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生態立縣6

生態立縣6

發布時間: 2021-01-14 15:40:06

A. 四川有哪些山

1、峨眉山

金城山,位於四川省境內,地處岳池、高坪、蓬安三縣(區)交界處,與蓬安鳳凰山(鳳凰谷)依山相連,海撥高度最高峰雲盤寨824.6米,與周邊環境形成三百餘米的相對高差,是岳池縣第一高峰。

自古歷來有「天下山水在於蜀」之說,並有「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劍門天下險,金城天下奇」之譽。除以上幾大名山外,四川還有螺髻山、天台山、千佛山、蒙頂山、西嶺雪山等著名山峰,有橫斷山系的雀兒山、大雪山、邛崍山、岷山,以及大涼山、小涼山、龍門山、丹景山、葛仙山、米倉山、大巴山、龍泉山等大小山脈。

(1)生態立縣6擴展閱讀:

四川,簡稱川或蜀,省會成都,位於中國內陸西南部,北連陝西、甘肅、青海,南接雲南、貴州,東鄰重慶,西銜西藏。

四川擁有世界文化遺產1項,世界自然遺產3項,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1項,世界灌溉工程遺產1項;國家5A級旅遊景區12處,4A級景區185處;中國最佳旅遊城市1座,中國優秀旅遊城市21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8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30處。四川將實施「綠色四川」旅遊行動計劃,建設世界重要旅遊目的地。

參考資料:網路-四川

B. 貴州特產是什麼

1、威寧火腿

威寧火腿是貴州的傳統特產,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早就聞名海內外。威寧海拔2000多米,屬高寒的烏蒙山區,漫山遍野生長著豐富的牧草,歷史上畜牧業就十分發達,當地的彝族同胞又有趕山放牧的習俗,豬牛羊同群為伍,運動量大,豬腿非常發達,肌肉結實飽滿,肥瘦肉交錯。

2、石阡苔茶

石阡苔茶就是在這樣一種得天獨厚的環境里,在石阡悠久的飲茶文化中培育而成。特性:石阡苔茶是中國屈指可數的茶樹良種,抗逆性、適應性、產量、品質都比外地品種要勝幾籌,而且栗香持久,滋味醇厚,色澤綠潤,湯色黃綠明亮,葉底鮮活勻整。

3、都勻毛尖

都勻位於貴州省的南部,市區東面東山屹立,西面龍山對峙。都勻毛尖主要產地在團山、黃山、哨腳、大槽一帶,這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宜人,年平均氣溫十六度,年平均降水量一千四百多毫米。


加之土層深厚,土壤疏鬆濕潤,土質是酸性或微酸性,內含大量的鐵質和磷酸鹽。這些特殊的自然條件不僅適宜茶樹的生長,而且也形成了都勻毛尖的獨特風格。

4、桐梓玉蘭片

桐梓玉蘭片按生產季節和加工方法的不同,可分為冬片、桃花片、春片、尖片、蘭藻、筍衣6個品種。其中「冬片」是用「冬至」到「驚蟄」期間內採挖的冬筍製成,質地輕脆,素「玉蘭王」之稱。「尖片」用筍尖製成,為玉蘭片中的佳品。

5、畢節臭豆腐乾

畢節臭豆腐乾已有100多年的生產歷史。

相傳,清朝道光年間,畢節縣城內的一家豆腐作坊有一天做得豆腐過多,未賣完。店主人怕老鼠咬吃,就分別放在幾個木櫃內。第二天取時,有一個櫃子被忘了,沒有取出其中的豆腐,到第三天取出看時,豆腐已經發霉長毛了,可是卻散發出一股特殊的香味。

C. 生態系統 可持續性

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水資源約束分析

自然資源與環境的可持續性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在城市化加速發展的過程中,資源提供了經濟發展的動力,也天然地確定了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邊界。隨著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升,我國大部分城市中水資源的需求量急劇增大,供需矛盾日趨尖銳化。作為城市發展不可缺少資源之一的水資源已經成為制約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關鍵詞:城市可持續發展;水資源約束;制度創新

1 引言

黨的十六大把「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道路」作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之一,這足可突顯出資源和環境問題是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該問題的實質體現在社會經濟活動超過了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研究資源約束問題,找到擺脫環境、能源約束的有效途徑,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十一五」期間我國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首要問題。
城市是區域系統的核心,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在我國城市化加速發展的過程中,資源提供了經濟發展的動力,也天然地確定了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邊界。自然資源與環境的可持續性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隨著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升,我國大部分城市中水資源的需求量急劇增大,供需矛盾日趨尖銳化。作為城市發展不可缺少資源之一的水資源已經成為制約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 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資源約束

2.1 內能消耗與補給約束
從物理角度來講,萬物都是由能量生成的,可持續發展在根本上涉及到能量及其由之產生的各種具體物質資源的可持續性利用問題。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內能消耗、熵增加和生態系統承載力三個系統性的問題,可持續發展問題實際上就是由此產生的。
由熱力學第一定律可知,自然界能量的數量在傳遞和轉化過程中保持不變,即能量守恆。然而,事實上能量守恆定律的一個更加重要的意義是表明,一個系統內能的增加△U,等於系統吸收外界的熱量Q和外界對於該系統所做的功W。即:
△U = Q + W
一個系統要做功,要麼消耗內能,要麼吸取系統外部的能量。社會經濟發展在本質上是一種能量的使用、消耗和轉化行為。如果將城市看作一個系統,其必須通過消耗各種再生和不可再生的資源,為城市內部人口提供生產和生活服務。由於城市不合理地使用或超限使用資源,從而使得城市對資源的消耗,在滿足當代城市發展需求的同時,也為以後的長期穩定和可持續發展設定了約束,並且這種約束越來越明顯。
當今世界發達國家因其在經濟上居於「先發」地位,國際貿易中表現為資源輸入,因而以佔世界10%的人口,消耗了佔世界80%的能源,顯示出其在吸取外部資源、增加「內能」上存在的優勢。工業革命以來,西方國家突飛猛進式的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就是以不斷地吸取經濟落後國家的資源為其條件的。而發展中國家,因其經濟技術落後,國際貿易中表現為資源型的初級產品輸出,經濟發展中的內能消耗與補充主要限於國內解決。這就是為什麼發展中國家大量耗用能源會遇到嚴重的資源承載力約束,發達國家就沒有,或者症狀要輕得多的原因所在。這也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中遇到的第一個約束,即內能消耗與補給約束。

2.2 熵增加與負外部性約束
由熱力學第二定律發現,熵同樣是一個表示系統內部特徵的量。在一個系統內部,隨著能量的不斷使用,不能再做功的無用能是不斷累增的,即總的熵不斷增加,從而形成了熵增加定律。有機體系統要擺脫死亡,唯一的辦法就是向環境中不斷吸取負熵,以平衡熵增機制,維持系統均衡。在一個城市系統中,經濟的增長依賴於大量能源消耗的支持,而經濟增長過程中消耗的大量能源,會導致熵的不斷積累,包括與熵的具體化形式相聯系的廢水、廢氣、廢物的大量增加。熵增加會大大擴展經濟發展的負外部性,導致生態系統失去平衡和生命維持系統功能弱化,產生了生態可持續性問題。而生態可持續性又是經濟可持續性與社會可持續性的基礎,從而使得維持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生態系統均衡成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
在熵平衡機制上,發達國家利用自己的科技優勢和經濟上游地位,通過向經濟,位勢低的發展中國家大量吸取負熵(資源和利潤),並大量轉移高污染、高能耗產業以及熵擴散等負外部性輸出行為,而維持了發達國家內部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的均衡發展。發展中國家則完全不同,因其經濟位勢低,向系統外部特別是向發達國家吸取經濟負熵與轉移負外部性的能力要弱得多。正是這種發展的約束條件差異,造成了一些發達國家幾乎是在肆無忌憚地揮霍能源,而處於經濟低位勢的發展中國家,則更多地要從本國內部吸取負熵來推動其經濟發展,並把由經濟發展帶來的熵增加及其它負外部性積累在國內。這便構成了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另一個重要約束,即熵增加與負外部性約束。把內能消耗控制在經濟資源能夠承受的限度內,把熵增加控制在生物圈的承載力以內,既是對這兩大約束條件的具體解釋,也是發展中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長期條件。
由此得到結論,可持續性問題在本質上是一個「約束」問題,無論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國家,雖然經濟差異而造成的對可持續發展的認識水平與效用不同,但是作為區域系統的核心的城市,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的城市由於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受到內能補充與熵增加的雙重約束,處於不利的可持續環境,因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更為重要。

3 水資源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3.1 城市水資源的概念及基本特徵[1][2]
城市水資源是指一切可以被城市利用的、具有足夠數量和質量的、並能供給城市居民生活和工農業生產用水的水源,包括當地的天然淡水資源、外來引水資源和可再生的、使用過的水和經處理的污水。城市水資源是城市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是城市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正常、穩定運行的前提條件,是發揮城市多功能作用,促使城市聚集經濟效益得以實現的客觀保障,是衡量城市吸引力和輻射力,評價城市投資環境的基本要素之一。
概括地說城市水資源因其所處的特殊地位和功能表現出如下一些特徵:
(1)大量集中性,這主要表現為城市對水資源需求量大而且集中;
(2)連續穩定性,是指城市在不同季節對水的需求量和水質要求變化不大,相對穩定;
(3)高效性,這表現為同樣數量的水對城市產生的社會、經濟效益較高;
(4)系統性,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不同類型的水(海水、大氣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廢水)之間存在質與量的交換,二是城市區域以內和以外的水資源通常處於同一水資源系統,相互間有密切的水力聯系,三是城市水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的不同環節(如取水、供水、用水、排水等)是個有機的整體,任何一個環節疏忽都將影響到水資源利用的整體效益;
(5)有限性,這表現為水資源量上的有限,城市水資源開發利用有極限;
(6)脆弱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由於城市區域污染源點多、面廣、強度大,因而水資源易受污染,二是易遭破壞,特別是地下水,當開采量超過補給量時,水資源質與量的狀態便失去平衡,同時還會引起一系列環境地質問題。
(7)再生性,是指城市水資源的利用並非一次性的,具有一水多用,再生回用的特點;
(8)商品性,由於在城市水資源開發利用中,政府及供水部門投入了人力物力,付出大量社會必要勞動,水資源通過交換,使其價值得以實現,為各用水單位創造了經濟效益,因而城市水資源既具有資源本身的公共屬性,又具有商品屬性。

3.2 水資源約束的含義
水資源約束是指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水資源供不應求,對發展形成制約。其表現為:一是短期內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水資源供應緊缺;二是水資源供給對長遠發展所形成的潛在約束。隨著我國城市經濟的快速增長和人口的不斷增加,對水資源的需求不斷上升,加上經濟粗放增長的方式尚未有效轉變,特別是部分資源高消耗、高污染行業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比較嚴重,水資源利用效率低,污染、浪費嚴重,使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銳。
水資源約束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限製作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水資源是生命之源,是維持生命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水的存在對人民生活方式的影響有決定性的作用。第二,水資源約束制約著經濟發展的規模和成長速度。水資源總量約束決定經濟長期發展的規模和成長速度,而水資源短缺所造成的資源約束會使短期經濟發展受到抑制,常會成為短期經濟發展的「瓶頸」。第三,我國水資源在時空結構上的特點或不平衡性形成了水資源的結構約束。經濟發展的結構就是經濟發展的模式,或者說經濟發展的模式是以動態的方式描述經濟發展的結構。水資源約束限制著經濟發展模式的選擇范圍,一定的水資源約束條件決定著一定的經濟發展模式。

3.3 水資源對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約束
由以上分析,本文認為水資源對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約束是多方面、多角度的,主要表現為功能性約束、生態性約束、經濟性約束以及制度性約束。在這些約束中有的是自然形成的,需要通過人為調節來改善,而有的約束則是在城市的發展過程中由於生產、生活方式不合理而造成的,這樣的約束需要通過人們思想意識的提高和相關配套制度的創新來改善。
功能性約束。自古以來,水就與城市相依相存。比如,除少數軍事重鎮外,世界各國的城市幾乎都建立在河邊、湖邊和海邊,特別是從事商品交易活動的城市。水資源是有限的,而且在時空及區域分布極不均衡。不同地區,不同城市由於其歷史及所處的地理位置等原因,具有不同的區域特點和優勢。因而限制了城市功能的規劃和發揮。要緩解這樣的約束一般需要人為的調節,如天津市引灤入津、西安的引黑工程、北京引黃入京以及著名的南水北調工程等跨區域的引水工程。
生態性約束。這種約束主要表現為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市水環境日益惡化。我國許多城市在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時,只重視追求經濟效益和水利效益,對水環境的保護和改善不夠,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的生態問題。對城市未來的進一步發展造成生態性障礙。生態型約束同時表現為一種長遠性和難以修復性。即城市水資源一旦遭到破壞,其產生的影響不會在短時間內體現,其影響是長期持久的且水體的治理需要花費較長時間。
經濟性約束。水資源對城市經濟的影響表現為一種間接的約束力。城市水資源作為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城市的基礎設施,始終在決定著一個城市質量、決定著一個城市存亡。水環境的優劣,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城市文明、先進程度的標准之一。同時,在水環境上的投資己經在經濟上制約著政府的行為。一旦城市水環境遭到破壞,其必然要影響到城市的生產、生活的基礎設施環境。從而對城市投資硬環境產生限制性影響,在某種程度上說將會影響到城市經濟的快速持續發展。
制度性約束。制度性約束主要表現為城市管理者對水資源開發利用制度自身的缺陷對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約束。任何一種城市水資源開發制度都是依據當時的客觀形勢,為完成特定的階段性目標而確立的,具有一定的時效性。然而客觀事物的發展變化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時間的推移會使一些事物存在的條件發生重大的變化。城市水資源的開發制度也是如此,如果不根據客觀條件的變化適時作相應調整,必將產生制度性缺陷,進而導致決策的失誤。必須加快制度創新,並以此來指導城市水系統的規劃及相關技術、經濟和投資政策的制定,促進城市發展的良性循環。

4 水資源約束條件下提高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對策

根據我國水資源緊缺的基本國情,要提高城市未來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必須選擇一條與發達國家不同的水資源組合方式,即非傳統的現代化道路,關鍵在於促進水資源的節約,杜絕水資源的浪費,改變傳統生產方式,降低水資源的消耗,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生產率和水資源的承載力,以緩解資源的供需矛盾。
首先,從總體上提高全民族的資源憂患意識和節約意識,在全社會樹立節約資源的觀念,培育人人節約資源的社會風尚,營造全民節約資源的良好環境。要將節約資源提升到基本國策的高度來認識,把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目標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之中,以此為依據建立綜合反映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等體現科學發展觀、政績觀的指標體系,構建「綠色經濟」考核指標體系,實現「政績指標」與「 綠色指標」的統一,徹底改變片面追求, 增長的行為。[3]
其次,城市政府應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改變透支資源求發展的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和城市布局,走中國特色的循環經濟之路。從根本上解決城市在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經濟增長與水資源環境之間的尖銳矛盾。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把水資源保護和節約放在首位,充分考慮水資源承載能力,辯證地認識水資源和經濟發展的關系。加大合理開發水資源的力度,努力提高有效供給水平。調整能源結構,盡量選擇清潔能源,建立起「低消耗,高效益」的社會經濟結構。
再次,對於一些城市,水資源短缺已影響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消耗城市原有少量水資源同時,為了解決水源不足的問題,要積極開辟新水源。目前主要通過跨區域的引水工程來緩解。但是在合理跨區域調水時應以保持水資源區域系統的平衡為原則,充分認識到這種跨區域調水工程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城市水資源短缺問題,過度的調水實質上是水資源系統不平衡的一種異地轉嫁行為,隨之會伴生被引水區域的大環境效應問題。
最後,要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關鍵還要在城市水資源開發管理體制上加快創新。關鍵是重視經濟運行機制在水資源管理中的運用,其主要依賴於政府部門制定的有關經濟政策,以此為經濟杠桿,來間接調節和影響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等水事活動。[4]從而促進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進而保證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作為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土地資源一旦退化,很難在較短的時間內得以恢復,其利用的難度也很高。只有在利用不超過土地承載力時,土地資源的利用才能實現可持續利用。由於經濟的發展,土地資源受到越來越大的壓力。當這種壓力超過了土地資源的承載能力,就導致了土地退化的發生。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基礎,土地資源的退化表現為:土壤肥力降低,生物多樣性降低,以及伴隨的經濟發展的落後。當前世界范圍內對土地退化的治理,基本方法仍是基於生態學理論的生物方法。但對土地退化的恢復與生態系統的重建的研究,需要經過謹慎設計的長期實驗。綠洲荒漠交錯帶的重要性,不僅表現為是綠洲的保護屏障,而且在綠洲經濟的發展中也起到巨大的作用。通過對國內外大量研究的回顧,討論了在不同地區進行的長期實驗所採用的方法。有人為因素參與的退化土地恢復與生態重建,可以在短期內取得明顯效果。產生土地退化的原因,不僅僅是土地資源特點與自然環境這樣一些自然因素,還包括一些社會與經濟因素。因此退化土地的恢復與生態重建的成功,需要一種考慮自然、社會和經濟因素的綜合的方法。

土地資源可持續發展:
作為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土地資源一旦退化,很難在較短的時間內得以恢復,其利用的難度也很高。只有在利用不超過土地承載力時,土地資源的利用才能實現可持續利用。由於經濟的發展,土地資源受到越來越大的壓力。當這種壓力超過了土地資源的承載能力,就導致了土地退化的發生。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基礎,土地資源的退化表現為:土壤肥力降低,生物多樣性降低,以及伴隨的經濟發展的落後。當前世界范圍內對土地退化的治理,基本方法仍是基於生態學理論的生物方法。但對土地退化的恢復與生態系統的重建的研究,需要經過謹慎設計的長期實驗。綠洲荒漠交錯帶的重要性,不僅表現為是綠洲的保護屏障,而且在綠洲經濟的發展中也起到巨大的作用。通過對國內外大量研究的回顧,討論了在不同地區進行的長期實驗所採用的方法。有人為因素參與的退化土地恢復與生態重建,可以在短期內取得明顯效果。產生土地退化的原因,不僅僅是土地資源特點與自然環境這樣一些自然因素,還包括一些社會與經濟因素。因此退化土地的恢復與生態重建的成功,需要一種考慮自然、社會和經濟因素的綜合的方法。

關鍵詞: 生態重建 土地退化 綠洲荒漠交錯帶
1.前言
土地退化目前已經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嚴重問題,引起了廣泛的注意。1992年在世界各國之間簽定的國際荒漠化公約,對荒漠話的定義為:土地退化,其范圍包括沙漠化、鹽鹼化、草場退化及水土流失。從1977年聯合國內羅畢荒漠化會議到1992里約熱內盧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再至1994年巴黎《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的簽署,荒漠化一直是各國政府和科學家所重點關注的環境與社會問題。中國是荒漠化影響較重的國家之一,防治荒漠化也被我國政府列入道《中國二十一世紀議程》中,作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重點解決的環境議題之一。在我國不同區域發生的各類土地荒漠化面積總和為262.2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27.3%。在這些區域中,有114.8萬平方公里分布在乾旱區,占荒漠化總面積的43.8%,目前仍以較快的速度處於擴展之中[1]。
在乾旱區,山地、綠洲和荒漠是以流域地表、地下水源為紐帶組成的地域生態景觀單元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形成於地質時期的綠洲單元,其植被生態類型是由隱域性的濕生植物群落為主,荒漠單元由顯域性的旱生和超旱生植物群落組成,介於兩者期間的是中生群落構成的生態類型。人工綠洲外圍交錯帶的可持續性是實現綠洲內部可持續性發展的根本保證2。一些研究結果表明[3-7],相對於綠洲和荒漠生態系統,綠洲―荒漠交錯帶,因水源等環境條件的差異,存在著較強的「生態梯度」,極易受水源變化的干擾而發生變化。歷史時期以來,人類大規模土地開發的主體對象幾乎全為天然綠洲,以至於天然綠洲現在幾乎不復存在,而這個過渡帶又成為人們進一步開發利用(墾荒、放牧、砍柴)的對象。在一定的水源條件下,人類水土資源利用等活動和自然營力對過渡帶植被生態因子(水量、水位、鹽分含量、土壤物化性質)的改變,該地段不可避免地將發生植物群落逆向演替、土地荒漠化的現象。目前乾旱區荒漠化發生最為普遍的區域幾乎都在綠洲―荒漠交錯帶。如准葛爾盆地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南緣、河西走廊綠洲邊緣區等。

2.區域特徵:
依靠高大山體對水汽的阻擋,乾旱區基本存在一個完整的自然帶圖譜[8],水分因素是控制自然帶譜分布的關鍵因素。當水分由於某種原因,如河流,泉水溢出等,相對集中於某些區域時,在這些區域就形成了綠洲。隨水分的減少,綠洲植被類型由隱域性的濕生植物類型向顯域性的旱生和超旱生荒漠植物類型轉變,兩者之間的過度區域,就是通常所謂的綠洲―荒漠交錯帶。在自然條件下,經過長期的演變,這個區域的生態系統處於與氣候相適應的穩定的氣候頂級系統。綠洲荒漠交錯帶在功能上不僅可以作為牧場承載牲畜和野生動物,而且還可以增加下墊面的粗糙度,抑制沙漠化的發展,保護綠洲免遭風沙的侵襲。同時綠洲荒漠交錯帶也是綠洲生態系統與荒漠生態系統發生能量、物質、信息交換最頻繁的界面區域,生境脆弱、敏感,其荒漠化狀況是對人類活動強度和自然營力(氣候)變化等外部干擾條件的直接反映和濃縮。對這一地區的研究,一直是乾旱區與荒漠化有關研究的重點區域。
位於准葛爾盆地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屬於固定和半固定沙漠。雖然這里沙漠植被稀疏,自然生產力很低,但對於沙丘的固定卻起到重要作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後,生產建設兵團在沙漠邊緣的綠洲與綠洲―荒漠交錯帶,建立了很多國營農場。以天山北麓,古爾班通古特南緣為例,僅佔全疆土地總面積的8.67%,但工農業生產總值佔全疆工農業生產總值的51.26%,而工業生產總值則佔全疆工業生產總值的70.24%,成為全疆工農業生產水平最高的地區[9]。由於人類活動過於劇烈,本區綠洲沙漠過渡帶的自然環境,特別是自然植被受到嚴重破壞。夏訓誠等的研究表明[10],在50年代,固定和半固定沙丘占據了沙漠的大部分,但是在80年代,沿著沙漠和綠洲的結合部(過渡帶),已經出現了一條500公里的帶狀活動沙丘,波及的縣和國營農場有20個。在莫索灣墾區,活動沙丘出現在許多地方,寬度范圍在5-20km,成為當今這個地區的一個嚴重的環境問題。
另一種在乾旱區廣泛存在並因人類活動而危害加劇的現象是土壤的鹽鹼化。由於水資源利用不合理,地下水位上升導致的土壤鹽漬化,是灌溉農業發展過程最易產生的問題。乾旱區由於蒸發強烈,降水極少,土壤更容易因不合理灌溉而發生鹽漬化,這是新疆農業與土壤研究中最重要的問題。對於綠洲―荒漠交錯帶而言,開荒後的土壤,由於不合理的管理,土壤肥力嚴重下降,發生鹽鹼化化被迫撩荒,在很多地區都普遍存在。由於原有植被已遭破壞,土壤結構也因鹽鹼化而惡化,很難在有新的植被重新生長,成為新的風沙源,加劇了自然環境的惡化。李述剛、王周瓊等自70年代就開始對准葛爾盆地中分布的比較典型的荒漠鹼化土壤類型、特徵進行了研究,對荒漠鹼化土壤的化學特性[11]、粘土礦物[12]、腐殖質特徵[13]進行了專門的論述。在對多年工作進行系統總結的基礎上,他們其專著中[14],集中論述了荒漠鹼化土壤的形成、類型、特性及其改良,並在系統分類中劃分出了荒漠鹼土。對荒漠鹼土的認識與治理,同樣也是綠洲―荒漠交錯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綠洲荒漠過度帶在乾旱區處於特殊的地位。一方面,其受到嚴酷自然條件的限制,遮蓋區域的生態系統極其脆弱。另一方面,人類的各項活動,基本都是以負面影響為主,如樵採、放牧、開荒等,破壞的強度遠遠大於保護的強度。通過對植被與荒漠環境相互關系的長期研究,黃培佑[15]首先指出了開發造成景觀分化的有關現象,並提出了綠洲開發過程中形成的由單一景觀向綠洲、綠洲界外區及維持自然狀態荒漠三類實體轉化的過程。這個界外區的范圍,基本與前述的綠洲荒漠交錯帶的范圍相當。由於人類活動的強烈影響(過度放牧,樵採,開荒等),使這一地區出現植被衰退、生態系統瀕臨崩潰、固定沙丘活化等現象。也有一些研究人員[16],根據這個觀點,對界外區的成因與范圍進行了研究,結論是過度樵採與放牧是其植被嚴重退化的導因,並根據人類活動的涉及范圍,界定其為綠洲外沿40-60km的范圍,而以0-40km的環帶為甚。在對阜康新老綠洲及綠洲―荒漠交錯帶的研究中,潘曉玲[17]提出,:這一植被帶(綠洲―荒漠交錯帶)已從真正意義上的過渡帶而轉變為斷裂帶,此區也由維護綠洲穩定的屏障演變成威脅綠洲存在的外患。

3.研究概況:
綠洲―荒漠交錯帶植被的退化,首先是在乾旱區環境的背景下進行的。由於嚴酷的自然條件。如乾旱少雨,土壤貧瘠且含鹽量高等因素,盡管在人類活動影響很小的條件下,這個區域的植被能夠以頂級生態系統的形式存在。但由於植物種類少,覆蓋度低,類型結構簡單,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物質與能量的輸入與輸出,處於很不穩定的狀態,平衡極易打破。導致綠洲―荒漠交錯帶退化的原因,從大的方面可分為人為因素與自然因素。
近年來,對自然因素的影響,各種研究首先集中於全球變化異常方面,特別是中緯度地區的氣候向暖干方向發展的趨勢。如王濤等[18]認為,由於全球特別是中緯度地區氣候向暖干方向的發展,是有利於沙漠化發展的大的生態背景。高尚玉等[19]指出:中國風沙災害加劇是在氣候趨於乾燥化的背景下,人類大面積發展沙區生產造成的,並認為未來中國風沙災害的發展主要取決於氣候增溫背景下的降水時空分布、沙區風力變化與土地利用格局調整。通過對我國沙塵暴災害的研究,史培軍等認為[20],強沙塵暴的逐年加劇,是在氣候乾暖化背景下,沙化土地擴展的結果。董光榮等[21]對50年代以來北疆氣候波動的研究表明,其總的趨勢是向乾旱化方向發展。通過對上述研究的總結,可以認為,當前全球氣候的變化,特別是中緯度地區氣候向暖干方向發展的趨勢,為乾旱區綠洲―荒漠交錯帶的退化,提供了大的背景。
綠洲作為發育在乾旱區的隱域性景觀,全球氣候的變化無異是控制其存在與發展的基礎因素。但近50年來,綠洲規模的迅速擴大與綠洲―荒漠交錯帶的嚴重退化,人為因素起到了主要的作用,是當前眾多研究人員所達成的共識。對有關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南緣歷史文獻的研究表明[22],在人類影響很少的時候,這個區域的植被是非常茂盛的。現仍可看到的古絲綢之路北道,又稱唐朝路,說明在這個地區曾經存在過綠色走廊。建國初期的調查也表明,這一地區存在大面積的天然梭梭[23]。即使現在,保護較好的部分地段,如阜北農場以東,唐朝路以北,仍然存在植被覆蓋度在30%以上的梭梭林22萬畝。
考慮到人為因素,對於綠洲―荒漠交錯帶的土地退化,也許用Bridges[24]所提出土壤退化的定義可以更好的描述:由人類引發的降低土壤當前或未來支持生命生存的能力。所以,土地生產力的恢復和植被的再生是這一地區的核心問題。由於綠洲―荒漠交錯帶的退化已成為嚴重問題,地方政府和群眾為此做出了相當努力。近來,隨著經濟的發展,煤已逐漸取代木柴,群眾砍伐灌木作為燃料的量越來越少。政府和群眾的環境意識大大加強,大多數綠洲―荒漠交錯帶已處於封育或相對封育狀態。自然生態系統處在恢復之中,但由於條件惡劣,恢復的速度極慢。然而,這一地區還存在另一潛

D. 福建哪些旅遊景點

1、廈門鼓浪嶼

鼓浪嶼是個寧靜美麗的小島,這里有著各種風格迥異、中西合壁的建築,匯集了各種特色的食鋪和商鋪,充滿了文藝范兒。2017年7月8日,在波蘭克拉科夫舉行的第4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鼓浪嶼申遺成功,成為中國第52項世界遺產。

2、武夷山景區

武夷山風景名勝區面積約70平方公里,屬典型的丹霞地貌,發育典型的丹霞單面山、塊狀山,柱狀山臨水而立,千姿百態。「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構成了奇幻百出的武夷山水之勝。

還有距今約3800年前高插於懸崖峭壁之上的船棺,宋代朱熹創辦的紫陽書院,元代御茶園以及歷代摩崖石刻等名勝古跡。素有「奇秀甲東南」之稱。武夷山集道、佛、儒教於一身,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山。秦漢以來,為歷代朝延所推崇,唐朝時被朝廷冊封為天下名山大川。

3、福建南靖土樓

遍布在漳州市南靖、華安、平和、詔安、雲霄、漳浦等縣山區。以造型奇異、風格獨特而聞名於世,被譽為「神話般的山區建築」。

一般高三至五層,一層為廚房,二層為倉庫,三層以上為起居室,可居住200至700人。土樓以生土為主要材料,摻上石灰、細砂、糯米飯、紅糖、竹片、木條等,經反復揉、舂壓、夯築而成。具有聚族而居、防盜、防震、防獸、防火、防潮、通風採光、冬暖夏涼等特點。

4、福建省永定土樓旅遊景區

永定客家土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神化般的民居建築奇葩,以歷史悠久、風格獨特、規模宏大、結構精巧、功能齊全、內涵豐富而聞名於世,在中國傳統古民居建築中獨樹一幟,被譽為「東方文明的一顆璀燦明珠」,是福建省八大旅遊品牌之一。

如果說永定是一個沒有大門的中國土樓博物館,那麼位於永定縣湖坑鎮洪坑村的國家AAAA級旅遊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地―――永定客家土樓民俗文化村景區,就是濃縮的永定客家土樓博物館。

5、福州三坊七巷

福州至今還保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名城的重要標志之一。這些坊巷中最為著名的要算"三坊七巷"街區。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佔地約40公頃,現居民3678戶,人口14000餘人。

三坊七巷是南後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簡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由於吉庇巷、楊橋巷和光祿坊改建為馬路,現在保存的實際只有二坊五巷。

即使如此,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居民區內,仍然保留著豐富的文物古跡,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時代的建築。

E. 四川必去的十大景點有哪些求推薦

四川必去的十大景點有九寨溝、稻城亞丁、佛寶古鎮、峨眉山、華尖山、若爾蓋大草原、都江堰、西嶺雪山、白雲寺、樂山大佛

1、九寨溝

九寨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境內,是中國第一個以保護自然風景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護區,也是中國著名風景名勝區和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被納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人與生物圈」保護網路。

2、稻城亞丁

亞丁風景區(全名:稻城亞丁風景區)位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縣香格里拉鎮亞丁村境內,主要由"仙乃日、央邁勇、夏諾多吉"三座神山和周圍的河流、湖泊和高山草甸組成,它的景緻保持著在地球上近絕跡的純粹,其獨特的地貌和原生態的自然風光。

5、華尖山

華尖山位於四川省的一個小村,黑溝村,因山頂向上突出,酷似犁尖,被當地人親切喚做華尖山。與「絕佳攝影聖地」牛背山、四人同山三足鼎立。。華尖山為未開發景點,上山以及山頂食宿條件都很艱苦,所以它才未被沾染上俗世的氣息,不被大多數人所探究的一個「秘境」。

F. 野生大熊貓分布在六個彼此隔離的種群中,通過建立生態廊道溝通各種群,可以使種間發生——

明明是基因交流 樓上傻逼

G. 關於林地轉變成開發用地要經過哪些部門和程序

1.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有關部門批准後,土地使用單位應當向縣級以上林業行政主管部門申請審批;林地使用申請表一式四份(須報國務院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審批,復印件五份)

2.縣級林業行政部門首次接受的專業人員應當將專業人員派往林地現場進行現場核查,填寫《林地使用現場檢查表》。經初步審查批准後,縣級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提出具體措施,保證森林植被恢復不少於使用林地面積。經過地縣級以上政府和林業行政主管部門簽署意見和印章。

3.經縣級林業行政部門初步審批,並經費用接受後,通知土地利用單位按照國家稅務總局規定的收費標准依法預繳森林植被恢復費。並使用單位。土地利用單位經縣級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初步審批後,可以向當地銀行報告

3.直接匯款,並向地級以上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報告有關資料。一級審批;省級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4.省級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對申報的項目實施審批預審制度,每月審批一次、兩次。經發起人辦公室初步審查後,將初步審查意見提交專家組審理。經審批,由省級林業行政主管部門發布林地使用審批協議。

林地使用面積超過《森林法實施條例》第十六條規定的審批許可權的,由省級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報國務院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審查。

(7)生態立縣6擴展閱讀:

以有償使用方式提供國有土地使用權的,由市、縣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與土地使用者簽訂土地有償使用合同,並向建設單位頒發《建設用地批准書》。土地使用者繳納土地有償使用費後,依照規定辦理土地登記。

以劃撥方式提供國有土地使用權的,由市、縣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向建設單位頒發《國有土地劃撥決定書》和《建設用地批准書》,依照規定辦理土地登記。《國有土地劃撥決定書》應當包括劃撥土地面積、土地用途、土地使用條件等內容。

H. 十三五時期,共有多少農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十三五」時期,共有5575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脫貧攻堅成果舉世矚目,五千五百七十五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對「十三五」時期我國脫貧攻堅取得的顯著成效給予高度評價。

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再接再厲、一鼓作氣,打贏脫貧攻堅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注入了信心和動力。

「十三五」時期,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大力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投入更多資源,措施更加精準。

從2015年到2019年,全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從5575萬人減少到551萬人,貧困發生率從5.7%降至0.6%,區域性整體貧困基本得到解決。今年,中國將消除現行標准下絕對貧困,提前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創造了人類反貧困史上的中國奇跡。

(8)生態立縣6擴展閱讀:

打贏脫貧攻堅戰,解決絕對貧困問題,是中華民族千年夙願,也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的體現。

「十三五」期間,中國在扶貧方面做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和規模。從「人人都在實現全面富裕的道路上」的庄嚴承諾,到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年度研討會,我們針對不同發展階段制定了目標任務。

一系列的思想和行動,在最後的分析,旨在確保那些有需要的人更好的生活,保持底線的目標,確保「兩個不用擔心三個包」的長期規劃,」負責政策,不脫下帽子,幫助人們不脫下帽子,和監控不脫下帽子」。

正是因為我們一直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共同富裕的方向,確保發展是為人民,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們已經能夠取得新的進展,採取減少貧困,一個新的水平在過去的五年裡。

I. 玉林縣現在是什麼省份

玉林縣已於1983年被撤縣設市(縣級市),更名為玉林市。在1997年玉林市被撤市設區,更名為玉州區,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

玉林縣已成為歷史地理名詞。1956年3月30日,國務院批准,鬱林縣更名玉林縣。1958年7月19日,撤銷容縣專區,設立玉林專區。玉林縣因之改屬並為專區駐地。

1971年以後,玉林縣改屬玉林地區。1983年10月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玉林縣,設立玉林市(縣級),以原玉林縣行政區域為其行政區域。

1997年4月22日,國務院批復撤銷玉林地區和縣級玉林市,設立地級玉林市,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原縣級玉林市分設為玉州區和興業縣。

(9)生態立縣6擴展閱讀:

民國元年升州為府,次年廢府為縣(縣直接歸省管轄);1914年至1947年,本地區先後隸屬鬱江道、蒼梧道、鬱林民團區、梧州民團區、鬱林區、第六區、第三區、鬱林專區、第九區(鬱林區)。

新中國成立後,1949年12月設立鬱林行政區,1950年1月改為鬱林區,1951年7月鬱林區、梧州區合並,設立容縣專區,1958年8月設立玉林專區,1971年11月改稱玉林地區。

1997年4月22日,撤銷玉林地區,設立地級玉林市,轄玉州區、福綿管理區等區縣。1997年4月22日,國務院(國函[1997]26號)批准同意撤銷玉林地區和縣級玉林市,設立地級玉林市。

原縣級玉林市分設玉州區和興業縣:玉州區轄原縣級玉林市的玉林、福綿、南江、城西、名山、仁東、樟木、成均、新橋、城北、茂林、沙田12個鎮和石和、仁厚、大塘3個鄉,區政府駐玉林鎮民主路;

興業縣轄原縣級玉林市的石南、城隍、大平山、蒲塘、北市、葵陽、沙塘、山心8個鎮和龍安、鐵聯、博愛、高峰、洛陽、小平山、賣酒7個鄉,縣政府駐石南鎮。

2000年6月20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桂政函[2000]127號)同意仁厚鄉改為鎮建制,原轄行政區域不變。

2001年4月6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桂政函[2001]53號)同意石和鄉改為鎮建制,原轄行政區域不變;12月24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桂政函[2001]455號)同意大塘鄉改為鎮建制,所轄行政區域不變。調整後,全區轄15個鎮。

2003年7月,撤銷玉林鎮,改設玉城街道。2005年6月13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桂政函[2005]163號)同意調整玉州區部分鄉鎮的行政區劃:

撤銷南江鎮,改設街道辦事處,以原南江鎮的行政區域為該街道辦事處的轄區;撤銷名山鎮,改設街道辦事處,以原名山鎮的行政區域為該街道辦事處的轄區;

撤銷城西鎮,改設街道辦事處,以原城西鎮的行政區域為該街道辦事處的轄區;撤銷城北鎮,改設街道辦事處,以原城北鎮的行政區域為該街道辦事處的轄區。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