學說認為:宇宙是一個超巨型系統,人體和萬物也都是一個巨型系統,因此主張對整體進行綜合考察,對局部進行系統相關分析,在各系統間靠組織系統傳達信息,促進協調發展和諧共存。因此,一個國家需要管理與控制,環境保護就是其中一個分支系統,其目標就是保證人自身、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萬物、人與社會和諧發展,並有益於構建和諧世界。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京都協定書》即屬此類。因此,建設環境發展規劃和學科體系,既要看重自身環保系統,還要考慮分支系統,以適應保證人體健康、資源節約、生態平衡、社會和諧的需要。 合作共贏原則。環境保護雖是一個獨立系統,但環境建設和保護卻與工業、農業、林業、水利、醫療、物資、電子等行業密切相關,環境核算與監控與統計、財政和審計等部的工作目標具有一致性。因此環境保護部門除了履行其職能作用外,還應爭取與其它行業和部門聯合作戰,合作共贏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和諧和共利原則。《易經》哲理告訴我們人和萬事萬物都是陰陽互根的對應統一體,小至個人,大至社會、世界以至自然,都是和則兩利,斗則兩害,建設和保護也是利益相關的統一體,如果——方急功近利,傷害了另一方,它也必然要受到報復和懲罰,實際是傷害對方就是傷害自己,最後是兩敗俱傷,只有和諧共事,考慮到對萬利益,才能做到雙盈共利。如能堅持和諧共利原則處理環境建設和保護問題,也有利於構建和諧社會。 虛實結合原則。馬列主義認為,理論來源於實踐,又指導實踐,理論是行動的指南,沒有理論作指導必然陷入盲目性。因此,搞環境建設和保護工作,應堅持虛(理論),實 (實踐)相結合,不能只就事論事,抓不到本質,不能使問題得到合理、恰當解決,並可減少負面影響。 立足本國放眼世界原則。現代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在經濟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今天,更加縮短了國與國之間的距離,國際合作,謀求共同發展,已成為我們時代的潮流。保護地球村,己成善良人民的共同願望,我國應在國際環境保護組織、綠色和平組織中有一席之地,應向發達國家學習環保技術和經驗,也要警惕有些國家把污染嚴重企業轉嫁我國,更要防止洋垃圾的傾銷,以免造成危害。

❽ 在保護草原生態系統時,為什麼要控制牛羊的數量才能使其生態平衡

因為草地上的放牧也有一個生態承載力,超過這個承載力了草原就會退化版了,所以一權定要控制好牛羊的數量,不能過牧。超過了草原的生態承載力,草原就會退化,如形成禿斑,嚴重的會引起沙化,而且很難恢復。


牛羊食草,當他們吃草葉,也吃草根。數量過多,植被來不及生長,導致土地荒蕪,生態失衡。

(8)為什麼要保持生態平衡擴展閱讀

這是由於系統經過長期的演化,通過自然選擇和生態適應,各種生物都占據有一定的生態位,彼此間關系比較協調而依賴緊密,並與非生物環境共同形成結構較為完整、功能比較完善的自然整體,外來生物種的侵入比較困難;

此時,還由於復雜的食物網結構使能量和物質通過多種途徑進行流動,一個環節或途徑發生了損傷或中斷,可以由其他方面的調節所抵消或得到緩沖,不致使整個系統受到傷害。所以,生態系統的生物種類越多,食物網和營養結構越復雜便越穩定。即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是與系統內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相聯系的。

❾ 為什麼要維持生態平衡

生態平衡是指生態系統通過發育和調節所達到的一種穩定狀況,它包括結構上的穩定,功能上的穩定和物質、能量輸入輸出的穩定。生態平衡是相對的平衡。任何生態系統都不是孤立的,會與外界發生直接或間接的聯系,會經常遭到外界的干擾。尤其是近代以來人口大量增加,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高,人類對自然界的干擾程度和范圍越來越大,生態系統都在不斷地受到人類的干擾和破壞。因此,生態系統的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是絕對的。生態平衡是動態平衡,而不是靜態平衡。生態系統的各組成成分都在按一定的規律運動、變化著,系統中能量在不斷地流動,物質在不斷地循環,整個系統時刻處於動態之中。

生態系統平衡的破壞,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為因素。自然原因主要是指自然界發生的異常變化,如火山爆發、山崩、海嘯、水旱災害、地震、暴雨、流行病等,這些都會使生態平衡遭到破壞。人為因素主要指人類對自然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和工農業生產產生的大量污染物進入環境後引起的生態平衡的破壞。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