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生態化空間

生態化空間

發布時間: 2021-01-15 20:15:17

Ⅰ 什麼是生態化視野

生態化綜合:兩種傳統精神與方法的融統

加強文藝學的基礎理論建設,之所以首先要尋求研究方法的構建,就在於構建文藝學方法,實際上是尋求構建新世紀中國文藝學的學術話語平台。如何構建中國文藝學的話語平台?這必然涉及到對文藝學研究的傳統的正確看待與選擇。
文藝學的研究傳統之於我們有兩個:一個是西方傳統,一個中國古典傳統。這兩個傳統既具有許多方面的同構性,又具有文化風格、或者說思維路徑和思維方向上的差異性。
"中西方不同之處在於:西方很早就把理性當作內在自主的活動,所以理性包含著一個辯證的過程,其自身的發展受歷史發展的影響不大,它的發展代表理性的不斷突破,也就是方法意識的不斷突破。科學的發展就是個證明。與此相反,中國哲學中方法潛藏在本體意識中,並不把方法脫離本體意識加以獨立考慮。只有在外在的社會、政治因素需要時才顯現出來。所以中國人的方法往往是要解決問題,受現實條件的影響。中國人的方法和思考都是一個整體,跟西方的分析哲學正好是個對比。中國的方法論是由現實問題造成的,否則對思辯和理性的反省就會被認為沒有意義,所以就過去看,中國的邏輯沒有很好發展,就是這個原因。 "
西方人的理性思辯的文化風格,不僅推動了西方科學的繁榮,而且開辟了分析主義和技術操作主義的道路,或者說由於西方文化的思辯風格,開辟了西方人的分析主義和技術操作主義航向,由此,推動了科學的發展與繁榮。在這樣一種思維與文化操作背景上展開的西方文藝學,也就自然體現出了兩個基本的傾向:一是文藝學研究的分析主義道路,二是文藝學研究的科學主義方向。前者展開為一種局部動力學的思維傾向和文本主義情結;後者表現為理論構建的體系化和理論探索的解構性--即文藝學研究的理論體系的構建與消解,往往不是以其所研究的特定對象范圍內容的演變為直接的動力,而是以科學發展為催化劑。
與此相反的是:感受直觀是中國人的文化風格,在這樣一種文化風格的規范下,體驗性構成了中國人最基本的思維傾向。體驗往往動力於現實,局限於現實,體驗同時又傾向於整體--或者說企圖從現實出發來對整體的直觀把握。"中國人是本體的,西方人是分析的。發揮一下也可以這么說:中國人重視整體的和諧,西方人重視分析和差異。中國人的這種思想主要來源是易經哲學,其中有一個要點,整體思考並不是表明它沒有辯證性,它強調從多歸結到一,統一的觀念非常強烈。相反,西方哲學是按分析差異的原則建立起來的,由一到多進行分析。要了解一個事物,首先要了解它的結構,層層深入。以上不僅是方法的差異,也是本體的差異。中國人的本體是整體。 "在這樣一種文化背景和思維框架的規范下,中國文藝學研究也同樣展開為兩種基本傾向:一是文藝學研究的心靈主義道路:二是文藝學研究直觀經驗主義方向。前者展開為一種神秘主義的整體動力學思維傾向和行為(過程、狀態)主義道路;後者表現為經驗描述的非體系性和理論探索的築塔性--即文藝學研究注重於個體體驗與經驗的直觀和直觀的經驗的發散性記錄,這種以對經驗直觀和直觀經驗的東西的發散性記錄,更多的不是同中求異,而是基於異中求同。這就是中國古代文藝學之博大精深--而又缺乏嚴密的邏輯體系的原因;這同樣是中國古代文藝學更傾向於築塔性,而較少解構驅動力與激情的原因。
進一步地看,西方文藝學之所以要走一條存同求異的思維道路,就在於它以科學為直接動力源與催化劑--科學的深層動機與終極目標是在存同求異的解構,科學存同求異的基本方法是分析。而中國文藝學之走了一條存異求同的道路,就在於它以現實的倫理准設和政治規范為直接的動力源與催化劑--倫理准則和政治規范的深層動機與終極目標是追求存異求同的築塔,倫理與政治存異求同的基本方法是經驗直觀或經驗直觀。換句話講,西方文藝學的發展走的是一條理性主義的科學道路,而中國文藝學的發展走的是一條經驗主義的生活道路。這就是20世紀中國文藝學從很大程度上懸置自己的文藝學傳統,一廂情願地踏上西方話語主義的道路--這一相對漫長的過程中,除了觀念的頻頻更新之外,難以獲得自身研究方法的建立和基礎理論的深入探索的根本原因。
客觀的認識傳統,其目的是正確的選擇與運用傳統。當我們粗疏地清理出中西文藝學的整體性思想原則和思維路向,就不難發現:西方文藝研究的基本思維傳統是科學理性,其基本的研究方法是分析與綜合;而中國的文藝研究傳統是人倫化的生態理性,其基本的研究方法是整體領悟與經驗直觀。因此,客觀地看待傳統與正確地選擇傳統,不僅要客觀地看待西方文藝研究的傳統,更指客觀地看待中國的文藝研究傳統。21世紀中國文藝研究要有所新的突破,要能獲得更新的思維視野,必須要從這兩個傳統中吸取精華,綜合其西方文藝研究傳統中的科學理性精神和分析與綜合的研究方法,與中國古代文藝研究傳統中的人倫化的生態觀念和整體領悟與經驗直觀的方法--於一體,形成具有時代精神特徵的新思維、新方法。這應該是21世紀中國文藝學研究走出自我困境,尋求方法與理論重構的基本思維路向。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生態化綜合方法之作為文藝學研究的基本方法成為可能,正是對文藝學研究的兩個傳統的基本精神和研究方法的融統與提升。
生態化綜合:對象的要求性與學科使命的融統
無可諱言,文藝學是以文學為其研究的基本對象的,文藝學研究的思維路向、思維視野、思維方法的生成,從根本上受制於研究者對文學的認識與定位:對"文學"本身的認識與定位,也就目然生成起文藝學研究的特定視野、觀念與方法。
就其一般意義上講,文學是一種話語行為。文學之作為一種話語行為成為可能,就在於其有"人":文學是人的話語行為和有關於人的話語行為。前者揭示了文學是人為的--文學是作家的話語行為;後者展示著文學的為人性--文學是有關於人的歷史、人的現實、人的理想的話語行為:文學是紮根於人的存在歷史、立足於人的現實生存境況並著眼於人的理想生活的話語行為。因而,文學是人對人的話語行為--文學既是現實生存中的人對理想狀態中的人的話語行為,更是理想狀態中的人對現實生存境況中的人的話語行為。這就是人們歷來把文學稱之為人學的根本原因。
文學應該是人學!但"文學是人學"中的"人",既不是抽象的政治的人,也不是片面的倫理的人,更不是觀念意義上的文化的人,而是歷史語境和現實生態困境雙重擠壓中的生物文化人和文化生物人。因而,文學就是以一種特殊的(即虛構的、陌生化的和形式化的)話語方式,來對生態過程中的人的人性美醜的形象咀嚼,生存的沉痛體驗,社會歷史的美學反思和詩學批判。文學作為人學,是對人的生存的啟蒙、塑造、新生與開辟,是對人的存在的展布與照亮!
"他們應該相信,恐懼是存在的一切事物中最可憎的東西:一旦相信了這一點,他們就應該永遠拋棄恐懼,而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只留下人類心靈的古老理想--愛情和榮 譽,憐憫心和自尊心,同情心和自我犧牲精神,沒有這些,文學就被閹割了,被扼殺了。只要他們還沒有做到這一點,他們的工作就會被人咀咒。"
"人相信,人不僅能挺得住,他還能嬴得勝利。人之所以不朽,不僅因為在所有生物中只有他才能發出難以忍受的聲音,而且因為他有靈魂,富於同情心、自我犧牲和忍耐的精神。詩人和作家的責任正是描寫這種精神。作家的天職在於使人的心靈變得高尚,使他的勇氣、榮譽感、希望、自尊心、同情心、憐憫心和自我犧牲精神--這些情操正是昔日人類的光榮--復活起來,幫助他們站立起來。詩人不應該單純地撰寫人的生命的編年史,他的作品應該成為支持人、幫助他巍然挺立並取得勝利的基石和支柱。"
文學存在與展開的這種自我規定性,事實地構成了文藝學研究的思維起點,並歷史地構成了它的研究視野與方法:文藝學研究既是對文學話語行為何以生成的審美規律的研究,同時又是對人的歷史性存在和現實生態境況與未來生存希望的研究。文藝學研究不僅要具有人的歷史眼光,更應該具備人的生態視野。而歷史不僅僅是一種過程,它首先是一種狀態,一種境遇,一種存在向生存展開的場運動。同樣,生態不僅僅是個別、是具體,而首先意味著整體狀態。所以,當我們從文藝研究的對象--文學自身出發,將人的歷史眼光與人的生態視野融統起來,也就形成了生態化綜合的研究方法。
如果站在更廣闊的視野來看,人類(當然包括民族)進步與文明的標志是文化的創生與繁榮,而創生文化與繁榮文化的基本方式(與途徑)有三:一是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二是哲學、思想的追問和美學精神的鼎新:三是文學、藝術的創造。在這三種文化創生的方式中,文學藝術是其先鋒形態,科學、技術是其中堅力量,哲學、思想和美學探索是其殿軍力量。文學和藝術作為人類文化創生的先鋒形態,是其感性形象的。這種感性形象的文化創生行為的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恰恰哲學、思想和美學精神,同時,這種感性形象的創生行為又為特定的時代性哲學、思想和美學精神的創生源源不斷的開辟著新的道路、方向,開闊出新的視野、疆域。這樣,文藝學也就在文學與哲學、美學以至史學與文化學之間架通了橋梁。
概括地講,文藝學的自身定位,客觀地層開為三個方面:第一,研究的對象定位--歷史化的時代文學的人本生態規律與演變發展的文化態勢:第二,研究的范圍定位--文藝學研究的范圍是生態中的人性困境對文學的激勵與文學對在生態困境中突圍的人的人性塑造;第三,研究的功能定位--文藝學研究的基本功能是承擔起溝通、連終作為先鋒文化的文學與殿軍文化的哲學、美學的橋梁:通過文藝學研究,把時代哲學、思想和美學理想作為最新鮮的營養輸送給文學,使它永遠保持文化先鋒的強勁創生力量與智慧,為時代生存更新更廣的精神生存空間;與此同時,通過文藝學研究,為時代哲學、思想的超越性突破與美學理想的整體性刷新,提供新的視野,新的範式,新的人性探索的參照系。
從這個角度看,文藝學研究,不僅具有跨學科、跨領域的整合形態,更具有網路具體與抽象、現實與理想、個別與整體的生態整合功能。

Ⅱ 城鎮空間 生態空間 農業空間 什麼時候提出

通過現代農業+城鎮,構建產城一體,農旅雙鏈,區域融合發展的農旅綜合體——新田園小鎮。按城鄉統籌,農業農村一體,以特色小鎮為統領,以農業產業的規模化,特色化,科技、路徑為支撐,以農業休閑旅遊方式經濟模式為內涵,打造成為新型城鎮化典範。中農富通城鄉規劃設計--院的農業公園的規劃建設,建議應以現代農業的發展為基礎,將現代農業產業與二、三產業融合,以美麗鄉村的建設為載體,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傳承民俗歷史文化,充分挖掘城市市民的消費需求和趨勢,挖掘地域山水資源,規劃設計重點亮點項目,通過具體項目建設實施,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創新發展模式。
農旅綜合體在規劃建設中,適宜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創新:1、按照「生產、生態、文化、生活」四位一體融合發展角度出發,構建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形成新型的城鄉統籌發展模式。2、通過創建新型的農村生活方式,用現代農業與城鎮發展空間充分融合,銜接,打造特色的城鄉生態空間。3、按高效,充分尊重生產、生態空間的交通系統,形成對農旅綜合體建設基礎。4、在綠化、休閑空間、生態配套設施方面進行有效統籌對接。5、構建多元持續的在農旅綜合體規劃建設實施保障體系。再次: 首先,應結合農業產業基礎,鎮村體系,鎮村職能,進行農業農村一體化規劃;打造區域生態資源特色,發揮區域資源聯動優勢;確定生態農業發展重點;優化城鎮空間布局,形成以生態農業產業為支撐,公共配套設施、產業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生態環境品質的綜合性規劃要點。中農富通城鄉規劃設計院的規劃設計案例確定把現代農業園區(產業)作為鎮、鄉、村莊規劃的產業支撐,是構建區域綠生態核,經濟發展單元。其次,生態農業規劃注重產業區域一體化的發展路徑,突出地域特色原則,形成綠色產業體系重要一環;最後,在產業布局與城鄉生態空間協調方面,突出融合共生區域一體,形成完整的城鎮生態服務體系,並結合區域交通環境,產業政策,現狀資源情況,在農業產業項目選擇上,進行科學准確定位,在農業產業布局上與鎮、村進行相銜接統籌規劃。總之,生態農業規劃是構建區域城鄉生態空間的基礎,是提升農業產業發展路徑的關鍵技術,以區域統籌,強化城鎮功能服務,延伸農業產業鏈為重點,打造合理的運營路徑為保障。

Ⅲ 數字化生態空間信息時為什麼要進行分層數字化

數字信號便於數字設備處理,即易用0與1表示其狀態;模擬信號是連續信號,如果直接用於傳輸,效率低,浪費資源。

Ⅳ 生態因子的空間分布

生態因子的類型多種多樣,分類方法也不統一。簡單、傳統的方法是把生態因子分為生物因子(biotic factor)和非生物因子(abiotic factor)。前者包括生物種內和種間的相互關系;後者則包括氣候、土壤、地形等。根據生態因子的性質,可分為以下五類:

氣候因子
氣候因子也稱地理因子,包括光、溫度、水分、空氣等。根據各因子的特點和性質,還可再細分為若干因子。如光因子可分為光強、光質和光周期等,溫度因子可分為平均溫度、積溫、節律性變溫和非節律性變溫等。

土壤因子
土壤是氣候因子和生物因子共同作用的產物,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結構、土壤的理化性質、土壤肥力和土壤生物等。

地形因子
地形因子如地面的起伏、坡度、坡向、陰坡和陽坡等,通過影響氣候和土壤,間接地影響植物的生長和分布。

生物因子
生物因子包括生物之間的各種相互關系,如捕食、寄生、競爭和互惠共生等。

人為因子
把人為因子從生物因子中分離出來是為了強調人的作用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人類活動對自然界的影響越來越大和越來越帶有全球性,分布在地球各地的生物都直接或間接受到人類活動的巨大影響。

Ⅳ 海洋中的資源除了石油生態化學空間動物植物礦物還有什麼其他資源

海洋是巨大的資源寶庫,除了海水中的化學資源和海底礦物資源外,還含有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和海洋動力資源。

Ⅵ 生態環境戰略和空間發展體系是什麼

生態環境戰略就是人類基於對生態環境的認識,對環境採取的行動和要達到的目標。從人類歷史和進化的全過程來看,可分為4種戰略:利用環境戰略、保護環境戰略、與環境合作戰略及擴展環境戰略。以上4種戰略也可以說是人與環境相互關系的4個歷史階段,即過去、現在、將來和遙遠的未來4個歷史階段。

(1)利用環境戰略。這種戰略是以人為中心,把自然環境看作是獲取利潤和財富的陪襯。在行動上則採用違背自然環境的技術,對自然資源無限制地開發,造成環境的破壞,物種的滅絕。城市空間一般採用集中同心圓式外延發展,目標是最大限度的生產,最小限度的經濟消耗,對生活條件的改善則視為第二位的。這種戰略已在許多發達國家的經驗與教訓中證實是過時了的,但目前有些國家還在應用。

(2)保護環境戰略。這種戰略產生於古時的「自然道德觀」,對生態的保護有一定的認識。保護環境戰略認為自然資源是有限的,沒有環境人類就不能生存,因而保持環境十分必要,破壞環境是道德所不相容的。這種戰略採取的行動主要是防治污染,限制自然資源的開發,保護有價值的地區;在空間上,採取分散發展的形式,其目的是為了得到較高的經濟效益同時又能保持生態的平衡,使人類能生存下去。這種戰略較前一種戰略有了進步。但這種戰略主要採取限制的態度,局限性較大,發展越來越受到限制。

(3)與環境合作戰略。這種戰略基於近代生態學的發展,生態學認為人與自然是共生的,有生命的有機物與自然是相互適應的,是不斷創造、不斷更新的。按照這些觀點來考慮人類空間和經濟活動的模式,才能出現一個新的更為高級的「人與環境系統」。這種戰略採取的行動是實現相對獨立的、不斷循環的城市和工業過程,線性的定向發展體系,並以長期的自我更新,實現科學的生態觀念為目的。

(4)擴展環境戰略。這是一種在遙遠的未來將實現的人類向太空發展的計劃。基於對上述幾種環境戰略的認識,再來分析研究空間體系戰略就有依據了。對於我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平原地區只佔全國總面積1/5,並在此集中了全國大部分城鎮和人口,城市化還處於初始階段的發展中國家,考慮城鄉空間發展戰略是很有現實意義的。從整體規劃的角度來探索一個既適合於中近期發展又具有長遠發展潛力的城鄉空間體系是十分必要的。城市化的格局對整個國土環境將產生極大的影響。不應由於「離土不離鄉」的政策形成處處冒煙,到處是城市卻又找不到城市的分散局面,任其自流,而應有引導地走相對集中的道路。那麼怎樣一種空間布局形式最適合發展呢?區域規劃對理論的空間模式的研究(從事物的本質上,而不是外形上)就十分必要了。

事物總是千變萬化的,任何一個規劃都不能套用一種固定不變的模式。正因如此,首先必須了解城市形成的歷史及其發展過程,產生的歷史背景及其內在的基本規律,從時代變化及技術發展來分析其優缺點和適應性,進而分析研究區域內城鎮體系的合理布局。因為城市的發展模式與區域發展模式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因此在工作中應該結合起來考慮。

從區域環境的角度出發,由於近代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流通領域發展的要求,節點(極心)—走廊城市地帶的形式是值得一提的。其基本思想是沿主要城市(中心城市)之間形成的交通走廊,線性的發展城市,形成一個串珠式的城市地帶(而不是連綿的帶形的城市地帶),城市與城市之間保留有足夠的綠色空間,滿足未來人類大量游憇活動的需要,也可滿足生產發展、城市擴展的需要。其實質是將未來人類集中活動的空間沿軸線相對集中起來,自成一個生態循環系統,而同時將由走廊與節點組成的網路之間的網眼地帶的大片綠色空間保留下來,並保持其原有的自然面貌,與走廊地帶組成一個大的自我更新的生態系統。這種模式符合城市適度分散又相對集中的要求,也能體現人與自然共生的原則。

在平原地區,這種線性的城市發展模式,可根據不同的城市和人口密度,編織成若干種基本的、大小形狀不同的網路形式。在沿海地區,可隨海港的發展組成線性的網路。在山區可根據自然地形的限制條件,因勢利導,組成各種形式的城鎮網路。總之,從保持城鄉協調發展來看,適應性較強。

Ⅶ 城市空間生態化有那四項原則

城市生態綠化的概念和內涵,提出了生態綠化建設的基本原則,即生版態功能優先、生物權多樣性、因地制宜、種間關系、自維持機制、自然保護和文化及遊憩等,以實現城市綠化的高效、穩定、持續和經濟的目標,更好地發揮城市綠化在城市生態建設中的主體作用。

Ⅷ 如何從生態、空間、功能與文化四個方面生成設計的思維表達

從這四個方面生成設計的思維表達,你肯定要通過自己的想像來把這四個方面聯系起來。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